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貨幣疆界是什麼

貨幣疆界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13 17:24:40

❶ 什麼是經濟無疆界

應該是全球化的意思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公認為它滲透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但對這個大趨勢有著不同的認識:贊同,反對和不承認。贊同的態度占絕大多數,並進而研究經濟全球化的現象、特徵、機遇與挑戰,對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國內外的研究者有眾多的看法,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了研究,在這里歸納以下幾種觀點:

1、相互依存論。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運行機制的日益緊密運動的進程。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度報告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不同國家的市場和生產日益變得更加互相依存的過程,這是由於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發展以及資本和技術的流動所造成的。」聯合國貿發會議1997年度報告指出,全球化「是全球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市場、生產和金融活動的跨國界聯系已加強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國的經濟都不能不受到國界以外的政策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全球化是跨國商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的傳播,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2、產業結構調整論。經濟全球化是世界范圍的產業結構調整進程。它主要以發達國家為主導,跨國公司為主要推動力。不但是產業的整體轉移,重要的是同一產業的一部分生產環節的轉移。不是在一國,而是在全球范圍的產業結構的調整。通過兩種途徑,一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之間交叉投資、企業兼並進行;再就是發達國家把勞動和資源密集型包括高技術產業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促成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總量的增加。認識全球化的這一實質很重要,從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來考慮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總體戰略,才能使我國對外經貿工作趨利弊害,防範和減輕經濟全球化可能產生的風險和弊端。(龍永圖,1999)經濟全球化,實際是以科技研究為動力,跨國公司的經營為載體,而在全球進行產業調整。

3、市場經濟規則全球拓展論。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規則在全世界范圍內拓展的過程,是世界經濟運行規則的全球化。認為市場經濟規則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微觀市場規則,主要由少數世界上最大、最開放的國家的市場運行規則和跨國銀行、跨國公司等經濟組織在各種多邊安排下所制定或形成的制度安排或規則。另一種是宏觀經濟規則,它由WTO、IMF、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在各種多邊安排下制定和形成的正式制度安排或規則。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只要進入國際市場或加入相應的國際組織都必須遵守這些市場經濟規則。(鄭通漢,1999)

4、網路化論。經濟全球化是應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通過跨越各洲的網路所形成的世界模式,網路通過各種類型的流動和影響而互聯。(約瑟夫·奈,2001年)

經濟全球化是由於科技進步,科技成果、信息技術在經濟領域的運用而導致的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全球經濟的融合。在「21世紀論壇」上,全球500名知名政要、學者、企業家縱論新經濟給世界帶來的重大影響,一致認為,因知識爆炸對全人類帶來的深刻變化在經濟領域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經濟全球化。以數碼科技為核心技術的信息產業所創造的新經濟,使整個世界都要遵守同一規則,在同一個市場配置資源、資本、技術和勞動力,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時間和空間概念。

5、生產要素流動理論。經合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S.奧斯特雷認為,經濟全球化主要是指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流動,實現資源最佳配置的過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經濟全球化的定義是:「跨國商品及服務貿易與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6、貿易全球化理論。認為經濟全球化「最貼切的概念理解是以貿易聯系的緊密程度為基準的。根據這個理解,世界出口率越高,跨國貿易額在世界生產中的比重越大,世界經濟就越強烈地表現出全球化趨勢」。相當多的論文認為,貿易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先導,經濟全球化最初的表現就是世界貿易的發展。特別是在當代世界貿易大大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

7、資本全球化理論——以金融全球化為最主要標志。追求利潤的本性使資本在全球尋覓獲利的機會,生產和交換領域的中的全球化,首先是資本運作的全球化。(弗郎索瓦.沙奈,2001年)信息技術作為金融的新工具,而放鬆對金融資本流動的管制使金融全球化把世界經濟連接為一體。全球金融資本的交易數十倍、數百倍地增長,大量游資快速流動,每天的資本流動量在1.5萬億到2萬億美元。金融全球化史無前例地加強了貨幣資本構造資本增值運動的能力,在它的背後是種種生產領域創造的財富轉移的機制,食利資本正是以此為生,所謂資本運動的G——G』形式。因而,資本全球化最直接地揭示了以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本質。

