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戰爭和金融有什麼

戰爭和金融有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9-15 17:10:40

㈠ 金融為什麼可以成為戰爭的一種手段

政治、經濟、軍事三者是相關的,軍事有戰爭,政治經濟實際上也有爭端,而且無論是手段還是慘烈程度,都未必亞於軍事,只不過後兩者的「戰爭」都是局限在一定范圍內的。
俾斯麥當年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其實這句話說對了一半:
錯的那一半在於——政治上相對的朋友是存在的,利益不相關的時候,相對的朋友會在爭端中更傾向於你,這就是造勢的效果,一常帶著一堆小國反對,強如美國也會很難受,但要只是一常美國說不定就能無視。
對的那一半在於——政治就是個利益的問題沒錯。
政治的爭端,在於無血之爭,也就是只要表面是干凈的,別被抓到尾巴,背地裡流毒也沒人管你。
軍事爭端有個說法是這么講的:舌頭解不開的疙瘩,那就用牙齒吧。
經濟的話,金融戰能摧垮對方的經濟,就比如馬島戰爭之前的阿根廷,你可以看看民生已經到什麼程度了。

㈡ 金融與戰爭的關系

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部小說了。
十二歲的時候我開始讀它,到現在已經整整七年,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最終才發現,這本書是我永遠也讀不完的。
有人說,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局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裡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說它主觀,是因為他來源於托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說它客觀,則是因為他並不強加於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托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己的個性來。
另一方面,我又認為,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裡。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該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裡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希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裡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應該說,《戰爭與和平》這部書最大的成就在於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結構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憑借自己的藝術天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亂。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爭、舞會、宴席,他可以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語言方面,《戰爭與和平》始終保持一種質朴大氣且與眾不同的風格,它並不旗幟鮮明,但內蘊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亞的雕章琢句來,要強出許多。
人物性格方面,《戰爭與和平》也有其高超過人之處。首先,書中幾乎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並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性格(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其它小說如《紅樓夢》、《水滸傳》也有類似成就)。其次,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斷變化。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爭前到戰中到戰後、從貴族老爺到俘虜再到釋放、從初出道時的年輕氣盛到後來的好學深思,他的性格一直處於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每經歷一件事情,他都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並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自身的轉變。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經歷過很多大的變故,從軍、負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愛情及娜塔莎的變心、還有死亡。相比皮埃爾而言,他的性格的變化是比較突然的,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特點有關。娜塔莎的變化最大,尤其是與皮埃爾結婚後,她由原來那個活潑、快樂、愛唱愛跳的小姑娘變成了一位不修邊幅、甚至有點吝嗇的母親,以至傑尼索夫再次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無論這些人物的變化多麼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異議,似乎一切事情就應該這樣。而且,無論他們怎樣變化,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托爾斯泰的高明之處,他總是能夠站在一個客觀的高度,從客觀上描述並觀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為任何主觀因素來刻意創造。表面上看,這種旁觀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過冷峻,但如果往深處挖掘,你便會發現,托爾斯泰其實在他筆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東西,包括這個世界上最為深沉的感情和悲憫。也正是這種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爾斯泰與他所熱愛的東西始終保持著一定距離,他可以客觀地評判,卻很難一廂情願地投入。記得高爾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說:「您可知道,在您的戲中,我覺得您處理人物比魔鬼還要冷酷,您對待他們像雪,像風雪一樣的冷。」可就是《萬尼亞舅舅》這部戲卻使高爾基感動得哭了。讀《戰爭與和平》也讓我有類似的感受。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裡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里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爭與和平》裡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里探出頭來,看到穿著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痴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說出這么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有人說,托爾斯泰那種僧侶式的不抵抗主義使得他像個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說,托爾斯泰屬於農民階級,他所提倡的農民宗法制觀點帶有很大局限性。對此,我要說,我們這個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因為人類太好勝了,他們不但要超過自己的同胞,還想進一步征服那生養自己的大自然。很明顯,人類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們將為自己的好勝付出代價,酸雨、臭氧層空洞、大氣變暖,這一系列的事實難道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至於所謂的農民階級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階級來劃分托爾斯泰這樣一個偉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頂。
不管怎麼說,托爾斯泰都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沒有資格站在這么一個偉人面前指手畫腳。盡管他不抵抗,偏向農民,但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個性,像很多其他人的個性一樣,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認為,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個性,托爾斯泰才成其為托爾斯泰,否則他只是一介庸夫罷了。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藉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么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為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托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

