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股票投資案例分析
『壹』 「亂世索羅斯,太平巴菲特」,兩位股神投資理念有何異同
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是拿長線,他看中的是這個公司的成長價值。巴菲特購入股票可能會持有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等到他認為股票的價值達到他預想的高度了,就會把股票拋出去。按照股市的投資理論,巴菲特屬於基本面的分析高手。
第2次就是做空英鎊,當時很多人都不看好英鎊貶值,只有索羅斯堅持自己的觀點。於是他集結大量資金做空英鎊。結果當然不出所料,英鎊大跌。
索羅斯也有失敗的時候,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索羅斯只在有時機的時候才出手。按投資分類來看,他應該是做短線的。
這兩位都是投資天才,只不過巴菲特更穩,索羅斯更激進而已。不同的投資方式也反映出人的不同性格。
『貳』 財務管理專業,案例分析, 1,李嘉誠的經營理念及其合理性 2,從巴菲特身上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
李嘉誠的經營理念
——「誠贏天下」
1、做事先做人,會做人才能成大事; 2、誠贏天下,要立事先立信;
3、善謀人脈,人脈決定財脈,財脈決定命脈; 4、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5、年輕人,要把吃苦當成吃補; 6、人家做8小時,我就做16小時; 7、成功10%靠運氣;90%靠勤奮。=
在李嘉誠的這七條理念中我們可以看出李先生對於誠信的看重。 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誠,不足以動。以信論商,誠贏天下。 「信」不成人不立。由此可見,誠信是人立足的根本。
案例1: 「股神」巴菲特的6大投資良策
巴菲特創造了前無古人的投資成績,他的投資成績每年平均復息增長24%,保持達三十多年之久。假如你在1956年將一萬美元交給他,今天這筆錢已超過一億四千萬,當中已扣除了所有稅收和有關一切的交易費用。
二十多年來,由巴菲特主持的投資,有二十八年成績跑贏標准普爾五百(S&P
500)指數。大家不要以為標普表現不濟,事實上該指數過去的回報,保持在10%左右復息增長,這個投資成績比很多基金的表現還要優勝;對大部分投資者來說已是非常滿意的數字了。但是巴菲特的表現,拋離標普五百一倍半在增長,真令人驚訝!真令人佩服。
現在巴菲特的投資王國以股票形式在紐約交易所掛牌,名為巴郡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是全世界以每股計最貴的股票,時值每股美元七萬五千左右。不少人以擁有巴菲特的股票為身份的象徵,以每年春天能前往奧馬哈開股東大會為樂,以每年巴菲特有份撰寫的年報為投資界的「聖經」。所以,巴菲特是世上最成功的投資者,股神之稱,實至名歸。
比起很多著名甚至取得諾貝爾獎的投資理論,如隨機漫步理論(random walks)、有效市場假設(the effcient market
hypothests)和資本產定價(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等學說,股神的投資理論要簡單得多,而且多了些實用性,其精髓在於挑選優良及價值(value)的股票買入(buy),然後長期持有(hold)。
一、集中投資:巴菲特的意見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幾家公司上,合理的數目是十至十五間。如果投資者的組合太過分散,這樣反而會分身不暇,弄巧反拙。
巴菲特認為要選出最傑出的公司,精力應用於分析它們的經濟狀況和管理素質上,然後買入長期都表現良好的公司,集中投資在它們身上。對於分散投資,股神說:「分散投資是無知者的自我保護法,對於那些明白自己在干什麼的人來說,分散投資是沒什麼意義的。」
二、挑選價值股,不懂永不做:巴菲特的投資成績,在1999/2000年度一度落後於大市,當時由於股神表示不懂科網、不懂電腦軟體的未來發展和不懂半導體是什麼而拒絕買入高科技股。有人更以此攻擊股神,「老態龍鍾」、「與時代脫節」和「風光不再」等等的評語都套用在他身上。
結果隨著科網泡沫的爆破,再次證明股神是對的,這說明了股神只會買入自己能夠了解的公司股票。
