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杠桿財政金融怎麼改革

杠桿財政金融怎麼改革

發布時間: 2022-08-08 22:39:14

① 美國在金融危機中去杠桿化有哪些措施

小馬的政策你也看到了 目前來看 危機還具有深層次的沖擊 短期仍不容樂觀

② 簡析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及改革思路。

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危害及應對
2008年,金融風暴席捲而來,全球正面臨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由於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全球金融體系的長期失衡,這場源自美國的金融風暴,波及范圍之廣、沖擊力度之強、連鎖效應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給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憂慮。可以預見,危機的演變以及各國的應對將對全球金融、經濟乃至於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一)這場金融危機的成因,涉及美國的消費模式、金融監管政策、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以及美國和世界的經濟結構等各方面因素,盡管各方的說法還不盡一致,但以下幾點已為多數人所認同。
一、房地產泡沫是危機的源頭禍水。
次貸危機說到底是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引發的危機,而房地產泡沫的催生既和美國社會的「消費文化」有關,也和美國不當的房地產金融政策和長期維持的寬松貨幣環境有直接關系。
美國經濟長期以來一直有高負債、低儲蓄的特徵,不但居民大手大腳地借債消費,而且國家也鼓勵大規模借貸和超前消費。近年來,個人消費支出佔美國GDP的比重達到了70%的歷史新高。從2001年末到2007年底的6年中,美國個人積累的債務更是達到過去40年的總和。可以說,美國政府和社會近年來一直是在債台高築的危險狀態下運行的。
美國人近年來不斷增強的消費勇氣主要來自於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上漲。為了應對2000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和2001年「9·11」事件的沖擊,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打開了貨幣閘門,試圖人為改變經濟運行的軌跡,遏止衰退。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使利率從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
貨幣的擴張和低利率的環境降低了借貸成本,促使美國民眾蜂擁進入房地產領域。對未來房價持續上升的樂觀預期,又使銀行千方百計向信用度極低的借款者推銷住房貸款。所有的人都把希望寄託在了房價只漲不跌的預期上。在2001年至2005年的5年中,美國自有住房者每年從出售房屋、房屋凈值貸款、抵押貸款再融資等套現活動中平均提取了近1萬億美元的「收益」。當經濟開始周期性下滑,貨幣政策出現調整,利率提升,房價暴跌,泡沫也隨之破滅,整個鏈條便出現斷裂,首先是低信用階層的違約率大幅上升,從而引發了次貸危機。
二、金融衍生品過多掩蓋了巨大風險。
傳統上,放貸銀行應該把貸款記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並相應地把信用風險留在銀行內部。但是,美國的大批放貸機構卻在中介機構的協助下,把數量眾多的次級住房貸款轉換成證券在市場上發售,吸引各類投資機構購買;而投資機構則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術,再將其打包、分割、組合,變身成新的金融產品,出售給對沖基金、保險公司等。這樣一來,提供次貸的銀行變魔術般地銷掉了賬上的抵押貸款這類資產。表面上看,這是皆大歡喜的「金融煉金術」:購房者能以極低的首付款甚至零首付獲得房產;提供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不必坐等貸款到期,通過打包出售債權方式便提前回籠了資金;提供資產證券化服務的金融中介可以在不承擔風險的情況下賺取服務費;由抵押貸款演變成的各種新型金融產品,又滿足了市場上眾多投資者的投資牟利需求……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調查,美國次貸總額為1.5萬億美元,但在其基礎上發行了近2萬億美元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進而衍生出超萬億美元的擔保債務憑證(CDO)和數十萬億美元的信貸違約掉期(CDS)。
資產證券化所創造的金融衍生產品本來可以起到分散風險、提高銀行等金融機構效率的作用,但是,資產證券化一旦過度,就加長了金融交易的鏈條,使美國金融衍生品越變越復雜,金融市場也就變得越來越缺乏透明度,以至於最後沒有人關心這些金融產品真正的基礎是什麼,也不知道其中蘊含的巨大風險。
在創新的旗號下,投機行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與實體經濟相脫節,虛擬經濟的泡沫被「金融創新」越吹越大,似乎只要倒騰倒騰那些五花八門的證券,財源就可滾滾而來。通常,虛擬經濟的健康發展可以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但是,一旦虛擬經濟嚴重脫離實體經濟的支撐,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起初1元錢的貸款可以被逐級放大為幾元、十幾元甚至幾十元的金融衍生品,金融風險也隨之被急劇放大。當這些創新產品的本源——次級住房信貸資產出現問題時,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就猶如空中樓閣,轟然坍塌下來。
三、美國金融監管機制滯後,致使「金融創新」猶如脫韁之馬。
以負有維護美國經濟整體穩定重責的美聯儲為例,它只負責監督商業銀行,無權監管投資銀行;而負責投資銀行的監管方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只是在2004年經過艱難談判後才獲得監管權的。這就使得像美國國際集團(AIG)這樣涉及多領域的「巨無霸」,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處於根本無人監管的灰色地帶,可以自由自在地進行「金融創新」。
金融評級機制在此次危機中,也出現了嚴重失誤。那麼多金融機構的貸款出現了問題,它們發行的金融產品有那麼多漏洞,金融評級機構居然「視而不見」,使很多問題債券、問題銀行能夠長期被評估為「優等」。一位在某評級機構的結構性金融產品部門工作的業內人士形象地說,什麼都可以評級,我們甚至可以評估一頭被結構化的母牛。這無異於在鼓勵華爾街大施「金融煉金術」,肆無忌憚地四處「圈錢」。
由於國際金融體系是以美國為主導的,而美國又無視一些國家多次提出的加強監管的建議,因此,整個國際層面也缺乏有效的金融監管。在監管滯後的整體氣氛下,金融機構的貪婪性迅速膨脹。
(二)此次金融風暴,本質上是美國模式市場經濟治理思想的嚴重危機。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教授大衛·科茲指出,目前的美國金融風暴,是資本主義一種特殊制度形式的產物,也是資本主義的新自由主義形式作用的結果。由於金融管制的解除,沒有了國家的密切監管,資本主義的金融部門就會出現內在的不穩定。
冷戰結束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新自由主義不僅僅只是美國經濟政策的基礎,也成為美國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工具。新自由主義雖然對治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的滯脹起到了一定的療效,但它不是萬能的。
所謂新自由主義,是一套以復興傳統自由主義理想,以盡量減少政府對經濟社會的干預為主要經濟政策目標的思潮。一些學者稱之為「完全不幹預主義」,因其在里根時代勃興,因此又稱其為「里根主義」。而「金融大鱷」索羅斯把這種相信市場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理念稱為「市場原教旨主義」。索羅斯在接受法國《世界報》采訪時表示,「(華爾街的危機)是我所說的市場原教旨主義這一放任市場和讓其自動調節理論的結果。危機並非因為一些外來因素,也不是自然災害造成的,是體制給自己造成了損失。它發生了內破裂。」
新自由主義的模式,突出強調「最少的政府幹預,最大化的市場競爭,金融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由於美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主導作用,新自由主義的思想對這個體系也形成了極大影響。包括會計制度、市場評級體系、風險控製程序,乃至金融政策,甚至市場適用的語言、計價貨幣等,統統採用的是美國規則,國際金融體系實際上成了美國金融體系。很顯然,這不符合平等、公平、協商的國際原則,無視各國發展階段、管理水平、經濟和社會體制的差異。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已經認識到,未來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與調整要想取得成果,就必然要觸動這一思想基礎。
(三)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發生的金融風暴,必然會產生比以往更強烈的沖擊。
首先,這個全球性的影響來自於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主導下建立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但是,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美元仍然是當今國際儲備和貿易結算的主要貨幣。直到目前,美元在國際結算和全球各央行外匯儲備中的比重一直維持在60%以上。「領頭羊」一出問題,必然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致使全球金融市場迅速陷於極度恐慌之中。
其次,金融全球化讓世界在享受全球化帶來的紅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風險。由於金融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今天世界各地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金融開放之中,大筆「熱錢」在全球各地迅速流動,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品將全球金融機構盤根錯節地聯系在一起,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又占據著最為有利的地位。最典型的就是,美國一些金融機構把大量的房地產抵押債券打包後,出售給了很多國家。正因為如此,發源於美國這一全球最大經濟體和最發達金融體系的金融風暴,才會造成史無前例的影響。
隨著全球金融動盪的加劇,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流動性短缺、股市大跌、匯率震盪、出口下降、失業率上升等現象,全球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正面臨嚴峻考驗。
金融風暴首先重創了美國的銀行體系,粉碎了這個「世界最完備體系」的神話。美國商業銀行的市場集中度遠遠落後於歐洲國家。美國有大量的州立銀行與中小銀行。這些銀行在過去幾年內投資了大量的次級抵押貸款金融產品以及其他證券化產品。次貸危機爆發後,它們出現了大面積的資產減記與虧損。這些中小銀行抵禦危機的能力很差,也很難得到美國政府的救助,因此在未來破產倒閉的概率很高。
在世界范圍內,歐洲銀行業受殃及最深,因為歐洲銀行過分依賴於短期借貸市場,而不是通常的客戶儲蓄。新興市場經濟體也很難獨善其身。金融危機爆發後,大量資金從新興市場經濟體撤離,一些自身經濟結構比較脆弱、對外資依賴程度比較高的國家正面臨嚴峻考驗。
