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市值多少萬
㈠ 全球知名半導體公司有哪些
1、英特爾公司(INTC)
營收:757億美元
凈利潤:227億美元
市值:2561億美元
市盈率(TTM):11.7
這個是我們很熟悉的電腦CPU廠家,他致力於設計和製造主板晶元組、網路介面控制器和其他集成電路。英特爾為各種計算機提供處理器。分析師預計,就在2020年6月,蘋果公司宣布計劃終止與英特爾的長期合作關系,而蘋果公司准備內部生產自己的晶元,這是否對英特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還需要觀察。
2、台積電(TSM)
營收:379億美元
凈利潤:131億美元
市值:2,935億美元
市盈率(TTM):22.5
台積電總部位於中國台灣,是全球最大的純晶圓代工廠。純晶圓代工廠僅製造集成電路,而沒有任何內部設計能力。許多半導體公司將其組件製造業務外包給台積電。這就是能卡住華為脖子的主要企業。
3、高通公司(QCOM)
營收:247億美元
凈利潤:40億美元
市值:1,012億美元
市盈率(TTM):26.6
這也是近年來通過國產安卓手機的普及,我們非常熟悉的公司,高通公司是一家設計和銷售無線通信產品和服務的全球半導體和電信公司。全球各地的電信公司都使用高通公司的專利CDMA(碼分多址)技術,該技術在無線通信的發展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驍龍晶元組可在許多移動設備中找到。但其核心業務還是無線通信產品和服務。
4、博通公司(AVGO)
營收:229億美元
凈利潤:25億美元
市值:1261億美元
市盈率(TTM):56.1
博通公司生產數字和模擬半導體,並為計算機的藍牙連接,路由器,交換機,處理器和光纖提供介面。我正在使用的這台筆記本的網卡和藍牙就是他們公司提供的,小配件能做到如此的產值也實屬不易。
5、美光科技公司(MU)
營收:196億美元
凈利潤:23億美元
市值:567億美元
市盈率(TTM):25.2
這就是前幾年紫光科技想去收購公司的,位於愛達荷州的美光科技在國際上銷售半導體產品。實際上就是生產快閃記憶體的主要廠家之一。
㈡ Intel公司 發展史
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商,成立於1968年,具有36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目前在世界500強中排名前列。作為全球信息產業的領導公司之一,英特爾公司致力於在客戶機、伺服器、網路通訊、互聯網解決方案和互聯網服務方面為日益興起的全球互聯網經濟提供建築模塊。2003年公司全年收入為301億美元,凈收入為56億美元。
英特爾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重點與其全球業務重點相一致,即成為全球互聯網經濟的構造模塊的傑出供應商。除此之外,英特爾始終致力於成為推動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石。英特爾在中國設有幾家全資子公司,13個辦事處,3個研發中心,和兩個封裝測試廠(分別位於上海浦東和四川成都)。英特爾還通過戰略投資事業部在中國進行IT技術方面的投資,以促進中國型技術,如無線通訊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從而促進全球互聯網經濟的發展。
英特爾自1985年進入中國以來,便以「與中國信息產業共同成長」視為己任。與國內OEM廠商、獨立軟體開發商、通訊設備製造商、解決方案供應商和無線通信廠商進行了密切廣泛的合作。自2000年至今,英特爾每年在中國召開春秋兩季的「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與國內業界及時分享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
2003年3月12日,英特爾在中國與全球同步推出了英特爾®迅馳™移動計算技術,它為移動計算的筆記本電腦用戶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完全擺脫線纜束縛的「無線自由」的集計算和通訊之融合的體驗。
隨著中國IT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由於其人才和市場的優勢,英特爾亞洲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閔行區紫竹科學園區內成立一家外商獨資的研發中心。該研發中心擬名為英特爾(上海)研發中心有限公司。目前,該研發中心的投資總額為1500萬美元。
