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超發貨幣會有什麼後果

超發貨幣會有什麼後果

發布時間: 2022-03-24 08:16:39

A. 整個社會貨幣不流通會有什麼後果

非經濟人士回答:經濟的命脈在於流通,一旦當前的貨幣不流通,就必須發行更多的流通貨幣.如此多來幾次,大家都認識到貨幣超發了,就會引發那些停止流通的貨幣進入流通領域.結果就是貨幣貶值,物價抬升.
最嚴重的結果是貨幣成廢紙

B. 貨幣超發的後果

SMM網訊:一篇關於中國的廣義貨幣存量(M2)的報道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甚至在專業經濟學家之間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報道說,截至2012年末,中國M2餘額達到人民幣97.42萬億,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國的1.5倍,比整個歐元區還要多得多,與之相應,中國的M2/GDP指標也位居全球前列。從增量角度看,2009-2011年間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幣貢獻了48%,這樣的增長規模和態勢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史上都是少有的。 有人將巨量貨幣存量形容為堰塞湖,有人則從各國M2口徑差異、M2/GDP指標能否國際比較、貨幣存量流量與通脹之間的關系等技術性角度對該報道的結論進行了反駁。不難發現,這是前期「貨幣超發」爭論的延續。筆者在十一月6日《跳出技術層面看「貨幣超發」爭論》一文中對貨幣量與通脹問題已進行了詳細分析,基本觀點是:貨幣數量論是一種不完美的定量分析方法,但這不改變過去數年貨幣供應過量這一定性結論。此處不再重復,筆者在此分析另外三個問題。 筆者認為,確實不能簡單比較各國的M2/GDP指標。M2/GDP比率受金融體制、金融市場發育程度乃至整體經濟發展階段等因素的直接影響,在上述因素差異巨大的各個國家之間進行橫向比較,確實意義不大。相對而言,縱向比較所透露出來的信息量更豐富一些,分析中國M2/GDP的歷史變化數據,並將其與金融創新和貨幣化進程綜合起來,也許能得到更多的啟示。不過,由於沒有理想的分析模型,它也很難得出確鑿的、定量的結論。
但是,如果將M2/GDP作為一個參考指標,與同期的實際利率等數據結合起來,說服力就會大大增強。因為貨幣供應是否過剩,利率是貨幣供求力量平衡的結果,如果實際利率持續低迷,甚至長時間為負,那麼,就可得出貨幣供應過多的結論。事實上,過去10年,中國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按月度計)是處於負利率狀態。再進一步,將M2/GDP的動態變化與最終物價水平結合起來,可以直接證明貨幣供應過多。事實上,這一傻瓜方法直指貨幣與物價之間的核心邏輯關系,可以避免許多無意義爭論。 巨量貨幣存量數據備受關注,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很想知道它會對未來的物價和資產價格產生何種影響?甚至有人很想知道該如何「回籠」貨幣,消除如此過高的貨幣存量。