最令人擔憂的是,全球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地要傳導至實體經濟領域,拖累甚至阻滯全球經濟增長。目前,美國房地產投資已經持續縮減。而在房地產市場與股票市場價格交替下挫的負向財富效應的拖累下,美國居民消費日益疲軟。由於自身股價下跌,美國企業投資的意願和能力均有所下降。而由於能夠提供的抵押品價值下跌,美國企業能夠獲得的銀行信貸數量也大幅下降。美國經濟在2009年陷入衰退幾乎已成定局。歐元區經濟、日本經濟等發達經濟體和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在2009年的增長前景也不容樂觀。
由於美國經濟佔全球比重近30%,其進口佔世界貿易的15%,美國經濟衰退將導致全球商品貿易量下降,進而影響一些外貿依存度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和經濟增長。而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嚴重影響,很有可能帶來全球范圍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形成經濟復甦的新障礙。大規模救市措施,也會使本來就有巨大財政赤字的美國政府雪上加霜,一旦出現大肆發行債券、印發鈔票,勢必會導致美元信用下跌,並推高全球通脹率。
規模空前的金融風暴是對世界各國經濟治理能力的考驗,是對世界各國加強國際合作的誠意與決心的考驗。目前,國際社會正密切關注著這場危機的走勢,關注著全球各國的應對舉措及其所產生的效應。一國的次貸危機,引發了席捲各國的金融風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呼喚整個世界採取共同的行動。規模空前的國際救市行動,迅即在全世界展開。世界各國在密切關注初步救市效果的同時,正積極謀求下一步的舉措,深入思考如何從根本上消除深層隱患,積極探索未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調整的方向。
(四)次貸危機首先是信用危機,救市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恢復金融市場信心。美國的救市方案主要是通過政府收購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注入資金以增加流動性等方式來救活金融業;而歐盟國家一開始就採取了向金融機構注資,並確保儲戶不受損失的方式;還有不少國家通過減息、免稅的方式來刺激經濟,另外一些國家則採取了向市場拋售美元以支持本國貨幣的做法;有的還運用國家主權財富基金,投資本國股市挽救金融企業。
由政府向金融機構注資,換取部分股權,以解決資本不足的救市方法,通常被稱為「暫時的國有化」。這種從穩定金融市場入手、阻止危機向實體經濟延燒的傳統手段,雖然在歷史上曾經奏效,但在本次史無前例的世界性危機中能否再顯神威,誰也還說不清。至少在五個方面,人們還「心中無底」:
一、危機尚未看到盡頭。目前美國金融機構減記的資產,僅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的總虧空額的一部分,其中還不知道埋藏著多少「定時炸彈」。不少經濟學家認為,風暴僅僅是開始,目前市場流動性仍未完全恢復,一旦未來引發更多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倒閉,甚至是國家「破產」,現有的救援計劃,只能是杯水車薪。
二、現在的救援措施只是短期的、初步的,盡管已產生了一些積極影響,但能在多大程度上阻止金融危機的瘟疫向實體經濟傳染,目前尚很難斷定。雖然各方對衰退程度的評估不盡相同,但大多認為,此次衰退的時間可能會較長,短期救市之後必須有中長期的「後招」緊跟。
三、很多國家仍然是根據本國利益出手救市,全球缺少更為緊密的合作和協調。最典型的是歐洲的「三步曲」:先是「隔岸觀火」,斷言危機與歐洲「相距甚遠」;幾天後就變為「緊急救火」,但還是各自為戰;最後歐盟才呼籲各成員聯手「全力滅火」。經濟整合程度最高的歐盟尚且如此,其他就可想而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已呼籲各方協調政策,共同應對,在英法領導人的呼籲下,美國開始著手籌備國際金融峰會。但從歐美的立場看,它們之間也存在一定分歧,美國試圖確保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但歐盟顯然更希望借這次危機對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四、救市如何逐步轉向對國際金融體系的有效和全面的改革,尚不明朗。救市只是治標,只有將救市與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與調整這一治本之策結合起來,才能有助於信心的全面恢復,並對全球經濟真正起到有效的拉動作用。因此,救市的根本問題不僅僅在於穩定市場,更在於怎樣才能有助於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
五、救市能否成功,仍主要取決於發達國家的政策力度,因為它們在全球經濟中仍占著大比例的份額。雖然發達國家在此次危機中受損較重,但發達國家處於國際金融體系、貿易體系的上游,它們顯然有著更多的手段來避險或轉移風險,甚至轉嫁危機。這種情況一旦出現,將會給全球經濟造成極大傷害,使復甦變得更為遙遠。
當然,大難當前,人們不僅看到了危機的嚴重性,也看到了戰勝危機的可能性。危機是史無前例的,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現時國際社會所具有的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也是史無前例的,手段比過去更充足,經驗比以往更豐富,力量比以往更強大,合作的願望也比以往更強烈。
(五)雖然人們對本次金融危機的成因和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還在不斷思索之中,但在如何處理開放與管制、創新與監管的關系方面,一種明確的共識已經形成。這就是在減少金融管制,促進金融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必須把握適度的原則,處理好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管制之間的平衡,處理好金融業與經濟整體發展水平的關系,否則,過度的自由化和缺乏有效監管的創新必然帶來巨大的風險,造成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金融業具有內在的脆弱性,監管是彌補「市場失靈」的必要手段。從國家層面看,有效的金融監管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構成全球金融體系第一道防線的基礎。伴隨著全球金融業關聯性與互動性的增強,各國和各經濟體應當從管理系統性風險的角度實施監管,並通過加強協調來逐步完善監管體系。當然,加強監管並不意味著因噎廢食,不是片面追求金融業穩定而拒絕開放和創新。不同國家由於金融業發展程度的不同,對待金融業的開放與創新的態度也應有所差異,關鍵在於把握自由化和金融管制之間的平衡。一方面要通過金融創新來為經濟服務,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強金融監管,保證金融安全。
從國際層面看,最緊迫的問題是原有的治理方式已嚴重滯後,國際金融組織是在用過時的管理方式來應對全新的全球市場。管理缺位、乏力,直接導致了漏洞的出現。正如法國總統薩科齊所說,世界將不能再繼續用20世紀經濟的工具來運營21世紀的經濟。因此,如何加強管理,特別是加強對國際主要貨幣發行和大型銀行的監管是未來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目前,國際社會就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必要性和思路正在形成越來越多的共識。隨著市場規則和監控的不斷加強,特別是一些制度性措施的落實,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互信將會逐步恢復。
(六)目前的全球金融體系基本上是發達國家建立起來的,主要體現了發達國家的利益,也更有利於維護發達國家的利益。特別是國際經濟舊秩序使少數發達國家控制國際經濟調節機制,使國際生產體系、國際貿易體系、國際金融體系建立在不平等基礎上,從各方面限制和阻礙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隨著冷戰結束、發展中國家的興起,整個國際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少數西方發達國家「獨大」的局面被打破。自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總體經濟實力在不斷增長。1990至2006年,發展中國家佔全球GDP的比重從15.9%上升到25%,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上升到30%,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已超過50%。在此背景下,發展中國家對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的呼聲日益加大。
國際金融體系應該怎樣改革,還有待國際社會的進一步對話、協商與探索,但有一條重要原則是必須明確的,這就是新體系應該充分體現眾多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盡快改變發展中國家始終處於國際金融體系的邊緣,淪為發達國家危機轉嫁對象的現狀。
改革的具體切口,首先要從對全球金融和經濟運行具有重要作用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等機構開始,增大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進而朝著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體系的方向努力。
發達國家當然不會輕易放棄傳統的優勢地位。此次金融危機發生後,個別西方學者就提出,沒有中國等國的「過度儲蓄」所助長的超低利率,美國等發達國家就無法長期維持「瘋狂放縱的金融創新行為和借貸消費」,這場危機也就不會出現。這種本末倒置的論調,表面上看是在為那些金融投機商、失職的監管者開脫罪責,實質上是在維護西方在現有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既得利益。這種顛倒黑白的謬論,只是一種偏激的噪音,連多數西方經濟學家都對此難以認同。但可以預料,在未來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中,這樣的聲音還會出現,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還會有激烈交鋒。
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新背景下發生的。它用事實再次警示人們:經濟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它不會自動確保全球經濟健康發展,需要以新的思維、新的方式謹慎把握與應對,否則就會產生破壞性的沖擊,甚至造成全球性的災難。
全球各國的救市行動目前正趨向於更加主動,在第一階段各國政府通過注資銀行確保流動性之後,近期又加大力度,普遍採取了降息的做法。這些措施雖然未必能徹底解決問題,但對於恢復市場信心和融資渠道來說,已經產生了一些積極的作用。
全球性危機也在呼喚著全球性應對。前不久在北京閉幕的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向全世界發出了呼籲,當此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之際,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應繼續加強協調合作,堅定、果斷、負責、及時地採取有效措施,綜合運用有效可行的經濟和金融手段,以達到恢復市場信心、穩定全球金融市場、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的目標。
目前,世界各國正密切關注即將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金融峰會。人們期望,此次會議既能務實高效地解決當前和今後的問題,又能體現平等、互利、共贏的全球發展夥伴關系,為穩定金融市場、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③ 如何深化財稅金融改革(如何看待宏觀經濟形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大重要手段,今年以來,新一屆政府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全面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發展動力。

