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国际货币呈什么趋势

国际货币呈什么趋势

发布时间: 2023-02-23 16:25:50

Ⅰ 美元印了这么多,为啥还是很值钱美元对全世界主要货币都在升值吗

美国基本上每年都在疯狂印钞,所以有人说美国在用自己一堆又一堆的纸换回别人正规的资源,为什么它有这么便利的条件呢?因为美元是世界通用货币,其他国家的货币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国际间贸易结算仍然是使用美元作为交易货币的。

但是最近这些年美元的世界货币霸主地位已经被逐渐动摇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国际间贸易结算的时候开始考虑其他国家的货币,比如说俄罗斯出售自己的天然气就强令要求各国,只要是想买它们的天然气,就必须优先使用卢布进行结算。也有越来越多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在国际贸易结算的时候使用人民币作为中间货币,这证明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牢不可破了。

Ⅱ 我国人民币国际趋势化的分析

人民币已有“小美元”之称
就人民币境外流通的现状分析,过去人民币仅在边境地区流通,目前已经在部分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流通和兑换。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民币流通扩大的过程。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流通的范围就越广、数量就越大。
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了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的又一个“硬通货”。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有“小美元”之称,被当作硬通货使用,流通范围较广,老挝东北三省人民币完全可以替代本币在境内流通,最远深入到老挝首都万象一带。而在中缅边贸及旅游活动中,缅甸禅邦重镇小勐拉,每年流出、流入的人民币多达10多亿元。
人民币在越南流通范围也非常广,已经在越南全境流通。越南国家银行已经开展了人民币存储业务。在西北地区人民币主要是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地区和巴基斯坦流通。目前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哈萨克斯坦,大约有十多亿元人民币。在中亚其他国家流通的人民币总共也有十多亿元。
在东北地区,人民币主要是跨境流通到俄罗斯和朝鲜以及蒙古国。特别是蒙古国,已经把人民币作为主要外国货币。蒙古国的各个银行都开展了人民币储蓄业务。在与蒙古国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现金交易量占双边全部交易量的l/3。
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中国香港地区。人民币在香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由兑换。与在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是,人民币在香港被用来作为投资的一种储备货币。另外,在中国澳门地区人民币也在广泛使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币有向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流通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使用。随着中国游客的不断增多,在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机场以及饭店也开展了人民币兑换业务。如纽约的机场、唐人街以及部分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日本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也已经开始收人民币。
市场选择了人民币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是中国经济成长到新阶段的表现。同时说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经开始。人民币国际化趋势首先应该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政府力量推动的结果。
具体来说,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首先是由该国的经济基本面决定的:较大的经济规模和持续的增长趋势是建立交易者对该种货币的信心的经济基础;经济开放度较高、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能够获得交易者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国际交易者对该种货币的信心和需求,决定了该种货币必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促使该货币最终成为国际货币。
按照这些条件分析目前正在出现的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是市场选择的结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维护人民币不贬值的国际信誉,人民银行收窄了人民币的波动幅度,与美元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关系,使得人民币迅速得到周边地区的认同,形成区域内的“良币”形象。同时,经济高速稳定增长支撑下的人民币强势表现,增强了人民币在区域内的信誉,也赢得了区域内市场的信赖和需要。
从中国来看,中国大国经济特点的形成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国际经济交易参与者和普通公众对人民币的信心,从而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普遍接受性也会大大提高,人民币将必然会成为国际通货。
从亚洲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在一个市场中,一种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将大大减少贸易和资本流动中的交易成本,为该地区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提高交易的规模、效率和国家福利。中国与亚洲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将扩大亚洲市场的规模,并产生对共同价值标准的需求。人民币地位的提升将是一个必然结果,亚洲出现人民币替代其他货币的现象也将成为可能。

