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版股票歷史最高
1. 求關於中國股市方面的書籍
中國股市方面的書籍有:《中國股市機構主力操盤思維》。
《中國股市機構主力操盤思維》是2004年企業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善強。本書揭示了中國股市的運行規律,決定股票價值的多種因素對股票價值的影響,股票價格波動在一個運行周期中所具有的特點等。
(1)中國出版股票歷史最高擴展閱讀
中國股市的歷史
中國股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股市。1989年開始作為試點,本著試得好就上、試不好就停的理念建立。所以在1995年之前的股市運作中,最大的利空通常是中國股市試點要停、股市要關門這類消息。中國股市最大的特點是國有股、法人股上市時承諾不流通,因此各股票只有流通股在市場中按照股價進行交易。
2. 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發行、第一支上市、第一支被帶ST帽子的股票分別是誰
1986年11月14日,「飛樂音響」股票贈予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約翰•凡爾霖後中國第一股讓世界為之轟動。
上海飛樂音響公司1984年發行的股票(通稱「小飛樂」),是改革開放後我國公開發行的第一支股票。
000718-蘇寧環球 貌似是第一支ST
3. 中信出版股票走勢情況中信出版營運能力分析中國中信出版最新信息
最近這幾日,"內卷"一詞在日常生活中傳來了,內卷等同於競爭的加劇。想要提高競爭力,那就要不斷學習和進步。對我們普通的人來說去閱讀書籍是我們想到最實惠最普遍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國內出版業的龍頭公司——中信出版。
在評價中信出版之前,大家可以先看看這份出版行業龍頭股名單,名單在鏈接中,請查收:寶藏資料: 出版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中信出版的主要業務是為大眾提供知識服務及文化消費,主營圖書出版與發行、數字閱讀與服務業務和書店業務的公司。它被評為全國中央級出版社,是大眾圖書出版的傑出企業。
了解過中信出版的情況後,我們接著來看看中信出版公司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有投資的價值嗎?
亮點一:在人才隊伍、經營模式、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優勢突出
公司連續引進優秀人才、不斷建設核心團隊,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經營管理模式。公司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專業化發展推進垂直化業務升級,提高競爭門檻,助力業務轉型和加速更新迭代。同時,堅持高效精細化經營,搭建扁平化組織架構,構建網路化信息流,數據運營平台的建立;堅持進行出版多品牌的策略,對內的資源進行開放,快速拓展新出版領域;劃小經營單元並充分授權,採取靈活的項目制運營和阿米巴管理模式,實現價值鏈前後端的互聯互通,積極尋求市場中的機會點及應對變化;保持不斷的探索新的運營機制,發展內驅力和更新的競爭模式。
亮點二:優秀的國際化版權研發以及市場布局。
經過多年積累,公司實現版權運營體系的國際化,建立了圖書選題、數字化產品、IP產品的內容挖掘中心。與之展開合作的出版公司、版權代理機構分布在全球各地,擁有眾多的版權又擁有數字產品和IP產品,建立起了良好的信譽和形象。另外,公司作為央企出版集團,公司全行業牌照齊備,行業壁壘比較強勁。公司出版的圖書在市場中有很高的認可度、市佔比越來越高。現在所有渠道的銷售網路都已經成功建立並投入使用,形成了實體虛擬一體化、to B、to C一體化的全鏈路市場戰略布局。
因為文章篇幅被限制了,其它有關中信出版的深度報告與風險評估都在這份研報里,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 中信出版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大型出版傳媒集團的組建規劃隨著國民閱讀意識的覺醒以及國家關於推動文化企業並購重組開始初見成效,出版集團之間走向跨地域和跨類別的一場角逐之中,對於圖書發行市場的地域分割來說、這種格局有望逐漸被打破。加上近年來我國成年國民的綜合閱讀率呈持續增加趨勢,各種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越來越高。而且大眾圖書發展趨勢越來越好,大眾圖書已然成為圖書市場的主體,行業集中度有望提升。中信出版,其實作為國內大眾圖書的出色企業,可以優先享用行業發展帶來的好處。