如何看待我國當前的財稅金融改革?在經濟增速放緩和財政收入增幅下滑的背景下,應當如何更好地深化這一領域的改革?記者為此采訪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

「營改增」倒逼財稅體制改革,未來要推進資源稅、房產稅等改革

8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將在全國范圍推開,每年可為納稅人減稅1200億元以上,伴隨這一改革繼續推進,減稅額還要上升為年度數千億元。據測算,去年,「營改增」使上海的經濟增長了0.6%左右,增加就業14萬人。

「不只是減稅,這一改革還會倒逼財稅體制的配套改革。」賈康說。隨著「營改增」試點逐步向全國各地和全部行業擴圍,需要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分配關系,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隨著「營改增」試點范圍的擴大,有關部門必須認真研究和推進三方面工作:一是積極穩妥推進「營改增」在全國范圍、各個行業推開。二是調整政府間財政體制安排,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和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三是優化轉移支付結構,完善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提高轉移支付資金使用效益。此外,還要完善預算收支管理制度,進一步增強預算的完整性、透明性並提高其績效水平。

「營改增」對我國當前財稅體制改革而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意義,影響深遠。賈康說:「財政問題,實質上是公共資源配置體系與機制問題,要服務全局。當前我國各項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階段,非常有必要使多項改革協調並進,其中包括價、稅、財等通盤協調的配套改革。」

賈康認為,從近中期來看,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至少包括這樣幾方面:進一步通過「營改增」改革,消除服務業發展的重復征稅因素,並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分步全面推進資源稅改革,積極研究推出環境稅改革,理順基礎能源、資源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對節能降耗形成長效杠桿機制。適時擴大房產稅改革試點,構建地方稅體系。推進個人所得稅分步走向「綜合加分項扣除」模式的改革,即把工薪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也綜合納入超額累進稅率的調節范圍,並針對家庭贍養負擔等因素的不同情況作出專項扣減。積極推進省以下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釋放經濟發展潛力。

經濟增速在合理區間,不需要出台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

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長速度7.6%,有市場人士呼籲出台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保證經濟增長。賈康認為,在上半年經濟增速7.6%的基礎上,我國實現全年經濟增長預定目標的調控壓力並不太大。只要密切跟蹤運行態勢、相機抉擇微調,就能夠在後兩個季度之後,順利實現全年7.5%或者更高一些的目標。

2013年以來,新興經濟體特別是金磚國家,呈現經濟增長下滑趨勢。而從世界范圍來看,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定的恢復態勢;歐洲應對債務危機取得重要進展,寬松財政政策有望推進經濟增長。隨著發達經濟體復甦過程的推進,新興經濟體的機會和潛力釋放空間也有望擴大。

如無特別的情況變化,沒有必要重啟類似於「4萬億」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方案,可利用當前相對放緩的固定資產投資進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並立足全局、放眼長遠,著力於促使市場更好發揮「優勝劣汰」的作用擠掉一些落後、過剩產能,將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的結構優化、質量提升。

從我國當前財政狀況來看,財政必須「過緊日子」,大力壓縮行政成本和一般性開支,但對於具有剛性特徵的民生支出,必須作為重點來保障。

推進金融體制改革,讓金融業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

針對部分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融資難的問題,應如何推進金融體制改革,讓金融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出現融資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國社會融資結構不合理、直接融資渠道過少的原因,也有信貸政策不合理、金融市場發展不足、政策性融資機制發展不暢等因素的制約,因此,解決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應該多管齊下。」賈康說。

信貸政策方面,在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積極促進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配合,改善「三農」和中小微企業發展中的融資狀況,積極開展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糾正偏差。同時,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形成科學合理的基準利率曲線,適度聯通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利率定價機制,增大金融市場的利率彈性。

金融市場建設方面,應當進一步擴大金融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發行規模,增加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境內金融機構主體,逐步推動境內企業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完善並優化人民幣對外匯期權交易,研究完善存款保險制度方案,做好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准備工作。

拓寬融資渠道方面,推進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加快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建立各種為小微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與此同時,應當安排一定比例的政府資金專門用於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培育和發展諸如小額貸款公司、產業創新基金等專業化的市場主體,以及信用擔保機構。

作者:吳秋余

④ 國企改革有什麼方法可以降低杠桿

國企降低杠桿方式:

一是改善公司治理,出台國企資產負債約束機制,支持通過增資擴股、引入戰略投資者等充實資本,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是完善企業債務重組政策,建立關聯企業破產制度,探索破產案件快速審理機制。研究解決「僵屍企業」破產費用保障問題,建立政府、企業、銀行依法合理分擔損失的機制。

三是拓寬社會資金轉變為股權投資的渠道。支持各類股權投資機構參與市場化債轉股。制定籌措穩定的中長期低成本股權投資資金的辦法,出台以市場化債轉股為目的設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措施。研究依託多層次資本市場開展轉股資產交易。

四是加強市場化債轉股實施機構力量,指導金融機構利用現有機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開展市場化債轉股,支持符合條件的銀行、保險機構新設實施機構,鼓勵資產管理公司增強資本實力。

五是出台有針對性的業務指引,規范引導市場化債轉股項目提高質量,推動已經簽訂的債轉股協議金額盡早落實,切實降低企業負債率。

⑤ 我國為什麼要進行金融體制改革

促進國民經濟有又快發展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特別是過去十年來,金融在宏觀調控中發揮重大作用,在調節經濟運行、服務經濟社會方面的功能不斷增強。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目前我國的金融體制還不完善,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穩步推進。
一、金融在現代經濟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質和作用所決定的。現在,我國的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發達的貨幣信用經濟或金融經濟。金融運行得正常有效,則社會資本的籌集、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社會資源的配置也就合理,對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機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次,金融是現代經濟中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杠桿。由於市場經濟周期性繁榮與衰退的缺陷,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及時的宏觀調控。金融在建立和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融業是聯結國民經濟各方面的紐帶,國家可以根據宏觀經濟政策的需求,通過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運用各種金融調控手段,適時地調控貨幣供應的數量、結構和利率,從而調節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結構,在穩定物價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
最後,在現代經濟生活中,貨幣資金作為重要的經濟資源和財富,成為溝通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命脈和媒介。現代一切經濟活動幾乎都離不開貨幣資金運動。從國內看,金融連接著各部門、各行業、各單位的生產經營,聯系每個社會成員和千家萬戶,成為國家管理、監督和調控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杠桿和手段;從國際看,金融成為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交往,實現國際貿易、引進外資、加強國際間經濟技術合作的紐帶。
二、十七大報告中有關金融體制改革的論述
作為經濟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金融體制改革近年來一直被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競爭力。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健全和嚴格市場准入制度。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可見十七大報告對金融的認識,從一種服務性質的工具,上升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要素。這種認識的轉變,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戰略走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轉折,也是社會建設走向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必然轉折,更是中國經濟真正實現現代化並融入世界主流經濟的必然轉折。
三、當前我國金融市場體系的缺陷和不足
1.金融主體市場化尚不完善。政府籌資具有強制性;央行獨立性不強,行政味道濃厚,調控乏力;國有商業銀行商業化轉型不徹底;居民金融風險意識差。
2.市場客體缺乏,金融創新不足。具有流動性的、面向社會發行的各種信用工具不足,使市場流動性不足,絕大部分金融資產集中於銀行存款,雖然近期國家已經推出股指期貨,但是投資渠道仍然不多,不利於金融市場的發展,也不利於儲蓄向投資有效轉化。
3.市場結構失衡。我國貨幣市場相對資本市場而言,容量小、結構不完善,這也制約了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加劇了股票市場的投機性和波動性。在貨幣市場內部,票據市場發展緩慢;在資本市場內部,國債市場、股票市場發展快,而企業債券市場發展滯後,基金市場發展緩慢且不規范,機構投資者起不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4.法律法規不完善。國有大型金融機構以其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欺壓中小機構,取得競爭優勢;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個人投資者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政策模糊,法律存在漏洞,違法違規的操作時有發生。
四、貫徹十七大精神,推進金融體制改革
1.「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競爭力。」
金融體制改革需要深入落實到各類金融市場。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經營的金融產品各不相同,但對於貫徹宏觀調控政策、調節市場資本流動方向、推動生產和生活內需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現代金融體系要求金融業在符合中國現有國情的基礎上,快速應對經濟的既好又快的發展模式,使金融產品品種多樣化、經營方式靈活化、管理結構企業化、部門功能高效化、內控制度精細化。
提高競爭力,不是一名空話,要實實在在地把握市場,把握自身。從提升自身的經營水平入手,創新更多符合市場運營的金融產品,提供更多市場認可的服務項目,從深層意義上做到「市場促進金融、金融推動市場」。
2.「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鼓勵民間融資,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功能,形成了與正規金融的互補效應,並且可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減輕中小企業對銀行的信貸壓力。
直接融資不能僅限於個體居民的閑散資金,行政部門、各企事業單位、各級政府的各項活動資金,同時要積極上市吸收並積聚資本,提高吸儲力度,擴大轉貸底盤,進一步將資本轉置到位,使市場上的資本充分循環流通,穩定並擴大經濟持續發展的勢頭。
3.「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完善民主監督機制,加強內控制度的學習和檢查力度。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對權力部門人員的人財物管理使用、關鍵崗位的監督,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
強力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適宜的金融生態環境是金融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金融業正處於重要轉折期和重要發展期,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金融生態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必須不斷優化金融生態環境,促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科學發展觀下的金融市場發展和建設的核心。建立以人為本的資本市場,就要求必須加強資本市場的制度性、基礎性建設,使資本市場真正發揮資源配置的中介作用。以人為本的資本市場,首要的是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形成良好的市場環境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
4.「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
匯率改革在國內金融改革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大意義, 更具彈性的匯率將使國內企業面臨不同的市場條件, 而資本市場改革的各項措施勢必要與此相協調,統籌兼顧,使經濟社會產生的摩擦降低到最小。

