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效用是什麼
1. 貨幣的邊際效用 是什麼
貨幣的邊際效用是增加1單位貨幣,可購買的商品數量增加,帶給消費者的滿足程度,也即增加1單位貨幣所引起的消費者總效用的增量。
MUm=dU/dm。Mum是貨幣邊際效用,dU是效用增量,dm是貨幣增量。
貨幣的邊際效用是貨幣變化導致商品量的變化,從而引起消費者滿足程度的變化。
此回答由康波財經提供,康波財經專注於財經熱點事件解讀、財經知識科普,奉守專業、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財經內容,用生動多樣的方式傳遞財經價值。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
2. 貨幣邊際效用的計算,什麼是邊際效用
在經濟學上最簡潔的解釋,貨幣的邊際效用恆為一個單位。但這種理解其實並不全面,或者我們以為貨幣的邊際效用恆為一隻是在信用貨幣時代才成立。要理解這一概念的內涵,這就牽扯到對貨幣最重要的職能:價值度量的再次思考。我們知道,貨幣的產生即是作為這樣一種,能夠賦予社會中所有商品和服務以完備的可比價格,我們稱為一般等價物的社會產品。在鑄幣時代,貨幣也具有價值,當然也能在由其搭建的社會價格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所以學界稱當時的鑄幣為特殊商品。例如金本位時代的黃金,按照馬克思的解釋(這點馬克思的解釋是我認為最好的),由於開采和加工金子也需要付出勞動時間,即具有內在可凝結的社會一般勞動,於是使得黃金可以單獨作為商品來和其他的同樣具有交換價值(也表現在具有內在可凝結的社會一般勞動)的商品交換。至於黃金最終取得貨幣的地位,且略去不談,這里我們只需要藉助黃金的例子認識到貨幣這種特殊商品,當討論其所具備的商品屬性時,它的邊際效用則和其它商品無異,都需要遵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同時由於此時的鑄幣能夠和市場中的商品和服務完成一一對應的關系,即鑄幣天然具有穩定價格的功能,多餘的鑄幣必然造成黃金價格下跌,於是也符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但到了信用貨幣時代,情況卻有了逆轉。政府發行不兌換的紙幣,本質上只是一種對接受這種貨幣的居民的負債。同時和鑄幣時代不同的是,如果居民手中的紙幣沒有直接進入流通,那麼並不代表相應的市場中一部分商品和服務退出了市場。在居民手中不流通的貨幣只代表具有延遲消費一定商品和服務的權利。於是我們發現紙幣本質上已經成為一種記賬單位,一種虛擬化的信用關系,自然也就失去了,至少是直接提供效用的功能。但是還沒有完。此時的貨幣雖然沒法直接的提供效用。但其畢竟作為社會一般等價物的功能還在。所有的商品和服務都以其作為價值載體,來實現從私人勞動到社會勞動的轉化。那麼貨幣的效用自然可以間接的通過這些商品和服務得到體現。此時的貨幣,失去了商品屬性,則完全的符號化、單位化,其完全的抽象和邊際效用理論本身一樣,都是一種對真正具有經濟意義的商品和服務的某種度量方式。於是這兩者間也失去再次建立參照系以求一一對應的必要。所以我在開頭提到的貨幣的邊際效用恆為一,其實直指的不過是現代信用貨幣的完全符號化,處理方便而已。
3. 貨幣的邊際效用如何使用
在初級微觀經濟學中似乎沒有什麼用處,中級微觀中可能會涉及到。
貨幣的邊際效用是指作為貨幣的實物的消費意義上的邊際效用;純粹作為交換手段的貨幣沒有可以影響價格的效用…
「貨幣的邊際效用」這一提法源自消費者的優化:一般情形中,「收入」(無論是何種內容)是不進入直接效用函數的。這時「貨幣的邊際效用」是間接效用函數(而非直接效用函數)對收入的偏導數(即優化問題中的拉格朗日乘子)。
「作為貨幣的實物的消費意義上的邊際效用」則表明「貨幣」進入了直接效用函數,這時「貨幣」同普通商品一樣,只不過它比別的商品又多了一個名字。
「純粹作為交換手段的貨幣沒有可以影響價格的效用」,如果這表明「貨幣」不進入直接效用函數,則這時「貨幣」與一般優化問題中的「收入」應該是一回事,也對應相同的優化問題(屬於同義反復)。此時直接效用函數對貨幣的偏導數根本不存在,「貨幣的邊際效用」指間接效用函數對貨幣的偏導數(即教科書中的「貨幣的邊際效用」)。
至於「貨幣的邊際效用是否遞減」問題,必須明確:由於它是值函數(間接效用函數)對參量(收入)的偏導數,而不是原目標函數(直接效用函數)對自變數的偏導數,兩種「邊際效用」有著本質的不同。即使說明在某種條件下「貨幣的邊際效用遞減」,它也同其他商品的「邊際效用遞減」有完全不同的意義,不可類比。
希望能幫到你。
4. 商品的總效用和貨幣總效用
最簡單的理解是,消費者均衡的就是滿足了消費者既定收入下的最大效用.
