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應該怎麼選擇
Ⅰ 現階段我國應如何選用貨幣政策工具
在宏觀經濟面臨不利的外部環境和較大滑坡風險情況下,國家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就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內涵而言,實際上是適度放鬆銀根,降低融資成本,為企業提供較為寬松的融資環境,以此來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具體的實施手段上,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合理擴大銀行信貸規模。保持貨幣信貸的合理增長,取消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及時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加大對重點工程、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自主創新、三農、中小企業、基礎設施及服務業等的支持力度,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
第二,進一步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快發展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擴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快發展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銀行間債券市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平台。促進股票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
第三,繼續下調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為防止經濟出現倒退,央行將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而下調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是央行最為有力的貨幣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後者可以為銀行提供更多的信貸資金,央行將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加大對促進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有效滿足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合理需求。
第四,實施差別化貨幣政策,促進經濟轉型。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會對所有行業和企業一視同仁,而是會堅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原則,以此來體現國家的產業政策導向,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使經濟結構向政策預期方向轉變。貨幣政策將通過差別化存款准備金率、差別化利率、窗口指導、信貸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導資金流向,通過政策引導或者直接干預,以較市場金融更為優惠的條件將資金投向戰略領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等,同時嚴格對「兩高一資」等政策限制行業和企業的信貸投放。
如果是考試題目應該加上:中央銀行,即中國人民銀行應該道義勸告各大商業銀行增加貨幣流通,合理放貸,已達到鼓勵刺激經濟投資。
Ⅱ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選擇方式。
中間目標的選擇是貨幣政策的重要內容,各國為了更好的達到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往往根據各自的國情和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而選擇不同的中間目標,以下將具體分析中間目及其應用,以此說明我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擇。一、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重要性及選擇標准 (一)貨幣政策的重要性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又稱貨幣政策的中間變數,它是中央銀行為了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而設置的可供觀察和調整的指標,也稱中介目標。其作用具體有以下三點:1.貨幣當局提供反映短期經濟變化和金融趨勢的量化參照系數。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宏觀經濟的總目標,具有空間上的復雜性和時間上延滯性。中間目標的設立,正是為彌補這種貨幣政策最終觀察不足的缺陷。2.為宏觀金融調控創造條件。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介入貨幣政策的傳遞作用過程,可以使宏觀調控富於彈性和層次性,從而避免經濟動盪。3.為貨幣政策工具與最終目標保持協調提供一個階段性的調整標准。可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擇,直接關繫到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能否實現的問題。(二)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擇標准正因為上述原因,各國貨幣管理當局對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制定都非常關注。但是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及其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對中間目標的選擇也不盡相同,但其選擇中間目標的標准都大致一樣,即大致遵循「三性」標准:1.相關性,即中間目標必須同貨幣政策終極目標高度相關,要具有類似於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那種函數關系;2.可觀測性,即作為中間目標的變數必須能准確和迅速地進行量的測度;3.可控性,即中間目標的具體變數應便於貨幣管理當局運用政策工具有效地駕馭和控制。二、理論上可供選擇的中間目標以及西方國家的實踐 (一)以匯率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安排以匯率為中間目標歷史悠久,如金本位下本幣與黃金掛鉤的形式,近期安排則如將本幣盯住低通脹的大國或採取爬行盯住。以匯率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安排的優勢在於:1.使國際貿易商品的價格水平固定,從而避免通脹;2.可將本國的通脹預期盯住目標國的通脹率;3.為實施貨幣政策提供了自動法則,有助於緩解時間不連續問題。當本幣有貶值傾向時,實行緊貨幣政策;當本幣有升值貨幣時,實行松貨幣政策;4.匯率中間目標簡單、明確,易於被公眾理解。英、法兩國就曾成功地將其貨幣盯住德國馬克。1987年剛實行盯住匯率時,法國通脹率為3%,1992年則降至2%,1996年更降至低於2%;英國的通脹率1992年也由10%降至3%。