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貨幣是薄薄的一層面紗
① 貨幣面紗論是什麼
「貨幣面紗論」最早由讓·巴蒂斯特·薩伊(Say Jean Baptiste)、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古斯塔夫·卡塞爾(Gustav cassel)等人倡導。
這種理論認為,貨幣與商品的交換實質上是商品與商品的交換,貨幣本身沒有價值,它只不過是一種便利交換的手段,對經濟不發生任何實質性的影響,貨幣就象罩在實物經濟上的一層面紗。當人們看不透這層面紗,認為貨幣本身也有價值時,就會產生貨幣幻覺。貨幣只是隨著實物經濟的變化而變化,本身不是經濟變化的動力,考察經濟力量的活動必須揭掉遮蓋在實物經濟上的面紗——貨幣。
古典經濟學家和新古典經濟學家都認為貨幣對經濟無實質作用,即認為貨幣對實際產出水平不產生影響。「貨幣面紗論」認為,貨幣對於實際經濟過程來說,就像罩在人臉上的面紗,它的變動除了對價格產生影響外,並不會引起諸如儲蓄、投資、經濟增長等實際經濟部門的變動。如果說.在一定條件下,貨幣供給在短期內還具有增加實際產出的效應,從長時期考察,貨幣的增加在實際購買力不變的情況下務必會引起貨幣貶值,當價格增加到一定水平時,名義的購買力和流通過程中多餘的貨幣給人們的安撫感消失時,人們的需求也就消失了,生產供給水平還是不會變。
② 著名經濟學家之間的分歧是好事么
眾所周知,經濟學家有著許多分歧。古人雲,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在了解經濟學之前,不妨聽一聽他們的爭論,或許會對我們了解這門學科有好處。
心平靜氣地來看一下,經濟學家的分歧並不像常人想像中的那樣大,沒有哪一個分歧是針對同一事件看法截然相反的。只不過是有的強調長期,有的強調短期;有的宣揚自由經濟,有的要拯救危機。基本上是雞同鴨講,各說各話。
所以,僅僅是在普通人眼中,覺得經濟學家的分歧很大,而在真正的經濟學家眼中,他們並無太大分歧,恰恰相反倒有許多共識。
例如,曼昆在《經濟學原理》關於貨幣的章節裡面寫道:
「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承認,古典理論描述了長期而沒有描述短期。......這裡面的長期是指5年以上,短期是指逐年考察。......另一方面,古典經濟學家大衛休謨也發現,在發現金礦後的一段時間,社會中存在著更多的生產。」
這裡面古典理論與新經濟理論不同的著眼點就在於——從長期看,貨幣是無關緊要的,只是一層面紗;而從短期看,貨幣供應增加以後,社會的物質財富生產會增加。
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結論,如何能統一起來呢?
先說古典理論——認為貨幣背後,代表了實物資產的要求權,經濟問題是把這些實物資產在社會中如何高效地分配好而已。
假想一下,如果人類有史以來所有發行的貨幣數量(包括金礦)後面少掉一個0,我們今天面對的所有價格標簽包括工資後面也少一個0,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嗎?好像不會。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貨幣是一層面紗」。
古典理論認為,物價就取決於社會產出與貨幣供應之間的關系。社會產出不變,貨幣供應增加,物價就上漲;社會產出增加,貨幣供應不變,物價就下跌。
從長期來看——這個前提很重要——所有的價格、工資、儲蓄、貨幣供應後面多一個0或少一個0,是沒有什麼影響的。但是從短期看,就難說了。
19世紀末的時候,美國發生了嚴重的通貨緊縮。
這個現象用古典理論就可解釋——一方面是工業革命,另一方面是西部開發,所以社會總產出快速增加,但是在金本位背景下,貨幣供應沒有增加,自然就造成了物價下跌。
想像一下,假設你向銀行貸款去開發西部,盤算好掙錢以後可以還貸。但是一年努力工作下來,雖然多收了三五斗,但是物價卻跌了。而且你工作越努力,生產出來的東西越多,物價就越便宜,這樣就無論如何也還不上當初的貸款。
這就是19世紀末美國的情形,西部農民都成為了破產的債務人,而債權人是東部的銀行家。
早期的危機,是金本位下的通縮造成的。
19世紀末美國的人民黨就提出要鑄造銀幣,通過增加貨幣供應來解決通貨緊縮(用印錢來解決危機的想法那時候就有了)。
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個人民黨沒能上台。後來在加拿大發現了金礦,澳洲的金礦也運到美國,這次通貨緊縮就過去了。物價終於回升,美國西部農民能夠更好地處理他們的債務了。
所以呢,經濟學家的共識是:惡性通脹固然不好,但是溫和通脹——譬如每年5%——好壞兩說。而通縮一定不好,通縮一方面意味著負債生產的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另一方面也會產生不勞而獲的食利階層。
③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
貨幣的本質是貨幣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同時也體現了一定的社會關系。