三、戰勝心魔,理性投資:很多研究都指出,決定一個投資者成敗的關鍵之一是性格。
股神的心得是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和貪婪。在經過深入了解和研究後,找到了買入股票的真正價值後,就不要理會它短期的價格波動。因為市場上充斥著太多不理性的投資者。遠離市場(紐約)是股神的選擇,這是為了「旁觀者清」。巴菲特的理論是:「設法在別人貪心的時候持謹慎恐懼的態度,相反當眾人都小心謹慎時,要勇往直前。」事實上,短線的股價經常都不可理喻。
3,可分散風險和不可分散風險,現實中的體現
多元化經營的陷阱何在:
(一)多元化生產經營的理論基礎多元化經營實際上是證券投資組合理論 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應用,因而,證券投資組合理論是多元化經營的理論基礎。 證券投資組合理論認為,金融資產投資組合可以由一種以上的金融證券構 成。投資人可以通過持有多種不同證券的方式,將隱含在個別證券中的風險分散 掉,但存在於證券與證券之間的共同風險則無法分散。通過多角化投資來分散的 個別證券風險,稱為可分散風險(或非系統風險)。至於那些無法用多角化投資分 散的風險,稱為不可分散風險(或系統風險)。當這一原理應用到企業生產經營活 動時,即為企業的多元化經營活動。 然而,證券組合投資具有其特定的條件,如果不加分析地盲目應用,必然陷 入多元化經營的陷階一喪失核心競爭能力、資金短缺和協調困難、財務失控。
(二)多元化經營與核心競爭能力的矛盾 運用證券投資組合理論進行分散風險的要點之一在於,只有非完全相關的 證券所構成的投資組合方可分散部分投資風險。這項原理應用於生產經營活動時, 就要求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放棄部分原有業務(甚至可能是核心業務)的基礎上從 事與原有業務不相關的陌生業務。可滿足這一要求的結果有時不僅不能降低風險, 反而會把原來的競爭優勢喪失殆盡。這與多元化經營的目的相矛盾。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利潤、市場份額、競爭優勢、核心能力等因素中, 對企業影響最深遠的是核。動競爭能力,即企業面對市場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 企業核心能力是企業的一項競爭優勢資源和企業發展的長期支撐力。它可能表現 為先進的技術,或一種服務理念,其實質就是一組先進技術和能力的集合體。盡管 企業之間的競爭通常表現為核心能力所衍生出來的核心產品、最終產品的市場之 爭,但其實質歸結為核心能力之間的競爭。企業只有具有核心競爭能力,才能具有 持久的競爭優勢。否則,只能「曇花一現」。企業一時的成功並不表明企業已經擁 有了核心能力。企業核心能力要靠企業的長期培植。 在企業的經營中,獲取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基本途徑有:內部管理型戰略 和外部交易型戰略。企業內部管理型戰略是一種產品擴張戰略,在現有資本結構 下,通過整台內部資源包括控製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開發新產品等,維持並發展 企業競爭優勢,橫向延伸企業生命周期線。內部管理型戰略通過企業內部的力量 培植、鞏固和發展企業核心能力,創造競爭優勢。外部交易型戰略是一種資本擴 張戰略,通過吸納外部資源,推動企業生命周期線的縱向延伸。外部交易型戰略可 以藉助外力來培植、鞏固和發展企業核心能力,創造競爭優勢。企業經營的精髓 就是內部管理型戰略和外部交易型戰略的有效應用。從國際上所有著名企業的發 展可以看到,企業在其持續經營和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在綜合運用這兩種發展 戰略。 內部管理型戰略與外部交易型戰略只有共同作用於企業,通過有機配合、 有效運用,才能使企業生命周期曲線不斷得以延伸,核心能力得以鞏固和發展,競 爭優勢將持續存在。否則,企業就難以維持原有的競爭優勢,更不可能培育出可以 長期擁有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 由此可見,企業應該根據其所擁有的核心能力和競爭優勢作出是否採取多 元化經營的策略。
『叄』 請大家給我推薦一本寫國外股票案例分析的書啊
劉建位的<巴菲特股票投資策略>裡面有一些關於巴菲特買賣股票的案例,不知是否是樓主想要的,我也只能提供這些了.