Ⅲ 现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在哪儿

现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是储备货币多元化。
国际货币体系中,在国际金本位制度时期,英镑是各国的主要国际储备;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后,英镑被美元取而代之。但当前国际储备货币制度安排仍然存在新特里芬难题,即美元作为国际关键货币职能与国家货币职能间存在冲突。在美元替代英镑成为各国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后,受美国政治经济波动的影响,单一国际储备货币并不利于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不健全的体系,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储备货币多元化才能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存在非对称性、非公平性等不足,美元资产的持有者和发行者都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不满。在当前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的国际储备除了美元、马克、日元外,还有英镑、法国法郎、瑞士法郎、荷兰盾等,已经出现了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格局。 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的结构为国际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对美元的过分依赖;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了多样化的、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需要,为各国维持经济发展提供了灵活性与独立性;灵活多样的调节机制,使国际收支的调节更为有效与及时。
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优点,还包括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选择,有利于分散风险;不同储备货币间可以形成竞争和制衡,对储备货币发行国形成市场纪律约束;可增加国际储备资产供给。所以,以多元储备货币取代单一储备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Ⅳ 近期世界主要货币变动的趋势及原因

本国货币贬值对经济的影响Ⅰ.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①本币贬值对进出口收入有影响。一国货币贬值通过降低本国商品相对外国产品的价格,使国外人们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本国商品、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旅游业发展,推动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②本币贬值对国际资本流动也有影响。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那么人们将会把资金从本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引起资金外流。Ⅱ.本币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①本币贬值后,一国的贸易收入往往会得到改善,整个经济体系中外贸部门所占比重会扩大,从而提高本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产品同国外产品竞争。②本币贬值对物价也有影响。一方面,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升,货币贬值对物价的影响会逐步扩大到所有商品,易引发通货膨胀。Ⅲ.本币贬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①小国的汇率变动只会对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产生轻微的影响,但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并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②主要工业国汇率的变化还会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在国际贸易和借贷活动中,将使吸进贬值货币的一方遭受损失,而要付出贬值货币的一方,将从中获利。
③主要货币的汇率不稳定还会给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首先从泰国货币贬值开始的。1998年日元对美元的比价持续下跌,降到八年来最低点。这对亚洲各国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在美国的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引起轩然大波。中国政府庄严宣布:人民币不贬值,这既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承担着相应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http://hi..com/waihui5/blog/item/8bb0aaa2ba3923aecbefd0bc.html

Ⅳ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变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变

1、国际金本位制度

主张金币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黄金自由输出入。

2、金本位制

  1. 政府停止铸造金币。

  2. 不许金币流通,代替金币流通的是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

  3. 银行券不能兑换金币,只能兑换金块,并且有兑现的最低限度。

  4. 黄金仍可自由输出输入。

3、布雷顿森林体系

“双挂钩”机制: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4、牙买加体系

  1.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

  2. 推行黄金非货币化。

  3. 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4. 增加成员国基金份额。

  5. 扩大信贷额度,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

Ⅵ 中国货币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人民币系统框架的核心要素为“一币,两库,三中心”

根据《中国法定数字货币原型构想》的阐述,数字人民币系统框架的核心要素为“一币,两库,三中心”。其中,“一币”指央行数字货币;“两库”指的是数字货币发行库(存放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基金的数据库)和数字货币银行库(商业银行存放央行数字货币的数据库);“三中心”指的是认证中心(负责身份信息管理)、登记中心(负责数字货币权属登记)与大数据发行中心(负责对反洗钱、支付行为等分析)。



——更多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银行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Ⅶ 人民币发展趋势

