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學派如何選擇中間目標
『壹』 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的選擇標准
以通貨膨脹率作為中間目標的優勢在於:(1)與匯率目標安排相比,它既有類似於貨幣供應量目標,使貨幣政策能對國內經濟波動做出政策回應,又具有與貨幣供應量目標相比的優勢,央行可使用各種信息而非一個變數來決定最優貨幣政策;(2)易於被公眾理解,具有較高透明度;(3)強化了央行的責任約束,從而降低了央行為擴大產出和就業而實行過度擴張政策造成的時間不連續問題的可能性。
各種中間目標都有優勢,但同樣也存在著各種問題,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仔細地選擇最有效的中間目標。
『貳』 選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標準是什麼簡要說明內涵
中央銀行選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主要標准有以下三個:
一是可測性,央行能對這些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變數加以比較精確的統計。
二是可控性,央行可以較有把握地將選定的中介目標控制在確定的或預期的范圍內。
三是相關性,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變數與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有著緊密的關聯性。
(2)貨幣學派如何選擇中間目標擴展閱讀:
貨幣最終目標也被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穩定物價穩定物價即抑制通貨膨脹,保持一般物價水平在短期內不發生顯著或劇烈的波動。
2、充分就業充分就業即有能力並且願意工作的人都能在較為合理的條件下找到合適的工作。
3、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即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的能力的不斷提高,也就是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
4、平衡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即一國對其他國家的全部貨幣收入和貨幣支出相抵,略有順差或略有逆差。在本文中,我們選擇了最終目標中的前 個——穩定物價、經濟增長、充分就業——作為參數繼續下一步的檢驗分析工作。
貨幣政策工具:
第一,控制貨幣發行。
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
第五,調整再貼現率。
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參考鏈接:網路:貨幣政策
網路: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叄』 應該如何去選定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
選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標準是這個中介目標要與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如經濟增長、物價穩定等之間具有穩定聯系,即具有相關性,此外,還要具有可控性和可測性。
弗里德曼貨幣主義學派理論基礎上的貨幣數量論認為,保持貨幣供應量與名義收入成有規則的正比關系,如每年增長6-7 %,可以保證經濟在無通貨膨脹下按自然率水平穩定增長。因此,許多國家將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通過對其的調控來實現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上述理論也是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國家金融當局制定貨幣政策的理論依據。
然而,過去的30年左右,隨著金融自由化、國際化趨勢與金融創新的深入,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需求函數穩定性下降,貨幣數量論的准確性和可靠性也日益下降。最終,一些發到國家轉向以短期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如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作為其日常操作的主要准則和目標,加拿大銀行操作的目標則建立在隔夜貸款利率的基礎上。
中國人民銀行從1994年將貨幣供應量確定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表現只能用一般來形容,因為歷年我國狹義貨幣M1餘額和廣義貨幣M2餘額的實際增長率對目標增長率都有所偏離,即制定的貨幣供應量目標實現的不理想,也就是說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的可測性與可控性並不理想。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我國金融改革和開放,金融創新、金融電子化趨勢等的加快,使貨幣需求的決定機制變得復雜,貨幣需求函數的穩定性下降。而央行是在對貨幣需求進行預測的基礎上相應的制定貨幣供應量目標並進行貨幣供應調控的。也由此,就可以理解其不理想的原因了。
但是,我國現階段的利率仍屬於管制利率,即利率非市場化,因此,其與我國經濟的各個方面之間的聯系並不能體現市場關系,也無從說起相關性和可測性了,所以利率還不具備充當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條件。比較而言,貨幣供應量仍是當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最優選擇,在一段時期內也不會有所變化。
『肆』 中央銀行選擇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依據主要有哪些
1.可測性:指標能夠准確預測並能迅速獲得統計數據。
2.可控性:指標能夠在較短的時期內接受貨幣政策的影響,並按政策設定的方向和力度變化。
3.相關性:是指同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有比較密切的關系。
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中介指標主要有四個:貨幣供應量、信用總量、同業拆借利率和銀行超額准備率。
『伍』 論述貨幣政策中間目標及選擇中間目標的三個標准
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擇標准:1.相關性,即中間目標必須同貨幣政策終極目標高度相關,要具有類似於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那種函數關系;2.可觀測性,即作為中間目標的變數必須能准確和迅速地進行量的測度;3.可控性,即中間目標的具體變數應便於貨幣管理當局運用政策工具有效地駕馭和控制。
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又稱貨幣政策的中間變數,它是中央銀行為了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而設置的可供觀察和調整的指標,也稱中介目標。
『陸』 為什麼要選擇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
貨幣政策是一國貨幣當局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它通常包括貨幣政策工具和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的目標又可以分為中間目標和最終目標。中央銀行是通過中間目標傳導到最終目標的。由於貨幣政策工具不能直接對政策目標產生影響,所以在這兩組變數之間,貨幣當局還會選定一組變數,以衡量政策的效果,這一組變數即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由於中間目標是介於政策手段與目標之間的變數,因此,它必須能為貨幣當局較為准確地控制,並能方便、迅速地觀測,還要與貨幣政策最終目標密切相關,即中間目標必須滿足可控性,可測性和相關性要求。
『柒』 試述我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和中間目標的選擇。
我國法律上規定貨幣政策目標為單一目標論,即「保持幣值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現行目標即使在短期內兼顧經濟增長的要求時,仍然以穩定貨幣為基本立足點。
中國貨幣政策的操作目標
多選擇基礎貨幣、超額存款准備金數量目標
同時關注貨幣市場利率變動。
中國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2007年中介目標變為單一目標——M2
『捌』 貨幣銀行學 什麼是貨幣政策中間目標選擇中間目標應遵循哪些原則
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是指為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而選定的便於調控,具有傳導性的金融變數。
原則:
1.相關性
即中間目標必須同貨幣政策終極目標高度相關,要具有類似於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那種函數關系。
2.可測性
即作為中間目標的變數必須能准確和迅速地進行量的測度 。
3.可控性
即中間目標的具體變數應便於貨幣管理當局運用政策工具有效地駕馭和控制 。
4.抗干擾性
指所選擇的金融變數的變化能夠有效抵禦其他因素的影響,能夠獨立發揮作用,使中央銀行能夠准確把握政策的適當與否和力度 。
(8)貨幣學派如何選擇中間目標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一般不止一個,而往往是由幾個金融變數組成的中間目標體系,以匯率作為中間目標的優勢在於,使國際貿易商品的價格水平固定,從而避免通貨膨脹;可將本國的通脹預期盯住目標國的通脹率。
為實施貨幣政策提供了自動法則,有助於緩解時間不連續的問題,匯率中間目標簡單、明確,易於被公眾理解。
以貨幣供應量作為中間目標的優勢在於央行根據國內經濟狀況調整貨幣政策,制定合適的通脹目標,不必為維持匯率而以國內經濟波動為代價;央行政策的信息較透明,貨幣供應量數字定期公布且時滯較短,這些政策信號固定了通脹預期,有助於抑制通脹,立即對央行貨幣政策效果進行計量,一直政策制定者的時間不連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