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貨幣危機的研究有什麼區別
1. 分析貨幣危機的形成原因
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的一種,是指對貨幣的沖擊導致該貨幣大幅度貶值或國際儲備大幅下降的情況,它既包括對某種貨幣的成功沖擊(即導致該貨幣的大幅貶值),也包括對某種貨幣的未成功沖擊(即只導致該國國際儲備大幅下降而未導致該貨幣大幅貶值)。對於每個國家而言,貨幣危機的程度可以用外匯市場壓力指標來衡量,該指標是匯率(按直接標價法計算)月變動率與國際儲備月變動率相反數的加權平均數。當該指標超過其平均值的幅度達均方差的三倍時,就將其視為貨幣危機。
根據以往所發生的貨幣危機,經濟學界出現了幾種解釋危機的理論:
1、對應於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產生了財政赤字導致貨幣危機的理論。其理論機理為:財政赤字的增加將促使通貨膨脹上升,進而造成出口品成本上升、貿易條件惡化、經常項目赤字增加。當國家外匯儲備減少到一定程度時,當局不能釘住匯率,同時,公眾也能看到即將到來的崩潰,實際貨幣余額需求降低,對中央銀行外匯儲備進行投機沖擊,從而引發外匯儲備的突然耗竭。
2、1992年的英鎊危機,產生了國內外經濟周期不一致導致的貨幣危機理論。該理論認為,國家間經濟增長周期的不一致所導致的一國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的內在沖突,是貨幣危機的最根本原因。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當一國採取釘住匯率制時,中央銀行必須通過利率政策來保持幣值的穩定,但如果本國與所釘住貨幣國家的經濟周期不一致時,就會導致匯率與利率水平的矛盾,而當投機者注意到政府難以維持釘住匯率時,就會對該國貨幣發動攻勢。
3、國外游資的沖擊導致貨幣危機理論,可以解釋90年代中期墨西哥的貨幣金融危機。該理論認為,在實行資本項目自由兌換,但國內經濟運行不健全的國家,往往會吸引大量的短期外國資本,這些外國資本主要是些專事貨幣與證券市場投機的游資。真正從事產業活動的跨國公司直接投資非常稀少。由此產生的後果是不言自明的。
4、宏觀經濟政策失誤導致貨幣金融危機。1997年的東南亞貨幣金融危機,是由於宏觀經濟政策不當或體制僵化使宏觀經濟的某些環節出現了問題,進而導致匯市和股市暴跌引發的。根源在於東南亞各國僵化的匯率機制和脆弱的銀行體系。
二、避免貨幣危機的宏觀經濟政策選擇
貨幣危機固然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但貨幣危機並不是絕對不可避免的。其中,制定適當的匯率政策及其他宏觀經濟政策意義重大。
1、治理內部經濟環境,加強本外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從根本上講,對外來投機資本沖擊的制動權在於實施正確的財政、貨幣及匯率政策,健全國內經濟本身,提高國內經濟的抵抗力。
貨幣政策要堅定,以防止貨幣進一步過分貶值。貨幣無休止地下滑,不僅會造成國內通貨膨脹的惡果,還會對借有外國貸款的國內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的收支平衡造成巨大壓力。另外,還要著重解決金融部門存在的弱點,在許多情況下,虛弱但又可能生存的金融機構必須進行重建和再資本化,而那些無償還能力的需要關閉或被強者所兼並。
在外幣政策方面,要實行匯率目標區管理,增大匯率的彈性,以減少國際資本流動對國內經濟的沖擊。在浮動匯率成為各國貨幣制度主流的大環境下,與一種貨幣保持緊密聯系的匯率制度面臨一系列問題:本幣的強弱直接取決於被釘住國的經濟表現;在兩國經濟結構存在較大差異、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利率作為本國貨幣政策工具的功能明顯削弱;釘住匯率制要求本國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必須將匯率穩定作為首要目標,對國內經濟的影響程度有所降低,甚至出現與本國國內經濟的要求背道而馳的現象。因此,嚴格的釘住匯率往往是以犧牲國內經濟穩定來謀求匯率穩定的,在決定匯率水平的最基本因素 國內經濟狀況不佳時,匯率會有貶值的趨勢,若不及時下調匯率,勢必讓投機者有機可乘,從而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2、資本帳戶乃至整個金融市場的開放不能操之過急。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對市場所在國的經濟和整個世界的經濟,既有有利影響,又有不利影響。一方面,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運轉效率,促進了資本國際間的自由流動與合理配置,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信貸投資的發展;另一方面,削弱了主權國家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加深了各國間的矛盾和摩擦,便利了投機資本的流動,加劇了金融資產價格的過度流動和金融市場的動盪,因而增加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和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東南亞國家的實踐證明:資本帳戶過早開放,會使國內經濟極易遭受國際流動資本的沖擊。
2. 金融危機,貨幣危機,財政危機三者的區別
金融危機是市場的危機,貨幣危機是流動的危機,財政危機實際上更應該說是政治危機,也可以說是橫加的非技術危機。
3. 貨幣危機,金融危機,經濟危機聯系區別
貨幣危機指的是貨幣的信用危機,導致的結果是貨幣貶值,貨幣的信用危機主要體現出來的就是支付能力下降、被拋售。
金融危機指的是金融機構的信用危機,例如銀行賬面壞賬增多,資產負債比例嚴重,面臨破產的窘境,資金無法周轉,其他金融機構已經不願意與這些壞賬率高的金融機構進行資金往來。
