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我國貨幣需求函數
① 貨幣需求函數
兩個函數都是可以的,只不過表示的含義不太一樣罷了。d=Y-100r和m=ky-hr那個國民收入代表的含義是一樣的。k是貨幣需求的收入彈性,表示國民收入每變動一個單位所導致的貨幣需求的變動量。d是英文demand的縮寫,代表需求的意思啦。。。。Y是交易性貨幣需求和預防性貨幣需求之和,是關於收入的函數,是收入對貨幣需求的影響。
問題補充的答案:當經濟衰退時,我們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因為貨幣需求與利率負相關,貨幣需求增加,利率下降,此時會擴大投資與產出。
當經濟衰退時,國家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財政政策包括政府的稅收制度,轉移支付制度,農產品價格維持制度,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的採用可以使減少稅收,擴大轉移支付,比如政府出面購買很多物品,這樣促進經濟復甦。
如何採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呢?我們就用兩個政策的要素來表達。財政政策剛剛已經講過了,貨幣政策包括利率效應,貨幣余額效應,再貼現率之類。
呵呵。。。。。。。
② 分析我國貨幣需求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決定因素
通過道客巴巴查找可得http://www.doc88.com/p-705593393673.html《我國貨幣需求的決定因素的實證分析》一、中國貨幣數量的主要特徵
(一)貨幣增長率
近30年我國廣義貨幣量(M2)和狹義貨幣量(M1)增長率的波動幅度較大(見下圖)。1979年以來,M1增長率最高和最低值之間跨度達31.6%,M2增長率最高和最低值之間相差也有25%。特別是1998年以前,波動十分劇烈,1999年以來波幅縮小。另外,多年來,M1和M2增長速度較快。1978-2007年間M1年均增速19.1%,M2年均增速22.4%,兩者年度增長率最高時接近40%。從國際比較看(見表1),我國貨幣增長率偏高。
(二)貨幣流動性
M1與M2的比率是衡量貨幣流動性強弱的基本指標。從總體上看,我國貨幣流動性呈下降趨勢,從1978年的0.82下降到1995年以來的不到0.4。貨幣流動性在上世紀90年代上半期之前持續下降有多方面原因。首先,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經濟增長的活力得以釋放,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促使貨幣需求快速上升。其次,從1990年兩大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到1995年,是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起步階段,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證券市場很不發達的狀態下,居民可投資的金融資產數量很少,因此增加的收入中很大部分只能以定期存款的形式持有,造成M2增長速度快於M1(見下圖)。
近年來我國貨幣流動性(M1/M2)變化情況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見表2)顯示,我國是在貨幣流動性偏高的國家行列中。對此的一種解釋是金融服務的不完善導致貨幣與准貨幣之間兌換的成本相對較高,因此居民傾向於持有較多貨幣。
(三)貨幣化指標
M2與GDP的比率也被稱為經濟的貨幣化率,它在我國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在麥金農提出以M2/GDP這一指標衡量一國尤其是後發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實際貨幣增長水平時指出,這一比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是逐步提高的,但在一個健康的經濟體中,貨幣化程度不會持續提高,而是在達到一定程度後在某個區間內保持相對穩定,他認為這個區間的上限在1~1.2之間。我國的經濟貨幣化率在1998年超過1.2,其後繼續上升,到2003年後才基本穩定在1.6左右的水平。這種現象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中貨幣量變化的特殊性。對此的理論研究較多,比較普遍接受的解釋是制度因素。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大量投資品通過政府調撥方式進行,消費品也更多表現為實物補貼,使用貨幣的交易行為較少。隨著體制轉軌,市場化使交易和支付的方式發生轉變,貨幣交易的范圍越來越大。此外,轉軌過程中還存在由計劃控製造成的抑制性投機需求逐步釋放、由計劃體制軟約束造成的過度資金需求出現膨脹等情況,這些問題共同促使貨幣需求超經濟增長,形成貨幣化指標快速上升的狀況。
二、中國貨幣需求的影響因素
(一)財富與收入因素
