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如何衡量貨幣政策效應

如何衡量貨幣政策效應

發布時間: 2022-07-08 10:42:35

Ⅰ 論述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摘要: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分析對於我國貨幣政策的制定、國民經濟的發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從近幾年央行出台的一系列貨幣政策措施來分析我國貨幣政策實踐的有效性問題,並通過總結貨幣政策實踐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提高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建議。
關鍵詞:貨幣政策有效性;通貨緊縮;公開市場;中央銀行
一、我國近年來貨幣政策實踐的分析
2003年到至今我國都在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貨幣政策的實施是由近幾年來我國的經濟形勢決定的,下面我們就看一下這幾年的整體經濟狀況:
2003年,貨幣供應量快速增長,廣義貨幣M2增幅達20%,外匯占款佔1.15萬億元,同比多增加6850億元。在反通貨緊縮的同時,2003年我國經濟出現了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央行適當採取了一些緊縮銀根的措施:為應對外匯占款的大量增加調高准備金率一個百分點;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發行央行票據;並對房地產信貸風險進行了風險提示。同時以我國銀監會的成立為標志,實現了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的有效分離,使貨幣政策獨立性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此外,通過央行向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極大推動了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但在經濟快速增長中也存在一些影響經濟、金融持續健康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如部分行業盲目重復建設、能源交通出現了多年少有的瓶頸制約,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問題有待解決。
2004年以來,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效益不斷提高。宏觀調控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人民銀行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金融調控,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長,著力優化信貸結構,抓緊完善金融宏觀調控的制度性建設,加快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具體的做法有:一是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二是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以控制貨幣信貸總量過快增長,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健康發展。三是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中國人民銀行從2004年10月2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利率也相應調整,中長期存貸款利率上調幅度大於短期。四是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五是實行再貸款浮息制度和差別存款准備金率制度;六是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窗口指導」,促進優化貸款結構;七是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八是積極推動金融企業改革;九是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2004年從總體看,金融運行健康平穩。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加1.8萬億元,同比少增6697億元,但比2002年同期多增4399億元。信貸結構進一步改善,基本建設等固定資產貸款繼續得到控制,流動資金貸款逐步增多。
2005年我國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將保持在15%左右(狹義貨幣供應量M1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預期增長均為15%)。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2.5萬億元。從前10個月貨幣信貸運行情況來看,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速度有所加快。10月末M2增長速度達到了18%,9月份為17.9%,高於年初預計的15%.M1增長了12.1%,M0增長了9%.整個金融機構貸款平穩增長,貸款結構進一步改善。11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8%,略高於年初預定目標。但總體和年初預定目標相差不大。2005年物價上漲仍保持4%左右的水平,央行在2004年對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點後,存款利率仍為「負」。「負利率」的長期持續將加劇資產泡沫(尤其是房地產泡沫)的危險。2005年,新一輪經濟增長已步入較為穩定時期,為減輕通貨膨脹壓力,防止資產泡沫,理順資金供求關系,央行會逐步、小幅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其根本目的在於穩定貨幣市場利率,爭取恢復對貨幣市場的控制權,削弱因匯改等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國內利率結構扭曲,以降低未來貨幣政策陷入流動性陷阱的風險,保持對貨幣市場利率的適度控制是確保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2006年人民銀行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信貸的平穩增長,加快金融體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增強貨幣政策在總量平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二是落實利率市場改革的相關政策,研究進一步完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利率體系、票據市場利率以及市場化產品的定價機制。提高中央銀行對市場利率的引導能力,協調各利率的關系,提高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的利率定價能力;三是發揮信貸政策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積極發揮貨幣政策在優化信貸政策中的作用,引導商業銀行更好地貫徹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方針,既要增加對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有效益有市場的企業的貸款,繼續增加對農業、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就學的信貸,又要提高金融資產質量,改進金融服務,引導商業銀行增強對周期變化的風險控制能力;四是按照金融體制改革總體思路,繼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五是加快推進金融市場建設和金融市場創新。六是研究擴大消費的金融支持措施,推廣信用卡等個人消費業務。