總體而言,我看好身為出版行業中龍頭企業的中信出版,有望在行業變革之際,乘時代春風,迎來高速發展。可是文章總會有點滯後性,對於中信出版未來的行情,想了解更詳細的可以點擊鏈接,有專業的投顧幫你診股,看下中信出版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中信出版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2-09,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4. 我國的股票發行制度的歷史變遷過程
過程:
按面值發售—行政定價—逐步向市場化過渡。
按面值發售階段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股份制企業和證券市場開始興起到1992年是我國股票市場發展的萌芽階段。在這一階段,由於人們對股票和證券市場比較陌生,認購的積極性不高,所以股票發行的著眼點並不在於股票價值的確定,而是著重於將股票發行出去。
因此,基本沒有進行股票的定價,許多股票都是按照面值發售,價格很低,並依託於行政攤派進行。這種方式使得發行抑價嚴重,但也激發了一些具有投資意識的初始投資者進行股票投資,推動了證券市場的建立。
行政定價階段
1992年10月,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集中統一的監管體系開始成立。自此,我國證券市場步入初步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先後試行過抽簽、全額預繳款、上網定價和上網競價(僅4隻股票試用)4種發行方式。
較之於其它大多數國家,我國的定價方式帶有明顯的行政色彩,是由中國證監會根據新股發行價=每股凈收益×市盈率這一固定公式進行統一定價,而且,發行市盈率和所採用的收益也是由證監會制定的。
在這種定價方式下,發行公司和承銷商無法根據市場的情況來確定發行價格,這使得發行公司的資產遭受損失。
逐步向市場化過渡階段
1998年12月31日,《證券法》正式出台。自《證券法》公布以後,我國新股發行市場化定價改革的步伐加快,相繼出現了由承銷商和發行公司協商確定上市價格上網定價、向二級市場配售和向法人配售等新的定價方式。自此,證券市場的發展邁入向市場化過渡的新階段。
(4)中國出版股票歷史最高擴展閱讀:
《證券法》和之後一系列文件的公布使得我國股票市場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從實行市場化改革幾年來的情況看,我國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給各市場主體帶來的收益如下: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發行籌資額有所擴大並開始體現公司差別,股東結構也有所改進
發行市盈率的提高使得上市公司的發行籌資額擴大。此外,發行市盈率也開始體現不同的公司和上市期間市場情況的差異。在行政定價期間,新股發行市盈率的標准差為2.31,而1999-2000年新股發行市盈率的標志差擴大到了10.32。
另外,在市場化定價時期採用的法人配售方式,一方面引進了戰略投資者和法人投資者,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東結構的穩定性大大增強,並有助於改善投資者結構和投資者行為。
另一方面,由此形成的法人詢價機制也促進機構投資者進行股票價值研究,從而促進市場價格的形成,這也有利於上市公司的融資。
5. 2017年 什麼新股發行價最高
2017年截至目前為止發行價最高的新股是3月6日發行的億聯網路(300628),發行價88.67元/股。
----------------------------------------------------------------------------
A股六年來最貴新股誕生記
市場信息網2017-03-13 14:55:09來源: 經濟觀察報
3月6日,A股迎來逾六年最貴新股申購——億聯網路,發行價88.67元/股。
億聯網路的主承銷商為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金),它是中金逾十年來發行的最貴新股,也是逾六年來在A股發行的最貴新股。北京一家大型投行人士向經濟觀察報分析稱,漂亮的財報數據,推升了億聯網路如此高的定價,而從發行市盈率15.76倍來看,處於一個相對合理的估值水平。
根據申購情況來看,市場並不「惜金」。億聯網路此次網上定價發行有效申購戶數為1344.26萬戶,有效申購倍數達到7138.38倍,對應每個配號的中簽率僅為0.014%。7000-8000倍的認購水平幾乎已經是近期IPO網上發行認購的最高水平,很多一部分新股的認購倍數在2000-3000倍之間。
市場對億聯網路也寄予厚望,按照以往新股發行的上漲幅度測算,億聯網路或將挑戰第一高價股貴州茅台,其3月9日收盤價為369.9元。按照行業平均市盈率56倍計算,億聯網路估計有望躍升至300元上方,按照創業板平均市盈率71倍來算,股價則接近400元。西南證券預估,億聯網路2017年30-40倍市盈率,對應合理價值區間為206元-274元。