㈢ 金融如何影響戰爭,金融在戰爭中的作用

滑鐵盧戰役 過程

茨威格

被委以重任的格魯希

維也納會議〔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間,拿破崙第一次退位後歐洲各國君主在維也納舉行的會議。正在舉行。在交際舞會、調情嬉笑、玩弄權術〔權術〕依仗權勢玩弄的計謀和手段。和互相爭吵之中,像一枚嗖嗖的炮彈飛來這樣的消息:拿破崙〔拿破崙(1769—1821)〕法國政治家、軍事家。曾參加法國大革命。1799年發動霧月十八日政變,成立了以他為首的執政府。1804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自任皇帝,稱拿破崙一世。他在行政、司法、軍事、財政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資產階級國家。他多次擊潰外國反法聯軍, 侵略並佔領了歐洲大陸許多國家,破壞和動搖了整個歐洲的封建秩序和專制制度。在歐洲被佔領國人民的反抗和歐洲封建勢力的聯合打擊下,第一帝國於1814年覆滅,拿破崙下台,被放逐到厄爾巴島(在地中海)。1815年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1815年6月18日,在滑鐵盧與英國、普魯士聯軍交戰,全軍覆沒。6月22日被迫再度宣布退位,被放逐至死。,這頭被困的雄獅自己從厄爾巴島的牢籠中闖出來了。緊接著,其他的信使也騎著馬飛奔而來:拿破崙佔領了里昂〔里昂〕在法國東南部。;他趕走了國王;軍隊又都狂熱地舉著旗幟投奔到他那一邊;他回到了巴黎;他住進了杜伊勒里王宮。——萊比錫大會戰①〔萊比錫大會戰〕1813年10月16日~19日,16萬法軍與32萬反法聯軍在柏林西南萊比錫的決戰,法軍寡不敵眾,終於失敗。和20年屠殺生靈〔生靈〕這里指百姓。的戰爭全都白費了。好像被一隻利爪攫住,那些剛剛還在互相抱怨和爭吵的大臣們又都聚集在一起,急急忙忙抽調出一支英國軍隊、一支普魯士軍隊、一支奧地利軍隊、一支俄國軍隊。他們現在要再次聯合起來,徹底擊敗這個篡權者。歐洲合法的皇帝和國王們從未這樣驚恐萬狀過。威靈頓〔威靈頓(1769—1852)〕英國元帥,第一任威靈頓公爵,反拿破崙戰爭中的聯盟軍統帥之一,以指揮滑鐵盧戰役聞名於世。1828年後歷任英國首相、外交大臣等職。開始從北邊向法國進軍,一支由布呂歇爾〔布呂歇爾(1742—1819)〕普魯士元帥,拿破崙百日王朝期間反法聯盟軍的普軍總司令。在滑鐵盧戰役中,由於他的及時增援而使拿破崙的軍隊全線崩潰。統率的普魯士軍,作為他的增援部隊從另一方向前進。施瓦爾岑貝格〔施瓦爾岑貝格〕奧地利元帥。在萊茵河畔整裝待發;而作為後備軍的俄國軍團,正帶著全部輜重〔輜(zī)重〕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緩慢地穿過德國。

拿破崙一下子就看清了這種致命的危險。他知道,在這些獵犬集結成群之前絕不能袖手等待。他必須在普魯士人、英國人、奧地利人聯合成為一支歐洲盟軍以前就將他們分而攻之,各個擊破。他必須行動迅速。6月15日凌晨3時,拿破崙大軍的先頭部隊越過邊界,進入比利時。16日他們在林尼與普魯士軍遭遇,並將普軍擊敗。這是這頭雄獅闖出牢籠之後的第一次猛擊,這一擊非常厲害,然而卻不致命。被擊敗而並未被消滅的普軍向布魯塞爾①〔布魯塞爾〕比利時首都。位於比利時中部。撤退。

現在,拿破崙准備第二次猛擊,即向威靈頓的部隊進攻。他不允許自己喘息,也不允許對方喘息,因為每拖延一天,就意味著給對方增添力量。17日,拿破崙率領全軍到達四臂村高地前。威靈頓,這個頭腦冷靜、意志堅強的對手已在高地上築好工事,嚴陣以待。而拿破崙的一切部署也從未有像這一天那樣的細致周到。他的軍令也從未有像這一天那樣的清楚明白。他不僅反復斟酌了進攻的方案,而且也充分估計到自己面臨的各種危險,即布呂歇爾的軍隊僅僅是被擊敗,而並未被消滅。他抽調出一部分部隊去跟蹤追擊普魯士軍,以阻止他們與英軍會合。

他把這支追擊部隊交給了格魯希元帥。格魯希〔格魯希〕法國大革命時拿破崙軍隊中的士兵,1794年任少將。在滑鐵盧戰役中指揮騎兵預備隊,於1815年6月16日在林尼擊敗布呂歇爾將軍的一個分遣隊,但他未能阻止布呂歇爾的主力與威靈頓的部隊會合,自己也未能及時去增援拿破崙。拿破崙失敗後一度被流放。1831年又任法國元帥,1832年任貴族院議員。,一個氣度中庸〔中庸〕指德才平凡。的男子,老實可靠,兢兢業業。他從戎20年,參加過從西班牙到俄國,從尼德蘭〔尼德蘭〕現在荷蘭、比利時等地。到義大利的各種戰役。他是緩慢地、一級一級地升到元帥的軍銜。不能說他沒有成績,卻無特殊的貢獻。是奧地利人的子彈、埃及的烈日、阿拉伯人的匕首、俄國的嚴寒,使他的前任相繼喪命,從而為他騰出了空位。他不是青雲直上登坐最高軍銜的職位,而是經過20年戰爭的煎熬,水到渠成。

拿破崙大概也知道,格魯希既不是氣吞山河的英雄,也不是運籌帷幄①〔運籌帷幄(wò)〕指在後方決定作戰策略,也泛指籌劃決策。的謀士,他只不過是一個老實可靠、循規蹈矩的人。但是他自己的元帥,一半已在黃泉〔黃泉〕也叫九泉,地下的泉水。指人死後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陰間。之下,而其餘幾位已對這種沒完沒了的風餐露宿的戎馬生活十分厭倦,正怏怏不樂地呆在自己的庄園里呢。出於無奈,拿破崙不得不對這個中庸的男子委以重任。

6月17日上午11時,拿破崙第一次把獨立指揮權交給格魯希元帥。拿破崙的命令是清楚的:當他自己向英軍進攻時,格魯希務必率領交給他的三分之一兵力去追擊普魯士軍。同時,他必須始終和主力部隊保持聯系。

格魯希元帥躊躇地接受了這項命令。他不習慣獨立行事。只是當他看到皇帝的天才目光,他才感到心裡踏實,不假思索地應承下來。使他放心的是,大本營就在附近。只需三小時的急行軍,他的部隊便可和皇帝的部隊會合。

