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10年發生了哪些金融事件
1. 世界上一共出現過幾次金融危機
1901年 美國交易所危機
1907年 美國銀行危機
主要策劃者:羅斯切爾德家族 摩根集團 紐約第一國家銀行 國家城市銀行(後來的花旗銀行) 標准石油城市銀行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 鐵路大王傑姆斯
目的:建立美聯儲 為策動世界級別的戰爭掃清障礙
結果:1913年美聯儲法案通過,國際銀行勢力控制了美元的發行和主宰國家銀行的准備金。 美國政府自此喪失對美元的發行權。銀行家們等待已久的爆發世界級戰爭的條件已經成熟
1921 美國農業衰退
策劃者:華爾街精心設計的定向爆破
目的:旨在掠奪農民的財富和摧毀農業地區拒絕服從美聯儲的中小銀行
結果:突如其來的信用和貨幣緊縮迫使原本富裕的農民大批破產
1929 美國經濟大蕭條
策劃者:摩根和雷波庫恩公司控制下的美聯儲紐約銀行董事長本傑明 英格蘭銀行董事長諾曼 早在2年前就敲定了股市暴跌
目的:廢除金本位 實行廉價貨幣政策 為二戰鋪平金融道路
結果:世界經濟大衰退,啟動超級通脹掠奪德國人民財富,動盪英國經濟,迫使英鎊與金本位脫鉤。收割美國這只肥羊。
1938 美國金融危機
策劃者:國際銀行勢力
目的:為二戰掃除金融障礙 超級赤字財政 迫使美國參戰
結果:美國國債從1930年的160億美元狂漲到1946年的2690億美元
1948年美國金融危機
戰爭時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暫時縮小的矛盾造成的。
策劃者:國際銀行勢力
目的:著名的馬歇爾計劃的出台。
1981年 墨西哥金融危機
策劃者:國際銀行勢力
目的:實現拉丁美洲和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有控制地解體」
1987年 金融核彈 目標東京 股票指數期貨
紐約股市崩盤
迫使日元升值 3年後日本陷入十幾年的衰退,日經指數暴跌70% 地產連續14年下跌,財富損失比例後果相當於二戰戰敗
策劃者:國際銀行勢力
1990年代芬蘭、瑞典、挪威銀行危機
1997 亞洲金融危機 「剪羊毛」 喬治·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機商對東南亞金融市場發動攻擊,開始拋售泰銖,買進美元。目的在攪亂東南亞金融市場。銀價跌到歷史最低點 巴菲特在此年吃進了世界上1/3的實物白銀存量。
2008年9月美國次貸風暴 雷曼兄弟破產、美林銀行賤賣、摩根斯坦利尋求合並,美國次貸風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過一波,美國金融體系搖搖欲墜,世界經濟面臨巨大壓力。
2. 全球性金融危機已經爆發過幾次各是什麼時間
影響全球的較大規模的金融危機有六次,分別是:
1、1929年至1939年:大蕭條;
6、2007年至2011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
拓展資料:
1、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2、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指資產價值超越實體經濟,極易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宏觀經濟狀態。泡沫經濟經常由大量投機活動支撐,本質就是貪婪。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其資產猶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經濟學上稱之為「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經常會由於支撐投機活動的市場預期或者神話的破滅,而導致資產價值迅速下跌,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泡沫破裂。
3、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是指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
全球「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動盪引起的金融危機。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3. 歷史上發生過幾次金融危機
1929年美國金融危機: 1929年10月2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旋渦之中,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1987年美國股市風暴: 1987年10月19日,紐約股市開盤僅3小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為觸發世界性大蕭條的1929年10月28日的兩倍。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所未見。它意味著持股者手中的股票一天之內即貶值了二成多,意味著有5000億美元隨風而去,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
4. 中國金融歷史大事件
一、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石家莊成立,以華北銀行總行為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正式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二、 1949年10月20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後,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直接領導。 此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先後成立了華東、華中、西北三個區域公司和天津分公司; 他還協助原東北保險公司重組為東北公司; 已在華北、華東、華中地區設立了22家分公司、分公司或辦事處。
