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論文是什麼朝代用的
⑴ 中國貨幣的起源於哪個朝代
歷史文獻上記載的中國貨幣起源於夏代,已被考古資料所證實。
《鹽鐵論錯幣篇》「夏後以玄貝」,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不僅出土貨貝,且出現了石貝、骨貝,表明夏代的價值形式已由一般價值形式進入了貨幣價值形式。
貨幣正式進入中國的經濟生活。貝所以能作為貨幣,一是因為它本身有使用價值,可作裝飾品和象徵吉利的護符;二是它以個為單位,便於計數;三是它堅固耐用,便於攜帶和轉讓。由於它來之不易,數量不多,因此,中原和某些沿海民族普遍用貝作為貨幣。
在距今5萬年的舊石器時期,是物物交換時期,出現了貨幣萌芽。
到距今約1000到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交換的需要,一般等價物,實物貨幣逐漸形成。牲畜、龜貝、皮革、布匹、齒角及農具,在不同階段,不同地區,因各地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情況而各自都起過早期實物貨幣的作用。
(1)貨幣論文是什麼朝代用的擴展閱讀:
貨幣的發展史:
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春秋時期,黃金已作為貨幣而出現,如子貢「家累千金」,越大夫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都說明黃金已作為衡量財富的尺度、作為一般等價物而出現了。此外,春秋時出現了銅鑄幣。
春秋時期黃金與銅鑄幣雖已出現,但在實際生活中似乎普遍使用的還不夠。李劍農先生統計了《左傳》中記載:「賞賜、饋贈、獻納、犒聘者二十九,或以器飾,或以車馬牲畜,或以璧玉,或以帛錦,或以衣服,以生金者一,無以錢刀者」;
"言擄掠盜竊奪者十四,或禾麥米粟,或木材,或璧玉,或實用之兵器,或馬,或鍾,奪幣者一,不言為錢刀之幣"。因此,對春秋時期貨幣的使用情況不能估計過高。
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普遍使用,但當時處於金屬鑄幣、貴金屬貨幣和實物貨幣並用時期。到戰國時期,除了黃金是各國的通用貨幣外,銅鑄幣是各國民間的通用貨幣。
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為基礎。更早的貨幣形式還未被發現。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布幣、蟻鼻錢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為標准。
由於澆注銅幣使用砂模,鑄造好的銅幣帶有毛邊,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聯起來打磨修銼。除了銅幣以外,棉布、絲綢、大米等生活物資也曾經作為貨幣的計算單位(而不是實際的貨幣)用來支付官僚和軍隊的薪餉。
唐朝以後,白銀貨幣逐漸得到廣泛流通。雖然國庫和官方銀庫里的白銀按照統一的成色與重量鑄造成元寶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銀卻不是鑄幣,而是以零碎的塊狀流通,在市場上使用時要經過計算成色、秤量重量這些繁瑣的手續。
中國不使用白銀鑄幣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政治的不穩定性,官方無法為發行的銀幣提供擔保,同時由於戰亂頻繁,民眾經常將白銀窖藏起來,導致市場流通額不足以支持銀本位貨幣系統。
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北宋時期,出現了交子的紙幣。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之一。但是比起現代意義上的紙幣來,它更象一種匯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紙幣,並將其視為解決經濟困難的妙法之一。
他們不顧實際的貨幣流通額和經濟水平,發行了大量沒有保證的紙幣,造成了最早的通貨膨脹。元朝被由漢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農本主義者。他認為紙幣是異族的東西,應該加以擯棄。但是明朝自己也發行了名為「大明寶鈔」的紙幣。這種紙幣在民間很少使用。
明朝中後期,白銀開始大量流入中國,成為和銅錢一樣普遍的金屬貨幣。清朝時期,白銀已經成為國家的主要貨幣單位。
