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從銀行借款貨幣供應如何改變
1. 貨幣政策通過什麼措施可以釋放資金流動性,減少貨幣供應量
釋放資金流動:可以通過降低准備金、利率、貼現率;也可以減少發行央票或由央行買入市場的證券標的;又或者通過匯率進行市場調整令本幣貶值。
減少貨幣供應量就是緊縮資金流動性,與上述操作相反
2. 簡述中央銀行的資產業務如何引起基礎貨幣和貨幣供應量的變化
引起基礎貨幣和貨幣供應量的變化的方式:
1、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債權的變動。這是影響基礎貨幣的最主要因素。一般來說,中央銀行的這一債權增加,意味著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再貼現或再貸款資產增加,同時也說明通過商業銀行注入流通的基礎貨幣增加,這必然引起...
2、國外凈資產數額。國外凈資產由外匯、黃金占款和中央銀行在國際金融機構的凈資產構成。其中、外匯、黃金占款是中央銀行用基礎貨幣來收購的...
3、對政府債權凈額。中央銀行對政府債權凈額增加通常由兩條渠道形成:直接認購政府債券;貸款給財政以彌補財政赤字。無論哪條渠道都意味著中央銀行通過財政部門把基礎貨幣注人了流通領域。例如,我國1995年的財政借款存量為1600多億元,對近幾年的基礎貨幣量產生了一定影響。
4、其他項目(凈額)。這主要是指固定資產的增減變化以及中央銀行在資金清算過程中應收應付款的增減變化。它們都會對基礎貨幣量產生影響。
拓展資料:
1、中央銀行是國家中居主導地位的金融中心機構,是國家干預和調控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負責制定並執行國家貨幣信用政策,獨具貨幣發行權,實行金融監管。
2、銀行的銀行職能是指中央銀行充當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最後貸款人。銀行的銀行這一職能體現了中央銀行是特殊金融機構的性質,是中央銀行作為金融體系核心的基本條件。中央銀行通過這一職能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活動施加影響,以達到調控宏觀經濟的目的。
3、集中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其必要性在於:為保障存款人的資金安全,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商業銀行和其他存款機構必須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銀行交存存款准備金,以保證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具備最低限度的支付能力。有助於中央銀行控制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從而控制貨幣供應量。強化中央銀行的資金實力,存款准備金是中央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為商業銀行之間進行非現金清算創造條件。
3. 選擇題一國政府向中央銀行借款,以推行赤字財政政策,擴大社會總需求,則貨幣供應量會怎樣
既然是推行赤字財政政策,那就是多印人民幣,貨幣供應量必然增加。
很高興為你解答,祝你學習進步!【數學輔導團】為你解答~~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如果還有其它問題,請另外向我求助,竭誠為你解答~~ O(∩_∩)O~~
4. 財政收支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當財政收支出現赤字時,採用特定的方式彌補赤字時,會影響貨幣供給量的變化。例如從歷史上看,政府經常會由於戰爭、自然災害,或過去龐大的皇室支出導致財政赤字,經常增加鑄幣來彌補赤字,直接增加了貨幣的投放量。
在不兌現信用貨幣流通的情況下,財政赤字的彌補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向社會公眾借款,二是向銀行借款。下面分析一下這兩種途徑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
(一)向社會公眾借款
社會公眾用閑置資金購買政府發行的債權,使社會公眾手中的閑置資金轉移到政府部門,在這個過程中,現金和存款貨幣從社會公眾手中轉移到政府的存款賬戶上,貨幣供給量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如果個人或企業不是用閑置資金購買政府債券,而引起借款增加,而且銀行為滿足他們的貸款需求,增加從中央銀行的貸款,就引起了貨幣供應量的增加。
(二)向銀行部門借款
它又分為向商業銀行和向中央銀行借款兩種情況。
1.向商業銀行借款
政府以發行債券的形式向商業銀行借款。如果商業銀行用超額存款准備金購買政府債券,並沒有因此增加它向中央銀行的借款,貨幣供應量不增加;如果由於商業銀行購買政府債券,引起商業銀行超額存款准備金不足,然後向中央銀行進行再貸款、再貼現或者賣出中央銀行票據,這樣就會增加貨幣供給量。
