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工具如何影響利率
⑴ 貨幣政策的三大政策工具在何經濟形勢下如何運用
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是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利率和公開市場操作,貨幣政策的總體操作原則是逆經濟周期,熨平經濟周期。
如果流動性過剩,經濟過熱,即增長速度太快或者通貨膨脹率很高,則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即提高存准金率、再貼現利率,公開市場上賣出債券,回籠貨幣。
如果流動性不足,經濟發展乏力,則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即降低存准金率、再貼現利率,公開市場上買入債券,投放貨幣。
⑵ 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如何影響利率的
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利率的影響有三點不同:
1、含義不同
財政政策是政府通過對財政收入和支出總量的調節來影響總需求;貨幣政策則是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進行調節進而影響經濟。
2、內容不同
財政政策內容和財政收入與支出相關;貨幣政策內容與利率、信貸政策等相關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財政政策通常由國家制定;貨幣政策是由央行直接制定的。
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
貨幣政策: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合。
⑶ 經濟學 問題 政府政策如何影響儲蓄,投資和利率
政府政策控制儲蓄、投資、利率主要手段是貨幣政策。包含五種工具。
一、公開市場業務
在多數發達國家,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中央銀行與指定交易商進行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實現貨幣政策調控目標。中國公開市場操作包括人民幣操作和外匯操作兩部分。
二、存款准備金政策
存款准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准備的資金,金融機構按規定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備金率。存款准備金制度是在中央銀行體制下建立起來的,世界上美國最早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繳存存款准備金。
三、中央銀行貸款
中央銀行貸款(習慣上稱作再貸款),是指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是中央銀行調控基礎貨幣的重要渠道和進行金融調控的傳統政策工具。
四、利率政策
利率,是一定時期內利息額與借貸資金的比率,通常分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根據資金借貸關系中諸如借貸雙方的性質、借貸期限的長短等,可把利率劃分為不同的種類——法定利率和市場利率、短期利率和中長期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
五、匯率政策
匯率政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政府為達到一定的目的,通過金融法令的頒布、政策的規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比價確定或控制在適度的水平而採取的政策手段。匯率政策主要包括匯率政策目標和匯率政策工具。
(3)貨幣政策工具如何影響利率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從制定到獲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須經過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即稱為時滯。
時滯由兩部分組成: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
內部時滯指從政策制定到貨幣當局採取行動這段期間。可分為兩個階段:
(1)從形勢變化需要貨幣當局採取行動到它認識到這種需要的時間距離,稱為認識時滯;
(2)從貨幣當局認識到需要行動到實際採取行動這段時間,稱為行動時滯。內部時滯的長短取決於貨幣當局對經濟形勢發展的預見能力、制定對策的效率和行動的決心等。
⑷ 貨幣政策工具的變化如何影響聯邦基金利率
貨幣政策的工具有兩個利率和法定準備金率。這些工具是影響貨幣供應量的重要因素。
聯邦基金Fed Funds Lianbang jijin指美國的商業銀行存放在聯邦儲備銀行(即中央銀行體系)的准備金,包括法定準備金及超過准備金要求的資金。這些資金可以借給其他成員銀行,以滿足他們對短期准備金的需求,拆借的利率稱為聯邦基金利率。該利率是美國兩大基準利率之一,另一基準利率是貼現率。
下面闡述影響:
市場利率高,聯邦基金利率一樣高;市場利率低,聯邦基金利率一樣低。法定準備金率提高,市場資金變少,利率提高,聯邦基金利率也走高。法定準備金率降低,市場資金變多,利率降低,聯邦基金利率也走低。
請採納,並加滿意答案。
⑸ 影響利率的因素有哪些
1、平均利潤率,利率變動與平均利潤率變動正相關。
2、資金的供求狀況,當借貸資本供不應求時,促使利率上升;反之,當借貸資本供大於求時,促使利率下降。
3、通貨膨脹,從事經營貨幣資金的銀行必須使吸收的存款的名義利率和貸款的名義利率均適應物價上漲的幅度。
4、政策性因素,利率水平也取決於國家調節經濟的需要,從而利率還表現為體現政策意圖、實現經濟目標的工具。
5、國際經濟環境,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合作,利率也會受到國際經濟因素的影響。