摘要:由于人民币流通范围逐步扩大,国际交易量增长迅速等原因,使得其国际化趋势明显。鉴于我国金融(金融论文)体系不健全,离岸市场不发达、资本开放度不高等原因,人民币国际化还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增强经济实力,完善金融制度和体制,扩大开放合作,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金融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的区域影响力逐步扩大,尤其是200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境内机构对外贸易中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有关问题的通知》,更是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从此驶上了快车道。2010年我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进程中也面临诸多障碍,如何化解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依然是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当一国货币在世界范围内行使货币职能时,那么此种货币就成了国际化的货币。从此定义引申,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超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行使货币的职能。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逐渐加速,并呈现出以下一些趋势。
1.人民币流通的范围逐步扩大
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经程序,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正处于由周边化向区域化过渡的关键时期。从地域范围来看,人民币在东南亚国家(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亚国家(韩国、朝鲜等)、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等)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用于结算和支付的货币。人民币在这些地区被广泛运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的因素,另外一个是旅游行业的发展,其中经济因素是基础。
[1]
例如近些年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双边贸易规模逐年扩大,尤其是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愈加紧密,经济往来客观上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反过来人民币的纽带作用也促进了经济交往的发展。另一个原因在于东南亚国家的旅游业发达,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国内游客前往旅游,为了迎合这些游客的购物需求,这些国家多接受人民币,而且很多银行网点也都提供人民币兑换,这也促进了人民币国家化的进程。
2.人民币国际范围内交易量增长迅速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海外流通的人民币规模已经超过了1万亿,而这一数额还是在我国资本项71全开放的条件下实现的。据统计,仅仅在2008年,我国人民银行与其它国家签署的人民币双边互换规模已经高达8000多亿,而这一数据还在处于不断地上升中(具体数据见下表)。2011年第一季度,各大银行累计办理的跨境人民币交易结算高达3600多亿,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在20%以上。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交易的蓬勃发展,在我国金融中心香港地区形成了一个规模蔚为可观的人民币交易中心,香港每月人民币交易额2010年已经达到了700亿元。
[2]
人民币国际范围内交易量的迅速攀升,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同时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3.人民币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扩大随着人民币在更为广泛的区域流通以及人民币境外交易规模的攀升,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元、欧元以及日元的硬通货,例如人民币已经在朝鲜、越南等国全境流通,并成为当地许多居民储藏财富的一种形式。同时随着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的激增,很多发达国家也已经开始为游客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2010年9月份马来西亚央行通过香港金融市场购买了价值100亿美元的人民币计价债券,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为之震动,这也标志着人民币首次以外汇储备的形式成为其他国家央行进行资产配置的选择。人民币全球范围内影响力的增强既是市场经济本身的选择,同时也是人民币一贯的良好的形象所促成的。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亚洲各国货币急剧贬值,唯有人民币坚挺,短期来看这种行为给当时的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是时至今日发现,当初的选择为今天人民币的国际化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二、货币国际化的条件
货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国货币渐渐超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行使货币具有的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以及储藏手段等货币本身所具有的职能。通过研究历史(历史论文)上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的货币可以总结,货币国际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以美元为代表的模式,此类货币的国际化主要是凭借国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通过制定货币协议来实现,例如美国通过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二是欧元模式,欧元模式比较特殊,此种货币国际化模式的基础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通过联合经济体内的国家放弃本国货币的发行权,统一区域内货币发行,并借助于区域经济体的影响力使其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三是日元模式,日元模式除了依赖于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还离不开日本金融体制的支持,日本金融制度采取了市场主导的金融模式,贸易自由、汇率自由、资本账户自由等一系列的金融措施使得日元成为国际上通用的货币之一。尽管货币国际化的三种模式各有不同,但是下列几个条件是货币国际化所必备的。
72
1.经济实力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从上述三种货币国际化的模式来看,经济基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以美元的国际化来看,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客观上对美元成为世界货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要认识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仅仅是外因,内因还在于当时经过二战的摧残欧洲各国经济已经崩溃,而美国的经济实力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实力才是促成美元国际化的内因,这一点在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表现的尤其明显。
