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會收割
㈠ 我們是量化收割,為什麼沒有量也會大跌
是市場濫竽充數,瘋狂發售新股導致的,二級市場的次新股數量極其多。大多數都是沒有價值的空殼子公司,俗稱的老千股,他們本來就是套現用的,沒幾年就會退市。所以沒什麼機構會看上,自然沒有成交量,只是高管還迫不及待的套現,所以下跌也沒人接手,就出現了無量下跌。
㈡ 關於量化寬松(QE)你應該知道的
量化寬松(英語: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是一種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在實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後,通過購買國債等中長期債券,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資金的干預方式,以鼓勵開支和借貸,相當於間接增印鈔票。量化寬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債券,不僅金額龐大,而且周期也較長。一般來說,只有在利率等常規工具不再有效的情況下,貨幣當局才會採取這種極端做法。
其操作是由一國的貨幣管理機構(通常是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購入國債、房貸債券、等證券,使商業銀行在央行開設的結算戶口內的資金增加,使外部的銀行體系注入新的流通性(變成外部銀行的貨幣資產),以提高實體經濟環境中的貨幣供應量。
中央銀行利用憑空創造出來的錢在公開市場購買國家債券、借錢給接受存款機構、從銀行購買資產等。這些都會引起政府債券收益率的下降和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的降低,銀行從而坐擁大量只能賺取極低利息的資產,央行期望銀行會因此較願意提供貸款以賺取回報,以紓緩市場的資金壓力。
當銀行已經松動,或購買的資產將隨著通貨膨脹而貶值(如國庫債券)時,量化寬松會使貨幣傾向貶值。
由於量化寬松有可能增加貨幣貶值的風險,政府通常在經歷通貨緊縮時推出量化寬松的措施。而持續的量化寬松則會增加惡性通貨膨脹的風險。
在部分准備制下,銀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備金,其餘的資金可作貸款之用。從量化寬松的過程中增加的存款,銀行可通過借貸,再創造出更多的貨幣供應,即存款倍數效應(deposit multiplication)。例如,假設貨幣流動性是平均10次交易,量化寬松每創造$10,000,可產生的最終貨幣供應為$100,000。
量化寬松向本土銀行同業市場提供充足流動資金,大大降低借貸成本,最終期望所有借款人都能受惠,以支持整體經濟運作。一般來說,量化寬松可支持整體經濟,並「有助紓緩或遏抑經濟逆轉的影響。」
雖然被形容為「開機印鈔票」,但量化寬鬆通常只是調整電腦賬目。一個國家要實行量化寬松,必須對其貨幣有控制權;所以,歐元區個別國家不能單方面推出量化寬松政策。
當以降息來增加貨幣供應成效不彰的時候,央行便可能推出量化寬松措施;通常在利率接近乎零的時候出現。
美國
針對2007年開始的環球金融危機,美國聯准會主席柏南克以量化寬鬆手段應付,在實施三次後於2014年10月結束。
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推出了三輪量化寬松,貨幣基礎大幅增加。
零利率政策:從2007年8月開始,美聯儲連續10次降息,隔夜拆借利率由5.25%降至0%到0.25%之間。聯邦基金利率自08年12月16日起,一直維持在0.25%。
補充流動性: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至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期間,美聯儲以「最後的貸款人」的身份救市。收購一些公司的部分不良資產、推出一系列信貸工具,防止國內外的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出現過分嚴重的流動性短缺。美聯儲在這一階段,將補充流動性(其實就是注入貨幣)的對象,從傳統的商業銀行擴展到非銀行的金融機構。
主動釋放流動性:2008年到2009年,美聯儲決定購買3000億的美元長期國債、收購房利美與房地美發行的大量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在這一階段,美聯儲開始直接干預市場,直接出資支持陷入困境的公司;直接充當中介,面向市場直接釋放流動性。
引導市場長期利率下降:2009年,美國的金融機構漸漸穩定,美聯儲漸漸通過公開的市場操作購買美國長期國債。試圖通過這種操作,引導市場降低長期的利率,減輕負債人的利息負擔。到這一階段,美聯儲漸漸從台前回到幕後,通過量化寬松為社會的經濟提供資金。
英國
英國也同樣以量化寬松政策作為金融政策以減低金融危機的影響。
日本
最先採用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國家是日本。在2001年日本央行作出了這樣一個驚人的舉措,他們採用了一個新型的貨幣政策工具,是在零利率基礎上實行的進一步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來應對出現的通貨緊縮,而在此之前並沒有哪個國家嘗試過這種政策。其做法是將大量超額資金注入銀行體系中,使長短期利率都處於低水平,從而刺激經濟增長,對抗通貨緊縮。