『肆』 巴菲特投資生涯中最精彩的案例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後,巴菲特再次以他標志性的資本運作吸引了市場的關注,這一次,他的目光停留在能源業。
5月24日,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薩威公司旗下的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宣布,將以94億美元從蘇格蘭電力公司手中收購美國西北部最大的電力供應商——太平洋公司。此次收購是自1998年買下通用再保險公司以來,巴菲特最大一筆的買賣。根據協議,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將支付給蘇格蘭電力公司51億美元現金,其餘43億美元將轉化為凈負債和優先股。交易完成後,蘇格蘭電力公司將向股東派發45億美元的紅利。擁有太平洋公司後,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可將其在美國6個州的160萬客戶擴展到俄勒岡州和猶他州,並將打造一個年銷售額超過100億美元的能源巨頭。
「股神」的再度出擊一石激起千層浪,好事者不無居心地宣稱:巴菲特的投機回合回來了。表面上看,巴菲特在國際油價一路狂飆、能源危機一觸即發、供給沖擊卷土重來、滯脹魅影若隱若現的微妙時點染指敏感的能源業,的確有點跟風炒作的嫌疑。而最新經濟數據顯示,能源市場回暖讓這種嫌疑似乎得到了更多時效性的支持。在美國勞工部5月18日公布的報告中,美國4月份的CPI上升了0.5%,升幅高於經濟學家預期的0.4%,通脹抬頭的原因是4月份美國能源價格上漲了4.5%,為2003年3月以來的最大月增幅。
但深入分析,巴菲特進軍能源業並不能算是追漲殺跌的投機行為,本質上看,這不過是巴菲特美妙投資的最新案例。投資和投機這兩個不易分辨但又迥然不同的經濟概念,在巴菲特的哲學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和區分。
首先,投資看重的是長期內的穩定回報,而投機僅僅是短期內對風險因素的技術性套利。如果巴菲特在原油期貨市場上一擲千金、幾進幾出獲取巨額利潤的話,那麼這種榨油機式的行為絕對可以說是對能源市場的投機。但事實卻是巴菲特並沒有試圖利用能源衍生金融產品的價格波動而牟取暴利,而是通過投資、經營基礎產業的形式增加能源市場的供給,以促進能源市場價格穩定的手段謀求長期的、整體行業的成長性獲利。這種目光長遠的投資戰略絕非鼠目寸光的投機把戲。
其次,投資追求的是「雙贏」發展路徑,而投機在利用風險的同時,創造了更多的經濟不確定性。能源市場近一年來的價格波動,用市場眼光來看就是「供不應求」的直觀體現,巴菲特進軍能源行業無異於給「看不見的手」提供了助力,供求在趨於平衡的過程中不僅減輕了能源風險的負面影響,也給巴菲特旗下公司的成長創造了合意的外部環境。而投機勢力擅長的不過是損人利己的方式,在推波助瀾、興風作浪獲得暴利之後抽身而出,只留下身後滿目狼藉的一池碎萍。至少巴菲特從來沒有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市場的崩潰和大多數人的痛苦之上,這一次也不例外。
其實,新近進軍能源業不過是巴菲特哲學的一個最新範本罷了,以「股神」著稱的巴菲特曾將其在股票市場的「生財之道」總結為:「當我投資購買股票的時候,我把自己當作企業分析家,而不是市場分析家、證券分析家或者宏觀經濟學家。」巴菲特從不名一文到富可敵國,自始至終總是在資本市場上尋找著價值被低估的股票,而他對利用技術分析、內幕消息進行投機總是不屑一顧,這種可以稱之為過於自我的投資理念卻讓他長期獲利。
巴菲特在股市的成功,依仗的是他對「基本面」的透徹分析,而非對「消息市」的巧妙利用。正是因為有巴菲特這樣「老實本分」的投資者,正是因為市場對巴菲特理性投資行為的高額回報,使得美國的資本市場成為世界上最穩定、最成熟、最有活力的金融市場;作為經濟「晴雨表」的美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健康,反過來又對經濟產生了良好的反饋作用,成為美國經濟長期保持強勢的根本保障。