資本(金融)全球化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是社會化生產最高的表現形式,法國學者讓.克洛德—德羅奈認為,金融資本在時間和空間上對資本使用價值的生產實現了全面的、不間斷的、有效的控制,從而實現了資本的增值,資本利潤的最大化。但另一方面,中國學者李其慶認為,它也產生著問題、危機,權益資本相對於實物資本具有越來越大的虛擬性,兩者價值發生分離,投機泡沫就是從膨脹的名義貨幣資本的「肥皂泡沫」中產生的,而泡沫的破滅必然引發金融危機。此外,對外投資在獲利驅使下,間接投資大大增加,投資的投機性大為增強,有研究表明「1985年以後對外直接投資具有了越來越多的投機特徵。」

8、全球發展多樣性、發展過程論。歐洲議會於80年代後期召集多國的專家學者組成里斯本小組,集中研究全球化問題。《競爭的極限:經濟全球化與人類未來》一書是其研究的重要成果,書中對經濟全球化的概念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認為經濟全球化現象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表現方式,它們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其中有些會在10到15年內消失或失去作用,同時也會出現一些新的形式和方式,因此,沒有一個固定模式的全球化。里斯本小組的專家認為,全球化涉及的是組成今天世界體系的眾多國家和社會之間各種聯繫上的多樣性。經濟全球化的核心含義在於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的相互影響,同時這種相互影響必須達到一定的量,即必須是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之間發生的,而不僅僅在某些個別國家或地區之間,這種互相影響還必須達到較深的程度,它已從根本上制約、影響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從廣義上講,經濟全球化代表著經濟活動從國內向全球范圍擴張的過程以及隨之而出現的種種經濟、社會、政治、生活等諸多方面的改變過程。

9、全球生產社會化理論。還有研究認為,經濟全球化是經濟活動的全球擴張,是各國經濟活動從國內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社會化的過程。對經濟主體來說,它總是在特定的社會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圍進行活動。因此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特定經濟主體來說,社會是有邊界的,這個邊界取決於生產力發展水平。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經濟主體不斷拓寬其活動范圍,社會邊界從國界走向洲界,走向全球。因此,經濟主體將其賴以生存的社會范圍從國內推向全球,日益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分工、合作和配置資源的過程即為經濟全球化。(雷達、於春海,2001年)

當代世界一個主要特徵就是全球化與反全球化並存,贊成還是反對全球化的對立。

1、反對全球化本身。來自各種非政府組織;來自弱勢國家和民族,從傳統文化、宗教上反對全球化;另一種力量來自西方,既得利益維護者的反對力量。反全球化運動造就的最大事件,是1999年11月數萬人在西雅圖的示威遊行,抗議世貿組織最高級會議。反映了發達國家的部分勞工構成反全球化的重要成分,一部分主要的社會基礎。他們抗議世貿組織的貿易自由化促進了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犧牲了母國工人的就業機會。

2、把一些問題歸罪為全球化。全球化是有負面影響,但這些問題不是由「經濟全球化」而是由「資本主義主導下的全球化」造成的。「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全球化在為很多國家帶來財富的同時,也造成財富過分集中、貧富差距拉大以及某些國家被邊緣化的後果。這些問題並非是全球化本身所造成的,但卻很容易使得那些對現實不滿的人,把這些問題都歸咎與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個客觀的發展趨勢,不是一個反字能阻擋的,對這種反全球化的行為和思想提出了異議,認為反全球化預示著新的來自歐美的經濟民族主義的復活,「如同19世紀末與20世紀上半葉的情況,經濟民族主義是歐洲反全球化的典型產物。這次反全球化浪潮導致歐美國家出現程度不同的經濟民族主義(危險徵兆已經在美國布希當局強加鋼鐵201條款保護美國處於弱勢競爭地位的鋼鐵工業……表現出來)。

另有一種意見對是否存在、何種意義上存在經濟全球化有疑義。認為所謂經濟全球化是國際經濟的一種誇大的說法。有人對較長時期的宏觀經濟數據作比較,認為目前世界經濟交融的程度大約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帝國統治下的和平時期。認為,即使在全球化發展程度最高的經濟領域,也還「遠沒有根本改變世界經濟依然是由各民族國家經濟作為主體的格局」。(裘元倫,1999年)全球化之「化」,既指已經被化的事實,也指一種歷史進程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張志洲,2001年)

