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股票海外並購
① 中國有哪些海外上市公司
OTC(ON THE COUNTER)為櫃台交易,亦稱墊頭交易,並不屬於交易所上市的范疇.
香港交易所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1211]
中國電子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5]
中盛糧油工業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194]
中富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191]
圓通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188]
正奇投資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140]
駿威汽車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203]
精優葯業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58]
遠東生物制葯科技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399]
復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2337]
騰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691]
國美電器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493]
廣南(集團)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203]
恆基中國集團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246]
亨泰消費品集團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97]
恆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044]
聯想集團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992]
李寧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2331]
聯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980]
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2319]
自然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57]
新世界中國地產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917]
大眾食品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708]
上海策略置地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64]
上海銘源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233]
上海置業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207]
滬光國際上海發展投資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770]
上海地產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67]
上海商貿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104]
上海證大房地產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755]
正中葯業國際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327]
創維數碼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751]
TCL通訊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2618]
TCL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1070]
騰訊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700]
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739]
浙江浙大網新蘭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106]
金蝶國際軟體集團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133]
成都托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135]
交大銘泰軟體實業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148]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196]
金鼎軟體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190]
浙江永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11]
東北虎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197]
山東威高集團醫用高分子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199]
深圳市東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30
中國消防企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201]
寧波屹東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49]
西安海天天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27]
深圳市寶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36]
南京大賀戶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43]
陜西西北新技術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58]
浙江展望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73]
北京物美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77]
山西長城微光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86]
天津天聯公用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90]
山東墨龍石油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61]
深圳市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285]
慧聰國際資訊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292]
深圳市明華澳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301]
遠東化聚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012]
裕興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005]
吉林省輝南長龍生化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049]
格林柯爾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8056]
北京北大青鳥環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號: 8095]
美國交易所
Semicon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中芯國際
SINA Corporation 新浪網
51JOB, INC 無憂工作網
Ctrip.com International, Ltd 攜程旅行網
Linktone Ltd. 靈通網
Netease.com, Inc 網易
Tom Online Inc. TOM
Sohu.com Inc. 搜狐
Shanda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盛大網路
Qiao Xing Universal Telephone, Inc 僑興環球
eLong, Inc. E龍
美國納斯達克
中華網
http://www.china.com
新浪網
http://www.sina.com/
搜狐網
http://www.sohu.com/
網易網
http://www.163.com/
中華網
http://www.china.com/
Tom網
http://www.Tom.com/
盛大網路
http://www.shanda.com.cn/
僑興電話
http://www.qiaoxing.com/
空中網
http:// www.kongzhong.com
前程無憂
http://www.51job.com
金融界
http://www.jrj.com.cn
上海四方
http://www.sifang.net/
攜程旅網
http://www.ctrip.com/
掌上靈通網
http://www.linktone.com/
UT斯達康
http://www.utstar.com.cn/
亞信科技(中國)有限公司
http://www.asiainfo.com/
英國倫敦交易所
中國石化
http://www.sinopec.com.cn/
浙江東南電力
http://www.zsepc.com.cn/
江西銅業集團公司
http://www.jxcc.com/
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dtpower.com/
浙江滬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zjec.com.cn/
中國石化鎮海煉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新加坡交易所
鴻國國際 製造業
新達科技集團 服務業
建光電子 製造業
翔峰控股 製造業
迪森股份 製造業
新浦化學 製造業
中國華夏科技 製造業
中國食品工業 製造業
凱欣達數碼 製造業
三瑞控股 製造業
妍華控股 商業貿易
東明控股 製造業
亞洲環保 製造業
赫比國際 製造業
天圜營養集團 製造業
中國軟包裝控股 製造業
金迪生物科技 服務業
星雅集團 服務業
麥達新控股
百嘉力
② 誰能告訴我中國現在有哪些大公司被外資控股越全越好!
LZ的問題不準確,「大」的概念是多少?
