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中国的货币化从什么时候开始

中国的货币化从什么时候开始

发布时间: 2022-12-27 23:45:33

㈠ 中国不产白银,但是为什么明朝万历年后中国的商品交易主要以白银为主,成为了主货币

中国货币史上正式以白银为交易货币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 ,以白银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朝中后期。当年明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后 ,由于受条件限制 ,北京官员的俸禄仍要在南京支付 ,负责经办的人员“将各官俸米贸易货物 ,卖贵贱酬 ,十不及一 ,朝廷虚废米禄 ,各官部得实惠。”
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 1436 年) ,户部为了克服这一弊端 ,决定将江南租赋改成白银、布帛等物品运往北京发放官俸 ,次年又将苏州、松江、常州存留的近 73万石粮食也折换成白银给官员发放俸禄。
明朝政府的这些决定 ,不仅使白银成为当时中国官方认定的合法货币 ,而且此后中国各朝代的财政收支也逐渐转向以白银为主的货币支付方式。明朝中后期 ,随着经济贸易的扩大和发展 ,国内白银需求量不断增加。当时在我国货币市场上大量流通的白银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种渠道。第一 ,政府库藏银锭的市场化。明朝前期政府曾一度禁止白银在民间流通。但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 ,以及市场对白银的需求增加 ,明政府逐渐解除了禁银规定。开放银禁后 ,部分官库贮藏白银便随着支付官俸和军饷而被投入商品流通 ,从而使官库存银变成活银。第二 ,万历年间全世界兴起开矿热潮。明政府因自身白银需求量增加 ,便在国内大兴开矿 ,从而使国内白银产量有所增加。第三 ,中国对外贸易出超地位的保持。明朝中叶以后 ,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出超使外国白银不断流入我国。其中由西班牙人经菲律宾运入中国的美洲白银 ,仅隆庆五年 (1572) 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间 ,就达 4000 多万库平两。第四 ,国内外白银价格的巨大落差。嘉靖年间 ,中国银价由于国内需求扩大而上升。当时我国的金银比价为一比六到一比七之间 ,而日本由于白银增产 ,金银比价是一比十,从日本运银到中国可兑换更多受利益驱使 ,日本白银从不同渠道被大量运往中国。当初葡萄牙人为了能够从日本与中国的白银差价中谋利 ,曾从澳门把中国的丝绢运到日本售取白银 ,然后折回澳门购买中国丝绢 ,以便去日本换取更多的白银。另外 ,美洲的白银通过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商人对华贸易、菲律宾华侨对祖国的贸易 ,以及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等也有许多白银输入中国。通过这些直接或间接的贸易往来 ,国际市场的白银在明朝后期被大量地运往中国。客观地说 ,外国白银的大量输入 ,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保持出超地位 ,而且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制度的演进。但是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白银货币之间无固定比价 ,并且各自计价流通 ,因此使中国本就繁杂的货币体制更加无序和混乱。

㈡ 关于中国银本位的疑问

第一,中国的银本位货币制度的确是从明朝开始的,这是因为明代西方开辟了直接到达中国的贸易航路,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中国获得了超大量的白银,欧洲人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基本上最终都到了中国人的口袋里,使得中国这样一个基本不产银的国家得以靠海外流入的白银为基础实施银本位货币制度,可见贸易优势之巨大,这也是后来英国人不得不靠鸦片来扭转贸易逆差的原因。

第二,银本位的特征之一就是银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熔炼,也包括银币的自由进出口、自由兑换,无论是明代到清晚期以前的银两本位还是清末到民国初年的银币本位,铸币权都不是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的,各个地方政府,甚至一些商号都在大量铸造银两和银元,外国输入的银币例如“鹰洋”也完全直接流通,甚至成为交易结算的标准单位,中国第一种全国统一的货币单位直到1933年“废两改元”才出现,而这已经是政府决意废除银本位的过渡措施,已经不完全符合银本位的制度,两年后银本位就被废除了。

㈢ 白花花的银子大家很喜欢,但你知道它的过去么

别瞎想,冲着题目进来的八哥知道你要骂人了,但白花花银子不是个好东西么,她的历史你知道么?为了表示诚意八爷准备送你1888元的白银你要不要,憋着急,且慢慢往下看,还能增长姿势不是?敲黑板!