中國大陸的現行法定貨幣叫做人民幣,是由國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的主幣是元,輔幣是角和分。一元為十角,一角為十分。元、角和分有紙幣,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鑄幣。元的票面有1、2、5、10元、2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2、5角,分的面額有1、2、5分。
⑵ 中國古代貨幣發展史的論文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
⑶ 貨幣是哪個朝代開始有的
一、貝幣是我國最早的一種貨幣貝幣是我國最早的一種貨幣
二、先秦銅幣布幣刀幣圓錢
三、秦漢銅幣秦、漢半兩兩漢五銖新莽錢幣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的貨幣王銖錢其他貨幣品種
五、唐、五代銅幣開元通寶年號錢五代十國錢幣
六、兩宋銅錢北宋銅錢南宋鉛錢
七、遼、西夏、金、元銅幣遼代銅錢西夏銅錢金代銅錢元朝和元末農民起義銅錢
八、明、清銅錢明、南明和明末農民起義軍銅幣清、三藩、太平天國銅錢太平天國銅錢銅元
九、鉛錢、鐵錢鉛錢、鐵錢
十、金、銀和金、銀幣黃金和金幣白銀和銀幣
十一、紙幣北宋交子和南宋會子金、元紙幣明、清紙幣
⑷ 我國古代每個朝代用的貨幣
1、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2、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3、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4、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5、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等地
交子:完全客兌現的信用憑證、貨幣,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6.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7、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來計,發鈔沒有準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1481年紙幣崩潰,1581年白銀成為通用貨幣。
8、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4)貨幣論文是什麼朝代用的擴展閱讀:
六大主要貨幣對是:美元(USD)、歐元(EUR)、日元(JPY)、英鎊(GBP)、瑞士法郎(CHF)、澳大利亞元(AUD)。
相關介紹:
貨幣對是由兩種貨幣組成的外匯交易匯率,由兩個ISO代碼加一分隔符表示,例如GBP/USD,其中第一個代碼代表「基本貨幣」,另一個則是「二級貨幣」。
最常見的貨幣市場中交易最為常見的貨幣被稱為「主要貨幣」。大部分貨幣的買賣相對於美元(USD)進行。美元(USD)是交易次數最多的貨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貨幣
⑸ 中國貨幣最早起源於何時貨幣經過了哪幾種形式的變化呢
最早起源於商朝,從貝幣到布幣,然後是刀幣,最後是圜錢和紙幣。
貝是最早的貨幣。
最早的貨幣都是實體事物貨幣,任何實體事物都可作為貨幣使用,多以物易物。貝幣就是公認且廣泛使用的最早的一類貨幣。隨著朝代的發展,各個朝代和國家就有了不同的貨幣體系,這也就是後來的刀幣布幣圜錢的出現。而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之後,就廢除原有各國貨幣,實現了貨幣的統一。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貨幣經過了多次更新換代,從各類實體事物轉換為貨幣,到慢慢成型定向,這個發展過程還是比較長的時期了。
⑹ 唐代貨幣思想述論論文
唐代貨幣思想述論論文
大致說來,貨幣思想是指人們對貨幣的起源、本質、職能、作用及管理等問題的認識。這些問題和認識在我國封建帝制時代大都有統治階級中的人士思考並提出,屬於統治思想和統治理論。有唐一代,貨幣思想有哪些主要內容,達到了什麼樣的認識水平,產生了怎樣的社會影響?以下擬對此類問題加以探討。
(一)關於貨幣的起源和本質