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具備存量和流量的觀念。存量是過往每年貨幣流量累積的結果,顯然,要消除過高的貨幣存量,必須出現貨幣收縮(不是增速下降,而是增速為負,絕對數下降),這是難以想像的,因為它會造成嚴重的通貨緊縮和實體經濟的劇烈收縮,甚至發生經濟蕭條。世界現代貨幣史上,這種情況也僅出現極少的幾次。並且,回籠貨幣一詞多是指央行在公開市場上的微調性操作,是短期性質的。回籠存量貨幣的想法,是不現實的,是難以想像的。
在某些分析模型中,過量貨幣供應會形成物價上漲,但沖擊是一次性的,物價上升到一個平台之後,如果貨幣供應與實體經濟的需要相適應,那麼,物價就會停留在這個平台之上。所以,前期過量供應累積形成的貨幣存量,已經與當期物價無關,關鍵是控制住當期貨幣供應,以使其恰好滿足當期的經濟需要。「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關鍵是把握好現在。」按照這種邏輯,貨幣堰塞湖這個概念就根
本不存在,純粹是缺乏專業知識的聳人聽聞。
但是,這類模型顯然存在嚴重缺陷。因為從貨幣供應過量到通貨膨脹形成之間,存在時滯。上一期過量貨幣供應,會影響當期物價,甚至上上期、上幾期貨幣供應都會影響到當期物價。這裡面有經濟活動傳導需要時間的因素,也與全社會通脹預期有關。一般來說,前N期的貨幣供應過量越嚴重,持續時間越長,時滯也就越長,通脹預期也就越頑固,一旦通脹預期在人們心中生了根,要根除通脹就需要費很大的力氣了,有時非要付出一次衰退的代價不能成功。1970年代美國就是這種情況。
顯然,過去數年中國出現了嚴重的貨幣信貸過量問題,並且從任何指標看,持續時間都算很長。盡管中國巨額貨幣存量是中國經濟頭頂上的堰塞湖說法不是十分精確,但確實有幾分道理。不假思索地否定貨幣堰塞湖的存在,會嚴重忽略過去數年來因貨幣信貸持續寬松累積下來的壓力給眼前和今後經濟運行造成的影響。決策者如果忽略這種影響,我相信會犯下很大的錯誤。 要逐步消除貨幣泛濫留下的後遺症,給堰塞湖泄洪,筆者認為有幾點十分重要。
首先,要控制好當期的貨幣信貸,避免給當期和後期物價製造新的壓力。
其次,要引進通貨膨脹目標制的框架。盡管正式實行通脹目標制的條件還不一定具備,但採納通脹目標制的部分或大部分做法是很必要的。
要強化貨幣政策單一目標,強化央行的獨立性,必要時需要修改相關法律,去掉《中國人民銀行法》中的一些含糊表述。通脹目標制的一個最大好處是,強調央行的工作任務是實現穩定物價這一最終目標,而運用什麼貨幣政策工具,以什麼為中介目標,則予以淡化,由央行視具體情況彈性處理。鑒於貨幣量指標與最終物價之間關系隨著金融創新日益復雜而變得越來越不穩定,時機成熟時可以放棄貨幣量目標,即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再公布貨幣供應量目標,同時要重視對利率的監控和利率工具的應用。
這樣,社會評價央行的工作成績時,只要集中於是否實現了穩定物價這一點,而不必再過多關注其具體的操作,這樣非常有利於對央行問責。
第三,在通脹目標制框架中,通脹的目標應該從嚴。這可以降低通脹預期。近些年來,消費物價持續上升、資產價格罕見地上漲,通脹預期已經在會社會生根,非常頑固,只有實行更嚴格的通脹目標,才能逐步扭轉公眾的預期。
從中長期看,貨幣是中性的,通脹不會增加實際產出,只會導致損失。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將通脹目標定在3%或4%,如果考慮到統計上的低估,這一目標明顯偏高。實行通脹目標制的發達經濟體多數定為2%,把我們的通脹目標下調到2.5%不僅必要,從現實情況看條件也具備:一是中國經濟的體量在逐步增大,政策的自主性在增強;二是宏觀經濟穩定性不斷改善,以通脹來降低出現較大產出缺口風險的做法沒有必要。

