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應量跟什麼相關
㈠ 貨幣供應量與利率的關系
貨幣供應量與利率反相關,比如貨幣供應量增加,貨幣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利率下調。
㈡ 誰能告訴我中國的貨幣發行量是多少和什麼有關
跟中國人民銀行的黃金儲備量有關。紙幣、硬幣的發行量一定要與儲備的黃金量價值等同。如果貨幣發行量大於黃金量價值,則會造成通貨膨脹。就像國民黨政府發行的發幣一樣,原來的100法幣能買兩頭牛,幾年後就只能買兩粒大米。就跟它肆無忌憚的亂印紙幣有關。
㈢ 貨幣發行和貨幣供應的關系
貨幣發行量不能決定貨幣供應量,雖然它們有點上游和下游的關系,但是,貨幣發行以後還要經過存款創造才能決定貨幣供應量,存款創造由存款准備率和貨幣流通速度決定。另外,利率也對貨幣供應量有影響:利率高,貨幣供應就多;利率低,貨幣供應就少。
㈣ 貨幣供應量和通脹的關系,具體是怎樣的
創造貨幣供應量的直接主體是銀行而不是中央銀行。中央銀行購買國債等量化寬松政策不一定能推動貨幣增長。銀行系統釋放的基礎貨幣主要是為了滿足儲備和支付結算的需要,而經濟主體層面的貨幣供應量是銀行通過貸款等資產的擴張創造的。通貨膨脹使貨幣貶值,但它並沒有使貨幣貶值。因為通貨膨脹特指在貨幣流通條件下,由於貨幣供給大於貨幣...的實際需求,即實際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
流行的解釋是這樣的。如果流通量是100元,現在可以買到一元一斤的豬肉,那麼現在豬肉的市場價值是一元,如果央行再向市場發行一百元,如果豬肉的數量不變,那麼豬肉的價格就變成2元一斤,發生在這個時候的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就出現了。其實通貨膨脹比較流行,我們說錢沒有以前值錢了,因為過去一元錢可以買一公斤豬肉,現在要兩元錢...,翻了一番,但是我們的收入卻沒有跟上。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㈤ 什麼是貨幣供給與貨幣供應量我國貨幣層次是怎樣劃分的
亦稱貨幣供應。即一個國家流通中的貨幣總額,是該國家一定時點的除中央政府或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商業銀行以外的非銀行大眾所持有的貨幣量。它是一個存量概念,而不是一個流量概念。即它是一個時點的變數,而不是一個一定時期的變數。貨幣供給有狹義、廣義之分。從狹義上說,它由流通中的紙幣、鑄幣和活期存款構成,銀行的活期存款是貨幣供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廣義上說,貨幣供給還包括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儲蓄和貸款協會及互助儲蓄銀行的存款,甚至還包括儲蓄債券、大額存款單、短期政府債券等現金流動資產。通常情況下,各個國家按貨幣的流動性程度將貨幣劃分為不同的貨幣層次,作為其對貨幣的度量和管理的依據。因為不同層次的貨幣對各國經濟產生影響的程度不同;一個國家的貨幣供給總量影響著商品價格、就業和經濟活動水平,以及貨幣本身的價值。貨幣供給的變化是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行為引起的。一般來說,貨幣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中央銀行壟斷了貨幣發行權,它發行的貨幣具有無限清償能力,在一切交易中可以無限制地使用。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占貨幣供給的絕大部分,它包括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居民個人和企業在商業銀行的現金存款,它只是將現金變為活期存款,不會引起貨幣供給總量的變化。派生存款是商業銀行通過發放貸款、投資等資產業務創造的存款,派生存款增加著貨幣供給總量。中央銀行通過對存款准備率的規定來影響存款貨幣的創造。貨幣供給不僅是一個重要的貨幣理論問題,也是一個涉及貨幣控制和管理政策的重大實踐問題,世界各國對貨幣供給都給予高度的重視。貨幣供給從定義上來說,可以分為狹義及廣義兩種。狹義的貨幣供給是指民間所持有的現金加上可以開支票的存款,通常這類定義范圍的貨幣供給稱為M1;廣義的貨幣供給是指M1加上定期儲蓄存款,即常見的M2。
由於國情不同,對貨幣供給定義的范圍也不一致,如德國定義有M3貨幣供給,英國則從M0到M4都有。就台灣而言,M1又可以分為M1a與 M1b,其內容如下:
M1a = 公眾持有的現金 + 支票存款 + 活期存款
M1b = M1a + 活期儲蓄存款
基本上「M」字母旁邊所附加的阿拉伯數字愈大, 英文字母順序愈後面,表示所涵蓋的范圍愈廣。
貨幣供給成長率如果增加太快,表示民間持有的貨幣太多。假設社會上所生產的商品並沒有增加,則「過多的金錢追逐過少的貨物」便會有引發通貨膨脹的危險,各國為了監控貨幣供給的成長,都會選擇與通貨膨脹相關性最高的貨幣供給加以監控。
例如德國央行每年都會對M3貨幣供給成長率訂下目標區,當貨幣供給超過目標區時,表示貨幣供給過高,也就是說民間持有的貨幣太多,為防範物價上漲的壓力,當局會採取緊縮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給; 相反地,如果貨幣供給成長率低於目標區,則因為資金供給不足,想要借錢來消費或投資的人(貨幣需求者)必須付出較高的利息作為代價,因而減少消費及投資的意願,阻礙了經濟的成長。此時當局便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