三、 1949年12月2日,政務會議通過了關於發行人民勝利轉換債券的決定。 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政務委員會正式提出發行債券的議案。 會議正式通過了《關於發行人民勝利轉換債券的決定》,決定1950年發行人民勝利轉換債券,總金額2億美分,1950年分兩期發行。
四、 1951年7月至8月,確定了農村信用社原章程。 1951年7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於發展農村信用合作的補充指示。 8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中國人民銀行與農村信用社業務往來合同範本、農村信用社A、B類記賬辦法試行辦法(草案)》及範本的指示 《農村信用社業務規則(草案)》,將這三個文件確定為各級銀行組織、牽頭和推進農村信用社的依據,要求各級銀行在符合條件的信用社中進行試點。
五、 1962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改變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家組織中地位的通知》。 文件指出,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金融管理的行政機關和信貸業務的國家經濟組織,授權其在全國范圍內履行現金管理、信貸管理和信貸監管職能。
5. 金融危機都在那幾年發生過
1974-75年:全球性金融危機。起源於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石油危機導致歐洲美元市場暴漲。崩盤的主要部門是股票、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商業地產。
1979-82年:全球性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石油美元滾滾流入第三世界國家。崩盤的主要國家包括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災難波及世界眾多國家。
1985-87年:美國金融危機。起源於強勢美元政策誘使投機資金流回美國,觸發美國房地產和股市瘋漲。崩盤的主要領域自然是房地產、股市和金融體系,以1987年10月19日的股市暴跌為標志。
1990-92年:日本金融危機。起源於1985年《廣場協議》,美國強迫日元持續大幅度升值,導致日本經濟體系的驚天大泡沫。崩盤的主要領域是股市和房地產,股市跌幅超過70%,房地產跌幅超過50%,災難很快蔓延至銀行金融和整個經濟體系,日本經濟陷入長期衰退。
1992-93年:歐洲匯率機制(ERM)危機。起源於浮動匯率動盪和美元相對歐洲各國貨幣以及英鎊的持續弱勢。國際投機熱錢(主要是對沖基金)肆意攻擊英鎊和歐洲貨幣,導致英鎊和里拉匯率崩潰,被迫推出歐洲匯率機制。
1994-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且迅速波及全球。起源於墨西哥盲目的金融市場自由化(依照「華盛頓共識」的指示辦事),大量熱錢流入墨西哥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造成投機資產價格泡沫。
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俄羅斯債務危機。起源於亞洲各國盲目金融市場自由化、放鬆資本帳戶管理、弱勢美元誘發投機熱錢大量流入亞洲和俄羅斯。1996年起,弱勢美元政策結束,投機熱錢迅速流出亞洲各國,資產價格泡沫破滅。
2000-02年:全球互聯網泡沫破滅導致信用市場急劇萎縮。起源於1996年開始的強勢美元周期,導致大量國際資金流回美國參與股市和其他資產投機。
2007年:美國次級債務危機和全球信用市場動盪。起源於2002年開始的弱勢美元周期,美聯儲持續降息誘發房地產市場毫無顧忌的信貸擴張
6. 04年至2010年發生過幾起金融危機具體時間,何時開始何時結束啊
歷史上經濟危機也好,金融危機也好爆發過很多次,但是經常拿出來說的主要就是四次。 第一次是眾所周知的1929,爆發的最大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從股市崩盤開始的,持續了10年之久,有25%的人失業,最終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危機誕生了《宏觀經濟學》!之前經濟學只有微觀。 第二次是70年代末爆發的中東石油危機,這次石油危機導致原油價格猛漲,攻擊嚴重不足,最後造成了全球經濟滯漲。經濟一邊下滑,物價卻一邊上漲。這次經濟危機使人們認識到了之前經濟學理論的不足。也正是這次危機後,省油的日本車開始大行其道,迅速佔領美國市場。 第三次是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這次危機使亞洲各國韓國、日本、香港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日本1996年經濟總量接近美國80%,但是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一路下滑,目前日本經濟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年底將被中國超越。97年中國雖然受影響較小,但是依然感到寒意逼人。為應對危機的影響,我們國家做了兩件事,一是啟動住房改革,商品房開始發展;二是大學迅速擴招,發展教育產業。這兩個措施確實使中國走出了亞洲金融危機,但是也為目前高房價、教育問題埋下了伏筆。 第四次之所以提,是因為比較近,那就是2000年,美國爆發的互網路泡沫,嚴重挫傷了美國經濟,之前人們認為互聯網能改變世界,但是過於誇大了互聯網的作用使得互聯網公司的股價被嚴重高估,最後崩盤。互聯網泡沫後,美國大量發行鈔票、接近零利率、擴大住房市場,使美國經濟逐漸好轉。但是由於監管不到位,最終引發了目前的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 這里回答有限,我只能提供給你一些主要背景。你可以根據這些內容再深入的查詢和了解。其他也有,比如1990因為打海灣戰爭,美國不景氣,柯林頓大打經濟牌,最後戰勝了當時在職的美國總統老布希,當選1992年美國總統。 一點一點打出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你說的這個時間段世界性的就美國次貸 先用最簡單的話先解釋一下。 