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應量和經濟如何匹配
⑴ 五.如何保持適合經濟發展需要的貨幣供應量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⑵ 貨幣必要量流通對經濟的影響
當貨幣流通量超過貨幣必要量時,會引起通貨膨脹,反之通貨緊縮。
1、貨幣需要量,或稱貨幣必要量,是貨幣流通規律的主要內容。它表現在一定時期內,為保證生產和流通正常運行所需要的貨幣量,以及決定貨幣必要量的因素。
2、流通中貨幣必要量取決於三個因素:待實現的商品總量、單位商品價格和單位貨幣平均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
流通中的貨幣必要量(M)=(待實現的商品總量(Q)* 商品價格水平(P))/貨幣流通速度(V)= 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QP)/貨幣流通速度(V)
3、貨幣必要量和貨幣流通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貨幣必要量是指流通過程對貨幣的客觀需要量,不取決於人們的主觀意志;貨幣流通量則是流通中實際存在的貨幣數量,通常稱為貨幣供應量。
拓展資料
1、貨幣流通速度是指: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周轉次數。如:1元貨幣1月內平均執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職能,就起了4元貨幣的作用。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越少,反之則越多。
2、對於一國經濟而言,如果貨幣流通速度較快,則貨幣實際需求量較少,貨幣供應量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避免發行過量,以致通貨膨脹的危險;若貨幣流通速度過慢,一段時間內貨幣實際需求量變大,中央銀行不得不加大貨幣供應量,因而未來會有通脹的可能,這對經濟是一種不小的壓力。
3、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市場貨幣流通量不能自發地適應貨幣需要量,因為紙幣是金屬貨幣的符號,由國家強制發行,超過貨幣需要量的過多發行,必然造成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因此,市場貨幣需要量是否符合貨幣需要量,是紙幣流通條件下的關鍵問題。
⑶ 如何理解貨幣供求與市場總供求之間的關系
就是當市場上需要多少貨幣的時候,國家就發行等量的貨幣,過多會引發通貨膨脹,過少會通貨緊縮。貨幣供給是某一國或貨幣區的銀行系統向經濟體中投入、創造、擴張(或收縮)貨幣的金融過程。
它是一個存量概念,是一個國家在某一特定時點上所保持的不屬政府和銀行所有的硬幣、紙幣和銀行存款的總和。貨幣供給的主要內容包括:貨幣層次的劃分,貨幣創造過程,貨幣供給的決定因素等。
(3)貨幣供應量和經濟如何匹配擴展閱讀
銀行主體通過其貨幣經營活動而創造出貨幣的過程,它包括商業銀行通過派生存款機制向流通供給貨幣的過程和中央銀行通過調節基礎貨幣量而影響貨幣供給的過程。
決定貨幣供給的因素包括中央銀行增加貨幣發行、中央銀行調節商業銀行的可運用資金量、商業銀行派生資金能力以及經濟發展狀況、企業和居民的貨幣需求狀況等因素。
貨幣供給還可劃分為以貨幣單位來表示的名義貨幣供給和以流通中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服務表示的實際貨幣供給等兩種形式。
⑷ 宏觀經濟,國民收入和貨幣供給量什麼關系國民收入增加會不會導致貨幣供給量增加 過程詳細說一下,謝
基本關系是,在財政政策不變的情況下,貨幣供給量增加會引起國民收入的增加,如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在貨幣共給量不變的情況下也可以引起收入增加。
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在一定時期所創造的價值,是一國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生產要素所得的報酬,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等的總和。
