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股票退市
『壹』 蒙娜麗莎瓷磚股票代碼
蒙娜麗莎股權代碼:002918
『貳』 蒙娜麗莎的微笑的死因之謎
按照記載,麗莎·迪·格拉爾弟尼在46歲時抑鬱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臟病專家說他發現蒙娜麗莎的左眼上有一塊黃斑,這是膽固醇含量過高的徵兆。這個日本心臟病專家說蒙娜麗莎應該死於心肌梗塞。
說不盡的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這是一個永遠探討不完的問題。自問世至今,將近五百年,後人不知做過多少品評和揣測,留下越來越多的迷局。當今,世上有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數百部,而有近百名學者將此畫作為終身課題。時間的推移不會使疑團得到解決,只會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更多的疑惑留給後人。
人們過分地喜愛她。無止境地探討她那難以覺察的、轉瞬即逝然而亘古不變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莊沉穩的姿態,高貴而樸素的裝束,以及無懈可擊的完美構圖。人們驚嘆:列奧納多,惟有列奧納多,上帝一樣的智慧,才能採集那麼多美的元素,將眾多美好合為一個完美。於是,美、智慧、永恆,三位一體,極致的搭配,再無超越的可能。就這樣,蒙娜麗莎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也給人們無限沉重的壓力。人們既願意棲身她的庇蔭,吸取滋潤的營養;又渴望走出她的陰影,呼吸自由的空氣。多少年了,無數醉心繪事的人,都為這一重矛盾所困擾。
這是一個神話,它與達.芬奇無關,完全是後人製造的。神話像雪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滾動,無限膨脹,最終連神話的製造者也被吞沒。如今,蒙娜麗莎坐在盧浮宮一處顯要的位置,隔著厚厚的防彈玻璃,每天以我們熟知的、神秘而永恆的微笑迎候數以萬計的來訪者。這些朝聖般的觀眾心中裝著各式疑問,他們渴望通過這一張溫柔嫻靜的臉龐讀出答案,然而離開時卻將更多的問題帶走。問題是五花八門,許多與蒙娜麗莎並無關系。有人會問:蒙娜麗莎究竟是畫中人的名字,還是微笑的別稱?畫中人究竟是銀行家喬.貢多的妻子,還是伊薩貝爾王妃?此畫確有真人模特,還是憑想像畫成?畫中人物沒有眉毛,這是當年佛羅倫薩的審美時尚,還是像某人所說,其人正在懷孕,是妊娠反應?畫中人是否剛經歷流產的傷痛,所穿衣裳是喪服?蒙娜麗莎那令人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嗎?難道不是面部麻痹症造成?蒙娜麗莎到底是男是女?其原型是否就是達.芬奇本人?問題越問越離奇,距離畫本身越來越遙遠,不僅無助於解讀該畫,反而將人不斷引向迷途。
其實,有些問題已經構成了對《蒙娜麗莎》的褻瀆,只是提問者尚未覺察。蒙娜麗莎是男是女,這還用得著問嗎?任何一個對性別有感知的人都不該對此產生疑問,可是有人偏要提出如此荒唐的問題。有人說蒙娜麗莎給人的感覺是中性的,至少她(他)不會給人產生性的誘惑。試問,難道惟有性感才能構成女性美嗎?如此,一幅肖像畫與一幅色情照片又有多大區別?無疑,蒙娜麗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體現在人性美上,而不局限於女性特徵;或者說,她的美已經超越了性別阻隔,但這並不等於連性別都分辯不出。對於顯而易見的事實還要發出荒唐的疑問,若不是別有用心也是無聊之極了。面對一幅分明令人愉悅的肖像卻偏要說甚麼面部麻痹症,這簡直令人憤慨。蒙娜麗莎表情是僵化的嗎?瞬間的表情被定格就說成僵化,那真是荒唐透頂。微笑是難以描述的,專注中不自覺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略帶嘲諷的微笑,那是每個人不同情緒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無疑問的。