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中國股市的核心是什麼

中國股市的核心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4-12 22:52:04

Ⅰ 中國股市究竟深藏哪些悲劇性問題

股市低迷和實行什麼體制沒有直接關系 年初的大跌不是因為熔斷機制的實施 如果非說監管和政策 那就是管的太死條條框框太多 限制了快速發展 把本身不健全的A股市場變得更死板。A股最大的不正常不在其熊市之煎熬,而在市場極度低迷時,上市企業排隊還越來越長,垃圾股往往比績優股更受追逐吹捧。二級市場投資者已苦不堪言,但新股上市發行仍然不斷不敗,老股東套現綿綿不絕。

Ⅱ 中國股市「只進不出」的核心原因是什麼

中國股市「只進不出」

核心原因是賭博心理

永遠給自己希望

中國股票發展史

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創階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滬、深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掛牌營業,股票集中交易市場正式宣布成立,中國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備了資源配置的功能。這一階段是中國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項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資本市場大多處於自我演進發展狀態,資本市場體系初步搭建,整個市場規模較小,並以分隔的區域性試點為主,股票市場的發行和交易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缺乏統一規范和集中監管。同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在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試驗階段。
此時股市能否長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問題的困擾,姓資還是姓社,成為影響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話題。1992年1、2月間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視察時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1]此後,中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製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並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1993年,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由此中國股市也於1996年5月迎來了大牛市行情。由於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機制和市場監控機制,高速發展的股市立即出現了許多問題,股市價格暴漲暴跌,投資者尚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投機之風盛行,黑市行為大量滋生等。打壓整頓股市也因此成為接下來的宏觀調控的內容之一。從證券監管的角度來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與地方、中央各部門共同參與管理向集中統一管理的過渡階段。股市的監管機制開始形成,監管體系初具雛形,並規定了漲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從憲法的層次上承認「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個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場的地位正式確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規范階段。
從1998年開始,中國開始正式啟用法律法規手段規范管理股票市場。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國務院確定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主管部門,同時其職能得到了加強。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現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續到2001年。然而,太過火爆的股市已經嚴重脫離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違規行為也不斷被暴露出來,銀廣夏、藍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發生就是當時股市混亂的縮影。同時股市的作用被定義為「國企解困」的一個重要途徑,大量國企進入股市尋找資金,其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以1999年7月《證券法》的頒布實施為標志,中國股票市場步入了以「規范與發展」為主題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建設也逐步走向成熟。經過幾年的法制建設,中國證券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證券法》為核心,以行政法規為補充,以部門規章為主體的系統的證券期貨市場法律法規體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轉軌階段。
隨著中國股票市場制度建設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發展階段,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矛盾的轉移,對股票市場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它不僅是籌資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漲還能帶來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長,有助於改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等。股票市場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與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慮。中國股票市場被賦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層領導提出股票市場不僅要為國有經濟改革服務,而且要為國家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服務。但是,由於此階段股票市場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設不盡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經驗,對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殊性認識不夠,使得中國股票市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高層次、綜合性功能的發揮仍不理想,社會各界對中國股票市場功能發揮的現狀有頗多不滿。新一屆的中國證監會開始著手完善監管體制。然而在股權分置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前提下,國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改革並沒有收到預期的結果。這一階段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價格甚至一度低於面值,股市不僅沒有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連最基礎的籌資功能也無法實現。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閩發、「德隆系」等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問題和風險集中爆發,是中國股票市場運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應。2004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九條」),表明了政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決心,以促使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階段。
2005年5月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股市重塑的一個過程。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在諸多方面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截至2007年底,滬、深兩市98%的應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進入股改程序,股權分置改革在兩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自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中國股市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正在承擔分流銀行資金和加快直接融資步伐的功能。尤為重要的是,股權分置改革以後,資本市場的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得以實現,中國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別是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國航等超級大盤股的順利發行,表明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中國股票市場已經完全恢復了首發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使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藍籌時代。此外,中國股票市場還進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改革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經過這些改革,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資本市場出現轉折性變化,滬、深股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人民幣不斷升值這一重大貨幣、匯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國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國滬、深兩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達32.71萬億,相當於GDP 的132.6%,位列全球資本市場第三,新興市場第一。2007年的IPO融資4595.79億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億,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2]由於股票市場的改革和創新,資本市場由此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全社會開始重新認識和審視資本市場的功能和作用。