滑鐵盧的上午

戰役打響以前,拿破崙又一次騎著自己的白色牝馬〔牝(pìn)馬〕雌馬。,沿著前線,從頭至尾檢閱一番。在呼嘯的寒風里,旗手們舉起戰旗,騎兵們英武地揮動戰刀,步兵們用刺刀尖挑起自己的熊皮軍帽,向皇帝致意。所有的戰鼓狂熱地敲響,所有的軍號都對著自己的統帥快樂地吹出清亮的號音。

11時——比預定時間晚了兩小時,炮手們接到命令:用榴彈炮轟擊山頭上的身穿紅衣的英國士兵。接著,內伊①〔內伊〕拿破崙所封的元帥、公爵、親王。他是拿破崙將領中的勇中之勇者,後厭戰。1814年4月要求拿破崙退位,後效忠路易十八。1815年百日王朝期間,無法抗衡局勢的突變,心情矛盾,回到拿破崙麾下。1815年12月被波旁王朝判處死刑,同月7日被槍決。——這位「雄中之傑」,率領步兵發起沖鋒。決定拿破崙命運的時刻開始了。

從上午11時至下午1時,法軍師團向高地進攻,一度佔領了村莊和陣地,但又被擊退下來,繼而又發起進攻。在空曠、泥濘的山坡上已覆蓋著一萬具屍體。可是除了大量消耗以外,什麼也沒有達到。雙方的軍隊都已疲憊不堪,雙方的統帥都焦慮不安。雙方都知道,誰先得到增援,誰就是勝利者。威靈頓等待著布呂歇爾;拿破崙盼望著格魯希。

格魯希的錯誤

格魯希並未意識到拿破崙的命運掌握在他手中,他只是遵照命令於6月17日晚間出發,按預計方向去追擊普魯士軍。但是,敵人始終沒有出現,被擊潰的普軍撤退的蹤跡也始終沒有找到。

正當格魯希元帥在一戶農民家裡急急忙忙進早餐時,他腳底下的地面突然微微震動起來。所有的人都悉心細聽。從遠處一再傳來沉悶的、漸漸消失的聲音:這是大炮的聲音,是遠處炮兵正在開炮的聲音,不過並不太遠,至多隻有三小時的路程。幾個軍官用印第安人的姿勢伏在地上,試圖進一步聽清方向。從遠處傳來的沉悶回聲依然不停地隆隆滾來。格魯希徵求意見 。副司令熱拉爾急切地要求:「立即向開炮的方向前進!」第二個發言的軍官也贊同說:「趕緊向開炮的方向轉移,只是要快!」所有的人都毫不懷疑,皇帝已經向英軍發起攻擊了,一次重大的戰役已經開始。可是格魯希卻拿不定主意。他習慣於惟命是從①〔惟命是從〕叫做什麼,就做什麼,絕對服從。,他膽小怕事地死抱著寫在紙上的條文——皇帝的命令:追擊撤退的普軍。熱拉爾看到他如此猶豫不決,便激動起來,急沖沖地說:「趕快向開炮的地方前進!」這位副司令當著20名軍官和平民的面提出這樣的要求,說話的口氣簡直像是在下命令,而不是在請求。這使格魯希非常不快。他用更為嚴厲和生硬的語氣說,在皇帝撤回成命〔成命〕指已經發布的命令、決定等。以前,他決不偏離自己的責任。軍官們絕望了,而隆隆的大炮聲卻在這時不祥地沉默下來。

熱拉爾只能盡最後的努力。他懇切地請求:至少能讓他率領自己的一師部隊和若干騎兵到那戰場上去。他說他能保證及時趕到。格魯希考慮了一下。他只考慮了一秒鍾。

決定世界歷史的一瞬間

然而格魯希考慮的這一秒鍾卻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拿破崙的命運和世界的命運。倘若格魯希在這剎那之間有勇氣、有魄力、不拘泥於皇帝的命令,而是相信自己、相信顯而易見的信號,那麼法國也就得救了。可惜這個毫無主見的傢伙只會始終聽命於寫在紙上的條文,而從不會聽從命運的召喚。

格魯希使勁地搖了搖手。他說,把這樣一支小部隊再分散兵力是不負責任的,他的任務是追擊普軍,而不是其他。軍官們悶悶不樂地沉默了。在他周圍鴉雀無聲。而決定性的一秒鍾就在這一片靜默之中消逝了,它一去不復返,以後,無論用怎樣的言辭和行動都無法彌補。

部隊繼續往前走。不久,格魯希自己也不安起來。隨著一小時一小時的過去,他越來越沒有把握,因為令人奇怪的是,普軍始終沒有出現。情報人員報告了種種可疑的跡象,說明普軍在撤退過程中已分幾路轉移到了正在激戰的戰場。如果這時候格魯希趕緊率領隊伍去增援皇帝,還是來得及的。但他只是懷著越來越不安的心情,依然等待著消息,等待著皇帝要他返回的命令。可是沒有消息來。只有低沉的隆隆炮聲震顫著大地,炮聲卻越來越遠。

滑鐵盧的下午

時間已經到了下午1時。拿破崙的四次進攻雖然被擊退下來,但威靈頓主陣地的防線顯然也出現了空隙。拿破崙正准備發起一次決定性的攻擊。他加強了對英軍陣地的炮擊。在炮火的硝煙像屏幕似的擋住山頭以前,拿破崙向戰場最後看了一遍。

