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市場和產品市場如何達到平衡
A. 如果市場和貨幣市場沒有同時達到均衡而市場又往往能使其走向均衡,為什麼還要政府
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非均衡盡管通過市場的作用可以達到同時均衡,
但不一定能達到充分就業收入水平上的同時均衡,因此,還需要政府運用財政
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干預經濟生活,使經濟達到物價平穩的充分就業狀態。
貨幣市場與商品市場同時均衡,該結論是作為IS-LM模型的理論描述.
在產品市場上,國民收入決定於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和凈出口X-M加合起來的總支出或者說總需求水平,而總需求尤其是投資需求要受到利率r影響,利率則由貨幣市場供求情況決定,就是說,貨幣市場要影響產品市場;
另一方面,產品市場上所決定的國民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從而影響利率,這又是產品市場對貨幣市場的影響,可見,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是相互聯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才能決定.市場經濟需要宏觀調控,主要是由於存在「市場失靈」,或者說市場在經濟活動的某些方面難以有所作為。其一,由於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後調節,從價格形成、信號反饋到產品產出存在一定的時滯,因而會造成經濟波動。特別是那些生產周期較長、生產期間規模不能改變的產業部門如農業部門,其供需難以通過市場調節達到均衡。
為了減輕經濟波動,需要政府在中長期預測的基礎上制定宏觀經濟規劃,為微觀決策提供指導。其二,某些宏觀經濟變數如財政收支總額,對於經濟健康運行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這些宏觀經濟變數的確定和控制都不是市場所能勝任的,只能由有關宏觀經濟當局根據市場動態和穩定經濟的需要進行管理。其三,外部性問題。當某些經濟活動(例如污染)導致外部其他人的受益或受損沒有被計入產品的價格和成本時,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前提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壞,需要政府幹預。其四,公共產品問題。天氣預報、環境保護、社會秩序、國內法律和規章制度、基礎科學和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等公共產品在享用上不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說社會公眾都可以從這些產品的提供中受益,而單個廠商卻缺少提供這些產品的足夠動力。這就需要政府來興辦,或者通過宏觀政策加以引導。其五,壟斷問題。在規模經濟效應顯著的行業,市場有產生壟斷的傾向,而壟斷妨礙競爭和效率。因此,反壟斷、保護公平競爭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其六,公正的收入分配是社會經濟穩健運行的必要條件,但市場難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來調節。其七,經濟發展的方向或規劃問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需要規劃,需要根據發展階段和具體情況,相對集中力量,創造出具有引導性的產業優勢。
其八,信息不對稱問題。信息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如在證券市場內部人員可以知道外人不知道的內情、醫生比病人更了解病情等等,這就需要通過政府幹預來保證交易的公正性。其九,當經濟出現危機時,靠市場自身的力量固然也可能恢復,但往往需時太長,經濟波動過大,影響社會穩定,需要政府總攬全局,進行必要干預。
這些情況表明,市場經濟離不開宏觀調控。然而,除了緊急的干預措施,調控手段應當與市場正常運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即使是啟動經濟的非常舉措,也應著力於改善產業環境和經濟秩序,著力於提振信心,盡可能避免直接干預市場運行。因為實踐證明,同樣存在「政府失靈」。換言之,在經濟活動的一些領域,政府有比較優勢;在另外一些領域,市場則有比較優勢。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當也可以把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經濟的功能和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調控的職能結合起來,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體制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