經濟危機指的是實體經濟的運轉發生了嚴重的周轉不暢,為供銷提供的資金支持無法到位,需求銳減,產能過剩,但經濟危機的根本是資金周轉不暢,流動性嚴重不足。也就是說只要流動性有了保障,那麼需求、生產就有了保障。
這就一目瞭然了,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是緊密相連的。而貨幣危機一般是局限在一個國家,最多是波及到周邊國家。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本次全球經濟衰退是不同的。
4. 金融危機與貨幣危機的區別是什麼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泰國的金融危機事發於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動亂。首先是外匯市場的美元收縮沖擊,使得泰銖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度貶值,進一步影響了泰國的股票市場和金融體系,東南亞的金融市場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捆綁經濟,而且各國的貨幣不統一,在國際化的金融市場上美元最終成為交易單位。間接的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創造了助動力。
所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來自於外匯市場的沖擊,貨幣危機又成了金融危機的附屬。
5. 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的克魯格曼的觀點
克魯格曼認為,這次貨幣危機對於遠在千里之外、彼此聯系很少的經濟都造成影響,因此多重均衡是存在的,某些經濟對於公眾的信心的敏感度很高,這些經濟的貨幣危機可能由外部的與自己關聯並不大的經濟中發生的貨幣危機所帶來的公眾信心問題而誘發。東南亞經濟經常賬戶逆轉的原因主要在於危機中貨幣大幅度貶值和嚴重的經濟衰退所帶來的進口大量減少,因此,存在一個轉移問題,這是為以往的貨幣危機理論所忽略的。在以往的貨幣危機理論中,模型的構造者將注意力放在投資行為而非實際經濟上,單商品的假定中忽視了貿易和實際匯率變動的影響。因此,貨幣理論模型的中心應該討論由於實際貶值或者是經濟衰退所帶來的經常賬戶逆轉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資本流動逆轉的需求問題。他認為,這場貨幣危機的關健問題並不是銀行,而在於企業,本幣貶值、高利率以及銷售的下降惡化了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削弱了企業財務狀況,這一問題並非銀行本身的問題。即使銀行重組對金融狀況大大惡化了的公司來說也是於事無補的。克魯格曼在單商品的假定之下,建立了一個開放的小國經濟模型,在這一模型中,克魯格曼增加了商品對進口商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分析了貿易及實際匯率匯率變動的影響與效應。總的說來,克魯格曼在他的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中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在貨幣危機的蔓延中,流動性危機的蔓延並導致其他國家也陷入嚴重的外幣債務危機,是推動貨幣危機向其他國家蔓延的又一個重要因素。一個借款人缺乏清償力,是指他目前及未來的全部收益不足償付所欠債務;一個借人缺乏支付能力即流動性,是指他當前沒有足夠的現款支付到期債務。一個借款人也許具有清償力,但他很可能因無法從金融市場上籌借到足夠的資金用於償付到期債務,而陷入流動性危機之中。這是一種債務危機,是因支付能力不足而引發的債務危機。在這種狀態下,債務人很可能會被迫低價轉讓資產以償付到期債務,而如果其價格低到使其資產總額小於債務總額的水平,那麼,債務人就會因缺乏流動性而失去清償能力,便其陷入真正的債務危機。
金融市場上常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具有清償力但缺少流動性的借款人難以籌借到新的資金,這是債權人集體博弈的結果。當市場上有可能出現較多的缺少流動性的借款人時,單個債權人因能夠提供的資金太少,無法滿足其要求,只有債權人集體同時提供資金,才有可能幫助借款人克服流動性危機。否則,如果只有一個債權人提供了資金,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該債權人也會遭受厄運。於是,如果預期其他債權人不會提供新的資金,每一個債權人都不會提供新的資金,流動性危機便在金融市場上蔓延起來,甚至會導致全面的債務危機。當泰國危機爆發後,由於泰銖大幅度貶值,使泰國金融機構和一般企業的外幣債務大幅度升值,使他們承受了巨額的外匯風險損失,這很快使一些金融機構和企業陷入流動性危機或債務危機;這時國際金融市場的債權人意識到他們的利益很可能會受到流動性危機的沖擊,便立即緊縮對印尼、馬來西亞、韓國等國的貸款,不僅已到期的貸款不再延期,即使原來承諾將要延期的貸款也不再延期,這會使這些國家很快陷入流動性危機和債務危機。流動性危機和債務危機的形成,又會大大增加對外匯的需求,形成一股推動本幣貶值的力量,於是,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這些國家也爆發了貨幣危機。
6. 貨幣危機的發展及比較
20世紀70年代以來,貨幣危機理論一直是理論界的焦點之一,有關貨幣危機的理論和實證文獻數量急劇增加。在此,本文對已有的貨幣危機理論文獻作一簡要綜述,總結已有的理論成果,並進行比較。由於本文總結的是理論發展,因此不涉及實證研究。
一、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
