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資利率是多少是騙局
『壹』 手機平台存款利率30%是詐騙嗎
是詐騙,因為手機存款利率達到30%的話,已經違唯賀反了國家規定,因為國家規定利率為百分之10到20%,指旦派所以手機平台存款遲廳利率30%是詐騙
『貳』 2015年投資理財騙局大盤點 投資理財新騙局有哪些
騙局一:分紅險的秘密
騙局形式:很多被忽悠購買分紅險的投資者都是通過銀行銷售人員介紹和推薦的,誇誇其談稱資金可以隨時支取,每年有7%-8%的收益等來誤導投資者。
騙局二:網路理財陷阱
騙局形式:以「天天返利」、「保本保收益」、「收益可達20%以上」等誘惑性信息為噱頭,打著幫投資者購買原始股等有價證券的旗號,讓投資者的資金匯入他人賬號中騙取錢財。
騙局三:現貨白銀投資騙局
騙局形式:以高額回報誘惑客戶開戶,然後開始向你介紹現貨白銀,說現貨白銀交易更加靈活,可以雙向買賣,漲的時候可以做多,跌的時候可以做空,盈利空 間大,開戶後,有專業的老師帶著操作,做了幾天可能會賺一些,然後會說你的錢太少來錢慢,又讓投資者加大資金量,結果就是無休止的虧損。
騙局四:民間借貸騙局
騙局形式:以年利率20%、30%甚至更高的回報為幌子,投資者一開始投入的幾萬後,嘗「甜頭」便追加幾十萬,甚至幾百萬,最終借款人逃跑、企業倒閉。
騙局五:郵票、紀念鈔投資騙局
騙局形式:借「清郵原套大全票」、「一次擁有新中國全版郵票大全」、「 毛主席經典詩詞限量版郵票」等為宣傳,以許諾到期回購並高額返利,並聲稱有巨大升值空間,則鬧承諾在約定時間後高價回購,引誘群眾購買,然後攜款潛逃,實則施行詐騙。
騙局六:P2P平台跑路
騙局形式:,以高利為誘餌,採取虛構借款人及資金用途、發布虛假招標信息等手段吸收公眾資金,突然關閉網站或攜款潛逃。跑路平台的特點:沒有合作的金融擔保機構;平台對借款項目進行自擔保;利用高息吸引投機類的投資者,如年化利率高於30%以上。
騙局七:電信詐騙
騙局形式:如今電信詐騙的花樣也是越來越多,說可以領取一筆新生兒補貼費的、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撿到現金說要一起分紅的、虛假中獎信息的……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形式無非是通過電話,企圖讓你轉賬匯款。
騙局八:信託陷兌付風波
剛性兌付」,即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信託計劃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信託公司需要兜底處理。所以到目前為止,雖然出問題信託產品不少,但本金都得到了兌付。
騙局九:非法集資騙局
其實很多投資騙局都是變相的非法集資,除了上述騙局形式,還有很多
(1)假冒民營銀行的名義,借國家支持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金融機構的政策,謊稱棚租已獲得或正在申辦民營銀行牌照,虛構民營銀行的名義發售原始股或吸收存款;
(2)打著境外投資、高新科技開發旗號,假冒或虛構國際知名公司設立網站,並在網上發布銷售境外基金、原始股、境外上市、開發高新技術等信息,許諾高額預期回報,誘騙人們向指定的個人賬戶匯入資金,然後關閉網站,攜款逃匿。
(3)以投資養老公寓、異地聯合安養為名,以高額回報、提孫和罩供養老服務為誘餌,引誘老年群眾「加盟投資」;或通過舉辦所謂的養生講座、免費體檢、免費旅遊、發放小禮品方式,引誘老年群眾投入資金。
『叄』 證券理財6%的利率是真的嗎
證券理財6%的利率是真的。實際上很多證券公司都發行過這樣的理財產品。
比如有魯華泰證券公司機構就發行過一種新手專享理財,就是6%的預期收益,這是一款5萬元額度、14天期的理財產品。這種理財產品,大部分是券商新手理財產品,就是券商為了吸引新用戶,比一般的理財收益要高一些,屬於專享權益。
拓展資料:
一、什麼是券商理財?
