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的貨幣稱為什麼
『壹』 秦統一全國後統一的貨幣名稱為什麼
秦統一全國後統一的貨幣名稱是半兩錢。秦始皇統一幣制後,「半兩」錢就成了全國統一的法定貨幣。「半兩」錢外圓內方,無內外廓,背平無文;篆書「半兩」二字分別列於穿孔兩側,錢文凸起,據說是丞相李斯所創,布局嚴謹,筆劃方折,雅卓剛健。「半兩」錢圓中有方,方外有圓,剛柔並濟,靜動結合,達到了勻稱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半兩錢的造型
半兩錢的造型極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權」的象徵。《呂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下一上,圓周復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圓,臣主方,方圓不易,其國乃昌。
『貳』 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的名稱為半兩錢五銖錢刀幣布幣
統一的貨幣叫半兩錢。半兩錢形制為圓形方孔,重12銖(中國古代規定1兩為24銖),有錢文曰「半兩」。「半兩」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兩」。
一、半兩是計量貨幣,一枚半兩為十二珠,一珠為現代的065克,半兩合7、8克。
二、半兩錢大家都習慣稱為秦半兩,這是一個籠統且膜糊的叫法,半兩錢總體上有三種情況。
1、是戰國時期的秦國(先秦)鑄造半兩。外圓內方,無內外郭,篆書「半兩」二字,錢文高挺,文字端莊剛健,重半兩,銖兩錢制,半兩即12珠(1兩為24銖)。
2、是大秦帝國王朝,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了六國貨幣,結束了貝幣、布幣、刀幣、圜錢混用局面,統一貨幣鑄造的秦"半兩"為全國通用的法定貨幣,形制原始粗放,厚實不圓,字體酒脫,有長人兩和短人兩,是李斯所書。
3、秦滅後,劉邦建立漢朝,西漢時期對大部份前朝制度一直延用,"半兩"錢到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半兩才被廢止,開始製造五銖錢。漢半兩字體規整端莊,旦是量少體薄,秀氣精緻,平整成圓。
『叄』 統一的貨幣指什麼
統一的貨幣指一定區域內統一用同樣的貨幣,在當代我國統一的貨幣是人民幣,而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第一次統一貨幣使用的是「方孔圓錢」。
統一貨幣最早出現在秦朝,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
一. 建立中央集權組織
秦始皇規定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皇帝之下設立三公九卿制的中央政權機構。「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們分別協助皇帝掌管全國的政務、軍事和監察工作,丞相被稱為「百官之長」。「三公」之下設九卿,具體掌管政府和皇室的各方面的事務。三公九卿對皇帝直接負責,皇帝有權對重大事務做最後的裁決,突出了中央集權制的特點。
二. 健全地方各級行政機構
秦始皇把全國劃分成36郡,郡設郡守,為一郡的最高長官,總管一郡的政務,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轄。郡下設縣,縣的長官叫縣令,是一縣的最高行政長官。一縣之內分為若干鄉,鄉下還設有亭、里等等,構成了一套系統而嚴密的地方機構。郡縣官吏和中央官吏一樣,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的旨意可以從中央直達地方,從上到下地加強對全國的統治。
三. 毀城防、銷兵器
兼並六國後,秦始皇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下令拆毀原各國用於軍事目的的城郭等城防設施以及其他一些軍事據點和防禦工事。他還下令在全國收繳民間的武器,然後把收繳上來的武器集中於咸陽進行銷毀,大大地削弱了舊貴族的軍事力量。
四. 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
戰國分裂割據時期,各國文字、貨幣、度量衡各異,嚴重地影響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秦統一後,下令全國一律使用以秦篆為基礎的小篆,以統一文字;廢除原有各國的貨幣,把過去商鞅制定的度量衡標准作為統一制度推行全國。通過這些措施,實現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在全國的統一。
五. 北伐匈奴,南戍五嶺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伐匈奴,收復了河套地區。將原趙、燕、秦三國的長城連為一體,築起了一道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這對於鞏固北部邊防和保護北方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兼並六國後,他還派兵50萬進軍嶺南,歷時數年,終於征服了越族,統一了嶺南廣大地區,並設置南海、桂林、象郡。接著遷徙中原50萬人戍守五嶺,與越族雜居,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加速了民族間的融合。
六. 焚書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酒宴,在宴席上,博士淳於越提出「師古」、分封子弟的主張。丞相李斯對此加以駁斥,主張禁止儒生以古非今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焚毀《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除博士官外,私人所藏《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以及諸子著作,一律限期交官府銷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第二年,盧生、侯生等方士、儒生散布攻擊秦始皇言論並潛逃,秦始皇派官吏查究,將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殺在咸陽,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事件。焚書坑儒雖然有利於鞏固秦的中央集權統治,但毀掉了大量典籍,造成了文化上的重大損失。
『肆』 統一貨幣的名稱為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的名稱為什麼
統一貨幣的名稱為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的名稱是秦半兩。