在古代,人类就对银有了认识。银和黄金一样,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银独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历史上白银作为世界很多国家的法定货币(货币原料),具有金融储备职能,也曾作为国际间支付的重要手段。白银属贵金属,具有耀眼夺目的金属光泽,是人类较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世界上最早出现银是在公元前三千纪,美索不达亚乌鲁克第三王朝时期;中国古代最早的银制品,是在公元前1600年甘肃玉门火烧沟四坝文化墓地出土的银鼻环。

至此,白银在中国不仅用于赋税、贮藏、国际贸易,还用于货物甚至劳动力的计价和日常支付,也就是说,白银货币化过程在中国趋于完成。简单地说,唐朝的丝绸之路改变了中国白银为器饰宝藏而不为货币的传统;明代后期大规模的海上丝绸贸易,使白银在中国完成了货币化进程,取得了本位货币地位。

白银货币是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支,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虽然现在白银不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但白银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承载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了中国历史文化,白银不仅担任着贮藏财富的重要角色,更是中国璀璨文明的见证,其本身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㈣ 我国宋代就已经发明了纸币,为何到明朝中期却被白银取代

货币先后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的发展形态,未来还可能进入数字化阶段,但是就目前来说纸币还是货币种类中较为先进的形态,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币的国家,我国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发明了交子,比西方国家的纸币也早六百多年。 相对于金属货币来说,纸币是印刷的,铸造成本比金属货币要低很多;就流通成本而言,纸币的磨损可以说是不计的;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携带和运输。 纸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然而当中西方在1840年后开始交流的时候却发现,西方的纸币已经大行其道,而中国的货币主流形态竟不是纸币,而是白银和铜币,纸币哪里去了? 宋朝发明货币后,元朝甚至将纸币当做法定货币,而明朝初期为了推行纸币制度,甚至一度禁止民间用金属货币进行交易,在此番推广之下,为何纸币依然会退出流通市场被白银取代,实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 为什么宋朝时期会产生「 ”交子”这样的纸币 按照经济学原理,只有商品经济足够发达才能够产生纸币,宋朝时期商品经济虽然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改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性质。 实际上北宋时期产生的交子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纸币,贾大泉在《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与交子的产生》认为北宋初期的交子"只是活期存款凭据和现金支票,与纸币性质不同。” 缪明扬则在《宋代纸币政策初探交子》中认为宋朝纸币的性质属代用货币,而非信用货币。关于交子的性质正如我对宋朝纸币性质的认识一样,即交子是一种替代性货币,交子只是金属货币的凭证,而不是信用货币。 如此来理解的话,我们就应该清楚,交子虽然具有一定的纸币功能,但是并不等同于现在我们花的纸币,宋代初期交子之所以能够流通,实际上是有金属货币作为兑换,本质上并未脱离金属货币的范畴。 之所以会产生交子,就是因为唐朝末期以来,商品流通加速,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多,尤其是在很多税收中,不征实物而征货币。 宋代实行两税法,将税收的主要来源由物品转向货币,尤其王安石变法期间,更是增加货币收入来充实宋朝财政,这样的情况下更推动了货币的需求。 当时的主流货币铜钱并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而当时宋朝与辽国、西夏、金等国都有岁币需要支付,这样的话就将宋朝的贵金属大量输送出宋朝境内。最终导致宋朝出现货币需求与金属货币短缺的钱荒问题。 交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不仅满足了宋朝时期的货币交易需求,更是降低了流动成本,宋朝也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 纸币在宋元时期的发展,避免不了的通货膨胀 交子的出现并不是官府主导下的,而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因此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样式和规格更是多种多样,虽然富商联合起来统一交子的规格和式样,但终究未能摆脱交子的私人属性。 