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的代表人物是鮑爾·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羅伯特·弗勒德(Robert P.Flood)和彼得·M.加伯(Peter M.Garber)。Krugman在其1979年發表的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一文中所構造的模型是關於貨幣危機的最早的理論模型,貝Flood和Garber則在1984年發表Collapsing Exchange-Rate Regimes,Some Linear Examples一文,對Krugman提出的模型加以擴展與簡化。這兩篇文獻是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的代表作品。
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假定政府為解決赤字問題會不顧外匯儲備無限制地發行紙幣,央行為維持固定匯率制會無限制拋出外匯直至消耗殆盡。該理論的基礎在於當經濟的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發生沖突時,政府為維持內部均衡而採取的特定政策必然會導致外部均衡喪失,這一喪失的累積將持續消耗政府外匯,在臨界點時,投機者的沖擊將導致貨幣危機。
該理論認為一國的經濟基本面(economic fundamentals)決定了貨幣對外價值穩定與否,決定了貨幣危機是否會爆發、何時爆發。當一國的外匯儲備不足以支撐其固定匯率長期穩定時,該國儲備是可耗盡的,政府在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發生沖突時,政府為維持內部均衡而干預外匯市場的必然結果是外匯影子匯率與目標匯率發生持續的偏差,而這為外匯投機者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機會。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為一國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的矛盾,即一國固定匯率制面臨的問題源於為彌補政府不斷擴大的財政赤字而過度擴張的國內信貸。公共部門的赤字持續「貨幣化」,利息平價條件會誘使資本流出,導致本國外匯儲備不斷減少。在儲備減少到某一個臨界點,投資者出於規避資本損失(或是獲得資本收益)的考慮,會向該國貨幣發起投機沖擊。由於一國的外匯儲備是可耗盡的,政府所剩餘的外匯儲備在極短的一段時間內將被投機者全部購入,政府被迫放棄固定匯率制,貨幣危機就此爆發。事實上,由於投機者的沖擊,政府被迫放棄固定匯率制的時間將早於政府主動放棄的時間,因此,社會成本會更大。
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表明,投機沖擊和匯率崩潰是微觀投資者在經濟基本面和匯率制度間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選擇的結果,並非所謂的非道德行為,因而這類模型也被稱為理性沖擊模型(ration attack model)。
從該理論的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政策主張。例如,通過監測一國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可以對貨幣危機進行預測,並在此基礎上及時調整經濟運行,避免貨幣危機的爆發或減輕其沖擊強度。避免貨幣危機的有效方法是實施恰當的財政、貨幣政策,保持經濟基本面健康運行,從而維持民眾對固定匯率制的信心。否則,投機活動將迫使政府放棄固定匯率制,調整政策,市場藉此起到「懲罰」先前錯誤決策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資本管制將扭曲市場信號,應該予以放棄。
二、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
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的主流代表人物是Maurice Obstfeld、Gerardo Esquivel和Felipe larrain。
第一代貨幣危機的缺陷在於其理論假定與實際偏離太大,對政府在內、外均衡的取捨與政策制定問題論述上存在著很大的不足。而且經濟基本面的穩定可能並不是維持匯率穩定的充分條件,單純依靠基本經濟變數來預測與解釋危機,顯得單薄。80年代中後期,經濟學家開始從經濟基本面沒有出現持續惡化這一角度解釋危機,並探討貨幣危機爆發的可能性,這就是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這一代理論有兩個重要的假定:
1、在該捻論中,政府是主動的行為主體,最大化其目標函數,匯率制度的放棄是央行在「維持」和「放棄」之間權衡之後作出的選擇,不一定是儲備耗盡之後的結果。政府出於一定的原因需要保衛固定匯率制,也會因某種原因棄守固定匯率制。當公眾預期或懷疑政府將棄守固定匯率制時,保衛固定匯率制的成本將會大大增加。
2、引入博弈。在動態博奔過程中,央行和市場投資者的收益函數相互包合,雙方均根據對方的行為或有關對方的信息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選擇,而自身的這種修正又將影響對方的行為,因此經濟可能存在一個循環過程,出現「多重均衡」。其特點在於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的危機存在的可能性,即一國經濟基本面可能比較好,但是其中某些經濟變數並不是很理想,由於種種原因,公眾發生觀點、理念、信心上的偏差,公眾信心不足通過市場機制擴散,導致市場共振,危機自動實現。所以,這類理論模型也被稱為「自我實現式」危機模型。這個典型代表是Obstfeld。在其Models of Currrency Crises with Self-Fulfilling Features一文中設計了一個博弈模型,以簡潔明了的形式展示了動態博奔下自我實現危機模型的特點,並表現出其「多重均衡」性質。
