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股票 » 鴻海科技股票

鴻海科技股票

發布時間: 2021-04-11 18:02:45

① 鴻海(蘇州)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鴻海(蘇州)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鴻海食品)成立於2011年,公司以中餐標准食材供應鏈運營為經營方式,藉助大物流、大倉儲、全線產品一站式配送、引領餐飲行業標准化。在堅持核心業務的基礎上對研發、品控、信息技術進行深挖,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助力行業整體升級!鴻海食品以葷菜、免洗凈菜、醬料、豆製品、蛋製品、面點類六大系列為主,實踐「四全」服務:1.全線產品提供。包括蔬菜包、葷菜包、醬料包、主材、輔料、日耗品、設備設施。2.全時段套餐設計。包括早餐、中餐、晚餐以及下午茶、特色餐、夜宵。3.全渠道開發。包括商業和非商業部分。4.全面配套服務。包括協助規劃設計、設備配套選型、菜品研發、運營管理指導、培訓體系輸出等。
法定代表人:陳水澎
成立時間:2011-11-09
注冊資本:6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594000212643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蘇州高新區建林路666號二區(出口加工區配套園18、19號廠房)

② 富士康員工為什麼會尋死

一個企業與一個階層的矛盾

http://www.cyol.net 2010-05-25 16:59:37

2010年4月6、7日連續發生的3起「墜樓」及「猝死」事件,至今原因不明,案情撲朔迷離。
富士康旗下幾十萬名生產線工人,偶有突發事件,概率論上講得通。但統計學規律同時也指出,3月份內3起員工跳樓重大死傷事件,4月上旬又是3起惡性死傷事件,企業或者深圳警方簡單的一句「不屬於刑事案件」,已很難讓公眾信服。

強勢、專制如富士康和郭台銘,「低調」如深圳公安局寶安分局,數月來始終未能向媒體敞開懷抱,「不接受采訪」已成為口頭禪;唯死傷者家屬及媒體孜孜以求「真相」。

繼本報1854期《富士康真相》報道推出後,各界反響強烈,本報記者也在就此事繼續追蹤采訪。同時,也期待知情人反饋更多線索,為了正向的輿論認知,為了正向的還原事實!

一個企業與一個階層的矛盾

鴻飛千里,富士則康。

這是富士康科技集團(下稱「富士康」,在台灣亦稱「鴻海科技集團」)最常用來形容自己企業願景的一句話。

但令人尷尬的是,數月來接二連三的員工「跳樓」死亡或重傷事件,讓上述「願景」更像是停留在口頭和紙面上的「願景」。

「富士康的經驗表明它的管理是能夠帶來效率的。其他企業理論上可以向它學習。但是,在員工構成不斷變化的今天,這種管理模式遭遇了挑戰。很重要的原因是員工的訴求與企業的管理產生了矛盾,」張沈偉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這個矛盾現在表現為一個企業與一個階層的矛盾。」

張沈偉是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下稱「三星研究院」)戰略組研究員。2008年6月24日,三星研究院通過調查撰寫了一份名為《富士康的成長與管理模式》的報告(下稱「模式報告」),張沈偉是三名聯合撰寫研究員之一。

軍事化VS「90後」

張沈偉所稱的「一個企業」自然是指富士康,「一個階層」則是富士康生產線上的數十萬名普通工人。據該模式報告稱,2007年時,富士康在中國大陸的員工有75萬人之多;其中「75%具有中專左右學歷,其年齡在16歲~24歲之間」。

也就是說,富士康生產線的普通員工75%以上是「80後」,甚至是年齡更小的「90後」。而這樣的員工主體對富士康過於強調軍事化和執行效率的管理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戰」。已經發生的重大死傷事件中,劉兵21歲,孫丹勇25歲,鄭鑫崧23歲,馬向前19歲,李姓員工20多歲,劉姓湖南婁底員工23歲……

「相對之前的員工,80後、90後可能本身面臨的生活壓力沒有那麼大。」張沈偉分析說,比如,改革開放早期的農民工,農村收入很低,富士康這樣的工作機會對他們來說可以獲得相對穩定的收入,養家糊口的壓力讓他們也比較容易服從,因而比較容易管理。但是,現在的80後農民工,溫飽早已解決,父母也有收入,家庭的負擔可能就沒有以前那麼重,他們不僅追求工資收入,還希望能有一定的休閑娛樂,對時尚新潮的城市生活同樣有追求。「他們的需求中,除了工資外,還包括精神上的很多需求。」

