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古代貨幣是如何製造的

古代貨幣是如何製造的

發布時間: 2022-06-16 15:30:02

A. 古代里的貨幣制是怎樣的文,錢,兩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B. 古代的錢幣非常好看,那它究竟是怎麼鑄成的

中國古錢幣不僅品種豐富,而且鑄造方法每個時代都不一樣,根據《天工開物》記載的鑄錢流程,來詳細介紹古代各色古錢幣是如何鑄造出來的。煉銅。從我國考古發掘來看,夏代已經能熔鑄青銅。古代煉銅方法主要有火法和濕法兩種。第一種為「火法煉銅」,例如以孔雀石為原料煉銅。殷墟考古發現,3000多年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已運用了此方法。孔雀石與點燃的木炭接觸而被分解為氧化銅,繼而被還原為金屬銅;



根據對古錢幣的考證,在漢代開始至明代初期的少量鑄錢中含有通過礦石夾帶的鋅元素。由於純銅加鋅鑄造的黃銅具有良好的鑄造性能,顏色華貴,明代嘉靖年即啟用金屬鋅直接配紅銅鑄造錢幣。這在銅合金鑄造史上是個劃時代的轉變。從此,黃橙橙的銅錢廣受歡迎。

C. 古代銀票是如何製作的為何沒有人造假

中國古代貨幣經歷了長期發展的過程,從粗暴的濫用到後來的仔細研磨,貨幣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話題。在古代中國貨幣發展的歷史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秦朝之後,舊貨幣將廢除舊貨幣,兩艘兩筆貨幣將用作法律貨幣。半兩錢是一種錢,秦的實踐,完全改變了貨幣的形式。在北宋期間,「童思」的發展改變了貨幣流通的形式。 「童思」是一張古老的銀票。很多人都非常想。

為什麼古代銀機票是一張紙,但沒有人假?

古代銀票與當前的紙幣不同。多年將有新版本的紙幣。為了防止假期以防止人民,法院的控制特別大,並且銀票的發行尤為短。如果您有新的銀票,您將有一個新的銀票,而假人不能在短時間內製作新的鈔票。

5、銀票圖案復雜難懂

雖然沒有現代化的高科技模式設計技術,但古人的智慧非常強大。在銀票上只有一些非常簡單的圖表,但在地圖的頂部,有特別的規定,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列印,讓假人無處可去。銀票的模式也是非常獨特的,而且沒有復制某技術的人。要說哪種王朝安全技術最好,你必須提到啟動子的微觀腐敗,微觀雕刻的內容不是一個簡單的詞,而是一首詩歌的詩歌,這種雕刻技術,如果不是專業人士,很難參與。

6、驗鈔機構的逐漸壯大

沒有現代APERE識別銀票的真實性,但古代人類專門設置了子票,可以手動檢測銀票的真實和假。一些專業人士可以看到銀票。真假,銀行檢查機構的出現,這減少了整個法院的許多不必要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防止了假銀票的出現,並給予了假人的勝利,還有減少商人之間的矛盾對穩定業務的發展發揮了很多。

D. 中國古代如何造錢

中國古代錢幣從商代模擬海貝製造銅貝後,就一直延續了使用鑄造法加工金屬鑄幣的制錢方式,具體流程如下。根據錢幣樣式製作母模,翻砂造出母錢,在用母錢制模(民間俗語板板64就指的是這一過程,指的是唐代鑄錢,一副模具鑄造64枚銅錢)使用錢模(錢范)澆鑄,起范後打磨,成為廣泛使用的青銅(後期為黃銅)鑄幣。另漢代高價值貨幣是使用黃金鑄造成馬蹄型金塊,稱馬蹄金重量為一漢斤(223克)價值一萬五銖錢。漢武帝時期使用白鹿皮製作皮幣,這是世界上第一種非金屬貨幣。宋代金屬鑄幣量不足,加上大量鑄幣過於沉重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是使用雕版印刷法。元代,明前期使用交鈔也是雕版印刷法印刷,明中後期直到近代,白銀鑄錠與銅鑄幣混合使用。中國古代的造幣方法就是鑄造法,和雕版印刷法

E. 古時候,錢幣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 」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 」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漢朝時 繼續秦國的錢制 發行 半兩錢。漢武帝起,又開始鑄造 五銖錢,這是中國歷史上使用年代最久的錢幣,一直到隋朝才廢止,歷經七百餘年。後世一直使用方孔銅錢,一開始用錢范鑄造,後改用母錢翻砂鑄造,像清明時期流傳很多母錢,就是當時用於鑄造子錢,也就是流通錢幣使用的。