日本在2012年底開始實施的安倍經濟學實質上也是量化寬松政策。
歐元區
2015年1月22日,歐洲央行也宣布歐元區於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實施歐洲版量化寬松政策。
2015年12月04日,歐洲央行宣布延長QE至2017年3月,再度調降主要利率從負0.2%下調至負0.3%,並將量化寬松期限延長至少半年,每個月維持購債600億歐元不變,總規模將擴大至1.5兆歐元。
造成影響
這一在當前幾乎普及全球的非常規政策措施,雖然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抑制通貨緊縮預期的惡化,但對降低市場利率及促進信貸市場恢復的作用並不明顯,並且或將給後期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一定風險。
第一種情況,如果量化寬松政策能成功生效,增加信貸供應,避免通貨緊縮,經濟恢復健康增長,那麼一般而言股票將跑贏債券。
第二種情況,假如量化寬松政策施行過當,導致貨幣供應過多,通貨膨脹重現,那麼黃金、商品及房地產等實質資產可能將表現較佳。
第三種情況,如果量化寬松政策未能產生效果,經濟陷入通縮,那麼傳統式的政府債券以及其他固定收益類工具將較為吸引。
量化寬松極有可能帶來惡性通貨膨脹的後果。央行向經濟注入大量流動性,不會導致貨幣供應量大幅增加。但是,一旦經濟出現恢復,貨幣乘數可能很快上升,已經向經濟體系注入的流動性在貨幣乘數的作用下將直線飆升,流動性過剩在短期內就將構成大問題。
量化寬松政策,不僅降低了銀行的借貸成本,也降低了企業和個人的借貸成本。現在全球同此涼熱,各國政府都在實行超低利率,其本意是希望經濟迅速復甦。但結果事與願違,那些本該進入實體經濟的量化寬松貨幣,在有些國家卻流入了股市,比如美國,在經濟基本面根本沒有利好的情況下,股市卻扶搖直上。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一把雙刃劍,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有助於緩解市場資金緊張狀況,有助於經濟恢復增長;但是,長期來看,埋下通脹的隱患,在經濟增長停滯的情況下,或許會引起滯脹。另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還會導致本國貨幣大幅貶值,在刺激本國出口的同時,惡化相關貿易體的經濟形式,導致貿易摩擦等等。對於全球經濟霸主的美國而言,實施這種激進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其本國和全球經濟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
㈢ 美國為什麼要實行量化寬松政策
量化寬松主要是指中央銀行在實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後,通過購買國債等中長期債券,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資金的干預方式,以鼓勵開支和借貸,也被簡化地形容為間接增印鈔票。
美國積極實行量化寬松政策理由如下:
1.關於利率。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會加速通貨膨脹,由於美國以及美元所處的特殊地位(世界貨幣),該政策會加速全球通脹。結果是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刺激了美國國內經濟,其不可避免的通脹副作用則由全球共同承擔。
2.關於匯率。隨著量化寬松政策,使得美元貶值,降低美元債券還款成本。相當於世界人民借錢給美國發展,美國還使美元貶值,一方面增加凈出口額,促進就業,另一方面降低自身還款成本。
由此,對於其他國家而言(如中國),美國的量化政策以及巨額國債自然並非好事,但就目前而言美元依舊是世界貨幣,所以美國依舊可以把其自身負擔轉嫁給全球,由此也就看出了建立區域性貨幣的重要性。
㈣ 請解釋一下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是怎麼回事以及它的影響
美國量化寬松政策是一貨幣政策,由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以提高貨幣供應,可視之為「無中生有」創造出指定金額的貨幣,也被簡化地形容為間接增印鈔票。其操作是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購入證券等,使銀行在央行開設的結算戶口內的資金增加,為銀行體系注入新的流通性。
「量化寬松」中的「量化」指將會創造指定金額的貨幣,而「寬松」則指減低銀行的資金壓力。中央銀行利用憑空創造出來的錢在公開市場購買政府債券、借錢給接受存款機構、從銀行購買資產等。這些都有助降低政府債券的收益率和降低銀行同業隔夜利率,銀行從而坐擁大量只能賺取極低利息的資產,央行期望銀行會因此較願意提供貸款以賺取回報,以紓緩市場的資金壓力。
當銀根已經松動,或購買的資產將隨著通脹而貶值(如國庫債券)時,量化寬松會使貨幣傾向貶值。由於量化寬松有可能增加貨幣貶值的風險,政府通常在經歷通縮時推出量化寬松的措施。而持續的量化寬松則會增加通脹的風險。
在部分准備制下,銀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備金,其餘的資金可作貸款之用。從量化寬松的過程中增加的存款,銀行可通過借貸,再創造出更多的貨幣供應,即存款倍數效應。例如,假設存款准備金的要求是10%,量化寬松每創造$10,000,可產生的最終貨幣供應為$100,000。