⑥ 如何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吸引金融資本積極參與地方經濟建設

運用稅收杠桿,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穿襖提領子,牽牛牽鼻子。」當前,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載體,是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來源,也是國稅部門行政管理的相對人。在金融危機形勢下,國稅部門應該把為企業服務作為「牛鼻子」,努力在稅收政策上進一步扶持,在稅收管理上進一步規范,在稅收服務上進一步改進,幫助企業解困,促進企業發展,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一)在稅收政策上進一步扶持克服當前特殊時期面臨的困難,離不開企業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和各級政府所採取的幫助企業的措施。從國稅部門來講,最重要的是用好用足現有的稅收優惠政策。第一,認真落實各項稅收調控措施。實施好結構性減稅政策,落實好國家支持「三農」發展、促進資源綜合利用、擴大消費需求、促進就業再就業、鼓勵自主創新、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等方面的稅收政策,支持成長型和就業型企業發展,為地方企業發展壯大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供良好的稅收政策環境。重點是落實好四項稅收調控措施。一是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2009年1月1日起,允許增值稅購進(包括接受捐贈、實物投資)或自製(包括改擴建、安裝)固定資產發生的進項稅額,憑增值稅專用發票、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和運輸費用結算單據從銷項稅額中抵扣,降低設備投資稅收負擔,支持企業更新技術裝備。二是全力落實好成品油消費稅改革措施和部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增值稅調整政策。確保各項改革措施順利實施,平穩過渡。三是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放寬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認定標准。對從事貨物生產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的納稅人,以及以從事貨物生產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為主,並兼營貨物批發或者零售的小規模納稅人,認定為一般納稅人的年應征增值稅銷售額標准從100萬元以上降低為50萬元以上;除此之外的納稅人年應征增值稅銷售額從180萬元以上降低為80萬元以上。降低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徵收率。2009年1月1日起,將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的徵收率分別從工業6%和商業4%統一降低為3%,減輕中小企業稅收負擔。對中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實行低稅率。對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和全民創業。四是全面落實國家出口退稅政策。簡化出口退稅管理程序。進一步擴大下放生產企業退稅審核許可權范圍;對於納稅信用等級為A級或B級的出口企業,在申報出口退稅時尚未到期結匯的,可先申報退稅並在貨物報關出口之日起210天內向退稅部門提供出口收匯核銷單;實行自動核銷方式的出口企業,退稅部門可依據外管提供的電子數據及核銷清單進行審核,不再需要提供出口收匯核銷單。加大出口退稅力度。爭取出口退稅計劃,切實加快退稅審核進度,做到應退盡退,緩解出口企業資金壓力;深化遠程申報系統應用,完善系統功能,適時開發退稅審核結果遠程反饋功能,切實減輕出口企業負擔;進一步落實重點出口企業聯絡員制度,支持出口企業做大做強。支持「走出去」企業發展。幫助「走出去」企業充分利用境外稅收優惠和雙邊稅收協定的優惠待遇,消除境內外雙重征稅,保護企業合法權益,降低「走出去」企業整體稅負,促進企業發展壯大。第二,積極研究解決企業改革、發展中的稅收政策問題。圍繞地方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大力開展稅收政策調研,深入研究現行稅收政策的實施和調整對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的影響,提出積極有效的對策建議,在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工業化進程、促進科技進步、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和優勢企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要認真研究與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對接的具體措施,提供有效的稅收政策支持。同時,要把促進就業再就業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別要關注困難群體、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積極研究運用稅收政策支持全民自主創業、鼓勵企業吸納安置,最大限度拓展就業空間,切實增加低收入者的實際可支配收入,以創業促就業,以就業促發展,以發展促和諧。第三,加強稅收政策落實情況的檢查監督。健全稅收政策執行情況反饋評價機制,選定一批重點行業、重點企業作為當前國家出台的宏觀稅收調控政策落實情況的聯系點,跟蹤政策執行效果,特別是對銅加工、成品油、資源綜合利用、重大技改項目等具有特殊性的產品、企業和行業,重點跟蹤調查,定期收集、匯總有關數據,及時分析研究稅收政策調整、執行對江西經濟、稅收的影響,促進各級領導的科學決策;同時,及時掌握政策落實進展情況,解決政策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稅收政策落實准確、全面、到位。加大稅收監督力度,繼續開展重點執法檢查和效能監察,重點檢查新出台的稅法和稅收政策的落實情況、規范稅務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的執行情況以及規范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落實情況,確保政策效應不偏移、不弱化。(二)在稅收管理上進一步規范國家擴大內需、促進增長,到2010年底將完成4萬億投資。稅收作為財政收入主要來源,在預算支出大幅增加的壓力下,對於支撐政府性投資,控制財政赤字,擔負重要使命。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稅部門必須進一步依託「四位一體」稅源管理機制,為平衡地方財政收支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第一,正確處理經濟與稅收的關系。一是牢固樹立稅收為經濟發展服務的觀念。我們要正確認識稅收與經濟的關系,強化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牢固樹立稅收服從服務於經濟發展的觀念,充分發揮稅收的職能作用。二是牢固樹立依法治稅的觀念,找准堅持依法治稅與促進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加快經濟發展,需要理順依法治稅與促進經濟發展的關系。依法治稅是稅收工作的基礎、靈魂和立足點,是稅務機關的基本職責。依法治稅與發展經濟實質上兩者是辯證統一關系,堅持依法治稅本身就是對發展經濟的促進。國稅部門通過依法應收盡收,籌集財政收入保障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資金需要;依法禁止收「過頭稅」,可避免加重企業負擔,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通過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稅收政策,可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應當看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依法治國、依法治省、依法治稅是大勢所趨,國稅部門促進經濟發展的思路不能局限於過去單純依靠減免稅的做法,必須破除單純通過減免稅「放水養魚」的傳統觀念,樹立新型的稅收經濟觀,立足於為企業營造一個公平法治的稅收環境。第二,適度放寬管理措施。在依法治稅的前提下,靈活運用稅收政策,對稅收優惠有幅度規定標準的一律從優執行,對沒有明文禁止和未明確的政策從寬掌握,以緩解企業融資困難,減輕企業經營成本。一是延長納稅人申報納稅期限。自2009年1月1日起,將所有納稅人的納稅申報期限由每月10日延長至15日,方便納稅人申報納稅。二是支持困難企業渡過難關。2009年,經國稅機關批准,小規模就業型、成長型困難企業繳納增值稅可以實行按季申報;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可以申請緩繳稅款,並免交滯納金,緩解納稅人資金周轉壓力。對成長型、就業型困難企業已批准享受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如2008年已滿三年,可繼續延長一年。三是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免交稅務登記工本費。執行增值稅起征點國家規定的最高上限,即:銷售貨物的起征點定為5000元;銷售應稅勞務的起征點定為3000元;按次納稅的起征點定為200元。四是繼續推行依法稽查、文明執法。依法慎重採取強制執行、稅收保全措施,確保稅收執法行為合法、規范、必要、有效。科學安排檢查計劃,規范檢查計劃管理,嚴格檢查計劃審批,最大限度減少多頭檢查、重復檢查現象。鼓勵企業在限期內開展自查,對自查中發展的一般性稅收違法行為,允許企業只補繳稅款、滯納金,免予罰款處罰。改進檢查方法,提高檢查效率,縮短檢查時間,最大限度減少對納稅人正常生產經營的影響。第三,進一步提高機關效能。各級國稅機關要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扎實開展機關效能建設,推進依法行政工作,進一步提高稅收行政效率和稅收服務水平。一是嚴格控制稅務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減少稅務行政處罰的隨意性,切實保障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及其他稅務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二是改進稅務行政審核審批。堅持合法、合理、高效、便民和權責統一、監督有效的原則,進一步清理和規范稅務行政許可(審批)項目,精簡審批項目,簡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不斷提高審批效能。三是以最快速度依法為納稅人減、免、緩稅事項。堅決貫徹國家結構性減稅政策,按規定程序以最快速度、最優政策為納稅人減、免、緩稅事項,緩解納稅人資金困難,支持納稅人生產經營。(三)在稅收服務上進一步改進當前這個特殊時期,對優化稅收服務、營造稅收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是困難的時候,企業對運行環境就越敏感、越依賴,通過這次金融危機,企業更能感受到這一點。稅收服務是企業運行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納稅人營造一個平等競爭的稅收環境,既是國稅機關的職責,也是國稅機關為納稅人提供的最好的服務。在今後的工作中,國稅機關要重點以法律法規為依據,以現實需求為導向,以信息化為依託,創新服務內容和手段,營造良好稅收政務環境。通過稅企雙方的共同努力克服金融危機的影響,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第一,進一步加大稅收政策宣傳力度。採取舉各類培訓班等形式,利用媒體、網路、稅服務廳等載體,加強政策宣傳和納稅輔導。對外,重點是開展政策宣傳和培訓,組織國稅人員認真學習領會稅收政策的具體規定和操作規程,確保全體國稅人員准確理解政策、正確把握政策和嚴格執行政策,確保每一位國稅人員都必須熟悉每一條稅收優惠政策,每一條稅收優惠政策都必須落實到每一戶應該享受的企業。對外,重點是抓好政策宣傳和輔導,幫助納稅人掌握和運用好各項稅收政策;組織對企業法人和財務人員進行業務培訓,讓企業及時了解、掌握新政策,按政策規定計算、申報納稅;積極與企業溝通,了解企業在在的問題,考慮政策在實際執行中的困難,提出相應的解決法。另外,做好對地方政府的稅法宣傳,全面分析政策調整可能對當地經濟、財政收入帶來的影響,提請政府應該按照調整後有關政策的精神,調整經濟發展的思路,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尤其要重視環保、節能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積極扶持出口產品企業的生產和競爭能力,充分釋放稅收在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的政策效應。第二,進一步減輕納稅人不必要的稅負擔。繼續優化流程、整合業務,簡化資料、簡並報表,凡未經總局發文明確和省局批准,各地自選增設的要求納稅人的涉稅事項和報送的涉稅資料一律取消。納稅人申請的涉稅事項,統一由稅服務廳集中受理,做到一次告知;對同一納稅人不同稅種的信息採集、調查核實等工作,由稅收管理員統籌實施,避免同一事由多頭、多次找納稅人。第三,不斷創新服務內容和手段。一是創新服務平台。加強稅服務廳建設,進一步規范稅服務廳窗口設置,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試行自助稅。打造「國稅網上稅收服務廳」,拓寬稅方式和報稅渠道,引導納稅人選擇使用多元化電子申報繳稅方式,使納稅人足不出戶地履行納稅義務。繼續推廣多元化電子申報和增值稅發票網上認證系統。積極穩妥地推進財稅庫銀橫向聯網電子繳稅和同城通,方便納稅人稅。二是推行分類服務。在通過稅服務廳提供一般性納稅服務的同時,按照「一企一策、一戶一幫」原則,開展「一對一」服務納稅人活動。對大型企業,繼續推行稅收服務直通車制度;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大力加強網路稅平台建設;對個體工商戶,重點關注其發票領購、就近繳稅、稅法咨詢以及停歇業等方面的服務需求;對農村納稅人,提供定期的上門稅咨詢服務。三是推進國、地稅聯合。要充分利用好現有政府行政服務中心資源,加強登記信息的交換與共享,為推行聯合稅務登記工作做好准備。

