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西漢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什麼貨幣

西漢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什麼貨幣

發布時間: 2022-05-29 07:04:57

A. 漢朝時期高利的銅錢

兩漢時期的通貨膨脹

翻開中國幾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我們赫然發現,金屬貨幣並不能阻止惡性通脹的發生。當然,現代通脹的結果無非是財富縮水、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而古代的通脹意味著老百姓是生存還是毀滅。兩漢時期就發生過四次要人命的的惡性通脹。

第一次要數漢初通脹。千百年來,人們都津津樂道於帝王將相史,但平頭百姓的痛苦卻被忽略不計。秦末戰爭持續十幾年,大小戰役百餘場,死傷幾百萬人。項羽火燒阿房宮,大兵所到之處,玉石俱焚。劉邦稱帝連四匹同色的馬都找不到,大臣們只能乘坐牛車上朝。平民生活更為艱辛凄慘。戰亂使當時的社會生產大倒退,各種物資均短缺,尤其是糧食和馬匹極度匱乏,物價必然普遍上漲。

秦漢時代的銅錢單位一般都用重量單位來計量。漢朝的1石相當於現在的30斤。10錢為24銖,24銖為漢朝的1兩。漢朝的16兩為1斤。漢朝的1斤相當於的現在的250克。

西漢初年,國家每年財政收入不到40億錢。即使以40億錢算,按當時物價,只能買4千匹馬或40萬石米。40萬石相當於現在的1200萬斤,按全國人口2000萬算,人均年供應不足1斤。為了搜刮民間財富,漢初統治者有意降低銅錢中的含銅量,這樣相同重量的銅材就可以鑄造更多數量的銅錢。結果,通貨膨脹愈加嚴重,1石米要賣5000到1萬錢,1匹馬價值100萬錢。與秦漢時代的正常年份相比,糧食價格上漲了180-350倍左右,馬匹價格上漲了230倍左右。按照一家5口人計算,漢初普通人的家庭財產不超過3萬錢左右,傾家盪產也只能買到90斤米,僅能維持一家人一個月的口糧。西漢在開國之初便出現了「老百姓失去產業,大飢荒蔓延,人吃人,死者過半」的末世情景。劉邦只好下詔「讓老百姓賣兒賣女換口飯吃並建議老百姓到外地去逃荒做乞丐。

長安的皇帝們非常清楚,通脹最主要的原因是生產倒退、供給不足。漢初幾代皇帝都堅持將農業作為立國之本,積極推動農業發展來保障供應,穩定物價。經過70餘年的休生養息,到漢武帝即位時,米價降到1石10餘錢。當時普通人的家庭財產約10萬錢,能購買近3萬斤米,生活水平比漢初提高了300多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擁有雄厚財力的漢武大帝踏上了北擊匈奴的光輝歷程,標志著了漢匈戰爭的正式爆發,同時也導致了兩漢的第二次大通漲。

游牧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大敵,他們無數次侵擾中原,甚至在元清兩代還入主過中原。游牧族強悍善戰的主要原因在於其生活生產方式。游牧生活居無定所,生產不易受戰爭的破壞。游牧族以戰養戰,一旦得勝便可以搶掠巨量的中原財富,即便遭遇大敗,無非是換個地方繼續騎馬牧羊。出身事弓馬,少年有膽氣,游牧族全民生長於馬鞍之上,平時的放牧活動訓練了他們馬上作戰的能力,粗劣的游牧生活鍛煉了他們勇猛善戰的習性和孔武有力的體格。

中原王朝正相反。中原人以精巧的技術、高深的學問與溫文爾雅的行為為榮,以好勇鬥狠、粗獷剽悍為恥。中原王朝社會結構復雜,勞動分工精細,大部分人從事於各種生產活動,只有少數人適合當兵打仗。中原王朝的生產和軍事是背離的,強大的經濟實力無法有效轉化為軍事實力。要將中原武士的戰鬥力提升到匈奴人的水準,中原王朝必須要花費巨額的財富。中原王朝的軍隊在進攻游牧民族時,必須要依靠中原的財富來支持對外的戰爭。冷兵器時代的通訊、物流技術水平與現在無法相比,中原王朝一旦對游牧民族發動大規模戰爭,必將在後勤補給上耗費海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武帝北擊匈奴就面臨著這樣的難題。