這時,他發現東北方向有一股黑①〔黑(xūxū)〕形容黑暗。的人群迎面奔來,像是從樹林里竄出來的。一支新的部隊!所有的望遠鏡都立刻對准著這個方向。難道是格魯希大膽地違背命令,奇跡般地及時趕到了?可是不!一個帶上來的俘虜報告說,這是布呂歇爾將軍的前衛部隊,是普魯士軍隊。此刻,皇帝第一次預感到,那支被擊潰的普軍為了搶先與英軍會合,已擺脫了追擊;而他——拿破崙自己卻用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在空地上做毫無用處、失去目標的運動。他立即給格魯希寫了一封信,命令他不惜一切代價趕緊向自己靠攏,並阻止普軍向威靈頓的戰場集結。

整個下午,向威靈頓的高地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沖鋒。戰斗一次比一次殘酷,投入的步兵一次比一次多。他們幾次沖進被炮彈炸毀的村莊,又幾次被擊退出來,隨後又擎著飄揚的旗幟向著已被擊散的方陣蜂擁而上。但是威靈頓依舊巋然〔巋(kuī)然〕高大挺立的樣子。不動。而格魯希那邊卻始終沒有消息來。當拿破崙看到普軍的前衛正在漸漸逼近時,他心神不安地喃喃低語:「格魯希在哪裡?他究竟呆在什麼地方?」內伊元帥把全部騎兵投入了戰斗。於是,一萬名殊死一戰的盔甲騎兵和步騎兵踩爛了英軍的方陣,砍死了英軍的炮手,沖破了英軍的最初幾道防線。雖然他們自己再次被迫撤退,但英軍的戰鬥力已瀕於殆盡。山頭上像箍桶似的嚴密防線開始鬆散了。當受到重大傷亡的法軍騎兵被炮火擊退下來時,拿破崙的最後預備隊——老近衛軍正步履艱難地向山頭進攻。歐洲的命運全系在能否攻佔這一山頭上。

決戰

自上午以來,雙方的四百門大炮不停地轟擊著。前線響徹騎兵隊向開火的方陣沖殺的鐵蹄聲。從四面八方傳來的咚咚戰鼓聲,震耳欲聾,整個平原都在顫動!但是在雙方的山頭上,雙方的統帥似乎都聽不見這嘈雜的人聲。他們只是傾聽著更為微弱的聲音。

兩只表在雙方的統帥手中,像小鳥的心臟似的在滴答滴答地響。這輕輕的鍾表聲超過所有震天的吼叫聲。拿破崙和威靈頓各自拿著自己的計時器,數著每一小時,每一分鍾,計算著還有多少時間,最後的決定性的增援部隊就該到達了。威靈頓知道布呂歇爾就在附近。而拿破崙則希望格魯希也在附近。現在雙方都已沒有後備部隊了。誰的增援部隊先到,誰就會贏得這次戰役的勝利。兩位統帥都在用望遠鏡觀察著樹林邊緣。現在,普軍的先頭部隊像一陣煙似的開始在那裡出現。難道這僅僅是一些被格魯希追擊的散兵?還是被追擊的普軍主力?這會兒,英軍只能做最後的抵抗了,而法國部隊也已精疲力竭。就像兩個氣喘咻咻①〔咻咻(xiūxiū)〕擬聲詞,模擬喘氣的聲音。的摔跤對手,雙臂都已癱軟,在進行最後一次較量前,喘著一口氣:決定性的最後一個回合已經來到。

普軍的側翼終於響起了槍擊聲。難道發生了遭遇戰?只聽見輕火器的聲音!拿破崙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格魯希終於來了!」他以為自己的側翼現在已有了保護,於是集中了最後剩下的全部兵力,向威靈頓的主陣地再次發起攻擊。這主陣地就是布魯塞爾的門栓,必須將它摧毀,這主陣地就是歐洲的大門,必須將它沖破。

然而剛才那一陣槍聲僅僅是一場誤會。這場誤會的遭遇戰很快就停止了。現在,普軍的大批人馬毫無阻擋地、浩浩盪盪地從樹林里穿出來。——迎面而來的根本不是格魯希率領的部隊,而是布呂歇爾的普軍。這一消息飛快地在拿破崙的部隊中傳開。部隊開始退卻,但還有一定的秩序。而威靈頓卻抓住這一關鍵時刻,騎著馬,走到堅守住的山頭前沿,脫下帽子,在頭上向著退卻的敵人揮動。他的士兵立刻明白了這一預示著勝利的手勢。所有剩下的英軍一下子全都躍身而起,向著潰退的敵人沖去。與此同時,普魯士騎兵也從側面向倉皇逃竄、疲於奔命的法軍沖殺過去,只聽得一片驚恐的尖叫聲:「各自逃命吧!」僅僅幾分鍾的工夫,這支有著赫赫軍威的部隊變成了一股被人驅趕的抱頭鼠竄、驚慌失措的人流。它捲走了一切,也捲走了拿破崙本人。一直到半夜,滿身污垢①〔污垢(gòu)〕積在人身上或物體上的臟東西。、頭昏目眩的拿破崙才在一家低矮的鄉村客店裡,疲倦地躺坐在扶手軟椅上,這時,他已不再是個皇帝了。他的帝國、他的皇朝、他的命運全完了。

尾聲

到了第二天,只有一個人還絲毫不知滑鐵盧發生的事,盡管他離這個決定命運的地方只有四小時的路程。他就是格魯希。他還一直死抱著那道追擊普軍的命令。奇怪的是,他始終沒有找到普軍。這使他忐忑〔忐忑(tǎntè)〕心神不定。不安。近處傳來的炮聲越來越響,好像它們在大聲呼救似的。大地震顫著。每一炮都像是打進自己的心裡。現在人人都已明白這絕不是什麼小小的遭遇戰,而是一次巨大的戰役,一次決定性的戰役已經打響。

