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是怎麼分成貨幣
Ⅰ 為什麼古代貝殼等於貨幣,窮人還不願去海邊撿貝殼
貝殼,在我們現在看來,它不過是海邊隨處可見的一種,具有美麗外殼的物件。但是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它卻成為了全國通用的一種貨幣形式。在那些黃金、白銀被人類發掘之前,人們往往通過貝殼來進行商品之間的交易。
不過根據資料顯示,在17世紀的時候,有人發現在北美的印第安人依舊在使用貝殼這樣的貨幣形式。貝殼的生命形式如此頑強,也真是令人為之感嘆呢!
Ⅱ 貝殼被當做貨幣使用持續了好多年,能夠作為貨幣交易的貝殼有什麼標准呢
貝殼要充當貨幣使用必須要滿足硬度足夠的大,而且形狀和大小盡量要統一,最重要的是還必須要美觀。
不過經過現代考古學家的勘測,在古代貝殼並不是唯一的貨幣。貝殼因為太過昂貴,只有在一些有錢的家庭裡面才會使用到貝殼,而在一些比較貧窮的地方,主要是以糧食為交換物。當然如果是要進行遠途運輸的話,就會採用貝殼,貝殼比糧食更容易攜帶的多。如果只是一個村子裡面進行物體交換的話,就會使用的是糧食。不管怎麼說,貝殼作為貨幣在古代持續使用了很多年,最重要的是由貝殼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不僅漂亮美觀,而且硬度也足夠大。
Ⅲ 為什麼古代用貝殼做貨幣
在當時,比如有的人種的莊稼比較多,吃不完,但是他想吃西瓜,所以他需要用莊稼里的麥子換西瓜,但是他不能一直隨身帶的麥子,所以迫切需要尋找一種中介物來當做交換物。這個時候容易攜帶又容易保存的貝殼就成為了暫時的貨幣。
Ⅳ 古代貝殼錢幣
貝幣是主要的原始貨幣。
中國在殷商時期也以齒貝為貨幣,以若干貝為一「朋」。後來仿製品有珧貝,蚌制貝,骨貝,石貝,陶貝,銅貝等。銅貝是向金屬貨幣過渡的形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統一幣制,廢貝、刀、布等幣。
雲南長期用貝作貨幣。《新唐書·南蠻上·南詔上》稱:「以繒帛及貝市易。貝之大若指,十六枚為一覓。」南詔初期,「本土不用錢」。以海貝充當貨幣,稱為「巴子」。南詔後期,貝幣已普遍流通。20世紀70年代末,維修崇聖寺三塔時,在千尋塔內發現了貝幣。
其中,較大的貝長約2.4厘米、高約1.2厘米,稍小的長約2厘米,高約1厘米,最小的長約1.7厘米、高約0.9厘米。這些貝均面部紫色,背部微隆,尾部有明顯的結節。
(4)貝殼是怎麼分成貨幣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海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在夏代紀年范圍內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和商周墓葬中,屢有發現,《鹽鐵論·錯幣》中並有「夏後以玄貝」的記載。
海貝是產自南方暖海的遠方外來交換品,是美麗珍貴的裝飾品。它開始起貨幣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國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產生的時候。商和西周時已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在商代晚期和西周,還出現無文字的銅仿貝。至東周發展成為有銘文的銅貝蟻鼻錢,形成正式金屬鑄幣,主要流通於南方楚國地區。
Ⅳ 貝殼如何充當貨幣
在人類早期的經濟活動中,一種名為貨貝的貝殼,以其堅固耐磨、光潔美麗、易於攜帶和具有自然單位的特點,充當了商品交換的媒介,這即是最原始的貨幣。在貨幣史上,用貝殼當貨幣流通時間也較長,使用更廣,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用貝殼充當貨幣的歷史。600年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船隊到達印度洋的島國馬爾地夫,當時叫溜山國。據隨行的鞏珍在所著《西洋番國志》記載,當地的商業貿易以銀幣交易,但是有意思的是,這里卻供應外國通行的貨幣——貝殼。原來馬爾地夫的許多珊瑚島礁盛產一種貝殼,當地人採集貝殼,堆積如山,待貝殼裡面的肉腐爛後,將貝殼洗凈,然後販賣給暹羅(今泰國)、榜葛刺國(今孟加拉)等國作為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據考證,明代在雲南部分地區也通行以貝殼作為流通的貨幣,是否由暹羅輾轉而來,尚不得而知。
Ⅵ 貝類貨幣的介紹
中國以貝作為貨幣分為三個時期:天然海貝時期、人工仿貝時期、金屬鑄貝時期。我國使用貝為貨幣的地區較廣,其延續的時間亦很長,在雲南少數地區貝為貨幣一直延用到明代或更晚的時間,個別地方直到民國時期仍在用貝為幣。
Ⅶ 古代把貝殼作為貨幣,為何窮人不撿貝殼來脫貧呢
古人把貝殼當作貨幣,但在當時貝殼的產量是非常稀少的,中原地區更是沒有,所以中原的人更不可能跑到海邊去撿貝殼。
Ⅷ 古代時期的貝殼能為什麼可以用作錢幣呢
像海邊有很多的貝殼,這都是大家所熟知的,而且現在很多的人在趕海的時候也就會撿一些貝殼放在家裡面做一些裝飾品。其實很多的人不禁會聯想到在古代的時候把貝殼當錢來使用,那麼為什麼沒有人會去大量的撿貝殼呢。可能這樣的話,自己不就有用不完的錢了。古代的人把貝殼當作金錢來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貝殼的數量多,而且也非常的輕便於攜帶,所以說就把貝殼當做了金錢來使用。
再加上古代的交通,並不像現在這么方便,古代的人想要去一趟海邊,肯定是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如果是像普通的人走路去的話,那麼不知道要走多久的時間。像一些住在海邊的人,也是不能私自隨意的去撿貝殼,這些所撿到的貝殼也都是要上交給官員。
Ⅸ 貝殼曾經是交易的貨幣,貝殼的價值是怎麼計算的呢
貝殼在之前的確是交易的貨幣,並且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使用過的。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在當時沒有錢就只能用貝殼來做了。也並不是所有的貝殼都可以當作貨幣的。貝殼在古代也叫貨貝,對它的花紋顏色要求都特別嚴格,不是隨便一個貝殼都可以來當作貨幣,要求貝殼精美,光潔,容易讓每個人攜帶,這樣才會更加方便。
貝殼相對於傳統的白銀黃金青銅這些貴金屬貨幣,更相當於我們的紙幣和宋代的交子,它的價值並非是因為它本身的稀有程度,而是因為發行他的大部落的實力決定的,有點類似於國債,更多的是一種依靠信譽存在的東西,因為它被當做貨幣,僅僅是因為他比較易用於保存。
Ⅹ 為什麼貝殼可以用來做貨幣
現在有的學者提出:在墓葬中出土的貝殼不是貨幣,而是表示女性的數量,當時以貝殼代表女性,以鈴子代表男性,女性在那時是財富的象徵之一,有時侯送禮可以送幾百女人
也有學者指出:古代的貝幣只使用由專門工匠加工的有美麗花紋的貝殼作貨幣,這說明,雖然作為貨幣原料的貝殼遍布海灘,但作為貨幣本身的加工過的貝殼仍可能因其稀缺性而產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