在使用價值上,國民收入是由體現新創造價值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所構成。創造國民收入的物質生產部門,有農業、工業、建築業和作為生產過程在流通過程內繼續的運輸業、郵電業及商業等。反映國民收入的兩個主要統計數字是本地生產總值(GDP,即國內生產總值)及本地居民生產總值(GNP,即國民生產總值)。
貨幣供應量(money supply;supply of money)亦稱貨幣存量、貨幣供應,指某一時點流通中的現金量和存款量之和。貨幣供應量是各國中央銀行編制和公布的主要經濟統計指標之一。現在中國的貨幣供應量統計是以天為基本單位,所謂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貨幣量實際上是吞吐貨幣的銀行每日營業結束之際那個時點上的數量。在這個基礎上,月貨幣量如果指的是月平均量,計算的細一些,可以是全月每天貨幣量的平均。粗一些,可以是月初、月末兩個貨幣存量數的平均。同樣,年的平均貨幣量計算亦是如此。對有些問題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貨幣余額這樣的數字。貨幣供應量的現實水平是一國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預測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變動情況則是一國制定貨幣政策的依據。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和現實情況不同,以及經濟學家對貨幣定義解釋不同,各國中央銀行公布的貨幣供應量指標也不盡相同。有狹義貨幣供應量(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和廣義貨幣供應量(狹義貨幣供應量再加商業銀行定期存款的總和)之分
⑸ 貨幣供應量與經濟活動高度有關
目前,社會各界對貨幣供應量的議論很熱烈。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再次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筆者認為,由於M2不是全額用於國民經濟活動,所以反映貨幣供應量的指標M2與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GDP不存在簡單的數量對應關系。同時,簡單地根據貨幣供應量來評價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因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不僅僅調節貨幣供應量,還可以主動地影響貨幣需求,從而調節貨幣供求平衡,並達到宏觀調控目標。
反映貨幣供應量的指標M2與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GDP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 M2與GDP不存在數量上的簡單對應關系。M2是指某一時點可供使用的貨幣量,由流通中的現金、單位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等構成。由於不可避免地存在貨幣沉澱現象,所以M2不是全額用於國民經濟活動。而GDP是增加值概念,是經濟活動的成果,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中生產出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依據我國投入產出表測算,最終使用約佔全部經濟活動總產出的20%。
