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股市多少崩一次
『壹』 美國股市塎斷過多少次
截至到目前,美國只有一次的熔斷 在推出熔斷機制後的9年才發生一次,中國實施4天,已經發生兩次了
『貳』 崩!美股一周內第3次熔斷!寧德時代裝機量被反超!|一周大事件
關注「電動車公社」
和我們一起重新思考汽車
哈羅大家晚上好,我是社長。
因為發現有太多新聞沒辦法寫成幾千字深度分析長文,但如果不跟你聊聊又覺得很可惜。所以《一周大事件》就是跟你匯總幾條近期新能源車、智能互聯相關的大新聞,同時還會進行簡單的分析或點評,其中可能包括行業動態、最新政策、新車發布等等。一起來看下上周的大事件吧~
1、
我們也算見證過歷史了!
美股又一次熔斷!
發文章前看到張圖:
我順手搜索了一下其他銷量比較高的混動車型是不是也存在機油乳化的現象,然後我發現排名靠前的基本都是豐田的車型,除了本田思域。
但有趣的是,本田思域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而且也不少。看來這是混動車型的通病了……只要勤保養應該就沒什麼大問題了。
單從這點來說,電車的維修保養就省心多了。畢竟不用經常更換機油,整體配件的簡單,也會讓毛病相比油車少很多。況且,前機蓋還挺沉的,對女車主來說,經常查看也挺不容易的。
奔!走!相!告!
我們一直在致力於做一家良心且客觀公正的新能源汽車媒體,也在盡力寫出對大家有用的新聞和評論內容,如果覺得我們的東西有點意思,記得關注我們~
前段時間,我們根據銷量和熱度榜
剛做了11款熱門車的真實續航測試
當我們把這11款車的電全部跑光
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關注電動車公社WX公眾號
回復「續航」,就可以看到啦!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叄』 歷史上一共有幾次股災
歷史上最嚴重的股災一共有七次。分別是1929年美國大股災、1987年美國股災、1989年日本股災、1973年香港股災、1990年台灣股災、1996年中國股災、2001年中國股災。
『肆』 美國股市崩潰的高潮發生在什麼時間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美國股市崩潰的高潮在10月29日來到: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場上來,不計價格地拋售……這一天瘋狂交易以1641萬股的最高紀錄而收盤。根據《紐約時報》的統計,50種主要股票的平均價格幾乎下跌了40檔。與此同時,在另一些市場——外國股票交易所、穀物市場,價格慘跌也接近恐慌程度。
『伍』 世界的股市共有過幾次大崩盤
歷史上著名的三次崩盤
有時投資者是非理性的(歷史上著名的三次崩盤)
1636年發生在荷蘭的崩盤故事,雖然距今已有360多年,但仍然是人們了解投資者非理性的最好例子。這個故事最有意義的一方面是,雖然它是世界證券交易史上最大的崩盤之一,雖然它將整個國家投入歇斯底里的狀態,雖然其後果也是破產和蕭條,但是,投資對象既不是股票,也不是債券或商品期貨,而是鬱金香球莖。
鬱金香第一次出現在歐洲是1559年的事情,當時參議員赫華待特別喜好收集奇花異草,有朋友從君士坦丁堡給他送來一箱鬱金香球藝,他把這些鬱金香種在他在德國奧格斯堡的花園里。這些鬱金香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隨後幾年鬱金香在上層社會越來越流行,尤其是在德國和荷蘭,以極高的價錢從君士坦丁堡定購部金香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到了1634年,這種時尚越來越流行,從那年開始,荷蘭富裕階層認為,缺少鬱金香是沒有品位的象徵。
鬱金香價格年年上漲,最後達到天文數字。根據最狂熱時的原始記載,對於一種被稱為「永遠的奧古斯塔斯」的稀少名
貴的鬱金香,每個球莖的價格相當於:4600弗羅林(當時荷蘭貨幣單位)、一輛新馬車、兩匹母馬,以及全套馬具。 那個時代一頭肥壯的公牛才值120弗羅林,4600弗羅林是一大筆財富。另外一種被稱為「總督」的稀有品種鬱金香.一株的價格是:24車的糧食、8頭肥豬、4頭奶牛、4桶啤酒、l000磅奶油和幾噸的奶酷。到了1636年,對鬱金香球莖的需求激增,人們開始在荷蘭好幾座城市進行交易。不僅僅是富人買鬱金香球莖,代理人和投機客也開始介入。價格即使有微小的一點下跌他們就買進.然後賣出獲利。為了促進保證金交易,鬱金香球莖期權交易也應運而生,保證金可以低至10%一20%。各行各業的普通百姓也開始賣掉他們自己的資產,投入到這個極有誘惑力的市場。