事實的確如此。在網路「富士康吧」,尋朋覓友、呼籲「改革」、「聯合」甚至「罷工抗議」的帖子隨處可見,富康人生活網等關涉富士康員工生活各方面的BBS社區亦有好幾家。富士康的管理層似乎也注意到了員工工作之外的精神生活需求,通過企業內刊等加以調節。

不過讓人遺憾的是,截至本報發稿,該網站的「公司刊物」欄目中《鴻橋》雜志僅更新至2009年8月份的總第167期;而「通路服務」鏈接中的「活動資訊」(主要是推出的新產品)則已更新至2010年3月5日。而對於近期頻發的「跳樓事件」,則無任何資料。

以「快速反應」著稱的富士康生產線,最需要的是可以按部就班、「樂此不疲」的機械、重復勞作。每日12小時、13天休息1天的「無休止」工作,工作中互相不講話,按秒完成工站上一道道最簡單的工序。(詳細報道參見本報4月5日1854期《一名青工和富士康「機器」》)

「我個人認為,80後、90後這些人本身是在相對開放平等的環境中成長起來。他們更加叛逆和獨立,對於軍事化的層級制,可能天生很反感。」張沈偉稱。

但軍人出身的郭台銘,對富士康一直實行高壓的軍事化管理。

在富士康,員工需要遵守保密紀律,一旦機密泄漏,肇事員工以及其所在部門的全體人員都可能受到處分。譬如,在索尼產品生產車間工作的工人如果進入任天堂產品的車間,立刻就會被開除。2009年7月,員工孫丹勇弄丟了一部生產線上的蘋果樣機,在遭遇富士康保安各種審訊、甚至搜查其雲南老家之後,孫丹勇選擇以「跳樓自殺」方式對公司的不信任進行「抗議」。

針對富士康可能的潛在危機,張沈偉在模式報告中提出,富士康的底層員工中,存在極大的不滿情緒;隨著網路的普及和發展,該種不滿情緒很容易通過網路、媒體為外界所知,並對富士康的企業形象產生負面影響。

傳導變形VS疏導缺位

「對於一個像富士康這么大的企業來說,管理幾十萬人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事。採取層級制的、軍事化的制度可能是必須的。」張沈偉認為,這裡面的核心在於,郭台銘講究「獨裁為公」,對中層獎罰分明,這是一個團隊管理的正確策略。不過,獨裁為公、長官第一的思想到了中層與底層員工之間就存在傳導變形的問題。

「高層是知道普通員工工作壓力大的,2007年前後還特別設立了心理輔導室,但事實上,基本沒發揮什麼作用。」一位富士康生產線儲備幹部透露,他在富士康工作兩年多,每天壓力都很大,但從來沒去過心理輔導室。

來自《富士康科技集團2008年社會及環境責任年報》(下稱SER)顯示,富士康為員工設立的溝通渠道包括總裁信箱、員工熱線、工會聯合會3種方式,其中「員工熱線」又包括員工權益質詢、投訴申報、心理輔導3個項目。「集團員工熱線受理來電主要包括勞動關系、工作環境、餐飲食宿、管理體制等方面。2008年度,龍華工廠一處正式立案的案件即有509件。」SER中顯示。但以富士康龍華科技園員工約30萬人推算,509起申訴,這一比率顯然極低。

另外,由於壓力過大、台灣籍幹部(即「台干」)和內地籍幹部(即「內干」)待遇不一樣等問題,也使員工跳槽不斷增加。富士康曾自稱,公司已經有400多名中層幹部跳槽至競爭對手比亞迪公司。

來自台灣媒體的報道稱,富士康是中國台灣地區薪酬待遇最好的IT企業之一,郭台銘為籠絡其核心經理團隊,除了給予豐厚的年薪外,每個入職的經理級管理人員都會獲得相應的股權。每年富士康在中國台灣舉行的年會上,郭台銘都會大手筆犒勞員工,壓軸戲就是抽股票。2009年,富士康雖然增速放緩、利潤降低,但2010年鴻海科技集團總計「抽獎」了市值高達5.24億元的股票,創造千萬富翁13人、百萬富翁50人。