人們所擁有的財富和一定時期內所獲得的收入,是約束貨幣持有量的上限,同時也是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弗里德曼強調包括人力財富和非人力財富在內的總財富與財富構成對貨幣需求的影響,但現實中,總財富規模和人力財富與非人力財富的相對比例,在度量方面有相當大的難度。因此,以國民收入作為貨幣需求函數中體現財富與收入因素的變數成為貨幣需求研究特別是相關實證研究的普遍做法。
(二)影響持幣成本的因素
1、利率。在我國目前的利率體系中,盡管存在市場化的債券市場利率,但由於債券市場的相對規模小,利率的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都還不夠合理,難以體現持有金融資產的預期收益狀況。因此,不宜作為衡量持幣機會成本的變數。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是目前在我國廣泛影響經濟主體決策的變數,但尚未市場化,與金融資產預期收益的聯系不緊密,明顯不同於西方貨幣需求理論中使用的利率概念。金融機構存款利率實際上是居民持有貨幣的一種預期收益,但存款利率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細化,如利率期限結構變化、利息稅的影響、通脹率上升形成負利率等,都應視為存款利率對貨幣需求實際作用的調整因素。
2、預期通貨膨脹率。由於持有物質財富也是持有貨幣的一種替代方式,通貨膨脹發生時,貨幣的購買力下降,而實物資產的實際價值保持不變。因此,預期通貨膨脹率可視為實物資產的預期收益率和持有貨幣的一種機會成本。一些學者認為,只要不發生超級通貨膨脹,名義利率的調整就能夠反映預期通貨膨脹率的變化。因此,在貨幣需求函數中,僅以名義利率作為機會成本變數就足夠了。但這種觀點同樣是建立在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市場發達,利率完全市場化,因而名義利率對市場反應靈敏、調整速度快。對我國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未完全市場化、不能完全依據市場狀況調整的現狀來說,預期通貨膨脹率還是可能作為實物資產的預期收益率而對貨幣需求產生獨立的影響。
3、風險資產價格與風險偏好。弗里德曼(1988)關於股票市場價格對貨幣需求影響機制的經典研究指出了四種不同途徑和機制:一是替代效應。股票市場價格上漲表明持有股票的收益增加,從而吸引人們將持有的貨幣轉換為股票,降低貨幣需求,這種效應主要影響包括儲蓄存款在內的廣義貨幣需求。二是財富效應。股票價格上漲意味著名義財富增加,這將導致消費需求上升,貨幣的交易需求隨之上升。三是資產組合效應。股票價格上漲使資產組合中風險資產的比例增大,在風險偏好不變的情況下,人們將調整資產組合以恢復原有的風險水平,調整方式就是增加短期債券、貨幣等無風險資產的持有,因此引起貨幣需求上升。四是交易效應。股票價格上漲往往伴隨著股票市場交易量的增加,這將產生相應的貨幣需求來滿足或完成這些交易。從四種效應形成的股票市場價格與貨幣需求關系看,替代效應使貨幣需求與股票價格反向變動,其餘三種效應則使貨幣需求與股票價格同向變動。綜合四種效應的總影響取決於它們之間的力量對比。風險偏好的變化也會影響貨幣需求。當人們的風險偏好上升,對風險資產的需求增加,貨幣需求減少。但風險偏好這一指標在計量方面有較大的難度。
關於我國貨幣需求中代表風險資產價格的變數選擇,要考慮不同風險資產市場的發展狀況與代表性。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債券市場利率對風險資產收益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不同,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程度明顯落後於經濟發展,也落後於股票市場。公眾在債券二級市場的參與程度低,債券市場更多地擔當了貨幣政策操作(央行的回購和現券交易)平台,而沒有成為經濟主體進行貨幣與風險資產轉換的主要場所。隨著近年來股票市場的發展,股票已日益成為經濟主體持幣的重要替代資產之一,股票指數的變化體現了持有貨幣的一種機會成本。
(三)制度因素
一系列制度因素來源於我國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的各項改革措施,包括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及鄉鎮企業在內的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改革、價格雙軌制的實行與取消、逐步推進的對外開放戰略,等等。市場機制的逐步建立,帶來了經濟的快速貨幣化。易綱(1996)認為,經濟體制改革至少通過以下五個渠道導致貨幣化,進而形成「迷失貨幣」:通過增加居民和企業的交易需求;通過在農村引入生產責任制,使成千上萬的農民進入了市場;通過改革中出現的大量鄉鎮企業;通過迅速發展的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通過迅速增長的自由市場。對制度因素影響中國貨幣需求的研究很多,由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與多個變數相聯系,引入多個變數的做法可能更精確,但在實證分析中,從保障自由度的角度考慮,適當簡化也是可以接受的。本文認為,經濟貨幣化指標可作為制度變數的代表。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③ 凱恩斯是如何分析貨幣需求動機的建立了怎樣的貨幣需求函數