荷蘭部金香的繁榮還引起了國外的注意,資本開始流入這個市場。這些資本不僅僅托起了鬱金香的價格.同時還哄抬了土地、不動產和高檔消費品的價格。財富膨脹,一些暴發戶也加入到上層社會的行列。這些新貴由投機鬱金香而富,並且把掙來的錢又投入到鬱金香的買賣中去。傳說烏得勒文(荷蘭城市名)的一個配酒師,願意為了三個鬱金香球莖而賣掉他的酒廠。
到了九、十月份,一種久違的感覺開始蔓延:困惑和懷疑。怎麼能夠確信三個鬱金香球莖競然相當於一座釀酒廠的價格?人們開始忍住笑容。誰說過鬱金香球莖價值無限??於是,市場出現恐慌,價格開始崩潰。
很多暴發戶不得不面臨這樣一種殘酷的事實:在他們手裡的僅僅是沒有任何人想要的鬱金香球莖,更不用說歸還經紀人的現金貸款。政府不得不尋求折中方案.宣布1636年以前簽訂的所有鬱金香合約都無效,而1636年以後的合約只按原價的l0%執行。但是,實際價格比l0%還低,破產的人數越來越多。直到很多年以後.荷蘭才逐漸從鬱金香崩盤後的大蕭條中恢復過來。
第二個有教育意義的市場非理性例子是發生於18世紀英國的投機事件。1841年,查爾斯?邁可在《極度流行的幻覺和群眾性癲狂回憶錄》中描述了這件事。
後來被稱為「南海泡沫」的這家公司成立於1711年,當時牛淖伯爵成了南海公司,由那個時代的一些商人給予經濟支持(這個公司的正式全稱是「促進大不列頗商人在南海及美洲其他地區漁業發展管39公司」)。公司得到1000萬英鎊的英國國債支持,年息確保6%,並且壟斷和拉丁美洲的貿易往來。
公司成立不久,有關它生意上的極高的、難以且信的盈利能力的傳言四起,當時英國商品可以和秘魯及墨西哥的金銀直接進行以貸易貸交易,而秘魯和墨西哥的金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實際情況是,西班牙殖民當局每年只允許一輪英國船隻停靠,以四分之一的利潤和5%的貨物作抵押。在股票交易所,南海公司股票的表現平平淡談,價格經常是誨個月只有兩三個點的波動。
1717年,英掐格蘭國王建議國債可以再次「私有化」。國家的兩個最大金融機構英格蘭銀行和南海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經過國會的熱烈討論,最後表決允許南海公司更多的負債經營,其年息為5%。但是,1719年發生在法國的一件事對這個英國公司產生了重大影響,一個極其聰明的叫做約翰?羅的人,在巴黎成立了一家名為「西方協會」的公司,從事北美密西西比州的拓殖開發和往來貿易。對該公司的投機炒作使得它的股價很快從1719年8月9日的466法郎因升到12月2日的l705法郎。買家除了法國人外,還有瘋狂的外國人,以至於英國公使請求女工陛下的政府採取措施禁止英國資金流人法國證券交易所的「密西西比泡沫」。密西西比泡沫於1719年12月2日見頂,隨後的崩盤引發大量資金迴流英國,尋找下一個操作目標。
密西西比事件給英國南海公司股票持有者提供丁一個絕妙機會,他們現在願意接受英國的全部債務。1720年1月22日,英國下議院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考慮這個建議。盡管有很多警告的聲音,但2月2日下議院還是通過了上交國會的議案。該議案建議進一步推進南海公司的資本化,投資者對此歡欣鼓舞,幾天時間股價因升至176英鎊,這其中還有法國資本的貢獻。當議案還在辯論之中時,新的傳言又開始流行,公司的利潤好得不得了,股價進一步漲到317英鎊。1720年4月7日,議案最終獲得通過.但是,第二天,投資者獲利回吐,股價從307典鎊下跌到278英鎊。
即使在這個價格水平上,公司的創始人和合夥人仍然能夠獲得投資收益,這個收益以那個時代的標准來衡量是巨大的,更何況這是一個事實上已經停止活動的公司。但是,這更加刺激了他們的胃口,4月12日,新的傳言又開始出現,要以每股300英鎊的價格發行100萬英鎊的新股。這次新股發行經過兩次公開認購.幾天後股價漲到340英鎊。公司隨即宣布,無論新老股票,每股都可獲得10%的紅利,而母公司將以每股400英鎊的價格再發行l00萬英鎊的新股。這次同樣獲得超額認購,但公司自身還是處在停頓狀態。
在1717一1720年問,南海公司泡沫大大刺激了創業精神,股票市場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越來越多的股票提供新的「概念股發行」。有很多類似「西方協會」和「南海公司」的公司,什麼都不幹,僅僅出售計劃、概念和希望。這些公司在登記成立時完全沒有實際業務,由所計劃的業務領域的新手管理。人們搶購股票,價格直線上升。股票投機不僅僅是富人的游戲:所有人都加人進來.無論男女老幼。這些公司很快獲得流行的名稱「泡沫」,因為公司的創立者在股票上市幾天或幾周內就賣出他們持有的股份,以牟取暴利。剩下可憐的投資者套牢在高高的價位上,而公司名存實亡。
1720年6月11日,國王宣布這些公司的一部分為「公共害蟲」,禁止交易它們的股票.違者將受到罰款處理。共有104家被禁止的公司,包括下列虛構的經營活動:
●改善制皂工藝。
●從鉛中提煉銀。