以0bstfeld為首的一些學者在模型中仍然注重經濟基本面,在其理論論述中勾勒出基本經濟變數的中間地帶。他們認為,在經濟未進入該地帶時,經濟基本面決定了危機爆發的可能性,此時,危機完全不可能發生或必然發生;而當經濟處於這一中間地帶時,主導因素就變成投資者的主觀預期,危機是否爆發就不是經濟基本面的變化所能解釋的。該理論認為問題主要仍然在於內外均衡的矛盾,政府維持固定匯率制是有可能的,但是成本可能會很高,政府的願望與公眾的預期偏離越大,維持固定匯率制的成本越高。因此,當公眾產生不利於政府的預期時,投機者的行為將導致公眾喪失信心從而使政府對固定匯率制的保衛失敗,危機將提前到來。該理論認為,從這一角度而言,投機者的行為是不公正的,特別是對東道國的公眾來說,是不公正的、不道德的。
除了這類主流理論外,另有少數學者認為貨幣危機可能根本不受經濟基本面的影響,受沖擊國家所出現的宏觀經濟的種種問題是投機行為帶來的結果而非投機行為的原因。總的說來,這類文獻對危機的解釋一般從兩個角度出發,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羊群行為和傳染效應。
1.羊群行為(herding behavior)提出由於市場參與者在信息不對稱下行為的非理性而使金融市場不完全有效(這是該理論與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以及第二代貨幣危機的主流理論的區別所在,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與第二代貨幣危機的主流理論均假定市場參與者擁有完全信息,從而金融市場是有效的),花車效應(bandwagon effect)和市場的收益與懲罰的不對稱容易造成羊群行為。由於存在信息成本,投資者的行為建立在有限的信息基礎上,投資者各有其信息優勢,投資者對市場上的各種信息(包括謠言)的敏感度極高,任何一個信號的出現都可能改變投資者的預期。花車效應會導致經濟基本面可能並沒有問題的經濟遭受突然的貨幣沖擊;同時,花車效應會人為地創造出熱錢(hot money),加劇危機。另外,市場收益和懲罰的不對稱會造成投資基金代理人消權規避風險,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會導致羊群行為。政府在考慮是否保衛固定匯率制時應充分估計到這一點。
2.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主要從國家間的關聯角度出發解釋危機。由於全球一體化以及區域一體化的不斷加強,特別是後者,因此區域內國家之間經濟依存度逐漸增高,危機將首先在經濟依存度高的國家之間擴散。一國發生貨幣危機會給出一定的市場信號,改變投資者對與其經濟依存度高或者與其經濟特徵相類似國家的貨幣的信心,加大這些國家貨幣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甚至導致完全意義上的自我實現式危機的發生。
經濟學家認為,在金融市場中存在著市場操縱(market manipulation)。不論是在由理性預期導致的自我實現的危機或非理性的羊群行為造成的危機中,都存在著大投機者操縱市場從而獲利的可能,大投機者利用羊群行為使熱錢劇增,加速了危機的爆發,加劇了危機的深度與危害。
概括起來,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注重危機的「自我實現」性質,該理論認為僅僅依靠穩健的國內經濟政策是不足以抵禦貨幣危機的,固定匯率制的先天不足使其易受投機沖擊,選擇固定匯率制,必須配之以資本管制或限制資本市場交易。
三、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
1997年下半年爆發的東南亞貨幣危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Kaminsky認為就其本質而言,這並非一場「新」危機,原有的理論成果具有說服力。而另一些學者,例如克魯格曼(Krugman)則認為這次貨幣危機在傳染的廣度與深度、轉移及國際收支平衡等方面與以往的貨幣危機均有顯著的區別,原有的貨幣理論解釋力不足,應有所突破。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因此產生。
克魯格曼認為,這次貨幣危機對於遠在千里之外、彼此聯系很少的經濟都造成影響,因此多重均衡是存在的,某些經濟對於公眾的信心的敏感度很高,這些經濟的貨幣危機可能由外部的與自己關聯並不大的經濟中發生的貨幣危機所帶來的公眾信心問題而誘發。東南亞經濟經常賬戶逆轉的原因主要在於危機中貨幣大幅度貶值和嚴重的經濟衰退所帶來的進口大量減少,因此,存在一個轉移問題,這是為以往的貨幣危機理論所忽略的。在以往的貨幣危機理論中,模型的構造者將注意力放在投資行為而非實際經濟上,單商品的假定中忽視了貿易和實際匯率變動的影響。因此,貨幣理論模型的中心應該討論由於實際貶值或者是經濟衰退所帶來的經常賬戶逆轉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資本流動逆轉的需求問題。他認為,這場貨幣危機的關健問題並不是銀行,而在於企業,本幣貶值、高利率以及銷售的下降惡化了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削弱了企業財務狀況,這一問題並非銀行本身的問題。即使銀行重組對金融狀況大大惡化了的公司來說也是於事無補的。克魯格曼在單商品的假定之下,建立了一個開放的小國經濟模型,在這一模型中,克魯格曼增加了商品對進口商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分析了貿易及實際匯率匯率變動的影響與效應。總的說來,克魯格曼在他的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中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1、克魯格曼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以後發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金融過度的概念(financial excess),這一概念主要是針對金融中介機構而言的。在金融機構無法進入國際市場時,過度的投資需求並不導致大規模的過度投資,而是市場利率的升高。當金融機構可以自由進出國際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的道德冒險會轉化成為證券金融資產和房地產的過度積累,這就是金融過度。金融過度加劇了一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當外部條件合適時,將導致泡沫破裂,發生危機。