美元的地位并没有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有所削弱,相反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元依然是世界范围内的“硬通货”。日元模式也是以经济基础作为其后盾,研究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就可以发现,日元国际地位的加速提升阶段就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日本经济从战后的百废待兴到经济规模世界第二,经济实力的增强给日元在国际范围内的流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样道理,欧元作为货币发展史中一个新兴的产物,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拥有强大的世界影响力,与欧盟这个世界经济规模第一的经济体的地位密不可分。由此可见,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货币国际化的物质基础。
2.规范自由的金融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货币国际化必须要依赖于规范自由的金融市场,这是因为规范自由的金融市场可以确保一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与安全性。流动性与安全性是一国资本市场健康的基本表现,流动性代表着活力,而安全性是为流动性保驾护航的。一国的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是官方债券市场,纵观货币国际化的历史就会发现,官方债券市场一直以来扮演的都是政府进行融资与投资场所的角色,官方债券市场规模与健康程度如何将直接决定此国货币能否在国际范围内充当储备货币的潜力。回顾美元国际化的过程可以发现,美元地位的提升与纽约金融市场的崛起基本上是同步的,随着纽约金融市场全面超越伦敦金融市场,美元的全球地位也因此得以实现。同样原因,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就是东京离岸市场以及欧洲日元市场的形成,这两个资本市场为日元的国际化提供了支撑性条件。在欧元国际化的过程中,完善的欧洲金融市场同样功不可没。
[3]
3.币值的相对稳定是货币国际化的有力支撑从货币的本质来看各个国家所发行的货币没有任何的区别,但是为什么有些国家的货币在长期的发展中成为了世界货币,而另外一些国家的货币却不能,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货币在一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币值波动不大,例如美元自诞生以来,之所以各个国家都愿意将其作为储备货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元坚挺、币值波动小。从这个角度来看,币值的稳定与否将直接决定货币国际化的进程。这个结论还可以从一个反面的案例来加以说明,日元地位最鼎盛的时期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日元处于一个升值的通道,但是当时间到了1990年,日本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日元升值的空间已经出尽,各个国家央行以及投资者逐渐看淡日元前景,而选择了减持日元的决定,这给日元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有利因素以及阻碍因素1.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因素近些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逐渐加快,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的地位也得到了逐步提升。究其原因在于人民币国际化面临诸如经济规模的增大及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提高、国内政局稳定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政治影响力的扩大、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等有利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实力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实力一步一个台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截止2010年我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在8%以上,经济规模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00多倍。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20%,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实践证明信用货币的流通是以实物商品流通为载体的,如果货币的流通没有物质产品作后盾,那么这种货币73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趋势分析势地位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而我国强大的制造能力以及每年巨额的进出口额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基础条件,而贸易进出口的昌兴又反过来带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第二,我国政治影响力的增强。我国一直以来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近年来我国的政治影响力更是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大国之一,同时中国对涉及自身利益的诉求的呼声也越来越响亮,各种各样的国际事务中几乎都能看到中国的身影。例如中国在世界银行这一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地位逐渐攀升,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从%上升到了%,从而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股东国。在亚洲这一区域范围内中国的主导作用亦在日益凸显,从组织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到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从组织建立“上合组织”这一在亚洲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机构到加大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合作,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而政治影响力的提高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4]
第三,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如果汇率波动较大,那么就会增加持有人民币的风险,从而影响到其在世界范围内货币职能的行使。当然汇率的稳定并不是说汇率固定不动,恰恰相反汇率稳定是要求汇率波动应有完善的市场供求机制,从而确保汇率不会产生大的波动。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大大提高了其它国家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例如在1998年的金融危机,面对来自周边国家货币急剧贬值的巨大压力,人民币在残酷的国际金融风暴中实现了不贬值的承诺,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国际地位。
2.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
虽然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诸多进展,但是面对各种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时不能盲目乐观,各种限制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依然存在。
第一,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制约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金融体系强有力的支持。只有国内的金融体系具有健全的运行机制,才不至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一旦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就中断。目前国内金融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了人民币流向境外的速度和规模,同时金融创新(创新论文)产品的匮乏也导致我国的金融体系难以抵消国际金融波动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境外流通的巨额人民币资金客观上需要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然而我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无论是在境外布点上,还是在服务水平上,都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