●購買和組裝船隻以肅清海盜。
●將水銀轉化為可鍛造的精細金屬。
盡管政府努力抑制泡沫.但新的泡沫每天還在產生,投機活動持續升溫。1720年5月28日,南海公司——這個最早最大的泡沫——的股價達到550英鎊。這個價格已經超出入們的想像,6月份價格超過700英鎊,這段時間股價變化特別神經,大起大落。6月3日中午,價格跌到650英鎊,下午又漲回750英鎊。很多大的投資者利用這個夏天的高價位賣出股票,轉而將獲得的利潤投入到其他各行各業.包括土地、商品、房地產及其他股票。但是,另外一些買進南海公司股票的投資者,這其中包括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在南海公司股票早期價格上升階段,他就賣出所有股票,獲利5000英鎊。但是,在盛夏期間,他又買了回來,這筆交易使他虧損了20000英鎊。
6月初,南海公司股價再創新高,經過一陣短暫的令人眩暈的變化,1720年6月24口,南海公司股價達到每股1050英鎊。只有極少數人明白,離投資者逃頂的時間已經不遠了。那些明白人是公司的創始人和董事局成員,他們利用這個夏天高高在上的股價成功甩綽自己手中的股票。到了8月初,公司的真相已經開始在普通投資者而前敗露,股價逐級盤跌。
8月31日,公司管理層宣布將連續12年每年支付50%的紅利。這將完全傷空公司,但是這並沒有減輕投資者與日俱增的緊張和不安。9月1日,股價繼續下跌。兩天後,股價跌到750英鎊.崩盤由此開始。股價在這個月的剩餘交易日飛沉直下,9月24日,南海公司銀行宣布破產,股價開始加速下跌。該月的最後一天,股價為150英鎊.一個月內下跌了85%。
南海公司崩盤後,銀行和證券經紀人遇到圍攻。很多人向銀行借貸買進大量南海公司股票,金融界遭遇一系列的破產風暴。南海公司最終於1855年被解散。公司股票轉換為公債。在該公司140年的歷史中、它從來沒有真正成功地從事過任何上規模的南海地區貿易。
第三個有教育意義的市場非理性例子是發生美國。1929年華爾街的崩盤結束了歷史上一幕最大的瘋狂投機。
『陸』 美股最多跌多少是崩盤,老虎證券美股合法嗎
美股沒有漲跌限制,應該是到一定幅度以後算崩盤。老虎證券是正規證券交易代理,合法的,可以放心用
『柒』 美國股市歷次崩盤
紐約1929大崩盤 一個小時內,11個投機者自殺身亡。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給人們燙上了關於股市崩盤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換手的股票達到1289460 紐約1929大崩盤書籍股,而且其中的許多股票售價之低,足以導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夢破滅。 但回頭來看時,災難的發生甚至是毫無徵兆的。開盤時,並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注意的跡象,而且有一段時間股指還非常堅挺,但交易量非常大。 突然,股價開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瘋狂,人們競相拋盤。到了11:30,股市已經完全聽憑盲目無情的恐慌擺布,狂跌不止。自殺風從那時起開始蔓延,一個小時內,就有11個知名的投機者自殺身亡。 隨後的一段日子,紐約證券交易所迎來了自成立112年來最為艱難的一個時期,大崩盤發生,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超過以往經歷的任何一次。而那些活著的投機者,接下來的日子也是生不如死,小弗雷德·施維德在《客戶的遊艇在哪裡》講述的1929年股市崩盤前後的一個故事,成為那一時期投機者的經典寫照。 一個投資者在1929年初的財產有750萬美元,最初他還保持著理智,用其中的150萬購買了自由國債,然後把它交給了自己的妻子,並且告訴她,那將是他們以後所需的一切花銷,如果萬一有一天他再向她要回這些債券,一定不可以給他,因為那時候他已經喪失理智了。 而在1929年底,那一天就來了。他就向妻子開口了,說需要追加保證金來保護他投到股市上的另外600萬美元。他妻子剛開始拒絕了,但最終還是被他說服了。故事的結局可想而知,他們以傾家盪產而告終。 實際上,這種遭遇不僅僅降臨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資者身上,即使是一些睿智的經濟學家也沒有逃脫噩運。20世紀最為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也在此次危機中幾近破產。 像其他人一樣,凱恩斯也沒有預料到1929年大崩盤,而且還低估了這次危機對美國和世界經濟的影響。凱恩斯積累的財富在1929年崩盤時受到重創,幾乎變得兩手空空。 後來憑借著敏銳的判斷力,到1936年的時候,他靠投資股市把財富又增長到了50萬英鎊以上(相當於現在4500萬美金)。