次貸是次級按揭貸款,是給信用狀況較差,沒有收入證明和還款能力證明,其他負債較重的個人的住房按揭貸款。相比於給信用好的人放出的最優利率按揭貸款,次級按揭貸款的利率更高,這個可以理解吧?你還錢的可能性不太高,那我借錢給你利息就要高一些咯。風險大,收益也大嘛。放出這些貸款的機構呢,為了資金盡早回籠,於是就把這些貸款打包,發行債券,類似地,次貸的債券利率當然也肯定比優貸的債券利率要高咯。這樣呢,這些債券就得到了很多投資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還有其他基金的青睞,因為回報高嘛。 但是這個回報高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就是美國房價不斷上漲。怎麼說呢?房價不斷上漲,樓市大熱,雖然這些次級按揭貸款違約率是比較高的(這個也容易理解吧,因為那些人信用狀況本來就差,收入證明也沒有,其他負債也重,還不起房貸也是容易發生的事情),但放貸的機構即使收不回貸款,它也可以把抵押的房子收回來,再賣出去不就也賺了嘛,因為樓市大熱,房價不斷漲嘛。 好了,危機如何發生呢?就是06年開始,美國樓市開始掉頭,房價開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通過抵押獲得融資。那即便放貸的機構錢收不回來,把抵押的房子收了,再賣出去(難說賣不賣得出去,因為房地產市場萎縮,有價也沒市)也肯定彌補不了這個放貸出去的損失了。那麼,由此發行的債券,也是不值錢了,因為和它關聯著的貸款收不回來。之前買了這些債券的機構,不就跟著虧了嗎?很多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都買了這些債券或者是由這些債券組成的投資組合,所以就虧了很多。舉例,一系列事件包括: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壞賬撥備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這個數字真的是巨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 ——其後花期集團也宣布,7月份有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不過對於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這個也只是小數目。 但次貸風暴引起的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各國資金流動性。簡單的說,在當前次貸問題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各銀行自然收緊信貸,避免放貸,這就導致銀行間短期同業拆解利率大漲,換句話說,大家都不想把錢放出去,因為也搞不清楚其他銀行因為次貸的損失會多大,財務狀況如何,所以就把同業拆解利率調高了。那反過來,同業拆借利率很高,導致資金籌集的成本大增,所以連銀行自己都不願意從其他銀行借錢。所以資金的流動性就大大降低,這個是有很大風險的,對本國各行各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籌集都有很大影響。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看到目前流動性突然緊縮,所以就向市場緊急注入巨額資金。各國央行在數日內向市場注入超過三千億美元,方式就是,宣布向各大銀行提供比市場上同業拆借利率要低的無限額拆借,這樣就可以把同業拆借利率壓下來。但這樣的舉措,又會進一步地向金融市場表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例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巨資保持流動性,是自9·11恐怖襲擊來的首次。 危機是否進一步擴大,就要看各國各銀行到底關於次貸的損失有多大了。 總體上看,次貸對於中國的影響甚少,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幾乎是對外隔絕的。中國五大銀行投資美國次貸的數目甚少,目前估計他們總共的損失大概才50億人民幣,所以理論上對中國的影響甚微。但仍然要注意的是,如果次貸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即便中國自身的直接損失很少,但外部環境導致美元的幣值,流動性波動極大,對國內的影響也不容低估。
7. 歷史上有名的幾次金融危機都有那些
1.東南亞金融危機
自1997年7月起,爆發了一場始於泰國、後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業井波及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高達30%~5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受匯市、股市暴跌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這場危機首先是從泰銖貶值開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國被迫宣布泰銖與美元脫鉤。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當大泰銖匯率狂跌20%。和泰國具有相同經濟問題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迅速受到泰銖貶值的巨大沖擊。7月11日,菲律賓宣布允許比索在更大范圍內與美元兌換,當大比索貶值11.5%。同一天,馬來西亞則通過提高銀行利率阻止林吉特進一步貶值。印度尼西亞被迫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比價,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貶值了14%。
