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產生金融危機
① 為什麼會發生金融危機
1、次級房地產按揭貸款
按照國際慣例,購房按揭貸款是20%—30%的首付然後按月還本付息。但美國為了刺激房地產消費,購房實行「零首付」,半年內不用還本付息,5年內只付息不還本,甚至允許購房者將房價增值部分再次向銀行抵押貸款。
2、房貸證券化
出於流動性和分散風險的考慮,美國的銀行金融機構將購房按揭貸款包括次級按揭貸款打包證券化,通過投資銀行賣給社會投資者。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就轉嫁到資本市場,並進一步轉嫁到全社會投資者——股民、企業以及全球各種銀行和機構投資者。
3、投資銀行的異化
投資銀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國的投資銀行為房貸證券化交易的巨額利潤所惑而角色異化。在通過承銷債券賺取中介費用的同時,大舉買賣次級債券獲取收益。形象地說,是從賭場的發牌者變為賭徒甚至莊家。角色的異化不僅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將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4、金融杠桿率過高
金融市場要穩定,金融杠桿率一定要合理。美國金融機構片面追逐利潤過度擴張,用極小比例的自有資金通過大量負債實現規模擴張,杠桿率高達1:20—30甚至1:40—50。
5、信用違約掉期(CDS)
美國的金融投資杠桿率能達到1:40—50,是因為CDS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險機構為這些風險巨大的融資活動提供擔保。若融資方出現資金問題,由提供保險的機構賠付。但是,在沒有發生違約行為時,保險機構除了得到風險補償外,還可將CDS在市場公開出售。
6、對沖基金缺乏監管
以上五個環節相互作用,已經形成美國金融危機的源頭,而「追漲殺跌」的對沖基金又加速危機的發酵爆發。美國有大量缺乏政府監管的對沖基金,當美國經濟快速發展時,對沖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場,比如把石油推上147美元的天價;次貸危機爆發後,對沖基金又瘋狂做空美國股市,加速整個系統的崩盤。
(1)為什麼會產生金融危機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是金融領域的危機。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強,因此,金融的國際性非常強。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等。
金融危機的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幅度的縮減,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的現象,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② 為什麼會有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的產生從理論上來講是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再滿足一定的時間而必然產生的結果!
一、勞工過剩——消費指數下降——供大於求
二、勞工不足——個人、企業收入上升——消費指數上升——物價上漲——貨幣供應不足——銀行發行——貨幣貶值
三、外匯率過大、過小——國庫存量下降、上漲
四、進出口貿易增加、降低——勞工不足、過剩——個人、企業收入上升、下降——消費指數上升、下降——物價上漲——貨幣供應不足、過剩——銀行發行(版本更新、舊版本回收)——貨幣貶值
五、人才的流失——科研技術落後——引進技術——技術條件制約——經濟無法帶動——周轉率下降——
金融市場中的整體並協性
通常認為成功的投資需要其金融市場中的投資人能猜測出其他投資者的意願。喬治·索羅斯將這一猜度其他人意向的需求叫做「反身性」。同樣,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將金融市場比作選美比賽,在這一過程中每個參與者都試圖預先知道那種式樣是其他參與者都會認為是最漂亮的。
此外,多數情況下投資者都有協調其抉擇的動機。例如,某人認為其他投資者會大量購進日元則會預判日元將升值,因而也就有了購買日元的沖動。同樣,IndyMac銀行的某個儲戶以為其他儲戶都會取走他們的資金則會預期該銀行會倒閉,因而也就有了取款的沖動。經濟學家將效仿其他人的策略而決策的動因叫做並協性。
長期以來的觀點認為:如果人們或公司具備足夠強烈的同做他們以為別人都會做的事的沖動時,那麼,預言的自我實現就會出現。例如,如果投資者都預計日元的價值將上升,這將導致日元價值的上升;如果儲戶都預計銀行將倒閉,這也就導致其倒閉。因此,金融危機有時被看成是某種惡性循環,在這一過程中,投資者們由於預計別人會唾棄某些機構或資產而依葫蘆畫瓢地行事。
資產-負債不匹配
另一被認為引起金融危機的因素是資產-負債的不匹配,在這一狀態下與機構債務和資產相關聯的風險未被合理地協調一致。例如,商業銀行提供可隨時支取的存款賬戶同時他們利用收到的款項向企業和業主提供長期貸款。銀行短期債務(其存款)和其長期資產(其貸款)間的不匹配被認為是招致銀行擠兌的原因之一,當儲戶產生恐慌並要取走他們的資金時銀行無法足夠快地收回其貸出款項。同樣地,貝爾斯登2007-08年間的垮台就是由於其無力續借短期債務以補充其在抵押證券上的長期投資。