該研發中心的宗旨是利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及科學的管理方法,在高科技信息和通訊領域內研究開發先進的研發產品,獲得理想的經濟收益,同時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研發中心的經營范圍將具體包括:對高科技信息和通訊領域(包括電子商務技術)實施與英特爾產品及技術有關的研發;研發成果轉讓和許可;與英特爾產品及技術有關的中試生產;為英特爾產品系列(包括其母公司和關聯公司產品)提供包括測試,維護,咨詢以及方案解決等的技術服務;向英特爾客戶提供技術支持,以協助並促進信息產業客戶設備製造商和設備供應商生產基於英特爾?架構的產品以及開發下一代新產品,從而提高和加強英特爾產品的技術含量和能力。英特爾的SSG(軟體解決方案部)、EPG(企業機事業部)、MPG(移動機事業部)、DPG(台式機事業部)、ICG(英特爾通訊產品事業部)、CEG(消費者電子服務部)和其他相關部門將會進入紫竹科學園區開展上述經營活動,包括從事下一代固件發展、編譯器技術,數字式家庭技術,高性能計算及企業解決方案的研發活動、和在中國開展關於e-learning及e-classrooms的技術創新活動。
英特爾公司研發人員同中國的軟體供應商,設備生產商,當地的客戶及跨國公司已建立了良好的戰略合作關系,並廣泛地開展和大學和政府的合作,支持研發項目的開展,以及培養未來的技術人才。該研發中心的成立進一步表明了英特爾公司為中國的承諾,也為公司創造良好的平台,開拓中國市場,全面提高中國的科技基礎,並在不久的將來成為本地的技術供應商。
㈢ A股69隻晶元股市值等於0.4個騰訊,如何評價這一現狀
多年來,市值已經成為衡量一家公司市場價值的一個參照物。從Choice金融終端的數據來看,目前國內A股中晶元概念股共有69隻,總市值約為11265億元(數據截至2018年4月21日),僅相當於0.4個騰訊,這是國內晶元業落後的真實寫照。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晶元研發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而不是單純造一款晶元。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款晶元要想在市場銷售,必須能夠運行各種應用,而且與其他硬體能夠良好的兼容。由於大部分硬體廠商都是歐美企業,而軟體層面的話語權也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打造一個晶元產業鏈的難度可想而知。歸根結底,晶元研發不僅需要充裕的資金作為支撐,還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國內晶元企業顯然不具備這兩個要素。既沒資金,又沒技術,國內晶元企業市值低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要想扭轉這一不利局面,國內晶元企業需要並肩作戰,並尋求新的突破口。
㈣ 歷史上市值最高的公司是哪個市值是多少
下面比較一些大企業的市值:
1、蘋果6200億美元。
2、埃克森美孚4200億美元。
3、微軟2600億美元。
4、沃爾瑪2400億美元。
5、Google 2200億美元。
6、制葯商輝瑞1800億美元。
7、英特爾1300億美元。
8、高通1060億美元。
9、卡夫食品720億美元。
10、美國運通640億美元。
11、高盛520億美元。
12、Facebook 420億美元。
13、惠普400億美元。
14、博通200億美元。
15、達樂公司170億美元。
16、Sandisk 100億美元。
17、Netflix 40億美元。
企業價值與市值並不同,因為市值只關注企業的股票價值。看看蘋果,要考慮它有1000億美元現金,換句話說,它的市值中20%來自現金,如果要衡量企業的價值,包括債務,最好要將這些現金剔除。
另外,隨著股票的變化市值變化極大。2005年時,蘋果的市值不到現在的十分之一,微軟則與今天的蘋果相當。當時蘋果的市值只有英特爾的一半,現在卻是它的五倍。
㈤ 英特爾新CEO上任,這將給英特爾帶來怎樣的變化
前不久,帕特·基辛格正式接替羅伯特·斯旺擔任英特爾新任首席執行官。自成立以來,他還是英特爾的第八任首席執行官。基辛格說:“作為新任首席執行官,我感到非常興奮,因為我們有機會再次使英特爾的偉大形象煥發光芒。英特爾在技術的各個方面都至關重要,並將繼續引領未來。”
除了在晶元領域的技術專長外,基辛格在其職業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 2009年,基辛格離開英特爾,加入EMC,擔任信息基礎架構產品總裁兼首席運營官,負責管理信息存儲,數據計算,備份和恢復,RSA安全以及企業解決方案的工程設計和運營。 2012年,他被任命為VMWare首席執行官。他帶領公司轉型為雲基礎架構,企業移動性和網路安全方面公認的全球領導者,並使公司的年收入增長了近兩倍。在2019年,他被Glassdoor任命為美國最佳首席執行官。關於重返英特爾,基辛格說:我相信英特爾擁有眾多的技術專家和技術資源,最終,其核心DNA將使英特爾成為未來的技術領導者。