2.向中央銀行的借款
當財政向中央銀行借款時,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非常直接。如財政向中央銀行出售債券,中央銀行購買國債的結果是:中央銀行持有政府債券數量增加,同時財政存款增加,隨著財政支出的過程,現金貨幣增加、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增加,即基礎貨幣增加,並在貨幣乘數作用下使貨幣供應總量按乘數成倍擴張;如果財政以借款方式從中央銀行取得資金,則中央銀行對財政的貸款增加,同時財政存款增加,隨著財政支出的過程,基礎貨幣增加,同樣在貨幣乘數的作用下,貨幣供應量成倍地增加。
貨幣乘數: 也稱貨幣擴張系數,是用以說明貨幣供給總量與基礎貨幣之倍數關系的一種系數。在基礎貨幣一定的條件下,貨幣乘數決定了貨幣供給的總量。 五、貨幣供給的理論模式
根據以上對貨幣供給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貨幣供應過程中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第一層次的貨幣供給等於第一層次的貨幣乘數乘以基礎貨幣,即M1= K1·B
其中M1為第一層次的貨幣;B為基礎貨幣;K1表示第一層次的貨幣乘數。
公式中,B是中央銀行可以基本直接控制的量。在M1目標值一定的條件下,中央銀行根據各時期測定的K1,確定此期間對B的調節量並通過調節B達到調節M1的目的。
確定貨幣乘數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根據歷史資料建立回歸方程,確定貨幣乘數。但貨幣乘數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變數,如果這些因素變化不定,K1也就不能准確確定,中央銀行通過控制基礎貨幣來調節M1的計劃就會落空。二是通過公式法:
K1= (c+1)/(c+e+rd+rt*t)
從公式中可以看出 貨幣乘數的決定因素共有5個: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比率(rd)、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比率(rt)、定期存款比率(t)、超額准備金比率(e)及通貨比率(c )。這些決定因素本身又分別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它們對貨幣乘數,從而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則更是紛繁復雜的。
5. 政府發行的公債賣給央行和商業銀行或其他私人機構對貨幣供給量變動會產生什麼樣不同的影響
(1)如果政府債券直接按居民或製造商購買,則其支出將減少和擠出效果將在一定程度上產生,這不能擴大其總需求。擠出效應機制有兩個解釋。一個解釋是,財政支出的擴大導致利率的上升,這抑制了私人支出,尤其是私人投資。另一種解釋是,政府從公眾借貸導致政府與私營部門之間的競爭,以貸款基金的需求,減少私營部門的資金供應。 _ _
(2)如果商業銀行直接購買債券,則將減少商業銀行的貸款,並間接產生擠出效果,這不能擴大其總需求。 _ _
(3)只能通過向中央銀行銷售政府債券可以匯總需求。通過這種方式,政府(由財政部代表)將中央銀行公共債券作為存款。中央銀行為政府提供支票簿,政府可以用作額外的公共工程,購買或轉移付款。中央銀行可將政府債券視為簽發資金的儲備金或作為使用貨幣政策的工具。
拓展資料
一、發布公共債券的主要原因是提高金融資金並彌補財政赤字。所以它可以被理解為政府差錢 _
二、公共債務功能(原因):1.從財務來看,公共債務是一項補充財政收入的形式,是彌補赤字的有效手段,解決財務困難,以及提高建築基金的更好方法。當州的財政支出超過其收入時,暫時的迫切需要,發行債券相對簡單,以幫助滿足迫切需要。從長遠來看,公共債務是籌集資金的更好方法。投資大規模,長施工時期和慢速效力等一些項目,如能源,運輸和其他主要建設項目,往往需要積極的政府幹預。 _
2.從經濟角度來看,公共債務是政府規范經濟的重要政策工具。
(1)調整積累和消費,促進其比例的合理化。以信貸的形式,公共債券僅在不改變資金所有權的情況下,公共債券僅獲得一段時間使用資金的權利,並適當發布公共債券可以使其之間的比例正常化。 _
(2)調整投資結構,提高產業結構。 _
(3)規範金融市場,維持經濟穩定。公共債務是一種金融資產和可轉讓證券,公共債務市場可以是一個間接調節金融市場的政策工具。
(4)調整總社會需求,促進總體社會供需和結構平衡的需求。公共債務是指政府旨在提高金融資金,根據其可信度按照投資者發出的某些程序,承諾在一段時間內支付利息並償還格式債務證券。公共債務是政府債務各級的一般階段,是政府信貸的特殊形式或金融信貸的主要形式是一個重要的宏觀調控意味著政府可以使用。
6. 中央銀行從公眾手中買入債券,貨幣供給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變化:市場上貨幣供給就增加了,釋放了流動性。
