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貨幣經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產生的

貨幣經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產生的

發布時間: 2022-05-28 08:49:56

1. 貨幣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

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

貨幣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起源於商朝的貝幣。隨著商品交換的擴大,貝幣的流通數量日益龐大。由於天然貝來源有限,不敷應用,於是便出現了仿製貝。最初的仿製貝是石貝、骨貝、陶貝,以後便發展到用銅來製造,這就是銅貝。

銅鑄幣的產生,使古代貨幣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發展及廣泛流通是早期貨幣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這一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接著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統一貨幣就是其中之一。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統一的貨幣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按枚使用,幣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半兩錢。禁止其他財物作為貨幣流通。

(1)貨幣經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產生的擴展閱讀:

貨幣的分類:

1、流通幣

這是原本意義上的硬幣,發行的目的是為了「流通」。

2、收藏幣

收藏幣發行的目的不是為「流通」服務,而是為硬幣「收藏」服務,通常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或遠高於面值的價格售出

3、投資幣

發行投資幣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規的「收藏」,而是為了保值和增值。投資幣是用高成色(一般99.9%以上)貴金屬(銀、金、鉑、鈀)製成的固定重量(如1/4盎司,1/2盎司,1盎司)的「幣」形金屬錠塊。

參考資料:

網路-貨幣

2. 我國貨幣經濟的產生和應用是哪個歷史朝代

貨幣經濟的產生和應用是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候產生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產品開始出現剩餘,由此出現了商品交換。貨幣是商品價值的載體,這是相對固定的,商品的價值由勞動力價值決定,體現在貨幣面值之上。

3. 古時候以物易物,貨幣交易是從什麼時期開始的

貨幣交易起源於4000年前。中國使用貨幣已有四千年歷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最早的貨幣為天然海貝。中國是世界上做早用貨幣的國家,其中中國還是發明紙幣最早的國家,最早的紙幣為交子,發明於宋朝。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產生貨幣的國家,不僅僅貨幣交易發展的最早還是世界上發明紙幣的國家。從貨貨交易到貨和幣的交易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最終發展到了今天的移動支付,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4. 新貨幣經濟學的歷史背景

新貨幣經濟學這種方法最初是由費希爾·布萊克(Fischer Black,1970)、尤金·法馬(Eugene Fama,1980)及羅伯特·霍爾本人(1982a)在其各自的論述中用來解決關於貨幣經濟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新貨幣經濟學作為一種經濟分析方法,是在電子貨幣產生後缺乏理論基礎的情況下,加之主流經濟學家沿著傳統理論研究路徑的探索,現存的貨幣理論面臨巨大挑戰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新貨幣經濟學-「哈恩難題」與貨幣理論的微觀基礎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對貨幣理論缺乏有效的微觀基礎而感到不滿,他們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理論來試圖解決這一問題。1965年,帕廷金 (Patinkin)在其名著《貨幣、利息與物價》中,將貨幣(實際余額)作為第n+1種商品加入瓦爾拉斯關於n種商品的超額供求等式體系之中,將貨幣與商品交換按照商品與商品交換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加以研究,把貨幣視為一種特殊商品納入到商品交換體系中。結果在這個體系中商品和貨幣得到了統一,價值理論和貨幣理論統一到了一個均衡分析框架之中。因此,他宣稱徹底解決了經濟理論史上長期遺留的「兩分法」問題。帕廷金清楚而深刻的表述是其著作成為貨幣理論的一般均衡分析的樣本,受到經濟學界的普遍贊譽和推崇。帕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論發展了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和希克斯理論,所以後人稱之為「瓦爾拉斯——希克斯——帕廷金體系」。
正當經濟學家為瓦爾拉斯——希克斯——帕廷金體系的確立而歡呼的時候,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哈恩(Frank H·Hahn)提出了一個令人尷尬的問題:為什麼沒有內在價值的紙幣與商品和勞務相交換的過程中會具有正的價值?哈恩在1965年指出,瓦爾拉斯——希克斯——帕廷金體系有一個涉及其存在性的基本問題,即貨幣經濟模型是否存在均衡狀態?進一步說,有什麼能保證這樣的一個經濟體中,所有均衡狀態都是貨幣交易而不是物物交換呢?在物物交換中,貨幣的價格是零。既然個人對貨幣的需求源自效用函數中的真實貨幣余額,那麼真實貨幣余額為零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然而,確實存在使真實貨幣余額等於零的兩種情況,而且這兩種情況走了兩個極端:一是商品的貨幣價格為正,但個人名義貨幣余額為零;二是個人的名義貨幣余額為正,但商品的貨幣價格無窮大。這可以合理地推出,第二種情況下的貨幣毫無價值,也就不存在貨幣需求。因此,存在一種並非重要的非貨幣的均衡狀態。只有假設雖然貨幣毫無價值但仍然存在對名義貨幣余額的需求,在這樣一種很值得懷疑的前提下才能證明,存在一個貨幣價格為正的均衡狀態。如果不能確定貨幣具有正的價格,就不能保證帕廷金傳統的均衡是一種貨幣均衡而不是一種物物交換的均衡。哈恩對瓦爾拉斯——希克斯——帕廷金體系的這個反詰就是著名的「哈恩難題」。
後來的研究者試圖從貨幣的價值貯藏手段來說明貨幣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價值貯藏手段很多,其中相當一部分資產的收益率比貨幣的收益率更高。而在每期收益率均高於貨幣自身收益率的其他資產的情況下,為什麼沒有內在價值的法償貨幣在與商品和勞務交換的過程中會具有正的價值呢?這個問題是由巴塞爾大學教授赫維格(Hellwig)提出的,並被稱之為「修正的哈恩難題」。在赫維格看來,現有貨幣理論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在沒有解決貨幣為何具有正價值的情況下,貨幣經濟學家們構造了許多引入貨幣因素的理論模型,赫維格認為這些理論模型都是無本之木,貨幣經濟理論必須全面改造。面對「哈恩難題」,正統經濟學家提出了許多解決方法。其中有著名的帕廷金的「效用函數中的貨幣」理論(MIU模型)、克勞爾的貨幣先行約束理論(CIA模型)和薩繆爾森的世代交疊模型(OG模型)等。但是這些理論都沒有徹底地解決哈恩難題,使傳統理論面臨嚴峻的挑戰。
主流貨幣經濟學對哈恩難題解答的無效性,迫使正統經濟學家開始尋找新的途徑來解決難題,從而促進了貨幣經濟學的發展。同時,先前未被重視的貨幣經濟學觀點逐漸地受到世人的注意和討論。其中,最有影響的學說是後凱恩斯主義的貨幣內生論和新貨幣經濟學(史密森(Smithin),2003)。20世紀70年代,金融創新的浪潮不斷涌現,新的金融工具層出不窮,特別是電子貨幣的迅速發展,使新貨幣經濟學受到了當代經濟學家的重視。