因此,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一個穩定的資本市場,穩定的資本市場認可的是理性的投資行為。世界上各個角落裡發生的金融危機,都從反面證明了一個以投機為主流的資本市場只會有短暫的「虛偽繁榮」,長期內的金融動盪將會讓整個國家經濟遭受致命傷害。
巴菲特說過,「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時候,你才知道誰一直在游泳。」大浪淘沙之後,市場認定的王者是巴菲特,《財富》雜志就曾將其評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人,而巴菲特的簡單哲學告訴我們:投資不是投機,這才是成熟市場的成功之道。
『伍』 求 巴菲特購買我國內地股票的案例及分析!~~
中石油
巴菲特在2003年4月開始,逐步吸納中石油股份(H股),累計買入23.84億股,08年金融危機前成功出逃。
買入時機
買入時,市凈率1倍,市盈率8倍,股息率6%,有極大的安全邊際。 且當時正在SARS期間,香港指數大幅下跌,石油價格在25美元左右,被極大的低谷。
等待持有
中間波動期間,巴菲特一直沒有操作,從03年5月到07年6月,4年多,巴菲特一直沒有操作。
賣出時機
賣出時,市凈率3.5倍,市盈率約17倍,賣出價格在11~15港幣/股,之後,中石油H股創出20.25港幣的歷史最高價後一路下跌。
當時背景是次債危機愈演愈烈,迅速蔓延,且中石油新發A股,當時石油價格大漲。加上2007年8月,中國外管局宣布了「港股直通車」計劃,港股大漲,香港恆指23000點。
這些都說明當時市場處於高位。
最終,巴菲特成功投資中石油。
『陸』 有沒有人知道巴菲特的幾個經典投資案例
======================
巴菲特的經典投資案例詳見《投資聖經:巴菲特的真實故事》,可到下面網址查看:
http://finance.sina.com.cn/nz/bftstory/index.shtml
美國資深金融記者安迪用一個證券投資者的目光,將巴菲特66年的傳奇投資生涯,用200多個真實、生動的故事,樸素的語言,寓理於事地娓娓道來,在閱讀時令你愛不釋手的同時,使你倍感此書投資哲理的可讀、可懂、可信、可學。該書深受廣大讀者的推崇,被美國廣大投資者譽為「具有永恆價值的股票投資聖經」。巴菲特本人也非常喜愛此書,他讀完全書後,曾讓助手主動與安迪聯系,親自參加了該書的簽名售書活動。
======================
摘錄其中一節:
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公司的情況
就在巴菲特准備購買價值10億美元的可口可樂股票,從而創下股票市場又一歷史記錄的前夕,他接到了可口可樂公司總裁唐.基奧(Don Keough)的一個電話。
聖母瑪利亞(橄欖球隊)理事會主席唐.基奧回憶說:「我問他一切可好,我說『沃倫,你有沒有買可口可樂股票?』」
「他滿懷激情地做了肯定回答。」基奧是一位備受歡迎的業余演講者,並因此而名聲在外。
唐.基奧接著說:「我們通話後不久,就有報道宣稱說沃倫購買了股票。通過推理,我們也斷定有人在買我們的股票。」話語之間暗示出,可口可樂公司的人們按照股票交易的模式可以推測出這個結論。
「(自從1987年股災之後)當股票市場從低谷開始回升時,一位來自中西部的不知姓名的證券經紀商開始了時不時地購買行動。1988年秋某一天,前任可口可樂公司主席羅伯托.高澤塔(Robert Goizueta)和基奧正在研究可口可樂公司股票走勢,突然間,基奧恍然大悟。他告訴高澤塔說:『你知道嗎,很可能就是沃倫.巴菲特。』」
「我們知道他對可口可樂公司一向都很感興趣,」基奧一邊說一邊又提及到,「1985年可口可樂公司推出櫻桃可樂時,巴菲特成為美國櫻桃可樂頭號愛好者。」
「他確實清楚的了解我們。而且是一個極棒的董事會成員。他了解這個公司,了解公司的財務數據。他是一位既了解情況又在發揮積極作用的董事。他對全球注冊商標的內在價值有著清晰而深刻的認識。」
在巴菲特先生購買可口可樂股票之後,基奧先生又有何舉動呢?這位原本在30年前就有機會加盟巴菲特合夥公司而卻拒絕巴菲特邀請的基奧說:「在他購買可口可樂股票以後,我終於成為伯克希爾公司一名小股東了。」
基奧感慨道:「真希望那個時候我投資入股了。」如果當時他這樣做了,巴菲特會把他當初讓基奧投入的5000美元升值為6000萬美元。你別不信,真是這樣!
