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投資股票
『壹』 上海堯得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上海市注冊資本:30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張蓉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登記狀態:存續登記機關:奉賢區市場監管局注冊地址:上海市奉賢區南橋鎮南奉公路8509弄28號507室
法定代表人:張蓉
成立時間:2013-03-01
注冊資本:3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2000212219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奉賢區南橋鎮南奉公路8509弄28號507室
『貳』 會計行業誠信危機原因及對策
【摘要】會計行業誠信應包括會計誠信和審計誠信,會計失信的責任主體是企業負責人,而審計失信的主體是注冊會計師。發生會計行業誠信危機的原困主要有:企業制度因素、政府因素、社會因素、法律因素、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和業務水平因素等。挽救誠信危機的對策和建議主要應包括:加強企業責任人和財務主管的誠信教育;理順委託方和代理方的利益關系;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加強對不守信者的懲罰力度;建立和完善相關監督機制;凈化社會環境,培養公民的信任意識等。
【關鍵詞】會計行業誠信 誠信危機 監督機制 會計失信
會計信息具有一定的經濟後果,這已是不爭之實。會計信息失真所帶來的經濟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它將引起投資決策失誤和社會資源的無效配置,使交易費用越來越高昂,最終導致交易的停頓,企業由於無法籌集到資金而紛紛破產,銀行倒閉,失業率高,物資短缺,物價飛漲,整個社會將陷入嚴重經濟危機之中。大面積的會計失真,也必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後果——會計失信於社會,當人們不再相信會計時,恐怕就是會計消亡之時了。
目前我國存在十分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造成會計嚴重的失信於公眾。企業會計造假可謂司空見慣,或以盈利報虧損套取補貼,或偷稅漏稅,或以虧損報盈利騙取上市。而作為「經濟警察」的注冊會計師並不是嚴格把關,反而成為造假的幫凶。尤其是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去年發生的「銀廣夏」和「三九醫葯」事件,以及以前發生的「瓊民源」、「東方鍋爐」、「紅光實業」、「張家界」、「黎明股份」、「大慶聯誼」、「鄭百文」、「麥科特」等多起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和審計串通事件,導致投資者對會計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會計師事務所公信力受質疑,會計體系面臨崩潰。但這種責任是否都歸屬欲會計明?造成會計行業誠信危機的原因是什麼呢?值得我們認真地分析思考
一、會計行業誠信
一般來說,誠信是指誠實、守信。誠實是指言行跟內心思想一致,不說假話,不做明知不對的事情。守信,就是講信用,不失信,能夠履行跟人約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誠信的核心問題是在謀求個人利益時如何對待他人利益。
會計行業誠信應包括會計誠信和審計誠信。會計誠信是指企業單位不做假帳、客觀、真實、公允地反映和報告企業單位的財務會計信息。會計誠信是企業誠信的一部分,不是會計人員個人的誠信問題,是會計行為的誠信問題。提供會計信息是企業與報表使用人之間的一種契約,或者是法律制度的安排,會計人員與報表使用人之間沒有任何契約或法律關系。主導企業會計行為的是單位負責任人。基於這種認識,會計誠信的主體應是單位負責人,而非會計人員。會計人員的職業誠信,是指他在企業內部與他人關系中是否誠信。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技能勝任、保密、廉潔、客觀性等,以便出色地完成其專業工作。
我們過去曾經企圖通過提高會計人員的法律地位,讓他們監督企業,改善企業管理,事實證明收效甚微。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必然導致徒勞無功,並使會計人員陷入困境,把企業會計缺乏誠信歸咎於會計人員的道德問題,反映了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會計觀。
審計誠信要求注冊會計師或審計師在審計時,應站在客觀、公正、公允的立場,出具真實、可靠的審計報告。審計報告是注冊會計師出具的,注冊會計師對其負有直接責任。按現行規定,注冊會計師必須以事務所的名義執業。因此,事務所對審計報告也負有直接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講,審計誠信的主體應是注冊會計師和其所在的事務所。誠信是審計師最重要的道德准則之一,對於審計師來說,誠信是他們得以存在的基礎,失去了誠信,審計師就失去了一切。
二、會計行業誠信危機形成的原因
(一)企業產權中各行為主體的利益目標不同,真實的會計信息未必為所有人接受,使虛假會計信息有了生存的土壤。
一般而言,企業產權中有政府、債權人、所有者、經營者和其他與企業相關的個體等幾大主體。政府最關心稅收的征繳;債權人最關注其債權是否能按時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關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資產能否保值和增值;經營者關心業績的增加是否給自己帶來額外的經濟收益;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關心股票的價值和公司的業績。由於他們具有不同的行為目標和經濟特徵,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驅動,不可避免地出現需要企業提供對自己有利的會計信息。
經營者的地位與其他利益主體相比有其獨特之處,即經營者直接管理著企業,他對企業的經營、運作負直接責任,因而他有著得天獨厚的信息優勢。由於會計信息不僅是利益相關者進行利益分配的依據,同時也是其他利益相關者考核經營者管理業績的依據,基於經營者自身利益的考慮,經營者必然存在違背已有的會計規則而披露虛假會計信息,以使自己受益而使企業其他利益相關者受損的動機,這種動機將導致經營者操縱會計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虛假信息。