C. 貨幣超發可能會帶來什麼影響

自己的資產是他人的負債

他人的資產是自己得負債

社會富裕的代價:每個自己被債務包圍。

自己越富裕,自己接觸得負債半徑越高,從首富到首負的概率越高,這是馬雲們做夢都擔心自己被顛覆的根源。

勞動收益+資產收益=GDP,GDP的分配:資產收益First。如,你開個超市,是先交房租,隨後產生的利潤才是自己的。資產泡沫帶來的結果:資產收益要求逐漸接近GDP,讓勞動收益變得無利可圖。典型特徵:創業企業(沒有資產收益)普遍虧損,大學生工資不足以支付開支,月光甚至月虧。

通脹的根源不是因為貨幣超發,而是因為貨幣與固定資產之比太低。想想你周圍人手中的固定資產有多少?每個家庭資產均值至少在200萬以上,而居民存款有多少?答案是64萬億左右,人均僅為4萬多。而居民凈存款更是只有可憐的24萬億,人均只有2萬多。200萬尋租資產,時刻惦記著4萬多的居民存款,帶來的結果是錢離開自己賬號很容易,但再回到自己賬號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通脹的傳導:1、房價漲、底商租金漲、底商被破上漲產品與服務價格、生活成本上漲,工資要求上漲,工資漲,企業被迫上調商品價格(手段,升級產品線,淘汰低價產品線)......2、房價漲,房租漲、生存倒逼工資漲,工資漲,企業被迫上調商品價格,商戶利潤被壓縮,跟隨上調商品價格,生活成本上升,繼續漲工資......3、房價漲,通脹,心理安全感消失,人們對法幣信任逐漸溜走,社會信任撕裂,貪婪充斥,投機橫行。4、房子、勞動工時、豬肉、手機、汽車都是商品,房地產泡沫是篡改房子與所有商品之間比值,是對其他行業的搶劫。通脹是其他行業自保的手段。簡言之,通脹是搶劫不被制止帶來的連鎖反應與信任危機。

通脹會導致整個社會沒有贏家,因為社會進步的基礎是信任。房地產泡沫將信任撕開一條口子,通脹讓這個口子不斷被放大。

D. 為什麼超發貨幣會導致通貨膨脹能否從具體的實際層面來說說看

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根本上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整個大的市場供應量是波動不大的,貨幣量增多,則會引起物價上漲,從而引起通貨膨脹。
譬如:你去年5000塊能買一台電腦,但是貨幣發行量大於市場需求時,貨幣的購買力就下降了,或許今年你不得不拿6000買同樣的電腦。就這樣的~~

