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貨幣數量論是錯的
『壹』 古典學派與凱恩斯學派的貨幣理論比較
在古典的經濟學研究中,對貨幣性質和作用的探討一直都是一個焦點。而在這個焦點里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關於「貨幣中性」(貨幣外生)與「貨幣非中性」(貨幣內生)的爭論 ,這些都體現在各經濟學派的貨幣理論之中。貨幣中性(貨幣中性是指貨幣供給的增長將導致價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長,對於實際產出水平沒有產生影響。)與非中性問題實際上又涉及到了「兩分法」,即貨幣領域和真實領域之間,或相對價格與價格總水平之間的關系問題。對這些復雜問題的探討關繫到對貨幣在經濟中的作用的判斷,而兩分法的提出對於當時認識貨幣在經濟中的作用和簡化分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主要是基於其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所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由於凱恩斯師從馬歇爾,他的貨幣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劍橋貨幣需求理論合乎邏輯的發展。在劍橋學派的貨幣數量論中,所提出的問題是人們為什麼會持有貨幣,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直接導向了劍橋對人們持幣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劍橋理論的缺陷是沒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與劍橋的前輩不同,凱恩斯詳細分析了人們持幣的各種動機,對人們持幣的所得分析更為精確。按照《通論》的分析,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包括:持幣的交易動機、持幣的謹慎動機和持幣的投機動機,相應地人們持幣的需求包括:貨幣的交易需求、謹慎需求和投機需求。在這三種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謹慎需求由於不宜單獨分離出來,分別歸結到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之中。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由下列兩個部分組成: 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與收入Y相關的交易需求,L2(r)代表與利率r相關的投機性貨幣需求。由於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在現代宏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政策制訂中的核心作用,因此,進一步完善深化凱恩斯所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就顯得非常重要,而這一發展也就構成了戰後至70年代貨幣理論發展的主流。
『貳』 西方經濟學
人才
『叄』 實際貨幣需求
書上原意為:K是國民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國民收入和國民生產總值均按貨幣計價);而Q是指國民收入。但是這一說法(書上的說法)是錯誤的。貨幣數量論的公式並不是說實際貨幣需求一定要等於國民收入,而是指實際貨幣需求應當與收入(或總產出)呈線性關系。K僅是一個技術參數,它同貨幣流通速度有關。
『肆』 為什麼匯率會偏離購買力平價,又是通過什麼方法使匯率重新均衡
1。因為購買力平價理論基礎的錯誤:其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但貨幣數量論與貨幣的基本職能是不想符合的。
2.把匯率的變動完全歸之於購買力的變化,忽視了其他因素。如國民收入、國際資本流動、生產成本、貿易條件、政治經濟局勢等對匯率變動的影響,也忽視了匯率變動對購買力的反作用
3.該理論在計算具體匯率時,存在許多困難。主要表現在物價指數的選擇上,是以參加國際交換的貿易商品物價為指標,還是以國內全部商品的價格即一般物價為指標,很難確定。
『伍』 貨幣主義(貨幣在短期內可以影響實際國民收入)