其實,券商發行的理財產品有好多種。其中我們比較容易參與的,有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收益憑證和質押式報價回購業務。
1.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證券公司把我們的錢集合起來,為我們提供資產管理服務,設立一個專門的賬戶進行投資,由第三方銀行來託管監督。有點像銀行理財產品。
2.收益憑證:證券公司向我們借錢,然後約定期限(一般是三個月以內)還本付息。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證券公司的「存款業務」。
3.質押式報價回購業務:也是證券公司向我們借錢,但這次用債券作為質押物。因為有質押,再加上有證券交易所監督,證券公司本身違約概率也很低,所以安全性非常高。
二、券商理財與其他理財產品有什麼不同?
從風險方面來說,券商理財產品,很多都是固定收益的。而銀行和第三方平台的理財產品目前大都是不保證本金和實際收益的。
以支付寶的這款平安富盈45天為例,它是由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是根據最近7天的收益率計算出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看下面的收益率曲線也可以看得出來它的收益率是有波動的。
如果市場平穩的話,最終能拿到的收益可能跟預期不會相差太多,如果遇到市場劇烈波動,就很難說了。根據監管部門的要求,銀行理財產品現在也都是浮動收益的了。
『肆』 你必須知道的網上投資理財陷阱
伴隨著產品的風起雲涌,各種互聯網金融產品讓人眼花繚亂、良莠難分,除了以余額寶為代表的數十種「寶寶軍團」,還有群雄爭霸的P2P網貸及各種新興產品。互聯網金融雖然火熱,但安全問題始終是亮慧用戶心頭縈繞不去的最大擔憂。有調查顯示,仍有超過六成的用戶因擔心安全問題而減少對互聯網金融產品以及服務的使用。這些「寶」是不是真的安全?其號稱的「包賺不賠」 是不是真的?是否真的比線下理財掙得多?接下來就為大家分析一下網上投資理財的陷阱。
1、實行會員准入制
此類虛假理財網站多實行注冊會員制管理,常用「注冊即送現金」等散租獎勵方式誘惑投資者。一般注冊會員時需要輸入身份證號等信息進行實名注冊,還要提供用於項目結算的網銀賬號或財付通賬號。
2、項目繁多,無實質實業投資說明
投資理財騙局多提供周期不同、種類繁多的多種投資項目,一般投入金額越多,分紅周期越長,不法分子宣稱的分紅金額越高。這些號稱「100%獲利的項目」幾乎都為「純資金吸納沖鍵兆」,無實質性實業投資說明,一般只是在網站的「投資模式」欄目中籠統提到資金用於能源、礦產等相關項目。此類網站提供的項目返利往往超出正常的銀行存取款預期年化利率數十倍,且投資門檻極低,根本不符合經濟規律。
3、天天分紅、高額返利
「分紅式」網路投資詐騙是最常見的投資理財騙局,「保本預期年化預期收益」、「200%回報率」、「天天分紅」等極具誘惑性的宣傳語,成為吸引投資者上鉤的主要誘餌。
此類投資詐騙的最大特點是放長線釣大魚,以投資公司為載體,以定期分紅為誘餌,等網民投入小量資金後,前期定時給網民「分紅」(返利),待網民不斷追加資金或介紹親友大量投資後,騙子就會關閉網站、銷聲匿跡。
4、傳銷拉人頭式獎勵機制
在許多的投資理財詐騙舉報示例中,多數騙局具有明顯的傳銷性質,不法分子以投資者直接或者間接發展下線人員數量作為計算依據,利用受害人的人際關系網,吸納更多人上當受騙。
提醒:建議廣大網民冷靜對待高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理財產品,當遇到高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的理財產品時,應先冷靜地從以下幾點來辨別其信息真假。
1、該網址是否有合法的ICP備案信息
ICP證是網站經營的許可證,根據國家《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規定,經營性網站必須辦理ICP證,否則就屬於非法經營。網民在工信部的ICP系統中輸入網址域名查詢網址備案信息,那些無備案信息,或是備案信息顯示為個人,或是與金融證券類無關的,請您一定要提高警惕!