5. 貨幣產生的經濟根源是什麼

1、貨幣產生的原因: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使得交換越來越頻繁和復雜化,這就需要一個交換的中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貨幣逐漸產生。

2、貨幣產生的過程: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的出現、貨幣的產生。

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的古老原理。指的是在鑄幣流通時代,成色好與成色不好的鑄幣在市場上一起流通,久而久之,成色好的良幣逐步退出流通轉為儲藏,而留在市場上流通的都是成色不好的劣幣,這樣,劣幣把良幣趕出了市場。劣幣驅良幣 - 格雷欣法則著名的經濟學定律(也稱格雷欣法則),是英國的格雷欣於1559年提出的,指的是在雙本位貨幣制度下,如果稱幣值(重量或成色)高的貨幣為良幣,幣值低的貨幣為劣幣,則二者並行流通時,良幣功能將轉化為收藏而退出流通領域。久而久之,良幣將被驅逐,市場上流通的就只剩劣幣。

據李約瑟考證,在格雷欣之前,創立了日心說的哥白尼(公元1473-1543)曾經在所寫的重要論文《論鑄幣》中,論述了「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

金本位制是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廣義的金本位制包括「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通常所說的是狹義的金本位制,即金幣本位制,它的特點是:金幣的形狀、重量和成色由國家法律規定,但可以自由鑄造和自由熔化;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成金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的主幣和具有有限法償能力的價值符號(輔幣和銀行券)同時流通;貨幣儲備使用黃金,並以黃金進行國際結算,黃金可以自由地輸出輸入國境。這些特點使本位貨幣的名義價值與實際價值相等,國內價值和國外價值趨於一致,保證了貨幣制度的相對穩定性。
金本位的貨幣制度,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確立起來的。英國早在1861年通過金本位法案,以法律的形式規定黃金作為貨幣的本位,1862年開始鑄造金幣,貨幣單位為英磅。1865年,法國、比利時、瑞士三國組成拉丁貨幣同盟,發行了貨幣史上流通最久的金法郎,規定其含金量為0.9032258克純金,這種國際間通用的金鑄幣,一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停止流通,但至今還有些國際性的組織如國際電訊同盟,仍然以金法郎作為計算與結算單位,歐洲其他的資本主義國家也在19世紀後期實行金本位的貨幣制度。
然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規模的擴大,對黃金的需要量不斷增加,而黃金的產量有限,而且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平衡,加之戰爭等因素的影響,金幣自由鑄造與自由流通的基礎不斷削弱,銀行券等價值符號對金幣自由兌換的可能性日益縮小,黃金在國際間的自由輸出和輸入受到限制,最終導致西方國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宣告金幣本位制破產,並在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後,宣布放棄金塊本位制。金幣本位制度在資本主義世界盛行了約百年之久,雖然其已經成為貨幣史上的歷史陳跡,但它給貨巾制度帶來了深遠影響。

6. 什麼是貨幣它的產生經歷了哪四個階段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貨幣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

貨幣的產生經歷了物物交換、金屬貨幣、金銀和紙幣四個階段。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磨損掉。

(6)貨幣經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產生的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貨幣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海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在夏代紀年范圍內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和商周墓葬中,屢有發現,《鹽鐵論·錯幣》中並有「夏後以玄貝」的記載。海貝是產自南方暖海的遠方外來交換品,是美麗珍貴的裝飾品。

它開始起貨幣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國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產生的時候。商和西周時已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在商代晚期和西周,還出現無文字的銅仿貝。至東周發展成為有銘文的銅貝蟻鼻錢,形成正式金屬鑄幣,主要流通於南方楚國地區。

7. 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貨幣的產生就是有 一般的物物交換到頻繁的物物交換,在由物物交換轉移到金銀交換,再從金銀交換升級到貨幣。有的國家的貨幣沒有輔幣,或者雖然有輔幣,但是由於幣值太小而只是理論上的換算單位,而沒有發行實際的貨幣,比如日元和韓元。

貨幣區是指流通並使用某一種單一的貨幣的國家或地區。不同的貨幣區之間在互相兌換貨幣時,需要引入匯率的概念。在現代經濟中,貨幣起著根本性和基礎性的作用。在宏觀經濟學中,貨幣不僅是指現金,而且是現金加上一部分有形和無形的資產。

(7)貨幣經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產生的擴展閱讀

貨幣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

貨幣區是指流通並使用某一種單一的貨幣的國家或地區。不同的貨幣區之間在互相兌換貨幣時,需要引入匯率的概念。在現代經濟中,貨幣起著根本性和基礎性的作用。在宏觀經濟學中,貨幣不僅是指現金,而且是現金加上一部分有形和無形的資產。