至於有人感到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因而斷定此畫不是以真人為模特,而是完全憑想像畫成,這種論斷也純屬多餘。人們驚嘆達.芬奇卓越的繪畫技巧:畫中人由面部五官到雙手,再到身體的其他部分,包括衣著穿戴,每一處都那麼真實可感,幾乎伸手可及,這是憑空想像無法完成的。倘若沒有真實人物作參照,達.芬奇縱然有天大的才氣也不可能畫得如此生動細膩。有人要問,畫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麼遙遠和不辯深意,那是其人所獨有的嗎?為什麼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實這樣的問題很好解答。每一個了解繪畫的人都懂得,肖像畫並不等同於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畫首先要體現作者與表現對象間的互動;畫家將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鑄進了畫中人物,這樣觀眾從畫面上讀到的肯定比真實人物要豐富的多。我們了解了達.芬奇的生平,認識了他在諸多領域的非凡造詣之後,上述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麼畫中人究竟是誰的妻子、叫什麼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達.芬奇全部藝術才情的匯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個超乎常規限定的完美人性。我們可以理解蒙娜麗莎為達.芬奇的精神肖像,但要說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就顯得太庸俗化了。有人通過電腦技術將達.芬奇的自畫像與蒙娜麗莎作以對照,發現兩者的基本結構驚人地相似,於是斷定該畫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其實這是吹毛求疵。相似不等於吻合,當然完全吻合是不可能的,正如畫中人與真實人物也非完全相同;然而不同的人總有相似之處,並且相似性是主要的,差異卻是微小的;更何況每一個畫家描繪他人時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形象帶進畫面,因為畫家對自己最熟悉;這點想來達.芬奇也不會例外。說到這些,其餘的問題也就無須解釋了。如果我們多讀一些畫,多接觸一些畫家,那麼不著邊際的問題就不會提出來了。
駁斥了上述一些問題,不是說圍繞《蒙娜麗莎》的研究都是無意義。作為世界美術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會有無盡的問題為後人探討。對於《蒙娜麗莎》人們過分熟悉,很難再產生新鮮感;然而醉心於此畫的人,卻是每看必有新得,各中奧妙怕是只可意會了。《蒙娜麗莎》不但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簡直是法國人的驕傲。當年《蒙娜麗莎》曾經失竊,千萬人為之痛不欲生,政府則把當日定為「國難日」;而當它失而復得時,則舉國歡騰,其盛況不啻於國家重獲新生。法國人莫非忘記了,《蒙娜麗莎》本不該屬於他們。在蒙娜麗莎的故鄉義大利,擁有無法估量的藝術寶藏;卻不曾擁有《蒙娜麗莎》,不能不說是巨大遺憾。這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發燒友的一幅畫,不要說藝術界,單就政界要員對她的迷戀就令人詫異:大名鼎鼎的戴高樂總統每當心緒煩躁時,必驅車前往盧浮宮欣賞《蒙娜麗莎》,出來後便滿面春風,原先的煩惱盪然無存;而蓬皮杜總統則公開承認無法克制對《蒙娜麗莎》的心馳神往之情。世紀偉人邱吉爾可謂是曾經滄海了,可他晚年有幸親撫《蒙娜麗莎》時,竟無法控制顫抖的手指;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亦對《蒙娜麗莎》情有獨鍾,無緣享有真跡,就收藏了4幅贗品。看到這些事實,我們會產生疑問:一幅不大的肖像畫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震懾力,難道不是有一種神秘的無形力量在驅動么?