格魯希騎著馬,在自己的軍官們中間惶惶惑惑地行走。軍官們都避免同他商談,因為他們先前的建議完全被他置之不理。

當他們在瓦弗附近遇到一支孤立的普軍——布呂歇爾的後衛部隊時,全都以為挽救的機會到了,於是發狂似的向普軍的防禦工事沖去。隨著黑夜的降臨,格魯希的部隊攻佔了村莊,但他們似乎感到,對這支小小的後衛部隊所取得的勝利,已不再有任何意義。因為在那邊的戰場上突然變得一片寂靜。格魯希現在才終於收到那張拿破崙寫來的要他到滑鐵盧緊急增援的便條。滑鐵盧一仗想必是一次決定性的戰役,可是誰贏得了這次巨大戰役的勝利呢?格魯希的部隊又等了整整一夜,完全是白等!從滑鐵盧那邊再也沒有消息來。好像這支偉大的軍隊已經將他們遺忘。他們毫無意義地站立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中,周圍空空盪盪。清晨,他們拆除營地,繼續行軍。他們個個累得要死,並且早已意識到,他們的一切行軍和運動完全是漫無目的的。上午10時,總參謀部的一個軍官終於騎著馬賓士而來。他們把他扶下馬,向他提出一大堆問題,可是他卻滿臉驚慌的神色,兩鬢頭發濕漉漉的,由於過度緊張,全身顫抖著……聽完了他的令人沮喪頹唐,甚至使人癱瘓的報告,格魯希面色蒼白,全身顫抖,用軍刀支撐著自己的身體。他知道自己殉難成仁的時刻來臨了。他決心承擔起力不從心的任務,以彌補自己的全部過失。

錯過了那一秒鍾的格魯希,在現在這一小時內又表現出了軍人的全部力量——可惜太晚了!當他重新恢復了自信而不再拘泥於成文的命令之後,他的全部崇高美德——審慎、干練、周密、責任心,都表現得清清楚楚。他雖然被五倍於自己的敵軍包圍,卻能率領自己的部隊突圍歸來,而不損失一兵一卒,不丟失一門大炮——堪稱卓絕的指揮。他要去拯救法蘭西,去解救拿破崙帝國的最後一支軍隊。可是當他回到那裡時,皇帝已經不在了。他來得太晚了!永遠是太晚了!

那關鍵的一秒鍾就是這樣進行了可怕的報復。在塵世的生活中,這樣的一瞬間是很少降臨的。當它無意之中降臨到一個人身上時,他卻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運降臨的偉大瞬間,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順從、勤勉、謹慎,都無濟於事。命運鄙視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門外。命運——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願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英雄們的天堂。

如果拿破崙贏了這場戰役,他很有可能重新控制歐洲

日本侵略中國兩次戰爭說明了什麼

說明日本國內資源缺乏,而工業發展已經到了物資非常緊缺的狀態,為了本國利益,只有掠奪他國,又因為的面積很大,又有點落後,所以,他們就大中國。這正如一個名人所說"落後就要挨達」
而且,日本天皇早在一個什麼什麼之變中說過,日本要統治世界。
而現在是和平年代,所以,日本沒來大中國。
事實上,日本是很想把中國占為己有,但有個聯合國和世界人民擋著,他們就沒法子打中國了。
地少人多,日本島多火山地震,使得日本人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對中國大陸有很大的渴望,有強烈的佔有欲.加上中國在古代是個文化經濟發達的文明古國,但卻不尚武,經常被游牧民族征服,特別是唐朝之後,漢族政府日漸文弱.以文官治國,刺激了日本的慾望

日本在12世紀就進入武人統治的幕府時代,武士階層成為統治階層,並產生了武士道精神,整個國家形成了尚武之風.明朝時倭寇就曾禍及中國沿海各省,明朝中後期,豐臣秀吉剛剛統一日本,就發動兩次侵朝戰爭,並企圖入侵中國,被明朝兩次擊退,退出朝鮮.這是日本第一次與中國正式較量,明朝雖取勝,但也復出很大代價,也使日本人感覺它們可以與中國一戰.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快速發展,但落後西方各國,而當時的清朝腐敗無能,成為日本的侵略對象,甲午戰爭後,日本從中國獲的了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的賠款,相當於日本六年的財政收入,大大刺激了它的胃口,進而把佔領中國制定為基本國策
一步步蠶食中國,從918事變到盧溝橋事變,一步步擴大侵華戰爭.
主要還是中國內部不團結,政府腐敗,人人自私自利,對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漠不關心,擅長內斗,卻不敢對外強硬,才使日本有可乘之機.
看看現在的中國社會,真有點擔憂歷史會不會重演,要以史為鑒啊