2、宣稱翻倍分紅的基本都是騙子
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各大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超過5%的,一般都是5萬元起購,投資周期至少在三個月以上,且深受貨幣市場資金緊張程度的影響,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波動很大。因此,凡是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遠超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都具有極大的風險性,而那些宣稱「保本保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且短期分紅在100%、200%以上的,基本都是金融騙局。
3、核實理財產品真實投資項目情況
虛假的投資理財網站往往提供的投資項目繁多,且無實質實業投資說明,一般只是籠統地提到項目資金用於能源、礦產等領域,或是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項目中,而沒有資金支配方向、企業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狀況等詳細信息。
對陌生的網路投資項目,最好聯繫到投資公司進行實地考察後再謹慎考慮。
『伍』 投10萬每個月返利息8000是不是騙局
是。根據查詢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官網得知,投10萬每個月返利息8000是騙局。警惕以投資返利為名的傳銷類非櫻改法集資行為,風險與回報成敗頌碰正比是投資的必然規律,但總有部分消費者雖然明白這個規律,仍然希望能有奇跡出現,盡可能獲得更察談高的收益。
『陸』 理財產品利率在多少以下是正常的超過多少就要小心了
一般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理財產品大多數收益率在3%--6%。
能超過這個幅度的產品是比較少的,因為金融機構拿著個錢也是去投資,如果回報率開的太高,萬一投資不及預期,那就意味著巨大的虧損。
所以這個利率一般都會控制在5%以內,這是比較合理的。
拓展資料:
理財產品是指理財公司按照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投資者支付收益、不保證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非保本理財產品。
其中,理財公司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以及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設立的其他主要從事理財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理財業務是指理財公司接受投資者委託,按照與投資者事先約定的投資策略、風險承擔和收益分配方式,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
基金凈值是指基金份額凈值,基金凈值是計算單位基金資產凈值的關鍵,由於基金投資於證券市場的各種投資工具(股票、債券等)的市場價格是不斷變動的,所以每日對基金凈值重新計算,才能夠及時反映基金的投資價值。
基金凈值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基金份額凈值=基金資產凈值÷基金總份額;
基金資產凈值=基金資產總值-基金負債;
我國的開放式基金於每個交易日估值,並於次日公告基金份額凈值。封閉式基金每周披露一次基金份額凈值,但每個交易日也都進行估值。
銀行結算是指通過銀行賬戶的資金轉移所實現收付的行為,即銀行接受客戶委託代收代付,從付款單位存款賬戶劃出款項,轉入收款單位存款賬戶,以此完成經濟之間債權債務的清算或資金的調撥。
企業除按照規定的現金使用范圍可用現金進行結算外,其餘都必須通過銀行進行轉賬結算。
目前銀行結算方式主要有銀行匯票、商業匯票、銀行本票、支票、匯兌、委託收款、托收承付、信用卡、信用證等。
基金有集合理財、專業管理,組合投資、分散風險,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嚴格監管、信息透明,獨立託管、保障安全等的特點。
『柒』 要小心哪些投資理財騙局
互聯網帶給了很多人「金子」,但是也有不少人沒挖到金,卻被騙走了「金子」。每年都會曝出不少理財投資的騙局,受害人被騙的金額有多有少,少的可能幾千塊,多的上億。那麼,2017投資理財騙局有哪些,如何防理財騙局呢?
2017投資理財騙局有哪些?