河套在今天的陝西北部、寧夏到內蒙古地區,包括包頭、鄂爾多斯和呼和浩特等城市。河西在今天的甘肅西北與新疆東部地區,著名的敦煌即在河西。漠北在今天的外蒙古到俄羅斯貝爾加湖的廣大地區。

公元前200年,劉邦在山西大同的白登山敗於匈奴冒頓單於。從此以來,漢朝對付匈奴一直採用和親政策的戰略守勢。武帝即位後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卷旗夜劫單於帳,亂斫胡兒缺寶刀,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先後奪取了河套、河西地區,並在漠北重創匈奴主力。漢朝對匈奴的大反攻,不亞於美國發動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打擊。看看今天的美國人為戰爭而疲於奔命的窘態,我們就能想見2000年前漢王朝的困境。當時,軍費要佔財政收入的57.5%,軍隊的糧食消耗達到全國產量的14.5%,以至於清空國庫,增加稅賦,都不能供養軍隊。

戰爭高於一切,武帝絞盡腦汁地籌措軍費。公元前119年,武帝打算將72.5萬的關東貧民移民到北方邊境屯田戍邊,但國家卻沒錢來組織這個戰略行動。於是,武帝下令鑄造白金來支持大規模的移民活動。白金分為龍幣、馬幣和龜幣,分別值3000、500、300錢。但白金作價過高。就拿其中的龍幣來講,重8兩,每兩合375錢,當時的銀價最多才值125錢。

漢代白金不是鉑金,而是一種銀錫合金。但政府未規定銀錫的比例,這對於盜鑄者是一種極大的誘惑。漢律規定盜鑄者死,但人們仍然前赴後繼進行盜鑄。白金發行五年後,因盜鑄錢幣被殺的人有幾十萬,私下相互告密被殺的不計其數,但盜鑄之風卻仍然無法遏制。盜鑄白金就像現在的房地產一樣,房產暴利讓越來越多的人將資金從實業抽出轉而投向房地產,結果實業不振,生產者日少而投機者日眾。當時的民眾要麼當兵打仗,要麼從事盜鑄白金的投機生意,要麼逃亡為盜。整個社會生產的秩序已無法維持。這導致物價飛漲,通脹嚴重,比如馬的價格從每匹5千多錢上漲到20萬錢。

為了控制通脹、平抑物價,武帝任用理財高手桑弘羊為大司農。大司農是主管全國財政經濟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發改委主任兼財政部部長與商務部部長。桑弘羊在全國推行了均輸、算緡和平準政策。均輸政策,就是地方上交中央的貢品,一律按當地市價摺合成當地出產的實物,交納國家後,由政府統一調運到缺乏這些產品的其他地區出售。中央政府利用地區之間的產品差價能獲得高額利潤。

算緡政策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財產稅。算緡中的1算為200錢,1緡為1千錢。凡從事工商業者,都要如實向政府呈報財產數,2緡抽稅1算;小工商業者可以減半抽稅。凡平民乘馬車者,一駕馬車抽稅1算,運貨的馬車抽2算,船長5丈以上的抽1算。隨後,武帝推出告緡令,鼓勵大家告發瞞報財產的人,經調查屬實者,被告人戍邊一年,所有財產一半充公,一半獎勵給舉報人。告緡令推出後,中產以上的家庭紛紛破產,而政府搜颳了無數的的民間財富。