F. 中國古代根據什麼來造錢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先秦貨幣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 」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 」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戍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 「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 | 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 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四)兩宋到明清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 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到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制的紙幣制度,晚清機制幣體系出現,為中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以上所列為流通錢幣史,錢幣界還有眾多非流通性貨幣,如壓邪用的壓勝錢,禱福避邪的鎮墓錢和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傑出人物的紀念幣之類此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錢幣俗稱「花錢」,在貨幣流通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卻可提供珍貴史料。
[編輯本段]中國貨幣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大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紙幣的整理修復和歸類】
對紙幣進行初步加工處理是集幣的首要工作,因為紙幣一旦進入市場,經流通之後,都或多或少會受到污染,表面會很臟並附著很多細菌,如果不對其進行初步加工,細菌在潮濕地我便會發霉、產生霉點,這樣便會污染我們的集鈔本,影響收藏效果,也會降低收藏品的品相和價值,減少其保存壽命。可見,一套行之有效的歸類整理方法對於紙幣收藏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般對於各種品相的紙幣,有以下這些基本的整理方法:
(1)對於未流通過的全品相紙幣,可以直接進入集鈔本。對一些中、高檔品還應進行塑料袋包裝,以免用手觸摸時沾上汗水油污,必要時甚至可以採取塑料真空封裝以隔絕空氣。
(2)面對著已經弄臟了的紙幣,則要經過浸泡、吸水、乾燥等清洗工序對其進行修復。浸泡時間應由紙幣的好壞決定,切記一點,只能用清水浸泡,任何清潔劑都不被允許加入水中浸泡紙幣,否則會使紙幣脫色或變色,那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用清水浸泡後,要隨時更換已經變黃了的水,然後用能吸水的紙張墊在清洗過的紙幣下面,均勻輕壓使吸水紙吸去附著的多餘水份,之後讓它自然晾乾,切不可用熨斗或其它加熱機進行加熱乾燥。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於類似舊私貼這種用舊式老棉紙印製的紙幣,則不能進行水浸,以防紙化開、破損,只能用沾濕的棉花弄濕紙幣的四邊和角,把捲曲部份展平清潔。
(3)對於透明交條粘貼過的紙幣,該如何進行處理呢?粘貼紙幣的透明膠條,時間長久之後,變黃、硬化且有所捲曲,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處理,將其揭下來。此時最好的處理方法便是用建築行業調油漆用的稀釋料把 膠帶弄濕,用鉗子慢慢將膠條撕下,而對於紙幣上殘留的膠,可用稀釋料輕輕擦拭去掉。
(4)對於已破損或斷開的紙幣,則可用相同顏色的舊棉紙如(舊以契等)修補破損部分和斷開處。對於一些有缺損的紙幣,應選找有類似花紋、顏色相同的老紙幣,在正面加以貼補,對於高檔紙幣,則建議最好請專門從事紙幣修補行業的技師對其進行加工修補。

G. 古代的錢是怎樣做出來的

古代錢幣貝類貨幣

天然海貝

公元前21世紀--前2世紀,主要使用於中原地區,後逐步被金屬貨幣取代,單位為「朋」,每拾枚幣為「一朋」。在先秦時期貝同時具有幣和飾的雙重作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直到明末清初還使用貝作為貨幣,稱為「ba (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巴』)」。

天然海貝

公元前11世紀,產於海濱,因其堅固美觀,便攜帶,又能計數,而逐步演變為實物貨幣。

天然海貝

公元618-1368年 ,產於海濱,因其堅固美觀,便攜帶,又能計數,而逐步演變為實物貨幣。

人工貝類(石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商周時期,商品經濟不斷發展,貨幣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為彌補自然貨幣流通不足而仿製的玉貝、骨貝、陶貝、石貝等,被統稱為人工貝類貨幣。它們形態大抵仿照自然海貝,其交換價值,約等於或稍低於天然貨貝。

人工貝類(骨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人工貝類(玉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人工貝類(陶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銅貝

公元前11世紀

包金貝

公元前11世紀,商代中晚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掌握了冶煉技術,於是便出現了金屬貝類貨幣。形仿天然海貝。有金貝、銀貝、銅貝等。用青銅澆鑄的無文銅貝,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金屬鑄幣。