一旦这些承担兑换交子的「 ”交子铺”卷铺盖走人,就会造成巨额诈骗,于是宋朝 *** 开始禁止私人发行交子,决定由中央来管控纸币的发行权。 因为交子最开始产生在四川,也流通在四川,交子被官府经手后曾经规定只允许在四川地区发行,然而在交子发行后,迅速开始在全国流通,发型量也逐渐增多,官方交子发行初期只发行了一百多万贯,不久就发行了三百多万贯。 宋徽宗时期,交子的发行量越发没有节制,使得交子开始严重贬值,公元1105年宋朝发行了「 ”钱引”取代交子,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钱引的贬值速度更快,仅仅三年,就贬值的跟废纸一样, *** 也不予兑换,最终使得很多钱引都成为了废纸一样。 北宋灭亡后,钱荒更加严重,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南宋 *** 发行「 ”关子”来充当流通货币,因为无法兑换最终衰亡。 两宋时期纸币发行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发行的纸币无法进行兑换,其实纸币的产生是"交子须有见(现)钱相当乃可行",而宋朝官府因为缺钱,往往造成滥印,超额发行。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纸币的产生是一种只有流通职能而替代金属货币的产物,而官府试图将其发展为法定信用货币,摆脱跟金属货币挂钩,以此来增加 *** 的铸币税。 元代时期继承了宋朝时期的纸币发展经验,大力推行纸钞,因为元代大部分时期都不铸造铜钱,并且禁止使用铜钱,纸钞就成了唯一的流通法定货币。 可以说,元朝时期是中国纸币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 相对于宋朝时常还打着兑换的名义发现着不兑换的纸币而言,元朝时期实行不兑换的纸币政策,最终结果就是,纸币随便发行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加剧了元政权的垮台。 明朝初期为了推行纸币,曾严禁使用白银 到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开始选择了铜币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铸造大中通宝和洪武通宝。然而明初经济凋敝的时候,铜币尚且能够满足民间的流通,仅仅几年过后,政治稳定后,经济快速发展,铜币自然是无法满足流通需求的。 洪武八年(1375)明 *** 开始发行纸币,恢复纸币流通制度开始发行「 ”大明通行宝钞”。 明朝初期的货币政策和以前的又不一样,明朝初期采取的是钱钞并行,以钞为主,宝钞为辅, 宝钞用久可换新钞。明朝规定: 「 ” 每钞一贯, 准铜钱一千, 银一两。”但是宝钞不兑换纸币, 而且纸币和元朝时期的纸钞一样,并不进行兑换。 简单来说,你可以将金属货币兑换成明朝宝钞,但是不能将宝钞兑换成金属货币。 实际上,明朝初期的纸币依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货币恶性贬值的问题的, *** 不加节制的印制宝钞随即导致宝钞贬值,为了继续维持宝钞的流通,明朝 *** 一度禁止铜币和白银的流通,洪武二十七年(1394)「 ”诏禁用铜钱……悉收其钱归官,依数换钞,不许更用”。 洪武三十三年(1400)、永乐元年(1403)、永乐十七年(1419)、洪熙元年(1425)多次重申金银或白银禁令。 明 *** 在如此努力之下,依然没有奏效,也证明了明朝初期的纸币货币政策的失败,至宣德年间纸币最终难以为继之势,正统年间,纸币最终落下帷幕。 明英宗即位「 ”驰用钱之禁”,想要纸币和铜钱并行,也放开了白银流通的限制,这一放开,也标志这纸钞彻底的报废。民间交易「 ”纷竞铜钱,不复以钞为事”。景泰元年(1450),宝钞局停止造钞。 白银为何会异军突起,在明朝中期取代宝钞 从北宋时期发明的纸币制度,虽然代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巅峰,然而不难看到的是,民间产生纸币是因为对流通货币的需求,而宋元明几个朝代都将纸币作为敛财的工具,使得老百姓对纸币并不信任。 从而更希望回到金属货币时代,然而问题又出现了,铁币不值钱,铜币不够用,金银数不够的老大难问题。 但是为什么在明朝中期,白银可以异军突起取代宝钞,则有着深刻的原因。 首先,白银相对于其他金属货币而言,价值相对较高,数量相对较充足,而且流通时间长,是中国古代一直以前的硬通货。 *** 虽一再严申禁用金银交易,却未能稳定宝钞的币值,白银的使用也未能禁绝。随着 *** 在白银政策上的松弛,白银虽不被 *** 承认,逐渐成为民间公认的货币。 其次,中国古代并非产银大国,不然银的价值未必能高于铜,然而在明朝中期白银的数量急剧增加,最终达到了满足流通的需求。16世纪西方开辟新航路后,将从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运送到中国换取茶叶和瓷器,据估算这一时期进入中国的白银就多达两三亿两。 最后,明朝 *** 顺应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万历年间,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使白银成为唯一缴纳税收的货币,白银的主币地位更加稳固。另一方面官员的俸禄,士兵的军饷也都采取宝钞支付,在宝钞不断贬值的情况下,这些人率先请求使用白银,最终出现「 ” 朝野率皆用银「 ”的局面。