二、歷史上的全球化與當代的全球化

全球化始於何時,有多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全球化有久遠的歷史,提出五次高潮論,三次高潮論。另一種則認為全球化「是90年代最新的全球趨勢」。(侯若石,2000年)還有觀點認為全球化從地理大發現開始,以早期的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為標志。還有認為當代人類關注、爭論的全球化是二戰後,確切講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的社會現象,這個時期世界經濟高速發展,高科技深入影響人們的生活。全球性問題凸顯,跨國公司爆炸性增長,信息化、網路化沖擊。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化全面而深入,作為一個新的概念步入學術領域,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的主流概念。持這種觀點的人居多,就是說,在研究全球化時,即看到它的歷史淵源,又將關注點定位於當代。

有學者提出,不要拘泥於全球化的時續性,避免忽略全球化演進中質的差異,而提出兩分法,即歷史上的和當代的全球化,以便准確地把握和認識全球化。(蔡拓,1999年)歷史上的全球化時間在15世紀地理大發現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特點:其形式表現是人類交往活動在地域上拓展,從國內到國外,遍及世界各地。其內容表現為市場經濟在全球的擴張。並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聯系在一起,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特徵是西方中心論或資本主義中心論。當代的全球化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的全球化。其特點:現代科技提供的人類交往手段真正打破了時空約束;全球化內容更豐富,經濟、政治、文化等全球化引人注目;反西方中心論;全球化現實和理論更注重全球意識和人類的共同利益。

我們認為,經濟全球化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它的開端可以追述到久遠的年代。但對於一個有特定規定的新發展、新變化來說,應當既看到它的歷史聯系,把它放在其產生和發展的特定條件下考察,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市場經濟機制發展深化的一個新階段。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市場形成、發展、運行的結果,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在世界范圍發展、完善導致了經濟全球化的結果。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市場經濟機制發展深化的一個新階段。有其發展的新質、內容。

三、全球化的主觀意識判斷和進程客觀認識

1、從純粹客觀的角度評價全球化,它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科技進步所推動的進步的過程。這是國內外比較一致的看法。80年代興起的信息技術革命大大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經濟和政治格局,使世界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信息時代。互聯網成為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發展動力。信息傳遞的網路化使超國家的信息空間得到建立,極大地推動生產、貿易、金融、技術的全球范圍發展。也就是這一時期,出現了「全球化」的提法。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沒有達到過的,以信息技術和網路經濟為標志,強有力促進金融、貿易和生產在世界范圍的大發展,形成新的生產力。這種生產力仍是以西方發達國家首先是以美國為主導,在高新技術領域占據強大優勢。全球化的標志性產物就是市場化程度在全球得到最大范圍發展,而這也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最終決定的。市場經濟適應了20世紀70—80年代出現的新技術和新產業,市場經濟的潮流推動著經濟全球化。

我國有研究認為,經濟全球化的內涵可歸納為三點:一是各國在經濟上相互依存不斷加深的歷史過程;二是其突出表現為商品和資本、技術等要素的國際流動日益加強;三是主要因素是信息革命以及貿易和金融的自由化。(王林生,2000年)

全球化最顯著的特徵即主要表現為: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投資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當前國際經濟出現三個重要動向,一個是科技的迅速發展,一個是跨國公司作用越來越大,一個是全球范圍內進行一次深刻的產業調整。這三個重要動向,高度概括了全球化。(龍永圖,1999年)

2、從主觀意識形態角度判斷和推動全球化。認為不能只從純粹的經濟和技術現象來理解全球化,要認識到美國和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不僅要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相適應的經濟關系全球化,要使有利於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秩序全球化。(吳易風,2002)