從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於各自的利益目標不同,對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樣,有些信息使用者確實需要真實、客觀反映經濟活動的會計信息,而有些則不然。從理論上說,政府部門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是最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的信息使用者,因為它們肩負調節社會經濟運作、管理國民經濟、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眾利益、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職能,它們能直接感受到會計信息失真的嚴重後果和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巨大破壞,但是有時由於個人、部門和地區的利益驅動,出於某種特殊目的如粉飾政績或隱瞞事實等的需要,他們可能並不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如果這些真實的會計信息對它們的目的不利的話。例如:有些國有企業為了改組成功,獲得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的資格,就在資產評估和財務報表上大作手腳,以求通過證券委的審批。不僅企業本身樂於這樣作假,當地政府也往往支持這樣做。因為成立股份公司既能籌集到數量可觀的資金,解決企業的資金困難,又能發展地方經濟,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業績。
對於債權人,他們關注債權是否能按期收回,也應要求真實的會計信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並盡早採取對策。目前企業最大的債權人是銀行,是否所有銀行真的都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呢?恐怕未必。這里同樣涉及到銀行的利益問題。目前我國的銀行大部分是國有銀行,接受貸款的企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如果說在貸款發放之前銀行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還有所要求的話,那麼貸款發放之後會計信息真實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銀行和信貸部門及信貸人員自身業績考核的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財務狀況不好時)對他們不見得有好處,二是就算他們知道借款企業的真實情況(當然是財務狀況不好的情況),他們也無法做些什麼。
對於股東,是最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的,因為他們與企業的產權關系最明晰,其利益相關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國證券市場而論,投資與投機並存中後者占的比重較大,以賺取短期差價為目的的「股民」甚眾,而真正願意以「股東」身份出現的長期投資者卻為數甚少,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對廣大股民來說並不重要,他們所關心的是會計信息是否會令股價上升,因為這才是他們的利益之所在。有時,不同的產權主體為了達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標,可能相互串通,合謀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雖然這不僅可能損害其他產權主體的利益,而且可能損害企業的長遠利益。例如,企業出於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共同動機,經營者可能與某些以短期炒作、獲取差價為目的的機構投資者走到一起,製造虛假會計信息,引起股價的大幅波動,藉以操縱股價、牟取暴利,最終貽害社會和坑害廣大中小散戶股民。
(二)在委託——代理關系中,對代理人而言,利益決定其信用。
企業中存在的基本的委託——代理關系是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資產的所有者,即委託人;資產的使用者,即代理人。由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代理人以企業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獨立自主地對企業資產進行經營活動,代理人成為企業的「內部人」;而股東則已沒有任何權利與那些已成為公司資產的東西發生聯系,成為「外部人」。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現代企業中,對外信息的提供與使用也是分離的,企業外部集團並不能隨時查詢、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於是,在企業會計信息的供給與需求之間便出現了信息的不對稱。代理人是否守信用,提供客觀、真實的會計信息,取決於守信用時獲得的收益是否大於不守信用時獲得的收益。在某些情況下,代理人違背諾言可以獲利。不過,對代理人而言,這是一種短期行為,從長遠看,代理人的利益會因委託人永遠喪失對他的信任而蒙受損失。
另外,代理人更注意時間因素,如果委託人能給他帶來長期利益,代理人便恪守信用,否則他們就背棄諾言。
在企業審計中,也存在著委託人、被審計人與審計機構三者之間的委託代理關系:被審計人(企業管理層)替委託人(資產所有者)管理和經營企業資產,而審計機構替委託人鑒證企業管理層業績。按照這種關系,社會審計理應成為所有者約束經營者的有效手段,但現代企業制度在中國尚處於完善階段,部分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管理結構不完善,審計業務委託人與企業管理者合二為一,審計中存在的三者之間委託代理關系實質已簡化為二者之間的關系,即由企業管理者委託審計機構對自己進行審計,這使社會審計失去了存在的前提,違背了其存在的初衷。在這樣的環境下,由於企業管理者擁有對會計師事務所聘用、續聘、支付審計費用等的權力,通常造成會計師事務所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現代資本市場和作為公司治理制度中的重要環節要求其以獨立的第三者對企業的財務情況進行客觀評價,為企業與社會公眾提供真實可信的審計意見;另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業務涉及面有限,又面臨生存與發展的壓力,審計收費標准偏低,並易受企業左右。
(三)從審計的特徵分析:審計人員也有無奈之處。