凱恩斯對貨幣需求的研究是從對經濟主體的需求動機的研究出發的。凱恩斯認為,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出於三種動機:①交易動機:為從事日常的交易支付,人們必須持有貨幣;②預防動機:又稱謹慎動機,持有貨幣以應付一些未曾預料的緊急支付;③投機動機:由於未來利息率的不確定,人們為避免資本損失或增加資本收益,及時調整資產結構而持有貨幣。在貨幣需求的三種動機中,由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均與商品和勞務交易有關,故而稱為交易性貨幣需求( L1)。而由投機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主要用於金融市場的投機,故稱為投機性貨幣需求(L2)。而貨幣總需求(L)等於貨幣的交易需求(L1)與投機需求(L2)之和。對於交易性需求,凱思斯認為它與待交易的商品和勞務有關,若用國民收入(Y)表示這個量,則貨幣的交易性需求是國民收入的函數,表示為L1=L1(Y)。而且,收入越多,交易性需求越多,因此,該函數是收人的遞增函數。對於投機性需求,凱恩斯認為它主要與貨幣市場的利率(i)有關,而且利率越低,投機性貨幣需求越多,因此,投機性貨幣需求是利率的遞減函數,表示為L2=L2(i)。但是,當利率降至—定低點之後,貨幣需求就會變得無限大,即進入了凱恩斯所謂的「流動性陷阱」
④ 貨幣需求函數的定義
對貨幣的總需求是人們對貨幣的交易需求、預防需求和投機需求的總和。貨幣的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決定收入,而貨幣的投機需求決定於利率,因此,對貨幣的總需求函數可描述為:
L=L1+L2=L1(y)+L2(r)=ky-hr
式中的L、L1、L2都是代表對貨幣的實際需求,即具有不變購買力的實際貨幣需求量。
⑤ 現代貨幣數量論的貨幣需求函數
現代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數量論不是關於產量、貨幣收入或價格水平的理論,而首先是一種貨幣需求理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M.弗里德曼。1956年,他在《貨幣數量論──重新表述》中提出的貨幣需求函數,後來他又將它擴展。 貨幣需求函數的經濟意義是:單個財富持有者的貨幣需求決定於三類因素:
①財富持有者的財富總量或總收入,即y和w;
②各種形式的財富的價格與收益,即rm、rb、re、(1/P) (dP/dt);
③財富持有者的偏好即u。
弗里德曼認為,若將M、y、w分別視為人均持有貨幣量、人均真實收入、人均財產收入,則這一貨幣需求函數公式可應用於整個社會。 弗里德曼提出這樣的貨幣需求函數式是要表明:
①貨幣需求與其決定因素之間具有極為穩定的關系;
②貨幣需求獨立於貨幣供給,即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與貨幣供給完全無關,還需要建立一個貨幣供給函數,才能完善貨幣分析。
在弗里德曼看來,由於貨幣需求函數是極為穩定的,因而物價的變動決定於貨幣的供給。從貨幣供給的變動去研究對物價的影響是貨幣數量論的特點。不僅如此,貨幣供給的變動還影響產量和名義收入,但貨幣量的增長對名義收入的增長的影響有一個時間間隔,因為名義收入是個綜合性指標,它包括價格和產量。貨幣供給量的增長先影響產量後影響價格。這一點又區別於早期的貨幣數量論,早期的貨幣數量論假定充分就業,即假定產量不變。
⑥ 貨幣需求函數怎麼理解
貨幣需求與影響其變動的變數之間的對應關系式。通過選擇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變數,並對變數及函數作出假設,以反映貨幣需求決定機制中的主要經濟關系。
凱恩斯提出了構成貨幣需求的三種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
M1代表為滿足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而持有的現金額;
M2表示為滿足投機動機而持有的現金額。與這部分現金額相對應的是兩個流動性偏好函數L1和L2,L 1主要是取決於收入水平Y,L2主要取決於當前利率水平r與當前預期狀況的關系。
從總體上看,凱恩斯認為需求函數是M=M1+M2=L1(Y)+L2(r)。
影響人們貨幣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四個:
①總財富;
②財富構成;
③持有貨幣和其他資產的預期權益;
④其他因素。
由以上四種考慮推演出的貨幣需求函數可表述為: 式中P為價格水平;rb;re;(1/P)(dP/dt)分別為債券、股權和實物資產的預期收益率;w表示人力資本與實物資本的比例;y為收入;u為其他隨機變數。