2、親緣政治的存在增加了金融過度的程度。這些國家表面上健康的財政狀況實際上有大量的隱合赤字存在:政府對與政客們有裙帶關系的銀行、企業提供各種隱性擔保,增加了金融中介機構和企業道德冒險的可能性,它們的不良資產就反映政府的隱性財政赤字。東南亞國家持續了幾十年的親緣政治使國家經濟在90年代大規模的對外借款中處於一種金融崩潰的風險之中,這種風險來自於他們採用的准固定匯率貶值的可能性。
3、類似於東南亞的貨幣危機其關鍵在於企業,由於銷售疲軟、利息升高和本幣貶值,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出現財務困難,這種困難限制了企業的投資行為。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出現的財務困難還包括了由前期資本流入所帶來的實際匯率變化的影響。這一分析表面看是論述貨幣貶值對企業乃至整個實體經濟的影響,實際上,在危機爆發前投資者的行為函數里可能已經包含了對這種變化的預期,這就加強了他們拋售本幣的決心,這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現象。
4、克魯格曼理論模型表明存在三個均衡,中間均衡是不穩定的,可以不用考慮另外兩個均衡是本國回報率等於外國回報率的高水平均衡及低水平均衡。在這種低水平均衡上,貸款者不相信本國企業有任何擔保,對它們不提供貸款,這一行為意味著實際匯率將可能貶值,實際匯率的不利影響意味著企業的破產,而這又從實際中對先前的悲觀態度作出了佐證,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此,克魯格曼認為,金融體系在貨幣危機中發生崩潰並非是由於先前投資行為失誤,而是由於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導致金融體系可能發生崩潰的因素有:高債務因素,低邊際進口傾向和相對出口而言大規模的外幣債務。
5、保持匯率的穩定實際上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因為保持匯率的穩定是在關閉一條潛在的引發金融崩潰的渠道的同時打開了另外一個。如果債務較大,杠桿效應較明顯,維持實際匯率的成本就是產出的下降,而且這種下降是自我加強的。這對企業而言,仍然會帶來相同的不良後果。
6、克魯格曼的理論模型分析所蘊合的政策建議有三部分:
(1)預防措施。克魯格曼認為銀行的道德冒險並不足以解釋危機,一個謹慎的銀行體系並不足以保持開放經濟不受自我加強式金融崩潰的風險的威脅。而當一國的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時,對短期債務加以限制的作用是不大的,因為短期債務只是眾多的資本外逃方式下的一種。即使外債全是長期的,如果公眾預期將發生貨幣危機,國內的短期債務的債權人拒絕將信貸延期也會導致匯率貶值,帶來企業破產。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企業不持有任何期限的外幣債務,因為對於與金融體系不完善的國家來說,國際融資存在著外部不經濟,它會放大實際匯率變動的負面沖擊影響,從而導致經濟衰退。
(2)對付危機。克魯格曼認為存在兩種可能性,一是緊急貸款條款,緊急貸款的額度必須要足夠大以加強投資者的信心;另一種是實施緊急資本管制,因為這樣可以有效地、最大限度地避免資本外逃。
(3)危機後重建經濟。克魯格曼認為關鍵在於恢復企業和企業家的投資能力。可以在私人部門實施一定的計劃,以幫助本國的企業家或者培養新的企業家,或者兩者同時實施。培養新的企業家有一個迅速有效的辦法,這就是通過引進FDI引進企業家。
四、三代貨幣理論的比較
三代貨幣危機理論都是在單商品的假定下展開的,研究的側重面各有不同。
第一代著重討論經濟基本面,第二代的重點放在危機本身的性質、信息與公眾的信心上,而到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焦點則是金融體系與私人部門,特別是企業。
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為一國貨幣和匯率制度的崩潰使由於政府經濟政策之間的沖突造成的,這一代理論解釋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拉美」式貨幣危機最有說服力,對1998年以來俄羅斯與巴西由財政問題引發的貨幣波動同樣適用。
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為政府在固定匯率制上始終存在動機沖突,公眾認識到政府的搖擺不定,如果公眾喪失信心,金融市場並非天生有效的,存在種種缺陷;這時,市場投機以及羊群行為會使固定匯率制崩潰,政府保衛固定匯率制的代價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大。第二代理論應用於實踐的最好的例證是1992年英鎊退出歐洲匯率機制的情況。