8. 貨幣的起源和本質

四月 7日.周五 2006 Bigyuwen

教育動態 教師天地 學生園地 課外時空 初中考試 高中考試 課件下載 教案下載 素材下載 閱讀 課本插圖 語文Flash 大語文教學論壇 在線教學平台(E-learning) E-book電子書下載 中央電教館主題資源 教育論文 | 教學論文 | 教學反思 | 教學隨筆 | 班級工作 | 教育總匯 | 在線教育 您的位置: 教師天地 → 教育總匯 → 貨幣的起源

用戶登陸
用戶名
密碼

文章搜索

高級搜索

Google支持

Google支持

xhtml+css @ July 2004 by No3

@ 2005 Change by Hawking

技術支持:

貨幣的起源
日期:2005-12-27 03:13 點擊:394
字體大小: 小



指導老師:吳峰
組長:謝海雄
成員:林士斌、李明、蔡粘超、胡亮、符華勝、朱家侶
一、起源和本質:
(1)唐代時貨幣起源的認識仍然出於《管子》的「先生制幣」說(亦稱「貨幣國定稅。」)此說在《管子》一書中多處言及,有縣代表性的是《國蓄》,日「王起於禺氏,金起於汝漢,珠玉起於亦野,東西南兆距周七千人百里,水邑壤斷,舟車不能通。先王為其途之遠,真至之難,故托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幣,以刀幣為下幣。三幣、中屋之則非有補於暖也,食之則非有補於飽也,先王口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這一觀點產生以後影響至巨、幾成定論,成與貨幣起源說上的主流認識。(2)唐代堅北說的以張九齡、陸貸、白居易、揚子陵等人為代表。
宗開元二十二年(734)三月,張九齡在所寫《敕議放私鑄錢》中指出,「古者以幣帛菽粟不可尺寸,乃為錢為通貿易」。德京貞元十年(794),陸勢《均節且武稅恤而姓六條》中說:「先王懼物之貴賤先平而人之交易難准,又立貨泉之法,以節垂之宜。」又說:「錢貨者,宮之所為也。」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指出:「夫天之道無常,故歲有豐必有凶;地之利有限,故物有限,故物有盈父之縮。坐人知真必然,可是作錢刀布帛之貨,以時交易之,以時斂敬之。」穆宗長東元年(821),戶部尚書揚於陵江為,「王者制錢,以權而貨,留遷有無通變不倦。」(3)這紫言論從便利商品交換的技術求角度及維護政權統治的實際需要出發,來解釋貨幣的起源,以為貨幣乃是帝王賢哲人為設計製造出來的,在認識是一種「非常膚淺的觀點」,也是一種主觀唯心主要看法。它把貨幣的產生,解釋為是政治權力和統治利益的產物,從而混淆了貨幣起源與商品交換之間的內在聯系。也進而阻止了對貨幣本質問題的正確認識。這種觀點認為貨幣實際上是人君之權柄,是流治階極治國家安邦的一個工具,報本不可能看到貨幣是在商品交換中向發生的,是用於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的本質所在。這而言之,貨幣起源論上的膚淺和錯誤,決定了貨幣本質論上的想當然和謬誤。這樣的認識水平,與西漢司馬遷所持「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共焉」的貨幣自然發生說法比,無疑在方面的認識道路上是相去甚遠的。司馬遷雖然認識到貨幣本身即是一種特殊商品,但他把貨幣的產生與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聯系在一起,以為「龜貝金錢刀布之幣」是「農工商交易」發展的結果,提出了關於貨幣起源的正確和客觀的論點,唐代統治階段則僅僅是接受《管子》的成說,並沒有去認真地加以思考研究。
二、作用入管理特點:
一是用於權日貨,准交易,促進商貿涉及,發展社會經濟,二是通過貨幣總量的斂與散來調節物價高低,操輕重之柄,即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又可鞏固封建統治秩序,三是用於權本來調整工商業之間的關系,使商品經濟發展處在封建治所能允許范圍之內,四是制兼並,限制地方勢力的狀大,鞏固經濟封建統治基礎。貨幣管理主要包括對貨幣流通管理,從貨幣起源論上的國家說和貨幣本質論上的工具論出發,唐代統治階級對貨幣管理有著一個總體上的指導思想,即貨幣的生產鑄造權和發行權流通權場要由政府壟斷,及國之權柄,不許私人染脂。
三、結論:
由以上話述可以看出,唐代貨幣思想主要是承繼和沉迷《管子》和西漢時期貨幣學說,雖然,有些問題上有所進步,有的觀點也表現得更加清楚明白,但是在總體上以現代水平上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和進展,仍停留在固定說和輕論的認識體繫上。這樣的認識水平與唐代商品經濟和貨幣經濟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發展相比,明顯過於滯後,並反過來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阻礙,一是唐代統治階段仍然認為貨幣及國之權柄,是現財,平天下的工具,從而使他們著力可以以財政和政治的原則出發使用貨幣,不可能自覺地換照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要求辦事,也不可能滿足經濟發展對貨幣的客觀需求,造成財政利益、政治利益與經濟自然法財之間的矛盾與對立。