關於貨幣沉澱問題。貨幣沉澱是指在貨幣流通過程中,一部分貨幣沒有應用於生產或流通領域的現象。沉澱貨幣的持有主體可以是居民,也可以是銀行、企業或政府。貨幣不論其是否處於流通領域之中,亦不論其沉澱時間的長短,只要沒有發揮其媒介商品交換的作用,這部分貨幣就屬於沉澱狀態的貨幣。比如金融機構向中央銀行繳存的存款保證金、無法收回的不良貸款、游離於國內金融體系的外匯結存以及在周邊國家充當支付工具的貨幣、機構或個人手頭保存的現金、因形成房產等流動性差的不動產而沉澱的部分貨幣、在資本市場或虛擬經濟中空轉的投機性貨幣和循環於銀行體系外的地下資金等。由於貨幣沉澱現象的存在,有一部分貨幣未應用於生產或流通領域,所以M2與GDP從數量上不能簡單對應。 由於金融體系的結構性差異,我國M2/GDP的比例大大高於發達國家經濟體。一方面由於支付清算系統的便利性差異和人們支付習慣的不同,我國交易性貨幣需求較高。另一方面,由於金融體系發展的差異性,我國的資產交易性貨幣需求也大大高於發達經濟體。我國居民和企業的金融資產主要以銀行存款存在,體現在M2中。而發達經濟體居民和企業的金融資產則表現為大量的證券化產品,並不完全體現在M2中。也就是說,在美國、歐洲等經濟體,由於資本市場的發達以及金融創新,儲蓄大部分會以債權、股權的方式持有。而在我國由於金融體系的局限,儲蓄大部分會以存款的方式持有。這也是造成我國M2/GDP比例相對於發達經濟體偏高的主要原因。
經濟增長實際受貨幣有效供給而非名義供給影響
實際貨幣需求影響貨幣供應傳導機制的發揮效果。理論上,貨幣供應量影響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是:貨幣供應—利率—投資—經濟增長。該傳導機制分解為三個基本環節:直觀來看,各環節分別受貨幣需求、投資需求、投資乘數等因素影響。而投資需求和投資乘數往往也受經濟體的實際貨幣需求影響,所以,可以認為,貨幣供應量對經濟的影響受實際貨幣需求影響。當實際貨幣需求較低的時候,增加貨幣供應會陷入流動性陷阱,貨幣供應不會影響利率也不會影響投資需求和實體經濟。而當實際貨幣需求高時,增大貨幣供應量,不僅可以有效地影響利率下降,還可以由此刺激投資和經濟增長。所以,在貨幣供應量對實體經濟的傳導不順暢的時候,貨幣有效供給才是真正影響經濟的因素,而決定有效供給的則是經濟體的實際貨幣需求。
央行貨幣政策不僅僅是調節貨幣供應量,還可以主動地影響貨幣需求。影響實際貨幣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公眾的預期。在實踐中容易發現,利率和通貨膨脹水平是影響公眾預期並進而引起需求變動的重要因素。貨幣當局可以通過調節利率、管理公眾通脹預期等手段來影響社會公眾的消費和投資傾向,即進行需求調控,從而主動地影響貨幣需求,達到宏觀調控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針對不同的經濟環境,貨幣政策調控手段應有所側重。當貨幣供給不能滿足貨幣需求時,貨幣供應量傳導機制順暢,針對可變的貨幣需求來調整貨幣供給的手法是行之有效的,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也是明確的。當貨幣供應已經比較充足的時候,貨幣供應量對實體經濟的傳導可能並不順暢,貨幣供應量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可能弱化,這種情況下對貨幣需求的調控才能夠對經濟產生實際影響。所以,僅僅根據貨幣供應量來評價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片面的,應該結合不同的經濟環境,考慮貨幣政策的側重點,綜合地從貨幣供應、需求管理等角度全面看待貨幣政策。
從世界各國近年來的貨幣政策實踐可以看出,中央銀行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更多地通過引導和管理公眾的市場預期而非單一的控制貨幣供應量水平來實現。這對中央銀行政策操作的獨立性、透明度和可信度都要求較高。如果中央銀行不能通過及時准確的政策信息披露來引導公眾預期,就可能導致公眾預期偏差,抵消貨幣政策操作效果或增加對宏觀經濟的擾動,最終必然加大調控的試錯成本。基於此,我國央行應建立良好的政策信息披露機制,努力解決中央銀行與公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並提高貨幣政策操作的信譽度。另外,還應當通過各種方式來保證市場能准確理解貨幣政策操作的意圖,以使得市場對經濟變數的預期與中央銀行的預測盡可能保持一致,從而可以降低經濟波動,創造一個良好的貨幣政策操作環境,並促使高透明度的貨幣政策能夠順暢地引導預期,從而達到貨幣政策目標
⑹ 你認為貨幣供應量和我國的宏觀經濟有什麼關系