審計工作要求審計人員應比會計人員具有更高的業務技能,查出會計中的虛假信息。由於企業業務繁多,審計人員往往從謹慎性原則出發,只能找出重大事情,不一定面面具到。另外,審計最終審查到原始憑證,如果原始憑證都是假的,注冊會計師也無奈。在社會和市場中到處彌漫著「假」和「騙」的環境下,會計的造假,也令人發指。如「銀廣夏」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偽造免稅文件和金融票據等。又如「麥科特」偽造進口設備融資租賃合同、偽造材料及產品購銷合同、偽造進出口發票、偽造海關印章等。這些都是會計失信,不能歸咎於注冊會計師,即使信譽很好、業務技術很精的審計師,也難以查出這些造假事件。
(四)政府管制過度和政府行為多變,導致人們對長期利益的預期信心不足。
政府管制越多,其政策越變化無常。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就越不穩定,就越可能去干一錘子買賣,只考慮短期利益。如,對游戲、娛樂和音像市場時開放時管制:對企業進行重復和不必要的檢查與評比;執行政策可以因人而異;隨意增加或提高市場進入門檻;近幾年會計法規和政策頻頻發生變化;以及國有股減持政策的變化等。這一切,都是政府隨意干涉的表現,正是政府自己創造了太多的不確定,導致人們對未來沒有信心。
(五)審計市場上,政府過度介入的行為導致注冊會計師缺乏提供高質量審計服務的外在壓力與動力。
一是政府利用行政權力人為分割審計市場。從以前指定企業委託與其掛鉤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發展到現在會計師事務所的脫鉤改制,其實際情況並無發生根本性轉變。政府幹預市場的行為直接導致了不公平的競爭,高質量的審計服務難以保證。二是政府的干預表現為對審計對象的特殊照顧。如,在企業包裝上市的過程中、國企改制的上市過程中、在為了避免ST、PT、摘牌而進行的資產重組中,往往是有關政府部門直接指揮參與。又如,對一些國有企業資不抵債,按現代企業制度理應破產,但政府部門出於社會穩定等目的,向其提供貸款,批准掛帳,這就為真實審計提出了難題。由此引發了只能提供符合客戶要求和政府部門認可的審計意見的不良現象。
(六)承擔法律風險低,違規成本低廉。
在我國,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是現行制度的規范性要求,但當社會中的行動者違法獲利大於守法得利時,行動者便不會選擇守法。所以,我們不能指望人們會自覺自願地守法守信。這時,必須運用法律和行業自律規范提供足夠有效的懲罰,並加以嚴格執行,使得違法不守信者得不償失。但我國違規成本低廉,具體表現有兩點。一是被揭露的概率很小;二是即使被揭露出來,處罰的力度也不夠大,違法的機會成本很小。
從近幾年來查出的會計信息造假現象來看,造假涉及到很多單位和人員,有些本來是執法者,但不認真執法,反而與公司串通一氣,合夥作弊,使造假信息更具隱蔽性,增加了查處的難度。可以說虛假會計信息占相當比例,但被揭露出來的概率很小。
另外,即使公司被查出來,其所受處罰力度也不夠大,使公司的違法機會成本相當低廉。在現行法律制度下,公司管理當局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法律責任幾乎為零。中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處罰主要為罰款和要求撤換公司主要管理人員,宣布其為資本市場禁入者,但這些並未使他們受到實質性的懲罰。對於中介機構來說,主要處罰為罰款、暫停執業、吊銷資格或刑事處罰。但由於現在還沒有嚴格的民事賠償制度,這在相當程度上助長了中介機構繼續參與造假的冒險性。
(七)注冊會計師喪失職業道德,執業水平低。
注冊會計師在執業審計業務時,必須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其中最主要的職業道德精神就是獨立性,它是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執業客觀及公正的前提。在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為了爭取客戶,追求商業利益,背棄職業道德的現象不斷累加,最終直接導致了誠信危機的產生。同時,業務水平不高是造成誠信危機的又一個原因。注冊會計師作為專業人員,社會地位高,廣受關注,不僅在於其公正獨立,更在於其精深的專業知識,及敏銳的職業判斷力。在現代企業中,使用金融工具和信託基金等復雜方式進行表外融資,在資產負債表中看不出負債的增加,要將其發現,是對注冊會計師執業水平的最大考驗。企業收益和損失與未來市場變化息息相關,給注冊會計師的評價帶來更多的困難,也帶來巨大潛在風險。關聯交易錯綜復雜,要在其中發現利潤轉移和債務隱瞞的問題也決非易事。在千變萬化的市場發展中,注冊會計師應注意利用後續教育,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水平。
三、維護會計行業誠信的建議及對策探討
會計行業誠信危機表面上是會計本身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牽涉面很廣的問題。會計失信的責任表面是歸屬於會計系統和會計行業,但實質上主要責任在於企業經營者和注冊會計師。根據上面對會計失信原因的分析,我們相應提出以下建議和對策。
(一)加強企業責任人和財務主管的誠信教育
虛假會計信息從生成到社會公告,要涉及多個市場主體,彷彿是一個鏈條,環環相接,而企業是產生虛假信息的源頭,應該是治理的重點。在治理中,要從公司負責人和財務負責人這兩個源點抓起。要對他們經常進行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加強《會計法》、《公司法》、《企業會計制度》、《證券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使他們牢固樹立起對單位會計責任負責的風險意識,建立依法理財的思想觀念,使他們建立起誠信為本、依法經營的理念,以便能從根本上治理虛假會計信息。
(二)理順委託方和代理方的利益關系,減少由於利益沖突而產生的會計失信問題
首先,應當盡早建立專業經營人才市場,將競爭機制引入企業經營者的行列。同時在企業內部建立對經營者的激勵機制(如使經營者部分持股或給予其股票購買選擇權等),使經營者的目標函數與所有者趨於一致,從而改善雙方的「激勵相容性」。其次,應強化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加強對經營者的行為約束。應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健全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明確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者的責、權、利。可以考慮將會計按其職能和作用的不同分成內部管理會計和對外報告會計,前者仍屬企業內部委託——代理網路的一環,受託於經營者,起參謀和決策支持作用,後者則直接受託於董事會,起反映和監督作用。同時,要明確界定對外報告會計部門的責權,即擁有據實核算反映權和監督權,但以不損害經營者的經營決策權為限,不得擅自干涉經營者的決策甚至替代其作出決策。對於經營者的一些明顯不合理、不合法以及損害所有者利益的行為,應拒絕進行業務處理,並及時向董事會報告。同時為抑制對外報告會計人員與經營者「串謀」欺騙所有者、出現「道德風險」和「內部人控制」洞題,還需在機構設置上強化內部的制衡和約束機制,加強基礎工作,以強化會計監督職能。同時,建立一套對其進行有效監督與激勵的機制,使其目標函數與所有者目標函數一致,最終使所有者、會計人員與經營者三方達到經濟利益上的「激勵相容性」。