唐代對貨幣起源的認識仍然囿於《管子》的「先王制幣」說(亦稱「貨幣國定說」)。此說在《管子》一書中多處言及,最具代表性的表述見於《國蓄》篇,曰:「玉起於禺氏,金起於汝漢,珠玉起於赤野,東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水絕壤斷,舟車不能通。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托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三幣,握之則非有補於暖也,食之則非有補於飽也,先王以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這一觀點產生以後影響至巨,幾成定論,成為貨幣起源說上的主流認識。
唐代堅持此說的以張九齡、陸贄、白居易、楊於陵等人為代表。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三月,張九齡在所擬《敕議放私鑄錢》中指出,「古者以布帛菽粟不可尺寸抄勺,乃為錢以通貿易」。[1]德宗貞元十年(794),陸贄在《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中說:「先王懼物之貴賤失平,而人之交易難准,又立貨泉之法,以節輕重之宜。」又說:「錢貨者,官之所為也。」[2]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指出,「夫天之道無常,故歲有豐必有凶;地之利有限,故物有盈必有縮。聖人知其必然,於是作錢刀布帛之貨,以時交易之,以時斂散之」。[3]穆宗長慶元年(821),戶部尚書楊於陵認為,「王者制錢,以權百貨,貿遷有無,通變不倦」。[4]
這些言論從便利商品交換的技術角度及維護政權統治的實際需要出發,來解釋貨幣的起源,認為貨幣乃是帝王賢哲人為設計製造出來的,在認識上是一種「非常膚淺的觀點」,[5]也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看法。它把貨幣的產生解釋為是政治權力和統治利益的產物,從而混淆了貨幣起源與商品交換之間的內在聯系,也進而阻止了對貨幣本質問題的正確認識。這種觀點認為貨幣實際上是人君之權柄,是統治階級治國安邦的一個工具,根本不可能看到貨幣是在商品交換中自發產生的,是用於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的本質所在。總而言之,貨幣起源論上的膚淺和錯誤,決定了貨幣本質論上的想當然和謬誤。這樣的認識水平,與西漢司馬遷所持「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6]的貨幣自然發生說相比,無疑在正確的認知道路上是相去甚遠的。司馬遷雖未認識到貨幣本身即是一種特殊商品,但他把貨幣的產生與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聯系在一起,認為「龜貝金錢刀布之幣」是「農工商交易」發展的結果,提出了關於貨幣起源的正確的和客觀的觀點。唐代統治階級則僅僅是接受《管子》的成說,並沒有去認真地加以思考研究。
(二)關於貨幣的職能
如所周知,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貨幣理論,貨幣具有兩種基本職能:一是價值尺度(價值標准),二是流通手段(交換媒介),其中價值尺度是第一位的,流通手段是第二位的,即流通手段以價值尺度為前提,因為只有自身具有了一定價值,貨幣才能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不過,這兩種職能又是統一於一體的。馬克思指出:「一種商品變成貨幣,首先是作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統一,換句話說,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統一是貨幣。」[7]
唐代對貨幣的兩種基本職能有所認識。如杜佑認為,「原夫立錢之意,誠深誠遠。凡萬物不可以無其數,既有數,乃須設一物而主之。其金銀則滯於為器為飾,谷帛又苦於荷擔斷裂,唯錢可以貿易流注,不住如泉」。[8]崔沔認為,「錢之為物,貴以通貨」。[9]楊於陵認為,「錢者所以權百貨,貿遷有無,所宜流散,不應蓄聚」。[10]元和三年(808)六月,憲宗頒《禁采銀坑戶令采銅助鑄詔》,內雲:「泉貨之法,義在通流,若錢有所雍,貨當益賤。」[11]穆宗《定錢陌敕》亦雲:「泉貨之義,所貴通流。」[12]
這些觀點指出貨幣不僅具有「數」,即價值標准,具有權百貨的職能,而且能夠「貿遷有無」,並「貴在通貨」、「義在通流」,不應蓄藏雍滯,對貨幣的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的認識明確。不過,需要加以辯明的是,唐代的這些認識並不是來源於對貨幣本身屬性的具體探索和科學研究,而是從貨幣起源上的國定說和貨幣本質上的工具論出發加以推衍而認知的。
