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接觸什麼金融
① 怎麼了解金融知識
首先還是了解一下金融市場的基本分類,按資產的交易期限長短可以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實踐短於一年的是貨幣市場,股票和債券市場是大家最多能接觸的資本市場。其次,按市場層次來分有一級市場(經常聽說的IPO就是在一級市場進行的),相對的二級市場就是我們小散能夠買賣股票的市場。
以上可能還是屬於專業術語,聽起來高大上,但是在解釋過後相信大家就能秒懂。具體來說,貨幣市場有其自身的特色:交易期限短,流動性強,安全性高,額度相對較大。比如其中之一的票據市場:大公司為了籌措資金,以貼現的方式出售給投資者的一種短期無擔保承諾憑證。
舉個例子來說就是,小王的煎餅攤需要去找批發市場的老趙進麵粉,由於金額較大,小王一時拿不出這么多錢,於是雙方協定可以賒賬(一般期限不超過一年),這時候批發市場的老趙簽發一張匯票給小王,也叫做「支付命令書」,也就是到一定時期小王必須按照匯票的數額支付貨款給老趙,這種行為就叫做「承兌」。
因為小王是做煎餅的,這是一種商業行為,故叫做商業票據。煎餅小王還有一種選擇就是把此匯票先轉讓給銀行,銀行在匯票上背書,那麼老趙也可以找銀行承兌匯票拿到自己的貨款。但這時候,由於是銀行的背書,有銀行的信用,降低了風險,便稱為銀行票據。
但是銀行沒那麼好心,不會白幫你的忙,商業銀行的宗旨是賺錢。小王拿著未到期的匯票去A銀行貼現,是需要貼現的,(就好像上高速要交過路費)假如這匯票值1一個億,有1%的貼現率,那麼提前貼現就只能獲得0.99億,也就是損失了一百萬。如果A銀行找B銀行繼續貼現,這種行為就是轉貼現,是發生在銀行與銀行之間的;而如果A銀行直接找央媽貼現,就叫做再貼現。
其次來說金融市場的功能,所謂金融就是資金的融通,最直接明了的。金融機構將富餘的錢聚集起來,又借給不同的人使用,使得資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我們所知道的最簡單的方式,也是中國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老百姓把花不完(捨不得花)的錢存到銀行,然後通過銀行把大筆資金借給企業做投資或者生產。那麼儲戶獲得利息,銀行取得存貸利差,企業也能在資金的力量下更新設備,加大研發,獲得更高利潤。
通過銀行這樣的平台,讓資金找到了更好的用途。通過銀行的信用,你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血汗錢借給別人,這也是金融市場的另一個功能,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找尋的成本,也就是你不用自己費力巴拉地去辨別哪些人有能力還你錢哪些人沒有。還有比較易於理解的分散和轉移風險的功能、定價功能、提供流動性功能。
那麼功能的實現自然是要有金融機構來實現的。平時新聞中的高頻詞彙比如央行,證監會,銀保監會,外匯管理局……都是幹啥的呢?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反正乍一看都是管錢的機構,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系呢?
首先大體上可以分成兩大類:金融性質和政府機構性質的。咱們一個個嘮:國務院是最高領導,下屬四個方陣:分別是央行、證監會、銀保監會和財政部,前三個是金融性質,最後一個是政府性質。中國人民銀行,昵稱央媽,她的日常工作:發行貨幣、控制貨幣流通速度、指導銀行業務。所以央行是不跟我們私人打交道的,只給銀行分配任務,手底下的銀行分成兩類:政策性銀行(非盈利的,國家搞政策缺錢才找他),還有一類就是商業銀行(跟吃瓜群眾緊密聯系,目的盈利,比如四大行)。央行不僅要給商業銀行布置作業,還有人來監督,於是國務院爸爸又專門設立了銀保監會。
② 平時因為什麼接觸金融機構
銀行、證券和保險。銀行、證券和保險是經常接觸金融機構的。金融機構是指從事金融業有關的金融中介機構,為金融體系的一部分,金融業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等行業。
③ 金融行業是干什麼的
金融行業是一個高大上的行業,那麼金融行業是干什麼的呢?這點可能是很多人想知道的,那麼金融行業是干什麼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 金融行業主要有三個就業方向,第一是玩錢,這點體現在各種理財產品和理財公司上。第二吸錢,這點像是銀行、各種P2P等等都是這類。第三就是輔助型金融人才,例如保險、信託等等,這些行業主要給危機做擔保。對此,金融行業實質上就是玩錢(券商)、吸錢(銀行)、風險保障(保險)等三大行業組成。
2、 金融行業並不是很簡單,因為它是一服務型的行業。對此,頂級的金融人才就是各種投行、研究類職位,而低等級的金融人才就是銀行櫃員、銷售崗位等。
3、 金融是一個就業很極端的專業,同一個學校內部就業方差也非常大。有人上至券商總部、銀行總行等等真正能接觸金融核心業務,下至985碩士做櫃員賣理財,沒有中間部分。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找到關於金融行業是干什麼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到你。
④ 生活中有哪些金融科技
用分期付款買手機,買房,買車,這手機,房子,車子就是我們生活常見的金融科技。金融公司的分期付款業務,助推金融科技創新發展,以此,才能錢生錢賺大錢發大財,以此,助推經濟向前快速發展。金融公司賺的是廣大消費者用分期付款買金融科技產品的錢。
⑤ 有哪些生活必備的金融知識
現代人的生活卻非常地繁忙,能拿出時間長期地學習理財知識已經非常地不容易,如何學得高效和更有針對性,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首先從內容上,我們日常生活中必備的理財知識有以下幾點:能夠掌握各重要的經濟指標、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經濟發展的關聯性,分析經濟發展的走勢,及對相關行業的影響。了解各個投資品種,能夠獲得正確的資訊,或者說具有甄別有效資訊的能力;能夠量化投資的成本和收益率的能力,並制定嚴格的投資紀律;綜合上述的能力,不斷優化組合自己的資產配置。我想,肯定有朋友看完以上幾點,頭就開始痛起來了。在課堂上,我一直強調,世上絕對沒有「輕松賺錢」和「傻瓜賺錢」這回事,信心來自於對所做事情的全面了解,因此,自己為自己理財,絕對要成為行家和專家,才能達成目標。否則,我們只能請理財專家來效勞,這樣理財才會變得輕松容易。涉及理財方面的知識比較廣,上面我只講了必備的理財知識,還有相關的一些知識也是要稍微掌握的,比如保險知識、稅收知識、遺產傳承知識等等,掌握了這些知識,個人的財富支配能力就更全面一些,可以從人的一生全方位的角度達成財富規劃的目標和願望。那麼掌握理財知識的途徑有哪些呢?系統地學習《理財規劃師》的課程,並可選擇考取專業證書,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多聽多看理財的雜志、書籍、報刊,逐步積累理財的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積累,一邊投資理財,一邊學習和掌握。就像前面文章中提到的那樣,每天花兩個小時學習理財,持之以恆,經過三個月、一年半、十年,終究會成為這方面的行家。能夠量化的風險是真正的風險,而不能量化的風險是賭博。所以,因為無知而去投資,跟賭博沒有什麼兩樣。在我看來,學習理財知識比學習英語要簡單得多,因為我們每天都在與錢打交道,所以理財知識比英文更貼近我們。只是學習理財知識與學習英文一樣,必須先學習像語法、單詞、發音等的基礎知識。只要具備了扎扎實實的理財知識,即便在經濟最低潮的時候,也能在投資中獲取報酬,勝過那些不學習理財知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