㈤ 谁知道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这个网站你打不开,所以就不给你了.

中国的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先秦时期的货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秦统一中国后,中国货币主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明代,白银成了是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历代钱币特徵

商代钱币
在中国的商代,已经开始以贝壳作为货币使用了,随著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的贝壳作为货币渐渐供不应求了,於是出现人工贝币,如石贝币、骨贝币、蚌贝币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现了用铜质的金属贝币。

先秦钱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则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区因社会条件和文化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货币。主要有:楚国地区的蚁鼻钱、黄河流域的布币、齐燕地区的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的环钱。

秦汉钱币

秦半两铜钱秦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布币、刀币等旧币,将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中国古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了,一直沿用到清末。

汉承秦制,并允许民间自铸。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但重量与名称渐渐地不符了。西汉的铜钱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和新朝统治时期,托古改制,十余年间就进行了四次大的币制改革,王莽钱名目等级繁杂,其币制改革以失败告终。

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

三国魏晋南北朝钱币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减小,且形制多样,币值不一,出现了重物轻币的现象。

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钱,形制与东汉时期五铢相似。蜀汉和东吴多实行大钱。属币主要有:直百五铢、直百等。吴币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等。

西晋成立后主要沿用汉魏旧钱,兼用谷帛等实物;东晋成立之初则沿用用吴国旧钱,后来出现了五铢小钱,相传是吴兴沈充所铸,所以又称:「沈郎五铢」。

十六国期间的成汉李寿铸行了中国最早的年号钱「汉兴」钱;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十分动荡,币值混乱,私铸现象严重。北朝从北魏开始,钱文逐渐摆脱纪重局限,逐步向年号钱制过渡。

隋唐五代十国钱币
隋朝的建立,使中国混乱的货币趋向於统一,隋文帝开皇三年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并禁止旧钱的流通。

开元通宝唐武德四年铸行的年号钱——开元通宝,以前的纪值纪重钱币一去不复返,代之的是宝文币制(主要是通宝、元宝和重宝)。开元通宝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铸币,另外还铸有乾封重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及史思明所铸顺天元宝、得壹元宝等。

五代十国政治分裂割据,改朝换代像走马灯一样,各国以铸恶钱来增强自身实力,以达到削弱他国力量的目的,故钱币甚多,但质量不高。

宋辽金西夏钱币
中国宋代是铸币业比较发达的时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是继王莽钱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宋朝货币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后的年号钱才真正开始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钱文有多种书体。同时,白银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在北宋年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后陆续出现有别的纸币:会子和关子,且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此外,对子钱、记监钱、记炉钱、记年钱亦应运而生。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御书钱堪称一绝。

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国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区的货币,后来自铸币,以汉文作为为钱文,所铸的钱币多为不精。

西夏曾铸行过两种文字货币,一种是西夏文,叫「屋驮钱」;一种是汉文钱,形制大小与宋钱相似。西夏的钱币铸制精整,文字秀丽。

金国由女真族所建,曾统治过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其所铸钱币种类繁多,除用铜钱外,亦用纸币,均以汉文为币文。金国的钱币受南宋的影响较大。

元明清钱币
在元代,纸币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货币,铜钱的地位减弱,与此同时白银的流通量占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统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铸行一些小型的供养钱、庙宇钱供寺观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来改为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我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清朝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清初铸钱沿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用机器制钱。清末,太平天国攻进南京后,亦铸铜钱,其钱币受宗教影响较大,称为「圣宝」。

古代货币列表
贝币
天然贝币
人工贝币
金属贝币
蚁鼻币
铜币
刀币
布币
环钱
方孔钱
三铢
四铢
五铢
开元通宝(唐代)
王莽钱
纸币
交子(北宋)
会子(南宋)
关子(南宋)
中统元宝交钞(元代)
大明宝钞(明代)

㈥ 在什么时候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

白银在明代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㈦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什么

一、古钱币的渊源与由来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二、先秦货币初探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

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下作简介。

1、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2、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4、南方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钱文“”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地区特色与社会风貌。同时形成四大货币区也是诸候割据的产物。随经济与商品交易发展。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

三、历朝纲钱沿革

纲钱指国家或地方政权法定发行的一类钱币。由一种纲钱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钱”。纲举目张,构成钱币的统系。以纲钱为线索可了解货币沿革史;以目钱为线索可涉足古钱币鉴赏与考古。下文主要由历朝纲钱沿革解读古代相关的政治,经济与历史变幻。

纲钱体系从秦汉到明清可分二大阶段。第一阶段:秦汉与隋唐以铜铸币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为主干铢两体系阶段。第二阶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铸币出现年号,宝文体系有别于前铢两体系外,还出现纸币与银本位体系,下分叙。

(一)秦汉“半两钱”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鉴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从书法入手。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而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相传秦币由宰相李斯所书。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之后的钱文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宋朝还出现皇帝御书钱。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区别之一是中国古钱版面以钱文为主,流通币极少有图案为主的,而西方货币则以动植物,人象等图案为主。古钱上的书法艺术为另一话题当别论。

据说秦始皇为防备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因铜价极高,货币流通量不足,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初发生“秦钱重(价高)难用”问题。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刘邦当皇帝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先后出现“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一两为二十四铢,因对秦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名实不符。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汉还允民间私铸与郡国铸币,引起币制紊乱与通货膨胀,至汉武帝大改币制。

(二)汉“五铢钱”与沿革

1、汉武帝首创“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2、新莽币制大乱与铸钱精品问世。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泉”是“钱”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纬学说,在他夺取刘姓天下后,为讳忌“刘”字,刘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故钱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必然引起人民不满,于是民间仍用五铢钱交易。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戊边。由币制混乱可见王莽统治不得人心,必垮无疑。此外还有一种大钱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钱当五千个五铢钱。如此大额钱币必有人冒死伪造。为防盗铸私钱,除颁行刑法重治外,另创造了一种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圆钱结合,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钱币。为防假私铸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绝”,这一扭曲风情也令后人千年叹息。