(三)在會計市場上,明確界定政府的權力,規范政府行為
應明確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權力。比如,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的審批權;禁止政府直接參與市場交易活動。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等等。只有政府首先講信任了,政府的政策才能真正有意義,管制才能恰到好處,產權才能得到保護,整個社會才會養成講信譽的習慣。
(四)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加大對不守信者的懲罰力度。
法律和信任既有分工,又有互補性,法律可以促進信任的建立。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我國政府有關管理部門先後制定並發布了數十項相關的法規制度,如《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證券法》等。在完善會計法規體系方面,一是盡快制定《會計法》的實施細則,明確規定認定會計信息失真的界限和承擔責任的主次問題,二是建立民事賠償責任,提高造假成本,這樣既可以使蒙受損失的投資者得到補償,又能對造假者形成實在的經濟壓力,從而抑制其違法造假的行為。
加大相關法規制度執行情況的檢查力度,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否則法規制度再完善也是枉然。目前,我們對蓄意造假者的懲罰力度太弱,只傷其皮毛,不動其筋骨,致使某些單位和個人仍然敢鋌而走險。因此,對於藐視法律,蓄意造假而產生嚴重後果春,一定要加大處罰力度,警示後來者不敢再重蹈覆轍。
(五)建立和完善相關監督機制
首先,終止上市公司聘任注冊會計師的制度,改由證監會或交易所聘任。對未上市的國有企業審計,改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聘任。這可使中介機構擺脫由被審計對象給予聘任並給予報酬的壓力,真正做到中介機構在審計過程中享有的獨立性,防止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為爭取審計業務而不求審計質量的惡性競爭。
其次,建立行業監督機制和約束機制。第一,中介機構自身本著對廣大投資者負責的態度,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執業水平;第二,作為中介機構的主管部門(如證券管理部門、行業協會等)要真正擔負約束中介機構行為的責任,做好執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訂立獎誠罰假制度,監督整個審計市場,對客觀公正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公開表揚與獎勵,對缺乏誠信的事務所毫不留情地進行揭露和批評,從根本上提高行業質量,做好行業內部的自律監管工作,制止低價不正之風,樹立獨立、客觀、公正的職業道德,倡導誠實守信的美德。
(六)凈化社會環境,培養公民的信任意識
誠信是市場制度的基礎條件之一。會計誠信是市場經濟的要求。目前,信任危機已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泛濫,要解決會計失信問題,不能只教育會計從業者,而必須全面開展公民的信任意識教育,讓每一位公民都能體會到,只有講信任,才能獲利,否則損失是極大的,甚至是無法彌補的。當信任成為人們的處世資本和企業的無形資產,以及這個社會不能容忍任何失信行為時,失信者就沒有生存空間了,會計行業誠信問題也就會隨之而解決。
總之,會計行業誠信危機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也不單是會計行業和會計系統的問題。除了對會計本身採取一定的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動手解決根本問題。
主要參考資料:
1.劉峰 《制度安排與會計信息質量》《會計研究》2001、7
2.安徽省會計學會課題組《關於會計信息質量問的調查研究》《會計研究》99、4
3.王開田《現代會計角色論一從企業的性質看會計的地位與扮演的角色》《會計研究》98年第2期
4.張維迎《產權、政府與信譽》北京三聯書店2001
5.石聯運《上市公司虛假會計信息的成因及綜合治理》《財務與會計》2002、5
6.張蓉《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化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上海會計》2001、8
作者:李武立 來源:WTO與中國會計財務問題學術研究會
『叄』 現代經濟信息的最新目錄
宏觀調控趨緊背景下的房地產項目風險探究 陳儀福
匯率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有效性分析 程雪芳,鮑芳
資源環境問題對中國當前經濟的制約 唐曉麗
從經濟學再到政治經濟學:理解包容性增長 李晳瑤
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及其經濟學價值 宋婷婷
菲利普斯曲線在中國的實證分析 何玲玉
城鄉發展二元化困局的突破 李家瑞
淺析國家財政收入的時間序列變化 王旭鵬
綠色物流: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鋪路石 徐強
鐵路交通運輸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 趙海燕
論農地制度變革對中國農村經濟的影響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付佳佳
從農村勞動力轉移看產業結構調整 史高艷
基於截面數據的農村居民消費研究 余建
試論政府采購制度功能的經濟學分析 王駿
淺析弗里德曼與凱恩斯微觀貨幣需求理論 賴穎
對業務流程符合性監察的思考 張燕
淺析建設單位在項目施工階段的投資控制 李榮安
住房公積金實行績效考評管理必要性和具體實施策略 茆愛華
提升企業自主研發引領創新型城市建設 費彬彬
我國工商管理的現狀分析及思考 龔雪萍
論高等數學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黃文質
基於穩定視角的國企改革芻議 李青,李朝華
內部控制制度與ISO的銜接探討 梁子紅
軍品研製生產過程中如何貫徹國家軍用標准 龍興剛
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與績效考核 宋冀疆
關於油田企業安全培訓工作的思考 王雲英
關於我國城市房屋拆遷行政程序的一些思考 許雨婷
地鐵運營效益管理探討 曾政
基層事業單位人力資源規劃與柔性管理 趙子芳
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研究 楊艷文