由於f是P的一階齊次式,該式又可表示為: (M/P)表示實際貨幣需求,是y的遞增函數,是rb、re、(1/P)(dP/dt)的遞減函數,與w和u的變動方向不確定(見貨幣數量論)。
⑦ 貨幣需求函數的介紹
貨幣需求與影響其變動的變數之間的對應關系式。通過選擇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變數,並對變數及函數作出假設,以反映貨幣需求決定機制中的主要經濟關系。
⑧ 貨幣需求函數的產生
弗里得曼認為貨幣需求是一個由許多變數決定的函數,將貨幣看成是一種資產,認為它僅是保持財富的一種方式,從而使得貨幣需求理論成了資本理論中的一個特殊論題。弗里得曼的貨幣需求函數可以表示為M=f(P,rb,re,△P/P,
W,Y,u),該式中,P代表價格水平,rb,re分別表示債券、股票的預期名義收益率,△P/P為通脹率,W為非人力財富占人力財富的比例,Y為恆久收入,u代表影響貨幣需求偏好的其他因素。
⑨ 貨幣需求函數的貨幣需求方程式
貨幣需求函數的雛形是有關貨幣需求的方程式,主要有I.費希爾的現金交易方程式(MV=PT),劍橋學派的現金余額方程式(M=kPy)(見劍橋方程式),以及J.M.凱恩斯的物價方程式。這些方程式因變數單一,主要說明貨幣數量與物價的關系並帶有恆等式的屬性,不宜視為規范的函數式。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 凱恩斯根據其對貨幣需求動機的分析,把貨幣需求分解為交易(含預防)需求和投機需求兩類。指出,交易性貨幣需求是收入的遞增函數,投機性貨幣需求是利率的遞減函數。投機需求的提出及分析系凱恩斯首倡。凱恩斯通過對貨幣與債券的流動性進行分析後提出,投機貨幣需求產生於債券利率的不確定性。個人預期利率仍將上漲時,將持有債券而不持有貨幣;預期利率將會下跌時,寧願持有貨幣而不持有債券,因此,利率對投機性貨幣需求具有很大的影響。就整體而言,投機性貨幣需求對利率具有很高的彈性,並且是利率的遞減函數。因此,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可用函數表示為:
L=L1(Y)+L2(i);L1Y>0,L2i<0
式中L為總的貨幣需求,L1為交易性貨幣需求,L2為投機性貨幣需求,Y為名義收入,i為利率。L1Y為L1對Y的導數,L2i為L2對i的導數。L1與收入同方向變動,所以L1Y>0;L2與利率反方向變動,所以L2i<0。
後凱恩斯學派的貨幣需求函數 J.托賓、W.J.鮑莫爾等後凱恩斯派學者對凱恩斯流動偏好的貨幣需求理論作了進一步修改和發展,根據「平方根定律」、「資產選擇理論」等新的分析指出,首先交易性貨幣需求不僅是名義收入的遞增函數,而且是利率的遞減函數,即交易性貨幣需求也受利率的影響。其次,投機性貨幣需求不僅僅限於在無風險的貨幣與有風險的債券間作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在同時持有多種資產下根據風險、收益、流動等原則進行選擇。這種經修改的凱恩斯學派的貨幣需求函數可一般地表述為:
M=f(Py,I)
式中P為一般物價水平,y是實際收入,Py為名義收入,M是Py的遞增函數和i的遞減函數。由於f是P的一階齊次式,因此: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 M.弗里德曼將一般需求理論作為分析的起點,認為影響人們貨幣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四個:①總財富;②財富構成;③持有貨幣和其他資產的預期權益;④其他因素。由以上四種考慮推演出的貨幣需求函數可表述為: 式中P為價格水平;rb;re;(1/P)(dP/dt)分別為債券、股權和實物資產的預期收益率;w表示人力資本與實物資本的比例;y為收入;u為其他隨機變數。
由於f是P的一階齊次式,該式又可表示為: (M/P)表示實際貨幣需求,是y的遞增函數,是rb、re、(1/P)(dP/dt)的遞減函數,與w和u的變動方向不確定(見貨幣數量論)。
麥金農的貨幣需求函數 R.麥金農關於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需求函數式可表述為: 式中y為實際收入,I/Y為實際投資率,d為各類存款利率的加權平均數,π*為預期物價上漲率,d-π*為實際存款利率。麥金農指出,f的所有偏導數都是正數,即實際貨幣需求與式中三個變數均呈同方向變動關系。由於實際貨幣需求與實際投資同步增長等原因,麥金農強調,在發展中國家,貨幣需求與實質資本間存在替代關系,即實際貨幣余額與實際資本有一種互補性。麥金農斷言:貨幣同實際資本互補性的基本命題,意味著實質現金余額M/P大量和迅速地增加,有助於投資和總產出的迅速增長。
⑩ 貨幣需求函數的問題
貨幣供給和價格水平不變,收入增加,利率上升。可以從兩方面理解:(1)由於收入和貨幣需求是正相關,所以收入增加,對貨幣需求也增加。而名義貨幣供給不變,所以利率提高,對貨幣的需求減少,對有價證劵的需求增加,從而保證貨幣市場均衡。(2)貨幣市場均衡方程M\P=k*Y-b*I,其中k是貨幣需求對收入的敏感系數,b是貨幣需求對利率的敏感系數,M\P是實際貨幣供給。從方程上看,貨幣供給M\P不變,收入增加,即kY增加,要使等式兩邊相等,則bI也必須增加,由於b在短期內看做是不變的,所以利率I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