东汉恢复西汉以来的五铢钱制度,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引起通货膨胀,货币制度再陷混乱。

3、“六朝五铢”劣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遭破坏,史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一时期五铢钱除铸造粗劣且钱文革率、笔画不全。有将“五铢”写成“五金”者,也有写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间五铢钱也有个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史称“重如其文”,质量上乘,不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铢钱”与传闻。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隋炀帝暴政,有人辩认隋“五铢钱”五铢的“五”即“X”字左边加竖|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辩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圆钱由铢两体系转变为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沿革两宋至清,这是货币发展的第二阶段。

1、唐高祖首创“宝文”“年号钱”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据考唐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首创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间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钱制的混乱复杂反映出割据战乱带来的经济恶化。

综上所述,铜铸币方孔圆钱从铢两体系转变为年号,宝文体系为货币发展一大转折时期。

(四)两宋到明清除铜铸币外,还产生了纸币与银本体系为货币发展的又一转折时期。

1、两宋“年号钱”、“御书币”与“纸币”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据考证年号首创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最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洪宪元年,当十铜元。”此钱随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历朝年号钱中宋、明、清三朝的钱币最容易收集。

另外,历代书法中要数宋朝见著。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钱有篆、隶、楷、草四种书体,其中苏东坡手笔的隶书钱文沉着、豪迈,被称“东坡元丰”。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对文钱“元裕通宝“。使宋朝流行书币币对文钱。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钱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书写的“御书钱”,据考证第一人为宋太宗赵炅,而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为宋徽宗赵佶。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与儿子钦宗一起被掳为金兵俘虏。但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宋朝书法币见著与皇帝身体力行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明代中叶开始钱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体呆板,不讲布局结构,谈不到书法艺术了。

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这纸币是一种象征性货币,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交子、会子都是当时对票据、证券、况换券类的俗称。而币值是否稳定成为经济财政局势的晴雨表。

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影响,除了使用唐宋所铸铜币外,也发行过民族文字与汉文类铜铸币。

2、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3、明朝由纸币政策转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体系。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纸策崩溃。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4、清朝铜钱,纸币和机制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当。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综上所述,从两宋到明清,纸币产生与流通,白银货币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开始确立银本位制的纸币制度,晚清机制币体系出现,为中国货币史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情况。

以上所列为流通钱币史,钱币界还有众多非流通性货币,如压邪用的压胜钱,祷福避邪的镇墓钱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杰出人物的纪念币之类此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钱币俗称“花钱”,在货币流通上无足轻重,但对民俗研究却可提供珍贵史料。

总之,钱币学是一门学问,结合历史教学活动初涉古钱币知识,对于领悟与解读中国古代历史变幻开拓历史视野有助,愿此文对你有启示和借鉴,供指正。

2001年4月

教案设计参考
一、教学目标与准备

1、教学目的:

古钱币是古代商品经济活动的历史见证与缩影:古钱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瑰宝。由初识古钱币,了解古货币史常识,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治与社会风貌的考证与解读。且结合专题性参观考察展开有关拓展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是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一有益活动。

2、教学重点,难点处理:

以货币史中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流通性法定古钱币沿革为主线,将对古钱币沿革、发展的框架性知识介绍与对具体古钱币的识读相结合。课堂教学可配备图示,幻灯投影,使学生对原较陌生的古钱币知识有较感性与理性认识。

3、教学参观地点:

上海多伦路文化街钱币馆,上海历史博物馆钱币馆。

4、教学参考书目:

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图说中国钱币》

二、教学过程:

中国古钱币史简介提纲:

