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和西夏创制文字和货币说明什么
1.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对应什么样的字体 还有货币
1、商朝:甲骨文
2、商周:金文
3、秦朝:大篆、小篆
4、汉代:草书、行书、隶书
5、唐朝:楷书
6、宋朝在此基础上添加、运用宋体字。
7、蒙元用汉字,蒙古文字,八思八文。
8、辽代用汉字,契丹字。
9、金代用汉字,女真字。
10、西夏用汉字和党项字。
11、清朝用汉,满,蒙,藏四族文字。
一、贝币
是我国最早的一种货币
二、先秦铜币
布币、刀币、圆钱
三、秦汉铜币
秦、汉半两、两汉五铢、新莽钱币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的货币
王铢钱
五、唐、五代铜币
开元通宝、年号钱、五代十国钱币
六、两宋铜钱
北宋铜钱、南宋铅钱
七、辽、西夏、金、元铜币
辽代铜钱、西夏铜钱、金代铜钱、元朝和元末农民起义铜钱。
八、明、清铜钱
明、南明和明末农民起义军铜币,清、三藩、太平天国铜钱。铜元
九、铅钱、铁钱
十、金、银和金、银币
黄金和金币、白银和银币
十一、纸币
北宋交子和南宋会子,金、元纸币,明、清纸币。
2. 元朝,西夏,金,辽,哪些创造了本族文字
元朝创造了八思巴文,元朝皇家贵族使用。
据说当年成吉思汗非常想拥有自己的文字,但终其一生不能实现,最后是忽必烈完成的这项工作。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它的创制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人社会的文明进程。
八思巴文是音阶文字,单个字没有实际含义,需要根据语音组合起来读,由于使用范围小有人虽然能读出所有的字母,但不能了解其真实的含义,能够理解八思巴文的人,必然是蒙古的高级统治者,所以它最大的用处就在于传达密令。
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公元1036年(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又称为蕃书或蕃文。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有学者也写作西夏文字,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是西夏仿汉字创制的。汇编字书12卷,被西夏定为“国书”。西夏人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字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字,西夏还编写了字典。1227年西夏亡于蒙古帝国,西夏文字也随之逐渐湮灭。
辽朝(916~1125年)建立不久, 即创造了契丹文,契丹文是辽代契丹人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属于汉字的派生文字,在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有官方文字地位。契丹文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文字。 前者创制于辽太祖神册五年(公元920年)。后者相传为太祖弟耶律迭剌所创制,制字年代略晚于大字。主要用于碑刻、墓志、符牌,著诸部乡里之名以及写诗译书等项。金朝灭辽后,契丹文继续使用。女直文(宋、辽时期女真又作“女直”)的创制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契丹文的创制方式。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诏罢契丹字”。从创制到废止,契丹文前后共使用二三百年,随着哈剌契丹(亦称黑契丹)建立的西辽(1124~1211)灭亡,最终成为死文字。
金国创制女真字,女真文的主要目的是宣示民族国家的形象,故而在女真字制成后主要用于官方文件的书写,直到金朝中后期的12世纪后半期才开始使用这两套文字将汉文典籍女真化。在1234年金国被蒙古灭亡之后,此文字仍然继续使用于今中国东北女真各部。
女真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阿骨打本人已擅契丹语,在其破辽获俘后始识契丹文及汉文,遂令子弟主习契丹文。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交往几乎全用契丹文,这与金人女真语毕竟颇有距离,阿骨打即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此即后世所谓女真大字。20年后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此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时颁字诏称:
百姓诰命,女直、契丹、汉人,各用本字,渤海人同汉人。
这时女真大字开始用于官方文件,而小字还待修订,直至1145年(金皇统五年)才行初用。自此女真大小字通契丹文、汉文一道并行国内。
3. 西夏货币与契丹货币和汉朝货币相比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西夏钱明显的表现在其不仅有汉文钱,还有西夏文钱。同时期的金王朝,虽有本民族文字,但并未发现有女真文钱币。而辽国的契丹文钱则为非流通货币,具有纪念币的性质,两种货币都跟汉朝的货币大同小异,所以西夏货币与契丹货币和汉朝货币相比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
4. 北宋大关通宝、契丹文钱币、西夏文钱币的相似性说明了什么
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的体现
5. 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1 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2 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作用:都极大的增强了辽`西夏的的综合国力,为后来进犯北宋打下了基础辽国采取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朝中央的官制有南面官制和北面官制两种。所谓南、北面官。"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南面官沿袭唐以来的官制,中央设三省六部,官员多用汉人。北面官名称与南面官不同,执掌大体相似。北面官均由契丹贵族担任,权力远较南面官为大。 原因: 由于辽统治下的南北广大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文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为了适应被统治地区不同情况,辽行政管理机构分设“北面”和“南面”两个系统 西夏也实行了类似的制度 产生什么历史作用? 都极大的增强了辽`西夏的的综合国力,为后来进犯北宋打下了基础6. 西夏和辽国的建立给现在的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契丹人是发源于老哈河、西拉沐伦河一带,虽然是游牧民族,但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朝一来,辽国东征西讨,创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辽国的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阿尔泰山),北至胪朐河(克鲁伦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
辽朝为了加强对西北边境的控制,大量移屯田,广修水渠,为辽朝积累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后来辽国灭亡,耶律大石逃往西北边境,而辽朝的西北边境很稳定,他们跟随大石又建立一个西辽。不得不说辽国加强边境稳定,为后辽朝续命奠定了基础。
7. 西夏钱币的钱币反映
钱币是社会的产物,它携有大量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信息。“以钱证史,以钱补史”,就是通过钱币来了解历史。那么,通过西夏钱币的研究,我们了解了西夏王朝那些历史呢?