均輸和算緡政策實行之後,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物資,桑弘羊開始推行平準政策來控制通脹。平準是設在在長安的政府機構,它通過國家掌握的物資在市場上貴賣賤買,以穩定物價。這就好比建立一個中央銀行進行宏觀調控,使國民經濟得到適當的控制與調節,通脹最終被控制住了。武帝之後的幾代皇帝,物價都較為平穩。直到喜好折騰的王莽上台後,才發生了兩漢的第三次惡性通脹

剛開始,天下太平。但王莽卻是一個不甘平淡的穿越者。他發明過游標卡尺,還親手解剖過人體。曾有能工巧匠發明了飛行器,王莽親自接見並給予資助。他制定過類似於今天的廉租房政策。在長安城中投資建設200個廉租房小區,供貧民居住。王莽擁有一顆正義之心。他曾規定,從皇帝到官員全都實行浮動工資制:如果糧食豐收,皇帝與百官就享用全額的生活費,如果出現天災人禍,就按比例扣減生活費。這在古代實在難以想像!

西漢後期的貧富差距急劇拉大,豪強大族田連阡陌,窮人無立錐之地。這自然入不了王莽的法眼。為了打擊大地主,王莽強行規定,土地一律國有,不許買賣抵押。男口不足8人而土地超過900畝的人家,把多出的土地無條件地分給九族、鄰里、鄉黨。無田者按一夫百畝的制度受田。有敢違抗者,流放四夷。既得利益者怎麼會放棄自己的利益呢?改革被豪強大族有意扭曲,良法變成了惡法。社會中下層不僅沒有得到土地,反而被禁錮在國有土地中當牛做馬。

王莽以節約鑄幣成本為名,廢止五銖錢,宣布黃金國有,並用龜、貝、銀等物品做貨幣。他鑄造新幣,以小易大,以輕換重。比如其所鑄「大泉」銅錢,重不過12銖,只相當於五銖錢的2.4倍,法定價值卻是五銖錢的50倍。他意圖通過這種方式將豪強大族的貨幣財富收歸國庫。但過快過猛的貨幣改革擾亂了正常的貨幣流通秩序,農民失去了土地,商人丟掉了生意,正常的生產秩序被打亂,商品的流通也停滯了。高速通脹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米價上漲到1石1萬錢。

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會放過翻身的機會。各地豪強紛紛率眾反叛,在起兵首領中,平民出身的僅佔29%,而豪強地主與商人出身的竟佔到了71%。偉大的改革家王莽被推翻了,豪強大族在東漢時代再次控制了政治與經濟的雙重統治大權。

東漢時期的匈奴被徹底打垮。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西北地區的羌人部落逐漸替代匈奴成為東漢朝廷的心腹大患。為了平定西羌,政府耗費了240億錢的巨資,相當於整個西漢時代鑄錢的總數。兩漢的第四次大通漲終於發生了。物價打破了歷史紀錄,一石米賣到幾萬錢,一匹馬要賣200萬錢。遍布全國的餓民走投無路,紛紛揭竿而起,國家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持續幾十年的豪強內戰——三國時代,千里無人煙、白骨蔽平原,物價漲到糧食比黃金還貴。在那個時代,漲價事小,保命事大。只要能活著,就是一種幸福。

B. 中國錢幣發展史,為何說漢朝的五銖錢影響了多個國家的貨幣文化

因為漢朝的五銖錢設計非常精妙,後來引得多個國家效仿學習,所以說漢朝的五銖錢影響了多個國家的貨幣文化。漢朝通用的貨幣為五銖錢,五銖和半兩都是代表的是錢的重量,但是在五銖錢上,卻出現了一個非常聰明的設計,這個聰明的設計使得那些想從錢上進行偷盜的人無法下手。這個聰明的設計,就是外擴。

這個做法得到了國際上非常多國家的認可,很多國家紛紛效仿學習。亞洲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一時間都將自己國家的錢幣改成這種設計,並且紛紛表示,漢朝這個設計牛,非常的實用。所以說漢朝的五銖錢影響了多個國家的貨幣文化。