拓展資料:
決定和影響利率的主要因素有:
(一)社會平均利潤率借款人借入資金的最終目的是獲得高額利潤,然而需要付出利息成本才能通過借入資金獲得高額利潤。
在資本一定的前提下,只有利潤率越高,至少要高於利率時,借款人才會有利可圖,因此利率的總水平要低於社會平均利潤率。
而且利率的總水平要適應整個社會的負擔能力,利率水平不能太高,太高會讓借款人聞風喪膽不願借入資金;利率水平也不能太低,如果利率為零或者利率為負,就會讓資金所有者把貨幣資金保留在自己手中,發揮不了利率的杠桿作用。
所以,一般情況下,利率要控制在零和社會平均利潤率之間。
(二)借貸資本的供求關系信貸資本的供求關系是決定利率水平最主要的因素。
利率的本質是借貸資本的價格,該價格取決於信用市場上借貸資本的供求關系。
當信貸資本供不應求時,利率會上升或者利率上升的壓力增加;當信貸資本供過於求時,利率就會下跌或者利率下跌的壓力增加。
借貸資本供求關系是影響市場利率波動的直接因素,然而影響信貸資本供給和需求的因素卻紛繁復雜,有經濟因素,有貨幣因素,有政治因素等,信貸資本供求關系是各種影響利率水平因素的綜合反映。
(三)貨幣政策一般來說,中央銀行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基準利率(官定利率)就會下降;中央銀行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基準利率就會上升。
目前來看,無論是信奉自由主義經濟的國家,還是信奉凱恩斯主義的國家,中央銀行對基準利率的管理從未放鬆過,利率作為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在宏觀調控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作用。
因此,貨幣政策是影響利率波動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四)經濟運行周期經濟運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利率也會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表現。
當經濟處於繁榮階段,投資熱情全面高漲,金融市場資金需求強勁,市場利率就會逐步上升,最終達到較高的水平,中央銀行為防止經濟過熱,就會提高基準利率;相反,當經濟不景氣時,投資熱情全面疲軟,金融市場資金需求不足,市場利率就會逐步下降而導致利率較低,中央銀行為刺激經濟增長,就會降低基準利率。
(五)通貨膨脹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了解到通貨膨脹率的變動直接關繫到實際利率的水平。
如果名義利率(官定利率)不變,若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率提高,實際利率就會下降;若物價下跌,通貨膨脹率下降,實際利率就會上升。
當實際利率下降時,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下降,貨幣就會內部貶值;當實際利率為零時,利率的杠桿作用就會消失;當實際利率為負時,就會對經濟生活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
同時,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會改變經濟行為,從而影響利率的變化。
(六)國際利率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國際利率水平及其變動趨勢都會對一國的利率水平具有很強的影響。
若國內利率(實際利率)水平高於國際利率水平,就會吸引國際上的熱錢流入本國金融市場,使國內金融市場資金供給量大幅增加,最終會導致國內市場利率下跌;若國內利率水平低於國際利率水平,就會使國內資金大量流出而走向國際金融市場,導致國內金融市場資金供不應求,最終會導致國內市場利率上升。
國際利率這一影響因素要發揮作用需要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資本能夠在國際金融市場間自由流動。
由於各個國家都在逐步地實行資本市場對外改革開放,資本在國際金融市場的流動會越來越自由,因此國際利率會成為影響利率波動越來越重要的因素。
此外,影響利率波動的因素還有很多,如借貸期限的長短、借貸主體信用等級的高低、歷史利率水平、同行業利率水平、外匯匯率等。
⑹ 貨幣政策對利率的影響
在傳統貨幣政策中,全球大部分中央銀行都用銀行間拆借等超短期貨幣市場利率作為基準利率,影響金融市場利率和實體經濟。官方基準利率是資金基本面和央行調控意圖的全面反映。盡管有學者認為相較於利率,貨幣對穩定市場價格的作用更強、央行控制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的能力有限,但次貸危機以來的官方基準利率走勢表明,央行對短期利率的調控意圖在增強而非減弱,且創造了貨幣政策前瞻指引等手段加強對長期利率的調控。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各主要國家央行開啟了非傳統貨幣政策,核心內容是央行綜合利用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和非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直接強化對長期利率如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調控。相較於短期利率,長期利率和實體經濟的聯系更為密切,調控長期利率,體現了央行利用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意圖。在此過程中,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經歷了不同的變化,深入分析二者關系,貨幣政策調控手段有效與否便可窺斑見豹。各國央行的名義政策利率繼續保持分化,全球金融市場利率與政策性利率的關系也越來越鬆散,尤其是長期利率與央行主導的短期基準利率的鬆散關系由來已久。因此,有必要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央行能否調控長期利率?