從貨幣起源上的國定說出發,唐代統治階級認為,貨幣本是無用之物,即沒有什麼價值,貨幣所以具有「數」、具有「權百貨」的價值標准和尺度,完全是由於國家權力的制定。他們認為,貨幣既然由國家製造,那麼單位貨幣的價值大小也由國家確定。這一方面最典型的言論是韓愈在《錢重物輕狀》中所陳解決通貨緊縮之對策第三條,即:「三曰更其文貴之,使一當五,而新舊兼用之。凡鑄錢千,其費亦千,今鑄一而得五,是費錢千而得錢五千,可立多也。」[13]露骨地主張國家可以根據需要隨意調整、確定單位貨幣的價值大小。這種被學界稱之為貨幣名目論的價值尺度觀,顯然是直接承繼了《管子》所謂貨幣「握之則非有補於暖也,食之則非有補於飽也,先王以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的觀點,在認知上也沒有超出西漢晁錯所謂「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14]的水平。它無視貨幣作為特殊商品自身固有的價值大小,無視貨幣價值的自然屬性,認為貨幣由無用之物變為眾人之寶,決定於「上用之」之故,即系於國家權力的確定,在理論上顯然是錯誤的。
從貨幣本質上的工具論出發,唐代統治階級認為,國家製造貨幣的目的在於調節萬物輕重,疏通商貿,發展封建經濟,鞏固統治秩序。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掌握使用好貨幣這一工具,通過國家權力的推行,使貨幣通流不住,不斷地在商品交易中發揮作用,即所謂「義在通流」,或「泉貨之義,所貴通流」。也就是說,貨幣所以能夠在商品交易中發揮流通手段的職能,關鍵取決於國家權力的行使和推動,亦即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也是由國家權力所賦予的。這樣的認識同樣不是對貨幣流通手段職能自然屬性的認知,在理論上也是錯誤的。
對貨幣基本職能的錯誤認識和錯誤理論,尤其是價值尺度觀上的名目論,在我國封建帝制時代根深蒂固,影響巨大,成為歷朝歷代實行通貨膨脹政策的理論根據,並在實踐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屢次造成了嚴重破壞,唐肅宗時期推行的通貨膨脹政策是其顯著事例。
(三)關於貨幣的作用
唐代對貨幣作用的認識較為全面。唐代統治階級認為貨幣作為人君之權柄,不可假於人,是治理國家的重要工具,要在四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是用於權百貨,准交易,促進商貿活動,發展社會經濟,二是通過貨幣總量的斂與散(即回籠與投放)來調節物價高低,操輕重之柄,既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又可鞏固封建統治秩序,三是用於權本末,調整農工商業之間的關系,使商品經濟的發展處在封建統治所能允許的范圍之內,四是摧抑豪強,制約兼並,限制地方勢力的壯大,鞏固小農經濟這一封建統治基礎。
唐代統治階級中對此發表看法的人很多,以劉秩、陸贄、楊於陵、白居易等人為代表。開元二十二年(734),針對張九齡所提縱民私鑄的議案,劉秩上《泉貨議》,指出,「夫錢之興,其來尚矣,將以平輕重而權本末,齊桓得其術而國以霸,周景失其道而人用弊。考諸載籍,國之興衰,實系於此」。首先從總體上強調貨幣對調控經濟和治理國家的重要作用,接著分五個層次系統闡述貨幣乃國之權柄,說:「今之錢,即古之下幣也。陛下若舍之任人,則上無以御下,下無以事上,其不可一也。夫物賤則傷農,錢輕則傷賈。故善為國者,觀物之貴賤,錢之輕重。夫物重則錢輕,錢輕由乎物多,多則作法收之使少;少則重,重則作法布之使輕。輕重之本,必由乎是,奈何而假於人?其不可二也。夫鑄錢不雜以鉛鐵則無利,雜以鉛鐵則惡,惡不重禁之,不足以懲息。且方今塞其私鑄之路,猶冒死以犯之,況啟其源而欲人之從令乎!是設陷阱而誘之入,其不可三也。夫許人鑄錢,無利則人不鑄,有利則人去南畝者眾。去南畝者眾,則草不墾,草不墾,又鄰於寒餒,其不可四也。夫人富溢則不可以賞勸,貧餒則不可以威禁,法令不行,人之不理,皆由貧富之不齊也。若許其鑄錢,則貧者必不能為。臣恐貧者彌貧而服役於富室,富室乘之而益恣。昔漢文之時,吳濞,諸侯也,富埒天子;鄧通,大夫也,財侔王者。此皆鑄錢之所致也。必欲許人私鑄,是與人利權而舍其柄,其不可五也。」[15]貞元十年(785),陸贄指出,「先王懼物之貴賤失平,而人之交易難准,又定泉布之法以節輕重之宜,斂散馳張,必由於是。蓋御財之大柄,為國之利權,守之在官,不以任下」,[16]強調貨幣乃國之利柄。楊於陵認為,「王者制錢,以權百貨,貿遷有無,變通不倦,使物無甚貴甚賤,其術非它,在上而已」,[17]強調貨幣對經濟的調控作用。白居易認為,「谷帛者生於農也,器用者化於工也,財物者通於商也,錢刀者操於君也。君操其一,以節其三,三者和均,非錢不可也」。又說:「夫錢刀重則谷帛輕,谷帛輕則農桑困,故散錢以斂之,則天下無棄谷遺帛矣;谷帛貴則財物賤,財物賤則工商勞,故散谷以收之,則天下無廢財棄物也。斂散得其節,輕重便於時,則百貨之價自平,國人之利咸遂。雖有聖賢,未有易此而能理者也。」[18]強調貨幣調節農工商各類經濟部門和全國經濟形勢的作用。類似的觀點在唐代詔令中也有反映,如玄宗《令所司收換惡錢敕》有雲:「錢貨之用,所以通有無,輕重之權,所以禁逾越。」[19]憲宗《平泉貨敕》亦雲:「泉貨之設,故有常規,將使輕重得宜,是資斂散有節,必通其變,以利於人。」[20]