但以匯率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安排,也存在許多問題:1.當資本市場開放時,固定匯率使盯住國喪失貨幣政策獨立性。由於利率的傳導,目標國的經濟波動將傳至盯住國;2.外匯市場信號失靈。盯住國對貶值的擔心導致過度擴張,尤其在新興市場國家央行政策缺乏透明度和責任約束的情況下,過度擴張的政策無信號表現;3.本幣易受投機資金沖擊。(二)貨幣供應量許多大國沒有合適的目標國,因而不便實行匯率中間目標安排,而以行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這種安排有如下優勢:1.央行根據國內經濟狀況調整貨幣政策,制定合適的通脹目標,不必為維持匯率而以國內經濟波動為代價;2.央行政策的信息較透明,貨幣供應量數字定期公布且時滯較短,這些政策信號固定了通賬預期,有助於抑制通脹;3.立即對央行的貨幣政策效果進行計量,抑制政策制定者的時間不連續行為。但以上優點都取決於貨幣政策目標與貨幣供應量之間穩定的聯系。一旦這種聯系發生了變化,時間不連續問題就會產生,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難以通過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達到。德國、瑞士是採取這一安排的典型國家。(三)通貨膨脹率紐西蘭於1990年、加拿大於1991年、英國於1992年、瑞典和芬蘭於1993年、奧地利和西班牙於1994年實施了這一政策安排。這一安排包括以下要素:對中期通脹目標的公開;將物價穩定作為貨幣政策的長期首要任務,並保證通脹目標的實現;完全信息戰略,不再局限於追求貨幣供應增長等單一中間目標;通過向公眾和市場提供貨幣政策制定者的計劃和目標信息,提高貨幣政策的透明度;提高央行完成通脹目標的責任約束。這一安排的優點在於:1.與匯率目標安排相比,它既類似於貨幣供應量目標,使貨幣政策能對國內經濟波動做出政策回應,又具有與貨幣供應量目標相比的優勢,央行可使用各種信息而非一個變數來決定最優貨幣政策;2.易於被公眾理解的優點,具有較高透明度;3.強化了央行的責任約束,從而降低了央行為擴大產出和就業而實行過度擴張政策造成的時間不連續問題的可能性。通脹率目標安排的表現相當好,採取這一安排的國家同時降低了通脹率和通脹預期。而且,通脹率一旦下降,就不易隨經濟周期的擴張而反彈。但這一安排同樣存在問題:1.與匯率和貨幣供應量目標安排相比,不易由貨幣當局控制;2.由於貨幣政策的時滯,控制通脹效果的顯現也有一個較高時滯,因此通脹率目標安排不能對公眾和市場提供一個貨幣政策狀況的即時信號;3.通脹率目標安排對實際經濟的影響不明確。(四)不明確的中間目標美國目前實的貨幣政策安排沒有明確的中間目標。美聯儲對在長期內控制通脹表現出一種高度的關注,同時在監督未來通脹信號時採取前瞻性行為,定期實施先發制人的貨幣政策,壓制通脹的威脅。盡管美國的貨幣政策安排取得了成功,但仍有一些缺陷可能導致未來的效力喪失。第一,缺乏透明度。對聯儲動向的猜測造成了金融市場不必要的波動和製造商以及公眾對未來通脹率和產出預期的不確定性。而且,政策制定的不透明使聯儲難以向國會和公眾負責,因缺乏評價其表現的標准。而且央行易產生時間不連續問題,可能犧牲長期目標而換取短期目標的實現。第二,缺乏明確的中間目標,而且中間目標的缺乏造成了出現供給波動時通脹預期更易高啟,從而難以保持貨幣政策的中期效果。第三,對偏好、技巧和掌管央行的個人信譽的過度依賴。以上三個缺點最終將會使美國放棄這種貨幣政策中間目標。三、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及其選擇原因(一)我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1993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金融改革規劃明確提出,中國的貨幣政策將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但實際上直到1994年我國才真正將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在1994年以前貸款規模是我國貨幣政策的重要中間目標。 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貨幣供應量,主要包括M1和M2,其中M1是指流通中的現金與可用於轉賬支付的活期存款之和,這是在商品、勞務、有價證券等交易中的媒介,也是支付工資、租金、利息等的手段,是社會公眾手中流動性最強的金融資產,M2是M1與准貨幣之和,其中准貨幣是儲蓄存款及定期存款等流動性較低的存款的總和。嚴格地說,M1是處於流通中的貨幣量,而不是全部貨幣存量,M2才是貨幣存量的總體。目前我國運用的調控工具主要有四種:1.信貸計劃。主要由存款計劃,貸款計劃和現金發放或回籠計劃三部分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指令性指標下達給各金融機構的貸款計劃。中央銀行通過控制金融機構的貸款規模來控制貨幣供應量。現階段信貸計劃仍是我國中央銀。行調控宏觀經濟的主要手段;2.存款准備金制度。存款准備金制度的建立使中央銀行可以根據經濟發展狀況調整存款准備率,從而影響金融機構的信用創造;3.再貼現制度。金融機構在資金不足時,可向人民銀行辦理再貼現,再貼現率的變化也將影響貨幣供應量;4.利率政策。在我國,中央銀行調節利率有兩種方式:一是由中央銀行直接干預決定各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二是中央銀行規定利率浮動的幅度和范圍,然後通過對各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來影響市場利率,調節供給與需求。(二)我國選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間目標的原因近年來西方國家如英國、芬蘭、瑞典、紐西蘭、加拿大等國的中央銀行迫於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和大量的國際外匯交易使其貨幣供應量與本國經濟活動的聯系淡化,以至於對貨幣政策中間目標喪失信心,不得不逐步放棄中間目標,轉向依據最終目標如物價上漲指數或總需求水平,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貨膨脹目標的優點不僅在於其可測性和相關性非常出色,便於公眾理解和形成穩定合理的預期,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貨幣當局可以保留在工具運用上的靈活性,從而更有效地實現經濟增長這一最終意義上的貨幣政策目標。其他國家則仍依靠中間目標,其金融變數的指數主要從以下五個項目中選擇:(1)利率;(2)匯率;(3)股權收益率;(4)貨幣供應量;(5)國內信用增加額。我國政府仍然堅持以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與上述國家不同的是,我國的貨幣供應量與本國經濟活動之間的聯系仍然很緊密。對於中國來說,(1)中國的金融業正處於推進規范化的進程中,各種管理和監督不斷加強,而不是在推進自由化,金融創新受到限制和制約;(3)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還剛剛起步,能夠替代貨幣的金融工具少;(4)人民幣不是可兌換貨幣,所以不會成為外匯交易的重要對象。在中國,由於金融業的規范化及其對金融創新的限制,貨幣的金融替代工具少,人民幣較長時間內仍不會成為外匯交易的重要對象,所以,預計以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保持不變。四、結 語貨幣供應量目標有效的前提是其與最終目標即通脹之間穩定的相關關系。在中國,由於金融業的規范化及其對金融創新的限制,貨幣金融替代工具少以及人民幣較長時間內仍不會成為外匯交易的重要對象,所以,預計以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保持不變。但是經濟發展是動態的,上述條件最終會被一一打破,為了防範金融風險,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我國必須隨時准備調整中間目標的內容。對此西方國家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教訓。