⑦ 經濟轉型期如何推進金融體系改革

經濟轉型期如何推進金融體系改革
5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2016金融街論壇上表示,我國金融業改革的著力點是構建現代金融體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改革的體制性目標是建立有效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當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現代金融體系。目前,國務院已決定由人民銀行等十部委共同編制國家金融「十三五」專項規劃,即「十三五」現代金融體系規劃。當前經濟轉型關鍵時期,如何推進金融體系改革,探索謀劃現代金融體系建設新路徑,一時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對此,國研網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陳道富。
國研網:當前,我國在一系列政策推動以及內外部經濟因素影響下,經濟正平穩轉型到新常態,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我國金融體系面臨哪些困難與挑戰?
陳道富:我國當前正處於深刻的經濟轉型期。經濟轉型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與國際經濟的高度融合引起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二是經濟增長從高要素投入轉向尋求經濟效率;三是開始平衡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原有的金融體系大體上是適應原有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模式的,當經濟轉型時就會出現各種金融困境,這也是金融需要轉型的信號。
一、「三元悖論」與「中心外圍」結構制約中國的貨幣政策
隨著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金融的跨境融合就給原來相對獨立的金融體系帶來沖擊,集中表現為所謂的「三元悖論」和「中心外圍」結構。
「三元悖論」揭示了一個經濟體不同同時實現匯率、利率及資本管制三個目標。「三元悖論」成立是建立在無套利均衡基礎上的。如果將匯率看作貨幣對外價值,利率看作貨幣的對內價值,資本自由流動則意味著國內外形成一個統一市場,則三元悖論本質上是一價定律在貨幣領域的體現,即一種商品在一個市場只能有一個價格。要想破壞一價定律,則只需破壞該定律成立的前提條件即可,如一個市場、同質商品、無套利成本等。因此,在不同制度和市場結構下,可以有多種方式達到市場均衡。「三元悖論」僅揭示瞬間無套利均衡要求,無法判斷哪個組合的均衡結構更好。
中國當前正在尋找「三元悖論」所揭示的匯率波動、資本管制和貨幣政策獨立性三者之間的平衡點。隨著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資本賬戶逐步開放,跨境資金流動日益頻繁、規模巨大。2009年以來,我國國際收支的錯誤遺漏方向開始從凈流入,轉為凈流出,截至2015年底累計凈流出5939億美元。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從2014年二季度開始出現凈流出,截至2015年底累計凈流出5600億美元。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近些年出現較大幅度升值,2011年4月以來,分別升值了27.6%和30%。其中,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波動幅度逐步加大。跨境資金流動規模和頻率的增大,在有限的匯率波動幅度內,給國內的貨幣政策獨立性帶來了較大的挑戰。央行的外匯占款和外匯儲備分別與2014年的5月和6月達到歷史高點,截至2016年1月和2月,分別減少了30906億元人民幣和7908.92億美元。我國的基礎貨幣余額2015年3月達到歷史高點後開始下降,截至2015年底已累計減少2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的金融體系與世界金融體系的融合,不僅受套利均衡的「三元悖論」約束,還接受了金融資源的世界再配置。從全球動態均衡來看,二戰後全世界金融體系存在明顯的「中心外圍」的美元周期結構。這與是否採取浮動匯率沒有太直接關系。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世界採取基於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固定匯率體系,美元波動牽動全球資金流動。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進入了以浮動為主的匯率體系,但仍呈現明顯的美元周期。美國的利率和匯率調整,引導著全球資金的流動。隨著資本賬戶的逐步開放,中國也成為世界美元周期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周期與美國並不完全相同,近些年甚至出現較為明顯的分化,但仍深受美元周期。
二、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割裂
金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但中國近些年金融的發展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實體經濟發展需要。一方面貨幣大量投放,各類金融創新活躍,發展迅速,另一方面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除了承擔大量經營風險,還不得不管理並承擔大量金融風險。企業不是不得不應對流動性風險(資金使用的期限,與金融體系真正提供的資金期限不匹配,不得不從事期限匹配的流動性管理),甚至捲入金融操作(杠桿率不斷提高,通過委託貸款等方式,為其他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乃至進入國外被歸入金融業的房地產業和地下金融行業)。此外,通脹預期和資產泡沫的陰霾始終無法消除。
貨幣凝聚著人類的普遍信任。在經濟階段轉換期,特別是經濟增長模式和動力的轉換期,在原有的增長點和增長模式下出現產能過剩,競爭過於激烈,盈利狀況惡化,難以凝聚社會普遍信任。但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並沒有經過社會實踐的充分檢驗,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規模還較小。這樣以商業盈利模式為基礎的社會信任大幅下降,社會普遍信任轉向以物和政府信用為主,表現為房地產和政府信用(含隱性擔保)的過度膨脹。
貨幣藉助資產實現擴張或收縮,支持貨幣擴張的資產價值的來源不同,貨幣擴張對實體經濟具有不同效果。
當實體資產屬於新的商業創造(包括新項目、原有項目的擴大、改建等),貨幣因此而擴張會帶來實體經濟的真實擴張,從而引起對現有實體資源的爭奪,引發實物資源的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水平的調整。如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當這些投資機會被證明確實具有穩定回報,貨幣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就能實現良性循環。但當投資機會並不具有穩定回報,成為不良資產,貨幣金融體系則需要通過不良資產退出實現貨幣收縮來及時承認錯誤。如果不良資產不能及時退出,則在經濟體中保留了多餘的貨幣創造,產生虛假繁榮的貨幣基礎。
當實體經濟屬於現有的存量資產,只是實現了證券化進入金融領域(貨幣的深化)。這種類型的貨幣擴張不再對實物資源產生增量需求,只是產生金融領域的資產供給。如農村經濟(自給自足經濟)的貨幣化,貨幣的國際化及各類資產的證券化等。貨幣深化並不會帶來對現有資源的增量爭奪,只是貨幣金融體系的邊界擴大。
當資產價值增加來源於現有金融資產的價值重估(利率或者風險偏好變化,那麼並不產生金融領域的資產供給,只是實現金融資產的再配置。如我國上一輪股市繁榮期,大量上市公司將非上市公司裝入上市公司,以獲取兩者之間的價差,等等。當價值評估重估以合理定價機制為基礎時,這是利用金融體系利用其價值評估體系以較低成本提高資源優化配置效率的過程,是廣義的套利和資源整合過程。但當價值評估的定價機制不合理,存在非理性因素主導,或者存在內幕交易、市場操縱時,不再是套利和資源整合,而是價值的再分配和欺詐掠奪。