不過,經濟觀察報記者就行業前景、企業未來盈利表現等情況咨詢一家券商通信行業分析師,其表示,億聯網路所在的行業——企業統一通信系統屬於一個比較小眾的行業,市場份額有限,大企業基本已經安裝了通信系統,而小企業的則看自身需求。國內有諸多大大小小生產企業通信終端(企業固定電話機——編者注)的廠商,競爭激烈。
貴股中金「造」
為何億聯網路的發行價格大幅高於同期上市發行的企業呢?這還要從定價方式說起。
億聯網路採取直接定價的方式,即網上定價。億聯網路擬發行不超過1867萬股,不低於發行後總股本的25%,預計募集資金總額16.55億元。根據其招股書,該價格是綜合考慮發行人基本面、市場情況、同行業上市公司估值水平、募集資金需求及承銷風險等因素得出來的。「發行規模比較小的企業,採用直接定價法,可以縮短發行周期。」上述大型投行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解釋道。證監會2015年底出台的IPO新規徵求意見稿中明確規定,「公開發行2000萬股以下的小盤股發行一律取消詢價環節,由發行人和主承銷商協商定價,直接向網上投資者定價發行,以簡化程序,縮短發行周期,提高發行效率,降低中小企業發行成本」。
記者從上述投行人士處了解到,發行價一般遵循的公式是通過最近一期的凈利潤乘以市盈率算出市值,除以總股本可以推算出大概的發行價格。據此推算,億聯網路2016年度凈利潤4.32億元,發行市盈率為15.76倍,發行後總股本7467萬股,其發行價格在91元左右,與中金最終定的價格基本一致。在其看來,億聯網路的價格「貴得合理」,Wind披露的同行業的平均市盈率在56倍左右,照此推算,億聯網路上市之後股價大有可能會翻番。
據記者了解,中金對創業板的立項標准更為嚴苛,尤為看重增長率的指標。億聯網路2014至2016年間每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5億元、2.48億元、4.3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5.33%和74.19%,超出創業板的最低門檻。這三年間,億聯網路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達到37.53%。而根據據2014年發布的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規定,創業板上市門檻包括,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於1000萬元,且持續增長。
西南證券分析師劉言在其研報中預測,估算億聯網路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每股收益6.86元、7.42元和9.90元。參照可比公司大唐電信、烽火通信、中興通訊、星網銳捷,以及公司主要競爭對手PLCMUS77倍的市盈率,考慮到中美市場資產定價差異以及公司的成長性和在A股市場的稀缺性,給予公司2017年30-40倍市盈率,對應合理價值區間為206元-274元。
市場「很小眾」
作為一家企業統一通信終端解決方案提供商,億聯網路通過向授權經銷商和其他客戶統一銷售通信終端產品、提供解決方案服務來盈利,其生產模式為外協加工。簡單來說,這是一家研發、生產、銷售企業固定電話機的廠商。傳統固話語音傳輸走的是專門的固話網路,而互聯網興起之後,由於成本相對較低、功能多樣性等優點,基於IP(InternetProtocol)傳輸的固話系統應運而生。
據記者從多位行業人士處了解,這是一個相對小眾、市場份額有限的行業。2015年全球SIP電話終端市場前三大參與者分別是寶利通(Poly-com)、億聯網路(Yealink)、思科(Cis-co)。
從財報來看,億聯網路業績表現不俗。2016年至2014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9.24億元、6.62億元、4.88億元,毛利率分別為 63.13%、58.62%、55.23%,凈利潤從最初的1.5億元增長至4.32億元,凈利潤率也由2014年的30.83%增長至46.80%。
該公司產品主要銷往外海。2014年、2015年、2016年,億聯網路境外銷售收入分別為4.59億元、6.27億元、8.83億元,均占其主營業務收入的94%以上。從客戶類型來看,去年經銷商銷售金額8.46億元,佔比91.60%,平台上和運營商只佔到3.68%和4.71%。其中,公司的前五大客戶均在海外,2016年前五大客戶分別是 ALLNET、AmericanTechnolo-gies、YEALINK (UK)、NETXUSA、LydisB.V.。從財報來看,過去三年前五大客戶基本比較穩定,其營業收入合計分別占當期公司營業收入的34.66%(2016年)、34.79%(2015年)、30.75%(2014年)。
海外銷售的穩定維系億聯網路的盈利能力。從其披露的200萬美元以上、正在履行的21份銷售合同來看,幾乎所有的合同都為一年期,其中於今年3、4月份到期的合同有5份,過半以上將於今年底到期。
億聯網路以較低的價格,主打海外中小企業市場。其主營產品系列包括SIP桌面電話終端、DECT無線電話終端、VCS高清視頻會議系統。SIP終端平均售價在245元至1052元人民幣不等,DECT終端平均售價439元,而VCS系統售價1.28萬元。處於最低端的SIP產品系列,去年銷量194萬台,占其所有終端產品銷量的80%以上,貢獻主要收入來源。