貨幣的發展史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產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海貝在青海省的馬馬家密文化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墓葬中均有發現。海貝甚稱原始貨幣之組。在卡約文化墓葬中海貝出土相當普遍,還發現骨貝、石貝和銅貝,反映了當時商品交換的程度。嚴格說來,人工鑄造貨幣始於春秋戰國的刀、布。秦始皇統一全國,統一貨幣後始鑄的方孔圓成為中國古代貨幣的祖型。王莽復古改制,一度恢復使用刀、布貨幣,但為時很短。直到民國改元,歷代王朝興晉、帝號變遷,所發行的錢幣雖大小有別,輕重不一,錢文各異,但方孔圓錢一直持續不衰。時至今日,古錢傳世者甚多,並不時有批量古錢出土問世。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唐代會子、宋代交子相繼問世。到了元代正式發行紙鈔,明、清兩代,紙幣繼續發行。不過民間大量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的以方孔圓錢為主。1958年,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時發現的400餘張元代至正、至元年間紙鈔,其數量品種之多,保存之好,均屬全國罕見。1956年,在西寧市隍廟街(今解放路)糧食廳基建工程中,一次發現76枚波斯薩的朝銀幣,證明青海在公元5-6世紀曾經是中亞交通的重要孔道。波斯銀幣為圓形。直徑約2.5厘米,重3.8克。正面為王者肖像,根據王者肖像的不同,銀幣分A、B二式。A式的王冠前一新目,冠的側面和後部有一雉堞形飾物,冠後有條帶末端的兩條飄飾,腦後有發警戒球狀,次間有聯球形項飾,臉前近肩處有缽羅婆文的銘文一行KADIPIRVCI(立上卑路斯)。B式的主冠,冠上的前後有翅形物,王冠的後部是一對翼翅。冠的頂前A面有一條由肩上飄起的帶形物,和警後的一條相對稱。A式、B式背面花紋相同,是一般薩珊朝銀幣的拜火教祭壇,壇上有火焰,火焰的兩側為五角星(貳元角星)和新月。祭壇的兩側各有祭祀一人,相對而立。其背後多有銘文,表示鑄造的地點和紀年。西寧市城內隍廟街出土。離波斯薩珊朝卑路斯時間(相當於我國的南北朝)。
幣本質上的工具論出發,唐代統治階級對貨幣管理有著一個總體上的指導思想,即貨幣的產生鑄造權和發行權,流通權均要由政府壟斷,及國之權柄,不許私人染指。開元二十二年(734),唐遷就張九齡所以縱民私鑄案展開了討論,結果。「公卿群官,皆建議以為便」。裴耀卿、李林甫、蕭炅等人認為「錢者通貨,有回之權,是以歷代禁之以絕奸濫。今者一啟此門,但恐小人棄農逐利,而濫惡更裝,幹事不便」。劉秩則上《泉貸議》,系統闡述鑄幣權乃「人生之權」,不可假於人。後來,陸貸明確強調貨幣「為國之利權,守之在宮,不以任下」。杜佑也認為,「昔賢有去,銅不布下,乃權歸於上」誠為皆論。固有國之切務,權弊之良算也。總之,雖然張九齡提出了縱民私鑄的議案,但是並沒有取得認同,貨幣的生產鑄造權為國之特權的指導思想是十分明確的。

貨幣起源的總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煤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椐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貝殼自裝飾品發展為貨幣可以上溯到皇帝時期,因機時中國貨幣自使用貝至今已有四、五千年,後貨幣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應是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治爍金屬技術之後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屆土青銅塊,這些也許是最旱的金屬貨幣。
旱期仿形貨幣是中國經過長時間的以物易物貿易階段之後產生的,隨著遞減經濟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貨幣都不一樣,現今出土的一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馨,魚,網狀器。
從歷史角度看,交換發展的過程可以濃縮為價值形態的演化過程。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這么一個歷史沿革。從這一發展過程應該看出:首先,貨幣是一個歷史的經濟范疇。是隨著商品和商品交換的產生與發展而產生的。其次,貨幣是商品經濟自發發展的產物,而不是發明,人們協商或法律規定的結果。再次,貨幣是交換發展的產物,是社會勞動和私人帶動矛盾發展的結果
而今,因它們與實用器形似面體積子,有的成小批量出土,而且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葬中出現。因而許多古錢收藏研究者均把這些實物當作早期殷,商貨幣。

