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超發如何傳導到商品價格上升
㈠ 為什麼貨幣超發,物價會上漲
1、貨幣是一般等價物的物殊商品。簡單的說,貨幣也就是錢,是用來交換商品的;
2、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一般來說是一個常數,除了滿足社會交換的一般需求外,其增量在理論上應當反映全社會商品產出的增量;
3、理想狀態下,社會貨幣量應當滿足社會供求關系。貨幣供給量超過社會商品總量,即出現商品供不應求,導至物價上漲……;反之亦然。
4、現代社會,貨幣發行權一般控制在一個國家的央行手裡,在美國控制在美聯儲手中。貨幣流通量除了反映一國經濟發展狀況外,還與國家間對外貿易、外匯需求、外幣投機和沖擊等多種因素有關;
5、社會貨幣流通量還與一國的社會性質、貧富差距、基尼系數,以及社會財富分配狀況有極大的關系;同理,也與一國商品生產水平、商品生產在國際社會中的定位、國家地理優勢、國家所佔有的特殊資源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總之,LZ命題所表達的,只是教科書上的一般的,理論上的結論。
在現實中,如美聯儲近十多年來,已超發了幾萬億貨幣,用於兩場戰爭和政府支出,但這些貨幣絕大部分都轉化為可以永遠不還的國債,對國內商品市場沖擊並不明顯;
又例如在中國,近十多年來,國家超發了約十萬億人民幣,但由於中國基尼系數全球居高,貧富差距較大,少數人聚集了大量的財富,而大多數人消費能力有限……。使中國超發的貨幣在大量用於國家基本建設外,沖擊市場的能量也有限,而極少數富人消費除了轉至國外,大部分超發的錢還是呆在銀行里……。
對於執政者集團來說,只要貨幣超發不引政權崩潰,盡可以放心睡大覺。
㈡ 物價為什麼會上漲
市場上的貨幣突然變多了,則意味著貨幣的購買力會下降,換句話說,就是商品的價格會上漲。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都渴望擁有財富,但現實生活中,只有少部分人擁有了大量的財富。有網友還表示,如果國家多印點人民幣,人們是不是就有錢了,生活也會變得富裕起來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如果市場上的貨幣突然變多了,則意味著貨幣的購買力會下降,換句話說,就是商品的價格會上漲。
㈢ 有關經濟學的一個問題!1.通貨膨脹時,價格升高...
你是在說「通貨膨脹,價格升高,需求量與需求都會減少」這個現象?還是說價格升高,導致需求量與需求減少?
通貨膨脹,同等量一般等價物的購買力(通脹)<購買力(不通脹),所以一樣的收入其購買力明顯不如不通脹的時候了。(貨幣也是商品,因為發行量過多,即供太多,所以導致市場上商品的價格水漲船高,你畫一下供給需求線,供給線往上移,一定能看明白,不過這里也有一個問題,這樣的思考對「紙幣」比較合理,對「黃金」等就不一定了,因為後者還有「貯藏手段」,可以轉為儲蓄貨幣,就不會對市場上的商品造成過分影響/通貨膨脹)
而隨著商品P價格升高,也會使得購買力下降,一樣的錢,能買到的東西少了。(可參考預算線的轉動變化)
由此,手裡錢不那麼值錢,玲琅滿目的商品價格又高……需求量和需求都會減少。(看問題似乎你是明白這個的,好吧。。。)
此外,往往是紙幣發現過多導致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特別的「價格上升」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表現……你第一問的「簡單的」邏輯推斷(價格減小不能緩解通貨膨脹)是有誤的。