基奧,1958年出生於依阿華州蘇城,父親是一名牧牛人,母親是愛爾蘭籍美國人。他畢業於克萊頓大學,在校時曾是一位出色的辯論手。後全家遷居奧馬哈的法納姆大街,與巴菲特家正對門。
巴菲特說,基奧出色的個性魅力是吸引他巨額投資可口可樂公司的一個原因。
基奧曾在奧馬哈剛創辦的一家電視台工作過一段時間,解說WOWT-TV的足球比賽節目,並在此期間結識了約翰尼.卡森,後來結識了投資經紀人沃倫.巴菲特。此後,基奧辭去了電視台的工作轉而來到黃油-堅果咖啡製造商帕克斯頓-加拉弗公司從事廣告工作。
斯旺森家族收購了這家公司,並將其重新命名的「斯旺森食品」賣給後來被可口可樂公司收購的鄧肯咖啡公司。
這個把可樂作為自己飲食結構一部分的可口可樂先生,也成為了巴菲特誠邀許多人加盟巴菲特合夥公司的一個人。盡管基奧較晚時才與巴菲特共同投資,但他早以另一種方式參與其中了。基奧解釋說:「我和妻子米凱當初在奧馬哈結婚時,曾購買過由布魯姆金夫人經營的內布拉斯加傢具公司的傢具,它是伯克希爾公司下屬的一家子公司,而我們結婚到現在都40多年了。」
基奧說:「我已記不清當初我們彼此介紹時的情景了……那時巴菲特大約25歲,我大約30歲。」基奧已無法准確地回憶起他是如何認識巴菲特的,只記得他們曾做過鄰居。
「他還是原來的他……就是你所看到的。他的價值沒有變,他的故事並非是金錢,而是價值,人們應該了解他的價值所在……正如巴菲特在1991年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年會上,當他被問及有關選擇終生事業的問題時,他是這樣回答的:你要熱愛你的工作,並全身心地投入。」
銷售碳酸飲料的基奧以及後來的化學工程師羅伯托.高澤塔,他倆是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共事的,並在管理層上迅速發展。高澤塔是在1954年看完一則招聘雙語化學工程師的廣告後加盟可口可樂公司的。
1980年2月14日的晚上,在曼哈頓的「四季飯店」,為可口可樂公司主席保羅.奧斯丁舉辦的生日晚會上,他們倆人作為競爭對手來給奧斯丁祝壽。
基奧對高澤塔說:「你我各有千秋,不相上下,沒有人知道事情會如何發展。讓我們晚上好好地休息,無論誰是最後的勝利者,都要鼓勵對方迎頭趕上。」
高澤塔後被提升為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他和基奧共同負責管理的團隊現在成為美國商業界高級管理團隊的楷模。1993年退休後,基奧擔任了艾倫投資銀行總裁。長期嗜煙如命的高澤塔於1997年10月18日死於肺癌並發症。高澤塔去世時,《亞特蘭大憲章》(1997年10月19日)整版報道了他一生的經歷。其中引用了巴菲特說過的這樣一句話:「他為公司留下最寶貴的遺產,是他精心挑選和培育的公司未來的領導班子。」
高澤塔去世後不久,道格拉斯.伊威斯特接替了他的職務,領導公司度過了重重危機。兩年後,由道格拉斯.戴福特接任。
可口可樂公司在2000年10月23日發布一個公告,基奧准備以高級管理部門顧問的身份重新加入公司。
戴福特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說:「盡管基奧於1993年退休了,但是,在許多重大決策上,我依然與他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就如同公司董事會成員一樣。」
(摘自《投資聖經:巴菲特的真實故事》 中國與世界500強企業發展研究基金會籌委會供稿)
==================
『柒』 什麼是巴菲特經典投資案例