第二,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滞后制约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离岸市场是指在中国境外开展人民币相关业务,离岸市场建设的滞后使得境外人民币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有效地满足。鉴于短期内我国资本账户还不可能完全开放,因此离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人民币走出去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虽然香港目前是我国人民币境外交易的一个最重要的集散地,大量的境外投资者聚集在香港进行人民币交易,大量人民币因此流向香港,但是从香港流入内地机制还不太完善,从而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不利影响。
第三,我国汇率机制制约人民币国际化。合理的汇率制度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是必不可少的,汇率对调整人民币的流动具有杠杆作用。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汇率改革历经几次大的改动,目前基本建立了一个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机制,但是应该认识到我国的汇率制度依然受到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我国目前的汇率机制是由企业结售汇制度、银行外汇结算头寸限额和中央银行干预汇率三者相互制约的产物,这种制度下资本的自由流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外汇供给呈现出一种刚性的增长趋势从而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
第四,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低制约人民币国际化。调查发现人民币近年来之所以能够得到境外投资者的青睐,在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在不断加强,然而仅仅依赖货币升值带来的收益还不能够完全吸引投资者,毕竟人民币升值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时升值的幅度也是有限的。要想实现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的长期持有还必须要建立多渠道的人民币投资渠道,从而保持人民币的投资吸引力。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基本是一个处于封闭状态,人民币投资渠道的不畅直接制约了境外居民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只有人民币的安全性、流动性与营利性达到一个和谐的统一,才能进一步促进其在境外的流通量。
74
2011年第10期四、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尽管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带来诸多好处,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面临诸多阻碍因素,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确保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推进。
1.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建设
一般来讲,一国的金融体系一般有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以及货币体系等几个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金融体系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各种与人民币有关的跨境业务名目繁多,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很容易造成相关业务的混乱。同时面对来自国外金融业的激烈竞争,我国要通过完善金融体系的建设来增强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康程度。政府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我国金融体系的具体现状出台并完善相关措施,从而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5]
2.采用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采用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目的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如果汇率波动幅度太大,就会造成投机资金跨境大进大出,导致境外居民持有人民币的信心受到动摇。采用市场化的汇率制度从长期来看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汇率的剧烈波动,同时也能更真实的反映出人民币的真实价值,从而增强境外居民以及金融机构持有人民币的信心,并进一步的提升人民币的地位。从短期来看,要想真正实现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完全市场化,必须逐步放宽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管制,可以适当加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从而增强其波动弹性。
3.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
尽管1996年我国按照世界货币基金的要求开放了资本账户下的某些要求,但是目前我国资本账户还受到较多的管制,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资本账户下的接近一半交易项目都受到管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中,人民币境外的流通量和存量越来越大,这也在客观上对资本账户的自由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长远来看实现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人民币的可自由流动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经程序。
4.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从而导致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低,在国际市场上无法获得定价权以及货币选择权,这种缺陷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显得尤其突出,在美元持续贬值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企业出口成本剧增,本已微薄的利润在汇率的冲击下更加少得可怜。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出口总额的90%以上都是用美元来结算,中国企业在承担自身经营风险的同时,还面临来自汇率的风险。而要想增强国外订单对采用人民币结算方式的接受程度,必须通过增强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来争取货币选择权,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一是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加大固定投资、加工贸易和人才培养力度;二是拥有稳定销路、稳定品种的长期合作客户,让对方客户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尝到便利的甜头;三是增加政府服务能力,加大中国企业在贸易伙伴间定价能力,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Ⅷ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