一、傳銷。傳銷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以前段時間熱門的「五行幣傳銷」為例,五行幣的價格是5000元一個,每拉一個人頭可悄消磨提成2500元。五行幣銷售組織聲稱,五行幣每隔兩三個月就會漲5倍價格,發行公司分紅會送新的數字貨幣,參與者拿著贈送的再投入,一年之內操作5次,五進五齣,計算下來,5000元買下來的五行幣靜態收益能到400多萬。2017投資理財騙局有哪些,傳銷就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銀行理財騙局如何防止
二、「金融互助」騙局。2017投資理財騙局有哪些呢?你還記得「投資60元~6萬元人民幣,每日利息1%,滿15天可提現,年收益23倍,無手續費……」相信不少人看到這樣的收益都會很心動吧,希財小編嚴肅的告訴大家,這是橋稿徹頭徹尾的騙局。這種「金融互助」騙局本質上也是傳銷,但是不少投資者明知這種「金融互助」是騙局,還堅持入局,這部分投資者都認為自己不會稱啟斗為「接盤俠」。
三、證券理財集資騙局。這類騙局主要是把非法集資的模式用到證券理財上,因為操作簡單和看起來很高的收益,吸引了不少投資者。但是在騙局的面具被撕開之後,留下來的只有血淋淋的被騙教訓。國盟普惠證券、中券資本、布蘭迪、中翌理財、中晉、六寶基金、IGOFX都是證券理財集資騙局。
四、資金盤騙局。所謂資金盤,就是指沒有造血功能,拆東牆補西牆,用後加入會員的錢支付給前面會員的網資盤。在資金盤騙局的模式下,進入早的人也許能夠回本,或者拿到一些收益,但是進入資金盤騙局晚的話,往往血本無歸。雖然不少人都知道資金盤騙局最後會顆粒無收,但是很多人都不想當最後一場的受害者,所以不斷宣傳,讓更多人加入,殊不知,在剛踏入資金盤騙局時,自己本身就是受害者了。
五、銀行理財飛單騙局。對於很多人來說,銀行是安全的象徵,因此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一種較為安全的理財方式,但是有些銀行工作人員就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傭金提成。如《揭秘震驚全國的假銀行理財怎麼騙走客戶30億》中提到的,就有某銀行行長利用飛單,騙走了客戶30億。
『捌』 關於金融行業的騙局都有哪些
我的回答如下
1.集資詐騙:
集資詐騙就是個人或單位通過虛構、隱瞞的方法來向公眾募集較大的資金。這種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行為,是違反了有關金融法律法規的規定的。像那些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的項目就很可能是集資詐騙,要謹防承包項目的企業可能是虛構的。
2.偽P2P借貸
P2P依託於互聯網技術,所以也催生出不少金融詐騙手段,有很多詐騙分子會通過成立一個所謂的P2P網路借貸平台,再以高額利息為誘惑,虛構資金鏈,發布虛假招標信息,一旦拿到足夠的資金,就可能關閉網站、攜款潛逃。像之前的e租寶就是通過這個手段來詐騙的。
3.網路信息詐騙
網路信息詐騙可以說是最常見的形式了,詐騙分子可能冒用他人的微信、QQ來進行詐騙,又或者發布虛假中獎信息,在鏈接里植入木馬等等。這類詐騙可以說是防不勝防。
金融騙局有很多,我們平常也要多留意,尤其是在投資理財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小心,以防自己掉入陷阱。個贊