我盡全力解答吧
外資控股中國公司有嚴格的規定,大於一定額度或者涉及國計民生行業的必須要經商務部批准。
由於非公開消息原因和外資通過復雜的交叉持股控股及多個股東名稱同一實際控制人的情況無法統計。目前通過公開資料,有可靠信息來源的有如下幾個(不包括相對控股及間接持股部分):
一 中國炊具行業龍頭蘇泊爾集團被法國SEB集團控股52.74%, 蘇泊爾(002032)截至2008年5月13日,總市值是732666萬元。
二 拉法基瑞安(四川)投資有限公司控股*ST雙馬(000935)56.81%的股權,截止2008年5月21日收盤價算,總市值431842萬元。
三 香港華潤創業有限公司通過華潤紡織(集團)有限公司控股A股上市公司華潤錦華(000810) 51%的股權。截至2008年5月20日,華潤錦華(000810)總市值是91928萬元。
四 印尼財團的三林萬業(上海)企業集團有限公司控股萬業企業(600641)50.54%的股權,截至2008年5月6日,總市值是656114萬元。
③ 中國跨國並購的企業有哪些要耳熟能詳的
聯想並購IBM
TCL並購法國湯姆遜和阿爾卡特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加拿大成功收購哈薩克PK石油公司
冠捷科技收購飛利浦顯示器業務
溫州民企中國飛雕電器集團收購義大利牆壁開關老牌企業ELIOS
廣東德豪潤達電器股份公司收購北美電器ACA名牌在亞太地區的所有權
④ 中國海外並購案有哪些
中國大企業的海外並購並不只限於其感興趣的科技企業——也為其海上貿易強國的地位投了很多錢。從2016年7月到2017年6月,中國企業已有價值超過201億美元的投資計劃,用於海外港口的收購和擴建,引人矚目。信息來源於財經時報報道的一項倫敦格里賓登峰投資銀行的研究。
這意味著一倍的提高。根據財經時報的評估,此前12個月投資額共計90.7億美元。中國在國際航運業務上的增速甚至會更高。此外,照財經時報的說法,中國企在過去的12個月還許諾了更多在海外港口的投資,雖然並沒有量化數據。
據透露大部分投資流向了東南亞。單在馬來西亞中國就投入了超過115億美元用於港口建設: 72億投入馬六甲海峽,28億投入瓜拉寧宜港,14億投入檳城港和1.77億投入關丹港。還有更多的項目位於印度尼西亞和斯里蘭卡。
顯然另一條有著戰略性地位的航運通道也在中國的建設計劃中,其根據專家觀點將在2035年形成經濟競爭力: 一條沿著俄羅斯海岸穿過北極的東北大通道。所以中國商人也已在立陶宛的克萊佩達港投資,這將有利於穿過北極的航運通道。除此之外,財經時報還提到了關於中國對挪威港口克爾肯和冰島兩處港口投資的一些談話。
狐視天下http://www.hushiwin.com/qtrkzg/371.html
⑤ 中國國內有哪些企業被外資控股
中國拚命將血汗錢買入不斷貶值的美債歐債,美歐闊佬們拿著中國的錢幹了什麼呢?他們在處心積慮地收購中國核心資產。等於中國借錢給美歐以便美歐闊佬將中國收購。同時美歐對中國苛刻無禮,天天指責中國,煽動周邊小國欺凌中國,瓜分中國領土。同時還一再要求中國繼續多借錢。
從香港聯交所的公開資料可以查到,無論是工行、建行、中行三大行;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電信。還是中煤、中鋁、中國神華等資源性企業。中國各種壟斷性國營企業,各行各業的龍頭企業的十大股東中,差不多一半是美國的企業、基金。
高盛之於工行,美鋁之於中鋁,美國人用美元買中國企業股票,中國賣股票收美元買美國國債。
截至2010年底,美國企業、基金和個人投資者擁有中國A股股票價值1000多億美元,在香港上市的H股股票價值約2000億美元,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股票價值約300億美元,合計3300億美元。
據商務部《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顯示,在輕工、化工、醫葯、機械、電子等重要行業中,跨國公司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己占據國內1/3以上的市場份額。美國標准普爾500企業在中國的分支每年就用這樣方式從中國賺取超過8百億美元,按其14倍的歷史平均市盈率,其在中國的資產價值約11000億美元。加上其他中小企業在中國投資,美國企業在中國擁有的資產價值,高達15000億美元。
再次,超過一萬億美元的美歐熱錢潛伏在樓市、高利貸等市場。
綜合算來,西方列強在中國埋伏下的錢,已經超過了中國外儲。他們並不顯富,而是讓中國去露富,並裝可憐從中國騙錢。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天時機成熟就做空中國,讓中國傾刻間變得一無所有一窮二白。
請看外資掌控下的中國市場
據《中國產業地圖》(中國並購研究中心)一書指出,中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5名都由外資公司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啤酒行業:60多家大中型企業只剩下青島和燕京兩個民族品牌,其餘全部合資;
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
電梯行業:最大的5家均為外商控股,佔全國產量的80%以上;
家電行業:18家國家定點企業中11家合資;
化妝品: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
醫葯行業:20%為外商控制;
汽車工業:外國品牌占銷售額90%!