綜合來看,近幾年我國貨幣政策應該是有效的,通過對歷年貨幣政策的回顧,不難發現,央行在制定、執行貨幣政策上是不斷走向成熟的,進行宏觀金融調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斷提高的。
二、影響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雖然我國這段時期的貨幣政策可以肯定的說是有效的,但是效果並不理想。是什麼因素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效果呢?據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國有商業銀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夠我國商業銀行在市場經濟時期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還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具體表現在:分支機構收縮。從前金融機構是貸款許可權下放到各部門機構,現在則是貸款許可權上收,以至於絕大部分縣支行甚至地市行幾乎沒有放款的權利。銀行信貸過度向大城市、大企業、重點行業集中,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資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貸款上的「農轉非」,資金上的「鄉養城」,縣域經濟出現「金融服務真空」。國有商業銀行缺乏經營貸款的激勵機制,而約束條件苛刻。在我國的銀行主導型的金融系統中,國有商業銀行是貨幣政策強有力的傳導渠道,但上述種種跡象表明,國有商業銀行為防範金融風險所出台的種種措施與穩健的貨幣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實際緊縮效應。還有就是商業銀行體系化解不良資產的難度依然很大。盡管成立了政策性銀行,剝離了部分政策性業務,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全國剝離了13900億元不良資產,但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存量仍然很大, 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銀行獨立性不夠
我國人民銀行的獨立性在行使時受到多方干擾,一方面總行賦予分支機構相當大的貸款權,央行分支機構、專業銀行分支機構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謀,形成地方政府通過專業銀行向央行分支機構貸款,分支機構向總行爭貸款的「倒逼機制」,刺激央行多發基礎貨幣以滿足資金需求,這十分不利於實現貨幣穩定的目標。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向中央銀行透支或直接借款來彌補巨額財政赤字,而中央銀行難以對沖其影響,導致財政赤字貨幣化,這是形成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使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受到不利影響。1993年以後,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央行獨立性得到提高。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改善央行獨立性不夠的問題。比如1993年下半年政府統一集中央行的貨幣政策決策權;在1994年對央行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將貨幣發行權、基準利率的調節權等等都集中到總行,取消了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的貸款權;1995年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人民銀行的地位;於2003年4月28日成立了中國銀監會。這一系列措施使我國中央銀行獨立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於我國貨幣市場還不發達,所以央行的貨幣操作依然與國有商業銀行之間存在密切的依存關系。這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存在外部時滯問題
處於經濟體制轉變中的我國,貨幣政策作用的發揮存在較長的外部時滯。當中央銀行出台一系列貨幣政策後,由於作為直接調控對象的金融市場和企業處於特殊狀況,致使貨幣政策通過利率變動經由投資的利率彈性產生效應這一傳導機制在現有的經濟環境中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應。這種市場時滯較為客觀,它不像內部時滯那樣可由中央銀行掌握,而是一個由社會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金融部門和企業部門的行為等多種因素綜合決定的復雜變數。因此,中央銀行對這段時滯很難進行實質性的控制,以及處於轉軌時期的貨幣政策因傳遞媒介行為的日漸理性,擴張性貨幣政策不再像傳統的賣方市場條件下對經濟的影響那樣劇烈,對於經濟的影響也不像過去那樣直接迅速。這是我國貨幣政策在啟動經濟中作用效果不明顯的重要原因。
(四)貨幣市場的殘缺影響貨幣政策效果
貨幣市場是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等貨幣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礎平台,也是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但從總體上講,我國的貨幣市場發育不完善,貨幣市場的發展層次低,市場容量有限,市場規模較小,貨幣市場功能殘缺,貨幣市場運行效率較低。這些缺陷使我國的貨幣政策操作缺乏堅實的基礎平台。主要表現在:第一,交易主體單一。只准商業銀行及部分證券公司、信託公司、保險公司、城鄉信用社等進入市場,而絕大部分有資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機構卻不能進入市場,從而形成「單邊市場」。第二,交易工具單一。以票據市場為例,目前我國票據市場上流通的票據有9成以上是銀行承兌匯票,剩下的也有大部分是商業承兌匯票,其它諸如銀行本票,大額可轉讓存單,短期企業債券,保險單等交易工具幾乎為零。第三,我國貨幣市場發展層次