而滿足消費者均衡的必要條件就是消費者所購買的各種物品的邊際效用之比等於它們的價格之比,這就是說在消費者均衡下,商品的邊際效用之和就是價格效用之和.
我覺得這么理解最合適.
還有~分類記得選經濟研究~不然看不到題目~
5. 什麼叫做貨幣的總效用,有沒有例子說明下
不是很懂你的意思。說下我的理解,看看是不是你想要的:
對你的意思的第一種理解:均衡時,貨幣全部用來購買各種商品了,所以貨幣帶給消費者的總效用就是均衡時消費者選擇的消費束帶給消費者的效用。
第二種理解:假設貨幣的的邊際效用是不變的。達到均衡時,必滿足a=MU1/P1=MU2/P2=MUn/Pn。其中a是貨幣的邊際效用,即每一單位貨幣的效用,且不論貨幣多少,均保持不變。所以貨幣的總效用就是a*y。y是貨幣的數量。
6. 貨幣的邊際效用是什麼意思
邊際效用是指最後一個消費單位即邊際單位的最小效用。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先後於1871-1874年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取決於人們對它的效用的主觀評價。
人們在消費一種商品時,每增加一個單位,增加的效用就遞減;最後一個消費單位的效用最小;決定商品價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門格爾的學生、奧地利經濟學家維塞爾首先稱這最小效用為「邊際效用」。
(6)貨幣效用是什麼擴展閱讀:
邊際效用的定理
1、慾望或效用遞減定理,即隨著物品佔有量的增加,人的慾望或物品的效用遞減。
2、邊際效用相等定理,即在物品有限條件下,為使人的慾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務必將這些物品在各種慾望間作適當分配,使人的各種慾望被滿足的程度相等。
3、在原有慾望已被滿足的條件下,要取得更多享樂量,只有發現新享樂或擴充舊享樂。
7. 貨幣效用大於商品效用的意思
當貨幣效用大的時候,消費者更加願意持有更多的貨幣,而減少商品的數量。
擴展:當商品的數量減少,商品的效用就會逐漸增大,當貨幣的數量增加,貨幣的效用逐漸減少,直到兩者相等。在消費者均衡時,消費者購買商品的總效用與他所支付的貨幣的總效用的關系:前者小於後者,這和消費者剩餘是一個道理, 消費者只有在貨幣的效用小於商品效用時才會不斷購買,直到在購買各種商品時增加的滿足程度等同於最後一單位貨幣的邊際效用時消費者才會停止購買,而在此之前的貨幣效用都是大於商品效用的 。
8. 如何理解貨幣的邊際效用
貨幣的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 of money)是增加1單位貨幣可購買的商品數量增加帶給消費者的滿足程度,也即增加1單位貨幣所引起的消費者總效用的增量,MUm=dU/dm。MUm貨幣邊際效用,dU效用增量,dm貨幣增量。
貨幣的邊際效用是貨幣變化導致商品量的變化從而引起消費者滿足程度的變化,貨幣的邊際效用不是貨幣的變化直接引起消費者對貨幣滿足程度的變化。
應答時間:2021-11-2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