C. 漢武帝時期統一使用的貨幣是什麼

漢武帝時期統一使用的貨幣是五銖錢。

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

五銖錢奠定了中國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

(3)西漢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什麼貨幣擴展閱讀:

漢武帝元狩年間,面對巨額的財政虧空,面對豪商巨賈居奇取利,操縱貨幣,再加上關東地區遭受水災,亟須巨款賑貸,中央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

元狩四年初,採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幣。所謂白金,實際上是銀和錫的合金,皮幣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養的白鹿的皮,長寬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繪圖,作錢40萬。

與此同時,銷毀了文帝時的半兩錢,另鑄重如其文的三銖錢,嚴禁私人鑄錢。由於白金幣定值過高,三銖錢較輕,易作奸詐,盜鑄仍然盛行。

因此,西漢武帝元狩五年罷三銖錢、半兩錢,首次行用五銖錢,因於元狩五年詔令郡國鑄行,所以,將歷史上這第一代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或 元狩五銖。

五銖錢的出現,是繼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又一次重大貨幣改革,這種錢已趨向成熟,面、背均有外廓,穿孔背有廓面無廓,而在五銖錢尚未出現以前的三銖錢。

有些面背均無內外廓,因此容易被盜磨,即被人磨取銅屑另行鑄錢謀利。而五銖錢的鑄行則大大避免了這些弊端,這一先進的形制是經過長期的探索才逐步完善的。

D. 漢朝時中國用的什麼錢幣

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

五銖錢奠定了中國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

(4)西漢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什麼貨幣擴展閱讀:

漢武帝元狩年間,面對巨額的財政虧空,面對豪商巨賈居奇取利,操縱貨幣,再加上關東地區遭受水災,亟須巨款賑貸,中央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

元狩四年初,採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幣。所謂白金,實際上是銀和錫的合金,皮幣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養的白鹿的皮,長寬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繪圖,作錢40萬。

與此同時,銷毀了文帝時的半兩錢,另鑄重如其文的三銖錢,嚴禁私人鑄錢。由於白金幣定值過高,三銖錢較輕,易作奸詐,盜鑄仍然盛行。

因此,西漢武帝元狩五年罷三銖錢、半兩錢,首次行用五銖錢,因於元狩五年詔令郡國鑄行,所以,將歷史上這第一代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或 元狩五銖。

五銖錢的出現,是繼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又一次重大貨幣改革,這種錢已趨向成熟,面、背均有外廓,穿孔背有廓面無廓,而在五銖錢尚未出現以前的三銖錢。

有些面背均無內外廓,因此容易被盜磨,即被人磨取銅屑另行鑄錢謀利。而五銖錢的鑄行則大大避免了這些弊端,這一先進的形制是經過長期的探索才逐步完善的。

E. 西漢的貨幣是什麼

西漢貨幣,漢興時承襲秦「半兩」,經高後、文帝和武帝的一再改革,逐步完善了鑄幣形制和貨幣制度,是中國貨幣史中的重要一環。
「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於是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一黃金一斤,約法省禁。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余業以稽市物,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王碼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孝惠高後時,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仁宦為吏。」(1)「高後二年(前186),行八銖錢。」(2)「至孝文時,莢錢益多,輕」(3)「五年(前175),除錢律,民得鑄錢。」(4)「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令民縱得自鑄錢。故吳,諸侯也,以即山鑄錢,富埒天子,其後卒以叛逆。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故號碼了氏錢布天下,而鑄錢之禁生焉。」(5)

F. 漢朝使用的主要貨幣名稱是 其主要特點是

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例如王莽統治的時期)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五銖錢奠定了中國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銖」是古代一種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因此所謂「五銖」實際上很輕。

http://ke..com/link?url=RJ1LhAvso260v5HtGD3aQniHlaxcg_ldP86hFMR6-_q

G. 漢朝的貨幣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鑄於漢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銖」二字故名。三銖錢重8銖,銖字金旁從王,背無輪廓。三銖錢剛鑄一年,武帝又令停鑄三銖,改鑄五銖,錢背增加了輪廓,重5銖。