但「內干」顯然沒有這么好的福氣。

「富士康在英國建廠,高管是當地人為主,而在內地,主要還是台灣人。」一位離開富士康的原課長稱,郭台銘意識到了「台干」和「內干」的區別後,開始推行「138」激勵政策,即針對服務公司時間達1年、3年、8年的核心幹部員工執行獎金、補貼、住房等相關福利政策;工作滿8年後的「內干」,可無償獲得公司補貼住房一套或等值的現金。但「內干」在公司管理團隊的信任度、晉升空間以及股票期權的輻射度上,仍與「台干」相距甚遠;更不要說底層員工。

富士康的人力資源結構呈金字塔狀,居於「塔尖」的高管層制定好戰略,中層負責高效地分配和監督任務的實施與完成,底層員工則面臨的是高度分解的、專業化的、重復性很強的高強度勞動任務。

「在富士康工作,會『混』很重要。能力一般不要緊,重要的是和主管領導搞好關系。」富士康前儲備幹部和已離職課長均對記者表明了在富士康生存的第一潛規則。

「我個人認為,軍隊的嚴格等級是軍隊的使命性質決定的。不等級化、嚴格服從化,就可能影響戰鬥力,最後危及的是自己的生命。但是企業與員工只是商業利益關系,而且底層員工獲得的利益是微不足道的,同時這個利益本身對於員工的重要性可能也在降低,這就使員工與企業的利益高度不一致。」張沈偉認,員工的訴求與企業的管理產生了矛盾,靠企業自身來解決,恐怕有很大難度。

「我們應該研究政府在其中能夠起到的作用。比如,戶籍制度改革、員工職業培訓、社會保障等等,都需要政府來做。」張沈偉說。

員工「墜樓」與艱難的真相

「對於墜樓案件的處理,說富士康搞信息封鎖是不對的,富士康做得很公開,兩次新聞發布會,所有目擊證人都叫到現場來讓記者發問——但他們不能證明另有隱情。」深圳一名采訪過馬向前死亡案的記者道出了關鍵。

之後,富士康會將相關問題交由警方處理,警方態度是「經過勘查後排除他殺」,具體的勘查過程及案件細節,則秘而不宣。

現在,申請信息公開,似乎成為馬家的最後一招。2010年4月6日,馬向前家屬向深圳市公安局寶安分局遞交了《提供馬向前第一次、第二次屍檢報告給家屬的申請》和《「馬向前非正常死亡不立案」提出立案復議申請》兩份文件,要求提供第一次、第二次屍檢報告給家屬,以及要求撤消「深公寶不立字【2010】00013號」不予立案通知書,請求刑事立案。

「就算是政府信息公開,也不可能解釋當前富士康頻繁出現的『墜樓』現象,因為企業的信息不公開。也正是這種保密制度泛化的結果,形成了監管的盲區。」關注此案的律師張儀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被「隔離」的家屬

富士康3月份發生的3起被公開的死傷事故,以及4月6、7兩日連續發生的3起「墜樓」及「猝死」事件,至今原因不明,案情撲朔迷離。4月8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再次前往深圳市龍華及觀瀾進行了采訪。

當日下午3:00時許,在龍華人民醫院,記者再次遇到了富士康員工田玉的父親和堂兄。2010年3月17日上午8時許,富士康女工田玉從宿舍樓跳下「墜傷」,記者3月29日第一次見到她時,她正躺在龍華人民醫院(下稱「龍華醫院」)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加強護理病房)。其父親田建黨告訴記者,女兒已於4月7日做過手術,目前正在住院部外五科進行康復治療。記者進去時,田玉緊閉雙眼,身上已裝有物理固定裝置,生命體征狀況尚好。

「富士康一名姓宋的課長承諾說,醫療費他們會負擔,到目前為止,也都是公司在承擔醫療費。但田玉手術期間,公司的領導都沒有過來。」田建黨說,這讓他覺得公司很沒有人情味。

更讓田建黨迷惑不解的是,事件發生半個多月了,公司沒有安排人來說明前因後果,公安也沒有進一步調查——「究竟因為什麼而導致了這樣的事情,仍然沒有搞清楚。我們進不了工廠,甚至連田玉的廠牌、行李都沒有見到過。」田建黨希望等女兒意識清醒後,再慢慢將情況講出來。

像田建黨這樣迷惑的家屬並非個案。

4月8日晚上,記者輾轉聯繫到3月29日「墜樓」死亡的劉志軍的哥哥,對於劉志軍的非正常死亡,家屬也申請了屍檢。期間,劉志軍的哥哥也在旁邊觀看,他說,「比如體表皮膚上有傷痕,但這些問題法醫都進行了解釋,我們找不出可以推翻其結論的有力證據。暫時只能接受。」據劉志軍的哥哥透露,劉志軍的遺體4月9日進行火化,在此之前,富士康已經與家屬達成了撫慰協議,不過,涉及到賠償額等有關協議內容,劉志軍的哥哥表示「不便透露」。