幸好,不是靜態分析,要用動態,哈。購買力弱了,於是需求和需求量少了(全市場的買方購買力都弱了來看,就是需求少了,如果還不甘心,那就再往細看——在一定的購買力上來看,市場價格高了,全市場買方在某一P價格能支付+願意買的Q量也減少了),從而需求曲線整體下滑,並且和供給曲線的交點P也在下降,所以你說對了「價格在減少」!!!但這是「均衡價格」!!!是市場出清的趨勢~~~能不能到達均衡價格P*需要time&……這是一個自我調節機制,什麼樣的購買力,決定預算線,預算線和無差異曲線(消費者偏好)的交點是均衡點~~~
第二問,先說下共同影響,就是影響了P和Q嘛~分開說:需求線下降,供給Q*減少,所以市場上面現有的Q是大於Q*,供過於求啦!商品價格要跌一跌了;需求量下降,就是在D需求曲線上,沿著線往上走(橫軸Q變小,縱軸P變大),所以市場上的價格要上升咯~ ~
需求下降的影響力大還是需求量下降的影響力大,這個估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或者有個定論,我理論水平暫時有限了。。),加之外部政策等,通貨膨脹或愈演愈烈,或慢慢平息,或減少殆盡……
理論是為了解釋過去、了解現在、預測未來,並且是不斷在完善的。實踐是唯一的檢驗標准。
㈣ 為什麼貨幣印多了 就會導致物價上漲 人們怎麼知道貨幣多就回提升物價 這是還是經濟學研究的范疇嗎
這位同學的疑惑應該是在於,這個由貨幣到物價的傳導過程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我在學習經濟學的時候,也有類似的疑惑,盡管有PY=MV這樣的貨幣恆等式詮釋了價格、產出、貨幣量與流通速度之間的關系,但仍然難以從切身體會中去理解,當市場上貨幣量增加時,是如何一步步傳導到物價上的?市場上第一個價格的上漲是如何發生的?作為一個個微觀個體,交易中的人們如何得知整個市場的貨幣量提高了呢?
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有個思路供你參考。
首先,價格是如何決定的?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需求供給曲線決定了產品的價格和數量,即市場的需求和供給狀況決定了價格,這個規律貫穿其中。
其次,再看貨幣供給的來源,市場的貨幣供給通常是由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完成,比如,中央銀行通過逆回購(向商業銀行等機構購買有價證券)的方式向市場提供流動性,在貨幣乘數效應下,商業銀行可供借貸的貨幣多了,貸款的利息自然就會低了。
再次,從商業銀行到實體投資,貸款利率降低時,資金成本下降變相提高了投資收益,於是就會刺激企業主貸款進行投資,所謂實業投資就是購買勞動力和原料、設備等,以勞動力為例,當各企業主增大投資時,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市場上勞動力供給不變,於是形成用工短缺,商人提高工資以招到更多的工人。其他原料類似。這樣,成本上漲了,企業生產的產品價格也相應上漲。
最後,從個人再到消費品市場。每個人工資提高了,根據消費方程,於是也會提高消費檔次,消費更多商品,增加商品消費需求,也會引起消費品商品價格上升,刺激廠商擴大生產。
當然,現實中的傳遞過程要比這個復雜的多,而且並非單一的鏈式因果,而是各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系統。個人覺得,價格傳導通常是從工人工資和生產性資料開始。僅供參考!
㈤ 人們常說錢變毛了,錢是怎麼越變越不值錢的呢

讀者提問:
1.關於「貨幣發行量和物資供應量應該相對應」這個原理,怎麼理解呢?為什麼就一定是這樣呢?怎麼更好地理解呢?
2、貨幣超發引發的貶值,是怎麼傳導的呢?
舉個也許不太恰當的例子:豬肉貴了,有可能是先因為飼料貴了傳導下來的,飼料貴了有可能是飼料廠廠租貴了以及工人勞動力貴了引起的??貨幣超發所引起的貶值效應,肯定也有個傳導過程,這個傳導過程怎麼理解呢?