四銖錢:又稱漢半兩。其直徑為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比較規范。四銖半兩因順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銖錢: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

皮幣: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行皮幣,用宮苑中的白鹿皮製成。

白金幣 :亦稱白金三品」。西漢的銀錫合金幣。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鑄造。當時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獒如龜,故用為白金幣花紋。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7)西漢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什麼貨幣擴展閱讀:

漢初鑄造的銅幣比較輕,重三株,後來越來越輕。文帝時期,三銖錢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於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錢,重四分之一兩,可是幣值標的卻是半兩。漢朝的貨幣危機其實源自於朝廷放任民間私自鑄錢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貨幣流通,好改善財政收入。

可是這項政策的弊端遠遠超過利處,錢本來用銅鑄造,但鑄幣者摻雜了價值低的鉛和鐵之類的金屬,貨幣漸漸的貶值,民間的經濟逐漸紊亂。許多人趁此機會鑄造貨幣發財,如文帝的寵臣鄧通依靠鑄銅幣家產超過王侯。

另外諸侯們都開挖礦山鑄造銅幣,吳王劉濞憑借銅礦鑄幣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發動「七王之亂」的底氣。漢武帝由於對匈奴的連年征戰耗資巨大,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也逐漸用完,財政危機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建元年間開始,武帝開始對貨幣動手,期間把四株錢改成三銖錢,後來又改回來。來回一改相當於沒變,問題自然沒解決。元狩四年,一次規模較大的貨幣改革出現。漢朝發行了白鹿幣和白金貨幣。下令嚴令禁止民間私自鑄造錢幣,違者死罪。

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鑄造五銖錢,鑄幣技術上也有了改進,有效防止私鑄造貨幣的發生。此後經歷一些探索之後武帝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下令嚴禁各個諸侯國私自鑄造貨幣,把貨幣鑄造權收歸中央政府所有,此項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H. 五銖銅錢在中國歷史上有什麼重大影響

五銖銅錢前身應該為秦半兩,秦半兩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所發行的全國統一通用貨幣(這樣說應該更為通俗一些)。這一舉措不僅有利於統一國家、人民的經濟生活,而且半兩錢的圓形方孔的形式也成了此後歷代封建王朝錢幣的定製。
五銖銅錢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 ,「罷半兩錢,行五銖錢」(《漢書·武帝紀》)。錢形圓,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 ,外郭同文字一樣高低 ,可保錢文不受磨損,錢重五銖(約3.33克),鑄有篆字「五銖」二字。
因此,五銖銅錢只是說是由秦半兩演變而來,而在中國錢幣歷史上影響最大的還是秦半兩。所以樓主的問題問的有些不嚴謹。但是五銖銅錢既然是由秦半兩之後而來,且外形什麼的和秦半兩相差不大,後世錢幣都是以此為藍本的,那麼,知道了秦半兩的影響力再看五銖銅錢也就差不多了。
不過,五銖銅錢還是應該說是被影響的。