但是在1938年的熊市中,他的資金又縮水了62%。一直到他1946年去世,1929年的崩盤都是他心理上抹不掉的陰影。 盡管股市暴跌最初影響到的只是富人,但這些人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群體,其成員掌握著大部分消費收入,構成了最大部分的個人儲蓄和投資來源。因此,股市崩盤導致美國經濟失去了由證券投資盈利形成的對支出的支撐。 股市崩盤以後,控股公司體系和投資信託的崩潰,大幅削弱了借貸能力和為投資籌措資金的意願,這迅速轉化為訂單的減少和失業的增加。 從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間,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價格從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種公用事業的股票的平均價格從141.9跌到28,20種鐵路的股票平均價格則從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 受股市影響,金融動盪也因泡沫的破滅而出現。幾千家銀行倒閉、數以萬計的企業關門,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間出現了四次銀行恐慌。盡管在泡沫崩潰的過程中,直接受到損失的人有限,但銀行無法避免大量壞賬的出現,而銀行系統的問題對所有人造成間接沖擊。 大崩盤之後,隨即發生了大蕭條。大蕭條以不同以往的嚴重程度持續了10個年頭。從1929年9月繁榮的頂峰到1932年夏天大蕭條的谷底,道瓊斯工業指數從381點跌至36點,縮水90%,到1933年底,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幾乎還達不到1929年的1/3。實際產量直到1937年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接著又迅速滑坡。直到1941年,以美元計算的產值仍然低於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間,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業人數少於800萬。1933年,大約有1300萬人失業,幾乎在4個勞動力中就有1個失業。 更嚴重的是,股市崩盤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國股市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1987年大恐慌再臨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段美國股民的黑色記憶,這一天美國股市又一次大崩盤。股市開盤,久違了半個世紀的恐怖重現。僅3小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 這意味著持股者手中的股票一天之內即貶值了二成多,總計有5000億美元消遁於無形,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的財產瞬間蒸發了。隨即,恐慌波及了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10月19日當天,倫敦、東京、香港、巴黎、法蘭克福、多倫多、悉尼、惠靈頓等地的股市也紛紛告跌。 隨後的一周內,恐慌加劇。10月20日,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跌幅達14.9%,創下東京證券下跌最高紀錄。10月26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126點,跌幅達 33.5%,創香港股市跌幅歷史最高紀錄,將自1986年11月以來的全部收益統統吞沒。與此相呼應,東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馬尼拉的股市也紛紛下跌。於是亞洲股市崩潰的信息又回傳歐美,導致歐美的股市下瀉。 據統計,在從10月19日到26日8天內,因股市狂跌損失的財富高達2萬億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及間接損失總和3380億美元的5.92倍。美林證券公司的經濟學家瓦赫特爾因此將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稱之為「失控的大屠殺」。1987年10月股市暴跌,首先影響到的還是那些富人。