巴菲特投資策略的美妙之處在於它們並不是什麼高端技術,而是運用常識、信息和每個人都可以掌握的投資技巧。在《巴菲特經典投資案例》中,理查德·西蒙斯深入分析了這些技巧,並向你展示如何在你的投資組合中予以運用。本書的核心部分是一系列深入剖析的案例,引領你感受貝克夏·哈斯維公司和巴菲特的投資決策過程。這種互動式的案例分析涉及的公司包括可口可樂、吉列、迪斯尼、美國運通、富國銀行,案例後還有練習題供你檢驗自己的理解程度。《巴菲特經典投資案例》分析和展現了巴菲特對公司及股票進行考察的主要因素,還介紹了非常實用的巴菲特進行重大投資決策的計算方法。通過體驗這些成功的喜悅與失敗的教訓,你會逐漸領悟到投資大師的投資技巧和洞察力,並將其運用於你的投資實踐中。
『捌』 我需要對巴菲特價值投資理論的質疑和他投資失敗的案例
巴菲特犯下的錯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是縱橫市場近四十年,戰果輝煌的投資大師巴菲特,也曾遭遇難堪的挫敗。根據紀錄,
他歷年來在柏克夏海瑟威公司股東會上總共承認做下六項錯誤的投資決策。不過盡管如此,他仍慶幸自己不曾犯下他最擔心的錯誤
:聲譽的受損。
巴菲特的六大錯誤投資是:一、投資不具長期持久性競爭優勢的企業。一九六五年他買下柏克夏海瑟威紡織公司,
然而因為來自海外競爭壓力龐大,他於二十年後關閉紡織工廠。
二、投資不景氣的產業。巴菲特一九八九年以三億五千八百萬美元投資美國航空公司優先股,然而隨著航空業景氣一路下滑,
他的投資也告大減。他為此一投資懊惱不已。有一次有人問他對發明飛機的懷特兄弟的看法,他回答應該有人把他們打下來。
三、以股票代替現金進行投資。一九九三年巴菲特以四億二千萬美元買下製鞋公司Dexter,不過他是以柏克夏海瑟威公司的股票來代替現金,
而隨著該公司股價上漲,如今他購買這家製鞋公司的股票價值二十億美元。
四、太快賣出。一九六四年巴菲特以一千三百萬美元買下當時陷入丑聞的美國運通五%股權,後來以二千萬美元賣出,若他肯堅持到今天,
他的美國運通股票價值高達二十億美元。
五、雖然看到投資價值,卻是沒有行動。巴菲特承認他雖然看好零售業前景,但是卻沒有加碼投資沃爾瑪。
他此一錯誤使得柏克夏海瑟威公司的股東平均一年損失八十億美元。
六、現金太多。巴菲特的錯誤都是來自有太多現金。而要克服此一問題,巴菲特認為必須耐心等待絕佳的投資機會。
巴菲特表示自這六項錯誤的投資行動中學得不少教訓。然而他也指出,這些還不是最嚴重的錯誤。他最怕的是會犯下損及他聲譽的錯誤。
他在一封給柏克夏海瑟威公司各級主管的信中寫道:「我們負擔得起虧損,甚至是嚴重的虧損,然而我們卻負擔不起聲譽的受損,
哪怕只是絲毫的損傷。」
下文是BARFFET自己寫的
現在,我也可以無情地對待自己投資組合中的爛股票。根據自身經驗,我深知它們對投資組合的巨大危害
一個有著25年投資經歷的美國人的痛苦而有益的反思
文/ 編譯:高永宏
如果沃倫·巴菲特在他1989年給股東的信里加上「頭25年犯的錯誤」一條(1989年是巴菲特接手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第25個年頭——譯者),那麼我絕對可以貢獻很多案例——我在從事投資的25年裡犯下了無數的錯誤。
大約10年前,我從根本上改變了自己的投資收益。當時,我仔細地分析了自己的數十樁交易,並且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那麼多投資都失敗了?」 這種反省極其痛苦,但效果很明顯:從此以後,我平均每年的收益超過大盤8.4個百分點。
在數字上打馬虎眼
我的第一個錯誤是沒有精確記錄自己的收益。我總是想:「哦,我的投資收益跟大盤大概一致吧」,但實際上卻不是那麼回事。為了自我安慰,我有時會把某些高度投機性的股票從我的「精神記賬」中剔除。盡管這種事情不常發生,但卻有兩個極其有害的後果:它會讓你自我麻痹地調整自己的投資收益,並且會培養起一種不管不顧的投機傾向。也許精確記錄自己的投資表現最大的好處是:你可以完完全全體會到那種錯誤帶來的痛苦。
沒用的建議
