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田莊為什麼用布帛充當貨幣
Ⅰ 古代有哪些能吃的東西被作為錢使用,比如大麥,小麥,有其他的什麼嗎哪裡的人使用的
以糧食實物作為貨幣,一是遠古時期的物物交換,二是戰爭時期貨幣不容易被大家認可。我國古代用穀物、布帛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這種情況早在西漢就已出現,東漢時更加盛行。到我國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這種情況顯得更加突出了。據史書記載,我國南北朝時期,在南北長期對立中,盡管戰爭總是不斷,但在戰爭的空隙,經濟的交往總是連綿不斷,商品交換非常活躍;而在南朝、北朝的商品交換中,貨幣的使用幾乎廢棄,在商品交換中都是使用絹帛。
從當時南朝、北朝商品交換的品種來看,北朝需要南朝的物品有甘蔗、橘柚,以及北方官員、貴族享用的高級奢侈品;南朝急需北朝的物品有:馬匹、駱駝、皮毛製品等等。
當時南朝、北朝商品交換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官方主辦的「通市」,由南朝、北朝的官方主持;二是走私,這種走私在民間、官員、軍隊中間都有。據史書記載,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也就是宋國、魏國戰後的第二年,北魏向宋國提出兩國「互市」的要求,朝廷徵求大臣們的意見,江夏王義恭、建平王宏、何尚之、何偃等,都表示贊成互市,但柳元景、王玄謨等大臣反對馬上互市,理由是「虜雖說互市,實為窺測國情,答應了他們,必生邊患」。但朝廷考慮到兩國互市可取得不少的經濟利益,最後還是同意了。
我國古時候經常用穀物、布帛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在王莽篡位及東漢時期,有時在市場上谷帛也代替貨幣充當過流通領域內的支付手段,只是到了南北朝時期,谷帛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時間最長、范圍較廣,以致在社會上曾經出現「廢棄貨幣」、「忘記貨幣」、「不準使貨幣」的現象。這是因為市場上錢幣缺乏。晉朝統治者主要沿用漢朝的「五銖錢」貨幣,因此,鑄幣數量不多,遠遠滿足不了當時市場流通的需要。
在解放前和剛解放,我國邊區政府在使用邊區票的同時,還實行了供給制,以小米來發放工資
Ⅱ 楂樺害綣佽崳鐨勫攼鏈濓紝涓轟粈涔堣繕浼氬皢鈥滃竷甯涒濅綔涓鴻揣甯佷嬌鐢錛
甯冨笡鏄媯夌漢鍝佸拰涓濄侀夯緇囧搧鐨勬葷О銆傚彜浠d竴鑸浠ラ夯銆佽憶涔嬬粐鍝佷負甯冿紝涓濈粐鍝佷負甯涳紝鍥犱互鈥滃竷甯涒濈粺縐頒緵瑁佸埗琛g潃鐢ㄥ搧鐨勬潗鏂欍
鍥犱負鍞愬垵緇忔祹騫朵笉綣佽崳錛屾墍浠ュ嚭鐜頒簡鈥滃竷甯涒濅互鐗╂崲鐗┿
搴旂瓟鏃墮棿錛2022-01-04錛屾渶鏂頒笟鍔″彉鍖栬蜂互騫沖畨閾惰屽畼緗戝叕甯冧負鍑嗐
Ⅲ 布帛在古代是什麼
布帛古代一般以麻,葛之織品為布,絲織品為帛,因以布帛統稱供裁製衣著用品的材料。
布帛,意思是布帛,絲,麻,棉織物的總稱。《禮·禮運》治其麻絲,以為布帛。在征調布帛的同時,布帛又成為貨幣。布帛是民生必需品,早已成為商品。
由於它具有比較穩定的價值,民間已將它作為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賦予它一定的貨幣功能。王莽時貨幣雜用布帛金粟,布帛開始具有法定貨幣的地位。東漢末,谷帛取代金屬貨幣成為主要貨幣。
從漢至唐,貨幣賦演化為實物賦,布帛更成為貨幣,是由金屬礦開采不足,通貨短缺之故。征帛實際是征幣,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回歸自然經濟。封建國家征調的大量絹布,除直接使用一部分之外,大部分是要進入市場的。征調布帛與布帛貨幣化相配套,更加增了布絹與市場聯系的必然性。
絹帛在古代價格昂貴,一般人用不起,就連孔聖人都說,貧不及素。這里的素,指的就是絹帛。
帛的發音和造字原理與伯完全相同。伯字從人從白,白亦聲,本義為兄弟排行老大。帛為多種纖維織品(絲,麻,葛等)中的老大,故義為頂級織物。
帛的材質,顏色,形制,功能和藏族的哈達應該是完全一樣的,因為藏族存在已久,藏漢本為兄弟民族,故哈達應該是漢族遠古文物帛的孑遺。
Ⅳ 高度繁榮的唐朝,為什麼還會將「布帛」作為貨幣使用
1. 在唐朝,布帛作為一種貨幣替代品,被廣泛使用。這是因為盡管唐朝初期經濟並不十分繁榮,但布帛作為一種普遍的商品,具有穩定的市場價值。
2. 布帛的廣泛使用還因為它的實用性。棉紡品、絲織品和麻織品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因此,它們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交易的媒介。
3. 此外,由於當時的金屬貨幣供應不足,布帛作為一種補充貨幣形式,有效地解決了交易中的貨幣短缺問題。
4. 唐朝的經濟政策也促進了布帛作為貨幣的使用。政府鼓勵農業生產,提高了紡織技術,使得布帛產量增加,進一步鞏固了其在交易中的地位。
5. 隨著時間的推移,唐朝經濟逐漸繁榮,但布帛作為貨幣的使用並沒有立即消失。它在一段時期內與金屬貨幣並存,直到唐朝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貨幣制度的完善,布帛才逐漸退出貨幣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