㈣ 戰爭對戰爭國的金融有何影響

縱觀歷次大的戰事,幾乎都是在短期內造成經濟的劇烈波動而其後則成就了經濟的繁榮。這也難怪
美國經濟學家貝努瓦會在其《發展中國家的國防和經濟增長》一書中得出這樣的結論:軍費開支與經濟增長速度成正比。不過,今天的戰爭已經不同於以往的戰爭了。今天戰爭對經濟的影響也已經不同於以往的影響了。在今天這樣一個可以保證互相摧毀的時代,談及戰爭對經濟的影響,我總感覺有些莫明的恐懼和悲哀。大國之間的核戰爭是很難打起來的。當今世界是「核恐怖」的世界,也是「核平衡」的世界。在大國之間的「核恐怖平衡」讓每一個國家都會非常謹慎。大國之間往往理性勝於感性,誰也不會為了一點爭執而「核兵相見」。說實話,犯不上,也受不了。小國與大國之間也很難打核戰爭。盡管有人說某些小國來說非理性,但我以為非理性是最大的理性。大國擔心核擴散,你有了,別的小國也想有;小國擔心自己在國際上沒有生存空間,結果變本加厲,適得其反;小國的近鄰害怕的不僅僅是因此而導致的「核外患」,更害怕的是因此「核內憂」。如果這種外在的不確定性因素存在很長時間,近鄰的國內秩序就會被打亂:銀行的擠兌,大量的人口流動,恐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和平如果總是存在不確定性,發展也就不存在了。即便沒有戰爭,半戰爭狀態也足以讓周邊的鄰國無法承受。這,就是當前最大的現實。但是,誰為這半戰爭狀態的外部性埋單?好在各國還沒有到這一步:大家撕掉最後一點掩飾,相互核打擊。大國承受不了哪怕一點核打擊,而小國則承受不了被摧毀。如果大國率先發難,那就意味著也會在某處遭受打擊;如果小國率先發難,那就等於自取滅亡。未來的形勢要看誰更能承受,更重要的是要看誰來承受。所以,市場對核試驗的反映平淡:股市還在漲,油價還在跌,「形勢一片大好」,除了中國股市的軍工板塊暴漲之外,我們從市場的反映當中看不到什麼異常。這一方面是市場對於核戰爭發生可能性的預期為零,另一方面也有對此次核試驗威力的真實性的懷疑。如何去解決這一現實的難題。。。。。。。(此處略去幾百字)我們已經成為全球化的受益者,我們與世界大國擁有了比以前更多的利益共同點,我們現在是不折不扣的利益相關者。而我們與這個鄰居的關系自然不如從前了:利益共同點少了,國際責任不同了,想法差別大了。鄰里之間,有人富了,有人比以前更窮,關系怎麼也好不了的。當我們普通的老百姓對這個鄰居的行為都表示反對甚至指責時,這只能說明它孤立了。這種國家地位和鄰里關系的變化正在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意志。好在我們曾經是好鄰居,好在我們手裡還有很多牌可以打,這就給了我們充分的時間。

㈤ 戰爭對基金有什麼影響

首先總的來說,戰爭對整個金融市場都會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說人話就是,對於絕大部分的金融市場來說,都不是什麼好消息。
但有的東西是例外的,比如說黃金市場,越是打仗,越是混亂,說明金融市場越是不穩定,而黃金作為一種貴金屬的穩定性和保持性,就越發凸顯了起來。

而基金本質上是對於其他資產的二次投資,它就分為很多的類型,比如說投資於股票市場的,就叫股票基金,投資於貨幣的,這叫貨幣基金,投資於黃金也有相應的基金。所以一言概之說,戰爭對基金有什麼樣的影響是說不清楚的,如果說戰爭對股票帶來的消息是利空的,那麼股票類的基金一樣的會下跌,明白這個關系了嗎?

㈥ 戰爭如何影響黃金,股票,基金,保險都理財產品呢

戰爭對基金的影響是分情況的,整體來說戰爭對整個金融市場都會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在大部分情況下是不好的消息。但任何情況都有例外,比如說黃金,越是戰爭,越是混亂,金融市場越不穩定,而黃金作為貴金屬的一種的穩定性和保持性就很有市場了。

而基金本質上是對於其他資產的二次投資,它就分為很多的類型,比如說投資於股票市場的,就叫股票基金,投資於貨幣的,這叫貨幣基金。

投資於黃金也有相應的基金。所以一言概之說,戰爭對基金有什麼樣的影響是說不清楚的,如果說戰爭對股票帶來的消息是利空的,那麼股票類的基金一樣的會下跌。


注意事項:


2021年10月8日,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游戲,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通知,部署各地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進一步加強網路游戲市場執法監管。據悉,文化和旅遊部要求各地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會同行業管理部門。

重點針對時段時長限制、實名注冊和登錄等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游戲管理措施落實情況,加大轄區內網路游戲企業的執法檢查頻次和力度;加強網路巡查,嚴查擅自上網出版的網路游戲;加強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游藝娛樂場所等相關文化市場領域執法監管,防止未成年人違規進入營業場所。

㈦ 避險情緒高漲,戰爭與金融有什麼關系

兩者不能共存,有戰爭沒有金融,有金融不能戰爭。

㈧ 金融危機與戰爭有怎樣的關系(具體)

索羅斯是98亞洲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喬治�6�1索羅斯1930年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1947年他移居到英國,並在倫敦經濟學院畢業。1956年去美國,在美國通過他建立和管理的國際投資資金積累了大量財產。
索羅斯與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布爾曼發出了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機發生僅兩年之後,大量的熱錢正在以創紀錄的步伐注入亞洲等新興市場,「不理性的熱烈情緒」正在這些市場廣泛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會導致令人痛苦不堪的大幅震盪。

然而,布爾曼的聲音還是沒有被聽見,這就使得索羅斯最後下定決心,要在東南亞以一個人的力量對抗國家集團的力量。

面對各國貨幣市場投機盛行,東南亞各國中央銀行對市值的變化率一直在猶豫不決,尤其擔心熱錢像流入國內一樣迅速流出,從而使匯率急劇波動。但是此時此刻,這只被重新打開的資金龍頭要擰上已很困難了。東南亞各國中央銀行已經走到了它們的最後關頭。