㈥ 歷史上市值TOP10公司是哪些市值分別是多少
下面是一些大企業的市值:
1、蘋果6200億美元。
2、埃克森美孚4200億美元。
3、微軟2600億美元。
4、沃爾瑪2400億美元。
5、Google 2200億美元。
6、制葯商輝瑞1800億美元。
7、英特爾1300億美元。
8、高通1060億美元。
9、卡夫食品720億美元。
10、美國運通640億美元。
11、高盛520億美元。
12、Facebook 420億美元。
13、惠普400億美元。
14、博通200億美元。
15、達樂公司170億美元。
16、Sandisk 100億美元。
17、Netflix 40億美元。
㈦ lntel創始人,三巨頭是哪三個人
lntel創始人,三巨頭分別是:諾伊斯,戈登·摩爾,安迪·格魯夫。英特爾是美國一家主要以研製CPU處理器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個人計算機零件和CPU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具有50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
英特爾的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和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原本希望他們新公司的名稱為兩人名字的組合——Moore Noyce,但當他們去工商局登記時,卻發現這個名字已經被一家連鎖酒店搶先注冊。
不得已,他們採取了「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電子)」兩個單詞的縮寫為公司名稱。
(7)英特爾市值多少萬擴展閱讀:
lntel發展歷程
(1)英特爾公司於1968年由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和安迪·格魯夫創建於美國矽谷。
(2)2006 年,英特爾全球年收入達到 354 億美元。
(3)在1999年的時候英特爾公司市值最高突破了5000億美元, 最高峰為5090億美元, 相當於2012年的7025億美元。
(4)2014年4月9日,英特爾公司將關閉旗下位於哥斯大黎加的組裝和測試工廠,並裁減1500名員工。
(5)2014年英特爾收購了可穿戴設備公司Basis。這一收購交易顯然是英特爾進軍可穿戴設備市場努力的一部分。
(6)2015年6月,英特爾收購了頭顯設備廠商Recon。
(7)2017年3月,英特爾以15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Mobileye。
(8)2018年8月17日,宣布將收購開發人工智慧模型組件的初創企業Vertex.ai。
(9)2019年5月,ICinsghts發布了2019年Q1季度全球半導體市場報告,Intel公司以158億美元的營收位列第一
㈧ 市值超千億美元的公司大約有多少
截止2013年12月28日,市值在1000億美元以上,成立時間在1900年之後的,非行政壟斷型企業,有以下這些:
1911年,IBM,市值1989億美元,IT科技
1916年,波音,市值1028億美元,航空航天
1921年,斯倫貝謝,市值1163億美元,石油服務
1923年,迪士尼,市值1297億美元,文化娛樂
1933年,豐田,市值1879億美元,汽車,日本
1956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市值2900億美元,金融投資
1962年,沃爾瑪,市值2524億美元,商業零售
1963年,康卡斯特,市值1341億美元,文化娛樂
1968年,英特爾,市值1266億美元,IT製造
1969年,三星電子,市值1914億美元,IT製造,韓國
1972年,SAP,市值1015億美元,IT軟體,德國
1975年,微軟,市值3095億美元,IT軟體
1976年,蘋果,市值5107億美元,IT科技
1976年,VISA,市值1392億美元,金融服務
1977年,甲骨文,市值1678億美元,IT軟體
1978年,家得寶,市值1135億美元,商業零售
1982年,沃達豐,市值1892億美元,IT電信,英國
1984年,思科,市值1159億美元,IT製造
1985年,高通,市值1233億美元,IT製造
1987年,吉利德科學,市值1149億美元,生物制葯
1995年,亞馬遜,市值1827億美元,IT互聯網
1998年,谷歌,市值3714億美元,IT互聯網
1998年,騰訊,市值1125億美元,IT互聯網,中國
1999年,阿里巴巴,市場估值1200億美元,IT互聯網,中國
2004年,facebook,市值1411億美元,IT互聯網
——以上25家全球頂尖企業,你能看到什麼呢?