歷代錢幣簡述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貝殼自裝飾品發展為貨幣可以上溯到皇帝時期,因機時中國貨幣自使用貝至今已有四、五千後貨幣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應是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冶煉金屬技術之後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屆士青銅塊,這些也許是最早的金屬貨幣。
早期仿形貨幣是中國經過了長時間的以物易物貿階段之後產生的。隨著地減經濟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貨幣都不一樣,現今出土的一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馨、魚、網狀器,它們與實用器形似而體積小,有的成小批量出土,而且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葬中出現。因而許多古錢收藏研究者均把這些實物當作早期殷商貨幣。
先秦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前的西周、東周時期。由於各部落(國家)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一段不定型時期之後開始,並以其主要的生產工具為原型進行鑄幣。據考證,有四個主要的起源:生活要林區、林農混合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為原型的仿形鑄幣,這些鑄幣根據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現了以地名為主的文字或字元號,這種標名鑄地的作法,一直延續到清朝及民國時期。另外一大類型是生活在農區的鏟、布仿形鑄造逐步成熟的軌跡。生活在湖水面較多區域的部落,以獵捕魚為業,其鑄幣有似圖騰,有似地名,有似計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業發達的區域,同時期貨幣,顯示出與其文明程度相適應的方孔圓錢或圓孔圜錢。這種貨幣是仿紡錘,還是仿玉器,至今還是一個難解之謎。但可以肯定,使用園錢部落比較文明、發達。
秦漢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先祖創鑄了一種外形暗合天地方宇觀的方孔圓形計重錢幣。文字粗朴,書用大篆,輕重大小不一的半兩貨幣,現俗稱先秦半兩或戰國半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統一衡制基礎地以秦衡為基礎,統一秦半秦半兩。但鑄行不久,由於暴政與巨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地減重、變輕。
漢劉邦起兵之初,為了籌集軍晌便自行鑄錢。錢文襲用秦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僅三銖左右。並允民間自行鑄造。因而大部分輕薄小型,文字淺平的小篆體半兩,均為漢半兩。半兩錢由於官民同鑄,異時異地,因而品種繁雜,以致不能搜羅之全。由於半兩錢一再減重,信用降低,漢武帝又窮兵黷武,國用不足,因而發行輕錢來轉嫁經濟危機,首先下令罷半兩錢而鑄三銖,同時對內又發行白鹿皮幣(時值四十萬),對外則發行百金三品,以銀錫鑄造,的龍、馬、龜三種分別值三千、五百、三百,利用不足值貨幣來搜括民財。漢元狩五年(公元18年),始鑄五銖,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銖錢歷時近七、八百年。是我國鑄期最長的貨幣。留世數量巨大。品類繁雜。
王莽時期的貨幣
王莽自居攝二年(公元七年)開始,先後實行了三次幣制改革,鑄造了舉世瞻目的精美貨幣。王莽第一次改幣,主要鑄造了「大泉五十」及「契刀」、「錯刀」三種高額虛值幣,第二次(公元九年)廢刀錢、禁五銖,行大小泉,「大泉五十」與「小泉直一」,因此,該二種幣,至今流傳甚廣。第三次改革,始於建國二年(公元十年),實行寶貨制。區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朱貨、貝貨、布貨、龜寶、銀貨、黃金)共二十八品。
雖然錢制混亂,但其鑄錢質量卻是一代鼎盛,因而王莽有第一鑄錢高手之稱。王莽錢書法採用懸錢篆,鑄錢無論圓錢,布幣、刀幣,外廓高挺,因而對文字保護甚佳,使流傳下來的貨幣,人見人愛,不忍釋手。
三國貨幣
魏、蜀、吳史稱三國,此時期幣制復雜,再加上戰火紛飛,史記不詳,如今被斷為三國時期貨幣,其鑄地和鑄時,難以解分。
三國時候,不同地域錢制各有差異;
魏得五銖
蜀鑄五銖外,另有直百五銖。
吳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另有太平百錢,及定平一百,亦主尖歸三國時候,太平百錢為益州刺史越廉所鑄,定平一百亦可能為蜀所鑄。
兩晉南北朝貨幣
史書關於西晉鑄錢隻字未提,當時主要行用五銖錢。西晉統一中國時,府庫充實,國力強盛,因此,除了沿用漢代舊錢之外,應有自行鑄錢。時至今日,要辯別魏晉銖已非易事。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各少數民族各自為政,許多自行鑄錢。
巴族首領李特,李流等,建漢於四川,鑄「漢興」,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枚以年號命名的貨幣。
石勒取代匈奴隸建立前趙而自立為王,史稱後趙,鑄「豐貨」。
前涼張軌鑄「涼造新泉」。
南朝時期,把漢舊五銖剪成小錢,風行一時,並私鑄成風。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鑄四銖。流傳甚少,後又改鑄孝建四銖,此泉文字纖秀,篆文筆勢飛動,有如翩翩舞袖,甚為美觀。公元465年,又曾鑄永光,數月後改元景和,又鑄景和,二錢存世極罕。
梁武帝期間,主要鑄有輪二種五銖,其中無輪者稱「女錢」。梁元帝遷都江陵之後,改鑄當十之「二柱五銖」,梁梁敬帝在太平二年改鑄「四柱五銖,」當二十使用,二者現均稀少。陳文帝在天嘉年間,為抵制小錢鑄大型五銖,以一當十,陳宣帝鑄主和五銖,此泉篆文勻稱瑰麗、製作絕妙,居南朝泉品冠軍。西魏鑄永五銖,北周鈦永通萬國。五行大布,布泉,此三泉品,俗稱「北周三品」書法精美,鑄工精良,是繼王莽之後又一鑄錢巔峰。
隋唐貨幣
隋文帝平陳之後,隋五銖之統一法定貨幣,隋五銖之「五」字左多一豎有若「凶」字,小樣者常見。
唐初,仍用隋代舊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廢五銖,鑄開元通寶,自始結束了我國銖兩貸幣的歷史而進入寶文制貨幣。
「開元通寶」四字錢文由書法家歐陽詢制詞並書,文字端莊凝重,展示出大唐一代興盛太平的風范。
「開元通寶」在唐代先後鑄行二百多年,一直比價穩定,變化微小,商民樂用,該錢在清末中仍有使用,亦是錢幣壽星之一,開元錢鑄量巨大,今流傳甚廣,版別眾多。
唐高宗時(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由於奢風漸熾,軍費激增,曾改鑄乾封泉寶,以一當十,但遭商民拒絕,一年之後被迫停鑄,因而傳世較少。
安史之亂,史思明據東都鑄順天,得壹大錢,以一當百。俗詞雲「順天易得,得一難求」。
安史之亂中,唐代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為了支付軍費,唐肅宗於朝元元年,新鑄乾元重寶以一當十,後又以一當五,以一當三,最終以一當一,與開元同行。這是錢文中重寶錢的開端。乾元錢鑄造自肅宗始一直鑄至唐末、因而流傳也廣,版式也繁。
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66-779)鑄大歷元寶
唐德宗建中年間(公元780-783)鑄建中通寶
此二泉常出於新疆地區。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裁減天下佛寺,收廢寺銅材鑄錢,楊州節度使李紳於新錢後加昌字以紀年號。於是各州鑄爐皆以本州鑄爐皆以本州郡名為背文,現有昌、京、洛、益、荊、襄、蘭、越、宣、洪、潭、兗、潤、鄂、平、興、梁、廣、梓、福、桂、丹、永等23種。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王彤新鑄「咸能玄寶。」但此泉不久停廢,因而傳世及出土極罕。