無論是計劃經濟國家還是市場經濟國家,貨幣供應量在決定價格水平,產量水平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決定貨幣供應量是各種經濟行為人相互問復雜作用所產生的過程
⑺ 貨幣供給與經濟增長有什麼關系
兩者為正相關關系。
貨幣供給增加,貨幣使用的價格(利率)就會降低,一是投資成本減少,促進投資;二是貨幣供給增加會引起物價上漲,促進消費。投資與消費的增長加速經濟增長。
⑻ 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原理
大白話的解釋下:貨幣供應量增長,大家會感覺手上錢多了,向銀行借錢也容易了,大家自然的會多消費,多投資,因此拉動經濟,有助於經濟增長;但同時因為錢多了,總的商品量不會有同步的增長,因此物價會漲,推動通脹,換個角度說,大家都在更多的花錢消費或投資,而總的社會產品還是那麼多,求大於供,物價會上漲。
如果簡單理解的話。差不多就是以上這些關系了。
⑼ 貨幣與經濟的關系
一、貨幣發展與演變貨幣的形成是商品交換發展的需要。而商品交換的最初形式是物物交換,物物交換的最高形式是固定某種商品作為交換的中間物,人們只能換取中間物,才能以中間物來交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這中間物便具有一定的貨幣特性:交換媒介、價值尺度。貨幣形式與中間物的區別,僅僅在於金或銀這種金屬穩定地取代了中間物的地位。不管是作為交換的中間物,還是作為貨幣的黃金,都有這樣一個重要特性:本身都有價值。由具有稀缺性的自然資源的貴金屬作為貨幣,其產量的增長必將遠遠落後於全世界物品產量的增長。因此,由貴金屬作為貨幣較適合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社會。但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物品產量的增長,而黃金的增量少,則價格水平會普遍下降,造成通貨緊縮,制約經濟的發展。不是黃金滿足社會的發展,而是經濟被迫去適應黃金的增量。按照凱恩斯貨幣理論,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具有兩種職能。其一是交換媒介或支付手段,其二是價值貯藏。而弗里德曼把貨幣定義為「購買力的暫時棲息所。」從中看出,貨幣本身代表一定的價值,但這個價值卻是會變動的。如果相同量的貨幣表示的價值增大,則貨幣升值,我們可以稱之為貨幣貯藏價值增大。在中國古代,人們根據經驗,知道黃金作為貨幣其價值會增大,便不僅將它當成價值尺度,而且將它視為具有增值潛力的投資產品(或財富)。因而,許多商人或富人把擁有的貴金屬如黃金埋在地窖里,而暫時離開了流通領域。如果相同量的貨幣所代表的價值減少,則貨幣貶值,我們可以稱之為貨幣貯藏價值減少。如在當代社會中許多國家的嚴重通貨膨脹,使得紙幣作為貨幣大幅貶值。人們不僅不願貯存貨幣,反而將過去貯存的貨幣用之於流通。因此,黃金作為貨幣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價格水平普遍會下降,貨幣升值,使貨幣的貯藏價值增大,導致人們減少消費,貯存更多的貨幣,貯存貨幣的增大,使流通貨幣進一步減少,則價格進一步下降,貨幣的貯藏價值更大……如此反復的循環,使貨幣的最本質的功能,即價值尺度和交換媒介的職能受到嚴重削弱,而價值貯藏職能又被極大的強化。由於貨幣的升值,實際利率必然上漲(實際利率=貨幣的升值率+名義利率),導致投資的下降,經濟發展受到制約。在19世紀最後三分之一時期,由於黃金產量增長遠遠落後於全世界物品的增長,造成全世界價格水平普遍下降,經濟長期蕭條。由於黃金作為貨幣的局限性,出現了銀行券,首先是與貴金屬等值的銀行券,後來銀行券的發行量超過貴金屬的存量。由於銀行券只是黃金的代表,且與黃金捆綁在一起,隨時可以兌換其代表的黃金量,因此,是黃金垂簾聽政,銀行券只是傀儡。從本質上講,黃金是真正的貨幣,因而,我們稱之為金本位制。最初美元只是一種銀行券,代表固定黃金量。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美元代表的黃金量逐漸減少,無力維持美元與黃金按固定比例兌換。直到最後,美元與黃金完全脫鉤。這時,黃金只是一種商品,而非貨幣;美元成為真正的貨幣,由央行控制其發行量,人為地決定其稀缺性並規定為貨幣。這時的美元就是紙幣,是一種貨幣符號,本身沒有價值。