在感光材料行業,美國柯達於1998年僅出資 3.75億美元就實行在華全行業並購,2003年又收購了樂凱20%國有股,已佔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至少50%的份額,富士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佔有率超過25%。
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美國微軟佔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
瑞典利樂公司佔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
法國米其林佔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
在手機行業、電腦行業、IA伺服器、網路設備行業、計算機處理器等行業,跨國公司均在中國市場佔有絕對壟斷地位。
在高科技領域:如手機行業,由於本土企業上游技術、關鍵零部件乃至生產線大部分從跨國公司購買,跨國公司早已從中賺夠了。近期跨國公司開始採用低價策略,擠壓國內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意在趕盡殺絕。國內手機行業除了自有品牌外沒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術,2005年以來全部虧損,市場佔有率嚴重萎縮,紛紛退出市場。
在流通領域,佔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中國零售企業只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隨著外資的延伸,低端市場也將面臨逐漸萎縮的危險。零售業是最能吸納勞動就業人口的領域,任由外國的「資金密集型」企業前來掌控。業內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業命脈,如果放任外資企業佔領我國的流通渠道,中國的企業終將淪為國外流通企業貼牌產品的加工車間。
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輪胎工業,多半失去了自主性,被控制在外國人手裡。剩下的幾家國有大中型企業中,條件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我國最大的輪胎生產企業——上海輪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世界最大的輪胎跨國公司法國米其林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共同組建輪胎合資公司,由法方控股70%;截至2000年,外商獨資與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能力與產量已佔我國輪胎70%以上。
除電力,軍工等極少數國家核心行業以外,外資在我國水泥行業(建材業)、鋼鐵行業(黑色金屬治煉及壓延加工業)、汽車行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橡膠行業、機械製造行業(普通機械、專用設備、電氣設機械及器材、電子及通信設備、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石化行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化學纖維製造業)、玻璃行業、釀酒行業(飲料製造業)、醫葯行業(醫葯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供水供氣行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煤炭行業(煤炭采選業)、日用化妝品行業(化學製品製造業)、食品行業(食品加工業)、造紙行業(造紙及印刷品業等行業)、紡織行業、建築業、傢具製造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皮革、毛皮、羽絨、塑料製造業、工藝品及其製造業等行業中,都佔有較高股權和市場控制權,經濟刺激計劃和巨大需求給予了外資豐厚的回報,充分享受了我國經濟高速成長所帶來的好處和便利。