相比之下,去年,全球SIP電話終端全球平均零售價在90-100美元/件,隨著技術升級及原材料價格下降,未來SIP電話終端價格將持續下降,這也將給億聯網路的盈利帶來一定的壓力。
全球最大的SIP電話終端生廠商寶利通為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銷售份額佔全球21.7%,銷售收入份額30.6%。其披露的財報數據顯示,年度營收不斷下滑,2014年度營收13.45億美元,同比下滑1.7%,2015年度營收12.67億美元,同比下滑超過5%,2016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近11%,為5.78億美元。其應收下滑的原因是統一通信集團設備和統一通信平台業務收入不斷下滑所致,統一通信個人設備則不斷上漲。
企業統一通信行業前景受市場飽和、技術升級、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方面的牽制。而億聯網路能否成功打入中國市場,某券商通信行業分析師持保留態度,總的來說,市場份額有限。而且國內做企業統一通信系統的企業非常多,競爭也比較激烈。這個行業很難說有比較突出的企業,除非它有突破了現有的技術壁壘或者有非常強的商業模式。
--------------------------------------------------------------------------------
6. 發行價最高的股票是
已上市的是601088(中國神華),本周三將發行的信立泰(002294),從發行市盈率看發行價最高的是中國遠洋(601919)發行市盈率為98.67倍。
7. 中國的股市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以及其歷史最好詳細一些,謝謝!
中國股票證券市場,其雛形應該起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的舉貸和王侯的放債,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債券。明後清前,在一些收益高的高風險行業,採用了「招商集資、合股經營」的經營方式,參與者之間簽訂的契約,成為中國最早的股票雛形。 中國股票市場的歷史可謂「淵遠流長」。據專家考證,中國最早出現股票,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而股份制度真正在中國出現,則是始於19世紀中葉李鴻章等人倡導的「洋務運動」時期。1872年,李鴻章籌建招商局,發行了中國歷史上真正稱得上股票的憑證。 歷史進入近代,19世紀40年代外國在華企業發行外資證券。1872年,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和中國人自己發行的第一張股票誕生。證券的出現促進了證券交易的發展。最早的證券交易也只是外商之間進行,後來才出現華商證券交易。1869年中國第一家從事股票買賣的證券公司成立。1882年9月上海平準股票公司成立,制定了相關章程,使證券交易無序發展變得更加規范。 至20世紀上半葉,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的出現和日益壯大,股份公司也不斷地建立,上海成為股票交易的中心,在抗戰時期,上海灘已有多家股票交易所存在。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於1946年5月發布命令,在上海重建證券交易所,並於同年9月開業。 對於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的股票市場,現在只能從影視或文學作品中找到回憶,茅盾的小說《子夜》給了我們太多的「股票市場人吃人」的記憶。1949年5月,在上海解放的時候,上海證券交易所被關閉。
8. 股市的起源發展和意義
股市
▲注音▲ gù shì
▲股市▲
股市是股票市場的簡稱,也稱為二級市場或次級市場,是股票發行和流通的場所,也可以說是指對已發行的股票進行買賣和轉讓的場所。股票的交易都是通過股票市場來實現的。一般地,股票市場可以分為一、二級,一級市場也稱之為股票發行市場,二級市場也稱之為股票交易市場。