貨幣供應量是單位和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存款和手持現金之和,其變化反映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變化,對企業生產經營、金融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的運行和居民個人的投資行為有重大的影響。(中央銀行根據宏觀監測和宏觀調控的需要,一般根據流動性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我國現行貨幣統計制度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1)流通中現金(M0),是指銀行體系以外各個單位的庫存現金和居民的手持現金之和;(2)狹義貨幣供應量(M1),是指M0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活期存款;(3)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M1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城鄉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儲蓄存款以及證券客戶保證金。M2與M1的差額,即單位的定期存款和個人的儲蓄存款之和,通常稱作準貨幣。
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增加或減少貨幣供應量控制貨幣市場,實現對經濟的干預。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會影響利率,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對貨幣供應量的管理來調節信貸供給和利率,從而影響貨幣需求並使其與貨幣供給相一致,以進一步影響宏觀經濟活動水平的經濟政策
現行貨幣統計制度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上面已經有了 就不重復復制了:)
㈥ 什麼是cpi,cpi與貨幣供給有什麼關系
cpi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又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簡稱CPI。cpi反映貨幣購買力變動。
消費者物價指數是一個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
它是在特定時段內度量一組代表性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的價格水平隨時間而變動的相對數,是用來反映居民家庭購買消費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是一個月內商品和服務零售價變動系數。
cpi反映貨幣購買力變動 :貨幣購買力是指單位貨幣能夠購買到的消費品和服務的數量。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貨幣購買力則下降;反之則上升。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倒數就是貨幣購買力指數。
(6)貨幣供應量跟什麼相關擴展閱讀
貨幣供給影響因素:
決定貨幣供給的因素包括中央銀行增加貨幣發行、中央銀行調節商業銀行的可運用資金量、商業銀行派生資金能力以及經濟發展狀況、企業和居民的貨幣需求狀況等因素。
貨幣供給還可劃分為以貨幣單位來表示的名義貨幣供給和以流通中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服務表示的實際貨幣供給等兩種形式。
貨幣供給是否適當會直接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貨幣供給過多容易引起通貨膨脹,貨幣供給不足又容易引起通貨緊縮。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都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㈦ 基礎貨幣與貨幣供給量之間的關系
貨幣供給量=基礎貨幣乘以貨幣乘數
相關介紹:
貨幣供應量的初始供給是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這種基礎貨幣經過商業銀行無數次的存入和支取,派生出許多存款貨幣,使其出現多倍數的貨幣擴張。
基礎貨幣是貨幣供應量的前提條件。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把基礎貨幣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超額准備金的大小又是商業銀行系統內信貸擴張能力的制約條件。而整個貨幣供應量又是基礎貨幣與信貸擴張能力(即貨幣乘數)的乘積。
(7)貨幣供應量跟什麼相關擴展閱讀
改進金融系統的服務,增加有益於流通和交易的金融工具,從而充分發揮金融系統的中介功能,這樣可以加快貨幣流通速度,減少貨幣沉澱;也有助於降低現金漏損率,從而提高貨幣乘數,增加貨幣供給量。
中央銀行通過調節基礎貨幣的數量就能數倍擴張或收縮貨幣供應量,因此,基礎貨幣構成市場貨幣供應量的基礎。在現代銀行體系中,中央銀行對宏觀金融活動的調節,主要是通過控制基礎貨幣的數量來實現的。
㈧ 貨幣供應量與經濟活動高度有關
目前,社會各界對貨幣供應量的議論很熱烈。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再次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筆者認為,由於M2不是全額用於國民經濟活動,所以反映貨幣供應量的指標M2與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GDP不存在簡單的數量對應關系。同時,簡單地根據貨幣供應量來評價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因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不僅僅調節貨幣供應量,還可以主動地影響貨幣需求,從而調節貨幣供求平衡,並達到宏觀調控目標。