厲行節約,嚴格管理,精打細算出效率 張財明
基於公平與效率角度的土地徵收補償問題探討 趙萌
企業在戰略並購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基於文化沖突性視角 朱明明
駕駛員人性化安全管理工作探討 黃東文
政府在城鎮化過程中促進環境公平的主導作用 於少青,劉霞
思想政治工作在公立醫院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價值 張惠琴
供應鏈規劃下的貨期控制 胡淑榮
政行校企合作群落的個體移動及「活性」演化 胡煒,祝寶江
長慶油田礦區供暖節能改造淺析 黃虎,劉元甲
「以病人為中心」導向的公立醫院績效工資改革探討 黃離團
我國以房養老制度的可行性路徑初探 賈玉潔
醫院醫療經濟運行分析方法研究 金家鑫
論新形勢下的社區人力資源開發 萬婧
物流配送管理中的車輛路徑分析 楊芃博
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關系淺析 張喜廣,王海,王碩
房地產銷售管理系統核心模塊的設計與實現分析 張曉娟
淺談當前政府采購工作的瓶頸與對策 周棟偉
綠色品牌顧客價值、關系質量和重復購買意向的實證研究:--以綠色消費知覺控制為調節變數 吉秋月,郝曉彤
淺析如何加強施工企業設備資產的管理 林秀明
淺談建築的工程管理 石中華,王長江
安全生產標准化達標建設對道路運輸經濟的影響 王沛宏
美國高層次人才發展策略及啟示 徐志宏
國有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創新系統分析 周述民
國有外向型文化企業創新發展路徑研究 宋文君,毛雲聰
煤炭企業安全生產管理 蔡貞
統計工作在企業生產中的作用 任海軍
如何做好天然氣公司的經營管理 邵東
如何提高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素質 王卯萍
房地產產權產籍管理網路信息化的創新 楊建軍
好孩子品牌國際化的渠道策略分析 宋玲玲,張伯瑋
企業職能戰略研究 張啟海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定位研究 弭偉
試析建設項目內部控制制度存在問題及改進建議 顧晨,昂慧,趙辭瑤,開喆
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的相關問題分析 賈曉剛,王靜
房產測繪管理機制的建立 楊建軍
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在中小企業的應用研究 王玢
ERP系統風險防控 王龍
改善企業醫保規章以提高員工忠誠度 吳秋雷
民主黨派在參政議政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余俊鴻
試析如何做好國有建築企業轉型升級時期員工思想政治工作 周雋
淺談內部控制在地勘單位的作用 陳曉英
淺談如何合理控制電力企業工程造價 劉琪
水利水電工程項目實施階段工程造價管理 袁芳
試論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其社會屬性和價值取向 王秀芳
企業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 許華玉
淺析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 張倩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之我見 章建鋒
基建項目施工階段管理效益最大化之我見 曾雪芳
施工企業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與應用 崔戰修
建材家居賣場服務營銷淺析 張小偉
小議如何對棉花公證檢驗專項經費進行管理 高江梅
淺析我國政府采購行為中的尋租問題--以「字典門」為例 蘭舟
網路環境下國有企業青年員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磊
淺談做好國企管理者應具備的素質 王忠起
物資供應「一體化」管理模式創新研究 張寶麗
謠言傳播與當前社會風險的關系研究綜述 李靜
探索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 張寧
現代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的規范化研究 范平
電子信息時代會計檔案管理的探討 劉妍
淺析第三次經濟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難點和建議 劉彥
計劃生育幹部隊伍素質的提升策略 明傑
電力企業員工職業生涯管理探析 孫俊
會計人員職業道德作用及建設途徑淺析 王秋香
淺談提升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魏桐明
基於主成分分析法的企業創新績效評價體系構建--以汽車製造業為例 吳雙雙
淺議淮北礦業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流程 章建光
以創新的形式培養優秀的企業政工幹部 趙媛媛
淺談酒店業成本管理存在的誤區 李彩霞
高校周轉房可持續性探討 馬昆齡,馮慧,左文
探討建立政府購買污水處理服務機制的必要性 謝曉蓉
淺談心理學在管理中的應用--管理應以人心為本 張利峰
高校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王娟英
工程檔案管理對建設工程質量的促進作用分析 郭貴來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秘書職業道德建設 李仁傑
基於中國特色的媒體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探討 李雪萊
淺談我國住房公積金管理制度的現狀及展望 萬鈺
淺談港口航道疏浚工程的管理 王玲
煤礦企業物資供應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措施探討 王震
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綜合後評價方法初探 翟大倫
縣級供電企業(子公司)資金集約化管理研究 張連耀
城市給排水管道施工質量的控制與管理 趙曉峰
關於村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的調研和思考 鄭興宏
提高醫療器材管理水平途徑的初探 程端
企業實現轉型跨越發展根本在人才 富紅玲
關於中式管理與西式管理的區別 艾雪峰
增強基層工會活力,加強企業工會建設 何勇
對提高企業財務人員素質的思考 李志方
關於工程造價與施工成本的控制管理分析 梁謙
內部控制對企業的意義研究 魏永濤
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策略研究 吳飛
淺析激勵與報酬理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劉莉
國有貿易企業的改革和升級 伍超
