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股票 » 林徽因的中國建築股票

林徽因的中國建築股票

發布時間: 2021-07-16 13:18:43

① 除了是作家,她還是中國建築界的泰斗

林徽因,既是作家、詩人,也是建築學家,她的《你是人間四月天》非常出名,但在大眾眼裡記住的往往是她的前兩個身份,一般提到林徽因,也會聯想到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但是很少人知道她在中國古代建築方面很有成就,她關於建築的論著,以及設計的一些作品。在很多讀物里,她往往被塑造成一個人間煙火的民國美才女,但是她曾和丈夫梁思成深入基層考察古建築,在戰爭中保護了國家文物,也為新中國城市化建設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除此之外,她本人很愛國,也很有節氣。總之林徽因並不單單只是個文藝女青年。

② 林徽因在建築方面的成就有沒有名過其實

我們對林先生的學術水平和成就認識的還不夠!

③ 林徽因除了才藝出眾,在建築方面有什麼成就

林徽因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才女,有著非常廣泛的學術知識,同時也是著名的建築師、詩人和作家。一生和丈夫梁思成研究中國古建築,為中國的建築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林徽因28歲時寫的《中國傳統建築的類型》,直到現在還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在專業方面上,她的學術知識可以說比丈夫梁思成還要強。

最後概括起來林徽因對中國建築的作用還有:中國建築理論與歷史的建立詳細系統地做出了總結,這里把中國古建築的特點將中國古建築體系納入到國際建築理論體系中去,利用當時的藝術理論對中國古建築進行發展,最後的一點是對居民建築的關注和實踐。

④ 林徽因和梁思成保護中國古建築

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築教育、城市規劃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不朽貢獻之外,最為突出的是古建築文物的保護與調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國營造學社的十多年間,以他身體和學術的最強壯年代,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運用近代科學技術對我國眾多價值的古建築進行了勘察、測繪、制圖並結合歷史文獻資料和對老匠師們的采訪,寫出了《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中國雕塑史》等專著和《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及山門考》、《正定古建築調查報告》、《記五台山佛光寺建築》等眾多的調查報告與學術論文,為我國建築的研究與保護這門學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梁思成對古建築的保護維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抗日戰爭以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中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後,都是竭盡全力,多方設法保護,立下了不朽的功績。在抗戰時期為保護敵站區古建築文物、在解放戰爭中為保護待解放地區古建築文物領導編寫《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在作戰地圖上標示出在戰爭中避免炮擊,轟炸的建築文物的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為保護北京的城牆、牌樓、北海團城等等竭盡了全力。他還多次為文化部舉辦的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古建築工作人員培訓班講課,培訓專業人才。
梁思成在二站期間,任站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時,於1944年為國民政府及盟軍(美軍)編制敵戰區需要保護的文物建築名單並將其表明位置的同時,還建議盟軍在戰爭中保護日本歷史文化名稱京都、奈良。把那裡的珍貴文物古建築當作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來看待。此事受到國際上普遍的稱贊,日本報刊一再把梁思成稱為「日本古都的恩人」和「日本文化的恩人」。

⑤ 求《中國建築的發展歷史階段》這篇文章!!!這是梁思成 林徽因合著的!!!萬分感謝

一般人所說的「洋樓」,泛指解放前外國人居住的「小洋樓」、使用的「大洋樓」,多見於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從專業研究的角度來看,「洋樓」的內涵要豐富得多,中國近代建築也不是上海外灘的那種「洋樓」就能代表得了的。

中國近代建築基本上是指在中國國土上於近代社會發展歷史時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築。

從樣式研究的角度來看 中國近代建築主要有三大類型

在中國幾千年的古代封建社會里,雖然政治上有二十餘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對外交流,但是,中國文化基本上是連續的一元文化。中國的建築,在中國整個環境總影響之下,雖各個時代有時代的特徵,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則卻始終一貫。

歷史進入十九世紀後,封建主義的清王朝經歷「康乾盛世」而日趨衰落;歐美資本主義各國卻因工業革命而迅猛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從明末清初開始,就不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鴉片戰爭以後,則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進行了。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會,以此為開端的中國近代建築的歷史進程,也由此被動地在西方建築文化的沖擊、激發與推動之下展開了。其間,一方面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繼續,一方面是西方外來建築文化的傳播,這兩種建築活動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構成了中國近代建築史的主線。