然而,在歷史上卻出現過一幕鬧劇:為了對付3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1942年7月,西方國家通過了「懷特方案」,即所謂的「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協議」。而懷特計劃則力圖恢復黃金的作用,以確定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領導權。這是經濟上的復僻行為,逆經濟規律而動。根據協議,美元平價規定為35美元等於1盎司黃金,各國貨幣的單價盯住美元,各國貨幣當局有責任通過政府幹預維持這一平價。可以看出,雖然以紙幣作為貨幣,但作為紙幣的美元卻與黃金捆綁在一起,按固定比例自由兌換,貨幣沒能擺脫價值的束縛,不能適應經濟的發展。在1960年10月,發生了一次美元危機,金價一度漲至一盎司41.5美元;1967年11月至1968年3月又爆發了一次美元危機,金價一度漲至45美元。美元的連續貶值,其實是貨幣擺脫價值束縛的過程。直至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不得不宣布:美國不再用黃金購回外國中央銀行持有的美元。至此,宣布了布雷頓森林貨幣體制的終結。縱觀貨幣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貨幣不斷掙脫其本身價值的過程。由於有價值的貨幣很難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現了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歷次經濟周期中,危機爆發通常首先表現在貨幣金融領域里:銀行擠兌,黃金枯竭,銀根奇緊,股價猛跌,許多銀行和工商企業只是由於周轉不靈紛紛倒閉。這一時期,基本上以黃金作為貨幣或以按固定比例兌換的銀行券作為貨幣的金本位制。所以經濟危機首先表現在貨幣金融領域里,反映出有價值的貨幣嚴重阻礙甚至破壞經濟的發展。貨幣發展歷程表現為:①貨幣不斷掙脫其本身價值的過程:從本身有價值的貨幣至本身價值逐漸削弱至本身沒有價值的過程。②從貯藏價值增大到貯藏價值減弱的過程:貨幣從有很強的保值和升值能力轉化為很弱的保值能力,而至於貶值的過程。③從束縛經濟的發展逐步轉化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過程。從貨幣的發展可以看出,貨幣從本身有價值的貨幣發展到本身無價值的貨幣,這便是貨幣演變的規律。貨幣演變的規律是指貨幣的變化使交易成本遞減,表現為更大限度滿足人們的需要:節約人們的體力、腦力,給人們的經濟生活帶來更多方便,增進人們的福利等。貨幣的變化滿足這一要求:①有價值的貨幣如金銀需要花費大量的勞動去開采加工。而得到的物質主要用之於流通的貨幣,而不是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物品。這實質上是勞動價值的浪費。因為換用沒有價值的紙幣同樣可達到商品交換的目的。因此,採用有價值的貨幣對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②有價值的貨幣如金銀由於屬於稀缺的自然資源,其供應很難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往往造成通貨緊縮,嚴重製約經濟的發展。而紙幣由政府壟斷發行,可以根據經濟活動的需要,而增減其供給量,以適應經濟的發展。③由於商品的交換是按比例進行的,這種比例可以表達成數字。因此,換用紙幣及紙幣上的數字能更方便地表達這種比例。④相對金銀而言,紙幣的攜帶和流通更加方便、准確。二、比較紙幣和黃金作為貨幣對經濟的影響由紙幣取代黃金作為貨幣是貨幣演變的必然規律。那麼作為紙幣雖然克服了黃金作為貨幣所引起的通貨緊縮,而制約經濟的發展,但是紙幣並非盡善盡美。紙幣的發行是由政府控制的,其供應量最終是由人來決定的。因而,存在著極大的主觀性。雖然,很容易解決通貨緊縮的問題,卻極容易引起通貨膨脹。自從紙幣擺脫價值束縛作為貨幣以來,通貨膨脹便成為市場經濟的洪水猛獸,成為政府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通貨膨脹引起的經濟混亂和財富的無序再分配等制約經濟的發展。各國政府把控制通貨膨脹作為政府主要的職能之一。