看準時機的索羅斯出動了。

不過,此次索羅斯及其部下不但顯得小心、謹慎,而且還選准了從80年代未已成為地區通貨的泰銖下手。因為印尼與菲律賓利率雖然比泰國高,但印尼匯率經常受到印尼官方人為操控,比較不易投機,而菲律賓也對外匯市場有較多管制,同樣不便放開手腳來大戰一場,以決勝負。相比之下,泰國在東南亞各國中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最高,資本進出自由;除了利率較高之外,泰銖長期緊盯美元,匯率相當穩定,風險最小:另一方面,泰國經濟「虛假」繁榮景氣最旺,低迷的房地產市場正在拖垮原來腰包鼓鼓的金融業,因此泰銖市值實際上也就最不穩定,最易攻破。

索羅斯之所以拿泰抹開刀,這在於看中了上述有利條件,這就叫「擒賊先擒王」,打破泰銑堡壘之後,就能夠徹底掃盪東南亞了。就這樣,索羅斯吩咐手下,將資金暗中向東南亞轉移,以便最後時機一俟成熟,便可大舉登陸東南亞,將這些尚在美夢之中的人群殺個措手不及。

索羅斯終於悄悄地向東南亞諸國宣戰了。

1997年3月3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索羅斯及其手下認為,這是對泰國金融體系可能出現的更
深層次問題的暗示,便先發制人,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大量提款。此時,以索羅斯為首的手待大量東南亞貨幣的西方沖擊基金聯合一致大舉拋售泰銖,在眾多西方「好漢」的圍攻之下,泰銖一時難以抵擋,不斷下滑,5月份最低躍至1 美元兌26.70銖。泰國中央銀行傾全國之力,於5月中下旬開始了針對索羅斯的一場反圍剿行動,意在打跨索羅斯的意志,使其知難而退,不再率眾對泰銖群起發難。

泰國中央銀行第一步便與新加坡組成聯軍,動用約120億美元的巨資吸納泰銑;第二步效法馬哈蒂爾在1994年的戰略戰術,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拆借泰抹給索羅斯大軍;第三步則大幅調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來的10厘左右,升至1O00至1500厘。三管齊下,新銳武器,反擊有力,致使泰抹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

由於銀根驟然抽緊,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羅斯大軍措手不及,損失了3億美元,挨了當頭一棒。

然而,索羅斯畢竟還是索羅斯。憑其直覺,索羅斯認為泰國中央銀行所能使出的全盤招術也就莫過於此了,泰國人在使出渾身解數之後,並沒有使自己陷入絕境,所遭受的損失相對而言也只是比較輕微的。從某種角度上看,索羅斯自認為,他已經贏定了。對於東南亞諸國而言,最初的勝利只不過是大難臨頭前的迴光返照而已,根本傷不了他的元氣,也挽救不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命運。

索羅斯為了這次機會,已經卧薪嘗膽達數年之久,此次他是有備而來,志在必得。先頭部隊的一次挫折並不會令其善罷甘休,索羅斯還要三戰東南亞。

1997年6月,索羅斯再度出兵,他號令三軍,重振旗鼓,下令套頭基金組織開始出售美國國債以籌集資金,擴大索羅斯大軍的規模,並於下旬再度向泰銖發起了猛烈進攻。剎那間,東南亞全融市場上狼煙再起,硝煙彌漫,對抗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戰,泰國上下一片混亂,戰局錯蹤復雜,各大交易所簡直就像開了鍋似的熱湯,人們發瘋似地奔跑著,呼嚎著。

這是一場個人對抗國家的戰爭,從形式上看,這似乎是不可思議的;然而,從結果來看,則更加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只有區區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泰國中央銀行歷經短暫的戰斗,便宣告「彈盡糧絕」,面對鋪天蓋地面來的索羅斯大軍,他們要想泰銖保持固定匯率已經力不從心。泰國人只得拿出最後一招,來個挖肉補瘡,實行浮動匯率。不料,這早在索羅斯的預料當中,他為此還專門進行了各種准備。各種反措施紛紛得以執行,泰銖的命運便被索羅斯定在了恥辱的十字架上了。泰銖繼續下滑,7月24日,泰銖兌美元降至32.5:1,再創歷史最低點,其被索羅斯所宰殺之狀,實在令世人慘不忍睹,泰國人更是心驚肉跳,捶胸頓足,責問蒼天。

然而,在擊破泰銖城池之後,索羅斯並不以此為滿足,他斷定泰銖大貶,其他貨幣也會隨之崩潰,因此下令繼續擴大戰果,全軍席捲整個東南亞。索羅斯暗中發誓,此次定要將東南亞各國搜刮一空,滅了這幫不識好歹之徒企圖取西方而代之的迷夢。

聞得索羅斯大軍興風作浪,騰雲駕霧不來,其他東南亞國家均傾全力進行了殊死抵抗。菲律賓拋售了25億美元,馬來西亞拋售了10億美元,以穩定本國貨幣,但在索羅斯的強大攻勢面前卻難以阻止比索、林吉特的貶值。同時印尼盾、新加坡元也劇烈波動,一時間,東南亞貨幣市場風聲鶴吹,草木皆兵。這究竟是一場金融危機的前兆,還是金融風暴的尾聲?恐怕誰也不敢妄下結論,其秘密也許只有一個人知道,他就是索羅斯。