Ⅳ 中國股市繁榮需要哪些條件

4、監管制度,交易制度與國際接軌

監管制度,交易制度與國際接軌,真的實現市場回歸市場,但目前口號「不幹預,讓市場回歸市場」,但實際上我們看多的是只要股價上漲,都被問詢,但股價下跌,問詢較少,讓投資者非常愕然,放開T+0,漲跌幅限制,讓投資者自由初入,更能保護投資者,而不是為了穩定市場,還保持固有交易制度,最後就是允許做空,條件是股民就可以,而不是附加50萬門檻,讓同一市場,區別對待。

Ⅳ 中國股市現狀

在經過前期市場大幅波動之後,「投資者信心已經進入企穩修復階段,投資者的成熟度也在逐步提升。」

同時報告也展望,下半年國內宏觀經濟運行中所帶來的積極變化、外圍市場環境逐步改善以及政策利好刺激,都有助於提升投資者對於股票估值水平的認可度,增強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信心。

而根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發布的《7月中國結算統計月報》顯示,機構投資者正在加緊布局A股市場。7月末,持倉市值在1億元以上的機構投資者共9226個,較6月新增106個;持股市值超過1000萬元的機構投資者達21566位,比6月新增433位,佔比接近機構投資者總數的三成。

Ⅵ 中國股市的歷史使命

中國股市的歷史使命

中國的股市跟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股市都不一樣。

它不是投資的市場,而是用來融資的市場。更確切的說,它只是政府用來變賣國有資產的交易市場。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單一的計劃經濟國有企業體制演變為如今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市場經濟體制結構。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國有企業因體制及背負的歷史包袱太重等原因,不敵外資、合資、私營企業敗下陣來,只能靠政府不斷注入資金輸血維系生命。由此造成了承擔著輸血任務的國有銀行因不堪重負形成了大量的壞帳,中央政府又不得不幾次從中央財政資金中撥出資金來救濟銀行,以此來維系銀行系統的運轉。國有企業成了的巨大的經濟嬰兒,躺在政府的懷抱里,貪婪地吞噬著其它經濟體創造的社會財富,而政府卻不得不扮演一個偏心的老娘,花費大量的資金來喂養它。因為不管國有企業如何的不爭氣,但在現在這個時候,它仍然國民經濟的支柱,現在它還不能倒。

國有企業問題的解決之道在一次次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中,終於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改變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屬性,變國家政府經營為社會經營。然而這種轉變之路走得頗為坎坷,缺乏一個科學合理的資產評估和有效的監管體系,引發了國有企業的賤賣和腐敗問題,對此問題的解決也最終催生了國資委――處置國有資產的機構。

中國股市的產生最初並不是為了要解決國有企業問題,而是因為中國的經濟改革是以西方市場經濟模式為參照物,股市是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搞股市帶有很大的實驗性質,因此它的產生在當時也備受爭議。然而股市強大的融資功能和對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要求卻為國有企業的市場化轉型提供了一條捷徑。企業借了銀行的錢要還貸,還要支付利息,通過上市融資卻不用還一分錢,減輕了銀行的壓力;要上市就得對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改造,優化了企業管理結構,又減少了政府的麻煩,至少可以少抱幾個只會吃奶拉屎的孩子,何樂而不為。因此一家又一家的國有企業在經過一番股份制的改造後源源不斷地掛牌上市。

但國有企業上市後只是一時解決了當時的融資問題,卻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經營的狀況。股市成立時出於對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的擔心使管理層對上市公司的股權制度設計上做了折中的處理,上市公司的資產只有少部分進行流通,上市企業的控股權仍然掌握在國企大股東手裡。此種設計引發了二個惡果:一股獨大使得企業的經營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在股市上能夠輕易地融到幾個億的資金的誘惑使得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不去考慮如何改善經營業績,而是利用證券監管制度的薄弱環節在股市上大肆圈錢,利用對上市公司的絕對控制權把上市公司變成了提款機;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收購無法在股市上進行。對此弊端的糾正由此引出了全流通的股改。

中國的股市誕生於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中國的國有企業要改造,實現從政府經營向社會化經營的轉變,所有權也要經歷從公有制向私有制轉變的過程。在這一轉變的實現過程中,股市就成了國有資產的變賣或賣出的交易市場,因此它也承擔著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使命。