先秦貨幣

平肩弧足空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中期 形制特徵:平肩、襠部呈弧形,銎(音窮)長,有穿孔,銎內一般留有寒。面文鑄有干支、數目、天象、地名、事物、陰陽五行、方位、吉語等。幣材多為青銅。

尖足平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期。戰國趙鑄幣。聳肩、方襠或弧襠、尖足。以一jin(左右結構,左為『金』,右為『斤』)、半jin(同前)二等紀值分別稱為「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面文為城名,部分小布面文有「半」字。背文一般為數字。體輕薄。幣質為青銅。

三孔布

成色年代:戰國後期 戰國後期錢幣。按背文分大小兩式。圓首、圓肩、圓襠、圓足,首及兩足各有一圓形穿孔。面文多為地名,背文有紀重和紀值文字。大者背文「一兩」,小者背文「十二銖」(半兩)。

銳鋒刀

成色年代:春秋晚期 。又稱針首刀。是尖首刀的一種特別形式,首部尖細如針,錢文多為抽象符號。

截首刀

成色年代:戰國早期。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與尖首刀相同。

直刀

成色年代:春秋戰國之交。戰國中晚期中山國、趙國鑄幣,也稱圓首刀或平首刀。刀身直或略帶弧形、圓首,柄面多有二直線,體型輕薄,其中「yan(內外結構,外為『門』,內為『言』)陽」(今陝榆)小直刀尤為薄。除「甘丹」「白人」「成帛」有背文,其餘背多平素。

圓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中晚期。戰國中晚期鑄幣,外圓、孔圓、背平素,面背間有拔模斜度,因此背徑大於面徑,背孔小於面孔,邊緣常殘留火口。多數面背無廓,少數品類正面有廓。大篆文,行粗放。青銅質。主要流通於秦、趙、魏故地。

方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後期。戰國後期秦、齊、燕等國鑄幣。外圓孔方,或有廓或無廓,為後世方孔圓錢之祖。含有「半兩」、「兩甾」、「文信」、「長安」、「yi(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益』)化、yi(同前)四化、yi(同前)六化」、「一刀、郾刀、郾四」等品類。

秦漢貨幣

秦半兩

成色年代:公元前336--221年。秦滅六國後,以秦幣為全國貨幣,秦半兩成為與上幣黃金對稱的下幣,鑄行全國。秦半兩與前述先秦半兩相比,其面文高而狹長,略呈弧形。外形是外圓孔方,面背無廓,形制與錢文精整。

榆莢半兩

成色年代:西漢早期 。因形如榆莢,稱為「莢錢」。「莢錢」一般甚為輕薄,輕重不一。

三銖

成色年代:建元元年 武帝建元元年鑄行,建元五年行止。三銖錢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銖是古代貨幣史上第一枚以「銖」命名的方孔圓錢。

武帝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一刀平五千

成色年代:公元7年 。即「錯刀」,又稱「金錯刀」。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其環如錢,其身如刀」,環面「一刀」直讀,陰文錯金,刀面「平五千」三字為陽文,篆書。以一當五千五銖。「一刀平五千」鑄制精美,為歷代「收藏家」所重。

栔刀五百

成色年代:公元7年。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環如大錢,身形如刀」,環面鑄陽文「栔刀」二字,刀面鑄陽文「五百」,篆書。「栔」能通「契 」。以一當五百五銖。「栔刀五百」刀廓深峻,鑄文精美。

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整。

剪邊五銖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董卓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鑄。無內外廓,「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辯認,世譏稱之為「無文」。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

三國兩晉貨幣

直百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 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後鑄於成都。初鑄錢大而厚重,後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字或四齣文。

蜀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後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於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晦暗。

定平一百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 。史記未載,據考證列為蜀漢錢較宜。「定平一百」錢體薄小,錢文篆書而夷漫不清。形制略同於直百

魏五銖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魏文帝,明帝皆鑄有五銖,新錢形仿漢制五銖,故稱「魏五銖」。魏五銖輪廓清晰,錢形厚重,邊廓壓金。

大泉當千

成色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國吳錢,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鑄大錢。篆書「大泉當千」四字旋讀,一當五銖一千。是繼王莽後最大的虛值錢。另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傳世較少。

涼造新泉

成色年代:公元317--376年。前涼張氏王朝(公元317--376年)所鑄,是以國號為名的第一例方孔圓錢。篆書,有對讀,直讀二式,錢文字體也有分別,形體可分為輕小、厚重兩式。