「半兩」錢幣是戰國秦漢期間使用最廣的古錢幣,分先秦半兩(戰國半兩)、秦半兩和漢半兩。一般以先秦公元前220年以前的半兩為「戰國半兩」,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公元前220年以後半兩稱為「秦半兩」。
秦半兩的外形特點和含義:
秦半兩沒有了中間的小圓,就沒有了千古以來的標准,只有表示「所有、一切」的大圓和中間的方孔。秦半兩的整體意思是:不要標准也能記載的意思,沒有絲毫的貨幣意思。雖然秦半兩在很多方面尚不完善,但有一點它是鼻祖。就是他的形狀,外圓內方。後世的「孔方兄」都是自它而始的。
秦半兩為圓形方孔,它反映了中國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且圓形方孔錢便於攜帶,為人們所喜愛。秦半兩奠定了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自此圓形方孔成為了中國古代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
『伍』 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的名稱為什麼
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叫秦半兩。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之後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
秦朝半兩與戰國時期半兩面文相同,錢型基本無變化,鑄造工藝有改進。私鑄錢往往摻雜其間,有時不易辨別。官錢往往經過加工,面文篆書多取方折,字體端整,筆畫粗細均勻。陝西、內蒙古、湖北等地秦朝墓葬和窖藏出土的秦朝半兩錢,依其大小重量約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錢徑3厘米以上,與戰國半兩普通錢大小近似,鑄行於秦朝早期。
第二種錢體縮小,錢徑3厘米以下,多在2.7—2.8厘米左右,鑄行於秦朝晚期。
第三種為劣質小錢,有所謂「莢錢」者,指漢初榆莢狀小錢,有特定時間及含義,重量在3克以下,甚至1g克多。
(5)統一的貨幣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秦半兩」的出現,標志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為貨幣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青銅幣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著名的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
『陸』 秦統一全國後統一的貨幣名稱為
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叫秦半兩。
秦在統一六國後,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之後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秦朝半兩與戰國時期半兩面文相同,錢型基本無變化,鑄造工藝有改進。
統一六國後,秦始王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柒』 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的名稱為
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的名稱為人民幣。
『捌』 統一貨幣的名稱為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的名稱為什麼
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的名稱為秦半兩。
秦半兩,也稱為戰國半兩,是秦國在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在秦國流通的一種貨幣,據推測,秦半兩最開始鑄造是在公元前336年,也就是秦惠文王二年,一直到秦國統一六國的公元前221年為止,這種秦半兩在秦國至少流通了15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出現了其他製作工藝的半兩錢,主要有分流直鑄式、直流分鑄式、異型範、合范等。
意義
「秦半兩」的出現,標志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
「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秦半兩」的出現,標志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玖』 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的名稱為什麼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統一貨幣叫秦半兩。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秦始皇的特點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到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前251年回到秦國,前247年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自前230年至前221年,重用李斯、王翦等人,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秦統一六國之後,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秦始皇統治期間,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
『拾』 統一貨幣的名稱為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的名稱為什麼
統一貨幣的名稱為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的名稱為半兩錢。
秦朝半兩錢為青銅質地,銅佔70%,其餘是錫和鉛。從出土的半兩錢實物看,絕大多數沒有邊廓,周邊較圓,面穿右「半」、穿左「兩」,錢文突起較高,光背無文。
書體用小篆書寫,「半」字上橫及「兩」字下橫較短,「兩」字中間的「入」縮短,俗稱「短入兩」,後期還有「連山兩」。邊緣澆鑄口多部磨銼,鑄工比較粗糙。
最早的貨幣立法
為保證半兩錢順利使用,維護半兩錢信用,秦始皇還頒布了嚴苛的法律法規。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頒布貨幣統一政令,內容主要有兩項:一是廢除戰國時期龐雜的貨幣體系,珠玉龜貝銀錫之屬只用於寶藏,不再為貨幣;二是製造和行用新錢,新貨幣分為兩等,黃金為上幣,多用於大額支付,銅錢為下幣,多用於日常市場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