I. 漢朝經濟的貨幣

漢自建立以來,貨幣沿襲秦朝的半兩,但是品質低劣,實際重量往往只有八銖、四銖、甚至更輕,有的薄如榆聯,被稱為「榆莢錢」,貴族、豪商大肆盜鑄錢幣,造成幣制混亂。郡國鑄幣失控也是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發生的原因之一。漢武帝即位後,一方面出於中央政府在經濟管理和政治統治上需要,另一方面由於對外征伐帶來的歲出增加令國庫日窘,故十分重視幣制問題,先後進行六次幣制改革。第六次改革推行「三官五銖」,一舉解決困擾西漢金融多年的私鑄、盜鑄問題,既穩定了金融,又將漢高帝下放民間的鑄幣權重新統一於中央政府,於是幣製得到長期穩定。五銖錢成為自漢武帝時代直到隋朝七百餘年間國家鑄幣的主要形式。 .3厘米漢墓中經常出土的直徑約2,重量約3.5克的五銖錢,就是漢武帝時代第六次幣制改革產生的「三官五銖」。
西漢末期至新朝,王莽推行的一系列幣值改革一度引起了幣制的混亂。到東漢初期,王莽幣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在西漢早期,開國皇帝漢太祖(約公元前202年—195年)為了支持私鑄,關閉了政府造幣廠(此處已修改)。漢太祖的寡婦皇後呂雉,作為太皇太後,她在公元前186年廢除了私營鑄幣。她首次發行了由政府鑄造的重5.7克(0.20盎司)的銅幣。而在公元前182年發行了另一種重1.5克(0.053盎司)的錢幣。改用重量較輕的錢幣造成了大范圍通貨膨脹,因此公元前175年,漢文帝(約公元前180-157年)頒布了私營鑄幣廠禁令;它們只允許鑄造重量剛好為2.6克(0.092盎司)的錢幣。公元前144年,即漢景帝(約公元前157年-141年)統治末期,私營鑄幣被再一次廢除。盡管如此,中央及地方郡政府仍繼續發行重2.6克(0.092盎司)的銅錢。直到公元前120年,那一年間,錢幣被1.9克(0.067盎司)的銅錢所代替。其他貨幣也在這一年間發行。徵集政府稅收時使用面值四十萬的綉花白鹿皮代紙幣。漢武帝還採用三種面值分別是三千、五百和三百的銀錫合金錢幣;所有的錢幣重量都在120克(4.2盎司)以下。
公元前119年,政府發行了重3.2克(0.11盎司)的五銖錢;該錢幣是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前的標准貨幣。在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短暫自立的新朝時期(公元9到23年),政府分別在公元7年、9年、10年和14年採用了幾個新的貨幣單位。這些單位(包括銅刀幣、金、銀、龜幣及貝幣)的市場價格與它們的重量不符,從而貶損了錢幣的價值。在新朝滅亡後的大范圍內戰有所緩解後,漢光武帝(約公元25-57年)在馬援的鼓動下,於公元40年重新採用了五銖銅幣。由於各個郡發行貨幣的質量低,重量輕,中央政府於公元前113年關閉了所有的郡鑄幣廠,並賦予中央政府水路及公路掌管者獨有的鑄幣權。盡管在東漢初始中央政府發行的貨幣都轉移到了大司農(中央政府九卿之一)的辦公室,中央政府仍然保持了對貨幣發行的壟斷權。 商人及小農以錢幣繳納財產及人頭稅,並將一部分收獲的農產品繳納土地稅。農民則通過為富有的地主做工,在釀造業等行業當勞動力或是通過在城市市集中出售農產品及自製品賺取錢幣。漢代朝廷可能發現以錢幣征稅是最簡易的方式,因為這樣就無需運輸被征稅的貨品了。
自公元前118年到公元5年,朝廷鑄造了280億多枚錢幣,每年平均鑄造2.276億枚(或22.76萬貫錢幣)。相比唐代的天寶年間(公元742至755年),每年鑄造錢幣3.27億枚。到了宋代(公元960年至1279年),鑄造的錢幣數則為公元1045年30億枚,公元1080年58.6億枚。由於工錢只以現金支付,在東漢時期錢幣現金成為衡量財富的普遍標准。第五倫(約公元40年至85年)——漢代蜀郡(今四川省)太守描述道其下屬官員財富並非以擁有的土地折算,而以錢幣現金計算資產總和,其價值大約為1千萬枚錢幣。
安格斯·麥迪森估計當時漢朝國內生產總值以1990年美元計相當於450美元/每人——這一總數超過了90年代最低生活水準,且直到10世紀末期宋朝初年也未發生過明顯改變。錢幣現金的廣泛流通令眾多商人致富,涉及成百上千枚錢幣的商業交易在當時比比皆是。他們將自己的財富用於土地買賣,成為了富有的地主。官府為現金流動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令特定的社會階層強大起來,而這一階層政府也曾極力試圖通過徵收重稅、處以高額罰金、充公及價格監管機制予以壓制。

