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的時滯如何實證
① 貨幣政策的政策時滯
貨幣政策從制定到獲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須經過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即稱為時滯。
時滯由兩部分組成: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
內部時滯指從政策制定到貨幣當局採取行動這段期間。可分為兩個階段:
(1)從形勢變化需要貨幣當局採取行動到它認識到這種需要的時間距離,稱為認識時滯;
(2)從貨幣當局認識到需要行動到實際採取行動這段時間,稱為行動時滯。內部時滯的長短取決於貨幣當局對經濟形勢發展的預見能力、制定對策的效率和行動的決心等。
周期調節
貨幣政策反經濟周期調節,是指貨幣政策「逆經濟風向行事」。當經濟增長過快、通脹壓力加大時,就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提高利率或者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緊縮貨幣供給與信貸,給過熱的經濟降溫,抑制過高的通脹率;反之,當經濟增長率下滑,或者有衰退風險的時候,貨幣政策則要降低利率,增加貨幣供應量和信貸總量,保障流動性供給,刺激投資和消費。
在經濟下行階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沖擊下,金融機構或企業等面臨短期資金供給不足時,中央銀行要為金融機構提供融資便利,促進貨幣信貸合理平穩增長,改善融資環境,維護投資者的信心,為經濟增長提供相對寬松的金融環境。貨幣政策反經濟周期調節的應用,旨在調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② 貨幣政策時滯產生的原因
貨幣政策時滯是從經濟形勢的變化需要中央銀行採取行動實施貨幣政策,到最終目標變數的變動即效果實現之間的實踐間隔。貨幣政策的時滯分為認識時滯、決策時滯和反應時滯。
從認識時滯看,由於統計數據的收集需要時間,因此中央銀行並不能及時地獲得經濟形勢變動的情況,可見從經濟形勢發生變化到中央銀行掌握經濟形勢變化,並思考採取貨幣政策來調節經濟運行,有了一個時間滯後。
從決策時滯看,由於政府決策需要程序,需要討論貨幣政策的方向、力度等進行討論,進而形成政策操作計劃,這又產生了一定的時間滯後。如果在決策時,各方意見不能統一,決策時滯會相應延長,甚至會錯過最佳時期。
從反應時滯看,中央銀行操作貨幣政策後,最先能夠改變是基礎貨幣、商業銀行體系的超額准備金和短期利率,要經過貨幣供應量、長期利率的變化才能影響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並對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產生影響。這有有了時間滯後。
貨幣政策時滯可能使得政策效果減弱,甚至帶來相反的效果,這是必須重視的問題。(這里主要參考了彭興韻:金融學原理,第五版)
③ 什麼是貨幣政策傳導的時滯及貨幣政策效果何影響
貨幣政策時滯是指從貨幣政策制定到最終影響各經濟變數,實現政策目標所經過的時間,也就是貨幣政策傳導過程所需要的時間。
貨幣政策時滯可分為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
● 內部時滯
內部時滯是指中央銀行從認識到制定實施貨幣政策的必要性,到研究政策措施和採取實際行動所經過的時間,也就是中央銀行內部認識、討論、決策的時間。在理論上,內部時滯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認識時滯
從客觀需要中央銀行採取行動到中央銀行認識到這種必要性所經過的時間,稱為認識時滯。
▲行動時滯
從中央銀行認識到這種必要性到實際採取行動所經過的時間,稱為行動時滯。
▲內部時滯的長短取決於貨幣當局對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預見能力,反映靈敏度、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動的決心與速度,等等。● 外部時滯
▲外部時滯是指從中央銀行採取行動到對政策目標產生影響所經過的時間,也就是貨幣對經濟起作用的時間。
▲外部時滯的長短主要由客觀的經濟和金融條件所決定。
● 內部時滯可以通過中央銀行的效率提高而縮短,對於外部時滯,中央銀行則很難控制,所以研究貨幣政策的外部時滯更加重要。一般貨幣政策時滯更多地是指外部時滯。
▲貨幣政策主要包括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可松可緊,「緊」的貨幣政策能夠控制物價,抑制社會總需求,但對投資和短期內發展有制約作用。「松」的貨幣政策可以擴大社會總需求,對投資和短期內發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貨膨脹。
④ 什麼是貨幣政策的時滯
貨幣政策時滯 time lag of monetary policy 是政策從制定到獲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須經歷的一段時間。是影響貨幣政策效應的重要因素。
內部時滯:是從政策制定到貨幣當局採取行動這段時間。其長短取決於貨幣當局對經濟形勢發展的預見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動的決心。包括:認識時滯、決策時滯和行動時滯。認識時滯:指經濟金融情況變化需要貨幣當局採取行動到貨幣當局認識到這種變化並承認需要調整貨幣政策間的時間間隔。行動時滯:指貨幣當局認識到需要調整貨幣政策到實際採取行動之間的時間間隔。
⑤ 貨幣政策的時滯效應
貨幣政策時滯(time leg)----從貨幣政策制定到最終影響各經濟變數,實現政策目標所經過的時間,也就是貨幣政策傳導過程所需要經過的時間。
貨幣政策時滯可分為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二者的劃分是以中央銀行為界限的,一般貨幣政策時滯更多是指外部時滯,內部時滯又分為認識時滯和行動時滯兩部分。
內部時滯是指中央銀行從認識到制定實施貨幣政策的必要性,到研究政策措施和採取實際行動所經過的時間,也就是中央銀行內部認識、討論、決策的時間。
外部時滯是指從中央銀行採取行動到對政策目標產生影響所經過的時間,也就是貨幣對經濟起作用的時間。
⑥ 貨幣政策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的異同
內部時滯是從政策制定到貨幣當局採取行動這段時間。其長短取決於貨幣當局對經濟形勢發展的預見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動的決心。包括:認識時滯、決策時滯和行動時滯。
外部時滯指從貨幣當局採取行動直到對政策目標產生影響為止這段過程。主要由客觀經濟和金融條件決定,不論貨幣供應量抑或利率,它們的變動都不會立即影響到政策目標。
拓展資料:
什麼是貨幣時滯?
