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收割
㈠ 我们是量化收割,为什么没有量也会大跌
是市场滥竽充数,疯狂发售新股导致的,二级市场的次新股数量极其多。大多数都是没有价值的空壳子公司,俗称的老千股,他们本来就是套现用的,没几年就会退市。所以没什么机构会看上,自然没有成交量,只是高管还迫不及待的套现,所以下跌也没人接手,就出现了无量下跌。
㈡ 关于量化宽松(QE)你应该知道的
量化宽松(英语: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是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相当于间接增印钞票。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庞大,而且周期也较长。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做法。
其操作是由一国的货币管理机构(通常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入国债、房贷债券、等证券,使商业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使外部的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通性(变成外部银行的货币资产),以提高实体经济环境中的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利用凭空创造出来的钱在公开市场购买国家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购买资产等。这些都会引起政府债券收益率的下降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降低,银行从而坐拥大量只能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央行期望银行会因此较愿意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以纾缓市场的资金压力。
当银行已经松动,或购买的资产将随着通货膨胀而贬值(如国库债券)时,量化宽松会使货币倾向贬值。
由于量化宽松有可能增加货币贬值的风险,政府通常在经历通货紧缩时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而持续的量化宽松则会增加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
在部分准备制下,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其余的资金可作贷款之用。从量化宽松的过程中增加的存款,银行可通过借贷,再创造出更多的货币供应,即存款倍数效应(deposit multiplication)。例如,假设货币流动性是平均10次交易,量化宽松每创造$10,000,可产生的最终货币供应为$100,000。
量化宽松向本土银行同业市场提供充足流动资金,大大降低借贷成本,最终期望所有借款人都能受惠,以支持整体经济运作。一般来说,量化宽松可支持整体经济,并“有助纾缓或遏抑经济逆转的影响。”
虽然被形容为“开机印钞票”,但量化宽松通常只是调整电脑账目。一个国家要实行量化宽松,必须对其货币有控制权;所以,欧元区个别国家不能单方面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当以降息来增加货币供应成效不彰的时候,央行便可能推出量化宽松措施;通常在利率接近乎零的时候出现。
美国
针对2007年开始的环球金融危机,美国联准会主席柏南克以量化宽松手段应付,在实施三次后于2014年10月结束。
08年金融海啸后,美国推出了三轮量化宽松,货币基础大幅增加。
零利率政策: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连续10次降息,隔夜拆借利率由5.25%降至0%到0.25%之间。联邦基金利率自08年12月16日起,一直维持在0.25%。
补充流动性: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至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期间,美联储以“最后的贷款人”的身份救市。收购一些公司的部分不良资产、推出一系列信贷工具,防止国内外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出现过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美联储在这一阶段,将补充流动性(其实就是注入货币)的对象,从传统的商业银行扩展到非银行的金融机构。
主动释放流动性:2008年到2009年,美联储决定购买3000亿的美元长期国债、收购房利美与房地美发行的大量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这一阶段,美联储开始直接干预市场,直接出资支持陷入困境的公司;直接充当中介,面向市场直接释放流动性。
引导市场长期利率下降:2009年,美国的金融机构渐渐稳定,美联储渐渐通过公开的市场操作购买美国长期国债。试图通过这种操作,引导市场降低长期的利率,减轻负债人的利息负担。到这一阶段,美联储渐渐从台前回到幕后,通过量化宽松为社会的经济提供资金。
英国
英国也同样以量化宽松政策作为金融政策以减低金融危机的影响。
日本
最先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是日本。在2001年日本央行作出了这样一个惊人的举措,他们采用了一个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在零利率基础上实行的进一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应对出现的通货紧缩,而在此之前并没有哪个国家尝试过这种政策。其做法是将大量超额资金注入银行体系中,使长短期利率都处于低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对抗通货紧缩。
日本在2012年底开始实施的安倍经济学实质上也是量化宽松政策。
欧元区
2015年1月22日,欧洲央行也宣布欧元区于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实施欧洲版量化宽松政策。
2015年12月04日,欧洲央行宣布延长QE至2017年3月,再度调降主要利率从负0.2%下调至负0.3%,并将量化宽松期限延长至少半年,每个月维持购债600亿欧元不变,总规模将扩大至1.5兆欧元。
造成影响
这一在当前几乎普及全球的非常规政策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通货紧缩预期的恶化,但对降低市场利率及促进信贷市场恢复的作用并不明显,并且或将给后期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一定风险。
第一种情况,如果量化宽松政策能成功生效,增加信贷供应,避免通货紧缩,经济恢复健康增长,那么一般而言股票将跑赢债券。
第二种情况,假如量化宽松政策施行过当,导致货币供应过多,通货膨胀重现,那么黄金、商品及房地产等实质资产可能将表现较佳。
第三种情况,如果量化宽松政策未能产生效果,经济陷入通缩,那么传统式的政府债券以及其他固定收益类工具将较为吸引。
量化宽松极有可能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央行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不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但是,一旦经济出现恢复,货币乘数可能很快上升,已经向经济体系注入的流动性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将直线飙升,流动性过剩在短期内就将构成大问题。
量化宽松政策,不仅降低了银行的借贷成本,也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现在全球同此凉热,各国政府都在实行超低利率,其本意是希望经济迅速复苏。但结果事与愿违,那些本该进入实体经济的量化宽松货币,在有些国家却流入了股市,比如美国,在经济基本面根本没有利好的情况下,股市却扶摇直上。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有助于缓解市场资金紧张状况,有助于经济恢复增长;但是,长期来看,埋下通胀的隐患,在经济增长停滞的情况下,或许会引起滞胀。另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会导致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在刺激本国出口的同时,恶化相关贸易体的经济形式,导致贸易摩擦等等。对于全球经济霸主的美国而言,实施这种激进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其本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㈢ 美国为什么要实行量化宽松政策
量化宽松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
美国积极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理由如下:
1.关于利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加速通货膨胀,由于美国以及美元所处的特殊地位(世界货币),该政策会加速全球通胀。结果是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刺激了美国国内经济,其不可避免的通胀副作用则由全球共同承担。
2.关于汇率。随着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美元贬值,降低美元债券还款成本。相当于世界人民借钱给美国发展,美国还使美元贬值,一方面增加净出口额,促进就业,另一方面降低自身还款成本。
由此,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如中国),美国的量化政策以及巨额国债自然并非好事,但就目前而言美元依旧是世界货币,所以美国依旧可以把其自身负担转嫁给全球,由此也就看出了建立区域性货币的重要性。
㈣ 请解释一下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是怎么回事以及它的影响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是一货币政策,由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提高货币供应,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指定金额的货币,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其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证券等,使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通性。
“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中央银行利用凭空创造出来的钱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购买资产等。这些都有助降低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和降低银行同业隔夜利率,银行从而坐拥大量只能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央行期望银行会因此较愿意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以纾缓市场的资金压力。
当银根已经松动,或购买的资产将随着通胀而贬值(如国库债券)时,量化宽松会使货币倾向贬值。由于量化宽松有可能增加货币贬值的风险,政府通常在经历通缩时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而持续的量化宽松则会增加通胀的风险。
在部分准备制下,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其余的资金可作贷款之用。从量化宽松的过程中增加的存款,银行可通过借贷,再创造出更多的货币供应,即存款倍数效应。例如,假设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是10%,量化宽松每创造$10,000,可产生的最终货币供应为$100,000。
量化宽松向本土银行同业市场提供充足流动资金,大大降低借贷成本,最终期望所有借款人都能受惠,以支持整体经济运作。一般来说,量化宽松可支持整体经济,并“有助纾缓或遏抑经济逆转的影响。”
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美元贬值,这样其他货币兑美元相应的升值,而是美国所欠的外债缩水,从而得到好处。虽然被形容为“开机印钞票”,但量化宽松通常只是调整电脑帐目。一个国家要实行量化宽松,必须对其货币有控制权;所以,举例,欧元区个别国家不能单方面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㈤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什么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又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1、一般而言,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会以特定的短期利率为目标。央行将通过向银行间市场注入或提取资金来实现利率目标。此时,央行希望对信贷成本进行调控。量化宽松意味着货币政策制定者将政策重心从控制银行体系的资本价格转向资本量。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确保货币政策保持在宽松的环境中。对于这个政策,“量”就是货币供应量,“宽松”就是很多。当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有自己的指标。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意味着放弃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因为对于央行来说,他们不可能同时控制资金的价格和数量。
2、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俗称“印钞”,是指一国货币当局通过大量印钞、购买国债或企业债,向市场注入过剩资金,以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经济。生长。货币当局通常在常规货币政策对经济刺激无效时采取这种政策,即在存在流动性陷阱时实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拓展资料: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将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有利于缓解市场资金短缺,恢复经济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在经济增长停滞的情况下,埋下通胀隐患可能会导致滞胀。此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会导致本币大幅贬值,不仅会刺激国内出口,还会恶化相关贸易主体的经济形态,导致贸易摩擦等。对于全球经济霸主美国而言,此次激进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其自身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
2、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埋下全球通胀隐患,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本质是在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情况下启动印钞机向市场输入流动性。在市场信心不足、投资萎缩的情况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的流动性不会导致通胀,但一旦经济好转、投资信心恢复,过度释放的流动性可能会转化为通胀。尤其对美国来说,由于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世界主要大宗商品的定价都是以美元为基准,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导致美元大幅贬值。 ,这将导致新一轮资源价格上涨,埋下全球通胀的隐患。此外,美联储庞大的购债计划也压低了多米诺骨牌。其他经济体为了防止本国货币对美元升值,冲击本国出口产业,进一步恶化经济,竞相跟随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剧未来通胀压力。这也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席卷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原因。如果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能使美国经济走上复苏之路,经济衰退将导致滞胀。
3、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恶化相关贸易主体经济形势,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让本国货币贬值,有利于国内出口行业,但相反,也会导致相关经济体货币升值。例如,美联储宣布巨额注资计划的当天,世界主要货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其中欧元升值3.5%,日元升值2.4%,英镑升值 1.6%,加元升值 1.7%。这将削弱相关贸易实体对美国的出口能力,尤其是那些处于金融危机漩涡中的出口型新兴经济体。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使情况恶化,并可能引发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