如果將世界上所有1000億美元市值以上的企業羅列出來,這個名單將要長的多。
㈨ 求 intel 公司簡介 和微軟公司簡介
intel
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具有35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這一舉措不僅改變了公司的未來,而且對整個工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這個世界。
2002年2月,英特爾被美國《財富》周刊評選為全球十大「最受推崇的公司」之一, 名列第九。2002年接近尾聲,美國《財富》雜志根據各公司在2002年度業務的表現、員工水平、管理質量、公司投資價值等六大准則排出了「2002年度最佳公司」。在這一排行榜上,英特爾公司榮登全球榜首。同時,在「2002全球最佳僱主」排行榜上,英特爾公司名列第28位。
2003年5月,《哈佛商業周刊·中文版》公布「2002年度中國最佳僱主」名單,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名列第八。這是由全球著名人力資源公司HewittGlobalHRConsultingFirm*和《哈佛商業周刊·中文版》通過一項聯合舉辦的企業內部員工調查結果評選出來的。2002年,英特爾公司的收入為268億美元,凈收入為31億美元。2003年7月18日,英特爾公司成立35周年。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貝瑞特博士回顧說:「35年來,我們不懈地追求優秀與完美,這為我們能夠不斷推出創新理念並保持創新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使得英特爾能在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我們的努力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還將繼續改變世界的未來,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值得慶祝的。」
英特爾為全球日益發展的計算機工業提供建築模塊,包括微處理器、晶元組、板卡、系統及軟體等。這些產品為標准計算機架構的組成部分。業界利用這些產品為最終用戶設計製造出先進的計算機。今天,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不僅正在改變商業運作的模式,而且也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娛樂方式,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作為全球信息產業的領導公司之一,英特爾公司致力於在客戶機、伺服器、網路通訊、互聯網解決方案和互聯網服務方面為日益興起的全球互聯網經濟提供建築模塊。
英特爾在中國的機構英特爾在中國(大陸)設有13個代表處,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沈陽、濟南、福州、南京、西安、哈爾濱、武漢。公司的亞太區總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英特爾在中國亦設有研究中心,即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由4個不同研究中心組成,於2000年10月宣布成立。該中國實驗室主要針對計算機的未來應用和產品的開發進行研究,旨在促進中國採用先進技術方面的進程,從而進一步推動國內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此外,英特爾中國實驗室還負責協調該實驗室與英特爾全球其他實驗室的研究協作,以及資助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項目的開發工作。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帕特·基辛格直接領導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的工作。
英特爾在中國的使命英特爾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重點與其全球業務重點相一致,即成為全球互聯網經濟的構造模塊的傑出供應商。除此之外,英特爾始終致力於成為推動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石。在中國,這一戰略可從英特爾在中國的一系列活動中得到反映:*技術啟動:英特爾在中國設有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由4個不同研究領域的實驗室組成。如英特爾中國實驗室,隸屬於英特爾微處理器研究實驗室,主要研究面向微處理器和平台架構的相關工作,推動英特爾處理器架構(IA)技術在業界的領導地位。
具體研究領域包括音頻/視頻信號處理和基於PC的相關應用,以及可以推動未來微結構和下一代處理器設計的高級編譯技術和運行時刻系統研究。另外還有英特爾中國軟體實驗室、英特爾架構開發實驗室、英特爾互聯網交換架構實驗室、英特爾無線技術開發中心。除此之外,英特爾還與國內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如中國科學院計算所*針對IA-64位編譯器進行了共同研究開發,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002年10月,英特爾公司宣布在深圳成立英特爾亞太區應用設計中心(ADC)。該中心面向中國計算和通信行業的OEM與ODM廠商,旨在滿足他們對世界一流設計與校驗服務的需求,並幫助他們為客戶開發更出色的產品英特爾亞太地區應用設計中心(深圳)將為亞太區包括深圳和中國其它地區的客戶就近提供先進的產品開發和技術支持服務,以協助亞太地區及中國的客戶強化其在全球的競爭實力,並且促進這些客戶相互間的合作。英特爾還通過戰略投資事業部(IntelCapital)在中國進行IT技術方面的投資,以促進中國型技術,如無線通訊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從而促進全球互聯網經濟的發展。