理解長期利率理論
古典經濟學家認為長期利率由實體經濟變數(儲蓄、投資等)決定,獨立於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沒有能力影響長期利率。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學家們通常認為貨幣政策能直接作用於短期市場利率,通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間接影響長期利率和實體經濟。通常無法利用貨幣政策直接調控長期利率,長期利率也很難作為一種貨幣政策工具被靈活使用。
貨幣當局控制長期利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與長期利率緊密相關的期限利差(term spread)對金融市場預期具有重要影響。次貸危機之後的政策凸顯了這方面的調控意願。通俗而言,期限利差是收益率曲線的陡峭程度。當短期利率高於長期利率時,市場通常會認為這是經濟衰退的標志。具體實踐中,因其無需重新估算期限溢價,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和3個月國庫券收益率之間的利差,常被用來作為預測經濟是否衰退的工具。如果該利差不斷縮小,甚至出現負數即收益率曲線倒掛、反轉,通常表明未來經濟衰退概率較高。長期利率和經濟衰退之間確實有一定的相關性。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債券作為安全資產,通常是人們規避長期風險的主要投資選擇。因此,當人們預期未來經濟衰退的概率較大時,往往會增持安全資產如長期國債,由此拉低長期國債的收益率和長期利率。
長期利率通常被分解為短期利率遠期水平(expected future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和期限溢價(term premium)。理論上而言,央行可以通過控制這兩個因素或其中之一來控制長期利率。比如,在無套利均衡條件下,央行只要調控短期利率,市場不存在套利機會,短期利率向長期利率的傳導機制順暢,央行最終就可以調控長期利率。
相反的觀點認為,長期利率只有一部分來自遠期短期利率,另一部分來自均衡實際利率或者自然利率。因此,影響長期利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產率、人口結構、消費者偏好、市場對未來風險的預期等,這些因素央行並不能直接調控。
筆者認為,短期利率是否能順暢傳導至長期利率、無套利均衡是否存在的關鍵,在於債券市場是否完全競爭、是否完善。如果債券市場自身發展充分,央行貨幣政策公告的預期效應、數次調控長期利率的手段保持一致,債券市場投資者將會對此形成較為完善的預期,將長期利率調控手段加入預期,從而在債券交易中體現出來。藉此,央行調控長期國債收益率的宣示效應疊加其買入長期國債的操作,將實質性拉動長期利率走低,市場預期也得以實現。
從全球范圍來看,近20年以來,全球長期利率一直在走低。這種現象是由實體經濟自身因素還是非常規貨幣政策引起的,需要進一步分析。如果貨幣政策能夠影響和調控長期利率,長期利率作為一種貨幣政策工具就具備可行性,當下調控長期利率的非傳統貨幣政策就可能成為未來的常態貨幣政策
⑺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利率的影響
經濟存在一條平衡增長路徑;在長期內,財政政策是有效的,貨幣呈非“超中性”;在平衡增長路徑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必須相互協調。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利率的影響的相關 文章 ,歡迎閱讀!!!!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利率的影響
貨幣政策影響利率期限結構的方式
一個國家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是否通暢對於其執行效果的好壞具有重要的影響。貨幣政策的操作程序對收益率曲線也會有結構性的影響。
(一)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對利率期限結構的影響