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外國文化的大規模侵入,在中國國土上除了傳統的古代建築仍在延續、演變之外,外來的歐洲建築樣式逐漸多起來,在中國近代的建築歷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築為特徵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則又出現了以模仿中國古代建築或對之改造為特徵的另一股潮流。這兩股潮流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中時隱時現,此起彼伏。加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歐美「國際式」新建築潮流的沖擊,使中國近代建築的歷史呈現出中與西、古與今、新與舊多種體系並存、碰撞與交融的錯綜復雜狀態。中國近代建築正是這種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

1、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洋式建築: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築為特徵的中國近代建築

由於中國國土幅員廣闊,各地發展很不平衡。中國沿海地區、長江沿岸地區的一些城市,由於輪船航運業的興起、外國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較早作為商埠開放,因此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這些城市出現的某些洋式建築。而大部分內陸地區的城市由於交通不便,仍處於與外部世界較為隔絕的狀態,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表現為強;只有個別城市或臨近邊界、或因鐵路建設的發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築興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築以上海外灘(Bund of Shanghai,又稱「黃浦灘」)和南京路、天津九國租界、廣州「十三行」和沙面、廈門鼓浪嶼、青島膠澳租界「青島區」的建築為代表。

長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築以南京下關、武漢漢口租界的建築為代表。

內陸地區沿邊城市哈爾濱早期的建築主要通過中東鐵路的修建和開通,受俄羅斯傳統建築和十九世紀末歐洲流行的「新藝術運動」樣式影響,在中東鐵路系統的建築和東正教堂中表現為多。滇越鐵路(1903--1910年)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它的建成加速了雲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參與了滇越鐵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開發過程中,間接地把其所受法國建築文化的影響帶到滇越鐵路沿線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築則以東交民巷使館區建築為濫觴,以資政院、大理院為代表。

洋式建築的設計者基本為外國來華的建築事務所或建築師。

2、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傳統式建築:

以模仿中國古代建築或對之改造為特徵的中國近代建築

本世紀的第二個二十年,中國建築的歷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現代建築思潮的影響,同時也反映出了中國建築師面對列強的入侵而激發的民族意識,這兩種因素有劇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傳統式建築的典型代表可以說是在中國近代建築歷史中具有傳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築師呂彥直(1893?929年)設計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中山陵陵園總體平面呈鍾形,引人發「木鐸警世」之想,寓意深遠;墓在祭堂後合乎中國觀念,式樣采古制,建築朴實堅固,形勢及氣魄極似中山先生之氣概及精神。

呂彥直生年僅36歲,但他以設計並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確立了自己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設計的廣州中山紀念堂,是中國近代跨度最大的會堂建築。

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後於1929年所作「首都計劃」,則是中國進行的較早、規模較大的城市規劃設計。「首都計劃」的詳細方案中,全部政府辦公建築均採用中國傳統建築造型,極力提倡採用「中國固有之形式」,意為發揚光大本國傳統的文化。這在二十年代是一種開創性的設想。

在北京,傳統式建築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協和醫學院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簡稱 PUMC )新校舍建築群體、燕京大學校園建築、輔仁大學、國立北平圖書館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較早出現的傳統式建築的設計者主要是外國來華的建築事務所或建築師。反映出外國建築師處在中國近代社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3、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新式建築:

歐美「國際式」新建築潮流沖擊下的中國近代建築

中國近代建築的歷史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進入重要的發展時期。其標志是中國近代建築教育興辦,並日益完備;中國建築事務所陸續開業,中國人建築師成長起來;中國建築團體先後成立,學術活動得以開展。

楊廷寶(1901-1983)是中國第一代建築師中出類拔萃的人物。他的設計作品運用中西建築處理手法,不墨守陳規,刻意創新,在三十年代初期就已弛譽南北。他所在的基泰工程司(Kwan,Chu and Yang)是中國近代建立較早、規模較大的建築事務所,中國有相當影響,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許多重要工程均出自基泰之手。

此外,「華蓋建築事務所」(The Allied Architects Shangai)、「庄俊建築事務所」、「範文照建築事務所」、「董大酉建築事務所」、「興業建築事務所」等都是中國近代極為重要的建築設計力量,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慶、成都、無錫、桂林、貴陽、昆明等地主持設計了許多建築項目。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國近代建築教育事業的開拓者,是中國古代建築歷史研究工作的創始人。建築設計創作不是他一生建築活動中的主要部分,但他對建築設計創作問題多有著述,為數不多的作品表現了世界現代建築潮流的影響,這以他1932年所作北京仁立公司鋪面改造設計為代表。