在國際范圍上,多數新興市場政府無法售出以其本幣命名的債券,只能以美元命名債券取而代之。這導致了其負債的貨幣面值(其債券)與其資產(其地方稅收收入)的不匹配,這樣因匯率波動他們將承受主權債務違約的風險。
杠桿
杠桿是指通過借貸來為投資提供資金,同時也經常被指證為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當金融機構或個人靠自己的錢去投資,最壞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損失掉自己的錢。然而,當他們為提高投資而借貸時,他們有可能從其投資中賺取更多,但也可能損失掉比他們自己所擁有的更多的錢。因此,杠桿一方面放大了投資的潛在收益,另一方面卻製造了破產的風險。因為破產意味著企業不能兌現對其他企業的全部償付承諾,這樣就可能將財務問題從一家企業擴展到另一家企業。
經濟體中的平均綜合杠桿系數常常會先於經濟危機而升高。例如,1929年華爾街大崩盤前被稱作「保證金交易」的通過借貸投資股市的行為變得日益普及化。
監管缺失
政府一直致力於通過對金融行業的監管來消除或減小金融危機。監管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公開:通過要求在會計准則之下定期進行報告將機構的財務狀況公之於眾。監管的另一個目標是通過法定準備金,資本金保證和其他杠桿限制規定確保金融機構有足夠的財產支持其合同債務。
一些金融危機被歸咎於監管不力,並促使人們對規則進行修訂以避免重蹈覆轍。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多米尼克·施特勞斯-卡恩,一直指責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由於「在防止金融體系過度的風險擔待方面,尤其在美國,監管缺失。」同樣,紐約時報也認定對信用違約互換的缺乏監管是導致危機的原因之一。
然而,過度的監管也一直被認為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原因之一。特別是,新巴塞爾協定一出來就受到質疑,該協定要求當風險增加時銀行需提高其資本金,這一要求可能導致在資本不足的當口銀行壓縮貸款,潛在地導致了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惡化。
欺詐
在一些金融機構倒閉中欺詐所扮演的角色是,公司通過誤導性投資策略宣傳以吸引儲戶或盜用募集資金。案例有20世紀初波士頓的查爾斯·龐齊的騙局,1994年俄羅斯MMM投資基金的垮台,以及導致1997年阿爾巴尼亞樂透暴動的那場騙局。
多數致使金融機構損失慘重的不良交易員都被指控為為了隱瞞其交易而進行欺詐。抵押融資中的欺詐也被認為是導致2008年次貸危機的一個可能性因素;政府官員2008年9月23日表態說FBI已在調查抵押融資企業房麗美和房地美,雷曼兄弟公司以及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可能的欺詐行為。
蔓延
蔓延的意思是金融危機會從一個機構傳染到另一個機構,如銀行擠兌從少數幾家銀行擴展到許多銀行,從一個國家擴展到另一個國家,又如貨幣危機,主權債務違約或股市崩盤在國際間的擴散。當某個個別的金融機構的失誤威脅到許多其他機構的穩定時,這種狀況就被稱為系統性風險。
一個經常提到的蔓延的例子是1997年泰國危機向其他國家,如韓國,的擴散。然而,經濟學家對這些問題還存在爭議,即同一時間在很多國家觀察到的危機是否真的是因為一個一個市場間的蔓延所引起的,又或者,這是否卻是由即使不存在國際關聯關系也會獨立作用於每個國家的相同的深層次原因所導致。
金融危機理論
世界體系論
世界經濟以20和50年的間隔實現一次大蕭條的輪回一直是經驗和計量經濟學研究,特別是在世界體系論和有關康德拉季耶夫和所謂50年康德拉季耶夫波長討論中,的研究主題。世界體系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如A·G·弗蘭克(Andre Gunder Frank)和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都曾對當今世界所面臨的沖擊不斷地提出過警告。世界體系論者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論者一直暗指華盛頓共識導向的經濟學家從來不懂在始於1973年石油危機的長經濟周期的後期主要工業國家將面臨並正在面臨的危機和危險。
協調博弈
模擬金融危機的數學方法強調在市場參與者的決策間常常存在著正反饋。正反饋意味著與經濟基本面上的小的變動相呼應資產價值可能會發生劇烈的變動。例如,包括保羅·克魯格曼的模型在內的一些貨幣危機模型顯示一種固定匯率也許會保持很長時間的穩定,但是,在因政府金融或深層次經濟條件充分惡化而引發的貨幣沽售狂潮中將突然瓦解。
依據某些理論,正反饋意味著經濟體中可以存在很多個均衡。也許在一種均衡中市場參與者由於預計資產會增值而大量投資於資產市場,但在另一種均衡中市場參與者由於預計其他人會逃離資產市場因而也跟著逃離。這是戴爾蒙德-狄伯威格(Diamond and Dybvig)銀行擠兌模型下的一類論述,該模型中儲蓄人從銀行取走他們的資產是因為他們預計其他人也會去取。同樣,在奧伯斯法爾德(Obstfeld)的貨幣危機模型中,當經濟環境既不是很差也不是很佳時,會有兩者可能的結果:投機商也許會也許不會決定攻擊某種貨幣,這要取決於他們所預計的其他投機商會怎麼做。
③ 為什麼會出現金融危機