繼泰國等東盟國家金融風波之後,台灣的台市貶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機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貶值0.98元,達到1美元兌換29.5元台幣,創下近千年來的新低,相應地當天台灣股市下跌165.55點,10月20日。台幣貶至30.45元兌1美元。台灣股市再跌301.67點。台灣貨幣貶值和股市大跌,不僅使東南亞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而且引發了包括美國股市在內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國道,瓊斯指數暴趴554.26點,迫使紐約交易所9年來首次使用暫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股市分別跌4.4%、7.6%、6.6%、6.7%和6.3%。特別是香港股市受外部沖擊,香港恆生指數10月21 H和27日分別跌765.33點和1200點,10月28日再跌1400點,這三大香港股市累計跌幅超過了25%。
11月下旬,韓國匯市、股市輪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機第三波。11月,韓元匯價持續下挫,其中11月20日開市半小時就狂跌10%,創下了1139韓元兌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韓無兌美元的匯價下跌了30%,韓國股市跌幅也超過20%。與此同時,日本金融危機也進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後有數家銀行和證券公司破產或倒閉,日元兌美元也跌破1美元兌換130日元大關,較年初貶值17.03%。
從1998年1月開始、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重心又轉到印度尼四亞、形成金融危機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對美元的匯價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亞從事巨額投資業務的香港百富勤投資公司宣告清盤。同日,香港恆生指數暴跌773.58點,新加坡、台灣、日本股中分別跌102.88點、362點和330.66點。直到2月初,東南業金融危機惡化的勢頭才初步被遏制。
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持續時問之長,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廣,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料。然而,危機的發生絕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結果。從外部原因看,是國際投資的巨大沖擊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資撤離。據統計,危機期間,撤離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高達400億美元。但是,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這些國家和地區內部經濟的矛盾性。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是近2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這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暴露出日益嚴重的問題:①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發展的優勢,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正在下降。上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未作適時有效的調整,致使競爭力下降,對外出口增長緩慢、造成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泰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為230億美元,韓國則高達237億美元。②銀行貸款過分寬松,房地產投資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銀行呆賬。壞賬等不良資產日益膨脹。泰國金融機構出現廠嚴重的現金周轉問題,韓國數家大型企業資不抵債宣告破產,日本幾家金融機構倒閉,印度尼西亞更是信用危機加劇。以上這些經濟因素從各個方面影響了匯市和股市,③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外資,大量引進外資並導致外債加重。泰國外債1992年為200億美元,1997年貨幣貶值前已達860億美元,韓國外債更是超過15D0億美元。④匯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對國際主要貨幣有較大升值的情況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率未作調整,從而出現高估的現象,加劇了產品價格上漲和出口銳減。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貨幣貶值勢在必行。而貨幣貶值又導致了償還外債的能力進一步下降,通貨膨脹壓力加劇,從而促使股市下跌。⑤在開放條件和應變能力尚不充分的情況下,過早地開放金融市場,加入國際金融一體化,當國際游資乘機興風作浪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處於被動地位。
2.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2月,墨西哥爆發了一場由墨西哥貨幣比索貶值引
發的金融危機。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認為,這是「新興市場
時代」出現後的第一次大危機。盡管這一危機對世界和其他拉
美國家的實際影響要比危機初期人們預料的小得多,但它的教
訓卻是深刻的。
「導火線」
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財政部長塞拉突然宣布:比索兌
美元匯率的浮動范圍擴大到15%。這意味著比索貶值。政府的
初衷是將匯率從3.46比索兌1美元貶為4比索、爾後再貶為4.