以下為回答:
超發會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這是經濟學的定理性命題。道理很簡單:倘若假設市場上商品和貨幣是一一對應關系,鈔票變多,則更多鈔票競逐相同商品。原來一塊錢的商品,由於鈔票總量翻一倍,則需要兩塊錢才買得到。生產商品總是很難的,而鈔票超發卻非常容易。這就是通貨膨脹。哈耶克說,通脹只能是由貨幣超發引起的。通脹會引起鈔票貶值,物價上漲;然而,並非所有的鈔票貶值,物價上漲都是由通脹引起。(比如說,自然災害引起商品大量減少,相對於數量固定的鈔票,商品變得稀缺,價格上漲。這就是正常現象)。
一些經濟學者認為,貨幣超發是中性的,它將引起所有商品的價格成倍上漲。比如說,貨幣超發一倍,則所有商品的價格都會上漲一倍。這樣的說法,顯然是不顧事實的胡扯。令人詫異的是,這樣的說法居然得到相當多經濟學者的支持。他們把這種理論稱之為「貨幣中性理論」,即通貨膨脹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中性的。用簡單的常識,即可理解這種說法的錯誤。經濟運行的真相是,通貨膨脹過程中,越稀缺並且需求強烈的商品,越受到鈔票追逐。比如說北京上海的房子,它的價格上漲就遠遠跑過貨幣超發倍數。產量穩定的大宗商品,總是隨著貨幣總體量的上升,水漲船高,逐年上漲——因此,很多經濟學家會傾向於用「一籃子商品」的價格漲幅,來測定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過程中,甚至會有商品降價的情形。它們通常是由於技術進步,產量極大進步的商品。比如電腦和手機,在過去一二十年裡,盡管各國都在通脹,它們的價格卻不斷下降。
貨幣貶值的過程是如何傳導呢?我認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理論,比較真實地解釋了這一過程。在所有國家那裡,貨幣都是由中央銀行發出,再一步一階地傳遞給下一個層次,引起漣漪似的層層物價上漲。一旦貨幣傳導到社會末梢,物價上漲才宣告結束。
比如說,中央銀行新發100億美元鈔票。於是,它會在資產負債表記上一筆,央行負債100億美元,再把這筆錢「借給」國家部門、商業銀行,這就是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一端。至於央行負債到底欠誰的錢,應作何償還,有無破產之虞,似乎從來無人過問。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實際功能,僅僅是記錄中央銀行發鈔的規模。
新鈔票流入到國家部門,商業銀行那裡,是熱騰騰的新錢。這些錢都會有實際的用途。比如說,大規模的工程建設,民眾的福利基金,社保醫保的補充基金,股市的救市基金。或者,乾脆是商業銀行擴充資產,新增信貸的准備金。這些新錢流出來以後,市面其他物價還未上漲。新錢流入,很自然就推動相關產業價格上漲。比如說,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高了水泥、能源、玻璃、重工業的價格。這個時候,行業蒸蒸向上,就連工人也享受到景氣的溢出,可以獲得高工資。金融行業是經常接觸新錢的行業,每一次國家新發貨幣,這個行業全都喜氣洋洋。新錢由他們之手流入市場,銀行和投資機構等要先過一遍手,賺取一道。他們會給高管發更高薪酬,建設更豪華的辦公大樓。就連金融機構的小弟,也在跟著吃香。
這些獲得新錢的行業和人員,他們有自己的投資和消費渠道。每年春節後,銀行、國企和金融單位發完年終獎,一線城市的房價就開始漲起來了。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新增貨幣在流動。錢流動到哪裡,哪裡的物價就被緩緩推高。一般而言,農村是離新錢最遠的地方,農民賣了糧食一進城,絕望地看到所有物價都在漲。小地方的工薪階層也非常慘,公司賺的是通脹的錢,和員工的努力沒什麼關系。只有當物價普漲,怨氣四起,公司為留住人,才會象徵性「漲工資」。差不多這時候,錢也就流到頭了。說句不客氣的話,街頭賣奶茶的小妹,他們更接近市場一線,都比工薪階層提前感受市場繁榮。
所有人的收入都在漲,這難道不是大好事嗎?為什麼我們要反對通貨膨脹呢?