在西方一些國家如美國的確存在全球化的意識形態,在經濟和技術全球化之外提出了「第三種全球化」。美國國務院作出了如下的解釋「當前正在出現許多由公私雙方行為者共同編織而成的跨國人權網,這是一種未受人們注意的第三種全球化。」並要承擔其領導的作用。我國有的研究者從經濟關系,揭示經濟全球化的本質,認為它是一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資本主義生產有一種不斷擴張的本能,以滿足資本增殖的需要,這個追逐剩餘價值的本能就是經濟全球化最深刻的來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資本擴張,具有表現形式、能力、作用范圍的不同。(張松濤,2001)因此,經濟全球化在給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能量和利益的同時,更帶來了大量的不平衡、不平等和不穩定。認為,以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全球化,給跨國公司、跨國銀行等各種機構投機者帶來了最大利益;發展中國家會因此得到資金支持。但同時也存在經濟和金融動盪的危險性和危害程度,這給發展中國家調控國內宏觀經濟、應對外部經濟動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們認為,經濟全球化問題客觀上存在著主客觀兩重性,其客觀性就是全球化發展趨勢由科技進步和市場經濟的推動,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但現實的全球化又確實打上主觀的烙印。在認識全球化的客觀性時,避免陷入一種純粹客觀進程的天真,注意和警惕西方全球化意識形態的沖擊,識別全球化意識形態陷阱,堅持應對全球化的主動地位。