1.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2.金融危機原因:信用擴張,虛擬經濟引起的經濟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次貸危機是導火線.實際次貸債券只有6000億美元,引發了這么大的金融危機,全是由於跟風即人們的心理預期造成的.羊群效應,它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理論上羊群效應會加劇市場波動,並成為領頭羊行為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下述案例中燒餅就是領頭羊.在現實經濟中,次貸房貸是領頭羊
3.從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這里原創一個案例: 兩個人賣燒餅,每人一天賣20個(因為整個燒餅需求量只有40個),一元價一個,每天產值40元.後來兩人商量,相互買賣100個(A向B購買100個,B向A購買100個),用記賬形式,價格不變,交易量每天就變成240元--虛擬經濟產生了
如果相互買賣的燒餅價為5元,則交易量每天1040元,這時候,A和B將市場燒餅上漲到2元,有些人聽說燒餅在賣5元錢1個,看到市場燒餅只有2元時,趕快購買.--泡沫經濟產生
燒餅一下子做不出來,就購買遠期餅.A和B一方面增加做燒餅(每天達100個或更多),另一方面賣遠期燒餅,還做起了發行燒餅債券的交易,購買者一是用現金購買,還用抵押貸款購買.---融資,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購買,既沒有現金,又沒有抵押品,A和B就發放次級燒餅債券.並向保險機構購買了保險.---次級債券為次貸危機播下種子
某一天,發現購買來的燒餅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發霉,就趕快拋售掉,哪怕價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燒餅店裁員了(只要每天40個燒餅就可以了)--失業;燒餅債券變廢紙了--次貸危機
抵押貸款(抵押品不值錢)收不回,貸款銀行流動性危機,保險公司面臨破產等。--金融危機
4.在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過程中,金融機構的金融杠桿和金融衍生品的發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5.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對於中國影響,國家外匯儲備部分損失了,出口困難了,經濟增長減緩,失業增加,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減少,市場蕭條.嚴重時會引起政局不穩定. 比起歐洲國家,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中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有一定的割裂,我國人民幣實施資本項下的嚴格管理,國際游資沖擊不大,現在美國已有70多家銀行趨於倒閉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系統運行良好,經濟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長。
6. 金融危機對誰都沒有好處,是泡沫經濟的破裂,正像吸足了水的海綿被擠壓或者被曝曬,而產生的蒸發.可以說,這是一種價值的回歸.
7.比起歐洲國家(如美國底特律汽車城已經是蕭條得很了),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中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有一定的割裂,我國人民幣實施資本項下的嚴格管理,國際游資沖擊不大,現在美國已有70多家銀行趨於倒閉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系統運行良好,經濟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長。同時,國家也在通過擴張財政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40000億拉動內需等措施,現在又進行了人民幣匯率的下調,如果各項宏觀經濟措施實施有效,對於中國也就1年左右的時間能夠過去.溫總理說,信心是黃金。
④ 為什麼會發生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是個系統性的問題。
用馬克思的價值規律就能概括這個問題。
價格圍繞價值波動,這就是價值規律。
社會的上的一些商品的價格偏離價值過多,就需要調整,表現的形式如果溫和些,那麼就是產業調整,激烈些就量成危機。
說幾個典型商品,一房產,在美國就成了泡沫了,這是整個次貸的源頭;二復雜金融衍生品,其功能被歪曲了,並不是如期貨等是用來套期保值的,而是成了對賭的工具,首先是加劇了房產的泡沫,其次是影響其他的實體經濟,比方說像中國很多人買復雜金融衍生品,結果巨虧,幸運的人還不算多,如果中國的大部分國字型大小企業都中了圈套的話,那中國肯定釀成危機;三原油價格,世界范圍並沒有發生斷油,但是卻爆漲,後來又爆跌,現在又沒有特殊的原因又爆漲了;四糧食等農產品的爆漲。
這些都說明經濟失衡了,宏觀層面用均衡來分析,具體到某重商品就用到了價值規律。
市場經濟即競爭使得財富均衡化,但是財富規律卻遵循「馬太效應」,這是對立的,所以危機必然。
⑤ 金融危機是怎麼引起的
最近的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是美國的次貸危機,這就牽扯到美國的銀行了。。。什麼是次貸危機呢?