沈充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

豐貨

成色年代:公元319年 。西晉十六國後趙石勒元年(公元319年)所鑄,面文為「豐貨」,有篆、隸兩體,均橫讀,篆書錢面有好廓,隸書錢面無好廓。錢背皆有內、外廓。

漢興

成色年代:公元338-343年。成漢昭文帝李壽漢興年間(公元338-343年)鑄行,是我國錢幣史上最早的年號錢。錢文有隸書、篆書,直讀、橫讀之分,製作精美,字淺肉薄,傳世數量不多,尤以橫讀者為罕。

南北朝貨幣

孝建四銖

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年間(公元454-456年)鑄行。面文「孝建」為柳葉篆,背文「四銖」隸帶篆意。同於宋文帝「四銖」,面背文均橫讀。孝建四銖製作粗劣,邊廓平夷,文字不清。「民間盜鑄者雲起」,其後省「四銖」而專留「孝建」面文,更趨薄小,品類甚雜,大小懸殊。

永光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永光元年(公元465年)鑄行,形制相似於文帝孝建四銖,內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篆書,橫讀,重二銖。因鑄行數月即改元鑄行「景和」,存世極罕。

景和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景和元年(公元465年)鑄行。面文「景和」二字,篆書,橫書穿孔兩側,筆畫清楚。該錢由官府頒布準式,交民間依式樣鼓鑄,再交官驗收通行,嚴禁盜鑄剪邊。因此文字輪廓較永光精整。廢帝改元後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極稀罕。

公式女錢

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鑄行,「公式女錢」實為無外廓而僅有內郭的「五銖」小錢。因其輕小薄弱,又稱「女錢」與「男錢」(大錢)對稱。約在二銖,三銖之間。

梁鐵五銖

南朝梁武帝蕭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鐵「五銖」形體略小,背紋四齣,是我國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

太貨六銖

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鑄的六銖錢,面文「太貨六銖」,玉筋箸篆體勻稱健美,舒展有力,面、背內外廓精整挺拔,製作精良。

永通萬國

北周靜帝宇文闡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鑄。面文「永通萬國」,玉筋篆,「永通」意為永遠通行,「萬國」示天下萬國可用。字廓深峻,形體厚重,錢文和鑄工均臻妙境,堪稱「北周三品」之首。

五行大布

北周武帝文邑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以一當十,與布泉、五銖並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筋篆,錢文及製作均極為精美,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

常平五銖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鑄行。製作精好,錢文優美,「常平五銖」四字玉筋篆直讀,構架勻稱,筆畫圓潤,「平」字上橫與面穿下廓合一。屬設計和鑄造都極為考究的泉品。

隋唐貨幣

隋五銖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開元通寶

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五銖而改鑄「開元通寶」錢,通寶錢系代替五銖錢系後沿用近1300年,為秦漢錢制以來,中國古錢史上的又一巨大成果。主要有幾個方面「1.首創錢、兩十進位衡制。2.開創了錢文以八分隸書、楷書甚至草書的時代,一改以前的大篆、小篆形式。3.不再以重量名錢,改為「寶」或「通寶」、「元寶」。開元通寶錢文是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及書,直讀「開元通寶」或旋讀「開通元寶」,錢文書體為著名的八分書,錢徑八分,重二銖四lei(上下結構,上為品字形三個田字,下邊為系字) ,每十文重一兩,每文重一錢。早期開元通寶輪廓深峻,文字精美。「元」字第二橫左挑,稍後所鑄、背有月紋;中期「元」字左、右挑或雙挑,「寶」字較小,背常有月紋、星紋或星月紋;後期邊廓較寬,鑄工粗劣,大小不一並常有錯范。

乾封泉寶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行。以一當開元通寶十,形制精整,邊廓完好,錢文四字旋讀,因鑄行時間短暫而存世較少,是古錢史上首例以「泉寶」命名的錢品,也是首例以年號命名的「寶錢」。

乾元重寶

唐肅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鑄。以一當開元通寶十,乾元重寶,四字隸書直讀,初鑄輪廓深峻,後期較為輕小。寶應元年後所鑄小錢,背有星、月、祥雲、瑞紋,其中白銅母錢為迄今所見最早的銅質母錢。

得壹元寶

唐肅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鑄於洛陽,以一當開元通寶百,銅色暗紅,製作工整,隸書「得壹元寶」四字旋讀,拙樸明晰,背多有月紋,或星紋和祥雲,因鑄期短,較為稀少,故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

