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和漢朝的貨幣各是什麼
Ⅰ 秦朝的貨幣叫什麼
秦朝的貨幣是半兩錢,這是中國戰國時期到漢朝前期廣泛採用的一種銅貨幣。圓形方孔,又稱方孔錢。秦朝時期將其作為全國強制推行的統一貨幣,從而確定了中國其後各朝代銅錢式樣。
先秦半兩
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秦國「初行錢」,將貨幣的鑄造權收歸國家,規定圓形方孔半兩錢為國家法定貨幣,這被視作半兩的起源。這一時期的半兩錢重量在8克左右,採用原始的泥范鑄法,不平整,未經修磨,外形和厚薄並不固定,特別是其方孔不方,有的甚至作圓孔,銘文用大篆,「兩」字中的「人」部分較長,俗稱「長人兩」。
秦半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國家強制推行秦半兩,取代原六國自有的貨幣。這一時期的半兩錢多由地方官府自行鑄造,形制的差異有所縮小,但是仍然不能做到統一。錢體不圓,方孔仍有不方者。銘文用小篆,傳說乃李斯手書,「兩」字中的「人」部分較短,俗稱「短人兩」。
漢半兩
劉邦建立漢朝後,決定重新鑄造貨幣,但由於初期百廢俱興,所鑄半兩錢重量極輕,僅2克左右,俗稱「榆莢半兩」。隨著經濟逐漸好轉,漢朝所鑄半兩錢的重量也逐漸增大。漢文帝時期鑄四銖半兩。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漢武帝在上林苑設立工場,將鑄幣權首次統一收歸中央政府,廢半兩錢,始造五銖,標志著半兩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由五銖取而代之。
Ⅱ 秦朝錢幣和漢朝錢幣有什麼區別 了初一歷史題
秦朝統一貨幣用「半兩」錢,漢朝常用「五銖」錢。西漢朝末王莽篡權,發行了「貨布」、「小泉」「大泉」等貨幣。但漢朝(西漢、東漢)主要還是行用「五銖」。
Ⅲ 秦朝時用什麼貨幣
秦朝的貨幣是半兩錢,這是中國戰國時期到漢朝前期廣泛採用的一種銅貨幣。圓形方孔,又稱方孔錢。秦朝時期將其作為全國強制推行的統一貨幣,從而確定了中國其後各朝代銅錢式樣。
Ⅳ 秦朝的貨幣與漢朝的貨幣有什麼共同特點
漢承秦制鑄造半兩
漢朝建立以後,因為剛剛經過嚴重的戰爭創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百業凋敝,民生艱難。百姓生活困苦,購買力低下,社會能供應的生產、生活物資也不豐富。在這種情況下,秦半兩幣值過重,流通不便,不利於國民經濟恢復的弊端就顯現了出來。
漢高祖認為秦錢太重,於是允許獲得政府授權的民間人士鑄造輕小的貨幣,被稱為莢錢。莢錢面值較輕,因而流通順暢,特別適合於在特殊困難時期普遍貧困的平民使用。然而由於鑄幣權下放到私人手裡,沒有形成統一嚴格的管理,導致各地所鑄貨幣形制各異,沒有統一的標准。再加上前朝流弊猶存,各種不同樣式、輕重的錢幣同時在市場上流通,令百姓不知所從,貨幣的信用度很差。
還有一部分人借鑄幣牟利,在造幣過程中摻假,隨心所欲地偷換鑄幣原材料,任意減重,大量濫造,更加重了惡錢的泛濫,加重了百姓對貨幣的不信任感。
當時,長安城中一部分不法商人為了發國難財而囤積居奇,肆意哄抬物價,再加上惡錢泛濫所造成的貨幣貶值,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據《漢書》記載:「物痛騰躍,米至石萬錢,馬至匹百金」。一石米的價格竟與一斤黃金等價,而一匹馬則要百金,也就是一百萬錢,可見通貨膨脹率有多高。
漢初頒行莢錢,固然是為了方便在戰亂中喪失財產的百姓自救,另一個現實的原因則是由於漢朝開國時的六十二郡中,直接掌握在朝廷手裡的只有區區十五郡,其餘全部分給異姓或同姓諸侯王作為封國。
直接掌控在漢朝廷的這區區十五個郡,真正富有銅礦的地區很少,反而是南方的吳、楚之地銅山盛布。中央政府要鑄錢又缺少銅料,於是只好以「秦錢重難行」作為財政困難、原料不足的遮羞布,一面大量回收舊幣,銷毀化為鑄幣的銅材;一面鑄造耗用銅材量較少的輕錢。
當時的輕錢仍然被稱為半兩,但較之標准半兩、甚至秦二世時的減重半兩錢,重量已大大減輕。
一般認為,漢初官鑄的半兩錢,錢重只有三銖左右,僅及標准半兩錢重的四分之一。民間私鑄之錢,製作更為粗劣,錢重與官鑄錢也有差異。
即使如此,中央所鑄的輕錢仍不敷所用,於是,漢高祖又允許民間自鑄莢錢,以發掘民間潛力,藉助市場的力量自行增加貨幣供應量。
中央政府的這一舉措僅是應急之舉,雖然可解一時的燃眉之急,但也會助長了民間盜鑄錢幣的歪風,終究不是長久的解決辦法。果然在呂後二年,即公元前186年,漢朝政府終於忍無可忍,不得不出手整頓混亂不堪的貨幣市場。
2.漢承秦制鑄造金幣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黃金正式宣布為法定貨幣。如果說秦朝由於二世而亡,因而出土的黃金貨幣很少,那麼到了漢代,黃金貨幣出土的數量與范圍就相當可觀了。
根據20世紀以來載諸報刊的考古出土資料進行初步統計,漢代的黃金貨幣出土的報道共有26處,遍及14個省市。漢代黃金貨幣流通范圍,已遠遠超出戰國時期楚國的領域並且遍及全國。
漢代的黃金貨幣與楚國的爰金有所不同。西漢的黃金貨幣大多是餅塊形狀,大小不等。1968年河北滿城一號漢墓出土金餅40塊,呈不規則圓餅形,中心內凹,背面粗糙。經鑒定,含金量為97%,每塊大小、重量、厚度不等,共計719.4克,平均每塊有17.99克.