貨幣政策時滯是貨幣政策從制訂到獲得主要或全部的效果的時間間隔。它由兩部分組成: 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
內部時滯指從政策制訂到貨幣當局採取該行動之間的一段時間,這種時滯可以但不一定是很短的,它取決於貨幣當局不是等待情況實際發生變化而是根據預測自願採取行為的程度,亦取決於貨幣當局是大幅改變政策還是在一段時期內分許多小步驟來改變政策。
外部時滯指貨幣當局採取行動到收入發生變動時滯分布。外部時滯的存在,是由於貨幣存量增加和利率下降都不會立即提高收入。
貨幣政策時滯是影響貨幣政策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貨幣政策能立即對收入產生大部分影響,那麼貨幣當局就可以應用收入的現時水平估測在增長趨勢可能有微小變動的另一時期的收入; 但是如果貨幣政策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產生影響,這一點就難以做到。貨幣政策的時滯的存在和時滯會對貨幣政策效果產生重要影響是勿庸置疑的,它限制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內部時滯
是從政策制定到貨幣當局採取行動這段時間。其長短取決於貨幣當局對經濟形勢發展的預見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動的決心。包括:認識時滯、決策時滯和行動時滯。
認識時滯:指經濟金融情況變化需要貨幣當局採取行動到貨幣當局認識到這種變化並承認需要調整貨幣政策間的時間間隔。
行動時滯:指貨幣當局認識到需要調整貨幣政策到實際採取行動之間的時間間隔。
外部時滯
指從貨幣當局採取行動直到對政策目標產生影響為止這段過程。主要由客觀經濟和金融條件決定,不論貨幣供應量抑或利率,它們的變動都不會立即影響到政策目標。通常是散步時滯(distributed lag):一旦採取政策行動,它對經濟的影響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因此,對於某一項貨幣政策行動的外部時滯,一般只應說該政策行動在(比如)4個月後產生了 30%的效應,12個月後產生了60%的效應,18個月後則全部產生效應。
操作時滯:指從調整貨幣政策工具到其對中介目標發生作用所需耗費的時間。
市場時滯:指從中介變數發生反應到其對目標變數產生作用所需耗費的時間。
⑦ 貨幣政策的時滯是什麼(名詞解釋)
貨幣政策時滯是從需要採取貨幣政策行動的情況出現,經過制定政策過程,直至政策部分乃至全部發揮效力的時間分布間隔。
⑧ 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的時滯是什麼有多大
貨幣政策時滯是指從貨幣政策制定到最終影響各經濟變數、實現政策同標所經過的時間,也就是貨幣政策傳導過程所需要的時間。
貨幣政策時滯可分為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外部時滯是指從中央銀行採取行動到對政策目標產生影響所經過的時間,也就是貨幣對經濟起作用的時間。在我國,由於金融體制和傳導機制的不同特點,貨幣政策的外部時滯較短,大約為2~3個月。
貨幣政策時滯是影響貨幣政策效應的重要因素。如果貨幣政策可能產生的大部分影響較快地有所表現,那麼貨幣當局就可以根據期初的預測值來考察政策生效的狀況,並對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作出必要調整,從而使政策能夠更好地實現預期目標。
貨幣政策是金融當局制定和執行的通過貨幣供應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標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手段。
貨幣政策的目標:
1.穩定物價;
2.經濟增長;
3.充分就業;
4.平衡國際收支。
拓展資料:貨幣
貨幣(Money)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
通貨(Currency,CCY)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包含流通中的貨幣、銀行券等。
基本含義:
關於貨幣的本質,學術界仍存在大量的爭論。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專業術語為通貨,主指「流通中的貨幣」。傳統上,貨幣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實際上,上述6條都屬於貨幣的職能定義。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⑨ 貨幣政策的時滯的主要內容