迄今為止,英特爾的戰略投資事業部已向亞太地區進行風險投資近6億美元,其中在中國的投資近30家。*技術生產與製造:今天,英特爾在上海設有投資5億美元的晶元測試和封裝的工廠,為快閃記憶體、I845晶元組和奔騰4處理器提供基於0.13微米工藝的世界一流的封裝與測試,並為全球提供最高性能處理器產品;同時,也培養了大批的國內掌握世界一流晶元生產製造技術的知識工人。*市場教育及應用普及:英特爾公司始終把協助推動中國計算機工業和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作為公司在中國的首要策略。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從2000年開始贊助ISEF中國區聯系賽事。這一賽事被稱為「中國青少年科學技術與創新大賽」,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2001年,中國派出16名學生參加在美國加州矽谷舉行的第52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贏得了17項大獎,包括獎品、獎金及獎學金共計87000美元。2002年,英特爾ISEF在中國區的聯系賽事在各地共吸引了1500萬名中學生參加,其中有21名成績優異的學生將被選派赴美參加5月在肯塔基州舉辦的第53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2000年7月,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在中國啟動。
經過一年的時間,到2002年底,擬在中國共培訓教師達100,000名,該項目已經在全國的18個省市展開,北京市、長春市、重慶市、甘肅省、海南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江蘇省、上海市、陝西省、天津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浙江省、淄博市開展實施了,得到中國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更獲得各地教委和參加培訓的老師的熱烈歡迎。另外,為了更好地普及電腦教育,英特爾自1997年開始與國內電腦廠商合作,在全國16個城市開設了「英特爾電腦小博士工作室「,分別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天津、西安、沈陽、青島、溫州、杭州、濟南、西藏、哈爾濱、無錫、南京,共培訓家庭130萬人次。*廣泛的業界合作:英特爾自1985年進入中國以來,便將「與中國信息產業共同成長」視為己任。與國內OEM廠商、獨立軟體開發商、通訊設備製造商、解決方案供應商和無線通信廠商進行了密切廣泛的合作。自2000年至今,英特爾每年在中國召開春秋兩季的「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ntelDeveloperForum),與國內業界及時分享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2003年3月12日,英特爾在中國與全球同步推出了英特爾?迅馳?移動計算技術,它為移動計算的筆記本電腦用戶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完全擺脫線纜束縛的「無線自由」的集計算和通訊之融合的體驗。
INTEL微處理器的里程碑
1971 年: 4004 微處理器
4004 處理器是英特爾的第一款微處理器。這一突破性的重大發明不僅成為 Busicom 計算器強勁的動力之源,更打開了讓機器設備象個人電腦一樣可嵌入智能的未來之路。
1972 年: 8008 微處理器
8008 處理器擁有相當於 4004 處理器兩倍的處理能力。《無線電電子學》 雜志 1974 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種採用了 8008 處理器的設備 Mark-8,它是首批為家用目的而製造的電腦之一——不過按照今天的標准,Mark-8 既難於製造組裝,又不容易維護操作。
1974 年: 8080 微處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 Altair 採用了 8080 處理器作為大腦——據稱 「Altair」 出自電視劇 《星際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業號飛船的目標地之一。電腦愛好者們花 395 美元就能購買一台 Altair。僅短短幾個月時間,這種電腦就銷售出了好幾萬台,創下歷史上首次個人電腦延期交貨的紀錄
1978 年: 8086-8088 微處理器
英特爾與 IBM 新個人電腦部門所進行的一次關鍵交易使 8088 處理器成為了 IBM 新型主打產品 IBM PC 的大腦。8088 的大獲成功使英特爾步入全球企業 500 強的行列,並被 《財富》 雜志評為「70 年代最成功企業」之一。
1982 年: 286 微處理器
英特爾 286 最初的名稱為 80286,是英特爾第一款能夠運行所有為其前代產品編寫的軟體的處理器。這種強大的軟體兼容性亦成為英特爾微處理器家族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該產品發布後的 6 年裡,全世界共生產了大約 1500 萬台採用 286 處理器的個人電腦。
1985 年: 英特爾386™ 微處理器
英特爾386™ 微處理器擁有 275,000 個晶體管,是早期 4004 處理器的 100 多倍。該處理器是一款 32 位晶元,具有多任務處理能力,也就是說它可以同時運行多種程序。
1989 年: 英特爾486™ DX CPU 微處理器
英特爾486™ 處理器從真正意義上表明用戶從依靠輸入命令運行電腦的年代進入了只需點擊即可操作的全新時代。史密森尼博物院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的技術史學家 David K. Allison 回憶說,「我第一次擁有這樣一台彩色顯示電腦,並如此之快地在桌面進行我的排版工作。」英特爾486™ 處理器首次增加了一個內置的數學協處理器,將復雜的數學功能從中央處理器中分離出來,從而大幅度提高了計算速度。
1993 年: 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能夠讓電腦更加輕松地整合 「真實世界」 中的數據(如講話、聲音、筆跡和圖片)。通過漫畫和電視脫口秀節目宣傳的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一經推出即迅速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1995 年: 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
於 1995 年秋季發布的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設計用於支持 32 位伺服器和工作站應用,以及高速的電腦輔助設計、機械工程和科學計算等。每一枚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在封裝時都加入了一枚可以再次提升速度的二級高速緩存存儲晶元。強大的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擁有多達 550 萬個晶體管。
1997 年: 英特爾® 奔騰® II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 處理器擁有 750 萬個晶體管,並採用了英特爾® MMX™ 技術,專門設計用於高效處理視頻、音頻和圖形數據。該產品採用了創新的單邊接觸卡盒(S.E.C)封裝,並整合了一枚高速緩存存儲晶元。有了這一晶元,個人電腦用戶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捕捉、編輯並與朋友和家人共享數字圖片;還可以對家庭電影進行編輯和添加文本、音樂或情景過渡;甚至可以使用視頻電話通過標準的電話線向互聯網發送視頻。