貨幣的發展史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產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海貝在青海省的馬馬家密文化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墓葬中均有發現。海貝甚稱原始貨幣之組。在卡約文化墓葬中海貝出土相當普遍,還發現骨貝、石貝和銅貝,反映了當時商品交換的程度。嚴格說來,人工鑄造貨幣始於春秋戰國的刀、布。秦始皇統一全國,統一貨幣後始鑄的方孔圓成為中國古代貨幣的祖型。王莽復古改制,一度恢復使用刀、布貨幣,但為時很短。直到民國改元,歷代王朝興晉、帝號變遷,所發行的錢幣雖大小有別,輕重不一,錢文各異,但方孔圓錢一直持續不衰。時至今日,古錢傳世者甚多,並不時有批量古錢出土問世。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唐代會子、宋代交子相繼問世。到了元代正式發行紙鈔,明、清兩代,紙幣繼續發行。不過民間大量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的以方孔圓錢為主。1958年,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時發現的400餘張元代至正、至元年間紙鈔,其數量品種之多,保存之好,均屬全國罕見。1956年,在西寧市隍廟街(今解放路)糧食廳基建工程中,一次發現76枚波斯薩的朝銀幣,證明青海在公元5-6世紀曾經是中亞交通的重要孔道。波斯銀幣為圓形。直徑約2.5厘米,重3.8克。正面為王者肖像,根據王者肖像的不同,銀幣分A、B二式。A式的王冠前一新目,冠的側面和後部有一雉堞形飾物,冠後有條帶末端的兩條飄飾,腦後有發警戒球狀,次間有聯球形項飾,臉前近肩處有缽羅婆文的銘文一行KADIPIRVCI(立上卑路斯)。B式的主冠,冠上的前後有翅形物,王冠的後部是一對翼翅。冠的頂前A面有一條由肩上飄起的帶形物,和警後的一條相對稱。A式、B式背面花紋相同,是一般薩珊朝銀幣的拜火教祭壇,壇上有火焰,火焰的兩側為五角星(貳元角星)和新月。祭壇的兩側各有祭祀一人,相對而立。其背後多有銘文,表示鑄造的地點和紀年。西寧市城內隍廟街出土。離波斯薩珊朝卑路斯時間(相當於我國的南北朝)。
幣本質上的工具論出發,唐代統治階級對貨幣管理有著一個總體上的指導思想,即貨幣的產生鑄造權和發行權,流通權均要由政府壟斷,及國之權柄,不許私人染指。開元二十二年(734),唐遷就張九齡所以縱民私鑄案展開了討論,結果。「公卿群官,皆建議以為便」。裴耀卿、李林甫、蕭炅等人認為「錢者通貨,有回之權,是以歷代禁之以絕奸濫。今者一啟此門,但恐小人棄農逐利,而濫惡更裝,幹事不便」。劉秩則上《泉貸議》,系統闡述鑄幣權乃「人生之權」,不可假於人。後來,陸貸明確強調貨幣「為國之利權,守之在宮,不以任下」。杜佑也認為,「昔賢有去,銅不布下,乃權歸於上」誠為皆論。固有國之切務,權弊之良算也。總之,雖然張九齡提出了縱民私鑄的議案,但是並沒有取得認同,貨幣的生產鑄造權為國之特權的指導思想是十分明確的。

貨幣的起源(演變)