❷ 陸上疆界是指什麼

陸上疆界:陸地上國家或地域的邊界。

中國陸地邊界長約2.28萬公里,中國陸上疆界長2萬多公里。
中國大陸海岸線長約1.8萬公里。海岸地勢平坦,多優良港灣,且大部分為終年不凍港。

❸ 東盟各國的貨幣分別是什麼

歐元的誕生:
2002年1月1日,經過3年的過渡,歐洲單一貨幣———歐元正式進入流通。
早在1969年3月,歐共體海牙會議提出建立歐洲貨幣聯盟的構想,並委託時任盧森堡首相的皮埃爾·維爾納就此提出具體建議。1971年3月,「維爾納計劃」通過,歐洲單一貨幣建設邁出了第一步。「計劃」主張在10年內分三個階段建成歐洲經濟貨幣聯盟。但是,隨後發生的石油危機和金融風暴,致使「維爾納計劃」擱淺。1979年3月,在法國、德國的倡導和努力下,歐洲貨幣體系宣告建立,同時歐洲貨幣單位「埃居」誕生。
1986年2月,歐共體簽署《單一歐洲文件》,提出最遲在1993年初建立統一大市場。1989年6月,「德洛爾報告」通過,報告主張分三個階段創建歐洲經貨聯盟:第一步,完全實現資本自由流通;第二步,建立歐洲貨幣局(即歐洲中央銀行的前身);第三步,建立和實施經貨聯盟,以單一貨幣取代成員國貨幣。
1991年12月10日,歐共體首腦會議通過了《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決定將歐共體改稱為歐洲聯盟。《馬約》規定,最遲在1999年1月1日,經歐洲理事會確認,如達到「趨同標准」的成員國超過7個,即可開始實施單一貨幣。1994年12月15日,馬德里首腦會議決定將歐洲單一貨幣定名為歐元,取代埃居。1998年5月,布魯塞爾首腦會議正式排定歐元11個創始國名單。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1月4日,歐元在國際金融市場正式登場。2002年1月1日,歐元紙幣和貨幣正式進入市面成為流通貨幣。2月28日,成員國本國貨幣全面退出流通領域,歐元與成員國貨幣並存期結束。
投入使用費用高達1600億元但收益更大
歐元啟動工程浩大,據經濟學家計算,僅從歐元發行到投入使用的費用就高達1600億~1800億歐元之巨。但是,歐元啟動給歐盟帶來的利益將是難以估量的。
首先,現在由12國組成的歐元區,是個蘊藏著無限商機的巨大市場,其每年內部貿易額就高達1.4萬億美元,約佔全球貿易總量的15%。實行統一貨幣後,不光節省了巨額交易成本,還使人才、資金、技術和資源等得到最佳配製,從而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據初步估算,單一貨幣會使歐洲內部貿易量很快翻番,甚至翻到原來的3倍。
時下,歐元區的居民很快直接感受到的實惠是,歐元便利了消費者選擇來自12國的商品,消費者將因此平均節約12%的費用。比如,西班牙的鮭魚只有平均價格的61%,而丹麥卻高達平均價的133%;乳酪在荷蘭比在義大利便宜2倍;愛爾蘭的土豆比丹麥便宜3.5倍。
其次,有助於歐盟抵禦經濟危機,為歐盟贏得巨大的戰略利益。歐元自誕生以來,一直處於美元陰影之中。但是從長遠來看,歐盟的經濟實力強大、財政收支平衡、國際收支盈餘、貨幣政策以穩定為導向,歐元實體化後其價值正逐步回歸,歐元已經具備了成為強勢貨幣的條件。隨著歐元區的不斷擴大,加上包括一些非洲國家在內的歐盟貿易夥伴約55國將陸續加入使用歐元之列,因此歐元進入流通後潛力巨大,完全有可能與美元形成抗衡之勢,這有助於降低國際匯市的風險。
再次,歐元的使用不僅促進了歐洲經濟的融合,而且還促進歐洲社會文化的融合。無國界、無身份、貨幣通用的人口大流動,允許當地人民更好地交流、討論、表達和生活。各國間的這種文化相互滲透,給歐洲人一種生活在同一「屋頂下」、「新歐洲」命運共同體的感覺。歐元自然而然地成為推進歐洲一體化的新動力。
卡爾獎第一次頒給一個理念
每年春夏之交,位於德國西陲的亞琛城舉世矚目。因為此時,這座古老的帝王之都要向那些為歐洲事業做出特殊貢獻的人頒發「卡爾獎」。該獎創立於1950年,是以曾在公元8到9世紀統一了從埃布羅河到易北河流域的卡爾大帝的名字命名的,以專門獎勵為歐洲統一做出傑出貢獻的人、機構或事物。溫斯頓·丘吉爾、雅克·德洛斯、瓦茨拉夫·哈維爾,還有阿登納和前德國總理科爾———都曾榮獲過這一著名的歐洲大獎。
2002年「卡爾獎」第一次頒發給一個「理念」,這個「理念」就是歐元。據「卡爾獎」董事會的介紹,2002年之所以把這一殊榮給了歐元,是因為歐元代表了歐洲一體化的思維,加強了歐洲人的共同意識,在促進歐洲一體化上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意義。正如歐洲中央銀行行長德伊森貝赫所說,歐元的意義已不僅僅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它也將對保持歐洲的穩定、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歐元是歐洲經濟和政治一體化的象徵,是歐洲穩定和統一的象徵。經歷了數個世紀戰爭創傷的歐洲國家誓言團結起來,捍衛自由、民主和人權。
歐元使歐盟獲得了走向更緊密聯合發展的基礎,歐元的意義不僅僅是一種貨幣單位,其重要性在於它淡化了歐洲地區的疆域和國別概念,是歐洲各國團結的標志。隨著500億枚歐元硬幣和150億張歐元紙幣進入流通領域,12個歐元國世代使用的本國貨幣將結束其歷史使命,這一偉大壯舉似乎正在昭示「歐羅巴合眾國」時代的到來。這是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出的「統一歐洲」概念。如今,歐元的誕生就是最有力的證據,表明歐元區3億歐洲人朝這個「歐羅巴合眾國」邁進了一大步。
貨幣聯盟前途無量
貨幣一直就是為謀求國家利益而對他國實施貨幣強權的戰略工具。由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體系發生的三個根本性變化———冷戰的結束、貨幣權力的分散化以及金融市場的發展———為貨幣權力實施創造了極大的機會。因此,歐元的最高意義就在於,歐洲可望通過創立一個強勢貨幣和一個強大的區域貨幣體系安排,來削弱美元的霸權地位,以謀求歐洲的利益,這將對國際貨幣體系產生深遠影響。歐元區12國人口達3.02億,GDP達6.37萬億歐元,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超過15%(不包括歐盟15國間的貿易額)。歐元流通後,將成為國際貿易中的結算貨幣以及非常有吸引力的儲備貨幣,這對美元的貨幣統治地位直接構成挑戰。
歐元對區域經濟整合有著良好的示範作用。歐洲一體化開世界經濟區域化之先河。半個世紀以來,在歐洲一體化的鼓舞下,世界經濟區域化蔚然成風、欣欣向榮,當今除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三大集團外,還有東盟與「10+3」、南亞經濟共同體、南太平洋自由貿易區、海灣經濟共同體、經濟合作組織(ECO)、加勒比海經濟共同體、南美經濟共同體、西北非經濟共同體、中非經濟共同體、南非經濟共同體等幾十個區域性的經濟集團。歐元的啟動與使用,為區域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得現有的區域經濟整合方式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隨著貨幣聯盟的推進,經濟的整合必然要求政治的聯合,「歐洲聯邦」如今已成為歐盟內熱烈討論的話題。這種超越國界和民族經濟疆界的新型組合方式,對於各國、各集團無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從而鼓勵更多的國家和集團選擇「貨幣聯盟」道路。從長遠來看,歐元的誕生,也為國際經濟一體化繪出了新的藍圖。