(1)水泥行業:2009年全國水泥行業總產能16億噸,外資控制產能5、6億噸以上,控制力及總產能佔30-40%以上。拉法基收購四川雙馬、瑞安建業後,佔西南四省18%以上份額;華新水泥被瑞士Holicm收購,占華中10-20%份額;摩根斯坦利收購山水集團30%股權後,環渤海市場份額第一;愛爾蘭CRH收購吉林亞泰後,獲取東北市場;產銷量全國第一的海螺水泥,外資利用香港主板控股25%,此外,亞洲水泥、山水水泥、華潤水泥在香港主板上市,部分股權被港資和外資控制……
(2)機械行業:2008年,機械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12%,外資股權控制率為35.2%,總體控制力度達40%以上,機械製造業5大細分行業中,儀器儀表製造業外資市場佔有率最高,超過60%,金屬製品業為37%,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32%,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約為30%。凱雷收購徐工85%股權,起重機和壓路機占國內市場50%以上,國內136種工程機械產品,徐工佔一半以上;國內裝載機行業排名第7的山工機械被卡特彼勒全資收購,新加坡豐隆、美國高盛、美國國泰持有國內最大的獨立柴油引擎製造商玉柴股份51%的股權;無錫威孚是國內柴油燃油噴射系統最大廠商,德國博世持有其67%的股權;韓國全資的斗山工程機械8年在中國挖掘機市場佔有率名列第一,銷售額已達徐工的1/3;西北軸承佔中國鐵路貨車軸承25%的市場,90年代末,德國舍弗勒利用西北軸承陷入困境,與其合資成立富安捷鐵路軸承,將其市場爭壓過來,後全資收購;瑞典SKF全資收購皮爾軸承;無錫軸承、煙台軸承被美國TIMKEN全資收購,並控股襄軸集團;全國化工設備第一生產基地,錦西化機透平廠被西門子控股70%的股權;德國ZF集團收購全國齒輪行業排名第二的杭州齒輪廠70%的股權;美國迦納基金控股沈陽機床30%的股權;英國特雷克斯收購北方股份25%的股權,北方股份是中國最大的礦用汽車開發和生產基地;玉柴機械占據國內小挖機9.3%的市場份額,美國漢鼎收購其43%的股權……
(3)汽車行業:外國品牌銷售佔90%以上,雖然外資股權佔比不超過50%,但無論技術、品牌還是研發等,外資實際控制力均高達60-70%以上。一汽大眾、上海大眾、東風、華晨、上海通用、長安福特、北汽現代、北京吉普、廣州本田、廣州豐田、天津一汽豐田、長安雪鐵龍等中國汽車銷量最大的公司,外資股權均為50%,不包括外資中小企業,外商在華投資和合資控制的53家大型汽車公司,銷售額1萬億元以上,占汽車市場總銷售額的6、7成以上;此外,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已佔有60%以上的份額;而在汽車電子、發動機零部件和摩托車配件等高技術含量領域,外資控制企業亦高達70%以上;汽車製造行業橡膠輪胎,法國米其林和新加坡佳通輪胎等外商獨資和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產能與產量已佔我國輪胎佔有中國汽車輪胎市場80%以上……
(4)鋼鐵行業:2008年,鋼鐵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 6%,由於國家對鋼鐵行業並購有控制,阿塞洛-米塔爾、俄羅斯、必和必拓等大量外資覬覦中國鋼鐵行業紛紛受挫,即使這樣,外資對我國鋼鐵行業的股權控制度仍超過10%,市場控制度超過12%,如阿塞洛?米塔爾收購華菱鋼鐵33%股權;德意志銀行和阿塞洛?米塔爾收購中國東方鋼鐵47%的股權(河北津西鋼鐵 29%股權);法國聖戈班收購徐鋼100%的股權;美國凱雷收購江都鋼管49%股權;中信泰富持有大冶特鋼28%的股權;此外,香港主板上市的鞍鋼、馬鋼股份、重慶鋼鐵,14%、22%、30%的股權被摩根大通等外資和港資控制;唐山國豐鋼鐵,香港中港占股51%;港資占股65%的內地在香港上市公司開源控股分別收購日照鋼鐵、日照型鋼30%的股權,收購日照軋鋼25%的股權,後與山鋼重組……
外資大規模並購國內鋼鐵業不成,再生一計,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等國際礦山巨頭利用手中掌握的鐵礦石資源,不斷漲價,對鋼鐵行業進行合圍。
可以想像,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2億噸,行業分散度高,眾多中小或民營鋼企面臨淘汰和對資金的需求情況下,外資受歡迎的程度會有多高;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外資繞過國家設置的重重限制,不少鋼企,將再次落入外資控制之中。