中國的股民無疑是這場經濟變革的犧牲者。從中國股市成立至今,上千家上市公司在股市裡得到了幾萬億的資金,企業也因此煥發了活力。而中國的股民們得到的回報卻是虧損,再虧損。從密集的公司上市,不良上市公司的造假圈錢,直到大小非解禁,以及政府為了使上市公司融資的最大化在股票發行制度上的設計,造成了上市公司股價市盈率的高企,各種因素造成了中國股市長期的低迷,低迷的熊市一次次的將股民深套其中。

中國經濟經歷了近三十年的高速發展,但股市卻表現得持續低迷,這種異常現象為世界所無,中國獨有。原因紛繁復雜,從表面上看是政府在操控著股市,頻繁密集的股票發行不斷地抽取著股民的入市資金,當股市低迷到危及股市的正常運作時就暫停發行,引發一波行情,才緩過氣又再次發行,形成了中國股市的政策市現象。然而核心問題卻是因為中國經濟的組織結構正經歷著一場所有制的蛻變,這種蛻變的壓力主要由股市來承擔,由此造成了中國股市的低迷。如果換個角度跳出股市去看中國問題,不難發現另一番景象,中國的國有企業正在一場脫胎換骨的過程:從國有到私有。如果從更長遠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也不難認識到中國經濟只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市場化機制才是健康的,國有企業只有經過私有化改造,才具有持續發展的活力。只有建立在一個完全市場化基礎之上的股市,才能有持續發展的動力。

而這一過程無疑是相當漫長的,也許要十年,也許要二十年,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形成的,並且至今仍然在膨脹的國有資產,至少需要一兩代股民和機構的資金投入去消化。

只有當相當規模數量的國有企業轉型為私有後,中國股市當前的歷史使命才告結束。

而在此之前,中國的股市必將經歷一個漫長的寒冬,才能迎來溫暖的春天。無數的股民和機構也必須在熬過這個寒冬後,才能在充滿了生機的股市中收獲自己的所得。

Ⅶ 我國的股票市場的功能應如何定位

其實樓上的說的都是核心,只是說的比較土,

股票市場的中心性質就是融資,也是他一開始的用處,歐美是資本主義社會,這也是他們發明的東西,開始歐洲發現新大陸的時候融資發明的,到現在都好幾百年了,也形成正規的體系,合理的監管,雖然也出現了08年的金融危機,但那些是金融衍生品的問題,股票的制度還是很完善。

中國的股票市場從1990年才開始,加上中國是GZZY,社會制度不同,人群也大,原本的核心定位也是給上市公司融資,但是中國的企業道德還不夠好,監管也不完善,還是要改進,危害就是投資者得不到合理的回報,股民對上市公司失去了信息,將會影響好的企業融資,影響經濟的發展,

Ⅷ 股票發行注冊制的核心是什麼

股票發行注冊制主要是指發行人申請發行股票時,必須依法將公開的各種資料完全准確地向證券監管機構申報。證券監管機構的職責是對申報文件的全面性、准確性、真實性和及時性作形式審查,不對發行人的資質進行實質性審核和價值判斷而將發行公司股票的良莠留給市場來決定。
注冊制的核心是只要證券發行人提供的材料不存在虛假、誤導或者遺漏。這類發行制度的代表是美國和日本。這種制度的市場化程度最高
2013年11月15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並規范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這是股票發行注冊制首次列入中央文件,將對我國資本市場帶來重大影響。」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中國股市市場化進程中的最大障礙就是對股票發行的過度行政干預。近一兩年來,市場對實行注冊制的呼聲很高,監管層也多次透出未來要推行注冊制的信號。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資本作為基礎性資源,在配置中更應凸顯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董登新說,注冊制改革已經沒有退路

熱點內容
怎麼快速從炒股虧錢心態走出來 發布:2024-05-14 21:11:52 瀏覽:887
股票漲停後股東為什麼 發布:2024-05-14 20:54:41 瀏覽:852
600216股票會退市嗎 發布:2024-05-14 20:43:46 瀏覽:548
重研發的科技型企業股票 發布:2024-05-14 20:39:55 瀏覽:377
當天股票漲停第二天會漲嗎 發布:2024-05-14 20:22:21 瀏覽:363
基金定投效果怎麼樣 發布:2024-05-14 20:13:50 瀏覽:241
股票投資管理心得 發布:2024-05-14 20:13:40 瀏覽:308
基金新成立前三個月業績如何 發布:2024-05-14 20:02:47 瀏覽:756
一生只為炒股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05-14 18:57:03 瀏覽:978
科創板就是科技股票嗎 發布:2024-05-14 18:51:22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