Ⅱ 金融學中影響貨幣政策效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貨幣政策時滯

貨幣政策時滯是指從需要制定政策,到這一政策最終獲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需的時間。

2、貨幣流通速度

3、微觀主體預期的抵消作用

貨幣政策效應是指貨幣政策的實施對社會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包括貨幣政策的數量效應和時間效應。

1、數量效應

貨幣政策效應的強度 。

(1)yt + 1 / yt >; Pt + 1 / Pt

含義:經濟增長減速小於物價回落;經濟增長加速大於物價上升;經濟增長加速,同時物價下降 。

(2)yt + 1 / yt <; Pt + 1 / Pt

(3)yt + 1 / yt = Pt + 1 / Pt

含義:經濟增長的正效應被物價上漲所抵消,物價回落的正效應為經濟增長的負效應所抵消 。

2、時間效應

從貨幣政策制定到最終影響各經濟變數,實現政策目標所經過的時間,也就是貨幣政策傳導過程所需要的時間。

內部時滯:認識時滯、行動時滯

中間時滯:中央銀行採取行動,到金融機構根據央行的意圖改變信用條件的時間過程

外部時滯:

(1)微觀決策時滯;

(2)作用時滯

(2)如何衡量貨幣政策效應擴展閱讀

金融創新對三大政策工具(存款准備金政策、再貼現政策以及公開市場業務)都有程度不同的影響,

1、存款准備金

存款准備金是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的重要工具,中央銀行通常通過調整存款准備金率來改變貨幣乘數,控制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從而調節貨幣供應量。

2、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政策是中央銀行通過制訂調整再貼現率來干預或影響市場利率及貨幣市場的供需,從而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另一種手段。再貼現政策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1)再貼現率的調整;

(2)規定何種票據具有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的資格。金融創新對這兩項內容都產生了影響,二者共同作用,削弱了再貼現政策的效果。

3、公開市場業務

中央銀行通過在公開市場上的證券買賣活動來擴大或收縮信用,調節貨幣供應量。當金融市場上資金缺乏時,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進有價證券,實際上是向社會投入一筆基礎貨幣,直接增加社會貨幣供應量或使商業銀行信用擴張,

反之,當金融市場上資金過多時,則賣出有價證券,使信用規模收縮,貨幣供應量減少。

Ⅲ 貨幣政策效應的基本信息

貨幣政策效應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貨幣政策效應的強度 。
(1)yt + 1 / yt >; Pt + 1 / Pt
含義:經濟增長減速小於物價回落;經濟增長加速大於物價上升;經濟增長加速,同時物價下降 。
(2)yt + 1 / yt <; Pt + 1 / Pt
(3)yt + 1 / yt = Pt + 1 / Pt
含義:經濟增長的正效應被物價上漲所抵消,物價回落的正效應為經濟增長的負效應所抵消 。 從貨幣政策制定到最終影響各經濟變數,實現政策目標所經過的時間,也就是貨幣政策傳導過程所需要的時間。
內部時滯:認識時滯、行動時滯
中間時滯:中央銀行採取行動,到金融機構根據央行的意圖改變信用條件的時間過程
外部時滯:
(1)微觀決策時滯;
(2)作用時滯

Ⅳ 貨幣政策效應的介紹

貨幣政策效應是指貨幣政策的實施對社會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包括貨幣政策的數量效應和時間效應。

Ⅳ 什麼是貨幣政策有效性,或闡述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基本內容。給分

貨幣政策有效性是貨幣政策達到貨幣當局希望實現的目標的有效程度。它取決於四個因素:

①貨幣政策時滯。如果政策時滯有限,而且分布非常均勻,中央銀行就可以預先採取措施。如果分布不均勻,中央銀行的預測能力將下降,反周期的貨幣政策就會失去效力。

②微觀經濟主體的心理預期。在理性預期假定條件下,人們的心理預期變化將削弱甚至抵消貨幣政策的效果。

③金融制度變革。金融制度的變化會增加貨幣定義的困難,改變貨幣流通速度,改變人們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它還可能使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迅速傳導到國內,增加貨幣政策控制的難度。

