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供給由什麼組成
1. 什麼叫貨幣供給
貨幣供給(money supply)是指某一國或貨幣區的銀行系統向經濟體中投入、創造、擴張(或收縮)貨幣的金融過程。
貨幣供給的主要內容包括:貨幣層次的劃分;貨幣創造過程;貨幣供給的決定因素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貨幣流通的范圍和形式不斷擴大,現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認為是貨幣,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隨時轉化為現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債、人壽保險單、信用卡)也被廣泛認為具有貨幣性質。
一般認為,貨幣層次可以劃分如下:
M1=現金+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
M3=M2+其他金融資產。
貨幣創造(供給)過程是指銀行主體通過其貨幣經營活動而創造出貨幣的過程,它包括商業銀行通過派生存款機制向流通供給貨幣的過程和中央銀行通過調節基礎貨幣量而影響貨幣供給的過程。
決定貨幣供給的因素包括中央銀行增加貨幣發行、中央銀行調節商業銀行的可運用資金量、商業銀行派生資金能力以及經濟發展狀況、企業和居民的貨幣需求狀況等因素。貨幣供給還可劃分為以貨幣單位來表示的名義貨幣供給和以流通中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服務表示的實際貨幣供給等兩種形式。
貨幣供給的環節
中央銀行供給基礎貨幣
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記賬貨幣
中央銀行供給基礎貨幣有三種途徑:
變動其儲備資產,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或貴金屬;
變動對政府的債權,進行公開市場操作,買賣政府債券
變動對商業銀行的債權,對商業銀行辦理再貼現業務或發放再貸款
2. 什麼是貨幣供給與貨幣供應量我國貨幣層次是怎樣劃分的
貨幣供應:一個國家流通中的貨幣總額,是該國家一定時點的除中央政府或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商業銀行以外的非銀行大眾所持有的貨幣量。它是一個存量概念,而不是一個流量概念。
貨幣供應量:單位和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存款和手持現金之和,其變化反映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變化,對企業生產經營、金融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的運行和居民個人的投資行為有重大的影響。
我國貨幣層次劃分為:M0、M1、M2以及M3等幾個層次,其中M0是流通中的現金,M1是通常所說的狹義貨幣供應量,M2是廣義貨幣供應量,M3是為金融創新而增設的。
貨幣層次的簡介:
1.貨幣層次是指各國中央銀行在確定貨幣供給的統計口徑時,以金融資產流動性的大小作為標准,並根據自身政策目的的特點和需要,劃分了貨幣層次。
2.其粗略的分類為:M0:現金流通量;M1:M0+各種活期存款;M2:M1+各種定期存款。貨幣層次的劃分有利於中央銀行進行宏觀經濟運行監測和貨幣政策操作。
拓展資料:貨幣層次劃分的意義
1.有益於中央銀行的宏觀金融決策,有助於中央銀行分析整個經濟的動態變化。
2.西方通常的貨幣層次分為四個層次:M1=流通中現金+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M2=M1+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M3=M2+其他金融機構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M4=M3+其他短期流動資產(如國庫券,銀行及商業承兌匯票,人壽保險單等)。
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貨幣劃分:M0=流通與銀行體系外的現金通貨,M1=M0+商業銀行活期存款+郵政匯劃資金+國庫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M2=M1+儲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短期債券。
3. 貨幣供給的原理是什麼