一、先秦货币初探

1、古钱币由来与天然贝的流传

2、战国四大货币经济体系初探:中原三晋地区的布币,北方燕国和东方齐国的刀币,西北方秦国独用圆钱,南方楚国的铸文铜贝“蚁鼻钱”等。

二、封建社会历朝法定钱币沿革

1、秦统一货币与秦汉米两钱方孔圆钱的流行

2、汉武帝定“五铢钱”与沿革至唐朝初期。

3、唐高祖起唐朝方孔圆钱由铢两体系转为以文为计十进位制年号,宝文体系钱币。

4、两宋铜铁钱并行与纸币的出现

5、元朝以纸币为主的流通货币因无银本位而致经济动荡。

6、明清以银为主,以钱为铺的货币制度与建立以古代银本位为基础的纸币制度。清朝后期以元为单位的机制币取代银两为单位的银锭与方孔圆钱。

汉代的货币制度是以铜钱为下币,以黄金为上币的。据史料记载,在西汉时期黄金作为流通和支付手段盛行于上流社会,因此流通中的黄金数量巨大,据《汉书》记载,西汉仅皇帝赐金就多达90万斤,合现在225吨。但是到了东汉以后,社会上流通的黄金数量却骤然减少。也就是说,大量的黄金在短短的时期内突然退出流通,神秘消失了。这个未解之谜一直困惑着后来的人们,也引出了关于这些黄金的去向的种种猜测。有的认为汉代的对外贸易有逆差,许多黄金作为支付手段流到了境外;有的说是王莽篡权后曾将国库的大量黄金吞为己有,新政垮台时又将黄金秘藏,不知去向;有的解释说是汉代盛行厚葬,大量黄金渐渐都随葬入土;还有的说是由于西汉末年的政局动荡,战乱不息,富户豪门为备不测,将黄金财宝囤于地下,而后曲终人亡,藏宝失传。仔细分析这些解释可以发现,除了第一个解释外,其余三个解释都认为黄金被埋入了地下。据此,有人甚至进一步提出,这种神秘消失的黄金主要埋藏在河南的洛阳和南阳一带,因为洛阳和南阳均是当时的大城市,富户豪门的云集之地。不过,以上所说毕竟只是推测,迄今为止还没有听到过关于出土汉代大量黄金的报道,所以,这些推测是否属实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又是世界上使用过最多种货币形制的国家。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金属货币的形制上讲,我国的古钱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也即从原始社会到商周的贝币时期,春秋战国的刀布币时期,从秦代到清代的方孔圆钱时期和清末民国的机制无孔圆币时期。

贝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形式,也是我国最早使用的货币。从我国已出土的情况看,贝币(指海里的齿贝,也叫货贝)在原始社会已经出现,在夏商代已普遍使用了,安阳殷墟的妇好墓就出土了6000多枚货贝。商代中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原有的货贝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便出现了陶贝、石贝,骨贝、玉贝、铅贝、铜贝等人工仿贝。铜贝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金属币,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春秋时期铜贝铸币的流通量越来越大,其制做也更加精美,而且还出现了贴金、包金铜贝。到了战国时期,又出现了工艺水平较高的纯金银的仿贝铸币。

刀布币历史始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对流通货币的大量的需求,而金属铸造技术也日渐成熟,为大量铸造金属货币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一时期货币的最大特点是货币铸造的种类繁多,币制混乱。由于当时周王朝的势力渐弱,列国均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所以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这一时期的货币从形状和分布上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鬼脸钱)四种。布币是以农具铲为型的铜质货币,也叫铲币,从出土情况看主要流通在周王朝都城及晋、郑、宋、赵等太行山西麓地区。布币按照形状又可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种。空首布是完全按照农具铲的形状制做,平肩平底,柄部还有安装本把的圆洞,最初的空首布大小与农具相同,后来逐渐缩小。平首布是对平首布形状的进一步货币化改造,首部扁平,种类很多,肩和足均有平、尖、圆三种形状,有的首部带圆孔,或首足部带三孔。刀币是由商周时期的工具青铜削演变而来的,所以刀币的柄端均有环,柄上有裂沟,形状上有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东方的齐、燕等地,后来又发展到赵、中山等国与布币并存。圜钱是按照王壁环的形状制做的外为圆形中间有圆孔的铜钱,主要铸行于魏、秦等地。战国后期,秦、齐、燕等国又铸行了圆形方孔的圆钱,并第一次以金属的重量作为钱的单位。蚁鼻钱是由贝币形状演化而来的铜币,其背面扁平,正面突起,上面铸有阴文,观之鬼头鬼脸,故称鬼脸钱,主要铸行于楚国。除了铜币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少量的银布和金版等金银货币,但流通范围都很小。这一时期货币的另一个特点是币文极其混乱。虽然各种货币身上大都铸有文字,但由于各国的文字不统一,更由于这一时期长达500多年,列国间兴亡成败,战事纷纷,货币政策也极不稳定,因此即使在同一国铸造的同类货币身上,币文的文字以及书写的位置、内容和字数也均不统一,这些混乱造成了后人在货币的年代鉴定上的极大麻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春秋战国以来各地极其混乱的币制也第一次得到了统一。秦代的货币以黄金为上币,以秦国早就使用的铜铸方孔圆钱为下币,铜钱重半两,上铸篆文“半两”二字,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秦半两”铜币。自秦代开始,中国的货币进入了一个既统一又规范的新纪元,象征天圆地方,被墨客文人称之为“孔方兄”的方孔圆钱作为货币的基本形式被历史统治者固定下来,一直沿用到本世纪初,使用时间长达2000多年,也深刻影响了周边许多国家的货币制度。汉代最有名的铜钱是“五铢钱”,它跟“秦半两”的形状差不多,但钱的正背面均加上了内外廓,使钱文得以保护,重量只有五铢,正面方孔左右是篆文的“五铢”两字,因而得名。从出土的情况看,五铢钱不仅有铜五铢,还有银五铢和金五铢,金五铢钱解放后仅出土二枚,是古钱币中的无价之宝。汉代的“五殊钱”由于铸造精美,标准实用,很受百姓欢迎,所以一直用到了唐初,历经7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行用最久的货币种类。汉代除了五铢钱外,王莽新政时还进行过四次货币改革,前后铸行了从“一刀平五千”到“小泉直一”的大小几十种货币。王莽的货币改革虽是场闹剧,屡改屡败,但却给世人留下了一批铸工精美、文字秀雅的古钱币精品,为钱币收藏者所者睐。从三国到隋,虽然也铸行过更大面值的钱币,但都以五铢钱为基本货币。