當經濟處於轉型期是,經濟體中的投資機會匱乏,貨幣擴張越來越多的由存量投資機會證券化和價值重估實現時,貨幣的大量投放並不能帶來實物資源價格的上漲,而會表現為資產價格的上漲。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通貨膨脹相對穩定,但不斷出現資產泡沫。投資者普遍面臨「資產荒」難題,不斷尋找價值窪地,提高風險偏好。從微觀企業來看,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企業盈利狀況較好,但由於缺乏新的投資機會,上市公司保留較大比例的現金。我國近期更是出現上市公司的盈利不高,但股票價格較高。當房地產價格上漲與貨幣投放相互實現時,市場參與者陷入了囚徒困境:雖然不看好房地產內在價值,但由於房地產價格上漲會顯著損害貨幣持有者的購買力,不得不參與房地產的追逐。
三、金融運行與金融管理的割裂
微觀金融機構從業務發展出發,順應實體經濟轉型的需要已進行了大量創新。從實踐看,近些年隨著我國金融放鬆管制,金融跨業和跨界融合日趨豐富,傳統金融領域外出現了大量創新。受制於本身的缺陷和政府經濟社會管理框架的制約,金融管理無法有效回應金融發展。
在相當長時期內,我國金融體系事實上承擔著除資源優化配置外的宏觀調控、產業政策的功能,「窗口指導」、「行業目錄」廣泛存在。我國政府(中央和地方、一行三會、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投資者保護機構)在金融領域的職責和管理架構,特別是政府和不同市場主體在風險管理和風險承擔方面的界線並不清晰。政府在金融領域中,所有者、監管者、行業促進者、經營者的職責交錯,甚者承擔了部分社會安全網的職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權責(險)利並不能基本匹配,大量的金融風險最終轉化為財政風險和貨幣風險。
事實上,我國有必要將監管部門應從微觀金融風險中解放出來,更多關注行業風險和系統性風險。加強一行三會、中央和地方在監管方面的分工合作。強化政府在平衡市場力量(消費者、投資者保護;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方面,尤其是防止部分金融機構將某個領域的市場影響力不合理地滲透到其它市場)的職責。需要發揮行業協會在促進行業發展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服務機構的作用,推動服務中介的去行政化進程。金融機構應在風險管理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並因此承擔相應的風險損失,獲取必要的風險收益。
國研網:「十三五」時期,金融改革將面臨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兩大任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列為2016年五大結構性改革任務之一。當前存在哪些金融風險?
陳道富:隨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和經濟金融轉型的不斷深入,過去多年積累的體制機制矛盾讓我國進入了金融風險集中暴露期。個人認為金融風險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風險是中國經濟階段性轉換和經濟下行伴隨的風險。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為6.9%,今年的增長目標為6.5%~7%。隨著經濟下行和世界經濟環境的惡化,一些企業會破產退出,同時更多風險也會暴露。這一類風險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無法避免,必須要面對的。
第二類風險是「三期疊加」之前的一些政策所導致的負面效果新的階段表達而產生的風險。
第三類風險是金融改革本身的風險。金融改革是中國進行的巨大探索,無論是利率、匯率市場化還是資本賬戶開放或者國內的政策調整,本身都是風險和收益並存的過程。越是偉大的改革轉型,越是要踏足未知領域,對未知的探索是金融領域企業家精神的體現,是可能帶來巨大收益的。中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決心「去產能、去庫存和去杠桿」,這是主動暴露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定的金融風險。從投資的角度看,承擔資產風險也是獲取金融收益的主要途徑。因此,金融風險是破舊立新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是「危」和「機」並存,需要在實踐中實現「轉危為機」。
國研網:在當前經濟轉型大背景下,您認為金融體系的轉型應該如何推進?
陳道富:目前,我們看到金融體系非常火熱,看到互聯網金融,看到體制外的體系,看到非常火熱的金融,所有人都在從事金融業,都在做金融業務。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實體經濟融資難等等一些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所以,我們需要尋找實體經濟真正響應的方面,大致有三個方面:
第一,金融體系放在更廣的范圍內,放在經濟系統、社會系統里,它的命題是經濟發展階段提出的命題,這個命題就是所謂的新常態或者三期疊加,所以首先要服務於新常態,尤其是轉軌過程。轉軌過程對金融體系來說,它的價值發現功能,重新創造價值功能,給金融體系提出了很強烈的要求。
第二,金融體系本身,整個世界的金融體系都不是穩定的系統,怎麼實現它的優化配置?如果是一個穩定的系統,它是缺乏流動的系統。大家看到的亂,看到的不協調,一方面是發出了信號,在制度上有缺陷、有限制。另一方面,其實反映的是中國金融體系成長、突破過程中的煩惱。金融體系必須要面對他的亂,面對他的不穩,只有真正去面對自己金融體系不穩的根源,才能解決他。所以這個過程,中國需要充滿活力、總體穩健的金融體系,這又是矛盾又是統一的過程。微觀上需要活力,需要尋找經濟的增長點,需要尋找市場機會,需要套利,需要破。在宏觀上穩定的系統,一定是權、責、利一致的,中國現在很多問題都是制度設計上在破壞權、責、利,有一些是無意識的破壞了權、責、利,因此,宏觀上就要進行對應,所以這是第二個層面,把金融體系變成一個有活力的、穩健的體系,這個過程中需要打破金融體系之間不合理的流動性障礙,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更加開放的系統,所以我們要從市場生發出來,更加市場化,更加開放的系統,需要開放、活力、穩健的系統。
第三,對金融體系來說它不是一張白紙,金融改革會在第三個層面產生問題,中國的金融體系是金融的轉型。它最終的目標來源於實體經濟,但是它又不是一張白紙,它是在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下進行的金融改革,是在原有的金融體系裡進行的金融變革,所以它只能是一種成長。這種變革的深度取決於處在哪個層面上,在枝節上的改革、改良,這些年的金融改革中已經做了很多了,就是大家講的很多物理層面的變革。接下來是理念上的變革,這種變革需要建立在原有的基礎上。所以怎樣在現有的格局下歸位,原有的金融體系相當程度上表現為錯位,表現為對金融體系認識上的偏差,所以需要一種歸位,需要一種轉型的設計,這種歸位有橫縱兩個坐標。
第一個是財政和商業的橫的關系,中國一直在處理財政和金融的關系,今天中國很多問題都是來源於金融在執行很多財政、產業的職能,財政和金融之間到底如何協調?如何在這個光譜上處理政府和商業機構之間的關系?我覺得這是中國需要重新考慮的,金融體系外施加了很多金融體系不可完成的任務,或者不是最優完成任務的時候,所以首先需要做這方面的討論。
第二個是縱軸,金融體系怎麼發揮作用?整個企業家創新的最初動力就是破壞權、責、利的有限責任,只拿股本金,到這兒而止,這是一個斷層。在國家層面可以看到國家隱性擔保的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權、責、利的一致,需要在宏觀上進行糾偏。但是我需要給你的偏差產生巨大的活力,這是在縱軸上,你會發現怎麼劃分微觀實體的權利,行業監管,金融救助,宏觀調控,整個縱軸的關系,這是在商業運行的點上,依然是需要分工才能完成的靈活金融體系,中國在這方面其實有很多的偏差。
為什麼講中國是「成長的煩惱」?小孩子總有青春叛逆期,在小孩不懂事的時候,家長處於愛護,可以給小孩任何指點。但是小孩成長起來了,有自己的思維,自己行為能力的時候,有自己的發展空間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一種叛逆。這時候不是把我認為應該怎麼做更好的東西給你,而應該是包容的,允許你犯錯,允許你探索,允許你有不一樣價值觀。這裡面就會涉及到微觀主體、監管部門和宏觀救助的關系。從國家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改革真正能推動的力量都是來源於自己,其實最核心的是自己怎麼看到自己沒有跟上金融變動的情況。
所以國家再怎麼管理,怎麼面對金融體系更加靈活響應實體經濟需求產品的風險點,所謂系統性風險一定是制度上的偏差,使得這種風險可以持續累積。國家要做的,就是在中國這個土地上尋找真正的風險點,建立起針對這樣風險點的監管體系、救助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這是今後三五年會產生化學變化的地方。我希望中國金融體系在未來,能為中國經濟新常態形成穩健、靈活、可持續發展的,真正發揮資源優化配置功能的一個體系。