有些問題是難以回答的,我們先從《蒙娜麗莎》自身來認識。舉世公認的真跡現藏盧浮宮,那是流傳有序的。當年達.芬奇遷居法國,身邊就帶著這幅畫;達.芬奇死後,《蒙娜麗莎》即為法國王室所擁有;盧浮宮建成後,此畫就被永久收藏。然而,人們不解,現今看到的《蒙娜麗莎》與當初描述的不盡相同。莫非已經過他人做手腳了?的確,我們今天看到的畫與當年達.芬奇初畫的已經有了不小的差距。據說,當年拿破崙得到《蒙娜麗莎》,為了將它裝進現成的鏡框,裁去了畫面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的畫上兩側有石柱,如今看不到了,只能看見一點柱礎。按說拿破崙給此畫造成了極大破壞,可我們今天卻不會這么認為。在今人看來,《蒙娜麗莎》的構圖是完美無缺的,人物身後的風景拓展了畫面空間,又很好地烘託了人物內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極為突出;相反,兩側增加了立柱反倒覺得構圖沉悶,視野欠開闊,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單純。拿破崙戎馬一生,未曾對藝術有過特殊的關注,卻在美術史上留下了顯著的一筆,真是不可思議。看來神聖也不見得是不可動搖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蒙娜麗莎》是棕褐色調,略帶些青綠色相,色彩簡潔而沉靜,樸素而凝重。我們以為畫向來如此,其實不然。據達.芬奇同時代人對此畫的描述,當時的畫是色彩鮮艷,調子明快的,什麼時候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呢?當年法王得到了《蒙娜麗莎》,為了更好地保護它,在表面塗了過多的光油;歷經數百年光陰,光油變成了暗褐色,像我們現在看到的色彩;畫表面已經開裂,形成了蛛網般的細密紋理。保存狀況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然而,我們寧願承認當今的《蒙娜麗莎》。單純渾厚的色調與人物沉靜內斂的精神氣質相得益彰;深暗的衣飾、迷濛的背景將人物臉龐及雙手襯托得響亮動人;而均勻的裂紋則給人物增添了神秘氣息,讓我們欣賞她時帶上更多的崇敬與神往。有人想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除去表面油垢,恢復原先明麗的色彩;只是擔心技術不過關,怕損傷畫面。其實,倘若真的修復了,我們反倒會覺得陌生以至難以接受。
臨摹名畫是一種喜愛的表現,《蒙娜麗莎》就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臨本。且不說今人的臨摹,僅在達.芬奇時代就有好幾個版本的《蒙娜麗莎》,那多半是達.芬奇的學生或助手臨的。有幾幅技巧拙劣,放在原作跟前不堪入目,不過其中也不乏佳作。在美國新澤西州也有一幅《蒙娜麗莎》,和盧浮宮的原作極為相似,只是構圖略大一些,露出左右兩側的石柱(原作構圖本來如此)。畫上的蒙娜麗莎秀麗、清純,更具人間氣息。專門研究《蒙娜麗莎》的學者雷特認為這幅也是達.芬奇所作,而且是最初作品,該作表現出了人物的青春魅力;而收藏於盧浮宮那幅大約作於1513年。達.芬奇到了晚年技藝愈加爐火純青,但多年過去,蒙娜麗莎已不再年輕,而多了些許成熟與深沉。這種說法頗耐人尋味,但畢竟只是推測,難以得到證實。多數人對此持否定意見,反對者認為:達.芬奇一生中創作的繪畫屈指可數,他從未重復過自己的作品。
『叄』 蒙娜麗莎是怎麼死的
500多年來歷史學家們一直為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的原型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尤其是畫中人臉上神秘的微笑是人們猜測的不解之謎。最近,義大利佛羅倫薩市一位普通教師吉烏塞普·帕蘭蒂又提出了新的說法,蒙娜麗莎是一位有5個孩子的「家庭主婦」。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日報道,帕蘭蒂對佛羅倫薩市檔案進行了長達25年的研究,而後得出一個結論:《蒙娜麗莎》原型是達·芬奇父親一位朋友的妻子麗莎·格拉迪尼,她是一名有5個子女的家庭主婦。
據帕蘭蒂考證,麗莎在1495年16歲時嫁給佛羅倫薩絲綢商人弗蘭西斯科·吉奧康杜,而吉奧康杜則是達·芬奇父親皮耶羅的好友兼鄰居。麗莎是吉奧康杜的第二任妻子。這對夫妻的感情很好,育有5個子女。吉奧康杜在自己的遺囑中稱,麗莎是他「心愛的」和「忠實的」的妻子。