唐代废止五铢钱,行用“开元通宝”钱,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划时代大事,它标志着以重量记名的货币制的结束和通宝钱制的开始。通宝钱的独特之处不在形制而在钱文上,“开元通宝”中的“开元”昭示着新纪元的开始,“通宝”表示通行宝货。自此以后,方孔圆钱的钱文就改成了由两字的年号或国号加“通宝”(后还有“元宝”或“重宝”等)共四字组成。这种钱文模式成为后来历朝历代钱币铸造的标准,从唐至民国一直使用了1300年。开元通金钱除了在形状、尺寸上有严格规定外,在重量、成色和字体上也都有统一的标准,重量上规定每个铜钱重十分之一两,十进位的一两十钱制从此开始实施,原来的计量单位“铢”废止;成色上规定铜含量83.32%,从而保证了钱币的自身价值;字体上舍弃小篆,改用隶书和楷书。这些都为通宝钱的长久流通提供了保证。

自宋至清的近千年间,虽也出现过纸币、银锭等其他货币形式,但总的说均以通宝钱为基本货币。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跨行钱币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时期。宋代实行铜铁钱币并行制度,在宋代的50多个年号中几乎每个年号都铸有年号钱,钱名除元宝、通宝外还有几十种,再加上币值大小,官铸私铸等,估计版本有上千种。在铸币的数量上仅元丰年间就铸铜钱502万贯,铁钱113万贯,可见数量之巨大。辽、西夏、金时期的货币

㈧ 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金银作为货币

货币的演变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额增加,北宋太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黄金作为货币的演变历史

黄金在世界范围内承担着货币的职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直至今天,它仍是金融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在原始社会末期,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金币的国家之一,随着历史发展,称量货币过渡为金属铸币,金银币原值与面额逐步分离。1816年英国颁布金本位法案,金本位时代开始,黄金走上充当货币的巅峰。直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各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制,金币逐步退出流通领域。1976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牙买加协定”,规定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黄金迈上非货币化历程。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黄金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1983年至今,金融自由化的浪潮推动国际黄金市场进一步开放,黄金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黄金货币形式的演变,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铸造的金银币已不再执行流通功能,而演变成纪念币和投资币,用来收藏和投资,投资性金银币只是一种“币”形的贵金属储藏与交易手段,其面额只是充当一种货币符号的作用。普制金币作为专门用于黄金投资的法定货币,其主要特点是发行机构在金价的基础上加较低升水溢价发行,以易于投资和收售,国际上主要金币发行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一般都是通过发行各具本国特色的普制金币供民众投资和收藏。在欧美国家,普制金币作为黄金投资产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我国,为增加社会公众新的投资渠道,目前发售机构正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实施熊猫普制金币的挂牌收售工作,研究和开发投资币市场。
黄金的货币功能在逐渐弱化,黄金是一种兼有货币、金融工具和贵金属性质的特殊商品,其价格主要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目前黄金的一些特性仍然符合货币的内在要求,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制度的实践表明,在现代金融制度下黄金仍然具备明显的货币属性,黄金的非货币化过程需要较长的历史时期,工业用金、生活用金和黄金投资行为的调节应由市场的手段完成。

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准则和规范。主要内容有:确定货币和辅币的材料;确定货币的单位;规定货币的流通程序和流通办法;确定发行准备和货币的对外关系。

本位货币是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在支付上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即在商品劳务的交易支付中和在债务的清偿上,债权人不得拒绝接受。

辅币是本位货币的等分,在使用上有限法偿,即超过一定数量,债权人可以拒绝接受。

货币制度演变可以分为以下过程:

1.4.1 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的主要内容是白银作为货币材料。银铸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国际间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入。流通中的纸币可以与银币自由兑换。