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為關鍵在於企業、脆弱的金融體系以及親緣政治,這是東南亞貨幣危機之所以發生的原因所在。在對於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解釋上,理論界存在著兩種看法:一種認為這並非是新的危機,已有的貨幣危機理論已經足以解釋;另一種則認為已有危機理論無法充分解釋,並導致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事實上,這兩種觀點之間沒有本質的分歧,各自從不同的側重點回答這次危機是否是一次新的危機。前者強調原有兩代理論的思路和方法仍適用於本次危機,特別是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中既給予基本面以重要地位又承認多重均衡、自我實現式沖擊的存在這一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釋力,與此同時他們並不否認東南亞國家危機前的特徵與歷史上貨幣危機前的特徵的差異。至於後者,他們更強調本次危機發生前的新表現,認為應尋找新的危機的形成和傳導機制,用主流方法建立模型,但其建模的方法和對諸如自我實現、多重均衡等核心概念的認識與應用與已有的文獻仍然是一致的。
這三代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表明,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取決於有關貨幣危機的實證研究的發展和其他相關領域研究工具或建立模型方法的引入與融合。這三代貨幣危機理論雖然從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貨幣危機的發生、傳導等問題;但是,關於這方面的研究還遠不是三代危機理論所能解決的。例如,這三代危機理論對各種經濟基本變數在貨幣危機積累、傳導機制中的作用,對信息、新聞、政治等短期影響投資者交易心理預期因素的研究都顯得有很大的欠缺;同時,這三代貨幣危機理論對於資本管制下貨幣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傳導渠道等均未涉及,其中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認為緊急資本管制是應付貨幣危機的手段之一。
貨幣危機是怎樣傳染的?
貨幣危機在國際社會中的這種擴散現象被稱之為「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
下面,我們來解釋一下貨幣危機如何通過「傳染效應」沖擊國際金融市場,而導致金融危機的:
第一 匯率總是關繫到兩個以上經濟的事情。一國貨幣對外貶值後,比如說對美元貶值,該國商品的對外價格競爭力就增大了,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對手國便處於不利位置。後者若想改善自身處境,隨之也會促使本國貨幣貶值。
第二 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投資者是有分析頭腦的,並了解各國經濟信息;一旦看到某國發生貨幣危機,他們會聯想到具有類似宏觀經濟狀況的國家,從這些國家撤出資金,以防不測;結果,他們的撤資行為真的導致了貨幣危機的擴散。
第三 一國發生貨幣危機時,必有一些機構投資者和國際公司遭受損失,或至少使它們的資產流動性受到影響;為抵消這種影響,它們會在別國他處的市場上抽出資金,即拋售當地貨幣,換取高流動性的國際貨幣;其結果跟第二種行為一樣,導致更多的貨幣市場出現動盪。
當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人們將更加悲觀地預期經濟未來,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就會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當中將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這就是貨幣危機沖擊國際金融市場,導致金融危機的過程。
結論: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助動力。
7. 金融危機理論的金融危機的種類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將金融危機定義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利率、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的和超周期的惡化」。根據IMF在《世界經濟展望1998》中的分類,金融危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類: 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發展中國家陸續開始推行結構性的經濟自由化改革和宏觀經濟穩定化計劃,以試圖打破傳統體制的僵化,並保持國內通貨的穩定。但所有的這些嘗試都未曾在短期內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宏觀經濟問題,這些國家的宏觀經濟績效,國際收支狀況與國際外部經濟環境之間表現出日趨復雜的關系,特別是金融危機的頻繁爆發。金融危機最開始表現為固定匯率的瓦解,或者稱為貨幣危機,而後則呈現出外匯市場、銀行、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同時出現崩潰的復雜症狀。為什麼追求經濟自由化和宏觀經濟穩定的政策框架反而導致了金融系統的危機呢?金融危機理論由此應運而生,其研究的主要範例包括八十年代初拉美的債務危機、1994年到1995年的墨西哥危機、東亞危機和此次的次貸危機。
貨幣危機的理論研究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有關貨幣危機的理論也最為成熟,目前已經形成了四代危機模型。 Paul Krugman在1979年發表的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一文中構造了貨幣危機的最早的理論模型。