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代中國建築師設計創作的許多重要建築物,都是今日中國的寶貴財富,成為當地城市的重要景觀,給中華大地增添風采。

中國近代建築是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 但不能成為當代中國建築師創作的樣板

早在本世紀之初,兩位中國人建築師就分別在北京和南京作過不同的嘗試:供職於陸軍部軍需司營造科的沈琪,於1906年為陸軍部衙署設計了一棟以西洋樣式為主、但頗多中國裝飾的主樓;受命於兩江總督的通州師范學校工科畢業生孫支廈(1882-1975),在1909年主持設計了一棟基本為西洋樣式的江蘇省諮議局建築。此後近九十年間,中國近代和現代建築師有無數設計作品問世,樣式繁雜。但是,雖然經過了幾代人的艱難摸索,時至今日,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的結合問題,仍然是困擾著每一個中國建築師的難題。

雖然今天西方現代文化的沖擊不再是伴隨著侵略而來,但中國建築師仍始終跳不出中華民族悠久而燦爛的幾千年歷史文明所造成的耀眼光環。雖然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代建築師設計創作的許多重要建築物,都成為今日中國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珍惜和保護,但他們的作品似乎也不能成為當代中國建築師創作的樣板。我想,這當是我們對中國近代建築認識的一個方面。

對作為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的中國近代建築應予以積極的保護

我們對中國近代建築認識的另一個方面是:

中國近代建築作為中國近代社會發展歷史時期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巍然屹立的歷史建築,作為先輩辛苦耕耘的歷史見證,是我輩的光榮,也是對後代所應盡的責任。只要我們努力,前景也不一定完全灰暗;問題是我們一定要正視這個課題,仔細想想我們是否能付出失去所有寶貴歷史文物的代價。」《活的歷史棗保護香港的歷史建築》(1982年)一書中的這一段話,寫得是何等地好啊!

關於近代建築的保護,有兩方面的工作:

1、對具體建築物調查、實測,進行建築歷史研究。

這項工作主要由民間學術團體開展。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的第一時期,有部分初步成果問世。但在六、七十年代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和干擾,除偶有文章在報刊上發表外,大陸上對中國近代建築史的研究實際上是處於停頓狀態。

進入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建築歷史學界,隨著對涌進國門的五彩紛呈的眾多國外建築流派的介紹、評論,進而變為對其發生、發展之淵源的關心,並引發了如何認識建築傳統與現代風格關系的討論。這樣一來,中國建築歷史中處於承上啟下的中介環節和中西交叉的匯合狀態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注意。1985年8月,由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汪坦發起的「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揭開了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進入第二時期的序幕。

第二時期的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建設部城鄉建設科學技術基金會的聯合資助,從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間,舉行了五次全國性會議,提出論文 179篇,出版四本論文集(收入論文92篇)。同時,通過中日合作,至1995年底共進行了哈爾濱、青島、煙台、南京、武漢、廣州、北京、廈門、重慶、昆明以及廬山16個城市(地區)的近代建築調查,填制調查表2612份,出版《中國近代建築總覽》十六個分冊。上述工作對於推動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的開展和深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第二時期的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正處在深入發展的階段。定於1996年9月在江西廬山舉行的「第五次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討論會」,將是一次承上啟下的盛會。

2、對有價值的近代建築保護、再利用。這項工作主要由政府機構推進。

1988年11月10日,建設部、文化部聯合發出《關於重點調查、保護優秀近代建築物的通知》,體現了在新的形勢下,國家主管部門對近代建築價值的認識和評價,並開始重視其保存與再利用問題。《通知》發出後,在各地主管部門的主持下,同中日合作進行的中國近代建築調查互相配合,經過多年努力,提出了一批推薦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近代優秀建築名單和資料。

1995年9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公布了「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共56項。其中27項為近代建築。

同時,各地對有價值的近代建築保護、再利用的具體工作也逐步進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近年來亦做了部分工作:

1993年7月,在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和北京市規劃局支持下,受北京鐵路分局文化宮委託對1906年建成的原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建築進行復原改建設計,以保護北京的歷史風貌;1993年10月,受國家文物局委託對三峽工程淹沒區四川境內的近代建築進行考察,對有重要價值的進行論證,提出保護與再利用方案,以保護長江沿岸景觀;1994年6月,受西城區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委託對西城區北京水準原點、陸徵祥家族墓廬等近代建築進行實測,以建檔定級保護;1995年6月,受宣武區建設委員會委託對宣武區大柵欄、天橋、白紙坊地區14棟近代建築進行實測,以提出保護與再利用方案。

隨著中國國內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近代建築的保護日益受到重視,逐步付諸實踐。作為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的中國近代建築,對其進行保護的現實意義正在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其歷史文化價值也正在逐漸體現出來。

⑥ 林徽因和梁思成為中國的建築史貢獻了多少


林對中國建築界的貢獻主要有三點:和梁一起整理中國古建資料,開創中國建築歷史理論,還有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協助梁一起建立了清華建築系,成為建築老八校之首(當然那七個有不服的,不過也是事實),為中國培育了大量建築業中堅人才

梁林兩口子很多事都是一起乾的,梁比較細致,林比較有靈感,梁很多文章的」眼」是林點上去的(梁自己說的),林死以後梁的文章水平就不如以前了(梁學生說的);清華建築系建系時梁在美國講學一年,是林帶著年青教師把系建起來的

⑦ 梁思成、林徽因,他們是如何用建築解讀古典中國的美學的

我們都知道梁思成是梁啟超的兒子,他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而林徽因是民國出色的才女,她也是中國近現代傑出的建築師、詩人和作家。二人後來姻緣結為夫妻。

梁思成和林徽因從研究中國建築的結構原理入手,指出它在不同朝代由於結構構件的功能變化而導致的形式變化和發展過程,因此賦予中國建築一個與西方建築相同的「歷史的建築」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們採用了西方建築史家制訂的結構理性的評價標准來審視中國建築,因此使中國建築獲得了一種在當時具有普遍性的建築美學的認證。

⑧ 林徽因在建築方面有哪些貢獻

林徽因的建築貢獻在於實地考察中國古代建築,並參與《中國建築史》的編纂工作,雖然她不是主要執筆者,但是《中國建築史》的潤色修改等環節她功不可沒。林徽因《平郊建築雜錄》等建築文章也體現了林徽因的建築功底。此外,林徽因尤其擅長建築雕飾設計,人民紀念碑基座部分雕飾由她設計完成。

⑨ 林徽因為建築界帶來了哪些貢獻

林徽因在建築上面的貢獻以及影響大體可以分為三點:中國建築理論與歷史的建立;對於民居建築的關注及實踐;對於梁思成建築思想的影響。

1. 中國建築理論與歷史的建立:
「如果我們把由中國近代首批建築學者建立起來的中國建築學術體系之核心,定義為中國建築的歷史與理論的話,也就是中國學者對中國建築做出的建築學專業的診釋,我們應該認識到:林徽因正是真正對中國建築歷史與理論最早作出主要貢獻的學者,她是這一學科的奠基者,她是思想上的先行者。」——趙辰
在《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一期中,林徽因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系統地對中國古建築的系統進行總結。
文章中林徽因試圖:(1/2/3 點)
(1).詳細系統地總結中國古建築的特點
包括「屋頂」「斗拱」「台基」「平面布置」方面,奠定了往後中國古建築理論研究的基礎。
(2).將中國古建築體系納入到國際建築理論體系中
具體是:引用維特魯威的建築三要素:「實用、堅固、美觀」,闡述古建築的「木架構「體系與當時現代主義建築中的「框架式」建築進行類比。提出中國古建築是屬於結構理性主義的,承重的柱與圍合的牆窗可以相互脫開。
(3).利用當時的藝術理論對中國古建築進行發展進行風格性斷代分析
引用近代藝術史奠基人溫克爾曼的「循環理論」認為中國建築也有其「嘗試」、「成熟」以及「因襲」「墮落」的過程,對應於溫氏的理論則是 起源 - 發展 - 變化 - 衰亡。而後利用該理論講中國古建築的發展風格定義為:唐「豪勁」,宋「醇和」,明「羈直」。
(4).與梁思成一同成立清華大學建築系,為學科的建立完善起到很大的作用
(5).提出「建築意」的建築理論