中核運行崗位勝任特徵模型建設及其應用規劃 詹應武,李燕麟
關於土地與房產抵押問題的研究 鄭紅雨
淺析如何做好房地產開發的風險管理 鮑雄亮
淺析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困境與改革措施 丁峰
財務人員對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作用 丁曉潔
試論新時期垃圾發電廠的宏觀管理 房華
壓力管道評審換證事宜及簡要注意事項 郭春玲
運用風險管理理論和經驗不斷完善國有企業廉潔風險防控機制 賴晨捷
影響安全疏散若干因素的思考 石岩峰,劉媛媛
基於建設工程招投標評標方法的改進研究 夏繼平
淺析企業技術改造項目的全過程管理 周雲仙
淺析住房公積金制度的作用、問題以及改革機遇 王小駒
ERP直運業務執行與生單模式分析 宋景娥
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的緣起及影響 段靜靜
我國商品低價出口的弊端及其改革 邢志敏
網路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合理注意義務分析 袁嘉笳
試論在華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劉夢楚
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分析 孫艷艷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李可隆
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壁壘」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楊盛花
新時代背景下風險投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沈源
國際貿易的發展利益及其實現機制 時浩淞
基於兩業聯動的新亞歐大陸橋物流通道發展研究 邵輝,唐向華
中美貿易摩擦新形勢及應對策略 邊麗娜
國外對華反傾銷的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 張菲菲
交易特徵、締約環境與公司和農戶的契約選擇 喻衛斌,徐忠愛
我國勞動密集產業的變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袁芳
大慶油田海外市場開發品牌國際化戰略分析與策略研究 姚少軍
「營改增」對電信行業的影響分析 代軍
中小企業會計誠信的建設研究 郭勇
淺議強化內部審計工作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劉萍
論房地產股債權投資的風險管理 楊新林
淺談借殼上市 劉麗聰
淺析現代醫院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石金昌,田文美
對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幾點思索 魏艷如
論項目工程中成本核算的對象和任務 夏睿
探析財務管理在市場營銷中的作用 謝江宏
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對規范財務會計行為的重要性 張慧
關於高校財務審核工作量激勵方案的探析 李彩霞,羅曉鎧
價值鏈管理在企業集團財務控制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高瑛
房地產財務管理風險及控制 劉怡
淺議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及對策 鮑依梅,朱欣欣,傅銀芳
計算機在銀行審計中的應用分析 高文國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問題及對策 雷彥儷,林晶
電子商務環境下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李娜
淺析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利弊 李瓊香
新形勢下「營改增」對企業集團財務風險管理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王璽凱,王正,王義茹,孫銘澤
淺談如何改善中小企業財務管理 傅銀芳,鮑依梅,朱欣欣
水利建設項目全過程跟蹤審計 崔永霞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 馮春莉
淺談地質勘查單位預算管理 楊曉冰
檢察機關司法會計工作的科學發展 張曉靜
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資產核算管理 陳泓
財務分析在銀行信貸工作中的實際應用 任傑
ETL在新疆油田財務信息系統中的應用 張蓉
淺談信息系統審計 牛婧
旅遊上市公司稅收籌劃及風險防範策略研究 孫陽澤
淺論預算會計信息失真及其審計對策 秦忠
我國小企業會計准則實施問題研究 樊靜薇
關於國有企業集團財務制度執行的思考 高建勇
會計目標與會計環境邏輯關系剖析 韓曉慶
公司管理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研究 姜娣
「營改增」對物流企業的稅負影響分析 金任茜
省級直管下的財務保障機制應堅持的幾個原則 湯春嬌
對城際軌道交通項目建設資金管理的思考 楊紀漢
淺議如何加強醫院財務內部控制 郭世英
現代企業成本管理方法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 姜瀅
淺析現金池模式在資金集中管理中的應用 何海軍
分析電力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郭英男
完善基金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保障醫保基金合理運行 侯曉勇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集中核算財務管理問題及措施 徐明彥
淺談采購過程中財務風險的管控 張毓芳
淺談信息系統在醫院財務管理中的運用 俞澤青
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與會計改革問題研究 趙子越
試析完善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若干思考 高小平
上市公司現金持有行為分析 紀超
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應用框架研究 呂濤
貨幣供應量對股票價格影響的實證研究 陳俊,杜歡
企業預算管控問題及策略探析 王鵬
公路施工企業加強資金管理的方法探討 馮國艷
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解讀 李慧
網路經濟時代企業財務管理創新模式探究 劉昱彤
現代財務會計發展趨勢淺析 孟瑞
加強醫院財務管理的思考 王玲
