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去杠桿怎麼去
Ⅰ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杠桿率是什麼意思
首先定義杠桿一詞,個人理解來自於「財務杠桿」概念.當企業負債經營時,用較小的權益資產支持起了比較大的經營規模,由此產生「杠桿效應」.按這個邏輯,我理解的「去杠桿」就是指企業或經營主體主動降低資產負債率.如果這個理解從根本上就錯了,請用力拍磚.
去杠桿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政府去杠桿,二是金融去杠桿,三是企業去杠桿.
一、政府去杠桿政府去杠桿,就是削減政府債務,對中國而言重點是地方政府債務.其實中國政府整體債務佔GDP比重與美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相比,還不算高,去杠桿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問題是不透明,讓中央領導、銀行心裡沒底.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政府去杠桿,不如說是調結構更合適.
第一個問題經濟界討論的很多,見仁見智吧.我沒有具體數據不做判斷,但有一點很明確.
現存債務已是既成事實,投資項目有清償能力還得上最好,還不上就從全國財政大盤子里找錢,實在還不上,就只能債務重組.
當然債務重組最好的辦法不是像早先那樣,再剝離幾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這樣等於全國人民集體買單,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對銀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相關不良貸款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CLO),吸引投資者來買.悲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優先順序,低風險低收益.樂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劣後級,高風險高收益.這樣就把地方債務風險從銀行體系轉移到了廣泛的投資人身上,也就盤活了債務存量.
關於第二個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明確政府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規范的地方債、資產支持證券(注意,這里指狹義ABS!不是CLO)發行機制,讓真正用錢的和投錢的直接見面,是為用好增量.這一點對承銷商,如銀行、券商們,是利好.
具體到銀行,去杠桿不可能是減少存款,現在看來也只能壓縮同業業務、表外業務了.銀行是整個社會最大的資金來源,同業不讓做,表外業務受限於資本壓力短期內不可能全回到表內,這樣看來全社會資金成本會上升.對銀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難判定,因為我不清楚同業、表外業務給銀行帶來的收益大還是風險大,請大家指教.但對依賴理財產品、同業業務等籌集資金的企業,短期內則是大利空.
有人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為了金融去杠桿,個人認為理解有誤,應該是轉移銀行信用風險的舉措.信貸資產屬於銀行資產,而賣資產無論如何不會降低銀行的杠桿水平的.因為它和銀行負債端的資金來源根本就是兩回事.不過,如果CLO能夠常規化、可盈利,債務風險就能有效轉移,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需要說明的是,CLO的開展,給銀行帶來信貸額度,如果不對這部分信貸流向進行指導控制,很可能資金又會流向政府融資平台.這樣的話,反而不利於政府去杠桿了.
Ⅱ 去杠桿是什麼意思舉個例子
官方解釋:金融企業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
通俗解釋:去杠桿就是去負債,加杠桿就是加負債
Ⅲ 什麼是去杠桿去杠桿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
去杠桿是什麼意思?去杠桿化通俗理解
1、通俗來講去杠桿就是減少負債。
去杠桿是什麼意思?去杠桿化通俗理解
1、通俗來講去杠桿就是減少負債。
2、定義:去杠桿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3、實質:其實杠桿的本質就是負債。借入資金後投入經營,可以實現以小(少量資本金)搏大(更大的總資產),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加杠桿。所以,只要有債務融資,就會有杠桿。我們國家金融體系以間接金融為主,也就是以銀行信貸為主,信貸在社會融資總量中佔比最大,所以經濟中的杠桿小不了。
(3)金融去杠桿怎麼去擴展閱讀
1、中國經濟去杠桿化的關鍵是穩住債務,遏制個人負債率過分上升、企業債務明顯偏高和地方財政過分上漲。
2、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
3、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
Ⅳ 中國說去杠桿,去泡沫,具體是怎麼去杠桿,去泡沫的
「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
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像樓市的首付、股市的配資等等,
都是以小博大,去的這個杠桿就是將小到大這個部分給補
Ⅳ 中國去杠桿有五大主要舉措有哪些
去杠桿的5項主要措施是:以處理僵屍企業為抓手解決國企杠桿率過高問題、嚴格控制地方政府杠桿率、切實解決不良資產、加強對大資管行業的監管以及關注貨幣供給。
Ⅵ 去杠桿通俗解釋
杠桿原理亦稱「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_L1=F2_L2。杠桿,狹義的是指「財務杠桿」。舉個例子,一個企業在自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借貸籌集資金,投入生產,獲得更多的收益,也可以說是是用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
廣義的杠桿涵蓋所有「以小搏大」的經濟行為,但核心還是借貸。比如在期貨市場,你有一塊錢,但市場允許你下十塊錢的單。期間如果虧損到了一塊錢,你就強制退出。即用少量的資金操控大量的資金來放大收益和虧損的工具,就是以小博大。
Ⅶ 去杠桿的含義及措施
杠桿,將借到的貨幣追加到用於投資的現有資金上,杠桿也就是債務。
杠桿是指負債經營,杠桿率是指負債率,去杠桿是指避免企業負債經營或盡量降低企業負債率,去杠桿化是指用股權融資代替債權融資作為企業融資的主導方式乃至唯一方式。去杠桿化是防範金融危機的必要措施。全球性金融危機說明:從間接投融資為主向直接投融資為主轉化、逐步用股權融資代替債權融資作為企業融資的主導方式乃至唯一方式,是金融發展的邏輯,也是經濟發展的邏輯。
Ⅷ 財政去杠桿與金融去杠桿
所謂財政去杠桿,是指 由財政部門責令和督促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減少借貸,加快修復資產負債表 。
所謂金融去杠桿,是指 由金融部門減少放貸,從而迫使企業和地方政府加快修復資產負債表 。
這兩種操作方法均著眼於減少經濟活動中的債務積累,但存在以下的重要差異。
第一,信貸市場上,在信貸總量下降的同時,財政去杠桿將伴隨利率的下降,金融去杠桿伴隨利率的上升。
第二,外匯市場上,財政去杠桿將帶來資本流入的減少和匯率的貶值傾向,金融去杠桿將帶來資本流入的增加和匯率的升值傾向。
第三,實體經濟領域,財政去杠桿和信貸利率的下降將造成民營投資被「擠入」市場,金融去杠桿將導致政府、國企和民營企業的投資均被「擠出」市場。
第四,出口領域,財政去杠桿通過引導匯率貶值進而可以刺激出口,金融去杠桿通過引導匯率升值將抑制出口。
第五,盡管兩種去杠桿都傾向於直接減少總需求,但財政去杠桿通過對出口和民營投資的積極影響,傾向於緩和以及穩定經濟活動,金融去杠桿則傾向於通過抑制出口和民營投資進一步造成經濟的收縮。
第六,如果信貸市場存在隱性擔保以及所有制歧視,財政去杠桿將減少和緩和這些扭曲,但金融去杠桿將加劇扭曲,造成民營經濟更顯著受到信貸減少的影響,從而容易造成「誤傷」。
第七,財政去杠桿通過誘導利率下降、信貸扭曲緩和以及出口和民間投資改善,有助於穩定權益市場。金融去杠桿通過迫使利率上升、加重信貸扭曲、抑制出口和民間投資活動,從而進一步抑制權益市場的表現。
from 《經濟運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