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認為: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導致了巨額財政赤字,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政府只好增加貨幣供給量,同時為了維持匯率穩定而不斷拋出外匯儲備,一旦外匯儲備減少到某一臨界點時,投機者會對該國貨幣發起沖擊,在短期內將該國外匯儲備消耗殆盡,政府要麼讓匯率浮動,要麼讓本幣貶值,最後,固定匯率制度崩潰,貨幣危機發生。許多經濟學家後來對其進行了改進和完善,最終形成了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該理論從一國經濟的基本面解釋了貨幣危機的根源在於經濟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沖突,如果一國外匯儲備不夠充足,財政赤字的持續貨幣化會導致固定匯率制度的崩潰並最終引發貨幣危機。當宏觀經濟狀況不斷惡化時,危機的發生是合理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它比較成功的解釋了20世紀70—80年代的拉美貨幣危機。 1992年,英鎊危機發生,當時英國不僅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德國馬克),而且其財政赤字也未出現與其穩定匯率不和諧的情況。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已無法對其作出合理解釋,經濟學家開始從其它方面尋找危機發生的原因,逐漸形成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
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是由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Maurice Obstfeld)於1994年提出的。他在尋找危機發生的原因時強調了危機的自我促成(Self—Fulfilling)的性質,引入了博弈論,關注政府與市場交易主體之間的行為博弈。Obstfeld在其Models of Currency Crises with Self-Fulfilling Features一文中設計了一個博弈模型,說明了動態博弈下自我實現危機模型的特點,並呈現出「多重均衡」性質。
該模型認為:一國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存在多重目標,經濟政策的多重目標導致了多重均衡。因而政府既有捍衛匯率穩定的動機,也有放棄匯率穩定的動機。在外匯市場上有中央銀行和廣大的市場投資者,雙方根據對方的行為和掌握的對方的信息,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選擇,這種修正又影響著對方的下一次修正,形成了一種自促成,當公眾的預期和信心的偏差不斷累積使得維持穩定匯率的成本大於放棄穩定匯率的成本時,中央銀行就會選擇放棄,從而導致貨幣危機的發生。
以Obstfeld為代表的學者在強調危機的自我促成時,仍然重視經濟基本面的情況,如果一國經濟基本面的情況比較好,公眾的預期就不會發生大的偏差,就可以避免危機的發生。與此同時,另一些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則認為危機與經濟基本面的情況無關,可能純粹由投機者的攻擊導致。投機者的攻擊使市場上的廣大投資者的情緒、預期發生了變化,產生「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 和「羊群效應(herding behavior)」,推動著危機的爆發,貨幣危機之所以發生的原因恰恰是因為它們正要發生。
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較好地解釋了1992年英鎊危機,當時英國政府面臨著提高就業與維持穩定匯率的兩難選擇,結果放棄了有浮動的固定匯率制。 1997年下半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呈現出許多新的特徵,這次危機發生之前,亞洲許多國家都創造了經濟發展的神話,而且大多實行了金融自由化。第一二代模型已經無法較好地解釋這場金融危機,更難理解的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尤以韓國為例)在危機過後很短時期內就實現了經濟復甦,某些方面甚至還好於危機之前。
第三代貨幣危機模型是由麥金農和克魯格曼首先提出,該模型強調了第一二代模型所忽視的一個重要現象: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道德風險問題。普遍的道德風險歸因於政府對企業和金融機構的隱性擔保,以及政府同這些企業和機構的裙帶關系。從而導致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投資膨脹和不謹慎,大量資金流向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形成了金融過度(Financial Excess),導致了經濟泡沫。當泡沫破裂或行將破裂所致的資金外逃,將引發貨幣危機。