美元地位因其持续的贬值遭遇严重挑战,其地位正逐渐弱化。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美元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但是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已成趋势,未来将有更多的货币成为美元的替代选择。

“脱钩”美元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的建议。日前,有些国家已付诸实践。

值得关注的是,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欧元等货币比重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9月30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美元在全球货币储备中的比重已经降至十年以来最低水平的62.8%,而欧元所占比重则创下历史新高的27%。这表明在美元汇率不断走低的状况下,各国央行已经开始了货币储备多元化的进程。

9月20日,伊朗政府宣布,该国将使用欧元取代美元成为外汇储备货币。伊朗中央银行已经调整了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大幅减少了美元资产。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也纷纷表示,减少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份额。

另外,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地位也遭到“脱钩”的挑战。拉丁美洲左翼联盟“玻利瓦尔美洲国家联盟”的九个成员国10月16日在玻利维亚开会,同意创立地区货币“苏克雷”,作区内贸易之用,从而逐渐减少使用美元。

为推动我国和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中国率先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而近日在中俄经济贸易对话中,双方还讨论扩大贸易结算中本国货币的使用份额。

“弱”美元的背后推手

尽管美国财长多次强调“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但美元下行已令美元地位遭遇挑战。

分析人士指出,美元“避险需求”减弱、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及美国“双赤字”问题,都制约美元走强。更需注意的是,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政府为稳定经济注入的大量资金增加了政府财政赤字,其造成的宽松政策缺乏有效退出机制,目前正成为美元贬值的背后推手。

套利交易也严重打击美元,加大其贬值压力。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指出,从全球资金流动角度来看,危机之后,部分短期国际资本将撤离美国国债市场,重新流入风险资产市场。美元套利交易的勃兴,自然加大美元贬值的压力。

不过从维护美元世界储备地位和维持美元购买力的角度考虑,美元持续大幅下挫的可能性也不大。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大幅贬值对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无异于毁灭性打击,但是趋势性、有节奏、小幅的贬值既能达到削减真实债务的目的,又保持了美元自我调整的主动性,实现了美国“经济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多极货币与美元的博弈

对于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法国总统萨科齐、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都纷纷表示,多极化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迟早要在货币层面上得以体现,多极化的世界不能建立在单一国际货币的基础上,未来将有更多货币成为美元的替代选择。

不过分析人士也指出,国际储备货币格局的嬗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某种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稳定的币值、较低的交易费用和较高的透明度。眼下除了美元,没有更为切实的主导性货币选择。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协会常务理事谭雅玲认为,美元短期价格波折是一种策略和技术运用,并不代表美元投资长期价值的消失。美国式金融危机将强化美元主导货币地位,美元一直独霸趋势将难以改变,并将继续持续。美元危机论将滞后发生,并非短期或中期来临。未来10-20年的美元市场机制、份额比例以及作用影响难以根本消除和替代。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认为,尽管欧元被广泛看好,欧元区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统一财政货币体系难以实现等仍然让欧元能否真正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未来蒙上云雾。在日本经济真正走出持续近20年的低迷之前,日元的前景依然黯淡。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本国货币首先成长为区域性货币则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Ⅸ 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如何未来应该怎么发展

本文核心数据:“双循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路径、双边货币互换/合作协定汇总

1、政策引导人民币国际化适应真实需求

——“十四五”引导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偏向稳健

政策指引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十四五”规划明确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提出,要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相较于“十三五”的“稳步推进”,“稳慎”强调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要与国家综合实力、金融开放程度、真实使用需求等相适应。真实使用需求的拓展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需要中国从自身加强人民币的吸引力,并促进国际间的互利合作,从而促使更多的市场主体选择人民币进行结算。

热点内容
方兴未艾市值多少钱 发布:2025-07-04 00:40:31 浏览:620
江淮汽车股票历史行情 发布:2025-07-04 00:32:59 浏览:834
南充金融大厦什么时候投入使用 发布:2025-07-04 00:25:47 浏览:154
金融学与建筑学设计哪个好 发布:2025-07-04 00:24:52 浏览:259
疫情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发布:2025-07-04 00:16:43 浏览:787
杭锦科技股票行情 发布:2025-07-03 23:52:03 浏览:787
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基金 发布:2025-07-03 23:37:28 浏览:320
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哪个专业好 发布:2025-07-03 23:34:43 浏览:124
深深宝a股票历史数据查询 发布:2025-07-03 23:26:30 浏览:924
股市市值占比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7-03 22:56:57 浏览: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