(5)石化行業:2008年,石化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10%,國家對外資准入石化產業有所限制,即使這樣,除海外上市外,外資繞過重重障礙,通過來華設廠,並購等手段,石化行業外資股權控制度已達18%,市場控制度為20-30%,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外資市場控制度27%,石油加工、煉焦及核料加工業為13%。
如中石油2000年在紐約、香港上市,外資與港資占股11%,海外融資額29億美元,9年時間,向海外分紅派息竟然高達119億美元,分紅派息竟為融資額 4倍;中石化2000年在紐約、倫敦、香港三地上市,目前外資與港資占股19%;中海油2001年在紐約、香港上市,旗下中海油服外資與港資占股目前高達 34%,另外,中海油、上石化、吉化等紐交所海外上市公司也被外資部分控股,黑石持有中化集團子公司中國藍星20%的股權。
國內原油和化工產品供不應求。如2009年,我國累計進口原油2.04億噸,首次突破2億噸,同比增長13.9%;液化天然氣累計進口553.2萬噸,同比大幅增長 65.8%;口硫磺1216.7萬噸,同比增長44.6%;進口甲醇528.8萬噸,同比大幅增長268.8%。僅2009年一年的進口量就比 2005年至2008年四年的進口總量還要多,占國內消費32%,由於國外甲醇產品大量湧入國內市場,國內裝置大面積關停,平均產能發揮率不足40%。;我國累計進口聚乙烯756.1萬噸,同比大幅增長64.8%,占國內消費的48.7%,進口聚氯乙烯195.5萬噸,同比大幅增長73.5%;進口精對苯二甲酸(PTA)508萬噸。此外,國內農葯進口量巨大,許多精細化工品,國內甚至無法生產。
國際能源化工巨頭紛紛在華投資。BP在華投資45億美元,殼牌17億美元,拜爾投資31億美元,擁有12家獨資或合資企業。埃克森美孚、殼牌、BP計劃再投110億美元。拜爾已投產5大乙烯合資企業:巴斯夫/揚子石化投資60萬噸乙烯項目,截止2007年,巴斯夫在中國投入已超過200億元人民幣,中國銷售總額達到36億歐元以上;BP/上海石化90萬噸乙烯、埃克森美孚/福建煉化、沙特阿美60萬噸乙烯、殼牌/中海油的南海80萬噸乙烯,埃克森美孚/廣州石化改擴建(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等項目正在建設中。另外,BP在四川建醋酸廠(占國內市場30%),在珠海建PTA基地。歐美跨國公司在洗滌用品、塗料、生物制葯等下游領域佔有巨大份額,有的已形成壟斷外資……在石油化工領域的市場控制力度,在20-30%以上。
(6)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外資控制度為40%以上。英國皮爾金頓購入耀華玻璃19%的股份;中國玻璃港交所上市,皮爾金頓等外資大股東控制 40%股份;瑞信等外資控制浙江玻璃33%的股份,洛陽玻璃,外資和港資持有50%的股份;如果算上港資,中國玻璃、浙江玻璃等港資與外資占股均在65% 以上;A股上市的福耀玻璃,港資三益發展為第一大股東,持有22.5%的股份;金剛玻璃,港資龍鉑投資持有17%的股份;港資信義玻璃,自2004年以來一直為中國汽車玻璃最大出口商;1985年起,聖戈班在中國設立代表處,現已在中國設立50餘家企業,其中製造企業40多家,分布在成都、馬鞍山、杭州、常州、湛江、牡丹江、鄭州等地;業務包括平板玻璃、玻璃包裝、高功能材料等。在中國的員工數量超過15000人,2005年銷售額4億歐元。最近4年,聖戈班在華銷售額年增54%……
在第一產業,外資四大糧商ABCD威脅4000萬豆農生產,種植大豆賴以生存的無數豆農,年年賠本,不得不改種其它經濟作物,造成2000萬豆農集體「下崗」事件,2.3億民工,或許從中能發現許多豆農的身影。
大量豆油油榨企業倒閉,由於「大豆危機」,2004-2005年,1000多家內資榨油企業構成的「中國大豆軍團」,瞬間煙消雲散,隨後倒閉率達90%以上,導致10多萬人失業。
在第二產業,日用品和化妝品行業,外資品牌占市場份額的60%以上,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在食品飲料業,機械製造業,建築業,鋼鐵行業,水泥行業,石化行業,玻璃行業,家電行業,釀酒行業,紡織行業,造紙行業,供水供氣行業,印刷包裝業幾乎囊括所有的第二產業,由於外資生產效率普遍比內資要高,且極端盤剝人力成本,外資的每一次並購,都意味著大批人失業,外資的每一次投資,都意味著同行業競爭對手大多數職工失業下崗,擠佔了無數工作崗位……
在第三產業,外資大型連鎖超市每一次選址開張,對方圓兩公里的中小型零售商店和門面都是一次集體毀滅性的打擊,慘淡經營,或失業,或改作別的生意,從而擠占其它行業工作崗位……
⑥ 收集21世紀中國跨國並購案例
看看易界網整理的案例吧:
光榮與夢想:回顧2014年中國企業十大跨境並購交易
1. 弘毅投資PizzaExpress 助力後者開拓中國市場