紙幣容易引起通貨膨脹有其主、客觀因素。客觀因素:紙幣本身沒有價值;主觀因素:紙幣供應量是由人為控制的。而人為控制的貨幣供應量卻沒有與市場經濟相一致的客觀標准。主觀、客觀之間存在著一個混亂的介面,這便是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黃金作為貨幣與紙幣作為貨幣正處於兩個極端,一端是通貨緊縮,一端是通貨膨脹:黃金的升值能力越強人們更趨向於貯存更多的黃金,而貯存的黃金越多,交易用的黃金越少,則黃金的價值更大,黃金的升值能力更強,…。如此反復的循環,似乎有使黃金價值無限增大的趨勢。其實不然:如果黃金不制約經濟的發展,黃金的價值確有無限增大之勢。正是由於黃金作為貨幣對經濟有制約作用,即當經濟發展時,黃金價值增大,黃金作為貨幣的實際利息率(實際利息率=貨幣的升值率+名義利率)自然提高,必然導致投資的減少,使經濟蕭條,黃金增大的價值便又回落,使經濟處於原有狀態或低速增長狀態。紙幣的供應量是人為控制的,當紙幣的供應過多時,引起通貨膨脹,當通貨膨脹到一定程度時,紙幣的貶值較大,人們便不相信紙幣的貯藏價值職能,把曾經用於貯存的紙幣也用之於交易,重新回到流通領域,這樣流通領域的紙幣增多了,紙幣貶值更嚴重,通貨膨脹更大,人們便更不相信紙幣的貯藏價值的職能…如此反復循環,紙幣有貶為零的趨勢。其實不然:如果政府不斷增加貨幣發行,有可能紙幣分文不值。通常情況是,當政府發現通貨膨脹過大時,會限制紙幣發行,那麼紙幣的總量會受到控制,物價受到了限制。如果通貨膨脹太嚴重,紙幣將失去作為貨幣的功能,人們將採用物物交換的形式(或者以他國貨幣作為流通手段)。通貨膨脹過大,不僅引經濟的混亂,而且人們不相信貨幣的基本職能,寧願回到物物交換的狀態,失去貨幣的交換媒介作用。那麼,投資就很難組織起來,投資會大幅減少,經濟處於蕭條狀態。可見,以有價值的黃金作為貨幣會引起通貨緊縮→貨幣價值增大→貯藏價值增大。當貨幣的貯藏價值過大時,人們就會回到物物交換的商品經濟形式;而以無價值的紙幣作為貨幣會引起通貨膨脹→貨幣貶值→貯藏價值減少。當貨幣的貯藏價值過小時,人們同樣會回到物物交換的商品經濟形式。因此這兩種形式於經濟發展都是不利的。三、對經濟學觀點的評析①對古典「兩分法」的說明貨幣能制約經濟的發展。當黃金作為貨幣其供應量的增量按比例遠低於商品增量時,經濟發展受阻;當紙幣作為貨幣其供應量的增量按比例遠大於商品的增量時,經濟發展亦受阻。所以,作為古典主義的「兩分法」,即貨幣與商品互不影響的觀點是錯誤的。②對菲利普斯曲線的解釋菲利普斯曲線描述了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關系:當失業率較高時,通脹率便較低;而當失業率上升時,通脹率便會下降。菲利普斯曲線是菲利普斯在1958年根據英國近一百年的長時期內的經驗數據得出來的。從時間上來看,大約是1858-1958年之間。而這一歷史時期是以黃金作為貨幣的金本位制,由於貨幣本身有價值,造成通貨緊縮,阻礙經濟的發展。如果由於黃金開采技術的提高或偶然發現新的金礦,或採用復本位制等因素,那麼就會出現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一方面,會使物價上漲,出現通貨膨脹,另一方面,會使投資增加,就業增加,則失業率降低。因此,菲利斯曲線是在貨幣本身有價值的條件下出現的一種特殊現象。但絕不是一種普遍適用的規律。比如70年代以來,這時作為貨幣的紙幣已擺脫了價值的束縛,也擺脫了通貨緊縮的困擾,然而,通貨膨脹成為各國政府最棘手的經濟難題。通貨膨脹不僅沒有帶來就業,反而出現了經濟衰退,失業率增大的現象,即所謂的「滯脹」。可見經濟的發展會帶來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卻不一定促進經濟的發展。③ 關於MV=PY在MV=PY式中,V是否變化,如何變化,在學術界至今尚無定論,本人傾向於貨幣流通速度V雖非固定不變,但短期內變化不大。正如弗里得曼的觀點:在MV=PY數量方程中,M的變化主要作用於PY,又由於M的變化不會引起V的較大波動,我們能夠根據貨幣供應量的變化預測名義國民收入會發生的變化。假如V不變,M的變化引起PY的變化,我們以有價值的黃金作為貨幣和無價值的紙幣作為貨幣分析這種變化:1.當以黃金作為貨幣而引起通貨緊縮時,如果M增大,必將促進經濟的發展,那麼Y必然增大,成為主要方面,而P變化小,為次要方面。(M↑)V=P(Y↑),即貨幣會引起國民財富增加。2.