貨幣供給是某一國或貨幣區的銀行系統向經濟體中投入、創造、擴張(或收縮)貨幣的金融過程。貨幣供給問題,歷來受到各國中央銀行和貨幣管理當局高度重視,也是各國經濟學家一直關注的重大課題。其原因皆在於貨幣供給是否適當會直接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貨幣供給過多容易引起通貨膨脹,貨幣供給不足又容易引起通貨緊縮。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都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在追求經濟可持續增長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時期,討論貨幣供給的適度增長問題,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長期以來,人們在討論貨幣供給問題時,大多關注其結果,無論是凱恩斯學派的「相機抉擇」主張,還是現代貨幣學派的「單一法則」主張,無論是貨幣供給「外生論」還是貨幣供給「內生論」,都非常重視控制貨幣供給的結果,以保持貨幣供給的適度性。弗里德曼、施瓦茲、卡甘、布倫納、梅爾茲等貨幣供給理論的名家重點研究了影響貨幣供給結果的因素,他們在選擇影響貨幣供給因素方面取行了重要的成果,這為後來的貨幣給研究提了重要的依據和指引,喬頓發展了弗里德曼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著名的喬頓模型,該模型集中反映了各個主要因素對貨幣供給的重要影響,問世以來,一直被奉為了解和研究貨幣供給的主要工具。隨著貨幣與經濟的關系日益復雜,也隨著對貨幣供給問題研究的深入,人們需要更多地了解各個因素對貨幣供給影響的過程。後凱恩斯學派的學者大力主張貨幣「內生論」,認為貨幣供給是經濟運行的一個應變數,不是貨幣管理當局能夠任意改變的。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8-0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4. 闡述現代貨幣的供給機制
供給機制:1)每個人手上原有舊幣的兌換;2)原持有金、銀的兌換;3)政府對個人債務的兌現;4)政府對個人資產的徵收;5)財政收入以外的政府支出:6)銀行貸款;7)外幣兌換;8)金融票據
一、利率的決定利率是貨幣的價格,如同一切物品和勞務的價格一樣是由貨幣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的。我們在了解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的基礎上就可以說明利率的決定。因此,當貨幣市場供求均衡,即人們想持有的貨幣量與實際持有的貨幣量相等時,決定了均衡利率。利率由貨幣市場的供求決定,因此,貨幣供求的變動都會影響利率。第三節IS—LM模型在簡單的凱恩斯主義模型中,只研究了利率與投資不變的情況下,總需求如何決定均衡的國內生產總值。但實際上,利率和投資都是變動的,而且,對總需求和國內生產總值影響較大。在IS—M模型中,我們分析在利率與投資變動的情況下,總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決定,以及利率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
二、IS—LM模型是說明物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國內生產總值與利率決定的模型。在這里,I是指投資,S是指儲蓄,L是指貨幣需求,M指貨幣供給。這一模型在理論上是對總需求分析的全面高度概括,在政策上可以用來解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因此,被稱為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核心。一、IS曲線IS曲線是描述物品市場達到均衡,即I=S時,國內生產總值與利率之間存在著反方向變動關系的曲線。即利率高則國內生產總值低,利率低則國內生產總值高。
三、在物品市場上利率與國內生產總值成反方向變動是因為利率與投資成反方向變動。我們知道,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投資者一般要用貸款來投資,而貸款必須付出利息,所以利潤最大化實際是償還利息後純利潤的最大化。這樣,投資就要取決於利潤率與利率。如果利潤率既定,則投資就要取決於利率。利率越低,純利潤就越大,從而投資就越多;反之,利率越高,純利潤就越小,從而投資就越少。因此,利率與投資成反方向變動。投資是總需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投資增加,總需求增加,投資減少,總需求減少。而總需求又與國內生產總值同方向變動。因此,利率與國內生產總值成反方向變動。此外,自發總支出的變動會使IS曲線的位置平行移動。二、LM曲線LM曲線是描述貨幣市場達到均衡,即L=M時,國內生產總值與利率之間存在著同方向變動關系的曲線。即利率高則國內生產總值高,利率低則國內生產總值低。在貨幣市場上,利率與國內生產總值成同方向變動可以用凱恩斯主義的貨幣理論來解釋。根據這一理論,貨幣需求(L)由L1與L2組成。L1代表貨幣的交易需求與預防需求,取決於國內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同方向變動,L2代表貨幣的投機需求,取決於利率,與利率反方向變動,貨幣的供給(M)是指實際貨幣供給量,由中央銀行的名義貨幣供給量與價格水平決定。貨幣市場均衡的條件是:M=L=L1+L2從上式中可以看出,當貨幣供給既定時,如果貨幣的交易需求與預防需求(L1)增加,為了保持貨幣市場均衡,則貨幣的投機需求(L2)必然減少。L1的增加是國內生產總值增加的結果,而L2的減少又是利率上升的結果。因此,在貨幣市場上實現了均衡時,國內生產總值與利率之間必然是同方向變動的關系。貨幣供給量的變動會使LM曲線的位置平行移動。
5. 貨幣供給機制是由哪兩個層次構成的貨幣創造系統
一是存款貨幣的創造層次,由存款貨幣銀行的分散決策和它們的自我約束機制來實現;二是基礎貨幣的創造層次,由中央銀行的集中決策與宏觀調控來實現。