對過去案例的反省中揭示的事實中最重要的是:我投資的成功案例中最有決定意義的點子都是我自己的。簡而言之,如果我接受的建議不是來自一個很好的投資者——至少在過去10年裡不斷地擊敗了大盤的人,那麼,我往往會深陷困境。但如果這些建議得到了沃倫·巴菲特或者馬蒂·惠特曼(Marty Whitman)這樣大師的認可,成功的幾率就較高。而如果一批投資大師都同時一起購買了同樣的股票,成功的幾率還要高。
當然,你還要了解為什麼大師購買了這支股票,他們看中了什麼樣的潛力。你需要做自己的研究,才能了解到自己擁有了什麼樣的股票。原因很簡單:大師們在賣出股票的時候可不會打電話通知你。
拒絕承認失敗
我另一個錯誤是讓自己的情緒左右自己的投資決策。我過去常常堅持拿著失敗的股票,近乎絕望地希望它們有一天可以回到我買它們的那個價位。這叫做「拒絕承認失敗」(get-evenitis)。我打賭你們也出現過這種情況。
投資大師們不會拒絕承認失敗。在某一個時刻,他們只想擁有最好的股票,而買入價格毫無意義。跟我們的劣根性不同,他們認為自己的錯誤也是投資游戲的一部分。而結果是:他們根除了自己身上那種特別想證明自己一開始就正確的那種劣根性。
現在,我也可以無情地對待自己投資組合中的爛股票。根據自身經驗,我深知它們對投資組合的巨大危害。事實上,我甚至都有點矯枉過正,我總是太急於拋掉手裡那些落後的股票,很多時候都出手過早。這個傾向比拒絕承認失敗要好一點,但無論如何,也是個缺陷。當我有辦法克服這點的時候,我會告訴大家。
高買低賣
我現在仍然犯的一個錯誤是在股價被好消息推高的時候買進,被壞消息打壓的時候出。這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但頂尖對沖基金經理的做法恰恰相反。他們都在弱勢的時候買入,強勢的時候賣出。而且,即使他們因為好消息而買進股票,他們也會等待一會兒。例如,一個公司宣布了大利好,他們會等股票從高位回落一兩個點的時候才買進。精明的手法可以讓你每年的收益提高1%到5%。
失敗乃成功之母。仔細地研究自己的失敗並理性地從中學習,你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的投資收益。我應該在自己犯那麼多錯誤之前就學到這一點。
『玖』 巴菲特定律的經典案例
案例一:1995年,維塞爾曼創辦依斯碧斯娛樂公司時,他獨具慧眼地發現,嚴格地說,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專注於生產嬰幼兒的娛樂產品。他意識到,在家長和孩子們的電視節目市場中存在一個巨大的品牌空間。不錯,那時已有了《芝麻街》 ,有了《恐龍巴尼》 ,但它們都不完全適合那些小腦筋剛開始轉、但話卻說不清的嬰兒觀看。
《天線寶寶》是低幼節目,以動畫片為載體,講述四個可愛的外星人(即天線寶寶)的日常生活,主要的收視對象是從12個月大到5歲的孩子。《天線寶寶》沒有明確設定的教育目標,所以它並不是一個教育節目,它只是呈現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發展的有趣經驗。《天線寶寶》的內容極為簡單、安全,而《芝麻街》、《恐龍巴尼》等則放入很多的信息。而低齡兒童「什麼都不知道,就只會玩」,因此,他們創作《天線寶寶》的出發點不是成心想要教孩子什麼,而是讓孩子們感到認同和好玩。
《天線寶寶》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發掘出了「最年輕的電視觀眾」這一市場。案例二:1962年,沃爾頓開設了第一家商店,名為沃爾·馬特百貨。1969年就發展到18家分店,到1992年沃爾頓去世前,他已將其分店網路擴大到1735家,年營業額達400億美元。在短短幾年內,他就超過了美國的大商行凱馬特公司和西爾斯公司,成為了零售行業中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