上述對貨幣作用的看法各有側重,有詳有略,其中以劉秩的闡述最為全面系統。從我國古代對貨幣作用的認識史來考察,白居易所持貨幣能調節農工商各類經濟部門關系的看法是新的創見,取得了一定進步。不過,唐代對貨幣作用的整體看法主要是承繼和紹述《管子》的輕重論思想,在總體認識水平上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管子》輕重論思想的主要內容,唐人杜佑作了簡明扼要的概括,說《管子》認為貨幣乃「先王以守財物,以御人事,而平天下也。命之曰衡,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有常,故與奪貧富,皆在君上,是以人戴君如日月,親君若父母,用此道也。夫生殖眾則國富而人安,農桑寡則人貧而國危。使物之重輕,由令之緩急。權制之術,實在乎錢,鍵其多門,力出一孔,摧抑浮浪,歸趣農桑,可致時雍,躋於仁壽,豈止於富國強兵者哉!」[21]從本質上講,輕重論是一種利用貨幣以調控經濟並達到政治目的的工具論,主張貨幣要按照國家財政和政治的需要,而不是按照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來由國家壟斷製造並掌握使用,把貨幣同財政利益及政治統治結合在一齊,是一種明顯的國家干涉主義。輕重論在我國封建帝制時代占居統治地位,是封建統治階級貨幣思想的中心內容,成為歷代帝制政權視貨幣為統治工具的思想根源及理論依據。
(四)關於貨幣的管理
貨幣管理主要包括對貨幣生產和貨幣流通的管理。從貨幣起源論上的國定說和貨幣本質論上的工具論出發,唐代統治階級對貨幣管理有著一個總體上的指導思想,即貨幣的生產鑄造權和發行流通權均要由政府壟斷,乃國之權柄,不許私人染指。開元二十二年(734),唐廷就張九齡所擬縱民私鑄案展開了討論,結果,「公卿群官,皆建議以為不便」。[22]裴耀卿、李林甫、蕭炅等人認為,「錢者通貨,有國之權,是以歷代禁之,以絕奸濫。今若一啟此門,但恐小人棄農逐利,而濫惡更甚,於事不便」。[23]劉秩則上《泉貨議》,系統闡述鑄幣權乃「人主之權」,[24]不可假於人。後來,陸贄明確強調貨幣「為國之利權,守之在官,不以任下」。[25]杜佑也認為,「昔賢有雲:『銅不布下,乃權歸於上』,誠為篤論,固有國之切務,救弊之良算也」。[26]總之,雖然張九齡提出了縱民私鑄的議案,但是並沒有取得認同,貨幣的生產鑄造權為國之特權的指導思想是十分明確的。
唐代統治階級對貨幣發行流通權是國家特權的認識也不模糊。他們認為,國家鑄造貨幣的目的在於通過貨幣的投放與回籠,來調節以糧食為主的各種商品的市場價格,操輕重之權,既可利用季節差價、豐歉差價以糴入、糶出的方式獲取財政收入,又可操控國家的經濟大勢,保持封建經濟的正常發展,並從根本上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的秩序。即通過使用貨幣這一工具,掌握貨幣流通,不但達到經濟目的,而且達到政治目的。劉秩、陸贄、楊於陵、白居易對此均有明確認識,可見前文,而陸贄的一段話說得最為清楚明白,曰:「物賤由乎錢少,少則重,重則加鑄而散之使輕;物貴由乎錢多,多則輕,輕則作法而斂之使重,是乃物之貴賤,系於錢之多少;錢之多少,在於官之盈縮。」[27]此類認識仍是機械的貨幣數量論觀點,認為流通中貨幣數量的多少,與貨幣購買力的大小成反比,與商品價格的高低成正比,還沒有認識到貨幣流通速度以及流通速度對商品價格產生影響的問題,在水平上也仍停留在《管子》所謂「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及西漢賈誼所謂「銅畢歸於上,上挾銅積以御輕重,錢輕則以術斂之,重則以術散之,貨物必平」[28]的高度。
對如何壟斷貨幣的生產鑄造權和發行流通權,唐代統治階級也有其共識,不僅制定了鑄幣官營、私鑄非法的法律,而且實行了由政府一手買斷銅、錫等鑄幣材料,不準私自買賣的政策,並配套出台了禁銅令、禁鑄銅器令、禁銷錢鑄器令等法令,詳見下文唐代鑄幣的政策與經管部分。
(五)其他認識