總的來說,就是美國銀行自己倒騰出的問題。
當時有很多收入低下甚至沒什麼收入的人想買房子卻沒錢,一般銀行也不肯向他們放貸,後來一些銀行為了賺錢,向這些窮人發放買房貸款,也就是次級貸款——大白話這些申請貸款的人信用度比較次,O(∩_∩)O
別看這些窮人平時沒錢還房貸,但是有個條件是——當時的房價一直漲(咱國金融危機前就是這情況),這些買房子人能夠用房子增值的收益去還銀行貸款,銀行賺了錢,按揭的人也有房子可買,所謂皆大歡喜,發展到最後,次貸形成的規模越來越大。
但是,問題出現了,美國的銀行為了多賺錢,拚命的提高還款利率,不僅如此,當房價漲幅下降時,這些銀行甚至推波助瀾,他們的目的很簡單——房子便宜的話,貸款買房的人也多了。。。。
等房子開始降價後,銀行才發現,一切都失去了控制,買房的人沒增值的錢還款了,銀行就收回房子准備拍賣,但是那麼多房子很難一下子變成流動資金,即使賣出去一兩個,但是因為降價使得房價又太低,賣一個賠一個。銀行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他們最後搞的資金周轉不靈,怎麼辦?向其他金融機構借啊。。。
借款時候得有抵押的東西,這些美國銀行就用自己的債權做抵押去借錢,也就是以債抵債。說白了就是拖別人下水。
結果,當一家銀行因為持續虧損倒閉後,其他有牽連的紛紛落水,慢慢演變成次貸危機乃至金融危機。這個事實也教訓了我們虛擬經濟不能脫離實體太遠。
⑥ 金融危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原因如下:
1,過度投機性的炒作,比如時常說的鬱金香泡沫,它便是因為資產的集中追求造成的;
2、是集中型的壟斷性與集聚,這一就例如近現代2008年的金融危機,投資者將資產過度集中到房地產業引起了金融危機;
3、貯備貨幣過少,這一比較顯著的便是中東的一些弱國,也有泰國,它們因為國際儲備比較少而被阻擊,最終造成中國金融危機產生。
拓展資料:
一,關於金融危機,書面上的定義是指金融資產或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的危機。一般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從而造成的一系列的危機。通俗點說,就是當金融系統的某個部分出現故障,使得借款人尤其是存款人和投資人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失去信任的時候,金融危機就會產生。隨著經濟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全球化,金融系統也變得越來越復雜、適應性越來越強、創新程度越來越高、國內外相互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這個龐大金融網路的正常運作取決於良好的信息傳播、透明度、信任和信心。不計其數的各種原因會增加金融系統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引起金融危機。
二,金融動盪和危機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現象。據IMF資料表明,自1980年以來,該組織181個成員中有133個成員發生過重大金融動盪,52個國家的大多數銀行多次失去支付能力。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動盪和危機頻繁發生,主要有:1991年英國貨幣危機,1992年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和全球債券市場危機,1995年美元狂跌,英國巴林銀行破產,1996年捷克、保加利亞和俄羅斯的銀行倒閉,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等。
1994年底爆發的墨西哥金融危機,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將其視為個別國家的偶然現象,而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則促使人們不得不從更廣闊和深刻的角度來看待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金融動盪和危機在不同國家爆發都有其特有的內在原因,而且內因往往是上要的,但它作為一種世界性現象,卻有其值得注意的共同性原因:那就是金融動盪和危機與經濟全球化過程特別是金融自由化過程密切相關。由於金融自由化發展迅速,而許多發展中國家金融體制尚不健全,政府缺乏有效的調控和管制手段,在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過早地實行金融自由化,這是導致發展中國家產生金融危機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