在滿城2號墳墓出土的29塊金餅中,黃金含量為95%的,共計438.15克,平均每塊只有15.11克,比滿城1號墓出土的金餅每塊少2.88克。
值得注意的是,滿城2號墓出土的不規則餅狀,周緣留有切割的痕跡,有的還經過錘打。很顯然,這種餅塊狀的黃金貨幣,根據交易的需要,可以任意切割,仍處在比較原始的稱量貨幣階段。
河北滿城漢墓,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墓,當為漢初的黃金貨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漢初法令規定,黃金以斤為計算單位,但河北滿城出土的黃金貨幣都在一兩左右,這可能與漢初經濟凋敝,黃金貨幣流通量較小有關。
到漢武帝時,黃金貨幣有了較大變化,那就是對馬蹄金與麟趾金的鑄造。到了漢武帝太始二年時,黃金貨幣有了比較固定的形制。
秦始皇統一貨幣時明確規定:「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而黃金則為「上幣」。 漢代政府仍然像秦朝那樣規定黃金是法定貨幣,黃金貨幣使用的地域幾乎遍及全國,這已為考古資料所證實。河南扶溝縣、西安漢上林苑、江蘇盱眙南窯庄、遼寧新金縣等地出土的黃金貨幣,都有「上」字。
很顯然,這個「上」字可能與漢代稱黃金貨幣為「上幣」有關。為什麼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間,卻有這一相同的刻記出現?答案只有一個:這些「上幣」是由中央政府或郡國統一鑄行,然後分散到全國各地去的。
根據以上漢代黃金貨幣出土的情況來看,考古學者初步得出如下一些結論:漢代的黃金價值與秦代相同;漢代的黃金貨幣是法定的「上幣」,流通地域較廣,但每次出土量很少;黃金貨幣以餅塊狀為主,每塊除一兩型小金餅外,大致都在一斤左右;有些餅塊狀黃金貨幣底部刻有各種記號,有的刻有斤、兩、銖的重量;黃金貨幣根據交易需要,可以任意剪鑿,分散使用。
從以上結論中可以看出,漢代鑄造的黃金貨幣仍處在比較原始的稱量貨幣階段。
3.漢承秦制鑄造五銖錢
五銖錢最開始鑄於西漢武帝元狩五年,錢重五銖,上有「五銖」兩個篆字,因此而得名。
五銖錢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確立了圓形方孔,內外有郭,並發展成為輕重大小適度的銅質錢幣。自漢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漢末年,幣制不復改變。
五銖錢流通七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
Ⅳ 歷史 戰國七雄貨幣
當時各國都是以鍾鼎文而發展起來的文字,可以籠統的稱為大篆,但是在書寫上有所不同~~~但是那個時代的人基本上還是能辨別的~~~類似現在的歐洲國家的語言,相近,易學。
至於貨幣主要是:秦、魏、韓(圜錢)燕、趙(布幣)齊(刀幣)楚(蟻幣:也叫鬼臉錢)
下圖是圜錢(也叫環錢)秦國貨幣,後演變成內方外圓的半兩錢,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
Ⅵ 秦國統一的貨幣名稱
秦國統一後的貨幣是「秦半兩」。
從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前336年)起算,到秦滅亡(前206年),秦半兩錢(含戰國)的生產共延續了130年。
中期至西漢早期的青銅鑄幣。初為戰國秦一國之鑄幣。始鑄於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錢」,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而成為全國通行之法定貨幣。
(6)秦國和漢朝的貨幣各是什麼擴展閱讀: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
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
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Ⅶ 戰國秦漢時期的貨幣是
戰國時期的貨幣是古布幣。秦朝的貨幣是半兩,漢朝貨幣是五銖。另外這些朝代貴金屬金和銀也是貨幣。
Ⅷ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都用的什麼錢
這個比如說秦朝的時候有秦半兩,漢朝的時候有漢五銖,另外其他的時候還有其他的銅錢,比如說開元通寶,從這也能夠看的出來,古代銅錢剛開始的時候,應該是按照重量來計算單位,到後來的時候變成了年號銅錢。
Ⅸ 秦漢時期的主幣包括
秦漢:規定圓形方孔錢作為通行全國的貨幣。漢代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漢代的銅錢重量幾經變化,至武帝鑄五銖錢才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