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股市有什麼危機
Ⅰ 股市崩盤的歷史大事件都是什麼
股市崩盤的歷史大事件有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上海證券交易所於1990年11月26日經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並於同年12月19日正式開業。上市股票只有8隻,被稱為“老八”。當時,交易上限被設定為1%。後來,漲停板調整為0.5%,指數以96.05開盤。到那時,價格已經持續上漲了兩年半。1990年11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開始。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市。首次牛市:1990.12-1992.5 95-1429點舊8股,取消漲停板。1992年5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取消了對15隻上市股票的價格限制,實行了“T+0”交易規則,引發股市大漲。當天,上證綜合指數從617點上漲105%,以1266點收盤,僅3天就突破了1420點。股價飛漲,漲了570%!其中,5隻新股的面值意外上漲250%至3000%,成交量達到創紀錄的3.6億元,隨後達到1429點的高點。
股市低迷,甚至有傳言說,隨著對股市的信心消失,監管機構將關閉股市。為了救市,1994年7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中國證監會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發布了三項“救市”措施。這包括年內暫停新股發行和上市,嚴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規模,擴大資金入市范圍。
Ⅱ 指出20世紀8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80年代發達國家先後走出了「滯脹」。
(3)原因:
①重要原因是國家改革採取了降低稅率;②減少政府支出、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措施。
(4)特徵:
①經濟出現持續增長;
②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顯著降低。(看小字內容人均收入;生產總值;國債發行量)
-------------------------
·經濟周期的階段性差別不明顯
戰前,經濟周期一般依次經歷危機、蕭條、復甦和高漲四個階段,各個階段特徵鮮明。戰後,經濟周期不再明顯地表現為四個階段,周期各階段特徵模糊。如在有的周期中,生產一停止下降即轉向回升,蕭榮和復甦階段的界限不很明顯;而有的周期中,蕭條階段則持續很長時間,復甦和高漲階段明顯淡化。
·周期的同期性與非同期性相互交替
從1847年爆發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到二戰以前,主要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幾乎同時發生,具有明顯的同期性。戰後50-60年代,各國的周期進程不同步,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非同期性。但70-80 年代,西方各國的經濟危機,又基本上是同步的,如1974-1975年和1979-1982年危機。進入90年代,各國經濟周期再次呈現出非同步現象。美國於1990年年7月進入經濟衰退,並於1991年3月走出衰退。在此期間,其他西方國家正處於復甦和高漲階段,當美國經濟於1992年進入復甦階段後,其他西方國家則進入危機階段。
(2)90年代以來的特點
·經濟危機期間經濟下降幅度較小
9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是美國戰後危機程度最輕的一次危機。1990年進入危機階段,雖然下半年出現了負增長,但全年經濟仍增長0.8%。1991年出現了負增長,也只有-l.2%。當年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僅為1.8%,僅相當於戰後最嚴重的1973-1975年危機的12%。英國1991年經濟增長為-2.2%。加拿大1990年為-0.5%,1991年為-1.5%。其它國家在發生危機的年份中年經濟增長或者只有輕微下降,或者沒有出現負增長。
·生產過剩危機和金融危機交織並發
在90年代初各國相繼發生經濟危機期間,金融領域的混亂與動盪加劇。主要國家貨幣的比價大起大落。歐洲貨幣體系自1992年起多次陷入混亂狀態。各國股市劇烈動盪。銀行頻頻倒閉。在1973年-1975年危機中,美國銀行倒閉30多家,列為有嚴重問題的銀行僅100多家。1980年-1982年危機中,倒閉40多家,有嚴重問題的銀行增加到345家。而1990年一1991年危機中,銀行倒閉305家,有嚴重問題的銀行多達1000多家。
·經濟復甦階段較長
在90年代危機之後,西方各國一般都經歷了一個緩慢的復甦階段。例如,美國戰後歷次危機過後第一年經濟回升速度平均達6%左右,而1991年3月美國經濟轉入復甦後,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率不僅沒有上升,反而出現下跌。1992年經濟增長率只有1.9%,1993年也不到3%。1994年以後,美國經濟復甦的步伐加快,但西方其他國家的復甦仍較緩慢。歐盟各國1994年經濟增長率為2.7%。日本經濟自1993年年底走出危機後,復甦過程一直疲乏無力。1994年經濟增長速度只有0.6%。直到2001年,日本經濟仍沒有出現實質性的好轉。
Ⅲ 歷史上發生過幾次金融危機
歷史上發生過的金融危機1.上世紀30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機1922年至1929年是美國經濟繁榮的7年,空前的繁榮和巨額報酬極大地激發了華爾街投機商的野心,不少美國人捲入到華爾街狂熱的投機活動中。1920年至1929年,美國股市的平均股價升幅達5倍,股價呈拋物線式的上升,股票市場急劇升溫。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當紐約證券市場開市鍾聲響過之後,令大多數股民難以置信的事情發生了:交易場內顯示的幾乎全是賣盤,剎那間,股票呈價跌量增的背離之勢,各個技術支撐點均無力抵抗先後被逐一擊穿。至當天收盤時,紐約證券交易所成交股票近130萬股,是平時成交量的4至5倍。在第二個交易周,股價仍然毫無反彈之意,連創新低。至1930年,25種有代表性的工業股票價格由1929年平均每股最後成交價格的366. 29美元降為96. 63美元。這次股災引發了美國前所未有的金融、經濟危機。2.80年代美國金融信貸危機80年代的銀行危機是美國銀行業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這場危機引起了美國立法當局對一些金融監管問題的深刻反思,加快了美國有關金融改革法案的出台和金融監管政策的改革與調整。1980年至1994年美國出現了嚴重的銀行危機,銀行和儲貸機構破產倒閉數量急劇上升,共有2912家銀行和儲貸機構被迫關閉或接受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援助,其中銀行1617家,儲貸機構1295家,約占同期銀行和儲貸機構總數的14%,平均每兩天就有1家被迫關閉或接受援助。倒閉機構資產總額9236億美元,占銀行和儲貸機構資產的20.5%,銀行平均每天要處置資產1.68億美元。3.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危機接近尾聲,該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從而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台幣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此後,香港恆生指數大跌,並於28日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11月中旬,韓國也爆發了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Ⅳ 80年代日本股市情況是什麼