1.4.2 金银两本位制

18 世纪 40 年代由于世界白银产量的增加,使白银价格不断下跌。由于白银价格不稳定,白银作为货币不利于货币流通的稳定和国际收付。削弱了白银作为货币的能力。因此许多国家逐步过渡到了金银两本位制。

金银两本位制的内容是:金银两种金属均为币材,以金银铸币为本位货币。金银货币具无限法偿能力。金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金银和金银铸币在国际间能自由输出入。纸币和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银币。

典型的金银两本位制下,金银币之间的比价完全由金银的市场价格来决定。这种本位制也称为平行本位制。金银比价由于缺乏稳定性,后来由政府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两本位制称为“复本位制”。进一步削弱的两本位制称为“跛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下金银币可以自由兑换,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入。复本位制下由于白银市场价格下跌,而由政府规定的银币作为货币的价值高于其作为普通商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套利的结果使银币充斥流通。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挥作用,最终使银币的铸造受到限制。但金币仍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入。 .

金银两本位制有以下优点:( 1 )币材充足,能够满足流通需要。 (2) 复本位制下 , 金银比价由政府规定 , 能够反过来影响金银的市场价格 , 有利于金银币值的稳定。 (3) 便于交易,人们可以根据交易额的大小选择金币或者银币进行支付。

1.4.3 金本位制

(一)金本位制概述

第一,典型的金本位制的产生从货币制度演变的角度而言,是由于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生作用,同时也与 19 世纪以后黄金产量的增加使币材增加有关。 金本位制的最典型的特点是:规定金铸币为本位货币,黄金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流通中的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在国际间可以自由输出入。由于黄金的价值相对比较稳定,促进了各国商品经济合国际贸易的发展。黄金由于产量有限储备有限,不能够完全满足不断扩大的商品流通对流通手段的要求。金本位制盛行了一个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逐步开始受到削弱。

第二,典型的金本位制受到削弱后,逐步实行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的特点是:金币的铸造被停止,金币也不再流通,流通的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纸币的发行以金块作为准备。

货币的价值与黄金保持等值的关系。人们持有的其他货币不能兑换金币,但可以兑换为金块。黄金在国际间可以自由输出入,纸币可以与金块进行兑换,但不再是自由兑换,规定的兑换限额较大。因而这种制度也被称为“富人本位制”。

第三,金汇兑本位制。其主要特点与金块本位制大体相同。但人们持有的其他货币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而只能兑换与黄金有联系的外币。这种制度的实质是把本国的黄金存于国外的银行,换取国外的货币。用国外的货币作为本国的纸币的发行准备金。国内居民可以购买外汇,并在理论上可以把外汇拿到国外去换取黄金。这种制度也被称为“虚金本位制”。

(二)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动摇了金本位制的基础,金币的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入和自由兑换受到了削弱,使这种货币制度难以继续。

㈨ 黄金是哪个朝代发现,什么时候开始当作货币使用的。

黄金是史前发现的,前6世纪至前1世纪黄金开始被人们以货币的形式使用。

相关介绍:

金在史前时期已经被认知及高度重视。它可能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被用于装饰及仪式。早在前2600年的埃及象形文字已经有金的描述。

最早已知使用金作货币的地方为吕底亚,在前700年吕底亚便以银和金作合金的形式制成钱币。在前6世纪或前5世纪期间的中国,一种称为郢爰的金币在楚国 流通。

(9)中国的货币化从什么时候开始扩展阅读

前1世纪至2世纪开采黄金的技术在此时得到提升。古罗马人发展出一种利用水力采矿(hydraulic mining)来大型开采金的新方法,特别由前25年开始在伊比利亚半岛及由150年在达西亚行省开始使用。

在当时,黄金的主要用途在于制成首饰,而金币的使用比希腊亦更为普遍。首饰的主题主要由描绘神话变成较平凡的几何图案。

在东罗马帝国的初期,纯金的首饰开始加入宝石的元素。其主题主要是歌颂教会及国王的权力。此时黄金打制技术达到一个高峰。

热点内容
如何做大财富金融 发布:2025-07-09 12:12:40 浏览:744
东方财富买基金前端收费什么意思 发布:2025-07-09 12:11:06 浏览:405
沪深大科技股票 发布:2025-07-09 12:11:04 浏览:723
蓝思科技股票千评 发布:2025-07-09 11:56:39 浏览:879
期货合约期限如何规定 发布:2025-07-09 11:42:18 浏览:655
如何用存单贷款理财 发布:2025-07-09 11:21:02 浏览:966
股票历史成交单蓝色的 发布:2025-07-09 11:20:23 浏览:337
基金佣金在哪里查 发布:2025-07-09 11:16:03 浏览:55
如何购买货币基金推荐 发布:2025-07-09 10:46:50 浏览:359
股市单边上涨如何看布林线 发布:2025-07-09 10:46:44 浏览: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