1、對於錢幣開始於人類最早用於互相交換的物品,還沒有意識到貨幣的重要性,在人類開始文明時期是平均分配,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在交換方面越來越頻繁,交換范圍越來越廣,並克服「商品——商品」交換困難的辦法,這就是先把自己的東西換成市場上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商品,然後再用這種商品去換回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從而成為社會發展的生意買賣;到了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簡單的冶煉金屬技術,是一些實用器形似而體積小,還製造出青銅塊金屬貨幣(這是考古學家在一些殷商墓葬發現的,是早期殷商貨幣)。
到了秦統一前西周、東周時期,隨部落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一段不定型時期之後開始,並以其主要的生產工具為原型進行鑄幣,春秋戰國又創鑄了一種外形暗合開地方宇觀的方孔圓形計重錢幣,便鑄行不久,由於暴政與巨額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在減重、變輕,秦始皇統一全國,統一貨幣後,始鑄的方孔圓錢成為中國古代貨幣的祖型,王莽復古改制,一度恢復使用刀、布貨幣,但為時很短。直到民國改元,歷代王朝興替,帝號變遷,所發行的錢幣大小有別,輕重不一,錢文各異,但方孔圓錢一直延續不衰。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唐代會子、宋代交子相繼問世,到了元代正式發行紙紗,明、清兩代紙幣繼續發行,不過民間大量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仍以方孔圓錢為主。
2、貨幣存在已有幾千萬年歷史,當代經濟生活中人們更離不開貨幣,對貨幣的存在早已以為常,山西大同市錢幣收藏與研究學者趙忠格最新提出:「錢幣的起源始於女陰崇拜,而在中國古代長期延用的錢幣上也反映著當時的性崇思想。」趙氏的這一古錢幣產生說法頗具新意,據了解在國內還是首次提出,令人關注。後趙忠格對錢幣女陰崇拜的新說介紹一番,無論中國與外國都有以海貝為幣的歷史考證,可以看到貝幣的女性生殖特徵非常明顯。還談到海貝殼與女陰外形的特徵接近,然而就被當進有地位的原始人類做為一種推崇的稀物而掛在身上,以表明自己對女陰的崇拜或表明自己所佔有的女性數量,以此來炫耀,那時候由於海貝的象徵意義以及內陸地區的稀物,已成為一種財富的象徵,後來又成有價值的交換物。
認為:從母系社會的「女陰崇拜」到父系社會的「男根崇拜」,人類經歷很長時期的原始性崇拜過程,古錢幣作為當時流通的價值符號,表示性文化的內涵,也在情理之中。在了解後人類早期就以貨幣作為裝飾品和高貴產物。
3、在貨幣的源起於「女陰崇拜期」的說法又有新的觀點,就是大業大學共同教學中心的高婉瑜,他談到馬克思、恩格斯的經濟理論,馬克思認為貨幣是交換過程中,因必要而形成的一種結晶。若從商業行為的觀察,貨幣在每個地域產生文明始點不同,林林總總的貨幣體系,均有一段很長的演進過程,縱然各區流通貨幣的濫觸期不一,然而演變歷程也隨相似之處。貨幣通常以商品貨幣開始,到許多物品被當作交易媒介,如斐清群島用鯨魚的牙齒;早期法國人用口皮;美國早期移民人用巧克力用現象;印度一些原住民的仁杏、瓜地馬拉、烏龜、貝殼、小刀,另計有食鹽、煙草、乾魚、食米、衣物等等。
在人類早期,發展水平低下或沒有,往往用一些生活實際用到的,一些古怪少見的物品作為交換,在進化過程中,一些鑄鐵器的水平提高,進入貨幣的升職過程。
4、曹魏時期是否鑄行過五銖錢,在史載簡略。《晉書,食貨志》記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罷董卓小錢,還用五銖。」《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載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春三月初復五銖錢」,冬十月「以谷貴,罷玉銖錢。」《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載太和元年(公元四年)「夏四月乙亥,行五抹錢。」對於上述史書有關曹魏「還用」、「初夏」、「行」五銖錢的記載。1986年,在安陽西郊出土的古錢窖藏時,曾分離出一種面有輪郭,無好郭,面文「五」字右則,「銖」字「金」旁左則分別被錢的外郭侵壓,背具輪好郭,五銖錢不同於在東漢五銖,也有別於鑄剪邊五銖,似乎介二者之間,從情況分析,這種五銖錢與西漢半兩五銖、新莽錢、東漢五銖、繼環鑿、鑄五銖對文、直百五銖、太平百銖、定平一百、大泉五百、太泉當千伴出。經初顯不開簾,有認為這種「壓五壓金」五銖當為曹操五銖。後來又重新對安陽縣倫掌鄉孟村古錢窖藏,這種「壓五壓金」五銖錢,所古窖藏的比例為1.8-2.2%,大者錢徑可過24毫米,重3.4克以上,鑄造較規整,字還清晰,高挺,同時也有一定數量的錢徑在21毫米以下。

謝海雄

壹貫紙鈔
長方形。長29厘米,寬20厘米。紙幣用灰黑色桑皮紙銅板印刷,比較粗糙,票面為壹貫,紙幣上蓋有中書省、尚書省等朱印印鑒。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七月,詔造「中統元寶交鈔」,亦名「通行交鈔」。正面上端自右至左為鈔名「中統元寶交鈔」,鈔名下以長方形欄分為上下兩段,上段居中印有寶鈔,面額「壹貫文省」。左右分別印有漢文和八思巴文對照的「中統元寶,諸路通行」,漢文九疊篆,八思巴文繫上述八字的音譯。下段居中印,「偽造者斬,首告者賞銀五兩,仍給犯人家產」。右起印「中書省奏准印造,中統元寶鈔宣課差役內並收受不限年月諸路通行」。後接「元寶交鈔庫子,攢司」、「印造庫子,攢司」。左起印「中統年月日元寶交鈔庫使副判印造庫司副判」。末行抬頭書「中書省提舉司」。上下兩框各蓋一正方形官印。該印背面有「至正印造元寶交鈔」字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出土,屬元代。
貳貫紙鈔
長方形。長30厘米,寬20.5厘米。紙幣用桑皮紙印刷,比較粗糙,票面為貳貫。紙幣上蓋有中書省、尚書省等朱紅印鑒。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三月,更造至元寶鈔,全稱「至元通行寶鈔」。灰黑色桑皮紙銅板印刷。正面上端自右至左為鈔名「至元通行寶鈔」,鈔名上下端正中印有寶鈔面額「貳貫」,字下為兩貫錢形圖案。左右為八思巴文:「至元寶鈔,諸路通行」,不見漢字。下半部正中印「偽造者處死,首告者賞銀五兩,仍給犯人家產」。右起印「尚書省奏准印造至元寶鈔宣課差役內並收受不限年月諸路通行」。後接「寶鈔庫子,攢司」,「印造庫子,攢司」。左起印「至元年月日」,「寶鈔庫使副」「印造庫司副」。抬頭書「尚書省提舉司」。幣背面有官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時出土,屬元代。
伍值文紙鈔
長方形。長26厘米,寬18厘米。紙幣用桑皮紙印刷,比較粗糙,票面為伍文。其餘格式板面均同壹貫紙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時出土,屬元代。
大明寶鈔
長方形。長28厘米,寬20厘米。

9. 貨幣經濟佔主導地位是什麼時候的事情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也就是1870年以後,資本主義國家開始以資本輸出為主。

10. 貨幣產生的過程有幾步它產生的標志是什麼

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交換、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此時標志著貨幣產生了。
貨幣的定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所以貨幣的產生過程如下:偶爾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交換——貨幣為媒介的交換。他產生的標志我認為是:金銀從貨幣中分離出來,作為一般等價物開始標志著貨幣的產生
人類社會起初並無貨幣存在。貨幣是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分離出來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的自然結果。原始社會後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品在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後有了一些剩餘,於是,在原始公社之間出現了最初的實物交換。隨著生產的發展,商品交換逐漸變成經常的行為,交換數量日益增多,范圍也日益擴大。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換中常會出現商品轉讓的困難。因為被交換商品必須對雙方都具有使用價值,且商品價值又必須等量。而物物交換不可能永遠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必然要求有一個一般等價物作為交換的媒介。最初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狹小的范圍內暫時地交替地由這種或那種商品承擔,當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在特定種類的商品上時,它就定型化為貨幣。