反映貨幣供應量的指標M2與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GDP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 M2與GDP不存在數量上的簡單對應關系。M2是指某一時點可供使用的貨幣量,由流通中的現金、單位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等構成。由於不可避免地存在貨幣沉澱現象,所以M2不是全額用於國民經濟活動。而GDP是增加值概念,是經濟活動的成果,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中生產出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依據我國投入產出表測算,最終使用約佔全部經濟活動總產出的20%。
關於貨幣沉澱問題。貨幣沉澱是指在貨幣流通過程中,一部分貨幣沒有應用於生產或流通領域的現象。沉澱貨幣的持有主體可以是居民,也可以是銀行、企業或政府。貨幣不論其是否處於流通領域之中,亦不論其沉澱時間的長短,只要沒有發揮其媒介商品交換的作用,這部分貨幣就屬於沉澱狀態的貨幣。比如金融機構向中央銀行繳存的存款保證金、無法收回的不良貸款、游離於國內金融體系的外匯結存以及在周邊國家充當支付工具的貨幣、機構或個人手頭保存的現金、因形成房產等流動性差的不動產而沉澱的部分貨幣、在資本市場或虛擬經濟中空轉的投機性貨幣和循環於銀行體系外的地下資金等。由於貨幣沉澱現象的存在,有一部分貨幣未應用於生產或流通領域,所以M2與GDP從數量上不能簡單對應。 由於金融體系的結構性差異,我國M2/GDP的比例大大高於發達國家經濟體。一方面由於支付清算系統的便利性差異和人們支付習慣的不同,我國交易性貨幣需求較高。另一方面,由於金融體系發展的差異性,我國的資產交易性貨幣需求也大大高於發達經濟體。我國居民和企業的金融資產主要以銀行存款存在,體現在M2中。而發達經濟體居民和企業的金融資產則表現為大量的證券化產品,並不完全體現在M2中。也就是說,在美國、歐洲等經濟體,由於資本市場的發達以及金融創新,儲蓄大部分會以債權、股權的方式持有。而在我國由於金融體系的局限,儲蓄大部分會以存款的方式持有。這也是造成我國M2/GDP比例相對於發達經濟體偏高的主要原因。
經濟增長實際受貨幣有效供給而非名義供給影響
實際貨幣需求影響貨幣供應傳導機制的發揮效果。理論上,貨幣供應量影響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是:貨幣供應—利率—投資—經濟增長。該傳導機制分解為三個基本環節:直觀來看,各環節分別受貨幣需求、投資需求、投資乘數等因素影響。而投資需求和投資乘數往往也受經濟體的實際貨幣需求影響,所以,可以認為,貨幣供應量對經濟的影響受實際貨幣需求影響。當實際貨幣需求較低的時候,增加貨幣供應會陷入流動性陷阱,貨幣供應不會影響利率也不會影響投資需求和實體經濟。而當實際貨幣需求高時,增大貨幣供應量,不僅可以有效地影響利率下降,還可以由此刺激投資和經濟增長。所以,在貨幣供應量對實體經濟的傳導不順暢的時候,貨幣有效供給才是真正影響經濟的因素,而決定有效供給的則是經濟體的實際貨幣需求。
央行貨幣政策不僅僅是調節貨幣供應量,還可以主動地影響貨幣需求。影響實際貨幣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公眾的預期。在實踐中容易發現,利率和通貨膨脹水平是影響公眾預期並進而引起需求變動的重要因素。貨幣當局可以通過調節利率、管理公眾通脹預期等手段來影響社會公眾的消費和投資傾向,即進行需求調控,從而主動地影響貨幣需求,達到宏觀調控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針對不同的經濟環境,貨幣政策調控手段應有所側重。當貨幣供給不能滿足貨幣需求時,貨幣供應量傳導機制順暢,針對可變的貨幣需求來調整貨幣供給的手法是行之有效的,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也是明確的。當貨幣供應已經比較充足的時候,貨幣供應量對實體經濟的傳導可能並不順暢,貨幣供應量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可能弱化,這種情況下對貨幣需求的調控才能夠對經濟產生實際影響。所以,僅僅根據貨幣供應量來評價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片面的,應該結合不同的經濟環境,考慮貨幣政策的側重點,綜合地從貨幣供應、需求管理等角度全面看待貨幣政策。
從世界各國近年來的貨幣政策實踐可以看出,中央銀行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更多地通過引導和管理公眾的市場預期而非單一的控制貨幣供應量水平來實現。這對中央銀行政策操作的獨立性、透明度和可信度都要求較高。如果中央銀行不能通過及時准確的政策信息披露來引導公眾預期,就可能導致公眾預期偏差,抵消貨幣政策操作效果或增加對宏觀經濟的擾動,最終必然加大調控的試錯成本。基於此,我國央行應建立良好的政策信息披露機制,努力解決中央銀行與公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並提高貨幣政策操作的信譽度。另外,還應當通過各種方式來保證市場能准確理解貨幣政策操作的意圖,以使得市場對經濟變數的預期與中央銀行的預測盡可能保持一致,從而可以降低經濟波動,創造一個良好的貨幣政策操作環境,並促使高透明度的貨幣政策能夠順暢地引導預期,從而達到貨幣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