1998 年: 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設計用於滿足中高端伺服器和工作站的性能要求。遵照英特爾為特定市場提供專屬處理器產品的戰略,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所擁有的技術創新專門設計用於工作站和伺服器執行所需的商業應用,如互聯網服務、企業數據存儲、數字內容創作以及電子和機械設計自動化等。基於該處理器的計算機系統可配置四或八枚處理器甚至更多。
1999 年: 英特爾® 賽揚® 處理器
作為英特爾面向具體市場開發產品這一戰略的繼續,英特爾® 賽揚® 處理器設計用於經濟型的個人電腦市場。該處理器為消費者提供了格外出色的性價比,並為游戲和教育軟體等應用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1999 年: 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的 70 條創新指令——網際網路數據流單指令序列擴展(Internet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明顯增強了處理高級圖像、3D、音頻流、視頻和語音識別等應用所需的性能。該產品設計用於大幅提升互聯網體驗,讓用戶得以瀏覽逼真的網上博物館和商店,並下載高品質的視頻等。該處理器集成了 950 萬個晶體管,並採用了 0.25 微米技術。
1999 年: 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在英特爾面向工作站和伺服器市場的產品基礎上進行了擴展,提供額外的性能以支持電子商務應用及高端商業計算。該處理器整合了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所擁有的 70 條 SIMD 指令,使得多媒體和視頻流應用的性能顯著增強。並且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所擁有的先進的高速緩存技術加速了信息從系統匯流排到處理器的傳輸,使性能獲得了大幅提升。該處理器設計用於多處理器配置的系統。
2000 年: 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
基於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的個人電腦用戶可以創作專業品質的電影;通過互聯網發送像電視一樣的視頻;使用實時視頻語音工具進行交流;實時渲染 3D 圖形;為 MP3 播放器快速編碼音樂;在與互聯網進行連接的狀態下同時運行多個多媒體應用。該處理器最初推出時就擁有 4200 萬個晶體管和僅為 0.18 微米的電路線。 英特爾首款微處理器 4004 的運行速率為 108KHz,而現今的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的初速率已經達到了 1.5GHz,如果汽車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話,那麼從舊金山開車到紐約只需要 13 秒。
2001 年: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的應用目標是那些即將出現的高性能和中端雙路工作站、以及雙路和多路配置的伺服器。該平台為客戶提供了一種兼具高性能和低價格優勢的全新操作系統和應用選擇。與基於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的系統相比,採用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的工作站根據應用和配置的不同,其性能預計可提升 30% 到 90% 左右。該處理器基於英特爾® NetBurst™ 架構,設計用於為視頻和音頻應用、高級互聯網技術及復雜 3D 圖形提供所需要的計算動力。
2001 年: 英特爾® 安騰® 處理器
英特爾® 安騰® 處理器是英特爾推出的 64 位處理器家族中的首款產品。 該處理器是在基於英特爾顯式並行指令計算(EPIC)設計技術的全新架構之基礎上開發製造的,設計用於高端、企業級伺服器和工作站。該處理器能夠為要求最苛刻的企業和高性能計算應用(包括電子商務安全交易、大型資料庫、計算機輔助的機械工程以及精密的科學和工程計算)提供全球最出色的性能。
2002 年: 英特爾® 安騰® 2 處理器
英特爾® 安騰® 2 處理器是安騰處理器家族的第二位成員,同樣是一款企業用處理器。該處理器家族為數據密集程度最高、業務最關鍵和技術要求最高的計算應用提供英特爾® 架構的出色性能及規模經濟等優勢。該處理器能為資料庫、計算機輔助工程、網上交易安全等提供領先的性能。
2003 年: 英特爾® 奔騰® M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M 處理器,英特爾® 855 晶元組家族以及英特爾® PRO/無線 2100 網卡是英特爾® 迅馳™ 移動計算技術的三大組成部分。英特爾® 迅馳™ 移動計算技術專門設計用於攜帶型計算,具有內建的無線區域網能力和突破性的創新移動性能。該處理器支持更耐久的電池使用時間,以及更輕更薄的筆記本電腦造形。
微軟
微軟
微軟公司是世界PC機軟體開發的先導,比爾·蓋茨是它的核心。微軟公司1981年為IBM-PC機開發的操作系統軟體MS-DOS曾用在數以億計的IBM-PC機及其兼容機上。但隨著微軟公司的日益壯大,Microsoft與IBM已在許多方面成為競爭對手。1991年,IBM公司和蘋果公司解除了與微軟公司的合作關系,但IBM與微軟的合作關系從未間斷過,兩個公司保持著既競爭又合作的復雜關系。微軟公司的產品包括文件系統軟體(MS-DOS和Xenix)、操作環境軟體(窗口系統Windows系列)、應用軟體MS-Office等、多媒體及計算機游戲、有關計算機的書籍以及CDROM產品。1992年,公司買進Fox公司,邁進了資料庫軟體市場。
1975年,19歲的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羅·艾倫一起賣BASIC語言程序編寫本。當蓋茨還在哈佛大學讀書時,他們曾為MITS公司的Altair編制語言。後來,蓋茨和艾倫搬到阿爾伯克基,並在當地一家旅館房間里創建了微軟公司。1979年,MITS公司關閉,微軟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為主要業務繼續發展。
1977年,微軟公司搬到西雅圖的貝爾維尤(雷德蒙德),在那裡開發PC機編程軟體。1980年,IBM公司選中微軟公司為其新PC機編寫關鍵的操作系統軟體,這是公司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由於時間緊迫,程序復雜,微軟公司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的一位程序編制者帕特森手中買下了一個操作系統的使用權,再把它改寫為磁碟操作系統軟體(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全世界雇員人數接近44,000人。