1.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一般等價物,首先是因為貨幣也是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這是貨幣與其他商品相交換的基礎;其次,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特殊性體現在它可以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並且能夠與一切商品直接交換。
2.貨幣體現著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
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都只是表面現象。
從本質上看,貨幣體現的是一種社會關系,也就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交換關系,即不同生產者所生產、佔有的產品,通過等價交換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
④ 貨幣的特徵是什麼為什麼會具有這樣的特徵
貨幣的特徵是什麼?為什麼會具有這樣的特徵?對於這一個問題,相信大家是有非常多的疑惑的,尤其是對於這一方面有需求的人來說。所以,接下來就由小編來個大家講解一下吧。
他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所以說,貨幣對於我們來說,不僅是具備某些能力,而且是我們生活中必然存在的,這也保證了我們商品流通的意義。
⑤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如何理解貨幣的本質
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它與一般等價物的區別:一是產生的時間不同。二是一般等價物在時間、地域、材料的質地上是不固定的,而貨幣是由金銀固定充當的。貨幣是一種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⑥ 什麼是貨幣面紗論
「貨幣面紗論」最早由讓·巴蒂斯特·薩伊(Say Jean Baptiste)、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古斯塔夫·卡塞爾(Gustav cassel)等人倡導,這種理論認為,貨幣與商品的交換實質上是商品與商品的交換,貨幣本身沒有價值,它只不過是一種便利交換的手段,對經濟不發生任何實質性的影響,貨幣就象罩在實物經濟上的一層面紗。當人們看不透這層面紗,認為貨幣本身也有價值時,就會產生貨幣幻覺。貨幣只是隨著實物經濟的變化而變化,本身不是經濟變化的動力,考察經濟力量的活動必須揭掉遮蓋在實物經濟上的面紗——貨幣。
古典經濟學家和新古典經濟學家都認為貨幣對經濟無實質作用,即認為貨幣對實際產出水平不產生影響。「貨幣面紗論」認為,貨幣對於實際經濟過程來說,就像罩在人臉上的面紗,它的變動除了對價格產生影響外,並不會引起諸如儲蓄、投資、經濟增長等實際經濟部門的變動。如果說,在一定條件下,貨幣供給在短期內還具有增加實際產出的效應,從長時期考察,也只能增加名義產出量,而不能提高實際產出水平。
希望以上資料對您有用
⑦ 如何理解貨幣主義學派對通貨膨脹成因的解釋:貨幣是一層面紗
如何理解貨幣主義學派對通貨膨脹成因的解釋:貨幣是一層面紗?
答:貨幣主義學派:貨幣主義的主要理論被總結在一個非常簡潔明了的方程裡面,即著名的貨幣量公式:MV=PT。其中M是貨幣的總量,V是貨幣的流通速度,P是物價水平也就是通貨膨脹的量度,T是總交換量也就是該經濟體內的總產出。
貨幣主義的創始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彌爾頓·弗里德曼認為這個方程是一個由左至右的方程,也就是說當貨幣總量增加並且貨幣的流通速度因此上升時,右邊的兩個參數的積會增加。如果P增長的百分比比T更多,物價水平就比產出上升地快,從而通貨膨脹產生。
米爾頓•弗里德曼曾說:「通貨膨脹總是而且處處都是一種貨幣現象。」現實中,貨幣數量理論認為,通貨膨脹在本質上是由於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實際需求數量而造成的,控制通貨膨脹的主要措施是減少貨幣供應量。實證經濟學一般採用貨幣供應量(M2層次)和GDP的比值來衡量貨幣供應量是否超過實際需求量,這一比值越大,表明該經濟體中的貨幣超發越嚴重。通貨膨脹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物價的上漲,CPI指數是通貨膨脹的直接表現。
⑧ 怎樣理解貨幣對經濟的影響
貨幣為經濟提供了流通手段。
貨幣供給不足會增加交易成本,造成通貨緊縮。
貨幣供給過多會造成通貨膨脹。
如果政府發行的貨幣較少,市場會用其他的一般等價物代替貨幣的功能,但是一般都會影響交易的效率。
⑨ 貨幣面紗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貨幣對實物經濟不發生實質性的影響
⑩ 貨幣如何影響經濟體系
貨幣究竟如何影響經濟?這是經濟學最古老、最持久、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貨幣金融理論經歷了從貨幣中性理論到貨幣經濟理論的演變過程,經濟理論也經歷了從實物經濟理論到貨幣經濟理論的演變過程。今天,已經很少有人離開經濟談貨幣或離開貨幣談經濟了。