除以上貨幣思想的主要內容外,唐代統治階級對有關貨幣的其他問題也有明確認識。如關於幣材,認為銅是最合適的。憲宗在一則詔書中即說:「銅者,可資於鼓鑄,銀者,無益於生人。」[29]前述杜佑的觀點也認為「金銀則滯於為器為飾」,對貴金屬金、銀作為幣材的更大優越性尚無認識。又如對兩稅法以後的賦稅征錢(貨幣稅)問題,多數人持反對態度。陸贄說:「谷帛,人所為也;錢貨,官所為也。人所為者,租稅取焉;官所為者,賦斂舍焉。國朝著令,租出谷,庸出絹,調出繒、纊、布、麻,曷嘗禁人鑄錢而以錢為賦?」[30]韓愈也說:「夫五穀布帛,農人之所能出也,工人之所能為也,人不能鑄錢,而使之賣布帛穀米,以錢輸於官,是以物愈賤而錢愈貴也。」[31]白居易則以詩加以譏諷,曰:「私家無錢爐,平地無銅山,胡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吾聞國之初,有制垂不刊,庸必計丁口,租必計農桑,不求土所無,不強人所難。」[32]這些觀點從祖宗成法及所征因所產立論,沒有認識到當時商品貨幣經濟進一步發展之下所要求的賦稅由實物轉向貨幣的必然趨勢,都較為膚淺和缺乏說服力。
(六)一點結論
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唐代貨幣思想主要是承繼和紹述《管子》和西漢時期的貨幣學說,雖然在某些問題上有所進步,有的觀點也表述得更加清楚明白,但是在總體認識水平上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和進展,仍停留在國定說和輕重論的認知體繫上。這樣的認識水平與唐代商品經濟和貨幣經濟在新形勢下的進一步發展相比,明顯地過於滯後,並反過來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阻礙:一是唐代統治階級仍然認為貨幣乃國之權柄,是理財、平天下的工具,從而使得他們著力於從財政和政治的原則出發去使用貨幣,不可能自覺地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要求辦事,也不可能滿足經濟發展對貨幣的客觀需求,造成財政利益、政治利益與經濟自然法則之間的矛盾與對立。這種矛盾與對立在有唐一代長期存在並逐漸激化,而又無法解決,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二是面對兩稅法實行以後嚴重的錢重物輕(錢荒)的通貨緊縮問題,唐王朝並無良策。認為銅材是最佳的鑄幣材料,金銀只能「為器為飾」的落後思想,蒙蔽了統治者的眼睛。即使在嶺南和西州等地已廣泛使用自然金銀和波斯金銀幣作為貨幣,以及皇宮中大量使用金銀錢作喜錢的情況下,統治者仍然沒有受到從中啟發,沒有看到以貴金屬金、銀作為貨幣的更大優越性,無從實現貨幣制度的創新和改革,而是極力維護早已落後了的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結果嚴重製約限制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繁榮。
;⑺ 《貨幣發展史》論文800字
【摘 要】本文通過對我國貨幣的歷史發展進行梳理和分析,總結出了我國貨幣在發展中的幾次重大演變。
【關鍵詞】貨幣 發展 演變
一、我國貨幣發展的階段
1.古代貨幣發展史
古代貨幣的發展史指的是從先秦到鴉片戰爭前期貨幣的發展史。中國的古代貨幣制度,與其它國家不同,不存在什麼本位制度,也沒有主幣副幣之分,往往金、銀、銅、谷、帛以及後來的紙幣都同時不同程度地行使貨幣的職能,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有所側重而已。各個朝代的貨幣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個朝代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也有種種變化和區別,敘述起來不勝枚舉。
在這一期間,我們大致將貨幣的發展分為先秦錢幣、秦漢錢幣、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代錢幣、遼金西夏、元明清階段,貨幣的發展由最早的貝幣到秦半兩、五銖錢、開元通寶以及北宋紙幣「交子」的出現等等。由於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在世界范圍內獨領風騷,所以此時中國貨幣形式的演變、貨幣理論的研究、貨幣制度的發展以及貨幣製造技術工藝的進步,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古代世界上國際經濟交往,特別是亞洲各國貨幣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一叢艷麗之花。
2.近代貨幣發展史