龐氏騙局
堪稱全球最經典的騙局之一,現代金融騙局始祖。用中國俗語形容就是「拆東牆補西牆」、「空手套白狼」。
這一切,源於查爾斯·龐奇的投機手法。他稱,在歐洲用美元兌換當地貨幣購買回信券,再拿到美國來換郵票賣,45天就可賺到投資額的50%;3個月能讓投資翻番。
最初一批「投資者」的確在規定時間內拿到了承諾的回報,大批「投資者」慕名而來。看起來很美的「投資」過程中,根本沒有一張回信券出現。先投資的人獲得的收益都是來自其他投資者的投資,用新投資人的錢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更多的錢。他1920年開始從事投資欺詐,約4萬人捲入騙局。
被騙金額達1500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5億美元。
希望對你有幫助
『玖』 為什麼大家都說,8%以上的理財產品不能相信,八成是坑
不是不可信,是有一定的風險,有風險和不可信是另一碼事。為什麼有一定風險呢?讓我慢慢細道其中的緣由。
通俗來講,理財產品就是把你的錢放在一個地方,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獲得一定的收益。從年收益率的低到高分別為
銀行的活期存款(0.3%)<銀行定期存款(1.75%)<貨幣基金(3%)<國債(4%)<債券基金(5%)<信託(7%)<P2P理財(9%)<股票基金(15%)<股票(20%)<期貨(50%)
這些年收益率,只是大概的一個數值,我們不難發現,高於8%年收益率的,就是在信託和P2P理財之間間了。4%的年收益率就是一個分水嶺,也就是這個是無風險利率,也就是不損失本錢,也只收益的利率。超過5%以上就有可能收益不固定,還有可能有損失少量的本金。
為什麼收益率低於4%就沒有幾乎沒有損失本金的風險 ,而高於6%或高於8%就有損失本金的風險呢?大家都知道,我們把錢放進銀行或放到基金公司,投資信託金融公司的錢,最終都會流入市場,流入實體經濟中去。我們存款的錢也流入實體經濟嗎?對的,比如我們定期存款1年,利率為1.75%,銀行拿我們的錢給房貸,房貸利率4.9%,銀行的資金池大,所以就算有些貸款逾期,他也能夠有錢還你本金和利息。這就是為什麼存款能保證本金和利息是固定的,就是這樣的。
大家再來看看高於6%或8%收益率的資金要投向哪裡呢 ?投到股票,期貨中去,那些都是高風險的投資工具。因為你要給投資者8%的收益,你必須找一種投資收益要大8%很多的投資工具,不可能把放貸。因為銀行的放貸利率才5%-7%。
我這樣寫出來,大家明白,為什麼大於8%收益率的理財產品有風險了吧。 再來看看P2P理財年化收益率8%-12%,為什麼也是有風險的 ,因為平台放貸出去收借款人至少24%利率的利息,這么高的利率,一般都是一些不能從銀行借錢的人或企業,他們借這些錢出去風險大,容易還不起,形成壞賬,所以平台容易追不回來,那追不回來了,投資者的錢就會拿不到了。
所以為什麼說收益率高於8%的風險很大,就是這樣的原因。
理財有方,生財有道,看雪之道,歡迎 關注點贊,每天都有新內容。
理財產品收益超過8%就是坑,這一說法是近兩三年在網路上傳出來的,很多人都信以為真,但是這其實是一個誤傳!究其原因是因為近年來,接連有很多網路金融公司暴雷,大多涉及龐氏騙局,導致投資者血本無歸,致使這一說法越傳越盛。
那麼理財產品收益穿過8%是否安全呢?