⑧ 如何用財政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把重點放在供給側,「破」、「立」、「穩」、「補」、「改」相結合,以新供給帶動新需求,推動新的供需平衡,實現經濟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發展。
「破」:支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
湖南日報: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是一個主動減量的過程,但這可能是個艱難的過程。財政部門如何發揮引導作用,做好「減法」?
鄭建新:去產能方面,主要是清理規范財政對競爭性領域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對長期虧損、債台高築、無葯可救的「僵屍企業」要下決心停止補貼和保護。同時,要加快推動鋼鐵、煤炭等行業淘汰落後產能。今年,中央財政將設立專項資金,用於解決鋼鐵、煤炭行業「僵屍企業」人員安置問題,省財政將加強跟蹤銜接,積極爭取支持。結合我省實際,省財政也將研究制定煙花爆竹企業整合集中的獎補政策,促進產能優化。
化解房地產庫存方面,從長遠看,要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健全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社會保障、教育等問題,引導形成在就業地買房或長期租房的需求;中短期,則可通過實施相應的稅收、貸款、公積金等組合優惠政策,並積極推進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支持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
去杠桿方面,主要是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防範和控制財政風險。近年來,省財政摸清了全省政府性債務存量,初步建立了債務限額管理機制、風險預警機制和存量債務化解激勵約束機制,在省級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試編了債務預算。下一步,還將繼續加強限額管理、風險管理和預算管理,合理控制債務規模,細化風險預警等級,將省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債務預算編制范圍擴大到水利、能源、保障性住房等領域,並編制三年滾動計劃。2016年,經積極爭取,中央初步下達我省置換債券發行上限約3263億元,全省每年預計可節省利息約290億元;2017年全部置換完成以後,全省每年預計可以節省利息370億元。
「立」:支持引入新模式、發展新產業
湖南日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目的在於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財政部門如何發力?
鄭建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個「立」的過程,重點是支持引入新模式、發展新產業,進而培育新動力。
引入新模式,就是支持傳統產業藉助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等工具,運用新的生產模式、商業模式、營銷模式,拉近與市場有效需求的距離,實現無縫對接。
發展新產業,就是支持實施「製造強省行動計劃」,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個性化、服務化、綠色化發展,推動先進軌道交通設備、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葯等新興產業規模化成長,加快培育3D列印、智能機器人、高性能數字晶元等新增長點。
培育新動力,就是支持科技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做好以上工作,一是要用好用活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各類專項資金。財政對企業的支持,必須由過去的直接補貼和無償補助為主,轉為更多運用股權投資、基金投入、貸款貼息、後補助等市場化支持方式。二是要設立並運營好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去年10月,省政府已決定設立「湖南省新興產業發展基金」,總規模暫定50億元,重點支持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創意、生物醫葯、信息、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架構上採取母子基金模式,新興產業發展基金作為總的母基金,下設5支產業基金;這5支基金再與社會資本合作成立創投企業,作為子基金,直接投資於產業企業。
「穩」:穩定投資、擴大消費
湖南日報:投資、消費是我省經濟增長傳統動力。如何繼續發揮投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鄭建新:在穩定投資方面,主要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和增信功能,創新投融資機制,綜合運用政府債券、專項基金、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等財政金融工具,多渠道籌措資金,著力保障好交通、能源、水利、「兩房兩棚」、「兩供兩治」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目前,籌建基礎設施類投資基金的工作已取得進展,鐵路建設基金的融資方案和操作辦法已獲省政府認可,主要是通過與國開行等銀行合作,以股權投資形式引入社會資本,低成本適度運用杠桿,帶動長期低息貸款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按照這一模式,省財政正在研究構建高速公路、水利等領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型融資機制。推廣PPP模式也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先後分兩批向社會集中發布了82個省級示範項目,總投資達1351億元,特別是在41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垃圾收運體系建設上探索出了一條政府與企業合作的環保治理新路。下一步,要抓好示範項目的落地和推進,在污水垃圾處理領域支持市縣全面推進PPP模式,並建立獎補機制。
在擴大消費方面,主要是積極培育健康養老、文化旅遊等新的消費熱點,大力支持網上購物、在線交易、農村電商等新的消費模式,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補」:補短板,擴大有效供給
湖南日報:如何「補短板」,擴大有效供給?
鄭建新:補短板首先是補經濟發展的「四大短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守盛反復強調,縣域經濟、非公經濟、開放型經濟、金融服務業是當前阻礙我省經濟發展的「四大短板」。財政部門必須立足自身職能,積極尋找補短板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在縣域經濟方面,將繼續實施特色縣域經濟強縣工程,以縣域為平台,以產業為中心,整合資金,集中投入,突出支持縣域優勢產業發展。在非公經濟方面,重點要發揮好就業補助資金、創業擔保貸款獎補資金、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小微企業融資補助資金等相關資金的支持作用,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開放型經濟方面,要大力支持重要平台、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實現出口與進口、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均衡發展;同時要開拓新興市場,支持企業走出去。在金融服務業方面,要抓緊研究財政扶持政策,突出重點,著力支持產業投資基金、私募金融、創新金融、普惠金融、民營金融發展,打造金融產業鏈,培育地方金融領軍企業,推動本土金融企業上市,培育發展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態,推進資產證券化。
其次,要補扶貧這塊社會發展「短板」。要全面推進精準扶貧,大幅增加扶貧投入,創新扶貧機制,探索以省為主創新建立醫療保障、低保兜底「兩項機制」,以縣為主搭建產業發展、就業培訓、異地搬遷、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扶貧「五大平台」。近期要重點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省里已成立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作為省級投融資主體,統籌全省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資金。要求縣市區按照市場化運作原則,利用現有縣級融資平台公司設立子公司,作為項目實施主體,與省里對接,落實各項任務。縣級財政還要通過整合專項資金、增加預算安排等渠道,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向項目實施主體支付項目費用,償還貸款本息。
「改」:通過改革降成本
湖南日報:中央要求,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打出「組合拳」。我省如何切實降低企業成本?
鄭建新:幫助企業降成本,主要是通過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負擔、社保繳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等。財政部門主要從兩方面發力。
大力推進財稅體制改革。一方面,減稅清費。今年,將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全面推開營改增改革,將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納入改革范圍。進一步清理取消、整合規范現有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逐步減少項目數量,繼續實行目錄清單管理,完善公示制度,提高收費政策的透明度。對已取消或免徵的收費項目開展「回頭看」,防止亂收費現象反彈。另一方面,實行財政收入預算彈性控制,並適當調低收入增長預期,防止收「過頭稅」和亂收費,給企業和市場主體留出更多的可用資金。
積極支持、深度參與其他領域的重大改革,如簡政放權、國企改革、金融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農村改革等。