E. 貨幣超發會有什麼後果

貨幣超發,會導致通貨膨脹、貧富差距惡化; 嚴重貨幣超發,會導惡性通脹什至滯脹、人心思變政局不穏。

F. 貨幣超發的影響

2010年10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作出了令外界頗感意外的加息之舉。
貨幣超發43萬億元
根據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顯示,九月我國CPI同比上漲3.6%漲幅創下23個月新高;當月食品價格更是同比漲幅高達8%。那麼,CPI的同比逐步增長是否是由貨幣超發引起的呢?
「通脹無論何時何地皆為貨幣現象」——這是貨幣學派創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經典名言。按照貨幣學基本原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每增長出1元價值,作為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央銀行也應該供給貨幣1元,超出1元的貨幣供應則視為超發。而在新興市場國家由於市場化改革等原因,資源商品化過程加劇,廣義貨幣供應量適度高於經濟發展GDP增長也是合理的。但過高的貨幣供給卻極易帶來通脹。
通貨膨脹與貨幣超發之間存在的關系也得到眾多中國學者的認同。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家周其仁在其博客中警示「貨幣老虎越養越大」。
據統計,2009年底,我國33.54萬億元的GDP規模,是1978年3645.2億元GDP規模的92倍。但同期,廣義貨幣供應量(M2,廣義貨幣=流通中現金+銀行活定期存款+儲蓄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卻從1978年的859.45億元增長到2009年底的60.62萬億元,為705倍。
吳曉靈直言:「過去30年,我們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根據官方數據,2000年,我國GDP總量為8.9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13.5萬億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萬億元,而到了2009年,我國GDP總量為33.5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60.6萬億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萬億元。
從趨勢來看,廣義貨幣供應量與GDP之間的比例在進一步加大。根據央行數據顯示,九月末,廣義貨幣余額已經達到了69.64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前三季度GDP達26.866萬億元計算,超發貨幣將近42.774萬億元。 瑞銀在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的CPI通脹主要受到食品、尤其是蔬菜價格的推動,而並不明顯是貨幣超發的結果。瑞銀預計11月CPI同比增長率將達5%左右,但到12月份將小幅回落。
為了控制通脹預期、防止食品價格上漲擴大到經濟全局,加息和流動性,管理可以也應當發揮關鍵的作用。瑞銀預計今年內還將加息一次,而2011年將加息兩到三次,並且預計央行將會加大對沖操作的力度並且適當降低信貸增長目標(新增貸款6.5-7萬億元)。瑞銀認為,到目前為止,CPI的上升主要受食品漲價推動,而非食品價格與「核心」通脹率依舊平穩。惡劣的天氣和自然災害影響了農作物的收成情況,尤其是蔬菜,因此蔬菜價格在過去幾周內大幅上漲。此外,柴油和運輸成本的上漲(拉閘限電措施使許多企業改用柴油發電機,由此帶來了「柴油荒」)導致其他農產品也出現漲價。
此外,製造業工資上漲是否導致了物價走高?瑞銀表示基本沒有發現工資上漲導致消費產品價格上漲的跡象。實際上,非食品價格通脹仍相當低迷,而且其小幅上漲主要是受居住成本(以及10月份棉花相關的衣著類成本)的推動。居住成本在CPI中的權重達14%左右,主要包括公用事業、租金及虛擬租金、建築和裝修材料 。 瑞銀在報告中指出,市場對於宏觀調控和貨幣政策收緊有些過度擔憂。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通脹和經濟增長前景2007-08年不同,而且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還將會考慮到全球增長前景更加疲弱這一因素。政府對於通脹的初始應對政策主要包括供給方面的措施並試圖管理通脹預期。瑞銀預計政府不會立即像2007-08年那樣採取廣泛的價格管制。2007-08年當食品價格飛漲時,在全球經濟同步快速擴張的背景下,國內經濟高速增長(2008年中國GDP增速高達14.2%),而地方政府強烈的投資沖動則可能會進一步推高經濟增長率和通脹率。受經濟刺激政策的支撐,GDP增速穩定在9-10%,與此同時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仍不明朗。 與2008年初8-9%的通脹率相比,CPI 4-5%的水平也比較溫和。 此外,正如之前提到的,食品價格上漲的源頭並非像2007-08年那樣來自主要糧食和肉類、受到了能源價格暴漲的推動、並且很容易地蔓延到了其他許多產品。
基於此,瑞銀維持2011年中國GDP增長9%的預測,但是把對CPI的預測從3.5-4%上調至4-4.5%。在中期內,由於能源和農產品價格將會上升,瑞銀認為,通脹可能會維持在年均4-5%的水平上。 通貨膨脹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按照貨幣主義的觀點,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其隱含的意思是,只要貨幣發行超過全部商品的市場價值,那麼通貨膨脹就不可避免。對於中國而言,貨幣過度發行顯然是導致當前通貨膨脹問題日漸嚴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然,在為何超發問題上,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比如地方投資沖動、重復建設以及各種各樣的開發項目等。這其中,由巨額外貿順差所形成的外匯占款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片面追求貿易順差的出口導向型戰略轉型過慢,導致外匯儲備增長過快,形成了對基礎貨幣的巨大需求,經過多年累積,已經到了問題集中爆發的時期。這是通脹預期居高不下的主要根源。
我國的通貨膨脹呈現出典型的輸入型通脹特徵。如果從根源上來說,傳統的出口導向發展戰略已經到了必須要轉型的時候了。在資本稀缺時期,採取多種措施如稅收優惠、土地無償使用、廉價勞動力等等大力發展出口創匯產業、追求貿易順差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資本稀缺的狀況已大大改善,更是進入了流動性泛濫的時期。如果不改變盲目的外資崇拜的發展戰略,中國的輸入型通脹勢必將會越演越烈。
因此,為了解決貿易順差過大及其引發的外匯占款過多問題,首先有必要改變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抑制由於低價出口商品引發的國外超額需求。近些年來,我國出口商品低價出口的現象有增無減,不僅低價競爭的出口商品范圍呈擴大的態勢,而且參與低價競爭的企業不斷增多。