J. 漢朝流通的是什麼貨幣

西漢建立之初,漢承秦制,貨幣制度也一如其舊,使用半兩錢。所不同的是,漢初半兩錢的實際重量開始變輕了,如漢文帝時半兩錢只重四銖(二十四銖合一兩)。鑄幣的名稱和重量,兩者由相符到有差距,這是世界各國貨幣史上共同的現象。這一方面是統治階級為了節省幣材,另一方面也標志著貨幣地位的進一步確立。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漢武帝實行幣制改革,採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幣」。
白金的幣面分三等:圓形的龍幣值三千錢,方形的馬幣值五百錢,橢圓形的龜幣值三百錢。所謂白金,實際上是銀和錫的合金。銀少錫多,作價又那麼高,自然會發生貶值。加上銀的價格高,錫的價格低,成千上萬的人又私下鑄造起來,結果白金只用了一兩年就廢止了。白金是中國最早的銀幣,也是第一次在幣面上出現了圖型。
皮幣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養的白鹿的皮,長寬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繪圖。小小一塊畫了圖的鹿皮,竟然作錢四十萬,在當時是無論如何行不通的。不過,正因為它的幣材與幣面的價值相差懸殊,因而可以說是中國紙幣的最早嘗試。
白金、皮幣的弊病,漢武帝很快就發現了。於是在發行白金和皮幣以後的幾個月,開始鑄造「五銖錢」。從公元前116年(漢武帝元鼎元年)起,五銖錢已作為唯一的錢幣,獨步於漢帝國的疆域。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元鼎四年),漢武帝將鑄造錢幣的大權收歸中央所有,並在上林苑設立負責鑄錢的機構,稱作「上林三官」。鑄造錢幣有了專門機構負責,錢幣的質量就有了保證。
王莽篡漢前的居攝二年(公元7年),下訟在五銖錢之外增鑄大錢、契刀、錯刀。新朝建立後,王莽又在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進行第二次改革,廢除五銖錢及刀幣,另外發行寶貨,計有五物(金、銀、龜、貝、銅)名(錢貨、黃金、銀貨、龜、貝貨、布貨),共二十八種貨幣。由於貨幣種類太多,換算起來又十分困難,因此流通非常不便。所以人們仍在暗地使用五銖錢。一年以後,王莽被迫廢除剛剛施行的二十八種貨幣,只留小錢值一和五錢五十兩種繼續使用。天鳳元年(公元14年),王莽為了挽回人心,第四次改革貨幣,廢大、小錢,另作貨布、貨泉兩種。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他沿用王莽時的貨泉,而且還鑄造了新的貨泉。直到他做皇帝的第十六年,才重鑄五銖錢。

熱點內容
什麼是解禁股對股票有什麼影響 發布:2025-05-19 14:50:48 瀏覽:879
南京高科股票歷史最高 發布:2025-05-19 14:50:05 瀏覽:816
2019中秋股票交易開市情況 發布:2025-05-19 14:39:58 瀏覽:937
5萬買指數基金10年後的收益是多少 發布:2025-05-18 04:14:52 瀏覽:612
如何進行股市個人評估 發布:2025-05-18 03:55:04 瀏覽:47
香港滿地科技股票 發布:2025-05-18 03:54:58 瀏覽:636
如何認定公司股權持有合法 發布:2025-05-18 03:53:37 瀏覽:143
基金工作人員叫什麼 發布:2025-05-18 03:42:24 瀏覽:601
短線的基金有哪些 發布:2025-05-18 03:34:21 瀏覽:157
工基金個人交多少 發布:2025-05-18 03:25:10 瀏覽: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