股票市場是上市公司籌集資金的主要途徑之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需要大量的長期資本。而如果單靠公司自身的資本化積累,是很難滿足生產發展的需求的,所以必須從外部籌集資金。公司籌集長期資本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向銀行借貸;二是發行公司債券;三是發行股票。前兩種方式的利息較高,並且有時間限制,這不僅增加了公司的經營成本,而且使公司的資本難以穩定,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利用發行股票的方式來籌集資金,則無須還本付息,只需在利潤中劃撥一部分出來支付紅利即可。把這三種籌資方式綜合比較起來,發行股票的方式無疑是最符合經濟原則的,對公司來說是最有利的。所以發行股票來籌集資本就成為發展大企業經濟的一種重要形式,而股票交易在整個證券交易中因此而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股票市場的變化與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股票市場在市場經濟中始終發揮著經濟狀況晴雨表的作用。所謂「牛市」,也稱多頭市場,指市場行情普遍看漲,延續時間較長的大升市。所謂「熊市」,也稱空頭市場,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續時間相對較長的大跌市。
股市正處於調整階段
我國的滬深股市是從一個地方股市發展而成為全國性的股市的。在1990年12月正式營業時,上市的股票數量只有為數很少的幾只,其規模很小,且上市的股票基本上都是上海或深圳的本地股,如上海的老八股中只有一支是異地股票。在其後股市的發展中,由於缺乏戰略性的考慮,造成了資金的擴容與股票的擴容不同步,特別是資金擴容,其速度遠遠快於股票擴容。在1991年至1996年的五年間,股票營業部從數十家擴展到現在的近3000家,入市資金從10多億元增加到現在的3000多億元,而上市公司卻只從當年的近20家增加到現在的400多家,上市流通的股票只有300億股。股市的供求關系極不平衡,這樣就造成了股價在最初兩年出現暴漲的局面。
上海股市從1990年12月開始計點,1992年年底就上升到了780點,平均年漲幅達到179%;深圳股市從1991年4月開始計點,1992年底也漲到了241點,年均漲幅也有68.5%。
由於股價在開始兩年漲幅過度,伴隨著股票的擴容,在1993年上半年股價達到歷史性的高度以後,股價就停步不前,滬深股市就進入艱難的調整階段。1993年滬深股市收盤指數分別為833點和238點,1994年收盤指數分別為647和140點,1995年的收盤指數分別為555點和113點。根據國外股票指數的上漲速度和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股市這種調整估計還要相當時日。如國家不出現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上證綜合指數若要在1000點站穩,大概還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
▲股票供不應求▲
我國股市股民多、入市的資金額度大,而上市流通的股票少,股市呈現出明顯的股票供不應求局面,據初步統計,到1996年10月底,滬深股市登記在冊的股民約有1800萬,而同期滬深股市的流通股規模約為300億股,平均每個股民擁有的股票只有近1700股。據初步估算,我國上市公司1995年的每股稅後利潤不到0.30元,平攤下來,股民人均收益最多隻有500元,按人均入市資金2 元計算,股票投資的收益率(不計交易稅、費)只有2.5%,只相當於活期儲蓄利率。而由於股民在股市中頻繁交易,其上繳的手續費及交易稅之總和往往比流通股的稅後利潤之和還要多。
▲股市交投過旺▲
由於我國股民投機性較強,其入市的動機主要是以搏差價為主,所以許多股民以炒股票為業。股市稍有風吹草動,便買進殺出,追漲殺跌之風盛行,股市的交投極其活躍。如國外一般成熟股市股票的年均換手率不到40%,而我國股市的年均換手率卻超過600%,是國外成熟股市的15倍。
股市交投過旺一方面造成股市的暴漲暴跌,如美國紐約股市從開辦到現在的200年間,日漲跌幅度超過3%的只有10次,而滬深股市漲跌幅超過3%的時間卻要佔整個交易日的20%以上。交投過旺的第二個後果就是造成股民的交易成本上升,1996年1~10月,滬深股市的股票成交量達1.3萬億,股民上交的交易稅、手續費近200億,而今年上市公司流通股的稅後利潤估計只有近100億。收入與支出相比,支出多100億,這樣就使整個股民成為虧損一族。
▲股市尚待規范▲
我國股市是由地方股市發展起來的,且中央政府對股市的監管從1992年下半年才開始,股市的運作還尚待規范。從宏觀管理方面來講,其一是對股市的規律還缺乏統一的認識,具體表現在相關的政策缺乏科學性和連續性,如股市擴容及上市指標的控制仍沿用額度控制的方法。其二是對股市的發展缺乏長遠的規劃。如國家股、法人股並軌問題,沒有一個具體的實施計劃。其三是對股市的監管力度明顯不足,如對信息披露的監管、對制止機構大戶聯手操縱股市等問題力度明顯不夠。
從證交所方面來講,雖然滬深股市已成為全國性的股市,但證交所仍歸口地方管理,且證券交易稅的一半歸地方財政,證交所的地方利益傾向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兩個交易所都將成交量的大小作為工作目標(成交量大就可多收交易稅),所以對有利於活躍股市成交的一些不規范行為的制止明顯不力。
從券商方面來講,其一方面在自營業務中利用資金實力對股價進行操縱,以從中漁利;另外為配合新股的順利發行,往往採用人為造市的方法,拉抬股價,引股民上鉤。
上市公司方面,為了新股的發行或配股的順利完成,在信息披露方面一般是報喜不報憂,隱瞞一些重要的不利信息,且經常高估利潤指標。而一旦股票上市發行成功,則發表聲明更改盈利預測或發表所謂的道歉聲明來掩蓋錯誤。