之前在9月15日《福布斯》雜志上公布的美國400名最富的人中,就有38人的名字從榜上抹去了。10月19日當天,當時的世界頭號首富薩姆·沃爾頓就損失了21億美元,丟掉了首富的位置。更悲慘的是那些將自己一生積蓄投入股市的普通民眾,他們本來期望借著股市的牛氣,賺一些養老的錢,結果一天功夫一生的積蓄便在跌落的股價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股市的震盪剛剛有所緩解,社會經濟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動之中。銀行破產、工廠關閉、企業大量裁員,1929年發生的悲劇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運的是,當時美國經濟保持著比較高速的增長,股市崩盤並沒有導致整體的經濟危機。但股災對美國經濟的打擊仍然巨大,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經濟的一段長時間的停滯。
『捌』 1929年美國股票市場崩潰
1929年10月29日,這個被隨後的歷史所銘記的「黑色星期二」,開啟了美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金融危機。從那天開始,美國股市在歷經了10年的大牛市後,幾天內從頂巔跌入深淵。股指從363最高點跌至1932年7月的40.56點,最大跌幅超過90%。此後,美國和全球也隨後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危機從紐約股市開始
1929年10月19日,美國紐約市場就出現了拋售股票浪潮,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到10月24日,舉國上下謠言四起造成金融不穩,被嚇壞了的投資者命令經紀人拋售股票,導致美國股市崩潰。到這天結束時,已經有11個金融家自*。
10月25日,胡佛總統發表文告說:「美國基本企業,即商品的生產與分配,是立足於健全和繁榮的基礎之上的」,胡佛力圖以此刺激新一輪投資。然而,過了一個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費了。
10月28日,史稱「黑色星期一」。當天,道瓊斯指數狂瀉38.33點,日跌幅達13%。這一天,已經沒有人再出面救市。
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時,紐約證券交易所剛一開市,猛烈的拋單就席捲而來,所有股票成了燙手山芋,只要拋掉就好。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股指從最高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達22%。這是紐約交易所112年歷史上「最糟糕的一天」,以這個被稱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為發端,美國乃至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11月,股市跌勢不止,滑至198點,跌幅高達48%。翌年,股市憑借殘存的一絲牛氣,在1~3月大幅反彈,於4月重新登上297點。此後又急轉直下,從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連續出現6次暴跌,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 樓。
『玖』 美國經歷過多少次經濟危機
從20世紀至今,美國經歷了10次大的經濟危機。
一、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1929年至1933年,美國爆發大規模經濟危機。當時"市場不幹預主義"占壟斷地位,美聯儲面對股災袖手旁觀,造成了股市崩潰和大蕭條。羅斯福1933年3月4日上台後,著手實施"新政",建立一整套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這些措施包括政府直接注資、提供銀行擔保、降息等,開辟了政府幹預市場的新路。這是歷史上最大一次政府幹預股市行為。
二、1948-1949年: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
1948年8月至1949年10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美國經過了戰後短暫繁榮後的突然爆發。形成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暫時萎縮,兩者形成了尖銳的矛盾。美國經濟進入衰退。