Ⅲ 中央銀行在經濟蕭條時應如何使用三大貨幣政策
在經濟蕭條時,應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包括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降低貼現率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以增加貨幣供給,促進降低利息率,並進而刺激投資、減少儲蓄,以緩和蕭條狀況。
當一國經濟出現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時,中央銀行將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此時,若採用存款准備金政策,就必須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反之,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時就得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
(3)貨幣政策應該怎麼選擇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在經濟蕭條時,中央銀行採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貨幣供給增加,刺激投資和凈出口,增加總需求,稱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反之,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中央銀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少貨幣供給,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總產出減少或放慢增長速度,使物價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稱為緊縮性貨幣政策。
Ⅳ 貨幣政策有哪些
貨幣政策有哪些?
貨幣政策所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個方面:
1. 控制貨幣發行。這項措施的作用是防止幣制混亂,中央銀行可以掌握資金來源,作為控制商業銀行信貸活動的基礎;中央銀行可以利用貨幣發行權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量。
2. 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為了防止政府濫用貸款助長通貨膨脹,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規定以短期貸款為限,當稅款或債款收足時就要還清。
3. 推行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通過它的公開市場業務,起到調節貨幣供應量,擴大或緊縮銀行信貸,進而起到調節經濟的作用。
4. 改變存款准備金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准備金率,據以控制商業銀行貸款、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
5. 調整再貼現率。再貼現率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貼現行為。調整再貼現率,可以控制和調節信貸規模,影響貨幣供應量。
6. 選擇性信用管制。它是對特定的對象分別進行專項管理,包括:證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費信用管理、不動產信用管理。
7. 信用管制。它是中央銀行採取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直接進行干預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導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
貨幣政策有什麼用?
貨幣政策目標,並非一個孤立的目標,而是由四個漸進層次組成的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
1. 穩定物價。穩定物價目標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而物價穩定的實質是幣值的穩定。
2. 充分就業。所謂充分就業目標,就是要保持一個較高的、穩定的水平。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凡是有能力並自願參加工作者,都能在較合理的條件下隨時找到適當的工作。
3. 經濟增長。所謂經濟增長就是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必須保持合理的、較高的速度。
4. 平衡國際收支。就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經濟交易的性質而言,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自主性交易,或叫事前交易,它是出於經濟上的目的、政治上的考慮以及道義上的動機而自動進行的經濟交易,如貿易、援助、贈予、匯兌等。另一種是調節性交易,或叫事後交易,它是為彌補自主性交易的差額而進行的,如獲得國際金融機構的短期資金融通、動用本國黃金儲備、外匯儲備以彌補差額等。
Ⅳ 貨幣政策選擇的出發點是什麼
服務實體經濟,為了更好的發展。
貨幣政策是指中國人民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的總稱。
貨幣政策的實質是國家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而採取緊、松等不同的政策,達到穩定物價、充分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和平衡國際收支等目的。
Ⅵ 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選擇
根據我國現有情況我認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總體是雙松較合適,但貨幣政策放鬆必須是步伐緩慢,謹慎放鬆,可以通過在放收結合中達到適當放鬆。
1.GDP增速從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經濟增長減緩,會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主要為失業及由失業導致的社會穩定等一系列問題,通過貨幣政策的適當放鬆達到提振經濟,解決就業,穩定職工收入,穩定社會的目的。但放鬆貨幣政策引起信貸規模的一定增長,一是解決企業的資金鏈問題,在民營中小企業為主體GDP創造者的當今,可能效果不會明顯;二是在高准備率的環境下,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工具的創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繞過貨幣政策的做法,貨幣政策實際效果已打折扣。
2.地方財政債券的發行等財政政策的實施,擠佔了貨幣流動性的釋放,擴大了投資但減少了消費。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場利率水平保持穩定,在CPI高位情況下,存貸款利率不宜作大的松動,否則會使今年的調控(特別是對房價調控)付之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