量化寬松向本土銀行同業市場提供充足流動資金,大大降低借貸成本,最終期望所有借款人都能受惠,以支持整體經濟運作。一般來說,量化寬松可支持整體經濟,並「有助紓緩或遏抑經濟逆轉的影響。」
美國這樣做的目的是使美元貶值,這樣其他貨幣兌美元相應的升值,而是美國所欠的外債縮水,從而得到好處。雖然被形容為「開機印鈔票」,但量化寬鬆通常只是調整電腦帳目。一個國家要實行量化寬松,必須對其貨幣有控制權;所以,舉例,歐元區個別國家不能單方面推出量化寬松政策。
㈤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什麼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又稱量化寬松貨幣政策
1、一般而言,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會以特定的短期利率為目標。央行將通過向銀行間市場注入或提取資金來實現利率目標。此時,央行希望對信貸成本進行調控。量化寬松意味著貨幣政策制定者將政策重心從控制銀行體系的資本價格轉向資本量。貨幣政策的目標是確保貨幣政策保持在寬松的環境中。對於這個政策,「量」就是貨幣供應量,「寬松」就是很多。當然,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也有自己的指標。採取「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往往意味著放棄傳統的貨幣政策手段,因為對於央行來說,他們不可能同時控制資金的價格和數量。
2、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俗稱「印鈔」,是指一國貨幣當局通過大量印鈔、購買國債或企業債,向市場注入過剩資金,以降低市場利率,刺激經濟。生長。貨幣當局通常在常規貨幣政策對經濟刺激無效時採取這種政策,即在存在流動性陷阱時實施的非常規貨幣政策。
拓展資料: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1、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一把雙刃劍。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將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有利於緩解市場資金短缺,恢復經濟增長;但從長遠來看,在經濟增長停滯的情況下,埋下通脹隱患可能會導致滯脹。此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也會導致本幣大幅貶值,不僅會刺激國內出口,還會惡化相關貿易主體的經濟形態,導致貿易摩擦等。對於全球經濟霸主美國而言,此次激進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其自身和全球經濟的影響不容小覷。
2、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埋下全球通脹隱患,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本質是在脫離實體經濟需求的情況下啟動印鈔機向市場輸入流動性。在市場信心不足、投資萎縮的情況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向市場釋放的流動性不會導致通脹,但一旦經濟好轉、投資信心恢復,過度釋放的流動性可能會轉化為通脹。尤其對美國來說,由於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世界主要大宗商品的定價都是以美元為基準,美聯儲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導致美元大幅貶值。 ,這將導致新一輪資源價格上漲,埋下全球通脹的隱患。此外,美聯儲龐大的購債計劃也壓低了多米諾骨牌。其他經濟體為了防止本國貨幣對美元升值,沖擊本國出口產業,進一步惡化經濟,競相跟隨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劇未來通脹壓力。這也是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在短期內席捲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原因。如果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不能使美國經濟走上復甦之路,經濟衰退將導致滯脹。
3、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惡化相關貿易主體經濟形勢,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最直接的表現之一就是讓本國貨幣貶值,有利於國內出口行業,但相反,也會導致相關經濟體貨幣升值。例如,美聯儲宣布巨額注資計劃的當天,世界主要貨幣對美元大幅升值,其中歐元升值3.5%,日元升值2.4%,英鎊升值 1.6%,加元升值 1.7%。這將削弱相關貿易實體對美國的出口能力,尤其是那些處於金融危機漩渦中的出口型新興經濟體。英國、美國和日本等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使情況惡化,並可能引發貿易摩擦。