下圖為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示意圖。
在計劃經濟和改革初期,中國的資本市場不發達,且金融管制尚未放開之前,央行可以通過許多直接信用分配的手段,達到調節資金流動性的目的;加上金融投資工具及投資 渠道 十分有限,民間剩餘資金大多流向金融體系,因此,央行強調以控制基礎貨幣、銀行信貸規模與貨幣供應量等變數作為政策的主要調節目標,其成效堪稱卓著。
但是在中國加入WTO後,隨著金融自由化的不斷深化,資本市場日趨多元化.民間資金的自主性逐漸加強,市場上資金的流動對投資相對價格及報酬的變化也越來越敏感;由於市場的界線日漸模糊,而且金融市場與支付系統的效能提高,使得貨幣與非貨幣資產間的替代關系更為緊密。這些將導致央行以數量管理的操作策略,其基礎逐漸受到侵蝕,特別是市場流動性的需求行為似乎變得更加不容易掌握,也造成貨幣控制極大的困擾。中國人民銀行不得不逐漸轉向以利率為主要的操作工具。
具體來說,當經濟過熱、存在通貨膨脹壓力時,央行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在公開市場上買入國債。一方面,導致銀行准備金短缺,同業拆借市場供不應求,拆借利率上升。進而引起其他短期市場利率上升;另一方面.短期利率的上升將導致長期利率的上升,如果市場認為央行的緊縮性政策有助於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則市場會預期未來通貨膨脹率下降,長期利率上升幅度應該比短期利率來得小.即收益率曲線將變得較為平坦,利差也會縮小。
反過來,當經濟蕭條、發生通貨膨脹時,央行將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在公開市場上賣 出國 債,同業拆借利率下降,將導致 其它 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的同時上升,如果市場認為央行的擴張性政策有助於解決通貨膨脹緊縮問題,則市場會預期物價上漲,長期利率上升幅度應該比短期來得大,即利差將擴大。
從上可知,在貨幣政策擁有可信度的前提下,操作利率與長短期利差應呈反向關系。但是,若市場認為央行貨幣政策不具備可信度時,操作利率和長短期利差的關系將不確定。
(二)貨幣政策操作程序對利率期限結構的影響
操作利率與長短期利差的關系,除了會受到政策可信度與干擾來源不同的影響外,也可能因貨幣政策操作程序的改變而產生結構性的變化,這可從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1.操作策略。貨幣政策操作策略的變化,將使操利率與長短期利差間的相關性發生改變。1997年10月以前,美聯儲對於通貨膨脹基本上採取的是“調節性”的貨幣政策,就對抗通貨膨脹的壓力的決心而言,其政策可信度較低,因此,操作利率與利差之間的相關系數為負數,而在這以後,當美聯儲改為採用“非調節性”策略,前述相關系數明顯變得比較大(Estrella和Mishkm,1995)。
2.最終目標。如果貨幣政策所採取的最終目標不同,可能會改變利率期限結構的經濟含義,及其作為政策指標的性質。如果利率操作完全是以產出為最終目標。則長短期利差將是預測未來產出與通貨膨脹率變動的最佳解釋變數。但是,如果貨幣政策採取絕對的通貨膨脹目標,利率或利率期限結構對於未來通貨膨脹率與產出的預測,都不能提供額外或獨立的信息。當然,央行實際操作方式,並非完全以產出或通貨膨脹率為唯一的政策目標,而且市場對貨幣政策的可信度、決策者與大眾在市場信息取得的落差。以及市場預期行為的形成等因素,這些都跟模型假設多少會有些出入,因此,利率期限結構在經濟預測方面仍有相當程度的價值(Estrel,a,1991)。
3.匯率政策。利率期限結構也可能受到匯率政策的影響,Gerlach分析十個工業化國家的數據,得出下面的結論:貨幣政策若採用匯率作為中間目標的國家,預期理論成立的機率比較高,即利差對短期利率變動的預測能力較高,短期利率的走勢比較容易加以掌握。比較而言,採用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短期利率變動與利差的關系受到期限貼水的影響較大,因此,利差的預測能力及其精確度比較低(Gerlach,1997)。
財政政策對利率的影響:凱恩斯政策的利與弊
增加赤字對債券市場會有負面影響。如果人們預計國家的總債務從長期來看堆積如山,長期的債券利率要提高,這將直接影響房地產市場和其他長期投資,同時也會提高近期的短期利率,降低短期投資。這就是國家赤字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