事實上,所謂「所有人收入都上漲」只是幻覺。真相是:絕大多數人的收入,都受到了通脹的侵蝕。房價越漲越凶,收入遠沒有物價漲得快。上游部門錯誤估計了底層民眾需求,不顧一切地開發新樓盤,大搞高檔項目。真實需求沒上來,上游的布局都成了錯誤生產。這個時候,就是到處蔓延的負債。為了防範風險,中央銀行就會剎住貨幣口子。依靠貸款和熱錢而生存的企業,一下就陷入到兩面夾擊的窘境里。不少企業就會倒閉,許多崗位被裁撤,這個時候,蕭條就來到了。
這就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經濟周期的解釋。在我看來,這才是經濟運行的真相。可惜,世人對奧地利經濟學派並不熟悉。如能普及,則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㈥ 貨幣超發為什麼會傳導到通貨膨脹的
貨幣是調節經濟的一種手段,比如貨幣政策,公開市場操作包括貨幣發行量,發行貨幣本來就是刺激通脹預期,從需求短帶動供給端的一種經濟刺激模式。那麼,沒有造成通貨膨脹說明貨幣發行量還是有管理和有控制的,即通貨膨脹在合理的區間,比如低於3%,就是好的。如果過高才會對經濟造成擬製作用。沒有造成通貨膨脹也說明貨幣超發帶來的物價飆升的可能性被某個領域吸收了,就是資產投資領域。
㈦ 貨幣的超發是如何觸發物價上漲的 請高人指教 我要詳細的過程 或舉例
你所說「貨幣的超發」中的「貨幣」實際上是指紙幣。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可以任意發行紙幣。因為,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也就是「貨幣的超發」,此時,就會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即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流通中的紙幣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紙幣太多了。例如,在商品可供量不變的前提下,紙幣的發行量應為100億元,而事實上發行了200億元,這時的1元只相當於0.5元,紙幣貶值,物價上漲了。
㈧ 貨幣問題
這個問題要理解好傳導的順序問題,首先,是由於貨幣超發從而引起了市場上貨幣供應量增加,(在物價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會使得利率下降。價格的上升是因為貨幣增發超過了實際需求的量,從而引起了貨幣貶值,導致的物價上漲。價格的上升會導致貨幣超發以後的貨幣余額下降從而引起利率回升。政府為了刺激經濟一般而言並不會去超發貨幣,而在我國通常是採用財政政策。你後面所提到的現象是經濟學上經典的「三元悖論」現象,政府在刺激經濟恢復的時候一般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為了鼓勵出口而盯緊美元的結果,美元超發,我們也不的不超發,為的是匯率穩定。這樣的超發如果與積極的財政張政策聯合起來用是可以控制通貨膨脹的。即政府擴張導致的社會需求增加量超過貨幣增發量即可。不知道您是否了解了,歡迎追問。(政策實施的時間和針對的事情並不是一致的,然而出現矛盾也是可能的,解決政策在於政策工具組合的靈活運用)。
㈨ 如果貨幣超發,什麼東西會率先漲價
貨幣超發是很多國家繞不過去的一個坎,雖然對比發達國家,我們的貨幣也有超發的現象,但是相比於阿根廷、土耳其、委內瑞拉等國家,我國的貨幣超發現象又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截止2018年末,我國的M2(廣義的貨幣供應量)余額180.17萬億元,同比增長8.3%,同期我國的GDP總量為90.03萬元,M2是GDP總量的2倍,也就是說我國發行的貨幣量已經超過我國實際需求量的一倍以上,平均而言,目前市面上所有的商品價格對折一半才是其真正的價格。
同時要看到,貨幣的不流動,也給經濟活動帶來了不利影響,資金的使用效率下降,實體企業受到較大沖擊。所以,還是要調整信貸結構,多向實體企業傾斜,把實體經濟這塊蛋糕做好,才能更好地應對貨幣超發帶來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