自貨幣產生以來,其具體形式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地變化,主要體現在貨幣材料的變化上。從貨幣的發展過程來看,可以劃分為:

實物貨幣指作為貨幣用途的價值與其非貨幣用途的商品價值相等的貨幣。如在中國歷史上,龜殼、海貝、蚌珠、皮革、齒角、米粟、布帛、農具等都曾作為實物貨幣被使用過。但這些以實物形態存在的貨幣,在交換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充當貨幣的物體,一般須具備普遍接受性、價值穩定性、統一性、可分性、耐久性、輕便性等特點,因此,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實物貨幣逐漸為金屬貨幣所取代。
金屬貨幣指以金屬為材料並鑄成一定形狀的貨幣。金屬貨幣較實物貨幣更具有充當貨幣物體的特徵,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是最早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之一、早在殷商時代,金屬貨幣就已成為貨幣的主要形式。由於金屬貨幣在流通中會磨損減重,加上人為實行的鑄幣變質政策,以及隨著商品交換規模不斷擴大,金屬貨幣特別是貴金屬貨幣流通量的增長已遠遠不能滿足生產、貿易、金融等交易量巨大增長的需要,於是金屬貨幣逐漸被紙幣或信用貨幣所取代。
信用貨幣廣義指充當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種信用憑證,包括銀行券、匯票、期票、銀行支票等。狹義指銀行信用貨幣,即銀行券和銀行支票。信用貨幣以票
據流通為基礎,直接產生於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信用貨幣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金屬貨幣制度崩潰的直接後果。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信用制度日益發展,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日益深化,各種形式的信用貨幣遂得以產生和發展。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由於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被迫放棄金本位和銀本位貨幣制度,紙幣不再兌換金屬貨幣,信用貨幣更有了長足發展。信用貨幣已成為當代幾乎所有國家所採用的貨幣形式之一。
紙幣國家發行和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本身的價值大大低於它作為價值符號所表示的貨幣價值,所以習慣上認為紙幣本身沒有價值。紙幣產生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貨幣在流通中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而作為媒介物的鑄幣,在流通中會發生磨損,成為不足值的鑄幣。但這種不足值的鑄幣在一定限度內仍然可以像足值鑄幣一樣充當流通手段,從而使鑄幣有了可用其他材料製成符號或象徵來代替的可能性。由於統治者有意識地利用這種特點,降低鑄幣成色或重量,甚至用賤金屬取代原來鑄幣,進而利用國家政權發行並強制流通沒有內在價值的紙幣來代替鑄幣,強制流通使紙幣作為貨幣象
征或符號得到了社會公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公元11世紀,北宋的交子是典型的紙幣,它是由國家印製、強制行使的不兌現的貨幣符號。其後元、明、清發行的寶鈔,也屬於典型的紙幣。
存款貨幣指金融機構的存款。由於存款人可以根據銀行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開出支票,支票又可以在市場上轉讓流通,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使銀行存款起到了貨幣作用,故在西方國家一般將銀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稱為存款貨幣或存款通貨。但支票本身並不是貨幣,只是出票人向銀行發出並要求銀行付款的票據。活期存款才是真正的貨幣,只要存款人在銀行活期帳戶上仍有餘額,可隨時提取,開出支票即可當現金使用,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西方國家在計算貨幣供應量時,根據資產流動性的標志,都把商業銀行活期存款視同現金,並加在一起計算,稱為M□,作為
狹義的貨幣供應量。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歷代政府發行的金屬貨幣和信用貨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自產生金屬鑄幣以來,歷代貨幣形式、種類、數量之多均為世所罕見,並形成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東方貨幣文化,對日本、朝鮮和越南等鄰國產生過深遠影響。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貨幣發展緩慢,很少重大變革。在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入侵的沖擊下,雖然經歷了一系列貨幣改革,開始具有現代形態,但始終未能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貨幣的紊亂狀態。
幣制改革的經歷過程:先秦貨幣——>秦漢至隋貨幣——>唐宋貨幣——>遼西夏金元貨幣——>明清貨幣——>近代貨幣——>革命根據地貨幣——>現代貨幣
我國傳統貨幣理論認為:貨幣的本質是商品或一般等價物,而西方經濟學則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任何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本文認為:我國傳統貨幣理論和西方經濟學對貨幣本質的認識都存在偏差,前者的理論只適用於金屬貨幣經濟,不適用於信用貨幣經濟;而後者的理論則只是描述了貨幣的表象,沒有涉及貨幣的本質內容。本文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信用,利用這一觀念能較好地描述各種貨幣形式的內在特徵。

熱點內容
合夥開公司股權和股份該如何 發布:2025-05-19 17:45:57 瀏覽:506
容客科技股票 發布:2025-05-19 17:09:52 瀏覽:551
如何做好金融領域創新 發布:2025-05-19 17:09:51 瀏覽:14
大量貨幣都買什麼東西 發布:2025-05-19 17:08:58 瀏覽:496
股市炒黃金最少要多少錢 發布:2025-05-19 17:06:36 瀏覽:798
股市最近有什麼好股 發布:2025-05-19 16:57:11 瀏覽:835
股市今後如何演繹 發布:2025-05-19 16:50:23 瀏覽:599
金融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選哪個 發布:2025-05-19 16:40:35 瀏覽:491
為什麼報考金融專業好 發布:2025-05-19 16:35:26 瀏覽:501
股票交易手續費有沒有封頂 發布:2025-05-19 16:30:46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