第一,確定它是否是正規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現在智能手機已經很普及了,可以在發行它的金融機構官方網站上查看產品說明,找到C開頭的產品編碼,上網搜索中國理財網,在該網上查詢理財產品真偽。
第二,查看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我國對於風險等級排序採取五級分類,一級低風險、二級較低風險、三級中等風險、四級中高風險、五級較高風險。目前正規金融機構發行理財產品中相對比較穩健的風險等級大都集中分布在一二三級內,一般收益率達到8%的產品,風險等級都屬於四五級,並且一一類產品購買起點金額較高(100萬元以上),都是面對高資產高凈值客戶群體的。
第三,還要考慮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理財產品說明裡都會標明,超8%產品,一般會投資股票、指數基金、股票基金、私募基金、期貨、外匯等高風險資產,購買這類產品就要量力而為了。
8%以上甚至遠超8%的理財產品也多的是,股票、期貨、信託、私募年收益超過20%對專業人士而言不是什麼太難的事。題主所說的「八成是坑」指的是風險,指的是普通人。指的非正規金融機構和產品。普通人面對8%以上的理財產品時,確實「八成是坑!」
1、太多人理財時眼裡只有收益,卻忘記了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
2、保本保息,高利承諾是線上線下非法集資的慣用伎倆,經過多番教訓後,大家終於明白:「高息理財產品八成是坑」
3、正規的理財產品實現8%甚至更高的收益都是可以實現的。前提是你是否做好相關的風險管理。
4、投資單一產品的風險確實更大,較難實現穩定和持續的高收益。制定科學合理的資產配置方案,多元化分散投資可以做大限度的降低風險。
5、作為普通人,理財小白而言,一個人單兵作戰,在理財市場上要想獲取高收益更多的靠的是運氣。對大多數人「八成是坑」。
綜上,努力學習相關專業知識,適時求助於理財規劃師及身邊的專業人士才是避坑的根本。不學習是盲目,盲目的下一步就是入坑。
力橙 財經 ,為您解讀身邊的金融 財經 密碼。
其次就是以支付寶理財產品的中位數利率來劃分第二梯隊。當前支付寶推薦的理財產品中不管是三個月還是半年期或者是最長的一年,利率基本維持在3%~5%之間。我們暫且以4%為中位數,4%附近的市面理財產品基本上是中低風險也是當前理財市場的中流砥柱。
最後就是以第二梯隊的核心利率4%為基礎翻一倍,就得到了題主所說的8%高利率。如果再翻一倍的話是12%,屬於超高風險類型,這里的風險類型劃分有一個前提就是門檻特別低,比如現在市面上的一些信託產品起步門檻幾百萬過千萬利率10%以上,這不算。
所以這也就造成維持在年化率8%以上的中低門檻理財產品本身數量就稀少,其次如果門檻特別低比如1000元起步或者1萬元起步,都得優先考慮自己本金的安全。因為但凡在當前市面上比較小眾化的正規高利率理財它的起步門檻要比大額存單高得多,現在所有銀行的大額存單起步都是20萬或者30萬,所以千萬不要被高利率所誘惑。
對於我們普通理財者而言,維持在一個中位數水平利率基本上就已經比較滿足了。如果實在不滿足的話,那中旬利率和風險成正比的情況,可以適當的去配置一些股票或者基金,這些都是可以適當提高自己年利率的常見通用方式。
我們先看一下基準利率(見附圖)
一年期基準1.5%,貸款利率4.35%,銀行可以按比例上浮,但今年年初大部分銀行理財都在4%到5%,現在還要低一點但整體高於基礎貸款利率,也就是說銀行如果拿理財的錢放貸,即便能賺錢也是薄利。
顯然收益高的理財產品就不大可能是短期而且可靠的資金拆借類銀行產品了,因為基礎利率決定了這類產品收益不可能高到8%。
那麼高收益到8%以上的產品都有哪些呢?就銀行來說涉及信託,債權,外匯,黃金,石油,期權等組合型或者對賭性質的理財收益要高於市場基準,原因是風險放大了,但還處於可控,一般這類理財都有風險回撤的設置,也就是說本金微虧或者收益沒有的風險仍然存在。
而8%以上皆風險是有些片面了,其實有風險的標的,你不管收益高低,都有可能中招。
如果是正規平台,高於基準數倍,然告訴你低風險高收益,那就是侮辱智商了。
投資理財有個不可能三角:低風險,高收益,高流動。如果誰給你說有個產品達到這三點,等於和你扯天上掉餡餅,母豬會上樹,N只兔子全撞樹。所以很多P2P,炒幣(一種所謂虛擬幣實物化投資全是騙局),還有公司對外發售股權(非法集資)基本都是這樣宣傳的。
我們看到如今四大行工農建中成立自己的銀行理財公司,其實就是風險隔離的同時加強銀行理財的專業化,我對銀行理財公司這件事不感冒,但其肯定會促進金融衍生品增長,但是請做好風控少坑人,老百姓錢來的不容易,作為國有銀行務必愛惜點羽毛。