❹ 陸上疆界,海岸線,海岸基線分別指什麼

陸上疆界:由邊界兩方通過某種形式認可的陸地分界線。疆界,亦稱邊界,指政權管制范圍的地理分界線。國家之間的邊界可通過條約作書面上的規定,或以界標作實地規定。通常國家、政治實體之間的邊界地區有軍隊駐防。設有邊防檢查的邊界地區稱為口岸,在主要通商的口岸設有海關、出入境管理及檢疫設施,也就是CIQ。 一般而言,人口和貨物均不能完全自由地穿越邊界。人口需要護照、簽證等文件以獲得在特定的邊界進出有關國家的權利。運輸貨物越過邊界時亦可能需要繳納關稅。人口在未經授權下穿越邊界稱為偷渡;貨物在未經授權下穿越邊界稱為走私。中國陸地疆界全長約2.2萬公里,1840年以後,帝國主義列強相繼瓜分中國。從此,中國的陸上疆域遭到分割,以至遺留下許多涉及中國主權和根本利益的疆界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中俄邊界、中印邊界、中越邊界。
海岸線是陸地與海洋的交界線。一般分為島嶼海岸線和大陸海岸線。它是發展優良港口的先天條件。曲折的海岸線極有利於發展海上交通運輸。按海岸的形態和成分來分,中國的海岸有平原海岸、山地港灣海岸及生物海岸3類。我國東部臨海,海岸線總長度達3.2萬多千米,其中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海蝕海岸,特點是山區折陡峭.地形險要。江口,南至北侖河口,長達1.8萬多千米。我國海岸形勢大體以杭州灣為界,杭州灣以北,海岸線穿過幾個隆起帶及沉降帶,表現為上升的山地港灣海岸與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錯的格局;杭州灣以南,海岸線基本處於同一隆起帶,所以具有較一致的特點。

海岸基線:海岸基線不同於海岸線,它是指沿海國劃定其領海外部界限的一條起算線。在國際實踐中,有三種劃分方法:(1)低潮基線,在退潮時海水退出最遠的那條海岸線,也稱正常基線。適合海岸線平直的國家。(2)直線基線,在大陸上和沿海外島嶼上選定適當點作為基點,然後將相鄰的基點用直線連接起來,所構成的連續折線。適用於海岸線曲折的國家。3)群島基線,連接群島最外緣各國和干礁的最外緣各點的直線。適合於一些群島國家。我國1958年9月4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領海的聲明》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寬度為12海里」,「中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的領海以連接大陸岸上和沿海岸外緣島嶼上各基點之間的直線為基線,從基線向外延伸12海里的水域是中國的領海」。

❺ 陸上疆界,海岸線,海岸基線分別指什麼

陸上疆界:就是陸地的疆土的土地邊界
海岸線:是陸地與海洋的交界線.一般分為島嶼海岸線和大陸海岸線.它是發展優良港口的先天條件.曲折的海岸線極有利於發展海上交通運輸.
海岸基線:海岸海岸基線不同於海岸線,它是指沿海國劃定其領海外部界限的一條起算線.

❻ 金融經濟學概念「前沿邊界投資組合」是什麼意思可以講講嗎謝謝

有效前沿指收益相同風險最小或風險相同收益最大的組合。有效邊界是用來描述一項投資組合的風險與回報之間的關系,在以風險為橫軸,預期回報率為縱軸的坐標上顯示為一條曲線,所有咯,在這條曲線上的風險,回報組合都是在一定風險和最低風險下,可以獲得最大回報。這個概念,主要追求的是風險最小,收益最大。或者風險相同,收益最大。要留有一定的邊界,也就是說實際價值和內在價值與價格的順差,只有當股票合理價值被低估的時候才存在安全邊際和安全邊際為正。安全邊際不能保證能避免損失,但能保證獲利的機會比損失的機會更多。