日本於20世紀80年代所經歷的泡沫經濟時期,最特殊的現象莫過於在資產價格膨脹的同時,一般商品價格卻保持了穩定的態勢,同時外匯儲備保持了比較高的增長速度。在相關的研究中,支持日元升值是日本股市泡沫化的主要原因的觀點不在少數;就算看出日元升值只是泡沫化的導火線,也往往只從日本國內的經濟與貨幣條件進行分析而忽略了當時的國際環境。本文認為日本股市泡沫產生的根本原因來源於日本當時的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我國自匯改以來,A股市場上證指數從2005年7月21日的1020點開始一路上漲,雖然受美國次貸影響股指於2008年3月份曾回調到4000點,與當年日本當年簽訂「廣場協議」後的情況極為相似。我國外匯儲備高速增加同時產生的是流動性過剩問題,而由其帶來的資產泡沫性問題也漸漸突出,因此對80年代日本股市泡沫進行深入分析顯得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嘗試從日本國內與國外因素分析股市泡沫產生的根本原因,並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當前股市的國內外環境與日本當年的環境進行對比,最後總結日本股市泡沫化危機對我國的經驗教訓。
Ⅳ 歷史上金融危機發生幾次
9次。
歷史上金融危機有:
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1837年美國金融恐慌、1907年美國銀行業危機、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1987年席捲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5-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7-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
(5)1980年股市有什麼危機擴展閱讀:
引起金融危機的因素: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世界經濟歷史上最著名的九次金融危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危機 (金融學術語)
Ⅵ 歷史上一共有幾次股災
歷史上最嚴重的股災一共有七次。分別是1929年美國大股災、1987年美國股災、1989年日本股災、1973年香港股災、1990年台灣股災、1996年中國股災、2001年中國股災。
Ⅶ 第一次大股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第一次大股災造成的原因如下:
對黑色星期一現象的一種解釋是因為周末容易公布一些重大負面新聞,所以周一開盤後投資者會有劇烈反應。但歷史上許多黑色星期一之前的周末並沒有出現什麼重大消息,所以,很多情況下是由於市場謠言引發的恐慌性拋盤。事實上,全球歷史上的股市大跌幾乎在周一至周五都有發生。如果投資者在無實質性利空下爆發的恐慌性下跌中能保持理性,通常會獲得極佳的買入機會,如美國87年股災後1年多時間就收復失地。
第一次大股災又稱黑色星期一是指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的股災。當日全球股市在紐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帶頭暴跌下全面下瀉, 引發金融市場恐慌, 及隨之而來1980年代末的經濟衰退。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指股市大跌經常出現在星期一的現象。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一是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市發生的大跌,當日道瓊斯指數下跌了22%。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至508點。黑色星期一,是最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天。因為那兒沒有市場,被稱作「自由下跌」。自由下跌,簡單地說就是價格一直下跌,沒有任何買家。僅僅一天道瓊斯喪失其價值的23%,數百億美元消失了。裝了特殊程序的計算機不停地在賣,任何試圖使其穩定下來的努力都失敗了。
Ⅷ 求1980年至今發生的重要經濟事件有哪些
首先1981-1990是一個經濟周期 1981年中國GDP名義增長率 達到低谷為4.4%然後一直增長到84年的14.5%,最後在1990年到達低谷的3.3%。
80年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從1980年至1985年是中國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國民經濟走上正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是中國經濟的轉折點。
從1986年至1990年是中國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是全面改革我國經濟體制的關鍵時期。「六五」後期,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經濟過熱,成為「七五」開局的基礎條件。經濟過熱局面成為整個「七五」期間不得不認真對付的難題。「七五」期間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從1986年到1988年9月,特點是經濟發展持續過熱,不穩定因素增加,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7%,;後一階段從1988年9月到1990年,為經濟的治理整頓時期,宏觀緊縮出現了市場疲軟,速度明顯趨緩,工業生產年均增長8.1%
總的來說了就是2個5年計劃。經濟有了一波質的飛躍,後來由於產業結構出現了問題,實施了宏觀調控。
1991-1999年,從91年-93年中國經濟經過調整,一頓狂飆。分別為8.6% 13.6% 13.4%。軟後逐漸回落到99年的7.1%。
其間又是相對於兩個五年的計劃。分別是八五、九五計劃。