大歷元寶

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公元766--779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製作粗陋,銅色昏濁,隸書「大歷元寶」四字旋讀,書體朴實有力,有大小兩種樣式。

建中通寶

唐德宗李適建中年間(公元780--788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錢體薄小,文字晦漫,鑄工草率。「建中通寶」四字隸書旋讀。有大小兩式。

會昌開元通寶

唐武宗李炎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廢各地銅佛鍾磬等作為幣材鑄錢。各州鑄錢背銘以州名,後鑄「昌」字以記年號,今所見計有23種之多。該錢鑄工粗率,文字晦漫,面文承襲歐陽詢舊制。

咸通玄寶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鑄,錢文四字隸書而含魏碑風骨,直讀,章法勻稱有力,因鑄而未行,故傳世絕少,是為古泉珍品之一。

五代十國貨幣

開平通寶、開平元寶

五代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年間(公元907-910年)鑄行,形仿開元,製作粗糙,通寶背廓平淺,元寶輪廓精整。錢文四字隸書旋讀。存世甚罕。

漢元通寶

五代後漢隱帝劉承佑元年(公元947-950年)鑄行。製作精良,邊廓完好,錢文四字隸書直讀,錢背多有星、月紋。

通正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公元916年)鑄。錢文及體制均仿開元錢,然製作粗率。背有星、月紋。

天漢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天漢元年(公元917年)鑄。形制較工整,內外廓稍平,錢文四字隸書旋讀,文字端正,為王建五錢中最清秀者。

光天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光天元年(公元918年)鑄。此錢製作粗劣,錢文草率,錢文「光」字作行書,其餘三字為隸書,背有月紋,另有鐵錢,罕見。

咸康元寶

十國前蜀王衍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鑄。製作粗疏,錢文不整,八分書兼行書。背常見仰月、星紋等。

乾封泉寶

十國楚王馬殷鑄。錢文四字隸帶楷意旋讀,背多有文,銅鐵兼有。

唐國通寶

十國南唐元宗李jing(左右結構,左為『王』字,右為『景』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鑄。錢文有篆、隸、楷三體,篆書與楷書配成一對,為「對錢」之祖。一當開元二,另有篆書當五或當十大錢。背穿上或有星紋。鑄造甚精。

永隆通寶

十國閩王延羲永隆元年(公元939年)鑄。錢文四字書體,在行、隸之間。材質或銅、或鐵、或鉛,銅質少見,鉛質甚罕。

宋遼金夏貨幣

宋元通寶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始鑄,為宋開國錢。錢文仿八分書,形制仿唐開元。有銅、鐵兩種,背有星、月紋等,鐵錢十當銅錢一。

嘉佑元寶

宋仁宗嘉佑年間(公元1056-1063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旋讀、光背。為小平對錢,製作稍遜,大小厚薄不等,配對欠佳。

靖康元寶

宋欽宗趙桓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鑄行。錢文為篆、隸二體,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對錢。此錢量少難覓,尤以小平顯為珍貴。

紹興元寶

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旋讀,多為光背,對錢;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因「紹興」年號行32年,故鑄錢量多品雜,但小平錢奇少。

http://www.guxiang.com/lishi/baoku/qianbi/image/song/004ajpg
慶元通寶

宋寧宗趙擴慶元年間(公元1195-1200年)鑄行。錢文楷書,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紀年錢。背文「元」至「七」紀年;「川」、「利」等紀地;「同」、「春」等紀監;「┴」紀值,「西一」紀爐,「五五」等紀范。

開慶通寶

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種。背文紀年字「元」。

貞佑通寶

金宣宗完顏詢貞佑年間(1213-1217年)鑄。錢文楷收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五三種。 光背無文。

泰和重寶

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鑄。錢文篆書直讀,有當十大、小兩式。錢文是文學、書法大家黨懷英手書,字體清純典雅。

天慶寶錢

西夏桓宗趙純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5年)鑄行,錢文為西夏文,平錢。製作精整,邊廓堅挺,文字清晰,筆畫勻稱。

元代貨幣

大朝通寶

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公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

中統元寶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公元1260-1264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直或旋讀。背可見星紋,平錢。

至元通寶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二至三十一年(公元1285-1294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均光背無文。

元貞通寶

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等,蒙文錢為折三型。光背無文,製作清陋,文字不清。

大德通寶

元成宗大作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蒙文為折三型。光背無文。

至大通寶

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公元1310-131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邊廓峻深,光背無文。