索羅斯採用的是立體投機的策略,並不是單一的只是外匯的操作。 所謂立體投機,就是利用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金融工具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的金融投機
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不斷擠壓泰國金融市場,觸發泰國金融危機,在隨後東南亞金融危機演變過程中,這些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加重了危機的程度。他們怎麼做的呢?正如索羅斯本人所描述的「我們用自己的錢買股票,付5%的現金,另外95%的資金用借的;如果用債券做抵押,可以借更多錢,我們用一千美元,至少可以買進價值五萬美元的長期債券……」。(索羅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它們以自有資本做抵押,從銀行借款購買證券,再以證券抵押繼續借款,迅速擴大了債務比率,不僅如此,它們還將借款廣泛投機於具有「高杠桿」特點的各種衍生工具,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杠桿比率。據《經濟學家》的報道,量子基金確實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買入看跌期權,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銖,賣出泰銖期貨和遠期,因料定交易對手要拋出泰銖現貨為衍生合同保值,輕而易舉地借他人之手製造泰銖貶值壓力。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香港的做法,更是立體投機的經典例子。
一般情況下,由於金融市場之間存在無套利均衡關系,隨著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場的誕生和發展,外匯即期市場、遠期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衍生市場之間環環相扣,節節鎖定,牽一發而動全身。典型例子如1997年10月份以及隨後幾次國際投機家沖擊香港金融市場時,國際投機家先在貨幣市場上大量拆借港幣,拋售港幣,迫使港府急劇拉高貨幣市場同業拆息;貨幣市場同業拆息急劇上升引起股票市場下跌;同時引起衍生市場上恆生股票指數期貨大幅下跌;恆指期貨大幅下跌又加速了股票市場的下跌;股票下跌又使外國投資者對香港經濟和港幣信心銳減,紛紛拋出港股換回美元,使港幣面臨新一輪貶值壓力……。各個市場的連鎖反應,最終全面擴大了投機家的勝利果實。

料定對香港外匯市場發動攻擊將引起連鎖反應,國際投機家在各個市場上立體布局,一方面在各個市場加大賭注,為投機推波助瀾;另一方面,一旦投機成功即可全面豐收,為承受的投機風險匹配高收益。索羅斯對此做了生動描述:「如果你把一般的投資組合像名稱所顯示的一樣,看成是扁平或二度空間的東西,最容易了解這一點。但我們的投資組合更像建築物,用我們的股本做為基礎,建立一個三度空間的結構,有結構,有融資,由基本持股的質押價值來支撐。……我們願意根據三個主軸把資本投資下去:有股票頭寸、利率頭寸和外匯頭寸。……不同的部位互相強化,創造出這個由風險和獲利機會組成的立體結構。通常兩天——一個上漲日和一個下跌日——就足以高速使我們的基金膨脹。」(索羅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國際投機家進攻香港金融市場時充分運用了這種「立體投機」策略:首先在貨幣市場上,拆借大量港幣;在股票市場上,借入成分股;在股票期指市場累計期指空頭;然後在外匯市場上利用即期交易拋空港幣,同時賣出港幣遠期合約;迫使港府提高利率捍衛聯系匯率;在股票市場上,將借入成分股拋出,打壓期指……。綜合看來,基於金融市場之間的密切聯系,「立體布局」使投機家的風險暴露相互加強的同時更令杠桿投機威力和收益大增。1998年8月之前,國際投機家利用這種手法取得的豐厚回報,無疑助長了他們的貪婪,使其甘冒風險,增大香港金融市場的不正常波動。當1998年8月中旬國際投機家再度兵臨香港,使用相同手法時,他們的運氣就沒有那麼好了,港府堅決入市抗擊國際投機家,這一「仗」驚心動魄,港府終於取得勝利,保衛了香港的財富,捍衛了香港的聯系匯率制。據說中國政府在背後利用手上的外匯儲備大力支持港府。不過政府自己開的市場,自己也進去玩,有點自娛自了的味道

㈨ 金融是如何影響戰爭的金融和戰爭的關系是什麼

金融人網的單中謙老師是這么講的:

現在日本一直想打仗,因為日本的經濟已經很快地進入一種絕對的倒退階段,整個國民經濟長時間升不起來,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日本急需打一場仗,把這種災難轉嫁一下。
但是中國如果現在發生一場戰爭,剛發展起來的經濟立刻就會出現一場小型的崩潰,而且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回顧歷史,世界上所有現代戰爭都有金融的影子。如果金融處理不好,那麼下次戰爭是非常危險的。

㈩ 金融與戰爭、經濟又什麼關系

現在經濟高速發展,金融戰爭愈發激烈,金融,是國際經濟戰爭的制高點。
誰佔領它,便可以掌握經濟領域的主動權。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僅靠財政收入是遠遠不夠的,國內如果沒有一個金融體系支撐,就無法支持軍隊的開支。
金融和軍事像是一對兄弟,它們「唇齒相依」。金融家從來都喜歡戰爭,這是他們大撈一筆的好時機。
在鄙夷資本家醜陋嘴臉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重視金融的巨大力量。
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是為了金融而戰。

熱點內容
什麼貨幣上有雙鹿 發布:2025-08-20 19:21:03 瀏覽:94
短期投資屬於什麼金融資產 發布:2025-08-20 19:19:26 瀏覽:498
買水泥股票會退市嗎 發布:2025-08-20 18:46:03 瀏覽:996
期貨場外期權授信需要什麼材料 發布:2025-08-20 18:44:25 瀏覽:439
期貨m2001應該如何理解 發布:2025-08-20 18:07:21 瀏覽:847
唐山住房維修基金在哪裡交 發布:2025-08-20 18:07:21 瀏覽:380
股市怎麼收官 發布:2025-08-20 17:42:19 瀏覽:464
期貨平倉後做什麼生意好 發布:2025-08-20 17:41:38 瀏覽:226
基金公募與私募需要什麼條件 發布:2025-08-20 17:32:29 瀏覽:614
基金買五成是多少 發布:2025-08-20 17:32:25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