從1991年至1995年是中國第八個五年計劃時期。統計資料顯示,在中國執行的8個五年計劃中,「八五」計劃是中國歷次五年計劃中增長最快、波動最小的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固定資產投資加快,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八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8900億元,年均增長l7.9%。
八五」計劃設想建立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形成了總體開放的格局。這是關鍵所在。
1996-1999。
"九五"前兩年,即1996和1997年,受"八五"後期物價大幅度上漲的慣性影響,市場物價繼續保持上漲態勢,各級政府為抑制通貨膨脹,控制物價的過快增長,採取了一系列價格調控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
1998和1999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則分別比上年下降0.8%和1.4%,年度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持續下降,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未出現過的新情況。由於長期積累下來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在新的買方市場條件下充分暴露,加之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我國出口貿易和利用外資增幅大幅度下降,導致國外需求萎縮,市場商品價格競爭加劇,導致價格總水平連續兩年下降。
-----------------------------分割一下---------------------------------
2000-2007年
為什麼要把「九五」最後一年的,劃在這個經濟周期里,因為,2000年是一個小轉折,經過了97開始亞洲金融危機。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0.4%,扭轉了自1998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持續下降的局面。由於積極的財政政策、啟動消費市場、擴大內需的政策效果繼續顯現,國內需求不足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受國際油價持續上漲的影響,國家相應地調整了國內原油基準價和成品油價格,帶動了以石油為原料的加工產品價格回升,市場價格總水平出現反彈勢頭。
01-05年,「十五」期間,影響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是中國外有風雲變幻的國際環境,內有錯綜復雜的經濟和社會矛盾。受美、日等國經濟衰退的影響,全球經濟一路下滑,國際金融市場動盪,股市低迷,匯市不穩。從2001年的「9·11」事件,到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局部戰爭和地區沖突不斷,再加上海嘯、油價上漲、美元匯率持續走低等天災人禍,給本已疲軟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後,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到2003年,中國經濟結束了連續5年的反通縮,開始進入了新的經濟增長期。然而,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和當年嚴重的旱澇災害,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市場銷售增幅明顯回落、旅遊業受到嚴重打擊、交通運輸量明顯下降、出口訂單減少、農產品銷售受阻等等。2003年二季度GDP增長率從一季度的9.9%掉到了6.7%。
但「十五期間」,基本來看解決三農問題,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國際競爭力增強。
直到07年,次債的正在到來(其實06年就暴露初問題了),加上中國樓市股市的泡沫嚴重,迎來了08的又一個轉折,但我相信這次不會出現大問題,至少中國是的。中國經濟一直是向好的。
。美國的布希政府的放鬆購房要求的刺激購房的政策,只是一個小小的導火線。這次次債危機,也至少一個更嚴重問題的表現。
這個更嚴重的問題,指的是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美國的經濟增長主要增加了富人的收入,而中產階級相對被擠壓削弱。在醫療價格持續上漲的今天,一個年收入六萬美元的三四口人的家庭,如果僱主不提供醫療保險,他們就買不起一年一萬二美元到一萬三美元的家庭保險。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有4700萬的人沒有醫療保險。在銀行貸款條件鬆懈,中產階級的經濟實力被嚴重擠壓,無法償付貸款的條件下,就爆發了這次危機。只有增強中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才是解決這場危機的治本之路。說白了,賺的少花的多,能不出問題么。
Ⅸ 史上歷次金融危機分別是
1、美國金融危機
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第二個階段是流動性的危機。
這些金融機構由於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第三個階段,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對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
2、香港金融保衛戰
1997年香港回歸伊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在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同時採取行動。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合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幣利率急升,恆生指數暴跌,從中獲取暴利。
3、國際金融危機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並非近年方才出現的現象。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傑·庫克公司經營困難。
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於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倖免。
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
4、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5、環球金融危機
2007-2008環球金融危機
又稱金融海嘯、信用危機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
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