在第一個層次上,眾多的存款貨幣銀行及其分支機構面對眾多顧客隨時隨地提出的形形色色的貨幣需求。它們如何有區別地滿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滿足這些需求,取決於它們自己根據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的准則,經衡量 利弊得失所做的判斷。這就是說,在這一層次上創造多少存款貨幣是由許許多多存款貨幣銀行,在經濟生活中無數的時點和地點上,通過自我約束機制分散地決策。正是存款貨幣銀行的分散決策,才有可能針對千差萬別的需求機動靈活地供給貨幣;而存款貨幣銀行的自我約束機制則使它們不能不認真地對客戶所提出的需求進行評價和篩選,並事實上把住了貨幣供給是否真正符合客戶需求的第一道關口。
第二個層次,光憑存款貨幣銀行的自我約束機制並不能保證貨幣均衡:即使每一筆存款貨幣的創造都合理,也並不等於創造的存款貨幣總量必然符合經濟的客觀要求,於是,要求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層次。
【拓展資料】
信用貨幣的創造機制,顯示了正是純屬微觀的金融行為具體的導出了宏觀經濟的結果,體現著金融的微觀方面向金融的宏觀方面過渡。信用貨幣創造機制是公司、公眾、政府機構為一方和存款貨幣銀行、中央銀行為另一方,環繞一筆一筆具體的貨幣存、取、借、貸,所進行的諸多微觀經濟行為的過程。但微觀經濟行為主體的微觀金融行為為經濟生活連綿不斷地提供了流通中的貨幣。流通中的貨幣構成貨幣供給范疇。貨幣供給,面對的是經濟生活整體,是宏觀經濟總量指標。與之對應的是貨幣需求。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對比,構成宏觀金融的核心。
6. 貨幣供給的含義是什麼
是指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對現金貨幣、存款貨幣等貨幣形式的供給。
貨幣供應量是指由中央銀行和商銀行供給貨幣所形成的貨幣量,是一國在某一時點上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量,是一個存量概念。2.貨幣供應量層次劃分。1994 年 10 月,按照國際通行的原則,以貨幣流動性差別作為劃分各層次貨幣供應量的標准,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供應量統計和公布暫行辦法》,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將我國貨幣供應量劃分為 Mo、M1、M2、M3。
7. 貨幣供給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貨幣供給的主要內容包括:貨幣層次的劃分;貨幣創造過程;貨幣供給的決定因素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貨幣流通的范圍和形式不斷擴大,現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認為是貨幣,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隨時轉化為現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債、人壽保險單、信用卡)也被廣泛認為具有貨幣性質。
8. 從狹義的角度講貨幣供給數量由什麼兩部分構成也被稱為狹義的貨幣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的話,互為的定義其實是並不相同的。
9. 貨幣供給由什麼構成
基礎貨幣由銀行體系的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庫存現金以及銀行體系之外的社會公眾的手持現金等四部分構成。其公式為:基礎貨幣=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銀行系統的庫存現金+社會公眾手持現金
10. 為什麼說貨幣供給是由央行,商業銀行,借款人和存款人共同創造的
貨幣供給的過程可分為兩個環節:一是由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二是商業銀行創造的存款貨幣。在這兩個環節中,銀行存款是貨幣供給量中最大的組成部分,但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並且在創造過程中始終受制於中央銀行,因此,中央銀行在整個貨幣供給過程中始終居於核心地位。中央銀行投資放基礎貨幣,基礎貨幣的投放渠道 (1)國外資產業務:主要是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黃金,變動國外資產。(2)對政府債權: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向財政透支或直接貸款,變動對政府債權。(3)對金融機構債權:對商業銀行辦理再貼現或發放再貸款,變動對金融機構債權。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過程派生存款產生的過程,就是各級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存款人)、發放貸款(貸款人)、轉賬結算,不斷地在各銀行存款戶之間轉移,形成新的存款額,最終導致銀行體系存款總量增加的系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