④政治因素。此外,經濟體系中還存在著無法控制的 「外部沖擊」,如石油價格上漲、技術革命,都有可能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5)如何衡量貨幣政策效應擴展閱讀:

取決條件:

貨幣政策有效性是否有效,主要取決於三個條件:

1、貨幣能否系統地影響產出。

2、貨幣與產出之間是否存在穩定聯系。

3、貨幣當局能否如其所願的控制貨幣。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穩定物價

穩定物價目標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而物價穩定的實質是幣值的穩定。穩定物價是一個相對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貨膨脹,使一般物價水平在短期內不發生急劇的波動。衡量物價穩定與否,從各國的情況看,通常使用的指標有三個:

一是GNP(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指數,它以構成國民生產總值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為對象,反映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

二是消費物價指數,它以消費者日常生活支出為對象,能較准確地反映消費物價水平的變化情況。

三是批發物價指數,它以批發交易為對象,能較准確地反映大宗批發交易的物價變動情況。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貨膨脹以外,還有一些屬於正常范圍內的因素。

這個限度的確定,各個國家不盡相同,主要取決於各國經濟發展情況。另外,傳統習慣也有很大的影響。

Ⅵ 影響貨幣政策效力的因素有哪些

貨幣政策效應是指貨幣政策的實施對社會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包括貨幣政策的數量效應和時間效應。
影響因素:
1、貨幣政策時滯是指從需要制定政策,到這一政策最終獲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需的時間;
2、貨幣流通速度;
3、微觀主體預期的抵消作用。
應答時間:2021-06-2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Ⅶ 說明什麼是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及其主要理論解釋;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影響中介指標,進而最終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傳導途徑與作用機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指從運用貨幣政策到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過程,貨幣傳導機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響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以及對經濟的貢獻。

主要理論解釋:

1、利率渠道

這個應該是比較容易被想到的,也是最直接的效果。因為貨幣供給的增加或者減少將會直接影響利率,這個過程也很容易通過IS-LM模型來解釋。

比方說,實際貨幣供給MS/P增加,短期來看,會引起利率的降低,從而LM曲線向下移動,在相同產出水平下,利率降低,而利率的降低會刺激投資,投資反過來又會增加產出,產出的增加對貨幣需求會增加,貨幣需求的增加會提高利率。總的來說,利率降低,產出增加。

2、信貸渠道

貨幣政策對實體市場產生影響的另外一種方式是信貸,一般而言,如果央行以更低的利率提供信貸給商業銀行,那麼貨幣需求將會增加,整個貨幣市場的總供給會增加。貼現率就屬於這一種方式。

3、匯率渠道

考慮貨幣緊縮的狀況,在給定產出水平的情況下,貨幣存量的減少會使得利率上升,高利率增加了對國內貨幣的需求,資本流入,國際市場上本幣減少,那麼匯率下降,貨幣升值。出口商品價格升高,進口商品價格下降。

根據馬歇爾-勒納條件,匯率的下降導致凈出口的惡化,那麼國內資本凈外流加速。由於低成本的進口,那麼國內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比較穩定,同時貿易平赤字對產出有收縮作用,這就達到了其政策效果。

(7)如何衡量貨幣政策效應擴展閱讀:

1、貨幣政策傳導途徑一般有三個基本環節,其順序是:從中央銀行到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響的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准備金、融資成本、信用能力和行為,以及金融市場上貨幣供給與需求的狀況;

2、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到企業、居民等非金融部門的各類經濟行為主體。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中央銀行的政策操作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對各類經濟行為主體的消費、儲蓄、投資等經濟活動產生影響;