延佑元寶

元仁宗延佑年間(公元1314-1320年)鑄行的漢文小錢,錢文楷書,極不規整,直讀,光背無文。製作粗陋,文字拙劣。

泰定通寶

元泰定帝泰定年間(公元1324-1327年)鑄行漢文小錢。鑄 文楷書直讀,有大、小二種,大錢鑄制精工,邊廓完整,面文清晰。光背無文。

大義通寶

元末起義將領陳友諒漢政權大義年間(公元1360-1361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光背無文。

明代貨幣

洪武通寶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背文記值,記重,記地等多種形式。

永樂通寶

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僅見小平錢。製作精良,邊廓規整,筆畫秀麗,光背無文。

嘉靖通寶

明世宗朱德熄(音聰)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鑄行。錢文楷收仿瘦金體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此錢製作混雜,筆畫多變,大小不一。背文記重或無文。

萬曆通寶

明神宗朱翊(音義)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三等。背文有「工」、「戶」、「公」、「厘」、「正」等字或星、月紋。

天啟通寶

明嘉宗朱由校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當十三等,背文記值,記局,記地,記事由或有星、月紋。大小名異,品種較多。

崇禎通寶

明思宗朱檢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名等錢大小不一,文字多變,精粗互見,是明代形制最雜,品種最多我末代貨幣。背文有星、月圈、圈內星、奔馬等紋或記地、記值、記事由等數項。

崇禎通寶

大順通寶

明末起義軍張獻忠大西大順年間(公元1644-1646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戶」、「工」、「用」等字,此錢邊廓勻闊,文字工整。

宣德通寶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僅見小平錢。製作粗率,光背無文。

洪化通寶

明末吳世璠周洪化年間(公元1678-168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平錢、有大、小兩種版式,小錢多見光背文,大錢背文可見「工」、「戶」字。

清代貨幣

順治通寶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折十數等,背有漢文記局,新滿文記局或滿漢文記局。

康熙通寶

清聖祖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折十大錢兩種。按背文可分滿文錢,滿漢文錢。

雍正通寶

清正宗雍正年間(公元1923-1735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記局滿文記20字。雍正錢形態工整,規格統一,可見雍正錢法之嚴謹。

乾隆通寶

清高宗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穿左滿文「寶」字,穿右鑄各局名。

嘉慶通寶

清仁宗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穿左滿文「寶」字,穿右記局名19字。少數可見星月紋及記地或吉祥漢字。

道光通寶

清宣宗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鑄。錢文楷書,直讀。背多滿文記局、或有星、月紋及記地記年記值漢字。

咸豐通寶

清文宗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鑄,錢文宋、楷、隸三體,直讀,平錢。背文為滿文各寶局名。此錢製作簡陋,形制混雜,粗者多而精者罕。

同治重寶

清穆宗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當四、當五、當十四等,背文穿左右滿文記局,穿上下漢文記值。

光緒通寶

清德宗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鑄。錢文楷書或楷兼隸,楷兼宋三體,有平錢、當五、當十等。背文滿、迴文記局、記年、記吉語,記批次等多種形式。光緒錢是中國造幣史上首次引進西洋機製造幣方法鑄造的第一批中國樣式(外圓孔方)的行用錢。

H. 古代錢幣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自秦代起,圓形方孔的銅錢就成為各代的法定貨幣。在秦代也有關於盜鑄錢幣罪的記載(相當於今天的偽造貨幣罪)。

睡虎地秦簡《封診式》中有這樣一個案例:秦國某地甲、乙二人將丙、丁扭送官府,還拿著一百一十個新錢和兩個鑄造錢幣用的模子。甲、乙控告說,丙私自鑄造了這些錢幣,丁是他助手,新錢和模子都是在他們家裡搜查到的罪證。

秦簡沒有記載丙、丁受到了什麼處罰,漢簡卻為我們提供了答案。考古發現的漢初竹簡上的法律被認為直接繼承了秦律的規定,依據竹簡上的法律規定,不分主犯、從犯,丙、丁都會被處死。而且,甲、乙可以因舉報有功得到晉爵一級的獎賞,或者用這項獎賞來換取免除一個人的死罪。


漢代出現了五銖錢,漢代有關私鑄貨幣罪的法律規定大體是這樣的:

私自鑄造銅錢的,主犯和從犯都要在鬧市被處死(棄市),以儆效尤;為了獲取銅(在當時為貴重金屬)或錢幣中其他原料而故意銷毀通行貨幣的,以盜竊罪論處;知道他人私自鑄造銅錢,卻給他們提供銅、炭等原料,或者明知是盜鑄錢幣卻膽敢使用,讓其進入流通市場,這兩種犯罪與盜鑄錢幣判處一樣的刑罰。

I. 古時候 錢幣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

《中國錢幣學基礎》第四章

J. 古錢幣由哪些材料製造

中國古錢幣
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或特殊商品)。在貨幣產生之前,人們之間為獲得某種商品,主要通過物物交換的途徑,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物物交換的過程太過死板,人們逐步發現市場上有某種商品,或是堅固耐用的青銅器,或是色彩斑斕的陶器,或者其它什麼東西是大家願意接受的,這樣這種商品就成了原始實物形態的貨幣。那麼古代哪些東西或者材料成為過貨幣呢?

貝類貨幣:貝殼、貝幣可以說是我國使用時間最早而且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實物貨幣,直到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還在沿用這種貨幣。貝殼成為貨幣的條件有以下幾個:第一是本身有實用的功能(如其裝飾品的用途);第二具有天然的單位;第三是堅固耐用;第四是便於攜帶。尤其是其天然的單位,在熔解金屬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具有他獨到的天然優勢。古代人民使用貝幣,多用繩索將它們穿成一串,所以一串也成一單位。貝幣最早的貨幣單位為「朋」,即十枚成一串,兩串為一朋。在我國古代的甲骨文中,貝朋兩字常連在一起,貝字的意義,和現在的「財」字差不多。至今中國的文字中,許多與貨幣意義有關的字,象財、貴、貧、賤等等,都是以貝字作為偏旁。

金屬貨幣:(一)青銅工具:自西周到春秋,由於青銅器製作技術不斷提高,青銅製作的生產工具大量出現,青銅工具的重要性已經在於作為裝飾品用途的貝殼,所以在交換、貿易的過程中,有些生產工具如刀、鏟、紗輪就成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發展成為一般等價物。青銅工具取代貝殼成為貨幣,其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用作貨幣的貝殼實際數量並不多,已不能應付日益增加的市場需要。第二是因為生產工具的實用價值要比僅能用作裝飾品的貝殼要大。

(二)青銅貨幣:從春秋到戰國時期,那些青銅製作的工具漸漸演變成為青銅貨幣,因為把工具當作市場流通的一般等價物,畢竟太過笨重了,交換太不方便。人們開始接受形似工具的青銅貨幣。戰國時期的貨幣主要有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錢。

布幣不是用布製作的貨幣,那時沒有布,而是仿農具鏟類演進而成一種金屬鑄幣。最早的布幣,完全保留著鏟的形狀。布幣的流通區域非常廣泛,春秋時的晉國,戰國時的趙、韓、魏等國都使用布幣。

刀幣一看知是實用的刀演變過來的,是當時的一種漁獵工具。刀幣的流通范圍沒有布幣廣,偏於東部的齊、燕等國。這是因為古代西部地區的人多以農殖為主,所以用農具為貨幣。東部地區為近海,河流亦多,人民多從事漁獵生活,所以用刀幣為貨幣。

環錢是圓形的,中間有一圓孔。舊石器時期有過鑽孔的石珠,新石器時代有石環、石珠。在我國仰韶古文化遺址上,曾發掘出許多土製、石制的紡輪,都是圓形中間穿孔,和早期的環錢相似,所以,環錢極可能是由紡輪演變而來的。古代的璧就是玉環。環錢大小不等,上面的文字有多有少,它流通的范圍比起布幣、刀幣要小得多,據專家們考證,環錢是秦國早期的貨幣。

刀幣、布幣、環錢都是有形的金屬貨幣,信形貨幣最初是減其重量而存其形態,到後來則改變形態而僅存其名,這類貨幣是從貝幣等自然形態貨幣向金屬鑄幣過渡的一種傾向體系。在我國,它們的出現,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作用。

(三)秦半兩錢: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秦國的幣制推行於全國,以黃金為上幣,單位為鎰,即二十兩,以銅錢為下幣,即「半兩」錢。黃金之所以為上幣,是限於大數目的支付,如帝王的賞賜。而日常的民間交易,則用「半兩」錢,秦代「半兩」錢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金屬貨幣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重量名稱和貨幣名稱統一的記重貨幣。