5比索兌1美元。然而,由於人們紛紛搶購美元,兩天後,墨西
哥政府被迫允許匯率自由浮動。與此同時,外資紛紛逃離墨西
哥。墨西哥的外匯儲備從12月19日的110億美元降低到22日的6
0億美元。至1995年1月初,比索已貶值30%,股市下跌了50%。
一場世人矚目的金融危機爆發了。
根 源
顯而易見,墨西哥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是比索貶值。而
塞迪略政府之所以在上台後不久就訴諸貶值,在很大程度上是
因為外匯儲備不斷減少,無法繼續支撐3.46比索兌1美元的匯
率。那麼,墨西哥為什麼會面臨外匯儲備不足的困境呢?
薩利納斯上台後,政府將匯率作為反通貨膨脹的工具(即
把比索釘住美元)。以匯率釘住為核心的反通貨膨脹計劃雖然
在降低通貨膨脹率方面是較為成功的,但是,由於本國貨幣貶
值的幅度小於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幅度,幣值高估在所難免,從
而會削弱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據估計,如用購買力平價計
算,比索的幣值高估了20%。此外,這樣的反通貨膨脹計劃還
產生了消費熱,擴大了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在進口急劇增加的
同時,墨西哥的出口卻增長乏力。在1989—1994年期間,出口
增長了2.7倍,而進口增長了3.4倍。結果,1989年,墨西哥
的經常項目逆差為41億美元,1994年已擴大到289億美元。從理
論上說,只要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能保持相應的盈餘,那麼經
常項目即使出現較大的赤字,也並不說明國民經濟已面臨危機。
問題的關鍵是,使資本項目保持盈餘的外資不應該是投機性較
強的短期外國資本。而墨西哥用來彌補經常項目赤字的資本項
目盈餘卻正是這種資本。80年代末,每年流入墨西哥的間接投
資凈額為50億美元左右,而至1993年,這種外資的凈流入量已
近300億美元。據估計,在1990—1994年,間接投資在流入墨西
哥的外資總額中的比重高達2/3。
為了穩定外國投資者的信心,政府除了表示堅持比索不貶
值以外,還用一種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取代一種與比索掛鉤
的短期債券。結果,外國投資者大量賣出與比索掛鉤的短期債
券,購買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夕,墨西
哥政府發行的短期債券已高達300億美元,其中1995年上半年到
期的就有167.6億美元,而外匯儲備則只有數十億美元。事實
表明,墨西哥政府用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來穩定外國投資者
信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這種債券固然在短時間內達到了目的,
使200多億美元的短期外資留在國內,但由此而來的風險更大,
因為比索價值的下跌,不管其幅度大小,都會降低間接投資的
利潤,從而加劇資本外流,也使短期債券市場面臨更大的動盪。
因此,到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政府已處於一種越來越被動的
局面。一方面,無法擺脫對外國間接投資和短期國債的依賴;
另一方面,這兩種資金來源使墨西哥經濟愈益脆弱,政府的回
旋餘地不斷縮小,而金融投機者的影響力則持續增加。當政府
宣布比索貶值後,金融投機者便大量拋售短期國債。
所以說,外匯儲備的減少、比索的貶值是墨西哥金融危機
的直接原因,而用投機性強、流動性大的短期外國資本彌補巨
大的經常項目赤字,則是金融危機的深層次根源。
教 訓
作為「新興市場時代」出現後的第一次大危機,墨西哥金
融危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除必須保持國家政局穩定外,
下面兩條也是值得吸取的教訓。
首先,要正確把握實現金融自由化的速度。墨西哥的金融
自由化進程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加速了金融危機的形成和爆發:
(1)銀行私有化後,由於政府沒有及時建立起正規的信貸監督
機構,銀行向私人非金融企業提供的信貸大量增加。1988年,
這種銀行信貸相當於GDP的比重僅為10%,1994年已提高到40%
以上。壞賬的比重也不斷上升。(2)1989年取消資本管制後,
包括投機性短期資本在內的外資大量湧入墨西哥,僅在1990—
1993年就有910億美元,占同期流入拉美地區外資總額的一半以
上。這些外資在彌補經常項目赤字的同時,也提高了比索的幣
值,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墨西哥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使經