凱恩斯理論及其門徒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成為經濟學主流。費爾德斯坦說,他們過於關註失業率,導致了需求過剩、通脹盛行;他們過於強調短期效應,即走出經濟衰退,而忽略長遠利益,即資本的積累;他們忽略了人們生產的動機和動力;他們一直擔心儲蓄過多,鼓勵消費,所以他們主張對儲蓄的利息和投資的利潤征稅,而不是對消費征稅;他們過於相信政府正面的作用,主張積極地利用政府的權力為社會做好事(government activism),而忽略了政府一般來說效率低下,很容易造成資源浪費,搶占私有空間。
鼓勵儲蓄對GDP有雙重作用:儲蓄多了,消費就小了,GDP就減少;但與此同時,儲蓄多了,投資就有增加的可能,而投資增加,GDP就會隨之增加。那麼儲蓄多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這取決於這兩個相互抵消的作用誰大誰小;而且還有一個更復雜的問題:這兩個作用不是同時發生,而是有一個時間差。儲蓄增加的同時消費就減少,與此同時,GDP就減少。但儲蓄轉化成有效的投資還需要時間,投資變成資本的積累和勞動效率的提高就更需要時間。
在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之間如何找到平衡點是經濟學家之間又一個分歧。費爾德斯坦更傾向於強調儲蓄的重要性。他說,為了縮短儲蓄變成有效投資和提高生產效率的時間,一系列的稅收政策,社會公共政策(例如退休金、失業 保險 和各種社會保障政策)都要與之相適應。
凱恩斯和新古典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利率投資消費的影響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有擴張和緊縮之分,下面我僅對擴張性的政策進行分析,緊縮性的政策就是相反的了.
在凱恩斯模型下:(在短期,價格粘性)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將刺激總需求,使得IS曲線右移,從而使得總收入增加,隨著總收入的增加,貨幣交易性需求上升,因而貨幣總需求也增加,在貨幣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利率將會上升,投資也會下降,從而產生擠出效應.
總結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1. →收入增加→消費增加
2. →利率增加→投資下降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將使得貨幣市場上由於貨幣供給的增加,在價格水平不變的假設下,其真實貨幣供給量上升,為使得供給市場重新達到均衡,貨幣需求也必將產生調整.因此利率首先下降,以刺激貨幣投機性需求上升.隨著利率的下降,這使得商品市場上的總需求中的投資需求部分上升.因而收入也必將增加.
總結: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1. →利率下降→投資增加
2. →收入增加→消費增加
在古典模型下:(長期,價格有彈性)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產生完全的擠出效應,對一國總收入無影響.即增加多少ZF購買,將會減少多少的私人投資,利率也會增加,其上升的原因,私人投資必須要減少.消費也不受其影響.
總結:擴張性財政政策
1. →收入不變→消費不變
2. →利率上升→投資下降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會使得價格水平同比例同方向的上升.在長期貨幣中性,對產出沒有影響.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只會對價格水平\工資\利率產生同方向同比例的變化之外,對經濟沒什麼影響.
總結: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1. →收入不變→消費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