關於鐵路運輸費用營改增後對企業的影響 王晟
工業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吳娟
論電算化發展對提高財會人員綜合素質的必要性 張筠
淺析財務內部控制 朱爽
反傾銷成本會計問題研究 鮑琳
基層行政事業單位公務接待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陳雯
公司投資項目利潤率的估算方法 陳穎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的風險管理研究 郭茵琳
對企業盈餘管理的思考和分析 李瑞紅
探討企業合並報表理論的比較及實務選擇 林亞文
對企業現金流量數據優缺點的分析與研究 童雪玲
淺析監獄財務信息化建設 王惠
探討事業單位和企業在會計財務處理的異同 韋佩舒
節能服務公司稅收籌劃設想 楊華
談營改增對監理服務業的影響和建議 張榮
交通運輸行業內營業稅改成增值稅的重要性 王滌飛
房地產企業經營管理決策中稅收籌劃的應用 安宇宏
淺析中石化企業會計核算的問題與對策 劉亞麗
淺析企業現金流量管理與風險防範 邢桂雲,張艷平
思考企業在工作實踐中的預算管理 衣華
解析醫院會計制度的改進和完善 周文清
淺談行政事業單位閑置報廢資產的處置 董曉娟
論企業風險財務管理體系的構建 吳偉文
充分發揮財會職能作用提高醫院經濟管理水平 黃琴
淺談新形勢下的郵政企業財務管理 潘小紅
郵政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建設探析 王虹
基於公司治理結構視角的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綜述與啟示 吳佳佳
中小企業內部審計外包形式選擇問題淺析 徐超
關於中小企業資金管理問題的思考 張小雲
社會保險財務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應對策略 張星
國有企業會計成本控制問題探究 祝福冬
企業集團公司資金集中管理的利弊及對策研究 高馳
淺析集團型企業資金集中管理模式 劉華偉
「數字遺產」稅收征管的初步探究 白方紅
關於鐵路企業集團資金集中管理模式的思考 耿煜
「營改增」對建築業的利弊影響及對策芻議 胡淑紅
加強基層事業單位會計工作芻議 史明霞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新准則下的應用--以萬科集團為例 謝瓅,林婉瀅,王聰,史堯磊
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幾點思考 許亞軍
創業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影響因素探究 閆紅
住房公積金支持保障房建設的風險及其應對 角家能
資產減值准備的相關問題分析 王星懿
企業預算管理信息化探討 張艷秀
我國新一輪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路徑探析 雷茜,陳斌,趙鴻鑫
淺談會計管理職能的發揮 陳靜
論企業供應鏈資金管理評價的財務指標體系構建 王志龍
淺談如何加強醫院財務全面預算管理 章凱琴
關於我國基金管理與審計監督研究 孫映英
關於企業並購中的財務問題研究 鄭東華
從「中國大媽」被套論我國黃金投資理財市場發展策略 唐紅亞
淺談小微企業銀行信貸融資困境原因與解決措施 嚴逸舟
國內商業銀行信用卡風險管理研究 何馳
網路金融風險管理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何昕
村鎮銀行代理清算業務發展瓶頸與建議 何燕
當前銀行信貸風險與防範 常軍
我國當前金融協調問題及改進措施 吉香麗,田珍榮
郵儲銀行小額貸款業務發展現狀與路徑選擇探討 李健平
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問題分析 李明軍
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功能的認識 田珍榮,吉香麗
房地產信託業務的風險控制要點 馮印
電子銀行的風險與控制 鄒德娟
淺談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 韓愛武
現代支付系統運行下基層國庫潛在風險及防範策略 鄒曉雲
企業融資困境分析及破解措施研究 李莉
促進民間借貸規范化的策略研究 張健
淺析小微企業融資難 金小青
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問題研究 湛承梅
我國政府對金融安全的影響和維護 劉歡
商業銀行間「錢荒」成因及其啟示 陳雲萍,卞澤陽
大力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打造資本節約型上市銀行 麻瑩
基於互聯網金融的TSU BPO貿易融資淺析 鄭耿
關於特變電工股票市值影響因素的模型構建與檢驗 銀建華
國內外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政策比較及啟示 李銀平,於金海
滬深300股指期貨價格發現功能實證研究 許堅,朱曉陽
淺析高速鐵路BOT融資的問題及對策 林靜遠
淺析當代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結構關系 鄧文君
淺談信息化在金融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及創新 何靜
銀行業房地產信貸的風險與防範 周琳玉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研究與分析 周子凱
經濟全球化視野中的國際金融危機 廖偉
互聯網金融對建行的影響分析以及對策研究 趙越
地方性融資平台的風險分析與應對策略 李連偉,顏廷亮
中國銀行與民生銀行並購後的經營績效研究與比較分析 曹坤婧,薛明珠
基於微型企業貸款機制的中小企業融資發展研究 鄧永平
民營經濟金融服務需求差異性問題研究 瑞啟光
探討大數據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意義及應用 歐金
從經濟角度看比特幣 付子豪
北京市誠信體系建設法律規范研究 姚銀銀
論工傷待遇與民事損害賠償競合的法律適用 姚秀盈
新形勢下改革減免稅備案制度的分析與探討 丁海燕
探析我國房地產金融風險的法律規制 謝昆諭,劉玉蘭,楊倩
新形勢下電力企業依法治企的思考與探索 龐傑,郭文羽
汽車租賃企業發展的問題及建議 胡燕玲
統籌城鄉發展視域中大眾體育長效實施機制及評價研究 蘭健,徐彬,郭傑
優化糧食品種結構,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王春霞
媒介體育的演化與作用機制研究 許曉峰
城市郊區旅遊市場的現狀與分析 閆東梅
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例展望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應用 李楠
論黃河水利旅遊發展策略 葛穎
省域經濟的產業專業化集聚與產業多樣化集聚研究 白玉潔
體育媒介奇觀理論問題初探 許曉峰