早期學者(他們被凱恩斯歸入「古典學派」)強調貨幣的中性性質。他們認為,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能確保經濟平穩運行,貨幣不過是覆蓋於實物經濟之上的一層「面紗」,並不影響就業、產出等實際變數,貨幣經濟與實物經濟毫無二致。他們因而採取「二分法」(dichotomy),將貨幣理論與經濟理論截然分開,認為任何積極的貨幣管理都是多餘的,甚至是有害的;貨幣管理的任務只在於控制貨幣數量,穩定物價水平,維持貨幣的購買力。「古典學派」的這一思想是以「薩伊定律」和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為基礎的。根據「薩伊定律」,供給能自創需求,而貨幣僅有便利交易的功能。從穆勒父子、大衛·李嘉圖等「古典學派」經濟學家的理論中,都能看到「薩伊定律」的影子。如詹姆斯·穆勒認為,當一個人生產的任何一種商品多於他本人的需要時,這就只能表明他打算要某些其他商品。約翰·穆勒認為,所有賣者都必然是買者。李嘉圖認為,任何一個佔有商品的人都必然是一個需求者。根據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如果一種商品出現超額供給,其他商品必然出現超額需求,並且這種暫時的不均衡將通過自發的價格調整迅速消除;貨幣不過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其實是多餘的。
傳統貨幣數量說,如費雪方程式MV=PT,將「古典學派」的貨幣中性思想公式化了。費雪認為,在長期中,貨幣流通速度(V)與商品交易量(T)都不受流通中貨幣量(M)變動的影響。因此,物價水平(P)的變動與貨幣量(M)的變動成正比;貨幣數量增減不改變商品間的相對價格,也不對生產和就業產生任何影響。
上述認識是片面的,它僅僅看到了貨幣的交易媒介職能,而未考慮其價值儲藏職能(貨幣的這一重要職能使賣者可以不是買者,所以只有在貨幣經濟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出現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也忽視了貨幣在媒介資本轉移、實現儲蓄配置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何況貨幣流通速度也非一成不變,貨幣與物價的關系就更不是一一對應了。同時,「古典學派」貨幣中性論的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與一般均衡理論)也都忽略了貨幣經濟的重要特徵(貨幣購買商品,商品購買貨幣,但商品並不購買商品),所以才將貨幣經濟等同於實物經濟。當然,他們的錯誤不只緣於認識的片面,還與時代局限有關。當時的貨幣金融不發達,貨幣與經濟不像現在這樣須臾不可分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貨幣與經濟的關系的理解。
瑞典學派經濟學創始人魏克賽爾,首先拋棄了「二分法」、「貨幣面紗觀」與「貨幣中性論」,而將貨幣理論與經濟理論合二為一,從而開創了貨幣經濟理論。他看到了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離對經濟的作用機理,指出政府有必要採取一定的貨幣政策,使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保持一致,以消除貨幣對經濟的不利影響。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承襲其主張,於1930年出版《貨幣論》,將魏克賽爾貨幣經濟理論公式化,更於1936年撰著《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著重論述貨幣管理對解決失業問題的積極作用。他認為,貨幣供求決定利率,利率決定投資,並通過乘數效應成倍作用於就業和國民收入。他的這一邏輯從其書名就可見一斑。於是,「通過凱恩斯的理論,貨幣理論從價格水平的理論轉變為整個產出與就業的預期理論」。當代西方宏觀經濟理論正是沿著凱恩斯開辟的這條道路發展起來的。魏克賽爾與凱恩斯可謂貨幣金融理論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前者是貨幣經濟理論的開創者,後者則將貨幣因素融入其整個經濟理論體系中,並提出了具有重大實際意義的政策主張,從而使貨幣經濟理論深入人心。
「大蕭條」是20世紀資本主義經歷的最大經濟危機。1929~1933年,美國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下降30%,物價下降33%,失業率上升到25%的最高值,工業產出下降37%。四年間,貨幣存量下降33%,流通速度下降近1/3,每年有近9%的銀行倒閉。到1933年底,倒閉的銀行大約為1929年銀行數的一半。「大蕭條」以悲劇性的方式宣告了古典「二分法」的破產,並使凱恩斯理論及政策主張廣泛傳播。由於凱恩斯的思想源於魏克賽爾,因此可以說,當代許多宏觀調控政策及其理論支撐,可追溯至100多年前。這就是理論的價值和意義。
1959年,格利和肖出版了《金融理論中的貨幣》,提出「金融中介機構的機能學說」。該學說是對魏克賽爾與凱恩斯貨幣經濟理論的發展。它既分析了貨幣,又分析了其他金融資產;既分析了銀行,又分析了非銀行金融機構;既是貨幣經濟理論,又是金融經濟理論。因而,該學說是在貨幣金融新發展的歷史條件下,對貨幣、金融與經濟關系的更深刻的認識。