IBM-PC機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其他PC製造者都希望與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許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機的標准操作系統。到1984年,微軟公司的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隨後,微軟公司繼續為IBM、蘋果公司以及無線電器材公司的計算機開發軟體,但在91年後,由於利益的沖突,IBM、蘋果公司已經與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羅·艾倫患霍奇金氏病離開微軟公司,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倫擁有微軟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會。1986年,公司轉為公營。蓋茨保留公司45%的股權,這使其成為1987年PC產業中的第一位億萬富翁。1996年,他的個人資產總值已超過180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了340億美元,98年超過了500億大關,成為理所當然的全球首富。
微軟的拳頭產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佔有了從PC機到商用工作站甚至伺服器的廣闊市場,為微軟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公司在Internet軟體方面也是後來居上,搶佔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在IT軟體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告戒:「永遠不要去做微軟想做的事情」。可見,微軟的巨大潛力已經滲透到了軟體界的方方面面,簡直是無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軟的巨大影響已經對軟體同行構成了極大的壓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壟斷法的被告位置。連多年來可靠的合作夥伴Intel也與之反目,對薄公堂。2001年9月,鑒於經濟低迷,美國政府有意重振美國信息產業,拒絕拆分微軟。至此,訴微軟反壟斷法案告一段落。
微軟的組織結構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業務組:
個人服務組(PSG):由集團副總裁 Bob Muglia 領導, 致力於為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提供更容易的在線連接,並且為各種各樣的設備提供軟體服務。PSG 包含了微軟的個人.NET倡議、服務平台部、移 動組、MSN的互聯網訪問服務、用戶設備組以及用戶界面平台部。
MSN 和個人服務業務組:由副總裁Yusuf Mehdi 領導,負責網路程序開發、業務發展以及MSN和微軟其它服務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和銷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組,由集團副總裁Jim Allchin 領導,負責在各個方面不斷對Windows平台做出改進 –例如把存儲、通訊、消息通知、共享圖象及聽音樂等變為Windows經歷的自然擴展。此外,本組包括.NET企業伺服器組、開發工具部和Windows數字媒體部。
辦公和商務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Jeff Raikes 領導,負責開發提高生產力和商業流程的應用和服務。工作包括將功能完善且性能強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為以服務於基礎的產品。除Office部門之外,商用工具部門,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應用程序部門都將屬於該部門。
全球銷售、市場和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Orlando Ayala 領導,集成了微軟的銷售和服務夥伴,以滿足世界范圍內微軟用戶的需要。這些用戶包括:企業用戶、中小型組織、教育機構、程序開發人員和個人用戶。此外,本組包括微軟產品支持服務、網路解決方案組、企業夥伴組、市場營銷組織和微軟全球三大地區的業務組織。
微軟研究院 (MSR):由資深副總裁Rick Rashid 領導,負責對今天或明天的計算課題提出創造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使計算機變得更加易於使用。同時負責為下一代的硬體產品設計軟體,改進軟體設計流程和研究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關於MSR更詳細的信息可參見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運營組:由總裁和首席運營官Rick Belluzzo 領導,負責管理商業運作和全部的商業計劃。包括公司的財政、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部門。
微軟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提供商,總部設在華盛頓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圖的市郊)。公司於1975年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稱(意思為「微型軟體」)發展和銷售BASIC解釋器。最初的總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史蒂夫·巴爾默(Steve Ballmer)是現在的首席執行官。
使得微軟如此令人矚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它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公司
在經濟學,它是一個驚人的網路外部性的例子
它在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方面扮演著事實上的壟斷者地位