在貨幣政策操作中,存在三種時滯:一是內部時滯,二是外部時滯,三是中間時滯。
(1)內部時滯。
內部時滯指貨幣當局從根據經濟形勢下定調節決心,到具體政策方案出籠的過程。內部時滯由認識時滯和行政時滯構成,它們的作用需要一段時間。而且,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不排除產生逆向效應的可能性。在中國目前情況下、由於國家銀行在信貸資金供給中處於壟斷地位,金融市場發育速度遲緩,因此,由貨幣政策工具變動到中介指標變動之間的中間時滯主要體現在各商業銀行存貸款業務對貨幣政策調節的反應方面。國家壟斷銀行業,金融市場欠發達,雖然從長時期看會降低資源配置效率,但從短期宏觀調節來說,這種體制條件卻常常能收到擴縮隨意的效果,也就是說,這種條件下的貨幣政策中間時滯要相對短些。
(2)外部時滯。
外部時滯指運用貨幣當局選定的政策工具對貨幣存量進行調節進而影響總需求水平及目標變數的過程。在正常情況下,外部時滯總要長於內部時滯,因為它既包羅微觀主體在新貨幣政策出台後的決策過程,也包羅了微觀主體行為對儲蓄、投資、消費、貨幣需求、產出和物價等重要經濟變數的影響過程。外部時滯長短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宏觀決策者的反應能力。這在一般情況下是人的素質問題,但在決策科學化的前提下,假若貨幣當局有了良好的經濟周期預警系統,那麼,這個反應能力實際上就變成了對預警信號的識別能力了。二是由體制、組織效幸、對策水平決定的調節方案出台速度。這個問題在中國目前尤其不能忽視。
(3)中間時滯。
在市場體系完善的國家,中間時滯實際就是貨幣當局選定的工具變數在貨幣金融市場上起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結果表現為中間指標在不同時點的變動。中間時滯的長短主要取決於金融中間機構及其他微觀金融主體的政策反應行為。如果金融資產豐富、市場條件發達,宏觀經濟政策的擴張或收縮無論是體現在貨幣供給增長速度的調整上,還是體現在短期市場利幸的變動上,都要引致一連串的微觀主體金融資產結構重組行為,這種行為對中介指標預期值的實現發生作用,由當時的經濟條件所決定,其各自時滯也會有所不同。
⑩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時滯
時滯效應貨幣時滯效應的特點和意義 時滯是時間滯後的簡稱。貨幣時滯是指貨幣行動與其效果之間的時間距離,即從貨幣供應量增加到物價普遍提高有一個較長時間的傳導過程,弗里德曼認為:因個人經過相當時間才擴散其調整,其資產負債表的調整是非常緩慢的。初期貨幣行動所產生的影響因而須經相當長久的時間才會達到全部資產。支出的影響也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會擴散。正因為調整、傳導、涉及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故採取貨幣行動後必然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發生真實效果,這就是時滯效應。 時滯效應的特點不僅表現為行動與效果之間存在時間差距,而且表現為傳導過程中初始效果與最終真實效果之間存在差異。弗里德曼經過大量的實證研究認為,貨幣增長率的變化平均需要6-9年月後才能引起名義收入增長率的變化,再過6-9個月價格才會受到影響,因此,從貨幣增長率變化到物價變化一般有12-18個月的時滯。 弗里德曼認為,時滯效應對於貨幣理論與政策有重要意義。對於預期理論來說,由於時滯的存在,使人們以現有知識為基礎的預測產生相當大的誤差。因此,人們的預期只能是適應性的,隨著不斷變化的情況調整自己的預期和行為。對於貨幣政策來說,由於時滯的存在,它經常導致對貨幣政策效果的錯誤解說,也往往導致貨幣政策的錯誤決定。因為貨幣變動的作用並沒有同時發生,貨幣政策就被認為是無效的。 弗里德曼認為,由於沒有認識到貨幣政策的時滯效應而產生了種種誤解。 弗里德曼以時滯效應為武器,堅決反對凱恩斯學派「逆經濟風向行事」的反循環政策,他認為,貨幣當局沒有認清其行動對經濟活動發生影響的時間差距,便根據今天的情勢去決定他們的行動,而他們的行動卻是影響6個月、9個月、12個月或15個月以後的社會經濟行為。例如,當前的衰退是為制止前一個通貨膨脹而採取緊縮性貨幣行動後,正在傳導的中間過程或初始效果,如果針對當前的衰退而採取擴張性政策,必然迴避了通貨膨脹。因此,由於存在政策效果的時滯,其結果常使為反循環目的而採取的行動轉變為額外的、不必要的紛擾。認識並正確理解時滯效應的政策性,就應該制定一個長期穩定的、連續一致的貨幣政策。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