從宏觀角度看,股市是調節貨幣流通的重要場所,是剩餘資金的儲水池。
9. 股票有多少年歷史了
股票至2019年已有將近417年的歷史。
股票簡史介紹:
1、世界股史
股票至2017年已有將近400年的歷史,它伴隨著股份公司的出現而出現。股票最早出現於資本主義國家。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誕生於1602年在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股份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態出現以後,很快為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利用,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組織的重要形式之一。
伴隨著股份公司的誕生和發展,以股票形式集資入股的方式也得到發展,並且產生了買賣交易轉讓股票的需求。這樣,就帶動了股票市場的出現和形成,並促使股票市場完善和發展。1611年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在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就進行著股票交易,並且後來有了專門的經紀人撮合交易。
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市場,現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成為最基本的企業組織形式之一;股票已經成為大企業籌資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亦是投資者投資的基本選擇方式;股票市場(包括股票的發行和交易)與債券市場成為證券市場的重要基本內容。
2、中國股史
1916年,孫中山與滬商虞洽卿共同建議組織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擬具章程和說明書,呈請農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總商會開創立會.2月6日交易所召開理事會,選舉虞洽卿為理事長。
農商部終於在1920年6月批准在上海設立證券物品交易所,運作模式引用日本所,還聘請了日本顧問。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間還隔有汪偽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9)中國出版股票歷史最高擴展閱讀:
股票介紹及其應用: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
10. 數說A股30年:股價最高、市值最高、股價振幅最大都有誰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已過「而立之年」。
30年間,A股股票數量從1990年的7隻,已增加到目前的4000餘只。30年征程中,A股也經歷了無數風雲變化。
具體來看,Wind統計顯示,不復權 歷史 股價數據顯示,A股30年來,股價最高的是1992年的飛樂股份,最高至3550.00元/股。最能給投資者賺錢的,為2009年的順發恆業,年漲幅高達2152.63%,也是A股30年內,唯一一隻年漲幅超過2000%的個股。
此外,市值最高的股票,是2007年的中國石油,在2007年年底高達52877.24億元,也是近30年來市值唯一超過5萬億元的上市公司,目前仍是A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天花板。分紅方面,「宇宙第一行」工商銀行連續13年成為A股年度分紅最多的上市公司。
股民最關心的股票價格漲跌方面,A股30年來,1992年的瓊珠江A年度股價振幅最大,讓股民坐上了最刺激的「過山車」,日波動率高達583.19%。
新股發行數量方面,雖然有反復,但總體上呈現出逐漸增加的趨勢。其中,1993年,新股上市數量正式突破百家。2017年,A股首發上市公司數量達438家,是30年間新股發行數量最多的年份。
股價之最:28年後貴州茅台股價再破千元
Wind數據顯示,不復權的 歷史 股價數據顯示,30年來,股價最高的股票為飛樂股份(600654),1992年最高至3550.00元/股。27年後,貴州茅台(600519)再次成為千元股,2019年最高至1241.61元/股。
具體來看,1990年至1993年,A股歷年股價最高的股票分別為真空電子(600602)、飛樂股份(600654)和G海立(600619),分別為500.10元/股、939.50元/股、3550.00元/股、330.00元/股。其中,飛樂股份(600654)在1992年和1993年,都是股價最高的股票。
進入1994年,A股股價開始進入緩慢上升期。其中,1995年,股價最高的中華企業(600675),近為35.67元/股。及至2000年,方再次出現百元股,億安 科技 (000008)最高達126.31元/股。