❼ 什麼是「單位貨幣的邊際」 這個「邊界」又是啥

全名應該叫做「單位貨幣的邊際效用」。


  1. 單位貨幣的邊際效用是指,增加最後一單位貨幣收入給你帶來的滿足。

  2. 邊際效用是指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

  3. 邊際的含義是增量,指自變數增加所引起的因變數的增加量。在邊際效用中,自變數是某物品的消費量,而因變數則是滿足程度或效用。消費量變動所引起的效用的變動即為邊際效用。


舉個例子說。就是如果以1000元為單位,那麼你現在的月收入,增加1000元,給你帶來的滿足感有多少?如果你現在月收入1000,那麼增加1000的感受,和現在月收入20000,增加1000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

❽ 疆界是什麼意思

疆界釋義:
邊界,分界線
[拼音] [jiāng jiè]
唐 元稹 《進西北邊圖狀》:「伏緣臣先畫《西極圖》,疆界闊遠,郡國繁多。」 宋 蘇軾《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湖上種菱人戶,自來臠割葑地,如田塍狀,以為疆界。」

❾ 國家和國家間的分界線是用什麼來確定的

國界
分隔相鄰兩國領土的界線。又稱疆界、邊界。國界須經相鄰國家一致認同,或以河流、湖泊、山脈等自然地形為界,或以雙方同意劃定的界線為界。後者多考慮政治、經濟、民族、語言、宗教等因素而定,也有以經緯度人為地劃定國界的。如果以河流、山脈等構成自然國界,而鄰國又無特別協定,則可依下列原則確定國界:①界河。通航河流按主航道原則確定國界,不通航河流以兩岸等距離的中間線為國界,主航道原意為「下行航道」,即河水最少季節對下行船舶最方便的水道。按此原則,通航河流以下行航道的中間線為界。如遇河流航道有一個以上時,則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如因河道發生變化,致使航道中心線變動,國界也隨之自然變動。但由於洪水或地震引起河流發生巨大變化時,則維持變動前的國界。界河上的橋梁,如無特別協議,則國界線在橋梁中間。特別協議如《凡爾賽條約》第 66條規定在阿爾薩斯、洛林境內的萊茵河上的橋梁均屬法國。②界山。一般以分水嶺為界。也有經協議以一側之山麓為界的。兩個以上國家以湖泊為界時,一般以協定確定湖泊上的國界。如無特別協議,則以與沿岸國家等距離的中間線作為國界。海上邊界為領海的外部界限,領海范圍則依照公約和習慣確定。兩國之間的海洋,如其寬度不超過沿岸國各自領海寬度的一倍,在沒有特別協議的情況下,應以與兩國國土等距離的中間線為國界。也有主張以海峽航道中間線為國界的,但在國際慣例中尚未確定。
國界的劃分一般包括定界、劃界、勘界和標界等過程。即在條約、劃界議定書、換文、地圖等文件上用文字、線條描述、描繪國界的位置,以及實地勘察並以實物標明邊界的位置。國界標志可以是水流、山脈、森林、沙漠等自然物,也可以是界樁、界石、界牆、溝渠、運河、浮標等人造物。國界表明一個國家的領土范圍。國界不可侵犯。

熱點內容
跨年指數基金怎麼配置 發布:2025-10-09 21:14:56 瀏覽:519
股市什麼是月價壓線 發布:2025-10-09 19:35:42 瀏覽:859
有什麼軟體可以看股市的牛熊線 發布:2025-10-09 19:35:02 瀏覽:880
股票跌破1元後退市怎麼辦 發布:2025-10-09 19:23:43 瀏覽:386
華帝理財怎麼樣 發布:2025-10-09 19:15:50 瀏覽:633
投資股權與投資股票的區別是什麼 發布:2025-10-09 18:40:04 瀏覽:785
借條借款如果用於股票交易呢 發布:2025-10-09 18:32:20 瀏覽:373
股票交易是不是必須融資 發布:2025-10-09 18:20:59 瀏覽:404
股票交易培訓教育 發布:2025-10-09 18:01:05 瀏覽:151
股權案件如何收律師費二審 發布:2025-10-09 17:55:47 瀏覽: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