西夏社会流通的主要是北宋钱币,是当时历史的产物。在西夏境内,近二百年间考古和出土的西夏窖藏钱币,西夏王朝铸币很少,所占比例不到百分之二。北宋铸币最多,占到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有的窖藏还高达百分之九十七,其它王朝铸币(汉、唐、五代诸国、金、辽及南宋等)占百分之十二、三 。从出土的钱币可以看出,西夏王朝建国前后直到被蒙古族灭亡的二百多年间,西夏社会上使用的主要是北宋钱币。对于上述奇特现象,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西夏铸币少的原因,是西夏缺少铜材,是西夏和宋关系友好的证明。历史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
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虽然由大宋王朝结束了,但在兴起的西夏王朝面前,大宋王朝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和大统一的坚定信心。因此,在统一过程中遭到军事失利后,便以屈辱的议和保持苟安生存,停止统一大业。如宋、辽公元1004年的“澶渊之盟”,宋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公元1044年宋、夏的议和,宋岁赐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如果仅把银以每两折合成一百个小平钱计算,宋每年送给辽和西夏的钱币近70吨,折小平钱约一千七百多万枚(注:根据辽、西夏和金出土的大批宋代铜钱而独不见宋代银锭,可能是把银换算成铜钱,以铜钱结算的)北宋王朝就是在这种局面下,年复一年的苟安生存直到灭亡,而西夏、辽、金以及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也是在这种局面下诞生和存在的,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现象。
西夏王朝在北宋灭亡前,靠宋王朝岁赐、以武力掳掠和通过榷埸贸易所得的钱币,已满足了社会钱币流通的需要,所以不需要再费工费材大量铸造钱币了,只是铸造少量的钱币做为王朝的象征,做为赏赐臣僚、祭祀和对周国礼送之用。而在北宋灭亡后,没有了北宋王朝的岁赐,臣金后所得钱币又极少(西夏窖藏钱币有金钱正隆元宝、大定通宝,但数量不多), 社会上流通的钱币出现了不足,为了满足社会流通钱币需要,西夏才于天盛十年设通济监铸钱。因此现在出土的西夏钱中,天盛钱是最多的一种。皇建年号在西夏仅行用了一年,光定年间又受蒙古多次大规模的进攻,但皇建年间铸造的皇建元宝和光定年间铸造的光定元宝,是西夏钱币中仅少于天盛元宝而数量较多的两种。说西夏铸钱少是缺少铜材,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西夏社会使用的主要是北宋钱币,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能以此来证明宋夏关系就是友好的。
西夏铸币仿唐、宋钱制,同时也融进了独特的本民族文化。我国唐代和宋代金属钱币,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极大的实用性,一直影响了我国金属货币近两千年。西夏社会流通的主要是北宋钱币,为了统一和方便,西夏铸币必然也要仿照唐宋钱制。如形制园形方孔,币值小平、折二、折三,材质铜、铁并划分铁钱流通区域,钱文采用帝王年号和元宝、通宝、重宝等,都是仿照了唐宋钱制。同时,西夏在铸造钱币时,也融进了独特的本民族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在钱币上铸入本民族文字,使西夏文通过钱币,在国内得到传播推广和应用。也为我国钱币史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西夏文钱币。 西夏钱币铸制精美,是西夏经济技术较高的反映
西夏铸造的钱币,总的说铜质精良,铸工高超,边廓坚挺,形制
规整, 字体端庄秀丽,书法高雅优美。在我国历代数千种钱币中,也应算是上品了。它充分反映了西夏社会经济文化较高,制造业技术比较先进。
西夏铸钱,早于史载
史册记载西夏铸钱,《宋史.夏国传》载: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西夏天盛十年)始立通济监铸钱”。天盛十年距西夏建国已有120年,如按史册所载,西夏在天盛十年前的120年间,是没有铸 钱的。但出土的实物证明,西夏在天盛十年前就铸造了六种年号钱,有八
个种类,近三十个大的版式,但铸造的数量很少。正是因为铸量少,所以就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而到了西夏天盛十年,北宋灭亡已十多年了,缺少了北宋十多年每年七万多两的岁赐,加上西夏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流通钱币出现了不足,影晌了经济运转。为了解决流通钱币不足的问题,西夏才批量铸钱,因为铸钱量大,就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这才设立了专管铸钱的部门通济监。宋史的记载和西夏铸钱的事实,并不矛盾,而是真实历史的反映。
西夏钱币研究工作方兴未艾,还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探索,如西夏有无纸币,有无金、银的制造和使用,已认定的钱币中有无伪品,侍考证的品种中那些还是真品,西夏钱币与西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枝术方面的联系等,还有待人们加强研究,积极探索。
8. 辽、西夏、金、蒙古(元朝)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在统治措施上有哪些共同点,并举一例史实加以说明
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统治措施上都建立了自己的文字,辽字,金字,西夏字,蒙古字等等,都使用民族分治,比如辽辽汉分治等。
9. 北宋送给辽 西夏的岁币,对辽和西夏地区的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1、给了钱就很少打仗了。这对少数民族来说,也是休养生息的好机会。促进了当地的人们的休养生息,也促进了北方农牧业的发展和壮大。
2、有了钱就非常容易进行贸易。边境的贸易往来很频繁。
3、在安定时期,国家统治者就进行变革。采取和采纳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4、往来的频繁,文化经济政治方面的交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