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出現較晚,但研究者們普遍認為脆弱的內部經濟結構和親緣政治是導致這場危機的關鍵所在。 明斯基(Hyman P.Minsky)對金融內在脆弱性進行了系統分析,提出了「金融不穩定假說」。他將市場上的借款者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套期保值」型借款者(Hedge-financed Unit)。這類借款者的預期收入不僅在總量上超過債務額,而且在每一時期內,其現金流入都大於到期債務本息。第二類是「投機型」 借款者(Speculative-financed Unit)。這類借款者的預期收入在總量上超過債務額,但在借款後的前一段時期內,其現金流人小於到期債務本息,而在這段時期後的每一時期內,其現金流入大於到期債務本息。第三類是「蓬齊」 型借款者(Ponzi Unit) 這類借款者在每一時期內,其現金流入都小於到期債務本息,只在最後一期,其收入才足以償還所有債務本息。因而他們不斷地借新債還舊債,把「後加入者的入伙費充作先來者的投資收益」,以致債務累計越來越多,潛伏的危機越來越大。
在一個經濟周期開始時,大多數借款者屬於「套期保值」型借款者,當經濟從擴張轉向收縮時,借款者的贏利能力縮小,逐漸轉變成「投機型」 借款者和「蓬齊」 型借款者,金融風險增大。因而金融體系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經濟發展周期和經濟危機不是由外來沖擊或是失敗性宏觀經濟政策導致的,而是經濟自身發展必經之路。 Suter(1986)從經濟周期角度提出的綜合性的國家債務理論認為:隨著經濟的繁榮,國際借貸規模擴張,中心國家(通常是資本充裕的發達國家)的資本為追求更高回報流向資本不足的邊緣國家(通常是發展中國家),邊緣國家的投資外債增多;債務的大量積累導致債務國償債負擔的加重,當經濟周期進入低谷時,邊緣國家賴以還債的初級產品出口的收入下降導致其逐漸喪失償債能力,最終爆發債務危機。
8. 經濟危機,貨幣危機,金融危機有什麼區別,哪個影響力更大,期待專業點的回答,內容多和少都行
經濟危機的影響力大,經濟危機是整個經濟體出現了危機,不僅包括金融業還包括製造業等實業。如1929年大蕭條。金融危機是金融業出現的危機,如2008年金融危機,是由於次貸危機(銀行把錢貸給還不起錢的人)引起,進而引發金融危機,如果金融危機處理不當會影響製造業等實業,引起經濟危機,貨幣危機指匯率的變動,一國貨幣的升值與貶值,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的一種。每種危機的范圍不同,影響力不同,但是任何一次危機處理不當,都可能會引起連鎖反映。
9. 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有什麼區別
1經濟危機是指農業,工業,生產,不夠數量,質量。不夠全國國民用。
1農業農田。面積很少。水利很少,生產不出。生產不夠。糧食和蔬菜等,生活必需食品吃飽。缺錢,2工業工廠生產不出.衣服穿暖,電力,汽車,電話通迅,等。缺錢3衛生上,水污染,人不能喝,土污染,不能種糧食。空氣污染,石油污染。傳染病流行,等,缺錢,看不起病,破壞正常生產生活。這是全世界各國公開公認標准。4國民普遍買不起樓房,買不起車,結不起婚,上不起學,看不起病,養不起子女。國民普遍窮。全世界各國公開公認標准。
2金融危機是1銀行樓房貸款給國民。國民按50年-70年年年按一定數額錢還錢,還不起錢。銀行虧損錢。2銀行給公司工廠貸款,公司工廠收錢用錢後,年年按一定數額錢還錢,還不起錢。銀行虧損錢。3股票普遍虧損。4保險普遍虧損。全世界各國公開公認標准。
根源是 各個國家沒把 1依靠教育科學技術國家科學試研室的工作,2生產工業農業產品工作,列為國家優先致富順序,而是把1房產買賣,2股票買賣。3出口收外幣外匯用外匯外幣買美國科技產品 4依靠定期到美國 一次100億以上采購科技產品,避免形成國家之間科技二代三代代差,國家間終級竟爭,對抗較量敗。本國不大投錢辦教育科學技術國家科學試研室 5國家旅遊。作國家致富順序。
戰前的那次和現在比哪個嚴重?
1在1939年,為了救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美國一位羅斯福總統連任四屆救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16年。世界各國公開公認歷史。戰後美元為世界貨幣
2在2008年,由美國銀行給大面積樓房樓市貸款給美國國民,---美國國民普遍住的起小面積樓房,還的起小面積樓房樓市貸款--大面積樓房貸款還貸期50年-70年,因美國國民普遍還不起50年-70年樓房樓市,年年一定數額的還錢。才造成2008年金融危機。這是全世界公開公認的啊。
3
美國貸款樓房的各銀行,為了賺錢,邀請全世界各個有經濟能力的國家國有銀行,和私營銀行,拿錢到美國,投錢買入美國貸款樓房的各銀行的股份。投錢給美國銀行,給美國國民,貸款樓房,投錢之後。錢蓋成樓房,房貸給全國國民,國民住上樓房,但因貸款錢就還不上,美國貸款樓房的各銀行收錢,收不夠錢。全世界各個有經濟能力的國家銀行和私營銀行收錢,收不夠錢。 出現美國銀行和外國銀行大額虧損。銀行又不能收回美國全國國民樓房,如收回來,也賣不掉啊。就拿美國全國和全世界其他國家錢補貼這一銀行貸款損失。各個國家都同意給美國2009年2-010年以後投錢,幫助救美國樓市國民貸款50年-70年,因銀行如倒閉,各國國有銀行和私有銀行平均各自都投的1000多億以上,錢數額上有多有少,錢就沒了。賣破產公司賣不出價,美國私有公司和美國國家有優先收購權。到不了外國。
1根據我國國家公開公布的四萬億救市資金在四年時間投入用,,正常理解應是四年後就結束了。
2根據我國2009年3月3日公開的兩會宣布,我國國家公開公布的四萬億救市資金在四年內時間用,四萬億錢,代表不審查,錢直接投入,正常理解應是四年後就結束了。
3相信國家會好起來
10. 什麼是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
1997年下半年爆發的東南亞貨幣危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Kaminsky認為就其本質而言,這並非一場「新」危機, 原有的理論成果具有說服力。而另一些學者,例如 克魯格曼 ( Krugman)則認為這次 貨幣危機 在傳染的廣度與深度、轉移及 國際收支平衡等方面與以往的貨幣危機均有顯著的區別, 原有的貨幣理論解釋力不足,應有所突破。 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因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