帕蘭蒂認為,《蒙娜麗莎》的畫像完成於麗莎24歲那年。達·芬奇的父親安排了一切,自己花錢讓兒子為朋友的妻子畫了這幅畫。當時達·芬奇正被一場財務糾紛所困擾。他的父親大概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自己的兒子。
在關於《蒙娜麗莎》原型的傳說中,有人說畫中人是當時佛羅倫薩城內的一個名妓,也有人說畫中人是達·芬奇本人的女人版自畫像。去年,一個名為謝文·紐蘭德的美國教授聲稱,他已經發現了《蒙娜麗莎》微笑背後的真正秘密。《蒙娜麗莎》臉上之所以永遠帶著微笑,是因為畫中的主人當年在做達·芬奇的模特兒時正好懷了身孕,是一個母親對新生命即將誕生時產生的那種神秘的微笑。
『肆』 關於《蒙娜麗莎》的所有權
真偽之謎至今沒有定論:按照以往的說法,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收藏於巴黎的盧浮宮。但在收藏界卻有一種說法稱,掛在盧浮宮的不是《蒙娜麗莎》,真正的《蒙娜麗莎》是在倫敦一所公寓的牆上。
這間寓所和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說,《蒙娜麗莎》完成後,作品就留在了麗莎·德·佐貢多家。後來,又有一個貴族請達·芬奇為他的情婦畫一幅肖像,這個被稱為「拉喬康達」(意為「微笑的人兒」)的女子,和蒙娜麗莎長得很像。於是,一時懶惰的達·芬奇把《蒙娜麗莎》的臉部換成拉喬康達。畫作完成後,那個貴族拋棄了拉喬康達,因而沒有買下這幅畫。後來達·芬奇應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請去法國,帶去了這幅畫。普利策說,使盧浮宮增添光輝的是拉喬康達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後來流落到英格蘭,本世紀初被一家博物館館長、藝術鑒賞家威廉·布萊克買下,後來又為瑞士一財團收購,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員。
本世紀初,曾經有許多人大規模地復制、偽造藝術名作,有理由懷疑倫敦的那幅是贗品。但是,普利策博士對他的這幅畫的真實性深信不疑。他用顯微攝影技術證實,倫敦這幅畫上的指紋同達·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紋相同;根據記載,蒙娜麗莎比拉喬康多年輕19歲,被畫時披著一條表示悼念的面紗,在兩幅畫中,只有倫敦那幅顯示一個更顯年輕的女人披著漂亮的面紗;另一個證據是,拉斐爾當年在達·芬奇作這幅畫時曾經作過速寫,速寫中的蒙娜麗莎背後有兩根圓柱,這兩根圓柱出現在倫敦的肖像畫里,而盧浮宮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
幾百年以來,不少收藏家各自聲稱他們藏有真正的《蒙娜麗莎》,數量居然達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國緬因州伯特蘭美術館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經測定,此畫確實是當年達·芬奇的手筆,畫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餘都酷似蒙娜麗莎本人。專家由此推測,這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可能是作者同時畫的一幅底稿。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目前盧浮宮內收藏的《蒙娜麗莎》是一幅贗品,其依據在於1911年發生的那起盜竊案。在那起盜竊案中,《蒙娜麗莎》失竊。兩年後,它出現在義大利,但是畫面上蒙娜麗莎身後兩旁的廊柱已經被切掉了。幾年後,《蒙娜麗莎》被歸還盧浮宮。但許多專家都認為,這次失而復得只是一場煙幕,真正的《蒙娜麗莎》已經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購,掛在盧浮宮內的只是一件贗品而已。
『伍』 蒙娜麗莎IPO
10月31日,根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第十七屆發行審核委員會2017年第22次發審委會議審核結果,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通過,蒙娜麗莎IPO成功,這意味著蒙娜麗莎作為第一家瓷磚企業成功登陸A股市場。經歷了十年的籌備和等待,蒙娜麗莎終於成功上市。
『陸』 蒙娜麗莎瓷磚廠是上市了嗎
2017年12月19日(周二)09:00-09:30,國內陶瓷第一股-蒙娜麗莎(002918)新股發行上市儀式在深交所上市大廳舉行!