為了緩和危機,1948年,杜魯門政府出台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MarshallPlan),其實質是美國對歐洲進行援助的計劃,也稱為"歐洲復興計劃",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功緩解了美國這次持續15個月的經濟危機。
三、1953-1954年:戰後第二次經濟危機
1953年7月,上台未久的艾森豪威爾結束了朝鮮戰爭。受戰爭失敗的拖累,美國經濟在戰爭中形成的高漲過程被打斷,陷入經濟危機,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9.1%,失業率達6.2%.衰退時間持續了將近1年,直到1954年4月才結束。
為了應付危機,艾森豪威爾不得不用減稅、削減聯邦政府開支的辦法。聯邦儲備當局改變緊縮通貨政策,實行放鬆銀根政策,這種作法導致了通貨膨脹。
四、1957-1958年:戰後第三次經濟危機(世界第一次經濟危機)
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國經濟戰後第三次陷入衰退,這次危機時間雖比較短,但較前兩次危機嚴重得多,出現了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新情況。美國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了4.2%,生產者價格指數上漲了2.2%.美國的出口競爭力也被進一步削弱。
美聯儲採取提高利率的緊縮政策,又誘發了1960年的經濟危機。
五、1960-1961年:第四次經濟衰退
美元危機首次出現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美元危機首次出現,美元大幅貶值,美國經濟出現周期性的不景氣,並不斷膨脹。這次危機一定程度上是1957-1958年危機的餘震,也是美國國際競爭力進一步下降的體現,嚴重地打擊了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鋼鐵業、汽車業和建築業,鋼鐵和汽車等部門的生產量下降一半以上,農業危機也正在深化。危機期間,還爆發了戰後第一次美元危機(1960-1973年先後發生了十次美元危機)。
因此,肯尼迪政府面臨兩難處境:若要保衛美元,緩和美元危機,就必須提高利息率,收縮通貨,這勢必使生產過剩危機惡化;相反,若要緩和生產過剩危機,則必須降低利率,擴張信用,膨脹通貨,這勢必又使美元危機惡化。為此,美聯儲制定了既保衛美元又實現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即採用雙重利率措施,對短期貸款提高利率,對長期貸款降低利率,從而起了抑制黃金外流和克服危機、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六、1969-1970年:戰後第五次經濟衰退
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由於尼克松採取緊縮性政策,並開始分期從越南撤軍,美國發生了戰後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而且帶有長期性和結構性,1972年經濟進入新的高漲階段後,失業率仍停留在5%的水平上。
此次危機還伴隨著嚴重的財政貨幣危機,通貨膨脹加速發展,美元危機頻仍。1970年,美國財政赤字和國債猛增,國際收支逆差進一步擴大,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七、1973-1975年:戰後最嚴重經濟危機(世界第二次經濟危機)
七十年代開始,由於巨額財政赤字和信用的擴張,加速通貨膨脹的飛躍發展,滯脹成為困擾美國經濟、政治的最嚴重的問題。1973年10月,在能源危機的沖擊下,美國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在危機發生一年之後的1974年12月,美國汽車工業下降幅度高達32%,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高達9.2%.此外,美元的貶值和此次危機的產生也不無關系。1971年,為防止美國黃金儲備的嚴重枯竭,尼克松政府宣布暫停按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以每盎司黃金換35美元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當年12月,美元正式貶值7.8%;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機再度爆發,2月2日美元再度貶值10%.至此,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宣告瓦解,經濟危機呼之欲出。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台後,福特政府主張用高利率控制通貨膨脹,反對增加聯邦政府開支,曾多次運用總統否決權反對減稅。1975年第一季度,美國通貨膨脹率達到12%,國民生產總值下降達10%以上,失業率達到8.3%,經濟形勢惡化,直到1976年才緩慢回升。