中央銀行從公眾手中買入債券,就是把資金又還回到老百姓手中,並卻比老百姓購買債券時所付出的資金還要多一點點(利息),所以市場上貨幣供給就增加了,釋放了流動性。具體如下:
1)是中央銀行買入有價證券:→直接增加基礎貨幣→調控貨幣供應量;
2)影響(提高)有價證券價格→調節(增加)社會信用量。
中央銀行從公眾手裡買債券,如果公眾持有支票,則儲備金增加,如果公眾將此兌換成現金,則通貨增加,不管是哪個,基礎貨幣Mb=儲備+通貨,都會相應增加;而下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rd/D下降,貨幣乘數m增加,貨幣供應量M=m*Mb,因此從公眾手裡買債券,下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都會增加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給的主要內容包括:貨幣層次的劃分,貨幣創造過程,貨幣供給的決定因素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貨幣流通的范圍和形式不斷擴大,現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認為是貨幣,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隨時轉化為現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債、人壽保險單、信用卡)也被認為具有貨幣性質。
拓展資料:
1.貨幣供給的過程:
1)通貨供給:通常包括三個步驟:由一國貨幣當局下屬的印製部門(隸屬於中央銀行或隸屬於財政部)印刷和鑄造通貨;商業銀行因其業務經營活動而需要通貨進行支付時,便按規定程序通知中央銀行,由中央銀行運出通貨,並相應貸給商業銀行帳戶;商業銀行通過存款兌現方式對客戶進行支付,將通貨注入流通,供給到非銀行部門手中。
2)存款貨幣供給
商業銀行的存款負債有多種類型,其中究竟哪些屬於存款貨幣,而應當歸入貨幣供應量之中尚無定論。但公認活期存款屬於存款貨幣。
7. 中央銀行影響貨幣供給的主要工具有哪幾種它們是如何調節貨幣量的
主要有4種工具:1,公開市場業務;2,再貼現率,3,改變法定存款准備率,4,選擇性政策工具及其他政策工具。
如何調節:
逐一說明吧,
1,公開市場業務。經濟蕭條時期,央行買進政府債券,貨幣投入市場,商業銀行的儲備金增加,存款多倍放大,貨幣供應量增加,利息下降;經濟過熱、通脹時,則相反方法操作。
2,再貼現率。經濟衰退時,央行降低再貼現率,擴大貼現數量,增加銀行准備金,鼓勵發放貸款,通過貨幣乘數貨幣增加,降低利息,刺激需求,減少失業。經濟高漲時,相反操作。
3,法定準備金調整。經濟衰退時,降低法定準備金比率,銀行能夠創造更多的貨幣。同上,經濟高漲,則相反。
4,其他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費者信用控制、證券市場證券控制、不動產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及間接信用控制。
以上方法前3個用得比較多。一般會配合使用。
8. 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量所採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哪些如何調控
1、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時的利率。(被動且作用有限)
提高,借款費用高,減少貨幣供給量
2、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是買進或賣出政府債券,從而改變貨幣供應量和利率的政策行為。(靈活,易於控制貨幣供給量,可逆)
買進債券,相當於在市場投放貨幣,增加貨幣供給量
3、法定準備金率:法定準備金率指中央銀行規定的各存款貨幣銀行必須遵守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率。(簡單但作用猛烈)
提高,銀行可以放貸的資金減少,減少貨幣供給量
道義勸告:央行運用自己在金融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過對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勸告,影響其貸款和投資方向,以達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9. 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赤字,向中央銀行借款,為什麼會引發通貨膨脹 不應該是貨幣供應量減少了嗎
地方政府向中央銀行借款,中央銀行給付的是貨幣,可這個貨幣是哪裡來的?一部份就是開動了印鈔機,使得現實中的貨幣多了,導致通貨膨脹。所以說向中央銀行借款是貨幣供應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