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六国后用什么货币
Ⅰ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的名称为什么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叫秦半两。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之后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秦朝半两与战国时期半两面文相同,钱型基本无变化,铸造工艺有改进。私铸钱往往掺杂其间,有时不易辨别。
秦半两货币的价值:
“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Ⅱ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灭掉六国后使用的是什么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时铸的标准半两钱,根据目前出土资料可概括出以下特征:(1)钱重半两,即12铢,合今7.8克,一般在8克左右,钱径在3厘米以上;(2)钱文属秦小篆,字形宽博, 笔划方折规范;(3)制作较精整,周边流铜已经修磨。
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Ⅲ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的名称为半两钱五铢钱刀币布币
统一的货币叫半两钱。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
一、半两是计量货币,一枚半两为十二珠,一珠为现代的065克,半两合7、8克。
二、半两钱大家都习惯称为秦半两,这是一个笼统且膜糊的叫法,半两钱总体上有三种情况。
1、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先秦)铸造半两。外圆内方,无内外郭,篆书“半两”二字,钱文高挺,文字端庄刚健,重半两,铢两钱制,半两即12珠(1两为24铢)。
2、是大秦帝国王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六国货币,结束了贝币、布币、刀币、圜钱混用局面,统一货币铸造的秦"半两"为全国通用的法定货币,形制原始粗放,厚实不圆,字体酒脱,有长人两和短人两,是李斯所书。
3、秦灭后,刘邦建立汉朝,西汉时期对大部份前朝制度一直延用,"半两"钱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半两才被废止,开始制造五铢钱。汉半两字体规整端庄,旦是量少体薄,秀气精致,平整成圆。
Ⅳ 统一货币的名称为秦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的名称为什么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的名称为秦半两。
秦半两,也称为战国半两,是秦国在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在秦国流通的一种货币,据推测,秦半两最开始铸造是在公元前336年,也就是秦惠文王二年,一直到秦国统一六国的公元前221年为止,这种秦半两在秦国至少流通了15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其他制作工艺的半两钱,主要有分流直铸式、直流分铸式、异型范、合范等。
意义
“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的货币名称是什么
统一的货币叫半两钱。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使用的主要货币是( )
A.半两钱
B.布币
C.贝币
D.布帛
答案:A
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Ⅵ 秦始皇统一六国使用的货币
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秦半两)。
秦始皇采取了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改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明确铸金币明“半两”二字。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
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6)统一六国后用什么货币扩展阅读】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半两钱的流通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南进入大渡河上游,说明秦半两钱是全国通用的货币。
战国秦钱,多随军事而流布,与六国商用流通者绝少,故多发现于秦军经略六国之通路。如由秦入蜀之“金牛道”,由秦入楚之“商於道”,由秦入韩魏之“易阳道”等。故钱重而流布范围甚小。钱型多为大钱(钱径在3厘米以上)。
秦始皇承袭先王旧业,仍用半两钱。秦统一货币时,中央也曾铸造过“重如其文”的半两钱。这种钱的特征是钱径稍大(在3.3厘米以上),钱肉较早期稍薄,重8g左右。
随着国势由盛转衰,出于市场商品流通的需要,钱币亦随之缩小而减重。至秦后期钱型变小,钱径多在3厘米以下,重约3-4克。
汉高祖得天下(公元前206年),战乱初定,社会经济亟待恢复,故虽承秦制仍用半两钱,但却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使民放铸。引发物价暴涨,货币恶性贬值,至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又恢复八铢钱,其后又屡屡改制,虽面文为“半两”,而各大小轻重无常。
秦朝半两与战国时期半两面文相同,钱型基本无变化,铸造工艺有改进。私铸钱往往掺杂其间,有时不易辨别。官钱往往经过加工,面文篆书多取方折,字体端整,笔画粗细均匀。
陕西、内蒙古、湖北等地秦朝墓葬和窖藏出土的秦朝半两钱,依其大小重量约可分为三种:第一种钱径3厘米以上,与战国半两普通钱大小近似,铸行于秦朝早期。第二种钱体缩小,钱径3厘米以下,多在2.7—2.8厘米左右,铸行于秦朝晚期。
第三种为劣质小钱,有所谓“荚钱”者,指汉初榆荚状小钱,有特定时间及含义,重量在3克以下,甚至1g克多。
Ⅶ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___。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铜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
故答案为:圆形方孔铜钱.
Ⅷ 秦朝统一六国后,规定通行全国的货币是() A. B. C. D.
秦朝建立以后,采取了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的措施,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标准的货币统一全国.
故选D.
Ⅸ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的货币名称为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叫秦半两。
秦在统一六国后,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之后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秦朝半两与战国时期半两面文相同,钱型基本无变化,铸造工艺有改进。
统一六国后,秦始王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的是哪种货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的是秦半两。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国家强制推行秦半两,取代原六国自有的货币。这一时期的半两钱多由地方官府自行铸造,形制的差异有所缩小,但是仍然不能做到统一。
钱体不圆,方孔仍有不方者。铭文用小篆,传说乃李斯手书,“两”字中的“人”部分较短,俗称“短人两”。
(10)统一六国后用什么货币扩展阅读:
形制
战国秦钱,多随军事而流布,与六国商用流通者绝少,故多发现于秦军经略六国之通路。如由秦入蜀之“金牛道”,由秦入楚之“商於道”,由秦入韩魏之“易阳道”等。故钱重而流布范围甚小。钱型多为大钱(钱径在3厘米以上)。
秦始皇承袭先王旧业,仍用半两钱。秦统一货币时,中央也曾铸造过“重如其文”的半两钱。这种钱的特征是钱径稍大(在3.3厘米以上),钱肉较早期稍薄,重8g左右。
随着国势由盛转衰,出于市场商品流通的需要,钱币亦随之缩小而减重。至秦后期钱型变小,钱径多在3厘米以下,重约3-4克。
汉高祖得天下(公元前206年),战乱初定,社会经济亟待恢复,故虽承秦制仍用半两钱,但却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使民放铸。引发物价暴涨,货币恶性贬值,至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又恢复八铢钱,其后又屡屡改制,虽面文为“半两”,而各大小轻重无常。
秦朝半两与战国时期半两面文相同,钱型基本无变化,铸造工艺有改进。私铸钱往往掺杂其间,有时不易辨别。官钱往往经过加工,面文篆书多取方折,字体端整,笔画粗细均匀。
陕西、内蒙古、湖北等地秦朝墓葬和窖藏出土的秦朝半两钱,依其大小重量约可分为三种:第一种钱径3厘米以上,与战国半两普通钱大小近似,铸行于秦朝早期。第二种钱体缩小,钱径3厘米以下,多在2.7—2.8厘米左右,铸行于秦朝晚期。
第三种为劣质小钱,有所谓“荚钱”者,指汉初榆荚状小钱,有特定时间及含义,重量在3克以下,甚至1g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