題外話:朱濤曾在《梁思成與他的時代》提出梁林的理論是先於他們到鄉野的建築實踐的,也就是時先有理論,而後去發掘實物以填充他們的體系,同時也質疑林的文章有多處借鑒日本建築史學家伊東忠太的著作。但其實林徽因的文章中最核心的要點是將中國建築的木構架與國際的框架結構進行直接比較,得出中國古建築是結構理性主義的。而伊東忠太恰恰關注的表面上的形式,而這些往往是眾人皆知的「常識」。所以,如果追究林徽因的思想來源的話,將中國建築以結構理性主義的眼光看待的來源可以說更加重要。李軍在論文《古典主義、結構理性主義與詩性的邏輯——林徽因、梁思成早期建築設計與思想的再檢討》提出,最早將中國建築看待成框架結構的是喜龍仁(Siren)的《支那古代美術史》,有興趣的可以延伸閱讀。

2. 對於民居建築的關注及實踐:

在當時主流主張建立官式建築和外國的古典建築體系進行抗衡的時候,林徽因特別關注民居建築。

林徽因特別關注了山西的民居,並且在由她執筆的《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中描述了那些民居的狀況,這應該是最早出現在營造學社匯刊上的

關於民居實物的描述之一。——趙辰

融合民居精神的設計——雲南大學映秋院

也就是說林徽因在 80 年前就考慮中國建築現代化?=、=|||

3. 對於梁思成建築思想的影響:

梁思成在 1930 年前的建築實踐深受他在賓大的老師保羅 - 克列(Paul Cret)的影響,在這一段時期的時間都是古典 - 折中主義,與保羅 - 克列的「現代古典主義」和茂飛的「適應式建築」思想相一致。在 1932 年以後,梁思成想法經歷從現代古典主義向結構理性主義的轉變,其源頭是林徽因同年發辮的《論中國建築之幾點特徵》一文。

⑩ 中國建築史 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 當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她剛從英國回來

沈從文眼裡的林徽因是「絕頂聰明的小姐」,蕭離則稱林徽因是「聰慧絕倫的藝術家」費慰梅認為林徽因「能夠以其精緻的洞察力為任何一門藝術留下自己的印痕」。而我卻認為林徽因「美貌與智慧兼備,多情與專一並存。」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藝。她曾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之真諦,英文水平極佳。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閨秀的風度,又具備中國傳統女性所缺乏的獨立精神和現代氣質。可想而知,她確實是一位傾倒眾生的佳人。作為文藝青年心中的「人間四月天」,林徽因的名字已是一段傳奇。似乎天生具備詩人氣質的她,但卻選擇攻讀建築學。在建築學的領域,林徽因成果斐然:她參與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倡導保護古建築,以現代方法研究古代建築學。在她身後,似乎還真難找到一個能及得上她的成就和魅力的女性。她還是三個著名的愛情故事的女主角:一個是與徐志摩共同出演的青春感傷片,浪漫詩人對她痴狂,並開中國現代離婚之先河;一個是和梁思成這個名字並置在一起的婚戀正劇,建築學家丈夫視她為不可或缺的事業伴侶和靈感的源泉;另外,還是一個悲情故事的女主角,她中途退場,邏輯學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時間「逐林而居」,將單戀與懷念持續終生。然而,也恰恰就是這樣的林徽因,贏得了世人的尊敬與贊頌,成為近代中國男人們心中的女神。

熱點內容
中郵理財原有理財降息後怎麼計息 發布:2025-08-16 16:41:32 瀏覽:149
數字貨幣系統怎麼用 發布:2025-08-16 16:34:32 瀏覽:83
股市每天能收多少印花稅 發布:2025-08-16 16:26:50 瀏覽:406
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如何轉讓股權 發布:2025-08-16 16:18:48 瀏覽:299
基金持有的痕跡怎麼才會沒有 發布:2025-08-16 16:06:57 瀏覽:693
內部如何把股權徹底轉讓出去 發布:2025-08-16 15:36:46 瀏覽:804
雷軍談如何分配股權視頻 發布:2025-08-16 15:34:15 瀏覽:829
為什麼郵儲理財高點 發布:2025-08-16 14:49:42 瀏覽:501
資產質押再貸款對股票的影響 發布:2025-08-16 14:32:30 瀏覽:687
寬松貨幣政策為什麼是債券 發布:2025-08-16 14:27:28 瀏覽: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