八、1980-1982年:戰後第七次經濟危機(世界第三次經濟危機)
美國經濟從1977年1月到1980年1月為高漲階段,但37個月時間里工業生產僅增長15.4%,摺合年均約4.8%,比以往各次高漲都低。
舊賬未清,新賬又至。1979年下半年起,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石油價格猛漲,嚴重打擊美國經濟,加劇美國外貿逆差,加深滯脹趨勢。美國經濟三年內幾經起伏,工業生產指數呈現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線。企業倒閉數急劇增加,相當於1933年的水平。失業率高達10.8%,刷新上一次的記錄。危機期間,物價普遍大幅度上漲,1980年美國通貨膨脹率高達13.4%.對外貿易逆差也創下364億美元的新記錄,出口值從1981年第二季度到1983年第二季度下降19.8%.直到1981年,里根成為美國總統後,運用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等"里根經濟學",才使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出現巨大的回升。
九、1990-1991年:戰後第八次經濟危機
里根政府留給1989年上台的布希的是沉重的負擔——高赤字和高國債。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美國陷入戰後第八次經濟危機。布希以多次降低利率和發動海灣戰爭刺激經濟,但也難以擺脫衰退。
此次危機持續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卻保持長期蕭條,復甦緩慢乏力。以"重振美國經濟"的政綱當選總統的柯林頓上台後,即針對里根-布希政府遺留的兩大難題——巨大的財政赤字和沉重的聯邦債務,提出增稅節支、削減財政赤字的具體辦法,即對富人增稅、對中產階級減稅、精簡機構、削減政府開支,進行福利制度改革等等。直到1994年,美國經濟開始回升較快,持續增長約4%,通貨膨脹被控制在3%以下。
十、2007年至今:美國次貸危機
2007年3月爆發的次貸危機,一直呈現蔓延並深化的趨勢。樓市暴跌沉重打擊了美國和全球的金融市場。在愈演愈烈的次貸風波中,眾多對沖基金淪陷,許多歐美知名大投行相繼中箭落馬,金融機構股票狂跌,資金鏈瀕於斷裂,資本泡沫隨之席捲而來,逐漸發展為一場系統性金融危機風暴,也是美國金融市場20年來最嚴重的一場危機,其規模之大、影響之遠僅次於30年代大蕭條。
『拾』 美國歷史上的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的始末緣由是什麼
1929年美國的經濟危機似乎是一夜之間就起來了,但是這一年的美國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卻並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早有預謀的。當時的美國政府是缺乏一個可以調節經濟的宏觀調節機構的,而這也是導致了金融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也是股票大崩盤的始作俑者。
1929年美國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影響的也不只是一個美國,更是波及到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也是後來長達十餘年的經濟大蕭條的開始。其實早在兩年前的秋天,佛羅里達的房地產泡沫的破碎就已經是這次金融危機的徵兆了,但是華爾街的人並沒有從這當中明白美國經濟的衰退,反而更是在投資上瘋狂了起來。再加上美國的產業並沒有能夠從一戰的蕭條中恢復,因此股票的高漲已經是和現實的經濟的狀況完全脫了節。而這也正如美國政府所估計的那樣,果然在不久之後美國的股市開始了大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