泛化的保密制度

除了家屬不能獲知內情,同一廠區的員工對「墜樓」事件也知之甚少。4月8日下午,《中國經營報》記者在富士康觀瀾科技園進行采訪時,對於6、7日兩天的墜樓事件,其工廠員工絕大多數表示不知情,許多人稱「在車間上班,根本沒法聽說外面的情況」。

在富士康觀瀾科技園的廠門上的巨幅電子顯示屏上,時而亮出紅色的「遵守職業道德,保守商業秘密」這句話。據了解,富士康與蘋果簽訂的合同中一直都包括有保密條款,在協議簽訂後,蘋果的管理人員還常常進行秘密的檢查。這便是富士康實行全廠「信息戒嚴」制度的合理性依據。

據記者了解,富士康廠區內的信息受到最大化控制,廠區內出現任何事件,現場都會迅速被「警衛」封鎖,且不準員工圍觀。「上班時間是不準將頭伸出窗外張望的,否則最嚴重的處罰可能就是被開除出廠。」富士康龍華廠區一名員工告訴記者。

3月31日,本報《富士康真相》報道出來後,許多富士康員工一度通過評論跟帖方式,與記者取得了聯系。但數日之後,記者試圖通過電話聯系一名目擊過4月1日發生在富士康龍華工業區一起工傷事故(傳言未獲官方證實)的基層幹部,該名不願意透露姓名和所在部門的員工回復記者的話卻是:「我有義務和責任為公司的一切進行保密。」

而另一位組長級的女員工給記者的說法是:就像氣象局一樣,知道有颶風又能怎樣,難道告知社會?那樣就會引來更大的恐懼。

富士康一名項目經理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員工墜樓一事與客戶保密協議並無關系,保密協議一般是針對產品的。言下之意,將產品保密協議推衍到整個公司的各個角落,有矯枉過正之嫌。

來源:中國經營報

③ 我是富士康集團鴻海內部職工,公司為鼓勵員工每年都會給我配一些股票,可股票一隻都在跌,這是為什麼

呵呵!開始動援工人買股票。這不是扯淡嗎?最好別買。在等等。即使可以買了,這別買這樣的股票。畢竟你有原始股了。其實也沒有多大用。就是可以優先分紅。出售還有一定的不方便吧!

④ 鴻海集團買了夏普66%的股權包括包括復印機製造技術嗎

包括,鴻海集團買的是夏普集團的66%股權,夏普的復印機製造技術屬於夏普集團。

⑤ 大陸可以買台灣的鴻海集團股票嗎,大智慧客戶端可以查到價格嗎代碼多少

可以通過台灣證券交易所的網站查看有關交易和企業情況。
http://www.twse.com.tw/
或者你也可以通過台灣上市公司資訊網站查看:
http://newmops.tse.com.tw/

⑥ 鴻海集團股票代碼

台灣股票2317

⑦ 廣東鴻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廣東鴻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2016-07-11在廣東省佛山市注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佛山市南海獅山科技工業園A區興旺路5號4樓(住所申報)。

廣東鴻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600MA4URH5661,企業法人郭錦漢,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廣東鴻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電子產品開發,網路工程,通信工程,軟體開發和維護,運輸裝備開發、維修,無人航空設備開發、銷售、維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廣東鴻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熱點內容
台風天什麼股票有影響 發布:2025-05-10 21:35:24 瀏覽:382
炒股軟體里的數據怎麼來的 發布:2025-05-10 21:31:56 瀏覽:232
基金新能源車板塊哪個好 發布:2025-05-10 21:31:06 瀏覽:845
未上市公司的股權有什麼作用 發布:2025-05-10 21:31:06 瀏覽:549
炒股怎麼知道哪個板塊將要啟動 發布:2025-05-10 21:17:44 瀏覽:79
股市中的特別數字都代表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0 20:58:09 瀏覽:700
如何做好金融基地防疫 發布:2025-05-10 20:51:20 瀏覽:506
什麼樣設備可以隨時炒股 發布:2025-05-10 20:29:02 瀏覽:316
股權轉讓和增資怎麼辦 發布:2025-05-10 20:14:13 瀏覽:450
有色退市股票 發布:2025-05-10 19:55:06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