新險種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程金虎
淺談如家快捷酒店服務營銷戰略 韓鑫,陶勇
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宋玉娥
我國各地區商品房銷售水平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宋晨靜,趙衛軍
維克里拍賣原理應用於網上拍賣的可行性分析 朱麗萍
基於開發葯用經濟價值的蕎麥黃酮復合物急性毒性實驗 姜妍,金玲,王妍,高福佳,韓淑英
試析創新視角下證券行業風險管理 張小松
我國綠色食品營銷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 李偉
我國旅遊產業創新與思考 張銘
陝北清澗紅棗的營銷與定位 楊娜
基於開發產業化的蕎麥黃酮復合物對細菌性陰道炎療效評估 姜妍,金玲,王妍,高福佳,韓淑英
簡論我國道路交通的發展 段俊
探索瀝青路面公路施工技術 張林章
我國電線電纜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李聃,羅玉清
居民生活用水實行階梯水價的效果分析 孟書宇,劉鑫鑫,車尊岳
淺談水利工程的環保設計 方大轉
淺析新經濟形勢下中國煤礦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李慧
中石化並購雷普索爾案例分析 李彥
淺談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設計原則 周桃志
水利投資的發展路徑分析 邱浩
數字簽名在4G系統中的應用及實現過程 葉書凱
一鍵控制方式在ZB45型硬盒包裝機空車運行的應用 白波
淺析我國醫葯物流現狀 王亞青
淺談我國保險資產證券化的發展 楊可言,孔凌曦
YJ27接裝機水松紙抬紙輥驅動氣缸定位軸的改造 申飛
關於海外代購行業的幾點思考 郭雨萌
應用科技大學建設下土木工程專業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薛智升
微觀經濟思想史學習心得--從馬歇爾到凱恩斯 李文一
關於大學本科財務管理專業人才應用能力培養的研究 朱欣欣,傅銀芳,鮑依梅
關於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新校區人文景觀建設的幾點思考 楊文超
新形勢下人才「回爐」高職院校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 柳興國,吳娟
淺析計算機英語開放式教學方法 徐鐿聞
以新公共藝術發展帶動城市升級 王曜
高職《會計電算化》課程崗位情境化形成要素分析 鄒萍
大學生體育俱樂部的發展研究 於洪濤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長效機制構建探析 向凱英
體育教學中的語言研究 鄭華艷
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跨文化問題探究 王昕
論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的商務英語專業的優勢與機遇 邊莉娟
論商務英語專業建設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所起的經濟作用 高於
如何培養商務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吉麗芳
淺談學好《審計學》的有效途徑 史可
解析銅仁地區旅遊文化經濟圈的構建 龍建輝,彭虹
淺析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布局調整政策及其影響--基於公共選擇視角 何娟,蘭舟
論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任立媛
促進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策略探究 李君艷
從粉條產業轉型升級研究縣域經濟發展 楊娜
成渝城市群產業結構的發展研究 張芮琪,藍玉良,戴寧益,胡禕秋,陳宵雅
公共選擇下的山區農村經濟協同發展問題探析 秦學春
我國區域經濟政策創新研究 王洋,任艷
渝東南鄉鎮企業產品開發創新策略 周奇鳳,張雲逸
加強創業孵化器建設,推動海西經濟發展 郭皓丹
鄭州市電子廢棄物環境管理研究 張霞
四川人口老齡化研究 周力
淺談番禺區加快時尚創意都會區建設的若干策略 王賢錚
山西煤炭資源型經濟轉型的研究分析 曹文玉,宋曉晨
強化新疆地州署府城市功能的幾點思考 譚永羨
影響內蒙古能源消費結構均衡程度的主成分分析 頓楠,徐傑
淺析地方政府性債務的成因與建議 郭海霞
基於產業升級背景下的虎門電商產業帶模式的幾點思考 李葆華
河北省城鄉居民婚姻質量與安全感的關系研究 馬紅霞,劉艷
經濟下行壓力下山西緩繳社保費的思考 陳健輝,李岩瓊
襄陽休閑旅遊發展研究 何珍
遼寧省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發展研究 劉芷杉
深度開發江西韓國入境旅遊市場的策略 馬鑫
宜興市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與對策 史雪霞,顧樂平
江蘇省農民收入區域差距問題淺議 陳州
平頂山市城市居民住房現狀及需求調查分析 董亞瓊
河南省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實證研究 李琰
陝西煤炭行業發展現狀、展望及金融支持策略 張磊
淺談尤溪縣價格認證的現狀及思考 林興
銀行理財產品的需求分析--以無錫市為例 錢韻
淺議廣東省征地補償安置政策措施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劉菊鮮
地方債務規模與地區生產總值及實際利率關系的實證分析--基於山西省1990-2012年數據的協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田鑫
基於SCP分析框架的青海清真食品產業研究 吳曉東,徐必維,朱婧
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度的影響機制和提升對策研究--以蘇州為例 徐弼昉
化肥施用量對吉林省糧食產量的影響研究 張明旭,趙海英,王小禹
關於北碚區靜觀鎮農戶臘梅種植行為選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羅俊
信息化在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以廣西為例 覃冠玉
貴州民營企業轉型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張瀟淼
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國際借鑒 朱珂宇
芻議加快發展修文農產品加工業 陳飛
基於LMDI方法的陝西省碳排放影響因素分析 蘇瑛,雷社平
實現本溪「調結構、穩增長」的現實思考 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