好吧,表示看完了之前的回復覺得略糾結,其實LZ說得對,V短期內是可以變的,之前的最佳答案說的不變那個絕對是因為這個哥們是個經濟學初級學生,的確V在長期是被認做不變的(當然Y也是),但是在弗雷德曼(Friedman)重新進行對貨幣主義的概念進行闡釋的時候,他認為這個V是可以變得,只是變動的十分微小(minor)。另外,對於舊貨幣主義者來說這個V的變動方向適合貨幣變動方向一致,也就是會增加貨幣變動的幅度(雖然還是很小很小的影響著)。
好吧,表示一直學習英文版的教科書,不知道中國的教科書是怎麼教的,但是看LZ發的問題我覺得這個書有點小題大做了,理論一沒錯,的確是可以說明支持了貨幣在短期中影響實際變數的說法,但是理論二,我就覺得說的有點含糊不清了,可能的解釋是這樣的,在凱恩斯主義理論中,那些凱恩斯主義者認為,首先V是十分不穩定的(注意是十分),然後,在一些情況下,貨幣政策會變得十分的無效(impotent),也就是那兩種特殊的情況,一個是在Liquidity trap(貌似叫做什麼流動性偏好之類的,沒辦法,學的是英文的不知道中文怎麼翻譯)的時候,另一種應該是在投資相對利率變化比較沒有彈性(investment is relatively interest-inelastic)這種情況也可以叫做investment trap(還是不會翻譯,實在不好意思了,親就意會吧)。這兩種情況下會有增加或者是減少貨幣供給會對真實的產量或者是真實的收入部分沒有影響,這個時候凱恩斯主義者就認為是V的反向變化吸收了一部分貨幣供給的變化(也就是說與貨幣供給變化方向相反),從而使得等式另一邊的名義國民收入沒有影響。
我覺得第二個理論說的意思是V可以小量變動(不至於吸收掉貨幣變動的影響,當然,對於傳統的貨幣主義者來說這個V的變動方向與貨幣變動的方向相同)。這樣就保證了在短期內改變貨幣的供給量從而會對名義國民收入造成影響(不像之前說的凱恩斯主義的那種假設情況)。
然後再補充一下,先不要急著去看傳導機制,這個傳導機制有局限性的,在貨幣主義裡面研究怎麼樣去影響各個方面的變數,最重要的是利用AD-AS模型,把這個曲線化出來就知道怎麼回事了,長期的AS是一個垂直的線,我們不管怎麼去改變這個AD最終的產量Y(或者叫做國民收入)都是不變的,而如果增加貨幣供給這會導致AD的上升,而這個與短期AS曲線相交的話就會發現,產量或者說是收入Y少量的增加了,這個就是LZ想知道的,短期內是貨幣的增加是可以對產量有影響的(這要得益於貨幣幻覺),然後在長期的話,就像我們之前討論的與一條垂直的AS相交是只會改變價格水平,而不會改變產量或是收入Y。
3年前的問題,不知道我現在有沒有說清楚,這只是在下的一點愚見,希望能有幫助哈。。。表示實在不好意思,3年前我還剛剛高中畢業,所以就算看到了這個問題也答不了。。。
『陸』 為什麼說休謨的貨幣數量論有錯誤
由於他不懂得價值,不懂得貨幣本身也有價值,所以,沒有看到商品價格不是由貨幣的數量決定的,而是由商品價值和貨幣價值的關系所決定的。休謨不知道在使用金屬貨幣時,商品價格的提高是由於金銀的價值和商品的價值相比發生了變化。當時物價上漲的原因不在於貨幣數量的增加,而是由於美洲開采黃金的費用低廉,輸入歐洲的黃金價值下降了。
『柒』 為什麼不能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
數字貨幣的推出,並不意味著央行貨幣政策的調整。也就是說,流通中的貨幣量是由央行決定的。
數字貨幣的推出,只是利用數字貨幣替換紙幣。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加快貨幣流通速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讓紙幣閑置,降低了流通速度。
根據貨幣流通公式,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可能會減少。但已經發行的貨幣量沒有減少。
『捌』 弗里德曼為什麼認為現代貨幣數量論首先是關於貨幣需求的理論
現代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數量論不是關於產量、貨幣收入或價格水平的理論,而首先是一種貨幣需求理論。
50年代,以美國弗里德曼為核心的貨幣主義流派倡導現代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既影響物價總水平變動,也影響總產量或國民收入變動。著作有弗里德曼《貨幣數量論—一個重新表述》貨幣穩定方案《價格理論》(1962)。1956年,弗里德曼在《貨幣數量論—一個重新表述》中發展了貨幣需求理論。弗里德曼探討人們持有貨幣的原因採取了與凱恩斯不同的方法,不再具體研究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而將貨幣作為構成財富資產的一種,通過影響人們選擇資產的種類來保存財富的因素來研究貨幣需求,實際上是資產需求理論在貨幣需求理論的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