(四)漢代五銖錢:漢王朝建立以後,於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五銖錢。一直到隋滅唐興,五銖錢才消亡。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使用得最久、最成功的一種錢幣。就其重量來說,五銖錢是標准貨幣,即使在唐武德四年宣布停止五銖的使用後,新錢的重量仍以五銖為標准。

(五)唐代開元通寶:《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錢」從此成為重量單位,十錢一兩的進位制由此誕生了。「開元」通寶常讓我們望文生義,認為唐太宗開元年間鑄造,其實「開元」的意思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通寶」是「在國內通行寶貨」的意思。開元通寶錢的問世,結束了自西漢以來延續七百餘年以重量五銖命名鑄幣的傳統,開創了通寶、元寶錢體系,自唐朝起,錢幣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或通寶、或元寶、或重寶、或其他什麼寶。自武德四年鑄行開元通寶錢起,至1916年「洪憲通寶」止,通寶、元寶錢體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長久,在世界貨幣史上罕見。

(六)明朝白銀成為法定貨幣。隨著商品經濟的恢復和高漲,加上明中後期以來巨額貿易順差,海外白銀大量流入,白銀的使用日益廣泛,成為主要的法定貨幣,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錢、銀並行的貨幣流通制度。銀鑄幣有銀兩和銀元兩種。我國長期使用銀兩,屬稱量貨幣,有銀餅、銀錠、銀元寶和零碎銀子等各種形制,使用時要看成色、稱重量。海外流入的白銀多為銀元,價值穩定,受到沿海各省商人的歡迎和廣泛使用。鴉片戰爭後,各省紛紛鑄造龍洋——帶龍圖案的銀元。白銀價格適中而穩定,它的廣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貿易,促進了商業資本的積聚。

紙幣:北宋初年,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貿易也隨之增加,「每一交易,動即十萬」,這樣貨幣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當時市場上流行的貨幣是銅錢、白銀和鐵錢,個別地區還盛行鐵錢,由於鐵錢非常笨重(大的一千個錢重二十五斤,中等的也有十三斤),攜帶使用極不方便,嚴重影響了貨幣的流通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宋真宗初年,四川成都的十六家富商聯合印發了一種比金屬幣攜帶方便的紙幣——「交子」。「交子」是四川方言,「子」是川語慣用的尾音,「交」是相會、相合的意思,指兩張券合起來,就可兌換現錢。它是在一張小紙片上,印上房屋、樹木和人物的圖畫,並作上暗號以防別人仿印:交子的出現代替了鐵錢。這是我國使用紙幣的開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交子既可以在市場上使用,也可以到「交子鋪」兌換現錢,新舊交子三年兌換一次。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交子改由政府統一發行,每次發行的數額有限,用鐵錢做後備金。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改名為「錢引」,用來代替貶值的「交子」。南宋時,交子改稱」關子」、「會子」。元朝時更將紙幣作為主要貨幣推行,是中國歷史上紙幣流通空前興盛的時期,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純紙幣流通的政權。元朝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第一次出現了不兌換的紙幣「中統寶鈔」,並在元朝長期使用。公元1294年,這種「中統寶鈔」傳到了波斯,並由波斯傳到其他國家。明清時期,紙幣仍在發行,但與金屬幣同時使用,流通不廣。到了近代紙幣得到了廣泛的流通,並逐漸代替了金屬幣。

由以上可總結出我國古代貨幣的演變規律如下: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有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

熱點內容
長生股票退市股民的錢怎麼辦 發布:2025-05-15 10:19:35 瀏覽:6
瀝青期貨k線怎麼看 發布:2025-05-15 10:04:49 瀏覽:959
買股票退市錢怎麼辦6 發布:2025-05-15 09:29:14 瀏覽:385
期貨k線圖怎麼設置500天線 發布:2025-05-15 09:21:40 瀏覽:491
華鐵科技股票股東 發布:2025-05-15 08:41:51 瀏覽:748
股市第九次牛市什麼時候到來 發布:2025-05-15 08:21:55 瀏覽:223
基金當天走勢圖看用什麼軟體 發布:2025-05-15 08:21:52 瀏覽:799
戰爭對保險股票的影響 發布:2025-05-15 08:20:21 瀏覽:964
借款炒期貨虧損五十萬如何辦 發布:2025-05-15 08:18:56 瀏覽:174
航天信息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發布:2025-05-15 08:18:08 瀏覽: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