3、從非金融部門經濟行為主體到社會各經濟變數,包括總支出量、總產出量、物價、就業等。

Ⅷ 貨幣政策效應的影響因素

貨幣政策效應是指貨幣政策的實施對社會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包括貨幣政策的數量效應和時間效應。
影響貨幣政策效應的主要因素
1.貨幣政策時滯
貨幣政策時滯是指貨幣政策從研究、制定到實施後發揮實際效果的全部時間過程。
(1)貨幣政策時滯的構成
①內部時滯,指從政策制定到貨幣當局採取行動這段時間,它又分為兩個階段:a.從形勢變化需要貨幣當局採取行動到它認識到這種需要的時距,稱為認識時滯;b.從貨幣當局認識到需要採取行動到實際採取行動這段時間,稱為行動時滯。內部時滯的長短取決於貨幣當局對經濟形勢發展的預見能力、判定對策的效率和行動的決心等。
②外部時滯,又稱影響時滯,指從貨幣當局採取行動開始到對政策目標產生影響為止的這段過程。外部時滯主要取決於客觀的經濟與金融條件。外部時滯又可分為操作時滯和
市場時滯兩個階段:a.操作時滯是指從調整政策工具到對中間目標發生作用的時距;b.市場時滯是指從中間目標發生反應到其對最終目標產生作用所需要的時間。
(2)時滯對貨幣政策效果的影響
一般說來,時滯短,則政策見效快,也便於中央銀行及時調整貨幣政策的方向和力度。但相對來說,時滯長短對政策效果的影響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時滯是否穩定可預測。如果時滯不穩定,難以預測,那麼,即使貨幣政策措施是正確的,出台的時機也合適,但貨幣政策可能會在錯誤的時點上生效,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2.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
貨幣流通速度如果不穩定,難以預測,則貨幣政策的效果不僅可能被削弱,而且貨幣政策可能會成為影響經濟穩定的根源。這是因為,社會總需求從流量上看,表現為一定時期內的貨幣支出總量,它等於貨幣供應量與貨幣流通速度的乘積。如果貨幣流通速度是一個難於預測的波動不定的量,那麼,即使中央銀行能完全按照預定的目標調節貨幣供應量,也難以使總需求和GDP達到預期的水平,這時,貨幣政策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3.微觀經濟主體預期的抵消作用
當一項政策措施出台時,各種微觀經濟主體立即會根據可能獲得的各種信息,預測政策的後果,從而很快作出對策,而且很少有時滯。面對微觀主體廣泛採取的具有抵消性作用的對策,貨幣當局的政策可能歸於無效。不過,實際情況是,公眾的預測即使非常准確,實施對策即使很快,其效應的發揮也有個過程,因此,貨幣政策仍會部分有效。
4.其他經濟政治因素的影響
(1)宏觀經濟條件的變化。一項既定的貨幣政策出台後,要保持定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不能朝令夕改。在這段時間內,如果經濟出現某些始料不及的情況,而貨幣政策又難以作出相應調整時,就可能出現貨幣政策效果下降甚至失效的情況。
(2)既得利益者的政治壓力。貨幣政策的實施,可能會影響到一些階層、集團、部門或地方的既得利益,這些主體會作出強烈反應,形成壓力,迫使貨幣政策調整。

Ⅸ 財政政策效應和貨幣政策效應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直接因素:1 支出乘數的大小 2 貨幣需求對產出變動的敏感程度 3 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4 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此外 1 在通貨膨脹時期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果可能比經濟衰退時期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效果好 2 貨幣政策的外部時滯也影響貨幣政策效果 3 在開放的經濟中,貨幣政策的效果還要因為資金在國際上流動而受到影響。

熱點內容
兩只基金哪個收益高 發布:2025-05-14 11:41:28 瀏覽:594
601010文峰股份股票歷史行情 發布:2025-05-14 11:26:47 瀏覽:936
退市的股票買得到嗎 發布:2025-05-14 11:23:50 瀏覽:806
吉利金融逾期怎麼辦 發布:2025-05-14 11:17:23 瀏覽:593
退市後持有股票 發布:2025-05-14 11:12:16 瀏覽:257
原油期貨最高賠多少 發布:2025-05-14 10:58:51 瀏覽:592
股票交易買要收費嗎 發布:2025-05-14 10:46:10 瀏覽:786
股市四大敗相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4 10:45:11 瀏覽:671
期貨居間稅費多少 發布:2025-05-14 10:43:10 瀏覽:167
基金分散多少合適 發布:2025-05-14 10:43:01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