『柒』 《蒙娜麗莎》是怎麼被炒起來的
達·芬奇以佛羅倫薩一位絲綢商人的妻子為模特,用了4年創作這幅傳世之作。無論走到哪裡,他都帶著這幅畫,說他自己無法與其分離。1517年,達·芬奇將這幅畫帶到法國,自1804年起,《蒙娜麗莎》一直收藏在盧浮宮。 世紀初,達·芬奇帶著《蒙娜麗莎》來到法國後,這幅畫幾經輾轉,最後被收藏在盧浮宮。它曾經先後被珍藏於不同的王宮,甚至還被拿破崙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掛了好多年。1911年,一名義大利人把它偷回到了義大利。二戰期間,法國人為了避免此畫落入納粹之手,曾多次轉移。
20世紀60年代,該畫曾被一位年輕的玻利維亞人投擲的石塊擊中,致使畫像人物右臂損壞。近年來,自然原因導致承載畫像的楊木板發生了變形。如今,這幅畫被放在厚厚的防彈玻璃後面,每個人都擠著要爭睹芳容。人們都說,沒看到《蒙娜麗莎》,就不算來過法國。
『捌』 兩幅蒙娜麗莎事件是什麼
巴黎羅浮宮牆上掛著一幅蒙娜麗莎,倫敦某寓所的牆上也掛著一幅蒙娜麗莎,兩幅畫中人都神秘地微笑朝下望。後一幅的物主是亨利·普立澤博士,據他說,這幅不是復製品,而是列奧納多·達·芬奇的另一件真跡。全世界各地畫冊上著錄的蒙娜麗莎不止60幅,但這位發明家、科學家兼藝術鑒定家普立澤,肯定自己的那幅是真品。
普立澤說達·芬奇每繪人像照例不止畫一幅。最初畫的女人是佐康多夫人蒙娜麗莎,她是佛羅倫薩某貴族的妻子。當時她的女嬰夭折,故畫像時仍頭披輕紗。
達·芬奇一共花了4年時間才把這幅人像畫好,完成後就交給佐康多夫婦。不久,在他應法皇法蘭西斯一世之邀前往法國之前,貴族麥第奇請他替自己情婦康絲坦莎畫像。真是巧到極點,康絲坦莎不但很像蒙娜麗莎,而且有個諢名叫「佐康達弦」,意思就是「微笑的人」。
達·芬奇即以蒙娜麗莎的另一幅像稍加修改,把臉孔改為康絲坦莎的就成功了。
可是這幅畫才畫好,麥第奇嫌貧愛富,拋棄了情婦,所以也就沒有買那幅畫。
據普立澤說,達·芬奇帶到法國去的,就是這一幅,也就是第二幅。他還攜帶了一些未售出的作品。普立澤肯定現時羅浮宮壁上的蒙娜麗莎,就是這幅康絲坦莎的畫像。
佐康多夫人的畫像,則留在那位佛羅倫薩貴族的家裡,後來才輾轉到英國。20世紀初被威廉·勃萊克購得。勃萊克是藝術鑒定專家,又是英格蘭巴茲赫爾勃恩博物館的主持人。後來他又將畫轉售給瑞士的一個藝術集團,普立澤就是集團中的一分子。
普立澤曾用顯微攝影術檢查過這幅畫,他說畫布上的指紋跟其他真正的達·芬奇作品上留下的指紋完全相符。
還有一件事可以證明這幅畫是真的,這就是義大利名畫家拉斐爾在達·芬奇的畫還未完成之時曾畫過一幅蒙娜麗莎的素描。素描上的一些特點,例如背後的兩根柱子,都見於倫敦收藏的那幅畫上,但羅浮宮掛著的那幅,卻找不出這些特徵。
此外,普立澤收藏的那幅,畫中較年輕的女子正是披著悼亡輕紗的。
達·芬奇作畫時左手握筆,有時用右手把彩色弄勻,以取得特殊效果,這是他畫畫時獨特之處。油畫上留下的指紋清晰可見,鑒定家亦藉此以鑒別作品的真偽。