當以無價值的紙幣作為貨幣引起小幅通貨膨脹時,如果M增加,則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那麼P必然增大,成為主要方面,而Y變化很小,為次要方面。(M↑) V=(P↑) Y,只是引起更大的通貨膨脹。因此,是否增加M決定於經濟是否處於通貨緊縮階段。四、政策評價可見,黃金作為貨幣引起的通貨緊縮和紙幣作為貨幣引起的通貨膨脹都會對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紙幣取代黃金作為貨幣雖然解決了通貨緊縮問題,卻帶來了通貨膨脹問題。通貨膨脹是紙幣本身有的問題嗎?是否會有另外一種形式的貨幣,既沒有黃金作為貨幣的升值特性,又沒有紙幣的易貶值特性呢?回答這樣的問題只能從紙幣的特性上找答案:紙幣的供給是人為因素決定的,具有極強的主觀性。通貨膨脹從本質上講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並非紙幣的本質特性所決定的。到目前為止,人們尚未找到經濟對貨幣的客觀需求與紙幣的人為供給之間的一種正確的自動調節的關系,即隨經濟的發展,GDP增大,紙幣自然增多;隨經濟的蕭條,GDP減少,紙幣隨之減少。相反,在擺脫了黃金作為貨幣對經濟的制約作用後,很多經濟學家及政府卻企圖利用貨幣(紙幣)來調節經濟、發展經濟,從一個極端又走向一另一個極端。從過去的經驗上看,凱恩斯的財政赤字政策除了導致通貨膨脹外對宏觀經濟是無效的,雖然,在短時期內似乎取得過成效,但這種成效的取得可視為短期的偶然,在長期不僅無效,而且有害,甚至可以說貽害無窮。因為產生的高通貨膨脹會使經濟混亂且長期蕭條。而弗里德曼倡導的貨幣主義,即「唯有貨幣起作用」的觀點是很難令人信服的。從理論上講,當以有價值的黃金作為貨幣引起通貨緊縮時,增加流通的貨幣量,必然會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以本身無價值的紙幣作為貨幣時會引起通貨膨脹,而這時再增加貨幣量,必然會造成更大的通貨膨脹,不僅不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反而會引起經濟的混亂,阻礙經濟的發展。貨幣主義從歷史中得出結論,而這一結論確實比較適合歷史,即以黃金作為貨幣的時代;而現實中,以無價值的紙幣作為貨幣而產生的經濟現象與他的結論背道而馳,因而導致了貨幣主義在政策主張上的邏輯混亂或矛盾:一方面,「唯有貨幣起作用」,即增加貨幣促進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現實中增加貨幣則通脹率增大,阻礙經濟的發展。因此貨幣主義提出一個折衷的政策主張:「單一規劃」。既強調要增加貨幣供應,又擔心貨幣供應過多,即根據一國潛在生產能力會有的增長率(美國為3.5%左右),由貨幣當局公開宣布,在比如五年左右時期內,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固定不變地保持在適應潛在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所必需的水平。但很明顯,貨幣主義在貨幣的供應量上存在很強的主觀因素,它可能會導致貨幣緊縮,也可能導致通貨膨脹,但可以肯定,不會出現大的貨幣的升值或貶值,對控制通貨膨脹卻是有利的。五、結論:貨幣最本質的作用是交換媒介和價值尺度,企圖用貨幣來調節經濟,發展經濟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基於對貨幣的認識,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最好的貨幣或貨幣政策是能最大限度的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⑽ 貨幣供給量對經濟的影響
經濟增長強勁對貨幣的需求量就會增加,銀行就會創造出多倍存款(貨幣乘數),貨幣供應會伴隨著貨幣需求而增長``貨幣具有瀉後效應,在長時間的寬松貨幣下會造成通貨膨脹!
在短期除了能夠改變市場的預期外恐怕不能對經濟產生什麼影響~
貨幣政策只有在實施後半年以上才能夠看到效果,並且經濟的增長靠的是生產要素(資本存量和勞動)和技術的進步,並不是靠貨幣政策,貨幣只是輔助性的東西!
超量印刷貨幣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