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西方國家普遍發生了通貨膨脹,有的還出現滯脹。凱恩斯主義的影響日漸式微,格利和肖的學說也因此未得到足夠重視。而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學派,乘機祭起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大旗。他們在承認短期內貨幣影響實體經濟的同時,認為長期中貨幣存量的變化只會引起物價水平變動(與傳統貨幣數量論不同,他們認為貨幣存量變動與物價變動不一定存在精確比例關系),又回到貨幣中性論的老路上去了。更有甚者,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的理性預期學派認為,貨幣不僅在長期中,而且在短期內也是中性的。上述兩派的理論統稱為市場出清的貨幣意外模型。即在市場出清的假設下,如果沒有貨幣幻覺效應(如果僅僅是名義變數的變動引起了一個人按實際項目計算的需求或供給變動,那麼他就出現了貨幣幻覺),貨幣就不會影響就業和產出;而貨幣幻覺效應的有無,又取決於公眾預期強度(理性預期的強度最高)。也許是受到理性預期學派影響,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甚至認為,經濟增長與波動完全取決於實際變數,與貨幣無關。值得一提的是,理性預期理論還是金融市場「有效市場假說」的基礎。後者提出「市場效率論」,豎起一道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自身約束的「煙幕障」,讓人們相信金融創新有百利而無一害。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2008年9月,擁有150多年歷史的著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引發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與「大蕭條」一樣,這次危機也是一次對既有理論的巨型而真實的「社會實驗」。兩次「社會實驗」表明,「大蕭條」源於人們未能正確理解貨幣金融與經濟的關系,這次危機同樣源於人們對此問題的認識偏差。正是以「有效市場假說」等理論為支撐,華爾街才得以製造出復雜艱深的次貸衍生品,進而誘發了這次全球金融危機。隨著「有效市場假說」遭遇「滑鐵盧」,其提出者尤金·法瑪,這位一直以來呼聲很高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也因此在2008年和2009年兩度與諾獎失之交臂。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也提醒經濟學界,必須更廣泛更深入地研究貨幣金融與經濟的關系。過去幾十年的某些理論觀點,可能低估了貨幣金融因素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實際上,「金融中介機構的機能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格利,在50年前就說過:金融世界的廣闊,使許多將自己束縛於這個世界一隅的貨幣理論家和決策者感到渾身不自在。而該學說的政策主張,包括對銀行資產投資實行更嚴格的控制、強化對銀行的檢查程序、將貨幣控制范圍擴大到非銀行金融機構等,都成了本輪危機的現實救助手段。經歷過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並渴望獲得理論解釋的人們,如果讀到該學說,是否會感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呢?
梳理西方貨幣金融學說的數百年歷史,從中可以看到,相關學說如同鍾擺一樣,始終圍繞「貨幣是否中性」的問題來回搖擺。理論的紛爭,既來自研究者的假設條件和研究方法的差異,又源於研究者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和信仰。可以斷言,爭論還會繼續,但真理將越辯越明,實踐會對理論作出選擇。「大蕭條」讓人們選擇了貨幣經濟理論,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又讓我們看到了金融對經濟的深刻影響和持續效應,真所謂「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
回望貨幣金融理論發展史,留下的是先賢學者對貨幣金融與經濟關系不斷深化認識的曲折足跡。孰是孰非,唯有讓時間來證明。時間也能讓後人的探索與前人的「足跡」遙相呼應。時間還能讓人感慨:前人的一些認識,有的在今天看來是如此膚淺而讓人忍俊不禁,有的卻是那麼深刻而富有遠見。或許現在,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們對曾經讓人興奮不已、眼花繚亂的金融創新感到困惑與迷茫,甚至從盲目迷信轉為避之不及,但展望未來,可能在短短數年後,我們又會對金融與經濟的關系產生更深刻的理解。理論總是在反復曲折中螺旋前行,並日益彰顯其現實價值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