回到主題目前8%也好XX%產品就眼下的利率及市場環境來說,要麼期限長要麼風險高,總之達到這個收益,期限短,風險低那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有可以在評論區給我介紹一下,先到個謝,讓我長長見識,土豪圈子拆借就算了那是民間借貸個例不具有普適性。
縱觀2018年保本保收益最高為4.8%左右。2019年保本保收益最高為4.5%左右。2020年保本保收益最高也就4.3%左右。
今年不要說8%,超過5%收益以上的理財產品風險系數都比較高了,到期好的情況就是可能收益偏低,最壞的情況就是本金不保。
高收益必然存在高風險,老話說得好,天上不會掉餡餅。但是人都有貪的本性,當聽到可以得於高利率的回報,誰都想要,我也不例外。在股市最好的2015年,買什麼股票都會長,買什麼基金都會賺,那時候銀行里的理財產品給出的利率會在5%-5.5%之間,也是比較高的。現在的股市遠不如那時,銀行里售賣的理財產品,保本理財產品的利率基本上是3%左右,非保本理財產品的利率基本上是4%-4.5%左右。證券公司的理財產品有可能給得更高一點,但也少有達8%以上的理財產品。給出高利率的理財產品一般都是網路上的金融互助平台、非法集資平台等。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陸家嘴論壇上說過:」在打擊非法集資的過程中,要努力通過多種方式讓人民群眾認識到,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的就要准備損失全部本金「。現實中也出現了許多貪圖高利理財,崩盤血本無歸,還有許多平台暴雷的消息。所以,人還是要保持理智,理財產品相對於銀行的定期存款來說,利息確實是高。但我們要互相對比,就和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基本利率比一下,如高出太多,八成是個坑。
關於投資理財,這是大家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特別房地產沒有上漲空間之後,選擇理財產品進行投資,成為很好的選擇。不過,在理財的道路上,很多人發現坑比機會多,如何理解8%以上收益率的理財產品,大概率是一個坑呢?
首先,要看投資者在哪裡買的理財產品,如果在銀行裡面購買,至少這個產品是真實的存在,如果在銀行以外的地方購買,這樣的產品是100%屬於坑和騙局。
其次,如果在銀行購買8%的收益率產品,需要分析判斷這個產品的類型和投資條款,如果銀行告訴您這個產品是保證賺錢和沒有任何風險,則說明這個產品是坑,因為在投資世界裡面,沒有任何資產和產品可以保證收益率。
最後,告訴大家,現在在銀行裡面的理財產品,產品收益率在4%以下的產品,屬於風險很低的產品,如果超過4%的產品,都需要注意風險。同時,建議在大型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如果在農商銀行或者小銀行購買產品,也會有風險。
8%以上的理財產品八成是坑,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因為對於沒有太多金融理財知識的朋友,在選擇高收益率產品時,很難看清楚產品的本質,故很容易踩到坑。
市面上8%以上固定收益率產品主要包括信託、私募基金、P2P等,其收益率區間在8%-12%。前二者都是面對高凈值客戶的產品,門檻通常在100萬以上,信託的安全性要大大高於私募基金。P2P則是面向小額資金的用戶,通常100元起購買,由於備案仍在進行中,風險非常高,若投一定要選頭部平台。
另一大類就是浮動收益率的產品,理論上投資得當,收益率可以達到8%以上,但這類產品對專業知識要求高,有虧損本金的可能。例如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等。
要說市面上不合規的產品,那就千奇百怪、層出不窮,難以以產品的形式一一描述。歸結起來可以說,凡是龐氏騙局的產品,表面收益率一定能夠達到8%,並且遠遠高於8%。這類產品的特徵就是借新還舊,用新用戶的錢來還老用戶的本金和利息,只要後續資金跟不上之後,就會爆掉。
對於金融犯罪,幾十年來從未停止過,一些規模還非常大,讓人防不勝防!對於被騙的朋友,一是因知識匱乏被騙,再是明知有風險,確認為自己可以先跑一步。
對於知識匱乏的朋友,他們通常不了解金融的方方面面,甚至連基礎的高風險高收益都不明白。在利益的驅使下,容易迷失自己。對於明知道有風險卻參與的朋友,玩的就是賭博和心跳,不加以過多評論,要相信經過設計的騙局是不按常規出牌的。