常項目赤字更難得到控制。因此,在國際資本市場的運作尚不
完善、對國際資本的流動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協調機制的情況下,
發展中國家必須慎重對待金融自由化,適當控制金融自由化進
程的速度。
其次,必須慎重對待經常項目赤字。薩利納斯政府始終認
為,只要墨西哥有能力吸引外國資本,經常項目赤字不論多大,
都不會產生風險。它還認為,如果外資流入量減少,國內投資
就會隨之萎縮,進口也會減少,經常項目赤字就自然而然地下
降。所以,薩利納斯政府對經常項目赤字持一種聽之任之、順
其發展的態度。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不正確的。因為:第一,
大量外資的流入有可能提高本國貨幣的幣值。第二,只有在外
資被用於生產性目的時,資本流入量的減少才能影響國內投資
的規模,進而達到壓縮進口的目的,使經常項目狀況得到改善。
第三,在墨西哥,大量外資被用於進口消費品(包括奢侈性消
費品)。消費的性質決定了這樣一個難以扭轉的趨勢:雖然用
於進口消費品的外資減少了,但其他形式的資金會取而代之。
因此,外資流入量的減少並非永遠能夠控制經常項目赤字。第
四,即使外資被用於生產性目的,其流入量的減少也會對所投
資的工程帶來不容忽視的副作用。投資者或以更高的代價籌措
其他形式的資金,或推遲工程的完工日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
學家S·愛德華茲認為,經常項目赤字不應該長期超過占國內生
產總值3%這一限度。而墨西哥在爆發金融危機之前,經常項目
赤字已達290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8%。
8. 歷史上金融危機發生幾次
9次。
歷史上金融危機有:
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1837年美國金融恐慌、1907年美國銀行業危機、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1987年席捲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5-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7-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
(8)近110年發生了哪些金融事件擴展閱讀:
引起金融危機的因素: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世界經濟歷史上最著名的九次金融危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危機 (金融學術語)
9. 近幾年國內外都發生了哪些重大的金融事件
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且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但目前往往只能立足於資產管理,對於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限制過多,調整資產結構、保險為主的主力投資機構均以資產配置為目的、商業銀行負債來源主要被動依賴居民和企事業單位存款,同樣難以大量變現,或根據利率敏感缺口以及利率走勢預期.97%,年均增長率達到9、業務創新和重大金融事件.而這種風險也難以通過現有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進行有效的規避和釋放,受一些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如中央銀行對市場利率的控制),並不是從宏觀上實行監控,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增長較快,資產總量從1999年末的35398億元增長到2004年末的56949億元,否則視同違規,因此二級市場交易並不活躍,以工商銀行為例目前、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單一。而與此同時,缺少主動負債工具,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主要如下,不能自主定價.在升息周期固定利率債券面臨著較大的利率風險、轉讓的二級市場。這使得商業銀行在經營上很難佔有先機,缺少主動負債工具,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總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