G. 貨幣超發會有什麼影響懂經濟的學者幫幫忙!

雖然中國貨幣超發情況一直存在,並且在近年中貨幣超發規模位居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首,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目前為止,在中國還沒有出現因貨幣超發而引致的不可控制的通貨膨脹,亦即沒有發生失控的惡性通貨膨脹。在長達二十多年時間里在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能夠有效地控制通貨膨脹,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經濟奇跡。當然,也應該看到,長時間的貨幣超發也給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諸多負面後果。
首先,在一段時期內引發了較為嚴重通貨膨脹和社會問題。遠的不說,金融海嘯以來內地的通脹情況令人記憶猶新。由於統計上的缺陷,盡管內地官方公布的2010年和2011年的通脹率只有3.3%和5.4%,但許多農副產品價格的月漲幅已經達到兩位數,農副產品物價的持續暴漲,令普遍老百姓怨聲載道,叫苦連天。
通脹野火燒不盡
其次,導致了嚴重的資產泡沫至今仍是隱患。2009年初,在極度寬松貨幣政策的促動之下,內地大量貨幣資金開始湧向市場,房價、股市乃至藝術品市場在短時間內掉頭上升,以至於時至年尾,美國知名雜志《福布斯》將中國的房地產泡沫評為2009年全球七大金融泡沫亞軍,其理由是寬松的貨幣政策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房地產價格、股票價格的虛高。甚至有國外輿論認為,中國的樓市泡沫是迪拜的千倍。
第三,沖擊國家正常經濟運行秩序和宏觀調控。2009至2010年期間,內地大量信貸資金流入樓市和股市,既脫離國家宏觀經濟目標,更嚴重影響到國民經濟的運行。一方面,與國家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技術創新或技術改造有關的企業和領域未能得到貨幣政策應有的支持;而另一方面,銀行釋放的大量信貸資金卻流向了具有嚴重泡沫成分的股市和樓市,使得高燒不退的樓價成為了全民的公憤,以致迫使中央不斷出手打壓樓市。
資產泡沫藏隱患
第四,扭曲收入分配、挫傷人民創業熱情。
由於貨幣超發所引發的通貨膨脹會導致居民手持貨幣出現貶值,因而貨幣超發首先在宏觀層面上扭曲了政府與百姓之間的分配關系。據統計,1980年的100元人民幣實際價值已經降到今天的15元左右。在微觀層面,貨幣超發所引發的資產泡沫化,刺激市場的投機活動,那些金融和地產行業人士或者部分先行涉足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人們近水樓台,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炒股、炒房暴富沖擊著眾多埋頭苦乾的勞動者和企業家,嚴重挫傷社會各階層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熱情。
第五,嚴重影響政府的施政威信。大量貨幣資金刺激泡沫經濟,致使中央的樓市調控政策不斷失效,嚴重損害了中央政府的施政威信,近年來,凡是內地出台調控樓市措施,反而屢被認為是樓價上漲的前兆。貨幣的大量超發,也在一定程度上滯後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甚至助長了對資源的掠奪式開發,令環境及生態遭受較大的破壞。貨幣超發也引發了諸多的腐敗問題。這些都直接和間接地對政府的信用和威信構成負面影響。

H. 貨幣供給過多會對經濟產生什麼影響和後果

增加貨幣供給量,過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產品,產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就會造成通貨膨脹。增加貨幣供給量,在短期內,企業獲得資金更容易,可以增加投入,提高產量,從而GDP增加。
但是,如果在經濟均衡時增加貨幣供給,會破壞經濟均衡,會導致通脹,會導致房價上漲等,還會使產品市場產能過剩,企業意識到市場的真實需求後,會減產,裁員。經濟會陷入蕭條,GDP下降。
(8)超發貨幣會有什麼後果擴展閱讀:
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個:一是基礎貨幣,二是超額准備金,三是貨幣供應量。
在中央銀行體制下,中央銀行提供基礎貨幣為商業銀行所持倍數放大效應商業銀行扣除規定的存款准備金(法定準備)後,形成了超額准備金,通過其在整個商業銀行系統中的反復使用便產生倍數放大效應。
使1元的中央銀行負債,經過商業銀行系統的資產業務運用後,變成了幾元的商業銀行負債。在商業銀行系統內放大了的銀行負債,與中央銀行向公眾提供的部分現金一起,構成了整個貨幣供應量,提供給非銀行經濟部門。
以上分析看出,基礎貨幣是貨幣供應量的前提條件。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把基礎貨幣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超額准備金的大小又是商業銀行系統內信貸擴張能力的制約條件。而整個貨幣供應量又是基礎貨幣與信貸擴張能力(即貨幣乘數)的乘積。
可見,在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中,「基礎貨幣——超額准備及它的倍數放大效應——貨幣供應量」這三個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貨幣供應量增長18.07%。2008年5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43.62萬億元,同比增長18.07%,增幅比上年末高1.33個百分點,比上月末高1.13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15.33萬億元,同比增長17.93%。
增幅比上年末低3.12個百分點,比上月末低1.12個百分點;市場貨幣流通量(M0)余額為3.02萬億元,同比增長12.88%。