不過,從2002年開始,A股連續5年未再出現百元股。2002年至2006年,A股股價最高的股票分別為2002年和2003年的用友軟體(600588),2004年和2005年的蘇寧電器(002024),以及2006年的貴州茅台(600519),股價分別為62.00元/股、56.81元/股、51.98元/股、70.25元/股、93.20元/股。
然而,從2003年開始,A股歷年的最貴股,再沒有低至百元以下。2007年,中國船舶(600150)最高達300.00元/股,2017年貴州茅台(600519)股價突破500元關口,最高至726.50元/股,2019年,貴州茅台(600519)再次成為千元股,最高至1241.61元/股。
值得一提的是,從2009年貴州茅台(600519)再次成為年度最貴股後,往後的12年,A股年度最貴股這一稱號,僅3次旁落。2001年,洋河股份(002304)最高至239.98元/股;2014年,朗瑪信息(300288)最高至223.88元/股;2015年,安碩信息(300380)最高至474.00元/股。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當年的老股票股價能夠突破千元,有一定 歷史 原因。
彼時,國內證券交易所剛設立不久,掛牌交易的股票不多,股票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同時,各股股本較小。此外,政策方面,1992年上海股票交易市場放開了日內漲跌幅限制,大批股民湧入。加之當年市場規則總體比較寬松,曾施行T 0、無漲跌幅限制等規則。因此,上市公司的價格與價值差異較大。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上海「老八股」中還誕生過萬元股。不過,因為種種因素,Wind並未收錄這一 歷史 數據。
公開資料顯示,1992年5月,全稱上海豫園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的「豫園商城」,股價突破萬元,創下了中國證券交易史至今未能突破的記錄。
漲幅之最:順發恆業2009年漲幅超2000%,2015年至2017年個股漲幅連續超1000%
30年來,歷年最能給投資者賺錢的股票,分別有哪些呢?
Wind數據顯示,年漲幅最高的股票,為2009年的順發恆業(000631),年漲幅高達2152.63%,也是A股30年內,唯一一隻年漲幅超過2000%的個股。
此外,除了2009年的順發恆業(000631),2007年的ST仁和(000650)、2015年的中文在線(300364)、2016年的海天精工(601882)、2017年的寒銳鈷業(300618)、2020年的萬泰生物(603392),年漲幅均超1000%,分別達1611.92%、1715.37%、1068.52%、1214.95%、1245.24%。
可以注意到,年漲幅較高的個股,近年來較多。2015年至2017年連續三年內,A股均出現漲幅超過1000%的個股。而在A股剛發展的前17年,沒有任何一支股票,年漲幅在1000%以上。
其中,1990年的真空電子(600602)、2001年的PT農商社(600837)、2002年的夏新電子(600057)、2004年的石油濟柴(000617),漲幅均未超過100%,分別為30.23%、80.76%、95.65%和97.69%。
市值之最:2006年A股進入萬億市值年代,中國石油超5萬億元市值仍是天花板
隨著A股的不斷進化發展,A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同樣不斷突破。
Wind數據顯示,A股近30年來市值最高的公司,為2007年的中國石油(601857),市值在2007年年底高達52877.24億元,也是近30年來市值唯一超過5萬億元的上市公司。
從1990年開始,A股上市公司市值不斷增加。截至1993年底,A股出現首家百億市值的公司,上海石化(600688)市值達204.30億元。截至2010年底,A股出現首家千億市值的公司,中國石化(600028)市值達3370.94億元。截至2006年底,A股再進一步,出現首家萬億市值的公司,工商銀行(601398)市值達19590.03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2007年,A股迎來上市公司市值的巔峰。截至2007年底,中國石油(601857)市值高達52877.24億元,及至目前,仍是A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天花板。
2008年後,A股市值最高的公司,市值總額徘徊在2萬億左右。其中,2009年底的中國石油(601857)、2017年和2019年底的工商銀行(601398)、2020年的貴州茅台(600519),市值均超過2萬億元,分別達24109.02億元、21279.48億元、20518.10億元、21530.10億元。
分紅之最:「宇宙第一行」連續13年分紅第一,2013年分紅突破900億元
A股30年來,哪些上市公司最能分紅呢?