專家曾把普立澤收藏品上的指紋跟達·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紋比較,結果判斷前者確是真的蒙娜麗莎。
『玖』 《蒙娜麗莎》的歷史價
《蒙娜麗莎》本來並不是是超級名畫,1911年被盧浮宮里工作的義大利籍修理工Vinc偷走之後,此畫輾轉歐洲各國,差點銷毀,最後於在1913年才找到,其過程曲折離奇,充滿傳奇色彩,成為街頭巷尾無窮無盡的談資。拿破崙、丘吉爾、教皇等又吹捧過《蒙娜麗莎》,電影界又拍過《蒙娜麗莎》,皇公貴族上流社會也在炒《蒙娜麗莎》,學術界也在名各種解讀《蒙娜麗莎》,致使這畫知名度大增。
《蒙娜麗莎》是世界上第一個畫普通平民的油畫
《蒙娜麗莎》是世界上第一個較系統的運用了透視原理與人體解剖學
《蒙娜麗莎》是世界上首次採用「邊線模糊漸變法」的作品
《蒙娜麗莎》世界上等一個系統運用「暈塗法」的作品
《蒙娜麗莎》的作者達芬奇是一個天才
與其說達芬奇的代表作是《蒙娜麗莎》,還不如說《蒙娜麗莎》的超級出名是打了達芬奇的名頭。他除了是畫家,他還是雕刻家、建築師、音樂家、數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制圖師、植物學家和作家。他既有天賦又有勤奮,在各個領域均有偉大建樹。他是繪畫三傑,他是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他與教皇皇室關系密切,他在平民中也是神一般的存在。據當代智商測試研究,達芬奇的智商高達310分以上,是人類歷史上智商最高的天才。
藝術雖然是無價的,但藝術品是可用金錢估值的。
1,蒙娜麗莎在盧浮宮被盜,被某投機分子復制,最後流落義大利。根據當時的物價,法國想贖回必須支付34億2000萬歐元。
2,義大利曾想用整座米蘭城贖回《蒙娜麗莎》,被法國拒絕。
3,對名畫的保護《蒙娜麗莎》是最高規格。
4,西方有句諺語:如果你想得到我的(xx),除非你用《蒙娜麗莎》來換。
由此可見,這么多的理由足以將《蒙娜麗莎》評為世界第一名畫,而這幅作品也為後人帶來了很大的價值。同時,也使我們更加折服於達芬奇的智慧。
『拾』 《蒙娜麗莎》被放大後,發現微笑背後的秘密,後來怎樣了
從古至今出名的畫家有很多,但要說到名氣最大的,那必然是達芬奇了,達芬奇絕對是畫壇界的傳奇,而且還有多重身份,很多人都只知道他在畫畫上做出的成就,卻不知道他還是個科學家,就比如《蒙娜麗莎》這幅全世界人類都知道的畫,這幅畫神奇就神奇在,不管你怎麼去看它,都是一幅微笑的表情,讓不少學者都表示敬佩和感興趣。
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他們的共同點就是,蒙娜麗莎並非是發自內心真正的微笑的,而是有疾病在裡面,所以我們肉眼所看到的都是假象,這也是作者在創作的時候有了特殊情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