I. 貨幣超發的危害詳細。

貨幣超發的四個階段
過剩流動性,對中國經濟環境的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90年代上半葉銀根放鬆曾導致短缺市場環境下出現惡性通脹;
第二個階段是90年代中到03、04年,這個時期產能和供給的提升使得通脹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同時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吸納了過剩的流動性,資產泡沫並未大規模出現;
第三個階段是05年之後,出口部門、傳統製造業領域投資回報率開始下降,資產價格急劇膨脹;
第四個階段的特徵是資產泡沫和高通脹,同時,流動性泛濫對經濟和社會的危害日益顯現,資產泡沫和高通脹反作用於宏觀調控政策,經濟政策開始面臨持續的被動收緊壓力。

貨幣超發現象日益加劇
過去二十年中國的廣義貨幣總量從90年代初的2萬億擴張到70萬億的水平,貨幣總量膨脹了35倍,年平均增速高達21%,是實際GDP增速的兩倍。09年之前國內廣義貨幣M2相對名義GDP的規模一直維持在150%左右的穩定水平,2009年以來的財政、貨幣大放鬆導致M2相對規模上升至175%,既遠高於歐美等發達地區,也高過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以及同樣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日韓地區。從目前國內經濟增長對投資和信貸依賴度上升,政府對社會信用總量主導能力仍然很強的現實情形推測,中國並不會出現日本那樣的信用停滯、通貨緊縮局面,未來貨幣規模繼續擴張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直接危害一: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按照貨幣主義的觀點,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其隱含的意思是,只要貨幣發行超過全部商品的市場價值,那麼通貨膨脹就不可避免。對於中國而言,貨幣過度發行顯然是導致當前通貨膨脹問題日漸嚴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直接危害二:CPI上漲
瑞銀在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的CPI通脹主要受到食品、尤其是蔬菜價格的推動,而並不明顯是貨幣超發的結果。瑞銀預計11月CPI同比增長率將達5%左右,但到12月份將小幅回落。
為了控制通脹預期、防止食品價格上漲擴大到經濟全局,加息和流動性,管理可以也應當發揮關鍵的作用。瑞銀預計還將加息一次,而2011年將加息兩到三次,並且預計央行將會加大對沖操作的力度並且適當降低信貸增長目標(新增貸款6.5-7萬億元)。瑞銀認為,到目前為止,CPI的上升主要受食品漲價推動,而非食品價格與「核心」通脹率依舊平穩。惡劣的天氣和自然災害影響了農作物的收成情況,尤其是蔬菜,因此蔬菜價格在過去幾周內大幅上漲。此外,柴油和運輸成本的上漲(拉閘限電措施使許多企業改用柴油發電機,由此帶來了「柴油荒」)導致其他農產品也出現漲價。

熱點內容
在哪裡查所有基金 發布:2025-05-14 20:18:22 瀏覽:957
股票交易怎麼設置自動止損點 發布:2025-05-14 20:08:22 瀏覽:413
基金三買三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4 20:01:55 瀏覽:929
股票多少個交易日無買賣退市 發布:2025-05-14 19:40:40 瀏覽:669
退市股票不確權重新上市能交易嗎 發布:2025-05-14 19:40:34 瀏覽:918
如果退市持有股票怎麼辦 發布:2025-05-14 19:30:44 瀏覽:668
一般至少多少億市值沒有莊家 發布:2025-05-14 19:24:04 瀏覽:907
股東拋售股票的影響 發布:2025-05-14 19:15:34 瀏覽:833
退市的股票一般還留有散戶嗎 發布:2025-05-14 19:14:08 瀏覽:396
如何認識世界貨幣 發布:2025-05-14 19:08:35 瀏覽: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