它使得它的創立者躋身於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特別是掌門人比爾·蓋茨多年來位居世界首富
任何公開買賣公司中,它有最大的公司市值
多年來它官司不斷,和業界其他公司的明爭暗鬥已經成為IT文化的一部分。
微軟的產品
微軟生產的軟體產品包括了很多的種類:
Windows - 稱為「視窗」的圖形操作系統;它有很多版本。目前桌上版最新版本是Windows XP,伺服器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幾乎預裝在所有的IBM兼容的個人電腦上。請參看Microsoft Windows的歷史獲取更多詳細資料。
MS-DOS - 微軟公司的早期產品,它是一個命令行界面。早期的Windows版本要在MS-DOS下運行,但是到了Windows NT以及以後的產品已經可以脫離MS-DOS運行了,但基於用戶因軟硬體在 Windows NT 不能正常運作,微軟同時間繼續推出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在MS-DOS下運行的過渡產品。
Microsoft Office - 它是微軟公司的辦公軟體套件,根據版本不同可能包括Word(文字處理)、Excel(試算表)、Access(桌面資料庫)、PowerPoint(幻燈片製作)、Outlook(個人郵件和日程管理)、Project(項目管理)和Publisher(電子排版)等軟體。微軟也為Apple Macintosh生產使用於蘋果電腦的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 它是微軟的網頁瀏覽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瀏覽器,從Windows 95開始,被設置為微軟各版本的Windows的默認瀏覽器。它在Apple Macintosh上也可以使用。微軟投資了四億美元來把這種瀏覽器預裝在蘋果機上。
Microsoft FrontPage - 它是一款所見即所得的網頁編輯軟體。
Windows Media Player - 它是一個用於播放音頻和視頻的程序。
微軟也生產一系列參考產品,例如網路全書和地圖冊,使用Encarta的名稱。
微軟還開發用於應用系統開發的集成開發環境,命名為Microsoft Visual Studio。目前已發布用於.NET環境編程的相應開發工具Visual Studio .NET。
游戲
帝國時代 (Age of Empires)
微軟模擬飛行 (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
微軟模擬火車
微軟模擬貨車
Halo(Halo)
halo2(Halo2)
注:《光環》為Microsoft旗下工作室開發.
「生態體系」
微軟公司試圖在其產品周圍建立「生態體系」,以為其產品以及品牌增值。
網路產品
1990年代中期,微軟開始將其產品線擴張到計算機網路領域。微軟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線服務MSN(Microsoft Network,微軟網路)。MSN是美國在線的直接競爭對手,也是微軟其他網路產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軟以及美國的廣播業巨擎NBC(國家廣播公司)聯合創立了MSNBC,一個綜合性的24小時新聞頻道以及在線新聞服務供應商。
1997年末,微軟收購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歡迎的webmail服務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為MSN Hotmail,並成為.NET Passport,一個綜合登入服務系統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個即時信息客戶程序,由微軟在1999年推出,是美國在線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競爭對手。
培訓
微軟創立了多所培訓中心,旨在訓練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軟產品的雇員。最著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稱「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雖然MCSE確實認證對微軟產品的熟悉程度,它卻並不是一個工程師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評論人員將MCSE稱作「必須咨詢那些有經驗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硬體產品
雖然微軟總體上是一家軟體公司,它也生產一些電腦硬體產品,通常用來支援其特殊的軟體商品策略:
早期的一個例子是微軟滑鼠,用來鼓勵更多用戶使用微軟操作系統的圖形用戶界面(GUI)。由於使用GUI而不用到滑鼠是很罕見的,因此滑鼠的流行會幫助更多用戶使用Windows。微軟確立了IntelliMouse(中鍵帶滾輪的滑鼠)滑鼠標准,新增的滾輪方便了用戶在瀏覽網頁時上下翻頁。
微軟還售賣游戲桿等游戲硬體產品。
公司還購買了互聯網設備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聯網服務。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戲機標志著公司開始進入價值上百億美元的游戲終端市場,這個市場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兩家公司主導。
微軟歷史
微軟公司創立於1975年,公司創立初期以銷售
㈩ 英特爾市值
截止到2020年10月1日,英特爾市值為2202.20億美元(美股)。
據國外媒體報道,晶元供應商AMD的股價,在今年有明顯上漲,漲幅已超過85%,目前市值已接近1000億美元,但與競爭對手英特爾還有不小的差距。周二美國股市收盤時,AMD報85.04美元,較前一交易日收盤時的77.67美元上漲7.37美元,漲幅為9.49%。而在2019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時,AMD股價為45.86美元,本周二收盤時的85.04美元,較之是高了39.18美元,漲幅為85.43%。
(10)英特爾市值多少萬擴展閱讀:
2020年7月,福布斯2020全球品牌價值100強發布,英特爾排名第12位。9月3日,英特爾推出了新的極簡主義 Logo。
2019年按照美國通用會計准則(GAAP)計算,英特爾第二財季凈營收為165.0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69.62億美元下降3%;凈利潤為41.7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50.06億美元下降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