2014年7月12日,聯想控股旗下的弘毅投資宣布斥資約9億英鎊(約合人民幣95.5億元)全資收購英國餐飲品牌Pizza Express,並將在未來幫助該品牌深耕中國市場。
入選理由:該筆交易成為了歐洲餐飲行業過去五年中金額最大的並購案。
2. 黑馬安邦保險斬獲紐約華爾道夫酒店
2014年10月6日,安邦保險與希爾頓酒店集團共同宣布,安邦斥資19.5億美元從希爾頓集團手中收購了紐約曼哈頓公園大道49-50街的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大樓。有意思的是,不久之前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前就選擇了華爾道夫酒店進行路演,因而該酒店為中國人所熟悉。
入選理由:從金額來說,這是中國保險企業跨境並購最具典型和最大的交易之一。
3. 中國人壽的倫敦之旅
2014年6月,中國人壽保險和主權基金卡達控股公司聯合宣布以總價7.95億英鎊(約84億元人民幣)收購倫敦地標性摩天樓——位於金絲雀碼頭的10 Upper Bank Street大樓。在交易完成後,中國人壽將持有10 Upper Bank Street大樓70%股權,卡達控股將持有20%股權。
入選理由:該筆交易為去年中國企業跨境收購房地產業的最大一筆交易。
4. 復星收購CSS
2014年年初,復星國際以10億歐元的報價成功收購了葡萄牙國有銀行葡萄牙儲蓄總行旗下的保險業務子公司(Caixa Seguros,簡稱CSS)80%的股份。2014年復星跨境收購在醞釀多年後出現井噴,涉及金融、醫療、零售等多個行業和領域,而這是其中最大的一筆投資。
入選理由:2014年中國金融領域跨境並購的最大一筆交易。
5. 聯想收購摩托羅拉
2014年1月30日,聯想宣布以29.1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這是聯想繼收購IBM PC業務後又一項重大的國際化發展舉措。而摩托羅拉在攀上聯想這個新東家之後,能否老樹開新花,令人拭目以待。
入選理由:該交易為2014年度國內TMT行業跨境並購中交易金額最大的一筆,即便在中國各行業跨境並購交易排名中也能排上第二名,僅次於中鋁礦業收購Las Bambas。
6. 中油燃氣的加拿大收購
2014年6月20日,中國石油燃氣集團有限公司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COG Acquisition Co以2.355億加元收購Baccalieu Energy Inc.。交易代價將以現金方式,並透過公司內部資源撥付。入選理由:全球的礦產資源一直受到國內企業的青睞,而該筆交易為中國礦業過去10年對外收購的最大手筆。
7. 中糧2014並購之路
2014年3月23日,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企業中糧集團有限公司與荷蘭知名農產品及大宗商品貿易集團Nidera在荷蘭正式簽署協議,以12億美元的最終價收購Nidera 51%的股權。同年10月28日,改交易完成交割。作為投資控股型企業,目前中糧集團旗下擁有中國食品、中糧控股、蒙牛乳業、中糧包裝四家香港上市公司,以及中糧屯河、中糧地產和中糧生化三家內地上市公司。在此交易後,中糧也就此成為Nidera的控股股東,成為可以與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四大國際壟斷糧商相匹敵的大糧商。
入選理由:該交易為過去十年中,國有企業在農業領域的最大一筆跨境並購交易。
8.中國國家電網收購案例
2014年7月31日,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與義大利存貸款公司(CDP Reti)在義大利總理府簽署協議,以24億歐元(約合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其全資子公司能源網公司35%股權。交易完成後,國家電網公司將在義大利存貸款能源網公司董事會5名成員中指派2名董事,並派出2名財務管理人員,並在目標公司義大利輸電網公司和義大利天然氣網路公司的董事會中各指派1名董事。
入選理由:這筆交易是過去十年中國在電力燃氣行業最大的跨境並購案例,也是至今為止中國企業在義大利最大的一筆投資。
9. 三胞進軍英倫打造A股史上最大境外收購
2014年4月,三胞旗下子公司南京新百以2億英鎊收購了英國歷史最悠久的百貨公司House of Fraser 89%的股份,成為第一家進入英國百貨業的內地買家。而剩餘股份則由英國最大體育用品零售商Sports Direct創始人,邁克·阿什利(Mike Ashley)持有。