在此期間,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民國時期,人民政權革命三個階段。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在海外發行了籌餉券,南京臨時政府發行了軍事用票和軍用鈔票,這些為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揮了重要作用。民國時期,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縣,亦都相繼發行了各類眾多的鈔票,鑄行了多鍾金幣、銀元、銅元、鎳幣等貨幣。人民政權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組織,發行了銀銅紙布等貨幣,這些統稱為人民政權貨幣,這些幣在各個歷史時期,對穩定金融,推進革命形式的發展,擴大任人民政權的建立和公共,乃至中國的解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3.當代貨幣發展史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當代貨幣的發展史大致經歷了國民經濟恢復,「一五」計劃時期,大躍進,國民經濟調整,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等六個時期。自建國以來,我國先後發行了四套人民幣,同時還在一些特殊的時刻發行了一定數量的普通紀念幣,貴金屬紀念幣等;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後,還誕生了香港貨幣和澳門貨幣。在建國之初,人民金融業經歷了通貨膨脹的洗禮,通過「三平」政策,有效的抑止了10餘年來的通貨膨脹;從58年至76年,人民金融事業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在「大躍進」時期,人民金融受浮誇和盲目發展的驅使;在60年代初的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它為把國民經濟推上協調發展的軌道做出了貢獻;在十年動亂中,它也保守破壞和摧殘,曾有兩次轉軌,又兩次受挫而被壓制下去。粉碎「四人幫」後,金融事業邁出了新的步伐。
二、中國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的重大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關於中國貨幣,有人說,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有人說,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之所以會有不同的看法,是因為考證的標准不同。 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眾所周知,海貝便是其中之一,海貝在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取得了實物貨幣的地位,這個約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在中國貨幣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⑻ 古代什麼時候開始用貨幣的
錢不是誰發明的,是社會不斷發展中演變過來的,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
最初的貝幣。可是我們無法解決中原地區的貝幣是如何來自遙遠的大海邊,而且量那麼大?也許正是這種稀缺性使得貝得以成為貨幣吧?
後來的青銅鑄快也曾經被當做過貨幣,更為有趣的是南方發掘出來的青銅鑄塊還明顯的保留著貝幣的樣子,被做成貝殼形狀,也許這真是遠古貝幣遺留下的印記。
(中國古貝幣)
展到春秋戰國時期,貨幣有了一定的規則、形狀。南方的鬼臉錢(俗稱。樣子像鬼臉而得名);東方燕趙地區的刀幣;中原地區的鏟幣;西方游牧地區的圓形方孔錢。而這些不同的錢幣也真是不同的經濟區的反映。南方的鬼臉錢至今無法得到真確的答案。東方燕趙地區的刀幣正是那裡漁獵經濟的反映。中原的鏟幣則是農業鋤耕生活的反映。而西方的圓形方孔錢也是來自衛國的商鞅帶來的。
(南方的鬼臉錢)
(刀幣)
秦始皇以後一統天下,規定了錢幣一律用秦國實行的圓形方孔錢。發行了半兩錢。貨幣作為中介物首先開始有了一定的面值。西漢發行了五銖錢,同時改進了秦朝的半兩錢的形制,在圓廓的外面加上了突出的沿,這樣就可以防止不法分子消錢的邊緣,另鑄錢幣。
(五銖錢)
王莽時期,也發行過大量的錢幣,各種形制的都有。
到了唐朝時,開始出現了「通寶」,最早的開元通寶,以後中國的錢幣大都沿用此習。
(開元通寶)
北宋時候在四川民間最早出現了紙幣--交子。但是流傳並不長遠。元朝是一個唯一強行推行紙幣的朝代。
(北宋紙幣--交子)
到明清時代,金銀作為貨幣開始出現。這與新大陸的發現不無關系。正是新大陸發現了大量的黃金,歐洲殖民者才有了足夠的金銀開始和中國貿易,而金銀也源源不斷的流入入中國,這也是的金銀作為貨幣在中國大量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