沃爾頓的成功密訣很簡單:他避開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和城市,而主要在美國南部和西南部的農村地區開設超級市場。並把發展的重點放在城市的外圍,賭博式的等待城市向外的擴展。他這一有著長遠眼光的發展戰略,不但避開了創業之初與實力強勁的競爭對手的拼殺,而且獨自開發了一個前景廣闊的市場。實踐證明,沃爾頓令人難以置信地成功了。
案例三:日本索尼公司創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從一開始經營就立志於「率領時代新潮流」,不落一般企業的俗套。有一次,井深大在日本廣播公司看見一台美國造錄音機,立即搶先買下了其專利權,很快生產出日本第一台錄音機,投放市場後很受消費者歡迎。1952年,美國研製成功「晶體管」,井深大立即飛往美國進行考察,又果斷地買下這項專利,回國後僅數周時間便生產出第一支晶體管,銷路大暢。當其他廠家也轉向生產晶體管時,他又成功地生產出世界上第一批「袖珍晶體管收音機」。這一人無我有,人有我轉的戰略,使索尼的新產品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投放市場,並贏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案例四:美國西南航空公司也是深諳巴菲特投資神髓的。「9·11」事件以來,美國航空業就被破產、裁員等壞消息所籠罩。然而,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卻創下了連續29年贏利的業界奇跡,上季度繼續贏利1.02億美元。能取得這樣的成功,在於西南航空始終堅持「低成本營運和低票價競爭」的策略,在自己競爭對手不注意和注重的地方下功夫,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財富增長點。
西南航空主營國內短途業務。由於每個航班的平均航程僅為一個半小時,因此西南航空只提供軟飲料和花生米,這樣既可以將非常昂貴的配餐服務費用「還之於民」,又能讓每架飛機凈增7到9個座位,每班少配備2名乘務員。
西南航空還避免與各大航空公司正面交手,專門尋找被忽略的國內潛在市場。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後,人們普遍認為總部位於得克薩斯州的西南航空最有條件開辟墨西哥航線,但西南航空抵禦了這種「誘惑」。它遵循「中型城市、非中樞機場」基本原則,在一些公司認為「不經濟」的航線上,以「低票價、高密度、高質量」的手段開辟和培養新客源,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西南航空公司的大多數市場上,它的票價甚至比城市之間的長途汽車票價還要便宜。一些「巨人級」航空公司稱西南航空是「地板縫里到處蔓延的蟑螂」,可以感覺到,但就是無法消滅掉。從成立之初的3架飛機到如今,西南航空公司已擁有366架飛機,2001年載運國內乘客6440萬人次,每天起飛航班約2800架次。西南航空的宣傳小冊子不無自豪地宣稱:不管在美國的哪個地方,只要開車兩小時,就能坐上西南航空公司的航班。
無論是投資還是經營企業,我們都要善於找到自己的財富增長點。隨大流、一窩蜂是賺不到錢的。我們要牢牢記住巴菲特的忠告:在其他人都投了資的地方去投資,你是不會發財的。
『拾』 根據「股神巴菲特」的案例分析如何讓財富增值你所知道的讓錢增值的技巧有哪
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里 巴菲特是長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