入選理由:三胞集團的收購是中國A股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上市公司境外直接收購,同時也是中國企業有史以來最大一筆零售業境外投資。
10. 中國藍星收購案例
2014年11月24日,中國藍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意以43.4億挪威克朗(約合6.40億美元)收購挪威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REC太陽能公司(REC Solar)。藍星為每股REC股票支付108.50克朗,較該股上個交易日收盤價溢價15.9%。並購後,中國藍星計劃將REC太陽能與以發展太陽能產業為目標的埃肯公司(Elkem)合並,後者是公司在2011年以20億美元購入的,創造當時中國企業在歐洲最大的一起工業收購案。
入選理由:此項收購為在2014中國跨境並購交易額中排名第九大交易,在化工業中排名第一。
⑦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成功案例有哪些
2005年,聯想正式宣布成功收購ibm全球pc業務。
2009年6月,中石化收購addax公司
2008年12月,中石化收購tyk公司
中國移動收購米雷康姆公司
⑧ 有哪類股票是外資並購
在分析外資並購題材的時候,我們應該把握住以下幾個要點:
首先是要注意分析哪類情況下更容易出現外資並購的情況:讓外資介入到中國資本市場,一個是出於入世開放的需要和壓力,另外一個也是出於吸引國外資金,盤活國內不良資產的需求。
外資並購的方向當然首先是具備獨特資源的公司,但同時公司本身的經營上也需要外資參與的情況下,這類購並更容易使雙方走到一塊。
⑨ 中國境外上市公司有哪些
1、阿里巴巴。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國成功上市。23日上午,胡潤研究院發布《2014胡潤百富榜》,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以1500億元身家成功登頂中國首富。
2、京東。
美國當地時間2014年5月22日,京東在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JD」,開盤報價為21.75美元,較發行價19美元上漲14.47%,市值達到約297億美元。
3、愛奇藝。
2019年2月22日晚間,愛奇藝交出了在美上市後的首份成績單,2018財年,愛奇藝實現營收2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受該消息影響,美股開盤後,愛奇藝股價大漲。
4、網路。
北京時間2005年8月5日晚11點40分,中文搜索網路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正式掛牌上市,成為納市第22隻中國概念股。幾個小時之後,這個納市的新面孔便改寫了中國股的江湖位次,發行價27美元的網路,上市當天便以66美元高開,並直線上闖至151.21美元,收盤於122.54美元。
5、騰訊音樂。
2018年12月12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簡稱騰訊音樂)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開盤價為每股13美元,最終報收每股14美元,較發行價上漲7.69%。
⑩ 近幾年有哪些中國企業並購國外企業的事件
近幾年中國石油企業收購外國公司一覽表時間:2010-03-08 2007年10月,中石油投資41.8億美元收購哈薩克PK石油公司全部股權。
2008年10月,中海油耗資25億美元收購挪威海上鑽井公司AWO。
2008年底,中石化以17億美元完成加拿大石油公司Tanganyika Oil的收購案。
2009年2月,中石油以4.99億加元收購加拿大一油氣公司在利比亞的石油資產。
2009年4月,中石油聯合哈薩克國家石油和天然氣公司收購曼格什套石油天然氣公司的全部股權。
2009年6月,中石油收購英力士位於蘇格蘭Grangemouth的煉油廠。
2009年6月,中石油完成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45%股權。
2009年7月,中石油和BP石油公司聯合中標伊拉克魯邁拉油田服務項目。
2009年8月,中石化以近75.6億美元收購Addax石油公司。
2009年12月,中石油以116.11億元人民幣購買加拿大兩項待建油砂項目60%股份。
2010年1月,中國石油聯合道達爾勘探生產伊拉克公司、馬來西亞石油公司聯合中標伊拉克哈法亞油田服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