⑨ 要穩妥推進嗎改革,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政

1、 2017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各項工作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會議回顧,2016年「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妥善應對風險挑戰,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會議指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會議強調,2017年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同時,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今年沒有提具體的GDP目標,意味著政府已經不再簡單追求經濟增長,從穩增長更多轉向改革和調結構。各項政策以「穩」為主,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在政策托底的同時,堅持供給側改革為主、需求側適度擴大為輔。17年來看,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以及調控房地產,金融防風險,供需兩方面結合,可能會出現類「滯脹」格局,經濟增速平穩或略走弱,但工業品為代表的通脹水平上升。
2、 財政政策:積極有效,並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會議指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去杠桿方面,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要支持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加強企業自身債務杠桿約束等,降低企業杠桿率。
——其中 「控制總杠桿率」、「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降低企業杠桿率」,從社會結構來看,居民加杠桿受限,而企業在去杠桿周期,因此,整體來看,政府或將小幅提升杠桿,延續2016年「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的說法,預計2017年我國赤字率或小幅提升(赤字率可能從3%提高到3%-4%),具體的力度有待兩會確認,對應的國債與新增地方債額度將有所增加。與此同時,我們認為降低企業稅費負擔有利於增加經濟活力,尤其是在目前全社會資本回報率較低的情況下。不過,個人稅費改革在此並未提及,有待推進。
此外,會議還提出,「穩妥推進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總體方案,抓緊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方案」。12月16日,財政部也在其官網上發布《國務院關於實行中央對地方增值稅定額返還的通知》,表明「以2015年為基數實行定額返還,對增值稅增長或下降地區不再實行返還或扣減,返還基數右財政部核定」。
3、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但不意味農產品通脹
會議指出,今年以「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部分行業供求關系、政府和企業理念行為發生積極變化。明年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議還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提到農業供給側改革,市場認為明年農產品價格可能也會出現像今年煤炭鋼鐵那樣的爆發式行情。我們認為這可能曲解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本意。農業供給側並不是簡單粗暴的去化農業產能,而是要理順價格和供需關系,包括收儲制度的改革。今年已經推行了玉米等收儲制度改革,補貼農民而不是補貼玉米價格,今年玉米價格盡管有所上漲,但主要是減產導致的,而不是改革導致的。本質上農產品價格仍是看供需關系。明年政府可能繼續鼓勵農民減少玉米種植,增加土豆和大豆種植。農作物結構有所調整。但育種能力的提高,使得目前新種子會提高每畝單產,比如美豆今年單產就明顯提高。此外,農村土地的集約化,從小農戶種植轉向大農戶機械化種植也會提高種植效率。因此,農業供給側改革並不等同於農產品通脹。目前在農產品中,除了油脂和白糖基本面相對支持價格上漲,其餘的產品還看不到價格明顯上漲的基礎。
4、 貨幣政策重提流動性閘門,偏緊態度顯現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貨幣政策的定調是「穩健中性」。盡管仍是「穩健」,但含義可能已經發生了一定變化。這次提到「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
從歷史上來看,當貨幣政策提到「閘門」或者「流動性閘門」都意味著貨幣政策處於收緊的基調上,比如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2013年全年以及2014年上半年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都提到了「閘門」。
從目前經濟環境來看,PPI近期有快速上升的壓力,帶動CPI也緩慢上升,而全球的通脹水平和通脹預期也在上升,加上今年房地產過熱,貨幣政策在年內其實已經針對通脹風險悄然收緊,包括近期流動性偏緊推動整體市場利率大幅上升。不過,目前央行尚未對基準利率進行調整。如果明年美聯儲持續加息,如果加息次數達到2-3次甚至更多,那麼在美元走強以及人民幣匯率壓力增強的情況下,國內央行可能也會考慮適度提高基準利率。但前提是經濟仍保持相對平穩發展。
不過目前國內經濟基本面更類似於「滯脹」格局,上中游工業品價格上漲帶來通脹壓力,但下游的終端需求可能在房地產調控以及居民杠桿放緩的情況下逐步放緩。這可能對下游企業構成不利。因此貨幣當局在「滯脹」局面下更艱難平衡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可能處於邊走邊看的狀態。
對於流動性而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如果外匯占款的流出一直使用逆回購和MLF進行對沖,那麼可能會存在機構可質押券不夠以及LCR指標分子縮水導致融出資金意願減弱等問題,貨幣市場流動性偏緊的格局即使在央行不提升基準利率的情況下可能都會處於緊平衡狀態。我們的市場調查中,投資者也普遍認為明年7天回購利率平均水平處於2.5%-3.0%區間,高於今年2.0%-2.5%區間。而近期債券市場的劇烈調整已經較大程度反映了貨幣政策的收緊,明年利率水平不會再出現明顯的上升,甚至可能會有一定幅度回落。

5、 房地產調控延續
中央經濟工作會提提到: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這意味著明年仍會保持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通過限購限貸以及房貸政策打壓投機需求,支持剛性自住買房需求。
而就在2015年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當時對房地產的基調仍是化解房地產庫存,提到「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而2016年的房地產放鬆使得房地產快速上漲,導致目前又轉變為進行調控,市場的起落很快。明年預計房地產銷量有明顯的放緩,房貸增量也相應下降,也會一定程度帶動房地產投資回落。這是明年經濟向下的風險點。
6、 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
會議提到,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會議並沒有明確指出金融風險點是哪些。但指出是有「一批」。我們認為這些風險點可能包括今年政府很關注的金融杠桿風險、P2P、互聯網金融風險、近期的保險舉牌、房地產首付貸和土地拍賣融資等房地產違規融資、部分商品期貨過度炒作等等。而近期資金面的收緊已經對金融杠桿以及債券杠桿進行了一定去化和調控。預計明年銀行理財新規還會對過快發展的銀行理財業務進行約束。預計明年整體金融杠桿都會有所放緩,從而導致貨幣流通速度放緩以及貨幣增速放緩,這也會某種程度上制約金融資產泡沫。
2001-2016年財政貨幣政策基調
2001: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繼續發行長期建設國債,保持必要的投資拉動力度……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大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要加強信貸管理,降低不良貸款比例,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2002: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明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一定規模的建設國債。要進一步用好國債資金。調整和優化國債資金的使用方向和結構,著力提高使用效益。集中力量辦大事,確保重大項目的投入和建設。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2003:要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2004:要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第一次轉向穩健)
要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繼續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過快增長。
2005:堅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2006: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合理控制信貸投放和優化信貸結構。要注意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合理引導和有效調控。要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和社會發展政策的協調配合。
2007: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轉向從緊)
完善和落實宏觀調控政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按照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促平衡的基調做好宏觀調控工作。明年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
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嚴格控制貨幣信貸總量和投放節奏,更好地調節社會總需求和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防止投資反彈,促使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水平。要採取有力措施抑制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
2008: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寬松)。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貨幣信貸供應總量合理增長,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引導和改善市場預期,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進一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保持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2009: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要突出財政政策實施重點。
要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把握好貨幣信貸增長速度。要積極擴大直接融資,引導和規范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2010: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轉向穩健)。
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揮財政政策在穩定增長、改善結構、調節分配、促進和諧等方面的作用;保持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下決心壓縮一般性支出,厲行節約;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堅決防止借「十二五」時期開局盲目鋪攤子、上項目。
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按照總體穩健、調節有度、結構優化的要求,把好流動性這個總閘門,把信貸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和中小企業,更好服務於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2011: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要繼續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加大民生領域投入,積極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嚴格財政收支管理,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
貨幣政策要根據經濟運行情況,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優化信貸結構,發揮好資本市場的積極作用,有效防範和及時化解潛在金融風險。
要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促進房價合理回歸,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設,擴大有效供給,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2012:「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充分發揮逆周期調節和推動結構調整的作用。」
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結合稅制改革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各級政府要厲行節約,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錢用在刀刃上。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強操作的靈活性。要適當擴大社會融資總規模,保持貸款適度增加,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成本。要繼續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動搖。要高度重視財政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2013: 必須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要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厲行節約,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擴大營改增試點行業。
要保持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改善和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金融運行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2014: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
2015:「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實行減稅政策,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在適當增加必要的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的同時,主要用於彌補降稅帶來的財政減收,保障政府應該承擔的支出責任。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降低融資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優化信貸結構,完善匯率形成機制。
2016: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
要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熱點內容
理財收益如何入賬 發布:2024-05-07 04:43:41 瀏覽:377
股票軟體行情數據調用 發布:2024-05-07 04:42:00 瀏覽:717
疫苗股份上市基金會怎麼樣 發布:2024-05-07 04:31:00 瀏覽:210
期貨熱卷正常基差怎麼算 發布:2024-05-07 04:24:14 瀏覽:944
新發行etf基金哪裡查詢 發布:2024-05-07 04:12:39 瀏覽:342
長河科技公司股票 發布:2024-05-07 03:58:17 瀏覽:479
悅心健康股票歷史數據 發布:2024-05-07 03:54:03 瀏覽:195
買進漲停的股票需要多久 發布:2024-05-07 03:48:15 瀏覽:2
日本股市知多少 發布:2024-05-07 03:48:11 瀏覽:83
歷年春節股票漲停 發布:2024-05-07 03:31:04 瀏覽: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