絕對值來看,2019年,工商銀行(601398)年度累計分紅總額高達936.64億元
億元,是近30年來年度分紅最多的股票,距千億分紅僅一步之遙。
具體來看,1993年,A股上市公司分紅過億,申能股份(600642)全年分紅3.60億元。2001年,A股上市公司分紅突破10億元,中國石化(600028)全年分紅69.36億元。2004年,A股上市公司分紅突破百億,中國石化(600028)全年分紅104.0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從2007年開始,A股分紅正式進入「宇宙第一行」的時代。
從2007年至2019年,13年來,A股年分紅最多的上市公司,均為工商銀行(601398)。其中,2007年突破400億元,達444.25億元;2008年突破500億元,達551.13億元;2010年突破600億元,分紅642.20億元;2011年突破700億元,分紅709.12億元;2012年突破800億元,分紅835.65億元;2013年突破900億元,分紅919.60億元。
股價振幅之最:1992年瓊珠江A年度股價振幅 歷史 最高,年內日波動率超500%
股民最關心的,莫過於股票的價格,一漲一跌均繫心間。那麼,A股30年來,哪些股票最能讓股民坐「過山車」呢?
Wind數據顯示,年度股價振幅最大的股票,為1992年的瓊珠江A(000505),年內日波動率高達583.19%,是A股30年來波動率最高的股票。
同時,1996年的武漢塑料(000665),年內日波動率同樣超過500%,達550.10%。
此外,1993年的四川金頂(600678)、1995年的中國嘉陵(600877)、1998年的四川湖山(600801),年內日波動率均超過200%,分別達308.63%、279.16%、275.36%。
2018年,A股年度股價振幅最高的利通電子(603629),日波動率僅為15.97%,在30年振幅榜上排名最後。此外,2005年股價振幅最大的*ST吉紙(000718)、2017年股價振幅最大的中石 科技 (300684),年波動率均在20%以下,分別為19.59%、19.63%。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A股的不斷發展,A股歷年股價振幅最高的個股,日波動率不斷下降。
從2010年開始,10年間,僅有2012年股價振幅最大的華數傳媒(000156)、2015年股價振幅最大的協鑫集成(002506)、2020年股價振幅最大的瑞豐新村(300910),年內日波動率超過100%,分別為140.31%、101.37%、168.61%
新股之最:2017年438隻新股發行量是30年最高峰,1993年突破百家
總體上,A股歷年的新股發行數量,呈現出逐減增加的趨勢。
1990年與1991年,新股發行數量均在在個位數,分別只有7隻與4隻。1992年,A股首發上市的公司,增至36家。
1993年,A股新股發行數量正式突破百隻,達105隻。並在此後的幾年間,出現一波上市的小高峰。1996年、1997、2000年,新股發行數量均突破百隻,分別達181隻、190隻、130隻。
不過,從2001年開始的往後9年間,A股新股發行數量有8年均未突破百隻。僅在2007年,實現了125隻的新股發行。
進入2010年後,A股新股發行數量開始大幅增加。其中,在2010年、2011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9年和2020年這7年間,A股首發上市的公司數量,均保持在200家以上。2010年、2017年和2020年,新股發行數量更是超過300隻,分別達341隻、438隻、342隻。
其中,2017年,A股438隻的新股上市數量,也是A股30年內新股發行最多的一年。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A股發行數量最少的年份,也在2010年後。2013年,由於市場低迷,全年僅有美的集團(000333)和浙能電力(600023)兩家企業首發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