在理財市場,高收益率一定匹配高風險,甚至匹配的是大坑,在投資理財時務必要小心謹慎。不少理財產品收益率確實能夠達到8%,但需要有挑選識別產品的能力,過高收益率的產品建議不要參與。
並不是說80%以上的理財產品不能相信,而是對於投資來講,風險和收益永遠是成正比的,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當前,資本使用成本大約在八個點左右,這也就是一個無形的鴻溝,這表明8%以上的收益屬於高風險投資。
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選擇的投資種類也不同。相對較保守的投資者來講,可以選擇銀行儲蓄、各類貨幣基金、國債、長短期定存,固收類相對來講風險較低,同樣,收益也比較低,就目前來講,收益率應該在4%以內。對於穩健型投資者,可以適當比例的配置一定債券,理財,保險,基金。對於高風險偏好者來講,可以配置一定比例的股票,期貨,信託,房產商鋪等,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講,高風險偏好的產品並不適合,因為它們不但不能保證本金,很有可能會部分或者全部喪失本金,對於某些投資,國家明確規定,合格投資者。合格的投資者就意味著本身具有承擔損失的能力,他們本身凈資產高,賺錢能力強,一定程度的損失並不會給他們生活帶來影響。對於普通大眾來講,千萬不要聽信各種暴富神話,你看中的是高收益,他看中的卻是你的本金。倘若受到蠱惑將自己的全部收入投入,就代表所有的錢打水漂兒,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這就是滅頂之災。投資時候一定要拒絕高利誘惑,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方式。
我是Roseview 財經 ,更多問題敬請關注,歡迎一起交流討論,希望對您有幫助。
『拾』 朋友說一個理財平台投進7500塊錢 一年能掙1萬塊錢 是真的嗎
應該是騙你的,或者他被別人騙了。7500元,一年就可以掙10000塊錢,這是種高收益一聽就不靠譜。
什麼是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自行設計並發行的產品,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產品。銀保監會發布《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強化理財產品銷售流程管理,明確了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的多項禁止性行為,以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辦法自2021年6月27日起施行。
理財產品的分類:
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及QDII型。
1、債券型
投資於貨幣市場中,投資的產品一般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因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個人無法直接投資,這類人民幣理財產品實際上為客戶提供了分享貨幣市場投資收益的機會。
2、信託型
投資於有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等級較高的金融機構擔保或回購的信託產品,也有投資於商業銀行優良信貸資產受益權信託的產品。
3、掛鉤型
產品最終收益率與相關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如與匯率掛鉤、與利率掛鉤、與國際黃金價格掛鉤、與國際原油價格掛鉤、與道·瓊斯指數及與港股掛鉤等。
4、QDII型
所謂QDII,即合格的境內投資機構代客境外理財,是指取得代客境外理財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QDII型人民幣理財產品,簡單說,即是客戶將手中的人民幣資金委託給合格商業銀行,由合格商業銀行將人民幣資金兌換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資,到期後將美元收益及本金結匯成人民幣後分配給客戶的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